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盤點搖滾樂隊電影有哪些,【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iLBfz5PlHTv3bVdVhCbgcQ
㈡ 有關搖滾樂隊的電影
我只知道電影。國外的《搖滾之王》《搖滾之神》《搖滾校園》《金屬精神》國內的劇情片,紀錄片有好多,《北京浪花》《北京雜種》《頭發亂了》《愛噪音》《北京樂與路》《自由的邊緣》《後革命時代》等等我電腦裡面都有,找不到的話追問,我給你找下載鏈接。
㈢ 推薦一些搖滾,樂隊題材的電影
《後革命時代》國產,2005年,記錄中國地下搖滾人的真實生活;
《搖滾吉他夢》美劇,2008年,虛構的美國女白領學琴的故事;
《最後的日子》美國,2005年,根據涅盤主唱柯本生前最後的一段經歷改編;
《迷牆》英國,1982年,平克·佛洛依德樂隊自編自演,
《工廠女孩》,2006年,美國,設計概論老師給推薦的,我還沒看過~
披頭士好像也演過電影,想看~
㈣ 求幾部有關搖滾樂的電影!
《幾近成名》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vJa2iquOirvhHk1BSkGeA
該片講述了一名15歲的搖滾樂愛好者威廉跟隨樂隊巡迴演出並終於感悟了家庭與生活真諦的故事。2001年,該片獲得第73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和美國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獎
㈤ 求關於搖滾的電影……
先個人推薦一部:《九首歌》
搖滾與情色的結合,慎入。但是畫面十分唯美,看著人心裡暖暖的。
以下是拉的。。。。
1、《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1956年
它也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搖滾電影,也是搖滾這個詞第一次被用到電影中,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其實和一部紀錄片差不多,因為片中的情節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台詞也只是對音樂的鋪墊,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匯集了搖滾樂最早一批樂手歌手的現場演出,並用這些瘋狂在現實世界裡引出更多瘋狂,由於比爾·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實在瘋狂,而引起的騷亂又太多,所以在英國眾多城市遭到禁映。
2、《神秘列車》(MYSTERY TRAIN)1989年
吉姆·賈木許電影作品,這部電影比貓王自己的一大堆電影更能反映其精神實質。
3、《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年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樂評人認定這是搖滾樂壇在十九世紀的最重要損失之一,他迷幻的吉他手法,將個人靈氣與音樂結合得叫聽者動容,能夠將吉他弦變成如人類的舌頭,會講話,會令人開心,落淚。今之這張Electric Lady land的VCD,就製成一張Jimi Hendrix自傳式的影像紀錄,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樂製作時的認真態度,完全是沖破時空活現眼前。而且也訪問了不少樂壇中人,例如Steve Windwood,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Ladyland大碟的錄音師),亦有Hendrix的經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從他們的說話中,皆對這位天才給予極高贊賞,更可看出他們是言出於心。VCD中,當然也少不了收入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著了魔的投入,這裡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看見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飛在吉他弦線上勾劃出靈魂,當今之世,已沒有一位吉他手有此能耐;這張Electric Lady 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個音樂圖監;就算你是初接觸這名字,也可從這VCD中對他了解更多。這就是一個音樂必修課,課題是:Jimi Hendrix。
4、《脂粉貓王》(Jaihouse Rock)1957
「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最典型的搖滾電影之一,描敘一個不安分的小子在監獄里迷上搖滾,出獄後成為搖滾紅星,後來又蛻變成一個利慾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親密的朋友雲雲。在「貓王」無數連歌帶演的爛片中,好歹這還算一部真正描述搖滾樂本身的電影,他的神采也還真的算得上叫人興奮。
5、《別回頭》(Dont Lookback)1967年
這部紀錄片是對BOBDYLAN1965年英國巡演的忠實記錄,導演彭內貝克用影像清晰地說明那時的鮑波與「披頭四」是多麼的不同,與同時期的《苦難日之夜》相比,《別回頭》更直接、深刻,對自己的拍攝對象也沒有造星般地刻意吹捧,甚至還有毫不掩飾的刻意嘲諷。但是,再冷靜的鏡頭都無法掩蓋年輕迪倫的燦爛光芒,同現在的老迪倫相比,年輕的他無與倫比的傲慢,機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倫·金斯堡為背景的開場更是彌足珍貴。
6、《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1998年
影片再現了英國華麗搖滾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時的景象。藝名為Maxwell Demon的華麗搖滾明星Brian Slade預言了自己將死於舞台上,當他的遇刺騙局被揭露後,他的星途就走到了盡頭。10年後,原來是Slade歌迷的英國記者Arthur Stuart要發表一篇名為《究竟發生了什麼?》的文章。影片馬上轉為多線索模式,從多個角度展示了BrianSlade的生活和事業,包括他和妻子Mandy Slade及瘋狂的美國歌手Curt Wild之間的雙性戀經歷。很有趣的是,英國出身的伊萬·麥格雷戈在這部電影中竟然飾演一個美國本土搖滾歌手,他爆發力十足的演唱,啟發了片中的英國華麗搖滾歌手,兩人產生了一段同志情誼,而另一個主要演員,紐約時報記者年輕時對自身慾望的探索,也是經由他的改變。劇中伊萬·麥格雷戈不僅跟每個主角都有一段纏綿,甚至不惜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時三點全露的火辣情節,我想這也是他跟一般偶像明星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不為表演所限,自然也不拘泥於形象。
