⑴ 看完《你好,李煥英》沒哭的人是怎樣的人
看完就好,李煥英沒哭的人很正常。告訴你們一個殘酷的事情,80後90後要是拖爹媽去看,會尷尬地發現9成以上爹媽壓根哭不出來,只會尷尬地跟你說一句太假。
因為那一代的人基本沒有跟李煥英那麼想的,也不會有李煥英那麼乾的。你要偽造證書讓他們丟了面子,抽死你都會。女兒沒有出息,白瞎養你這個廢物。重生回去,老娘這輩子全是坑,就是沒嫁對潛力股。健康快樂就好?客套話我都沒聽幾對父母說過。我們上一代的特點三個字可以形容,控制欲。
所以跟劇中人有共情的人,很不幸,就是咱80後90後初為父母的人。我跟我四歲的寶就是好朋友,我們講道理,她不對我糾正她,我不對她糾正我。以後路上希望能和她相互扶持,思想上不違背根本原則,求同存異就好。我更喜歡女兒,死了以後血脈延不延續壓根不在乎。如果我老了,孩子願意看看我,我死了她會傷心,我就非常知足了。
因為我們這代人對孩子的期許真就是那句話,你健康快樂就好。
我們這代人養娃在經濟上絕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虧本生意,包括讓孩子接受教育。比如生化環材,畢業就失業,唯一的出路就是繼續讀博當老師,然後繼續教人生化環材。這不是龐氏騙局嗎?所以生娃肯定不是奔著圖回報,但上幾代人可就不好說了。
我們這些初為父母的絕大多數人,對子女的愛絕對比父母對我們的愛多 。自己深受內卷之苦自然理解孩子努力也未必能有好結果。自己窮困窘迫自然想為孩子留個房產好遮風擋雨,哪怕自己一無所有,也起碼會說句不要孩子,免得他來這個世界受苦。對於孩子的未來早就沒有什麼階級跨越逆天改命的野望,我們做不到的孩子估計也做不到。所以那一句孩子健康快樂就好,真的是我們這代人才普遍講得出來的話,所以感動的也就我們這群人。
所以看電影沒哭,就定義為心狠應該談不上。
每個人性格都不一樣,電影院里經常有人看的是喜劇卻喜極而泣的,也有看悲劇卻能笑出聲音來得,令周邊的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人為了展示自我的堅強,遇事都是盡量克制,即使心都碎了,但是臉上卻無淚痕,你能說她心狠嗎?
⑵ 看任何電影或文學作品都不會哭的女人,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過於理性的一種人,凡事從合理性出發,一切非合理或者她認為不會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都不會所動,即便是非常感人又或者與自己有關也不會有大的行為情感表現,她們會認為已經發生的事情無論如何發揮情感也不會有所改變。
⑶ 看電影會哭的人性格是怎樣的
感性且敏感,外冷內熱,這讓我想起了早期陪表姐看電影,這部電影我印象深刻叫《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相信不少人都有看過,看到岳雲鵬流淚追著柳岩計程車時,我表姐潸然淚下。她在感情當中一直不順利,但是她從來不向他人表述,她是別人眼裡的女強人,總是將堅強的一面展現在他人面前,柔弱一面留給自己。
⑷ 為什麼有的人看電影容易哭有的人不會
各人情感底線不同愛哭類型的人易感動重感情同時淚腺體豐富依容易流淚。
反之有部分人則恰恰相反本身就不怎麼相信淚水能解決什麼問題更不會因為電影裡面的情節去傷感甚至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