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獅子王》是一部經典的動畫片
迪士尼在1994年製作的彩色動畫片《獅子王》,是迪士尼公主系列之外的極具影響力的影片。當年《獅子王》不僅在美國大受好評,它在中國也收獲了很不錯的票房,成為85後小朋友共同的記憶。尤其是在進口電影配額制的限制之下,如果不是非常優秀的影片,是很難以進口片的身份進入到中國市場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獅子王》無疑是一部優秀的動畫片。
雖然都是為父報仇,但是鬱郁寡歡的哈姆雷特並沒有在復仇中找到自我,而是糾纏於「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中鬱郁寡歡。但天真的辛巴卻在朋友的女友的幫助下,不僅為父報仇同時還成為了新的獅子王帶領整個榮耀王國走向光明。
從這一點來說《獅子王》做到了很多改編故事沒有做到的一點,在經典之上塑造了另外一個經典。
Ⅱ 俄狄浦斯的相關電影
俄狄浦斯王是個英雄不是一個弱者,他在邪惡的命運面前總是去抗爭,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抗爭得到的結果還是走上了\「殺父娶母\」的悲劇命運。他的悲劇不是有意的殺父娶母,而是毫無殺人動機,在竭力擺脫命運中犯罪。
Ⅲ 俄狄浦斯情結電影有那些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節,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
俄狄浦斯(Oedipus)是國王拉伊奧斯和王後約卡斯塔的兒子,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娶了自己的母親,成為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國王。
拉伊奧斯年輕時曾劫走國王佩洛普斯的兒子,因此遭到詛咒。他的兒子俄狄浦斯出生時,神諭表示他會被兒子所殺死。為逃避命運,拉伊奧斯刺穿了新生兒的腳踝(oedipous 在希臘文的意思即為「腫脹的腳」),並將他丟棄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執行的牧人心生憐憫,偷偷將嬰兒轉送給科林斯的國王波呂波斯,由他們當作親生兒子般地撫養長大。
俄狄浦斯長大後,以為科林斯國王夫婦便是自己親生父母的俄狄浦斯為避免神諭成真,離開了科林斯,並發誓永不回來。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與一群陌生人發生沖突,失手殺了人。其中包括他的親生父親拉伊奧斯。
當時的忒拜被獅身人面獸所困,他抓住每個過路人,如果對方無法解答他出的謎題,便將其撕裂吞食。忒拜為了脫困,宣布誰能解開謎題,拯救城邦的話,便可獲得王位,並娶國王的遺孀約卡斯塔為妻。後來正是俄狄浦斯解開了斯芬克斯的謎題,解救了忒拜,繼承了王位,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生了兩兒兩女。
受俄狄浦斯統治的國家不斷有災禍與瘟疫,他因此向神只請示,想要知道為何會降下災禍。最後在先知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奧斯的兒子,終究應驗了他殺父娶母的不幸命運。
震驚不已的約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殺,同樣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Ⅳ 充滿了中國式武俠哲學的電影《卧虎藏龍》,真的能夠被稱為經典嗎
不按套路出牌,不少情節也樂趣橫生,算是一部很經典的劇。
這部劇僅從獲獎的情況來看就可以看出來這部劇的厲害,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算得上是華語片的優秀代表作了。如果說《卧虎藏龍》不算經典,又有哪部劇能夠稱為經典呢?