7、《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970年
這部幾乎可以稱之為樂史上最著名的搖滾紀錄片,記錄了嬉皮年代的音樂神話。如果你聽搖滾而不知道這個,那你……
8、《迷牆》(THE WALL)1982年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搖滾電影。1979年英國的傳奇搖滾樂隊Pink Floyd推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雙唱片專集《The Wall》,由樂隊的靈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半自傳性作品。這張唱片以「牆」的概念為基礎,抒發了對戰爭的恐懼(Roger Waters的父親死於二戰),對人性麻木的控訴和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唱片推出後,不僅在搖滾樂界,而且引起整個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響。兩年後,英國著名導演阿侖·派克決意把它搬上銀幕,他請來了英國樂隊Boomtown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運用大量的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和動畫手段極好地傳達了唱片的主題(當然也有導演自己的理解),不僅如此,影片的音響表現手法引起極大震動,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全部採用Pink Floyd在雙唱片專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現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現)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長篇music video。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出現直接引發music video的熱潮出現。另外影片的製作方法也引起後來電影人的紛紛仿效。不過如果你對西方戰後青年的概況和唱片本身的內容不夠了解的話,你大概不易看懂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侖·派克在十五年後,又拍攝了一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Evita》(貝隆夫人,由麥當娜主演),全片仍然沒有一句對白。
9、《席德與南希》(SID AND NANCY)1986年
雖然「性手槍」不是最出色的朋克樂隊,但他們是最出名的朋克樂隊,《希德與南茜》是關於這支傳奇樂隊的吉他手希德·維舍斯與其美國女友南茜·斯龐根那反復無常的情愛關系和羅密歐朱麗葉式的悲劇結局,導演對這兩個社會食物鏈最底端的邊緣人進行了客觀的刻畫:他們的粗暴和痛苦,他們的敏感和自傷,他們走向自我毀滅卻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現了電影的憤怒、激動和真誠。經過那次危機四伏的美國巡演,「性手槍」終告解體,希德仍在viper毒癮的控制之下,他試圖開始個人發展,但人們在一個早上發現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為謀殺罪被捕,他們的悲劇正好印證了朋克樂隊「玩鬧大會」(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愛會殺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關系,經常被用來與南茜和希德的關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這部電影裡面扮演了一個小角色。加里·歐德曼和克洛·韋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將希德與南茜關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傷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現在觀眾眼前,而他們那決意擺脫任何束縛的愛情又是那麼令人感傷,乃至啜泣。2000年的《骯臟與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關於「性手槍」樂隊的傑出紀錄片,真實、客觀、滿懷熱情,而又頗具觀賞性。
10、《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星球大戰》系列的導演喬治·盧卡斯能拍出這樣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嘆服。影片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故事以1962年夏天美國一個小鎮為背景,描寫幾個高中生畢業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戰前夕過著優裕富足生活的美國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國50年代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如:BillHaley(比爾·哈利)的《rockaroundtheclock》(晝夜搖滾)等等,應該說是恰如其分。這部影片是喬治·盧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我就不懂為什麼美國人對《星戰》這樣的適合於兒童觀看的影片這么津津樂道——《美國風情畫》比《星戰》強多了。
11、《猜火車》(Train Spotting)1996年
這部電影改編自艾文·威爾士1993年同名暢銷小說;成本僅二百五十萬美元,拍攝時間49天。從一出爐,它就成為了輿論的焦點。不僅因為在這部低成本影片中對viper吸食作極為細致的描寫,更由於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倫敦的影評人說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試毒」。當然影片的導演並不承認,他認為影片後部對毒癮來臨時的痛苦描寫是很客觀的。
事實上,整部影片的態度與其說是客觀不如說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稱作為敘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敘述中展開情節,隱藏影片的立場;而在本來已十分鬆散的結構中隨意終止敘述加入評論、分析甚至跨時空的追憶;這種純主觀的手法不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貼切影片的基調,從而以後的同類型影片屢屢採用,幾乎成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頓的一段自序作為開場白:「……大電視、健身器、富特轎車、朝九晚五……選擇……太多選擇,你選擇什麼?我選擇不選擇。」廣角鏡頭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Pop的音樂。
