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電影梵高計劃講的什麼故事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梵高計劃講的什麼故事

發布時間: 2022-08-31 14:52:05

『壹』 你們認為觀眾會喜歡《梵高計劃》這部影片嘛

當然會喜歡哦,據互聯網顯示,72.78%的受訪者表示更喜歡喜劇。而《梵高計劃》是偏喜劇的多元化電影類型更吸引觀眾。電影本身輕松、愉快的風格能夠貼合大部分影迷。《梵高計劃》未來可期,上映的時候還請親親們多多支持哦。

『貳』 《梵高計劃》是什麼類型的電影

親親《梵高計劃》屬於愛情+喜劇。更適合全年齡階段一同觀看的哦。

『叄』 院線電影《梵高計劃》開機時間和上映時間是什麼時候

親親電影項目《梵高計劃》於去年10月18日在成都啟動了開機儀式,預計2021年上映。請大家多多關注哦。

『肆』 梵谷的故事

梵高的命運
十九世紀偉大的藝術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簡稱梵谷)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南部尊得特一個牧師家庭。他父親叫西奧多盧·凡·高是當地牧師。母親叫安娜·科尼莉亞,4年後,梵谷的弟弟提奧出生,他是梵谷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與崇拜者。
小時候的梵谷不愛學習,但他很有語言天賦。他會說英語,德語,法語,還會用它們寫信。再加上後來學習宗教時學的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母語荷蘭語,他總共會六種語言。這說明梵谷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不是個瘋子!這一點必須澄清!請見《"瘋子"是不可以用來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梵谷進入小學讀書。1869年,16歲的梵谷在畫商文森特伯伯(與梵谷同名,簡稱文森特伯伯的介紹下,進入巴黎古比爾公司(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廊)的海牙分店工作。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創建的。現在的經理是年輕的特斯蒂格先生。店裡出售繪畫作品和名畫復製品。梵谷在那兒當店員。後因工作出色被轉到倫敦分店工作。梵谷質朴,真誠,熱情的性格,使別人都很喜歡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為他的伯伯是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商之一,而他被認為是這位著名畫商的理想繼承人。
梵谷在這段日子裡通過工作,學習了大量的藝術知識,也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梵谷一生都很愛讀書,從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這使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很高的藝術鑒賞力,這也為他日後成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打下了基礎。他最喜歡的畫家是米勒,倫勃朗,布雷頓等人。
1871年,父親被調往海爾沃特。
1872年夏天,梵谷回到海爾沃特看望雙親,與在外地上學的弟弟提奧見面。8月,提奧前往海牙,梵谷與弟弟度過了一段愉快而難忘的日子。提奧走後,他們開始了長達一生的書信來往。這650多封梵谷寫給提奧的書信,是我們了解梵谷的最重要的資料。(請見本站梵谷書信集)
1873年,提奧開始在古比爾公司布魯塞爾分店工作,與梵谷成了同行。
1874年,梵谷在倫敦向房東的女兒求婚失敗,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擊。心灰意冷的他對工作失去了熱情,顧客和同事都對他很有看法。終在1876年初,梵谷被古比爾公司解僱。
梵谷通過報紙上的招聘廣告,求得了一份老師的工作。1876年4月,他來到英國的海邊城鎮拉姆斯蓋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辦的學校當沒有薪水的見習教師。7月,學校遷往艾勒沃斯,但試用期過後梵谷仍沒有領到工資。他開始另謀出路。這時,他有幸結識了當地的瓊斯牧師,並在牧師所辦的

『伍』 《梵高計劃》的影片質量有保障嘛

親親《梵高計劃》的影片質量毋庸置疑。該片聚集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創作人才。監制張猛獲得第9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2011年憑借自編自導電影《鋼的琴》,入圍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4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導演尤磊作為張猛愛徒,參與其多部影片的創作與製作;《梵高計劃》原創劇本更是獲得美國戴維斯電影節最佳原創劇本獎 。請大家多多期待哦。

『陸』 怎麼評價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首先不喜歡劇情。這部片總體來說是一部牽強的偵探片(不喜歡文藝片的觀眾可以放心購票)。片子一開始梵高己經死了,然後劇情是說玩世不恭的郵差兒子(真-男主角)如何被好奇心驅使,懷疑梵高的死不是自殺是他殺,通過對梵高身邊的人(應該說是梵高畫過的人)進行了非常細致認真的走訪,意圖揭開真相的過程。