雖然說這一部電影是一部武俠電影,但是其實和現實生活中很多都是很相似的。比如說俞秀蓮,雖然一身武藝,但也還是要照顧自己的鏢局,還要帶領自己的手下討飯吃。然而這其中的無奈,和現實生活的我們都是很相似的。
俞秀蓮與李慕白之間之間的愛情也是很令人動容的,這點電影中都拍攝的很好。雖然說這部電影是部武俠片,但更多的還是關於人性的討論。所以,這可能也是這部電影為什麼這么經典的原因。
Ⅳ 關於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王》適合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理論進行解讀,因為俄狄浦斯(Oedipus)是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國王拉伊俄斯(Laius)和王後約卡斯塔(Jocasta)的兒子,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親生父親並娶了自己的母親。驗證了這個理論。
按照弗洛伊德的論著,他認為在性器階段(3—6歲),兒童會對異性父母產生排外性的戀慕,而敵對同性父母。男性對應「戀母情結」,女性對應「戀父情結」。
由於弗洛伊德的理論涉及性這一敏感話題,在當時或今天,都是爭議頗大的。他本人被批評為唯性論者,其俄狄浦斯理論被批評為偽科學。
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認為,理論似乎能解釋一切,但又不可證偽,即無論怎麼說都對,即使明明有與該理論相反的行為表現,都可以被認為是支持它的證據。
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了靈長類動物強大的母嬰依戀及該情感對動物生理心理的影響,印證了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論。
如果說俄狄浦斯情結對今日的精神分析理論仍具有很大意義,在於其研究重點多放在母嬰由依戀到相對分離的轉化過程中,嬰兒心理的一系列變化。所以有人說精神分析學實際上已「淪為」育兒學。
相關發展: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這種極端荒誕的理論已經過時,但它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卻時有出現,比如影視作品《賢者之愛》。
或者正如當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即潛意識)的情況下,躲過了道德對自身的審查。一部分文學影視劇的作者或觀眾也有賴於「虛構」躲過了某種絕對嚴格苛刻的審查。
Ⅵ 《玉面情魔》作為一部「黑色電影」,你感覺它成功了嗎
《玉面情魔》是魯妮·瑪拉、凱特·布蘭切特等主演的驚悚片,於2021年上映。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貪婪的騙子與女精神病醫生合謀詐騙病患錢財的故事。黑色電影則是指主要歸屬在偵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種特殊電影風格,往往關注於道德的腐化。作為一部黑色電影,《玉面情魔》絕對夠格,業界一片好評,我認為十分成功。
一、《玉面情魔》故事本身的 “黑色”故事造就了劇情的成功
我們知道黑色電影和犯罪有關,而《玉面情魔》就講述了一個貪婪的騙子與女精神病醫生合謀詐騙病患錢財的故事。影片的犯罪則是契合了黑色電影的主題,並且在導演的指導以及高級團隊的協作下,此電影有了一個很好的完成度以及流暢度,因此這部電影在整個故事的完整度上可以稱之為成功的黑色電影。一位懷抱野心的行騙高手,與一個精神科醫生墜入情網,最後卻反被女醫生玩弄於股掌之中。這部影片目標是拍成R級電影(美國限制級,偏暴力),托羅自己闡述道:“影片內容非常暗黑。”,並且沒有他擅長的超自然元素。陀螺新片改編自1946年的同名小說,而不是1947年的電影,當時那版電影就被形容為“好萊塢最尖刻無情的黑色電影”。
《玉面情魔》是一部成功的黑色電影,拋棄神話和寓言,講更波譎雲詭的人心鬼蜮,這般“現實”的陀螺讓人新奇又欣喜。“天花亂墜”的馬戲團表演、蠱惑欺騙操控的慾望陷阱,都直指美國夢的赤裸真相。有強大資金和團隊支持的陀螺,繼續肆意將腦海中的宅男趣味傾倒在銀幕上:眼珠迷霧刀疤暴雨死嬰塔羅牌……極盡奇詭哥特之風。布景打光攝影用心之至,其他沖奧片難出其右。
Ⅶ 想了解心理學最精華的精神分析電影在這里
電影藝術家都是心理學大師,通過光影聲營造出幻想的世界,讓人直面那些無法直視的人性。
精神分析便是直面人性的藝術:慾望的真實、情感的真實、人性的復雜矛盾沖突……在精神分析中,人們得以直面潛意識如同直視驕陽,從不自知的狀態下看清自己,不再受潛意識所控制。以下 25 部精神分析主題電影花費阿蘇大量精力和時間匯總而成,希望大家喜歡。
一、《佛洛依德》
1962年由約翰·休斯頓導演,超級帥哥蒙哥馬利主演。
阿蘇點評:敘述了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初期研究,闡述了俄狄浦斯情結。這部電影只有英文版,展現出精神分析初始時的發展狀態,以及弗洛伊德求學、思考、懷疑自己直至尋找到精神分析的道路。