影片的展開部分則完全是以瑞頓為首的一小撮頹廢青年的生活實景:他們終日無所事事,東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鐵道邊打賭猜測下一列火車的經過時間以打發時日,還共同養著一個不知誰是父親的嬰兒。他們滿足於這種糜爛的生活狀態,即不想也認為不能改變現狀,逃避一切規范和責任,並且全部是無go-vern-ment主義者和viper吸食者。在一次暢快淋漓的集體吸毒後小嬰兒意外死亡,這強烈刺激了可能是父親的每一個人;促使瑞頓在無數次失敗後下定決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開始普通人生活時,暴力愛好者巴比帶著瑞頓的舊日夥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參與一次巨額販毒。最終瑞頓偷走了販毒所得的錢消失在人群之中。
片中瑞頓過量吸食viper後精神恍惚,昏倒在街頭的段落以浪漫主義的高速攝影處理,背景配以LoudReed寧靜的《OnePerfectDay》,極寫吸毒後的快感;隨之而來的戒毒過程則用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以嘈雜的電子樂配合色彩極不和諧的畫面構成感官刺激;與上一段落形成強烈對比。這些描寫怪誕而又真實,堪稱經典之筆。
瑞頓的夥伴在空寂無聲的鐵道邊大聲說:「蘇格蘭,蘇格蘭,這是全世界最醜陋的地方。」其他人則對他大肆嘲笑——這就是後現代的「憤怒青年」們,他們在夢魘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樹立任何意義上的精神之父。《猜火車》以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具現代感的聲畫處理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更因其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極大關注和爭論。以後一系列的另類影片中幾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無怪乎有人說:「整部《NOWHERE》(美國另類影片)也比不上《猜火車》的五分鍾。」
12、《大門》(THE DOORS)1991年
這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一部影片——當然和導演有關,我是奧列佛·斯通的忠實影迷,同時也是The Doors樂隊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實樂迷。奧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的校友,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間,斯通曾給吉姆讀過自己寫的劇本,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發了把吉姆和大門樂隊的事跡搬上銀幕的想法,這個願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後才得以實現,在他宣布要拍攝這部影片之後,很多男影星都爭相要飾演男主角吉姆——因為這個角色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最後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運入選。斯通在拍攝這部影片時,採取的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幾個片段,並且並不完全拘泥於史實,甚至是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如那個反復出現的死於車禍的老印第安人)來表現吉姆和大門樂隊的傳奇經歷,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於電影大師的稱號,他對影片的氣氛和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為了演好這個極富爭議的角色,他不但認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鑽研了吉姆和大門樂隊的詩作和歌曲,認真體會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舉一動,應該說,他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沒看過影片,只看過劇照的人相信也會同意我的說法)。方·基默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影片拍攝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從角色中解脫出來。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樣,放映後引起極大的爭議,但其藝術價值毋容置疑。這部影片也向人們證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飾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會扮演諸如《壯志凌雲》中那樣傻傻的角色。
13、《歌聲淚痕》(THEROSE)1979年
這是一部關於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女性——JanisJoplin的傳記片,製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較相似、同時也是一名歌手的貝蒂·米德勒來出演這位傳奇女星的短暫一生,令人唏噓不已。貝蒂·米德勒的表演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Joplin的歌曲以外,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異彩。影片的原聲專集十分暢銷,其中出現了一曲也許是搖滾樂史上最為動聽的歌曲《Therose》(玫瑰)。
14、《搖滾夢》(Starstruck)1982年
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導演,也能夠隨之搖擺狂舞的搖滾電影!俗套的劇情:女孩懷著摘星夢,女孩的母親失業,家庭陷入危機,女孩參加歌唱比賽,女孩遇見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贏回女孩芳心。導演展現駕馭類型電影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搖滾氣息宛如歌舞劇版《舞國英雄》,喜愛搖滾樂的你不可錯過!