當初想到這個主意的人不知道想過沒有,用幾萬幅半工業化生產的高仿品來紀念一個偉大的原創者,真是一個好主意嗎?雖然最後,確實可以通過懸殊的對比,來突出原創者的偉大。

我們大多數人,即使再努力,也只能和那100多名畫家一樣,安心做一個平庸但可以安全終老的模仿者。想起這一點,覺得未免太殘酷了。

『柒』 電影《梵高傳》里講述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電影《梵谷傳》是根據小說《LUST FOR LIFE》改編的。小說,本身就不能保證完全真實;所以電影,也不會完全真實。

附:

評電影《梵谷傳》 LUST FOR LIFE

電影中的梵谷第一次給我那樣狂暴易怒的印象,《渴望生活》是一部眾所周知的傳記名篇,凡是喜歡傳記的人無不被作者的文字所感動和欽佩。電影《梵谷傳》就改編自這部成功的書籍,甚至英文的電影名就直接叫「Lust for life」。但是「Lust for life」在中國恐怕沒有像在英語世界中那樣盡人皆知,所以中國人乾脆翻譯的時候就叫它《梵谷傳》了。

《梵谷傳》感覺上沒有原著書籍那樣好,但也不能算太差,畢竟文學底子在那裡。通常情況下,一種藝術形式轉換為另外一種藝術形式,都不是百分百一定會成功的;一種以文字感人,另外一種以聲色說服人,很明顯有差異。我首先不滿意的是扮演梵谷那個演員的臉,包括他的神色都不是我心目中的梵谷。他看起來更像個正常人的,那麼健康,臉形太圓,而我們在一些圖片上看到的梵谷臉的稜角更分明一些,神情也陰郁得多。另外一個是漢語配音,很糟糕。

讓我始料不及的是,電影中的梵谷第一次給我那樣狂暴易怒的印象,並且電影中的梵谷更讓我相信梵谷的一生是災難性的一生。這和我以前想像中的梵谷有些差距。不過它把梵谷的自殺卻闡釋的更加合理。可是我一直認為梵谷更多是因為心理和生理的疾病而自殺的,並不因為生活壓力本身。在電影中我有一個感覺,梵谷向表姐求婚的失敗陰影籠罩了梵谷的一生,甚至要為他的過早去世負責。

電影中的梵谷像個人群中的刺蝟,和文明社會格格不入,他和父親爭吵,求婚引出自虐,不與傳統妥協,不與社會妥協,和一個下等女人同居最後被那個女人拋棄,然後和高更爭吵分離,甚至他出現暴力傾向……藝術家本來就是與俗常社會不合拍的人。假如合拍的話我們怎麼可以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不尋常的另外一個新世界呢。也有人說藝術家就是善良的壞人。

說到梵谷,每一次我都會想起身邊的一個朋友。他很瘦削,職業工程師,但卻喜歡讀艱深的哲學,最近聽說他業余在讀歷史學位,職業之外的東西都只是純粹的興趣,並無任何著述立說的願望。這個人很沉默,似乎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外部世界的一切反應他都可以置之不理或一笑了之。我去過他家一次,他招待我的是一杯咖啡和一部動畫片。看到他看動畫時孩童般的笑臉,我明白我是個俗人。假如我和他在一起,我們從來不會談什麼高深話題,我們什麼都不談。我不覺得他深刻,但是假如生活中有一個人更像梵谷,那就是他了。我對他有一點敬意,深信他是個誠實善良的人。他在生活中不算個得志的人。我想,今天全世界的人在向梵谷表達敬意時,可能什麼地方已經變異。我們看到聽到談論到的真是那個本來的梵谷嗎?我們真的會喜歡一個出現在你身邊的梵谷嗎?

這個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當一個畫家問梵谷喜歡做什麼樣的畫時,梵谷說:「我喜歡讓我的畫表現出深刻而溫柔的東西。」一直相信,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首先是個偉大的思想家。

希望對你有幫助!

『捌』 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主要講了什麼

走進孤獨的靈魂 看那斑斕的世界
文/夢里詩書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以梵高死後他的死因為引,多人物視角的追溯,其所聚焦的並非是何般真相謎底,而是將梵高的靈魂躍然光影,於此中那數萬張梵高風格油畫所凝聚而成的動畫,更是使電影的每一幀儼然都無可挑剔,由此所形成的視覺沖擊——美妙絕倫。

梵高這一題材,其實已然不止一次的被搬上熒幕,從最早的記錄短片到「卷福」的電視電影,多種多樣的影視作品都在致力於去還原這位開山立派,卻在當時不被世人所欣賞的悲情人生,以表達對這位大師的敬意和英年早逝的遺憾,而這次的《至愛梵高》,除了有以「油畫動畫」這種尤為特立獨行的展現手法外,電影劇情也並不再是循規蹈矩的只是去再現他的一生。

