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姜文的電影在說什麼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姜文的電影在說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24 20:42:59

Ⅰ 誰能解釋下姜文的《鬼子來了》要表達什麼意思我沒看懂

《鬼子來了》講述了抗日戰爭末期,故事發生在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座名為掛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裡,有人把兩個裝著俘虜的麻袋押送進了村民馬大三的家裡,其中一個是日本兵,另一個是翻譯官。本來答應好了八天以後來取人,結果此後再就也沒有音訊。

這兩個俘虜在村子裡關的時間一久,村民們便商議將二人處死,以避免麻煩。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決意以死殉國,而翻譯董漢臣則利用語言上的障礙爭取求生的機會。在多次試圖處死兩人未果之後,村民們認定他們命不該絕,就一直把這兩個俘虜秘密關押在村裡。

六個月之後,花屋小三郎決定報答馬大三和眾村民的不殺之恩,提出與村民完成一筆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譯送還給憲兵隊,而日軍方面則以兩車糧食作為交換條件。在馬大三的主張下,經過一番商議,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條件,並且簽字訂約。眾人一並護送兩個俘虜返回憲兵隊。

到憲兵隊後,盡管隊長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還是同意履行那份約定,並率部隊將糧食送往掛甲台。糧食運抵村內,日軍召集全村老小飲酒歡慶,共享吃喝。當歡慶進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經向盟軍投降、日本戰敗的消息,於是形勢出現突變,日軍開始殺戮無辜民眾。

整個村落化成屠場,又縱火將這一山村化為灰燼。在這場滅頂之災中,馬大三倖免於難。不久,國民黨軍隊接管了日軍大部俘虜,花屋所在部隊也在其中。

一個雨天,馬大三假扮成煙販,手持利斧沖進日軍俘虜營,見人就砍,鬼子死傷數人。而他最終被國民黨士兵所擒,被判處死刑。執行死刑的正是那個與他們曾經朝夕相處的花屋小三郎。

(1)姜文的電影在說什麼擴展閱讀:

姜文的《鬼子來了》沒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查,曾引起眾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立場有問題」。

當年電影局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回復內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取材於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後改動較大,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該片雖為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國產主旋律電影嚴重不合拍,因此雖然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夏威夷電影節Netpac獎、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榮譽,仍被官方封殺。

但必須承認,《鬼子來了》是反映「戰爭與人」 主題的國產電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來了》改編自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在小說里,「我」是一點也不神秘的吳隊長。這個「吳隊長」,在電影里變成了六旺「出了村過了河」去找的那位「五隊長」。

正因為「吳隊長」送來人又遲遲不履行承諾來取人,馬大三才會讓六旺去請示「五隊長」如何處理那兩個俘虜,並請求「五隊長」盡快讓村民脫離危險。然而「我們沒往掛甲台擱過人啊!」這是編導從出發點上著手的顛覆性改編,於是原本略有荒誕但還算合理的小說情節被徹底荒誕化。

片尾字幕里,既沒有「吳隊長」,也沒有「五隊長」,然而有那個神秘莫測的「我」。「吳」先轉為「五」,再轉為「無」———即非人的「我」,因而小說中原有的情節即便被保留,也開始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最後抵達了與小說情節完全不同的結尾,開掘出與小說寓意完全不同的寓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鬼子來了》

Ⅱ 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到底想要傳達什麼

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傳達的意思就是哪裡有壓迫就要團結站起來反抗,這部電影是由姜文導作,屬於自導自演,演員的陣容也很強大,由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在一個不平盛世時代,一個悍匪代替清官上任縣長,悍匪有好的也有壞的,英雄一定民心所向眾望所歸,壞人一定惡貫滿盈笑裡藏刀,悍匪對抗惡霸,一個熊熊烈火的戰斗故事,英雄豪傑綠林悍匪的傳奇故事,開頭就給了縣長一個下馬威,姜文就說了一句「讓子彈飛會」,他開槍的準星非常的准,簡直就是神槍手,故事最終的傳達就是大家一定要團結一致,不能任別人的欺負,要學會保護自己!

Ⅲ 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想要傳達什麼

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想要傳達的是,當革命勝利後,只有少數人能堅守本心,大多數人只顧享受革命的果實,貪圖享樂,卻忘記了革命的目的。

Ⅳ 姜文的電影都有哪些特點

姜文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導演,也非常具有自己的個人特色,在他所導演的電影當中,有許多的個人特點,在這些所有特點當中,我認為最主要的特點有三個他們分別是:第一個是運用大量的小景,第二個是非常具有典型代表的色彩,第三個是鏡頭的組合運用非常的豐富

一、運用大量的小景

在姜文的電影裡面非常的會使用大量的特寫用於,強調誇大,需要表現的人物形象來增加人物的戲劇化。通過大量的特寫,更加近距離的感受,人物情感的變化,事物的交替以及環境的改變等等。而這些大量的近景特寫能夠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人物情感的變化以及情緒的波動,從而給人以非常真實的感受,能夠通過微小的細節變化來敘述推進整個情節。但是這也非常考驗演員的演技,因為只有演員將細節處理到位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Ⅳ 姜文導演的電影主要是想表達什麼

他個性獨特,才氣驚人,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橫空出世,就震驚了影壇,後來的《鬼子來了》則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太陽照常升起》票房與口碑齊飛,《讓子彈飛》「站著把錢掙了」。雖然《一步之遙》遭遇滑鐵盧,但是並沒有絲毫姜文對自己拍電影的熱情,正如《太陽照常升起》中的那句話「你可以說你不懂,但你不能說你沒看見。」