15、《給我庇護》(Gimme Shelter)1970年
1969年Woodstock音樂節四個月之後,發生了一次名氣遠在前者之下、但就意義與成就來說不遑多讓的槍殺事件。這部電影就是記錄這次事件的。這支樂隊可以說是20世紀60年代搖滾的終結者,當然它的表面現象是1969年12月。當時,在美國有大量樂迷的Rolling Stones樂隊在美國加州奧德蒙舉行一場免費演唱會,當天有40萬觀眾來到現場,但悲劇發生了,被聘來維持秩序的飛車party在演唱會上演了暴力的場面,一名觀眾被追殺而死。這部又名《讓我躲藏》的紀錄片記下了「滾石」樂隊最值得珍藏的瞬間,也記下了「地獄天使」的兇猛身影,本來是來維持秩序的他們最終卻與部分觀眾大打出手,讓20世紀60年代愛與和平的聚會的巨大神話在瞬間倒塌,正因為這些無比真實的鏡頭,這部電影在搖滾文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最後還有一個網址,有海報。http://www.mtime.com/group/liyingping/discussion/81197
㈥ 和搖滾樂有關的電影
2樓說的很全面。最頂猜火車
國產也有《北京樂與路》主演:耿樂 舒淇。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應該算。
還有美國70年代門樂隊主演的《門》。
〈still crazy>講述一支老樂隊的興衰。
<rock star>講述一個金屬迷如何成為一個搖滾巨星,迷失自我,最後回到平凡生活。
這些都在VERYCD上下載得到。
㈦ 求幾部關於搖滾樂手或者是搖滾樂隊的電影。
2010年的《逃亡樂隊》是部人物傳記類影片,主演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和達科塔·范寧,逃亡樂隊是世界上頗具影響力的第一支全女子硬搖滾樂隊,電影講述了這支樂隊從建立到興盛再到解散的全過程,裡面的歌很不錯。
《NANA》,同名漫畫改編,還是去看漫畫吧...故事是很不錯滴
㈧ 關於搖滾樂隊的電視劇或電影...
以前信樂團拍的電視劇《死了都要愛-信樂團故事》死了都要愛結局和分集劇情介紹:
阿信、小樹、 Michael是一群喜愛搖滾的青年,初出道時,他們組圍在PUB駐唱,遇流氓調戲欺負,個性火爆的阿信為保證小樹,與他們大打鬧上警局,吉他手、鍵盤手和貝斯手相離去,樂園被迫解散。為了生計,主唱阿信去夜市叫賣衣服,Michael也往自己的飛行夢邁進,小樹(女主唱)則回到溫泉旅館幫忙。
小華和Tomi是香港人,為了追求音樂理想來到台北打拚,現實迫使他們只能窩在酒廊里彈『那卡西』(電子琴伴奏),吃著酒廊里的殘羹為生,賺來的薪水都花在租錄音室,製作創作DEMO上,甚至繳不起房租。一場救急的演出,讓小華與Tomi認識了阿信三人。
Chris出身書香世家,從小沈浸於古典音樂的優雅中,然而組園搞搖滾一直是他的夢想,就在他即將赴紐約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前,認識了寄賣貝斯的小華,於是在命運的安排下,和阿信、Michael、小樹、小華、Tomi終於走一起……
阿信雖然喜歡小樹,卻始終保持發乎情,止乎禮。就在此時,小樹的男友立欣學成歸國,經過幾年的分隔兩地,價值觀、思想意識和生活習慣都產了了極大的差異,兩人雖然努力調適,最終仍敵不過猜疑與忌妒,立欣琵琶別抱,而小樹在面臨險遭母親的同居人侵犯、失聲的危機與樂園的未來 ……等考驗,在阿信的柔情陪下,兩人浙生革命情感。
某個午夜, PUB的老闆娘琳連車輸爆胎,拋錨在半路上,阿信一行人剛好行經幫她解圍,信樂圍從此有了駐唱的地方「草莓圓」。每日的相遇使得Michael和琳連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Michael的樂天知足感染了琳連,Michael也從琳連對人生、愛情抽絲剝繭的冷靜分析中,找到答案和啟發。但面對自己的感情問是題時,兩人卻一樣束手無策。