在劇情上,《至愛梵高》以一封沒有抵達收信人之手的梵高書信為脈絡,主線故事明以主人公對梵高死因真相的探尋為展開,但實際上透過一個又一個曾經接觸過梵高的旁人的追溯,一個曲高和寡,難以被世人認同,格外孤獨的梵高形象隨著劇情的發酵被徐徐道來,雖然這種多視角訪談式的手法不免使電影在一定程度上稍顯瑣碎,但也正是在這種呈現中,電影使一個眾所周知的真實事件改編,變的更具可看性了起來。

整部電影雖然時長僅為95分鍾,但卻是125位畫家,耗時7年由65000張油畫組合而成的,電影在畫風上高度貼合於了梵高的個人風格,所致力的則正是將梵高的昔日畫卷,在光影之中靈動起來,這種大膽的創新,使電影給人帶來的感觸是前所未有的,就個人作為一位尤為喜歡梵高畫作的擁躉來說,其所帶來的是宛若身臨其境於了梵高斑斕的藝術世界,不經間便會回想到梵高那一幅幅生氣勃然的畫作。

電影最後以《羅納河上的星夜》為結尾,將梵高喻為了美麗的星夜,《至愛梵高》是哀而不傷的,它帶領觀眾走進了一顆孤獨的靈魂,看到的是梵高筆下那斑斕的世界。

『玖』 提奧·梵高的電影計劃

提奧·梵高死之前,曾決定從自己的荷蘭電影中選出三部,以英語重新翻拍,背景地選在了紐約,這就是「三個提奧」電影計劃。 提奧的被謀殺,使他一生的合作夥伴兼好友、製片人吉耶斯·范·德·懷斯特雷肯(Gijs van de Westelaken)觸動極大,他找來對提奧·梵高的死有著相似感覺的美國製片人布魯斯·懷斯(Bruce Weiss),兩人共同集合了三位紐約的電影人,提議將提奧·梵高的美好願望變成現實。
史蒂夫·布西密、史坦利·圖齊和約翰·特托羅——他們三個共同肩負起「三個提奧」,也成了能夠重現提奧·梵高所創造的豐富的角色性格和生動鮮明的語言的保證。
三部被選中的作品分別是:1994年的《06》、1996年的《盲目約會》(Blind Date)和 2003年的《密會》(Interview),布西密負責重拍的《密會》已於2007年1月20日於美國上映。 就像懷斯特雷肯說的那樣:被選中的三部影片都有著一個非常重要且大眾化的主題,那就是對焦在了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戰爭上。我們對布西密、圖齊以及特托羅能夠加盟,幫助實現提奧·梵高的夢想感到非常感動,因為他的死,讓我們覺得如果讓他那有特色的電影語言就此終結的話,實在是一個無法容忍的恥辱。
對於製片人布魯斯·懷斯來說,這些通過男女之間的關系來加強戲劇性的影片,完全可以被概括成是「屬於提奧·梵高的小情趣」:認為在提奧·梵高的影片中,任何一對處在這種關系裡的男女角色,都能夠得到很大范圍的認同,不管這里使用的語言是英語、荷蘭語還是法語,都無關緊要,至少它的主題是非常普遍的。
提奧·梵高背後有一個非常有創造力的製作團隊,包括攝影師托馬斯·基斯特(Thomas Kist),他們幫助提奧·梵高發展和完善了由他提出來的、快節奏、有說服力的電影技巧。用三台數碼攝像機同時進行全方位的拍攝:在這種只有兩個主角的影片中,其中的兩台分別對男、女主角進行特寫方面的拍攝,剩下的那一台,則用來捕捉一些中立或重要的全景鏡頭。
基斯特和拍攝組的其他成員全部加盟史蒂夫·布西密執導的重拍版影片中,而布西密也表示,自己在很多地方都借鑒了提奧·梵高慣用的一些拍攝方法,在這個基礎上再注入自己的個人風格。
「三個提奧」計劃中下一個被搬上大銀幕的是《盲目約會》,由史坦利·圖齊執導,他將會在影片中和派翠西婭·克拉克森一起演對手戲;至於剩下的那部由約翰·特托羅執導的改編版《06》也即將開拍。就像《密會》一樣,由托馬斯·基斯特帶領的拍攝組也會為另外兩部影片提供相同的幫助。「三個拉奧」的貫徹執行,會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電影工業失去了像提奧·梵高這樣的人才,會是一個多麼慘痛的損失,而他個性化的藝術風格,也將會在這三位紐約電影人的身上得到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