二、《瑪麗公主》
法國導演柏諾瓦·賈柯2004年執導。這是阿蘇看過的最經典的精神分析電影,暫時沒有之一。
阿蘇點評: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弗洛伊德晚年的故事,根據法國瑪麗公主的日記改編。
法國公主瑪麗·波拿巴因長期受抑鬱症和性冷淡的困擾,每隔半年就要做一次手術,脾氣怪異,性格倔強,私生活混亂。她在弗洛伊德的陪伴下成長,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將精神分析的療法精細的展現在觀眾面前。瑪麗公主後來成為法國精神分析的領導人,很有個性和囂張的公主范,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在學會選舉中直接推薦自己的情人做領導,而且反對無效,牛逼沖天啊!在二戰期間,弗洛伊德由於固執,差點就掛了,瑪麗公主心急如焚,不斷地動員老頭子,最後因為安娜被蓋世太保帶走,弗洛伊德六神無主,同意離開維也納,並動用自己所有的資源,包括希臘、法國、墨索里尼、羅斯福,最終將弗洛伊德從蓋世太保手中拯救出來。
影片還原了一個真實平凡卻充滿智慧的小老頭弗洛伊德,固執可愛溫柔,還會發點小脾氣。瑪麗公主聰明強悍,以自我為中心。但作為一個公主,悄悄躲在樓梯間保護弗洛伊德那一幕,我看得眼淚都流下來了。
整個法國的精神分析發展都與瑪麗公主有關,她在影片中的情人魯文斯坦,這個人是拉康和法國第一批精神分析師的分析師和老師。
三、《穆赫蘭道》
著名導演大衛·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佳作。
阿蘇點評:《夢的解析》的經典詮釋,什麼叫凝縮,啥是移置,顯夢和隱夢的關系……導演的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讓人驚嘆。「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此電影錯綜復雜,像一個迷宮,最後才真相大白。一般第一遍看不懂,仔細琢磨,看個三五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那種感覺和味道,嘖嘖。
四、《搏擊俱樂部》
大衛·芬奇導演,不是大衛·林奇哦,男主角是布拉德·皮特。
阿蘇點評:這部片子很經典,充斥著幻覺、暴力、死之本能、失憶、自我催眠,壓抑之後的巨大自我毀滅和反抗。
傑克是一個幼年慘遭父母遺棄的30歲大男孩。深藏在內心的被壓抑的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車公司點燃。然而獨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著那樣一個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復著缺德而又機械的工作,最後通過幻覺和暴力來表達憤怒。兩個分離的人格不停地上演著不一樣的生活,然而他卻不自知。
五、《愛德華大夫》
1944年由著名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執導,大明星英格麗·褒曼和大帥哥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阿蘇點評:大學推薦心理學本科生必看的電影之一。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上映後曾引起很大的爭議,但這不妨礙它成為四十年代的經典影片之一,它對後來的精神分析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夢是可以恢復記憶的最佳線索,你是誰?在逃避些什麼?這些秘密都深埋在你的腦海里,只是你不願去面對。人有時會不願面對現實,因為事實會觸痛他們的傷口,因此他們為了忘卻一切,反而會生病。夢可以告訴我們你到底在逃避些什麼,但只能顯示出片段,將此片段加以組合成型,恢復原來的樣子,然後再找出其中的意義,而且越奇怪的夢越有幫助。」
六、《西北偏北》
還是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
阿蘇點評:影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電影史上的懸疑片典範。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精神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註解,也體現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成長和救贖。
七、《精神病患者》
懸念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代表作之一。
《精神病患者》,又名《驚魂記》,採用黑白膠片和小成本電視電影的製作模式拍攝。影片公映後獲得巨大成功。