小樹雖然失聲無法上台演唱,但她心系樂團,成功說服 John辭掉唱片公司的虛職,重新出山擋任信樂團的經紀人。幾經波折,結於找到一家唱片公司願意為信樂團出唱片,他們以哀兵的姿態,全力投入專輯的創作與錄音中。這張小成本專輯出版後,獲得巨大響影。一生彬彬不得志的John終於揚眉吐氣,一向以商業掛帥的林總監,終於認同John對音樂的堅持,他砸大錢包裝的那對俗麗少女組合,以慘賠收場,被迫辭去總監一職。
就在專輯即將發行之前,倩倩回來了,她是否會為 Chris在搖滾音樂之路投下變數;隨著信樂團的走紅,每天有成群女歌迷追著阿信跑,小樹日益感到自卑,悄悄離開了阿信……
幾番辛苦幾番掙扎,信樂團首場個人演唱會,終於開辦,他們像出山的猛虎沖上舞台,以他們高亢嘹亮的歌聲,唱出他們對音樂、對生命的愛,這是信樂團的堅持,一個開始於希望與愛的故事。
大家頂啊~~~~~~~
㈨ 有些什麼好看點的搖滾音樂電影
《猜火車》
《MEETING
PEOPLE
IS
EASY》(
《The
Clash
-
Westway
to
the
World》
《幾近成名》
Almost
Famous
(音樂出奇的棒)
《搖滾明星》Rock
Star
(值得爭論的一部電影,不過對於搖滾樂來說,爭論似乎很沒有意思)
《烏鴉》
The
crow
《24
Hour
Party
People》(Joy
Division,new
order的音樂組成了這部電影)
《LIVE
FOREVER
MOVIE》(關於brit-pop的電影,關於Oasis,
Blur,
Pulp,
Massive
Attack......)
《Last
Days》(Gus
Van
Sant導演,素材來自於nirvana主唱kurt
con自殺前的一段日子,音樂明顯借用unplugged里的kurt的情緒)
《woodstock
69》(只有這個完整的拍下了音樂盛況里人們的思想,行為,語言活動的具體畫面,使之成為完整)
㈩ 關於搖滾樂的電影
上面兩位都說的很好,我來個最多的,關於搖滾的100部電影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周圍將會發生一次震撼性的文化事件。不對,不是RADIOHEAD的新專輯—那會有槍支,爆炸,鐵頭功,時間停止和非常酷的皮風衣嗎?很可惜不會—但Matrix Reloaded會有。驚悚,離奇,華麗並且超現代的Matrix在凝固的千分之一秒間擁有著比某些樂隊所有專輯更多的搖滾元素。
有些時候搖滾樂的精髓可以容易的在電影院後座(爆米花自由選擇)而不是在你的音響中找到。正是帶著這個想法,NME選出了最搖滾的100部電影。並不需要電影中必須有搖滾明星(他們當然會加分),但其中必須灌輸了搖滾精神,就象所有擁有著原始震撼的偉大搖滾專輯或現場表演一樣。
所以直到影片「殺戮的服過毒品的摩托學生穿越沙漠前往拉斯維加斯(Homicidal Biker Schoolchildren Go Across The Desert To Las Vegas In Drug)」上映,我們將會在下面的篇幅中一一分類細數(Donnie Darko 正是哥特,不是嗎?)這100部搖滾電影。相信你也會喜歡。
Rock 『n』 Roll 搖滾樂
Goodfellas "好兄弟"(Martin Scorsesse, 1990)
2002年12月:在發行後的第12年,Goodfellas 的精神在慕尼黑的Bayerischer Hof酒店繼續上演了。
!」
很顯然的,不是嗎?那天晚上在德國Liam想成為Joe Pesci的瘋狂好兄弟Tommy DeVito,但當動真格的時候他卻更象Spider (Michael Imperioli飾演)—只會說不能做。
回顧那些顯而易見的搖滾要素(這是部關於黑社會的電影,它擁有出色的原聲音樂,裡面所有人都西裝革履)你就會明了為什麼Martin Scorsesse最精彩的150分鍾無須質疑的是最偉大的搖滾電影之一了。一部關於家庭,毒品,性,忠誠—一部狂妄自大兼有Liam,Johnny Rotten,Mick Jagger等人「f**k you」精神的電影。沒有它The Sopranos將不復存在。搖滾電影能有它一半就好了。
