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采訪的問題有哪些
采訪的問題:
1、生活中或者什麼時候你最開心,什麼時候你最沮喪?
2、什麼樣的事情、境況等等會令你感到生氣、悲傷、高興或害怕?
3、什麼讓你大笑或者大哭?
4、你還記得童年發生的大事嗎?
5、你最好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6、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能否列個單子出來?
7、你所擁有的物質財產都有哪些?這些財產對於你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你家著了火,你會盡力挽救什麼?
8、你經常閱讀什麼?你書架上經常擺的是書還是雜志?
采訪前的准備
(一)了解和采訪有關的情況,掌握必要的資料,大到大政方針,小到新聞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
(二)了解采訪對象,通過第二手材料,對采訪對象進行充分了解,並善於分析掌握其心理,對一些即興式的采訪,應根據現場的氣氛環境、人們對節目的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采訪對象,這對采訪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設計采訪提綱,根據節目的主題,確定最佳的采訪角度,擬定一個與采訪對象談話的提綱。
(四)精心設計采訪的第一句話,節目主持人現場采訪的第一句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關繫到采訪能否順利地進行下去,采訪的第一句話,應盡量具體一些,提出的問題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麼感想」之類的「開放式」問題。
㈡ 采訪問題有哪些呢
1、生活中,或者(在目前的討論中)什麼時候你最開心,什麼時候你最沮喪?
2、什麼樣的事情、境況等等會令你感到生氣、悲傷、高興或害怕?
3、什麼讓你大笑或者大哭?
4、你還記得童年發生的大事嗎?什麼樣的童年經歷造就了今天的你ー一你的成功、你的失敗、你的信仰、你的觀念、你的個性、你的特點?
5、你最好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6、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能否列個單子出來?
采訪前的准備 :
(一)了解和采訪有關的情況,掌握必要的資料。大到大政方針,小到新聞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
(二)了解采訪對象。通過第二手材料,對采訪對象進行充分了解,並善於分析掌握其心理。對一些即興式的采訪,應根據現場的氣氛環境、人們對節目的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采訪對象,這對采訪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設計采訪提綱。根據節目的主題,確定最佳的采訪角度,擬定一個與采訪對象談話的提綱。
(四)精心設計采訪的第一句話。節目主持人現場采訪的第一句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關繫到采訪能否順利地進行下去。采訪的第一句話,應盡量具體一些,提出的問題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麼感想」之類的「開放式」問題。要抓住采訪對象和受眾感興趣的「焦點」做突破口,引發開去,使采訪不斷深入、展開。
㈢ 采訪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采訪是記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礎,在采訪過程中不只是信息的傳遞,也是一個思想交鋒和心靈碰撞的過程。高水平的采訪不僅能體現記者的水準,也能展現記者的個性魅力。采訪是具有既定目標的對話,提問是體現記者的報道意圖。因此提問必須具有鮮明的目的性,記者的問題准確、鮮明、具體,才能把被采訪者的談話納入軌道,引入正題,既節省時間,又使采訪畫龍點睛、引人入勝。
首先,記者的提問應是受眾關心的問題、想了解的情況。這樣才能使采訪吸引受眾、引起共鳴。從既定目標出發、從受眾出發,是記者提問的基本要求和依據。記者的提問應該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即使是為了避免冷場,或聯絡感情而交談的語言也應該為完成報道任務服務。我們中的一些年輕記者,往往在報道的提問中偏離主題,或環左右而言他,就是離開了「受眾」這一主體。為了避免這一現象,記者在采訪和提問,以及後期編輯製作中一定要心裡裝著觀眾,時時想著觀眾,「想觀眾所想,問觀眾所需」。