Ⅵ 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講的是什麼

電影《邪不壓正》是根據武俠小說《俠隱》改編的,故事背景選在了抗日戰爭時期,從抗日戰爭開始前到戰爭中,一代代中國人為維護祖國,做出了重大犧牲。

北洋年間,北京少年李天然跟隨師父習武,無意間親眼目睹師兄朱潛龍勾結日本特務山本一部,殺害了師父全家,只有李天然一個人僥幸逃脫。

李天然被美國醫生亨德勒救下,去美國學醫的同時接受了特務訓練,十年後李天然回國,打算為師父報仇雪恨,也想保衛祖國免受日本侵略。

可李天然剛回國就被盯上了,李天然攪亂敵人計劃的同時,也掉進敵人准備好的陰謀中。李天然利用朱潛龍等人實行反間計,想要將敵人一網打盡。
可神秘人藍青峰阻止了李天然,李天然分辨不出藍青峰是敵是友,又因身邊充滿流言蜚語和陷阱,李天然差點失去良機,最後在戀人關巧紅和藍青峰的幫助下,解開陰謀,完成復仇。

Ⅶ 姜文的《鬼子來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什麼事情

我覺得《鬼子來了》是一部由姜文指導並主演的抗日題材電影,講述了馬大三(姜文飾演)等村民為了照看被「我」(游擊隊)俘虜的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和翻譯官,最後被鬼子屠村的故事。該電影在戛納電影節等國外影展上斬獲多個大獎,但因為電影立意取向,主旋律嚴重不符合,被廣電封殺,禁止在國內上映。

在姜文和村民們把俘虜送回日本軍營換糧食的時候,村民們的驢失態了和日本人的馬。有人說,這是一個很低俗沒用的情節。其實不然,這一看似荒唐的情節卻另有深意。這一情節巧妙反映了當時日本小隊長的心理:花屋小三郎本應該去死,去被中國人給救了真是日了狗了。

Ⅷ 如何評價姜文電影《邪不壓正》

今天看了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我對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產生了深刻的懷疑,尤其是在我回來看了媒體上的溢美之詞,特別是那句「一部電影直至找到它的觀者,找到那個能領悟其象徵意義的人,於是便產生了那種被稱之為「審美」的神秘激情。」我只能承認我缺乏對這部電影的審美能力。
姜文講了個很簡單的故事,幾乎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一個永遠不衰的主題,斬草未除根,十多年後回來報仇。用姜文的話來說,就是哈姆雷特在北平。電影再次告訴我們,壞人總是要對好人斬草除根,不能有一念之仁,絕對是有道理的!不然就會身死國滅,最差也是此生所求付諸流水,就像扶搖里的國師大人。
在我看來,能談得上特色的有三點吧。
一,提到了一個病,「創傷應激性障礙」,具體表現就是面對滅門兇手和仇人的時候,由於童年時候受到巨大的創傷,產生巨大恐懼,像石頭一樣動彈不得,彷彿被恐懼凍住。
二,男主彭於晏是在女性的引導和鼓勵下完成了創傷的治癒,從找借口不去直面仇人復仇,到勇敢戰勝恐懼,給仇人一個難看的死法。包括能用槍一槍了結卻不用槍,偏要赤手空拳用師父教的功夫,打得無比狼狽,險象環生。這個套路在所有的武打片中已經成了定則,是我從小就不解並痛恨的二缺思維定式。還包括矯情地非把兩個仇人湊成在一起,一次殺掉兩個,因為當年滅門時是兩個人一起乾的,所以兩個不能分頭殺等等。
三,畫面很美,還原北平的古城風貌,青磚灰瓦,鱗次節比,打鬥的場面,彭於晏的輕功,許晴的曲線性感,劈開腿坐在床上打不老針的樣子甚是誘惑,連我一個女人看了都覺得驚艷。當然,還有彭於晏時不時裸露的肌肉線條,橫卧在鍾捶上撞鍾時的一線美好。
除了以上的部分,就是男主和女主沒完沒了地在屋頂上像猴子一樣奔騰跳躍,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從頭貫穿到尾。好像威尼斯只能在水上坐貢多拉,姜文的這部電影,屋頂似乎就是北平的道路,看多了真眼暈!人物對話時常有驚人之語,惹得一陣鬨笑,我也忍不住笑,但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壞人會說這么二的一句話,為什麼彭於晏這樣的英雄這一瞬會產生如此傻的表情?媒體說這是姜文一貫電影對白中的特色,童趣。我扭頭看了一眼旁邊沒笑的人,發現不知何時此人已經睡去了。

《邪不壓正》的素材加起來大概400多個小時,三個機位,成片兩個來小時——媒體說,這意味著電影的層次。人性復雜,時間或地域疊影,戲劇內在的多重共時,都需層層展平拉伸。有時,還需要尋得一扇門,或得到一串開門的密碼符,才得以真正進入那個電影世界。但是我私下覺得,好的電影不應該是我用眼睛看到的,用心體會到的,才是最直接的嗎?如果我沒有從故事中看到,從人物的行為中察覺,從細節的鋪陳中感知,那麼作為一個觀眾,還需要從媒體的評論中去找到開啟的鑰匙,才能獲准進入嗎?會不會太曲折了?
看了一個電影,開始懷疑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看懂一部具有『多重象徵意義語言』和『作用於潛意識的畫面剪輯』的理解能力,也是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