最搖滾鏡頭:Tommy令人心寒的咆哮。「我好玩嗎…象個小丑?我讓你愉悅?我使你發笑?」
如果它是一張唱片:The Rolling Stones: 」Let It Bleed」
The Godfather "教父1"(Francis Ford Coppola, 1972)
Mairo Puzo歌劇風格的黑手黨史詩被Francis Ford Coppola看中並把它變成了對美國集體倫理觀念的註解,而且集合了幾代的重量級演員Marlon Brando,James Caan以及Al Pacino。影片里的外形,語言和經典的著裝靈感無不影響了之後現實生活中的幫派分子,包括John Gotti和象Fun Loving Criminals這樣的冒牌貨。
最搖滾鏡頭:Sonny Corleone(Caan飾演)在公路收費站部下的血腥埋伏。
如果它是一張唱片:RaekwonThe Chef: 」Only Built 4 Cuban Linx」
Apocalypse Now "現代啟示錄"(Francis Ford Coppola, 1979)
一部電影摧枯拉朽般的糟糕旅行。充滿了毒品頭腦的掙扎者,錯亂的Dennis Hopper—正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還有一個因拍攝它而近瘋狂的導演,Apocalypse Now其實不是關於越南戰爭的影片,而是攝制於關於影片消遣的紀錄片。很難想像沒有哪個樂隊的巡演汽車沒有因混亂而狂歡過。
最搖滾鏡頭:Colonel Kilgore的經典對白:「我喜愛清晨燃燒彈的味道。」
如果它是一張唱片:The Doors: 」The End」; Oasis: 「Be Here Now」(無止境的播放)
Pulp Fiction "低俗小說"(Quentin Tarantino, 1994)
西裝!手槍!毒品!S&M游戲!不,我們讀的是Traivs的附加聲明。沒有一部電影能比Pulp Fiction更加搖滾了,Tarantino關於行雲流水的吉他,黑社會勃起與不著邊際的假發的黑色喜劇經典。
最搖滾鏡頭:簡直是太多了,但應該是Uma Thurman吸了一條白粉後以為那是可卡因,急需直接往心臟來一針救命。我們在星期五的晚上也經常在那裡,不是嗎?
如果它是一張唱片:Dick Dale & The Del-Tones: 」King Of The Surf Guitar: The Best Of Dick Dale & The Del-Tones 」
Quadrophenia (Franc Roddam, 1979)
1994年時,如果你不能連續的背出三句Quadrophenia中的對白,你將不能進入Camden Britpop酒吧。這也很正常:關於Jimmy The Mod的身份危機/服裝與摩托的著迷故事可能是戰後英國青少年部落最佳的銀幕演繹。
最搖滾鏡頭:"WE ARE THE MODS! WE ARE THE MODS! WE ARE WE ARE WE ARE THE MODS!"
如果它是一張唱片:任何The Jam的作品
Easy Rider "迷幻騎士"(Dennis Hopper, 1969)
風在耳際,法在腳底,還有半噸重的金屬在你的兩腿之間…Easy Rider升級了The Wild One的摩托迷戀搖滾夢。越南與LSD意味著更加反權威的語氣,當然現在變成陳嗆濫調了,Peter Fonda在「Born To Be Wild」的伴奏下炸毀公路的一幕仍然驚心動魄。
最搖滾鏡頭:當我們的英雄們被放盪的律師Jack Nicholson弄傻時,這也是他第一個主流影片角色。
如果它是一張唱片:Jimi Hendrix: 」Ezy Rider」
轉自豆瓣,下面是其他部分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13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