其次,記者的提問要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的采訪對象靈活多變。為了完成報道主題,無論采訪前的准備、還是采訪中的提問都要圍繞主題做文章,但要根據采訪情況和對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隨機應變。這就要求記者調整自己的語言技巧,避重就輕、迂迴作戰,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奪取勝利。特別是面對不願吐露真實想法的采訪對象,記者可以先順著他說,在交談的過程中,乘其不備,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問題,讓對方顧不得防備而說出真實情況或想法。例如,采訪礦難,被采訪者是主管部門或礦主,當事者肯定要強調自己是如何在事發後,積極主動採取措施營救遇難者的,但是觀眾最想知道這次礦難死傷情況和經濟損失等,而這些問題恰好是當事者不願透露和極力迴避的問題。你可以在采訪中,先順著他問事發後採取了哪些積極的補救措施和救助辦法,等他思想放鬆了,滔滔不絕時,突然提問這次事故有多少人沒有救出來?採取補救措施和營救辦法大約花了多少錢?估計經濟損失多少等問題。
第三、提問要有邏輯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表面到本質,層層遞進。從采訪的目的性出發及事物的邏輯性出發,記者提問的問題也要有邏輯性。既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問題鋪天蓋地,不著邊際。記者應該根據所作題材的主題,事先設計好要提問的問題,然後按照事件發展的邏輯關系,排列好要提問的問題,即使在采訪交流過程中問題被打斷,只要記住邏輯關系就能提出下一個要問的問題,這樣才能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受眾條理清晰地了解新聞事實本身。而有許多剛剛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或主持人,往往在采訪提問中不知道該問什麼?或問完了一個問題就不知道下一個問題該問什麼?或在采訪交談中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喪失了主動權,甚至完不成采訪任務。
第四、提問要具體、簡潔明了。要使提問具體、切中要害,就必須了解被采訪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對新聞事件不了解,提問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著邊際的僵局。如:已列入新聞界最臭的提問行列的:「請你談談感想」、「你當時怎麼想的」、「你感覺如何」等等。這樣的問題只能使采訪對象抓不住問題的要點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這些籠統的大問題會給人造成記者沒有思想、膚淺、無知的印象。布雷迪在《采訪技巧》中也尖銳地剖析了「您感覺如何」等問題的弊端。認為這些提問「實際上在信息獲取上等於原地踏步,它使采訪對象沒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無味的話來應付。」(約翰.布雷迪《采訪技巧》,新華社出版,第92頁。)而具體簡潔的提問不僅使人了解新聞事件本身,還能給人帶來更多的信息,同時也樹立了記者的良好形象。如獲獎新聞《六年冠軍夢圓夢在津門》—第四十三屆世乒賽上,中國乒乓球男隊在少帥蔡振華的率領下,頑強拼搏,終於奪回了斯韋思林杯。該片中記者不僅拍到了蔡振華喜極而泣的感人場面,提問也非常成功:
記者問蔡振華:「您認為隊員們今天發揮得怎麼樣?」
問王濤:「上次您說經過兩年的苦練,你一定會贏瑞典隊,今天您的願望實現了,是這樣嗎?」
問馬文革:「今天的比賽中,肩上的傷痛又沒有發作?」
每一個提問都是有的放矢,如果記者不了解世乒賽的情況,不了解隊員狀況,絕對提不出這樣的問題。再就是提問一定要簡潔明了,有些記者為了顯示自己已做了前期准備,對情況很了解或知識淵博,在問題前說出長長的鋪墊,即使被采訪者聽了後頭忘了前頭,抓不住問題要害,又給人造成記者賣弄的感覺。
第五、提問要尋找引發情感的導火索。無論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發情感的關鍵就在提問。采訪中根據不同的題材、任務、目的,要適當運用能引發被采訪者興趣、使之興奮起來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被采訪者的積極思維,使之回憶、思考細節、傳播出更多的相關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體、更豐富、更感人。如做一篇加強環保意識的報道,其中有對一位植樹老人的采訪,作者並沒有去問他植樹的意義和目的何在?而是讓他說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種植的樹木被砍伐後的感受。一提到自己親自種了十幾年的樹木被砍伐,老人的情緒一下就被點燃了,動情處甚至掉下了眼淚,觀眾看後的深思和警醒,絕對是一般對話無法比擬的。采訪中的提問,不僅僅是對話交流信息,還讓觀眾從問答中感受、體驗得到語言信息之外的情感交流,在交待事實的同時,展現了人物的個性和情感。此外,被采訪對象的情緒一旦被點燃,就會說出你想了解,而他原來並不想告訴你的一些東西,使采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問要尊重對方,親切自然,盡量口語化,增強交流感。采訪本身就是一種交流,而交流得好與壞的前提,就是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是否平等。試想誰願意和一個須仰視才見的人交流?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訪者,一個是態度上的謙恭,另外一點就是要尊重對方的隱私或避免觸及被采訪者心靈的傷痛。美國《讀者文摘》曾刊登過一位終日奔波事業的女記者的文章,她說:「我討厭看到屏幕上,電視台記者把話筒直戳到那些剛經歷了一場大難的傷心人的臉上去提問的鏡頭,因此我拒絕正面采訪悲劇的主角,而是通過別的手段來揭示故事的悲劇性。」而我們的屏幕上,有的記者面對父母離異的孩子會去問:「你想媽媽(或爸爸)嗎?」這類揭傷口瘡疤似的問題不僅令人反感,也影響宣傳報道的效果。還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捨己救人、見義勇為好少年的深度報道,其中,有一段對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訪,記者的提問是:「你想孩子嗎?」結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語淚先流,讓人看了以後不忍心再看。另外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提問的語氣,既不卑不亢,又親切自然。交流是雙向的,因此提問的語氣就要有徵詢的口吻,如果語氣生硬,就會給人以居高臨下之感,避之千里,哪裡還有交流?即便是迫於某種壓力或礙於面子,也是應付了事,不會有真心話給你。
第七、提問要客觀、避免誘導性。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記者在提問時也要用新聞事實說話,避免主觀色彩。有的記者出於義憤,或對新聞事件中一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提問往往帶有個人感情色彩,這是不符合新聞規律的。更有甚者,當采訪對象沒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問題時,記者就迫不及待的將自己想要的答案說出來,然後問對方是不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采訪對象通常會點頭稱「是」。這就是最典型的誘導。新聞報道就是要客觀公正,用事實說話。記者不要提那些讓人一聽帶有明顯傾向性或誘導性的問題,誰是誰非,把事實擺出來,觀眾自有公斷。
總之,采訪中提問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體工作中,慢慢積累,反復揣摩,就一定會不斷進步,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我國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是在多年新聞采訪實踐中,不斷積累、豐富自己的提問技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采訪風格,在新聞工作中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http://www.topo100.com/shichangdiaoyan/dianhuadiaocha/2007-07-20/234.html
㈣ 采訪市民最近看過的電影如何提問
(采訪前)您好,打擾一下,我是XXX的XXX,想問您幾個問題,不會耽誤您太多時間,可以嗎?
(得到同意後)請問您喜不喜歡看電影?最近看了那些電影?都有些什麼感受?
(結束後)謝謝您,再見!
㈤ 要去街采一些路人關於電影的問題,能提問什麼樣的問題,越多越好~
你願意花錢進電影院看爛片還是在家用電腦看?
你覺得電影應該以娛樂為主還是以藝術為主,怎樣看待文藝片高人氣低票房?
請問國產片怎麼去和好萊塢大片抗衡?
你覺得今後有沒有可能微電影搬上大銀幕?
㈥ 采訪問題一般有哪些
1、生活中,或者(在目前的討論中)什麼時候你最開心,什麼時候你最沮喪?
2、什麼樣的事情、境況等等會令你感到生氣、悲傷、高興或害怕?
3、什麼讓你大笑或者大哭?
4、你還記得童年發生的大事嗎?什麼樣的童年經歷造就了今天的你ー一你的成功、你的失敗、你的信仰、你的觀念、你的個性、你的特點?
5、你最好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6、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能否列個單子出來?
7、你所擁有的物質財產都有哪些?這些財產對於你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你家著了火,你會盡力挽救什麼?
8、你經常閱讀什麼?(你書架上經常擺的是書還是雜志)?
9、誰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你「最景仰的十大人物」是誰?為什麼?
10、你工作和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標是什麼?存在哪些主要問題?你目前正努力解決的是什麼?
11、你經常接觸什麼樣的人?
12、你常去哪裡,以及怎樣度過你的閑段時間?
13、在事業上以及在生活中,什麼樣的問題、觀念、哲學問題對於你最重要?你願意為何而戰?為何而死?為什麼?你採取了(或即將採取什麼措施)來維護你的信仰?
14、你的一天一般怎樣度過?
15、你的夢想或勻想是什麼?
采訪中的提問技巧:
1、抓住核心問題,開門見山,切中要害。
這種方法是一開始就提出硬性的、緊扣主題的問題,然後擴展為比較籠統的問題。
它適用於采訪那些善於言辭、敏於思考、感覺自信的對象。
開門見山會讓對方覺得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對方覺得懂行,值得交談。
2、善於觀察與傾聽,捕捉采訪問答中所不能顯現的事實。
強調觀察和傾聽是因為深度報道采訪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因和珍貴的新聞事實,都是記者調動所有感官包括心靈去感知到的。
3、誘導性的提問,引出生動活潑、論點鮮明的談話。
在誘導性提問中,采訪對象得有較好的敏感性,並肯於爭辯,而記者則需要掌握好談話的時機,運用語氣、聲調或措辭來引誘對方作肯定性回答。
㈦ 采訪時要問什麼問題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采訪晚會幕後工作人員為參考
正文:
1、你覺得晚會的節目咋樣?
2、你覺得那個節目最有意思?
3、你覺得這次晚會的亮點在哪裡?
4、你覺得這場晚會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5、你是否有興趣參加這樣的晚會並上台表演?
6、幕後做了哪些工作?
(7)電影采訪的問題有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1、采訪的目的
采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適於向大眾傳播的新聞事實。不論采訪的客體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記者注意的只是為大眾所關心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
2、采訪的要求
新聞采訪要求采訪者具有新聞敏感、應變能力和采訪技巧,即能夠在縱橫交錯的客觀事物中敏銳地發現新聞,在稍縱即逝的機遇中迅速地捕捉新聞,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巧妙地挖掘新聞。
新聞采訪除突發事件的采訪外,新聞記者在平時還從事主動的、有目的的采訪。這種采訪事先有明確的報道思想,有充分的資料准備,有周密的采訪計劃。
㈧ 采訪即將上映的電影明星,問些什麼問題合適呢
問些別人想不到的,與別人不同的
㈨ 采訪導演要提的問題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采訪晚會導演為參考。
正文:
1、你覺得晚會的節目咋樣?
2、你覺得那個節目最有意思?
3、你覺得這次晚會的亮點在哪裡?
4、你覺得這場晚會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5、你是否有興趣參加這樣的晚會並上台表演?
6、幕後做了哪些工作?
1、采訪的目的
采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適於向大眾傳播的新聞事實。不論采訪的客體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記者注意的只是為大眾所關心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
2、采訪的要求
提出的問題要具體細致,不要泛泛而談。有的記者在采訪中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您遇到了哪些困難?」「您的感受是什麼?」「您的願望是什麼?」「您的打算是什麼?」等等。
這些問題就像簡單的公式,缺乏個性。泛泛地提問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麼,怎樣避免泛泛提問呢?經驗是:記者提出的問題要具體。
㈩ 采訪"演員「需要問一些什麼問題比較好急
可以問以下問題:
1、假如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人,你希望邀請誰共進晚餐?
2、你希望成名嗎?在哪一方面?
3、撥打電話前,你會先練習要說的話嗎?為什麼?
4、對你來說,怎樣才算是「完美」的一天?
5、上一次唱歌給自己聽是什麼時候?唱歌給別人聽又是什麼時候呢?
6、假如你能夠活到90歲,並且你可以選擇讓你的心智或身體在後60年一直停留在30歲,你會選擇哪一個?
7、關於未來你可能怎麼死,你有自己的秘密預感嗎?
8、列舉3個你和對方共同擁有的特質。
演員簡介:
演員:是中國文藝界的專業技術職稱,是國家對為繁榮國家文藝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演員給予的領域最高職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它是演員(包含相聲、戲劇、歌劇、舞蹈、電影、電視、歌唱等文藝表演領域)在藝術上做出一定貢獻而被給予專業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