阿蘇點評:故事描述一名盜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間投宿於汽車旅館,卻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殺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調查,在逐步偵查下終於揭露狂人的真相。裡面涉及到戀母情結、死之本能、象徵等等。後來還有三部續集,講述這個殺人犯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八、《後窗》
又是希區柯克導演,驚悚片哦。它是理性探究「窺視」主題的代表作之一。「男人觀看女性,女性則觀看自己。」——約翰·博傑
阿蘇點評:窺視癖(偷窺)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認為窺視癖滿足了人內心潛意識的需要。成為心理醫生、成為攝影師或模特畫家,都是偷窺本能的一種升華。人們通過視覺的隱秘偷窺來得到性的滿足感,如同孩子總喜歡知道那個不能看的抽屜里到底藏著什麼一樣,那是多麼令人激動與興奮的一刻。
九、《雨人》
巴里·萊文森1988年執導,由達斯汀·霍夫曼和湯姆·克魯斯主演。
阿蘇點評:濃濃的兄弟情。自閉症患者哥哥雷蒙以及弟弟查理的心理世界。電影揭開了他們童年創傷的秘密和心理防禦機制,從而探究查理對雷蒙情感轉變背後深沉的心理原因,看完有種悲喜交加的感受。
十、《黑天鵝》
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
阿蘇點評:「兩個女人呆在一起,就像在兩只同一個籃子里的貓一樣。」《黑天鵝》講述了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的共生關系。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一個女孩與母親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仇母情結)……影片也運用了拉康學派的鏡像理論,幻覺、自虐在影片里隨處可見。
十一、《危險方法》
大衛·科南伯格導演,凱拉·奈特莉、維戈·莫特森和邁克爾·法斯賓德等聯袂出演的劇情電影。
阿蘇點評:影片講述弗洛伊德、榮格和薩賓娜的關系,以此來呈現精神分析發展初始的故事,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並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薩賓娜·斯比因的猶太裔俄羅斯女子。作為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病人,這位女子給了兩位心理學家極大的啟發,卻也促使榮格最終在理念上與恩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裡面有精神分析初期的叛逆人物奧托格·羅斯,他弒父情結的典型代表,當時他倡導釋放本我,引發巨大的爭議,對榮格有一定的影響。
十二、《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2006年的德國電影,由湯姆·提克威執導。看完之後感慨不已。
阿蘇點評:一個從小被遺棄在巴黎最骯臟、最惡臭不堪的地方——魚市場上的孩子,嗅覺超乎常人,異常靈敏,聞過一遍的香水就可以直接復制出來。童年缺失導致的人生悲劇,因為忽視和痛苦,導致同情心的喪失,快感區域上行固著在嗅覺上。主角對完美香水有強迫性追求,通過謀殺13名處女達成理想,最後當他可以為所欲為時,卻以生命作為代價贖罪。
十三、《老男孩》
韓國導演朴贊郁拍攝的經典電影。「笑,人人陪笑;哭,獨自落淚。」
阿蘇點評:心理承受力低的朋友慎看,這電影虐心啊。亂倫和殺戮,精神分析永恆的主題,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表達,俄狄浦斯挖掉自己的雙眼,吳大秀割掉舌頭,那碎了一地的玻璃,如同破碎成無數塊的心:因果、罪惡、亂倫、贖罪……一個是姐弟的亂倫之愛,一段是父女的亂倫之情。為了姐姐而復仇,設計吳大秀父女亂倫,大秀寧願做狗也不願意讓女兒知道真相,親手剪掉了自己的舌頭,而幕後黑手李宇真在大仇得報之後開槍自殺,大秀事後找催眠師選擇遺忘的方式去面對,在信里說:「縱使我是禽獸,難道我就沒有資格生存嗎?」影片最後的那個笑容,讓人心碎。
十四、《貝殼和僧侶》
1926年的無聲老電影,法國杜拉克導演,先鋒派電影代表作。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現實主義的故事片。時間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鍾。
阿蘇點評: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性無能的僧侶,他渴望得到的一個女人,恰恰是另一個人的情人。此人不斷變化為傳教士、將軍和監獄看守同他作對。導演對主人公的性心理作了充分的探索,運用一系列非現實的畫面來表現人物的性夢幻世界,並設計許多超常的動作來刻畫性壓抑者的變態行為,如主人公無故打碎了酒窖里一個又一個的玻璃球,或者穿上一件拖到腳跟的大衣在大街上亂逛:暴力、殺戮、恐懼、美女不斷變幻……全片沒有情節,也無人物性格塑造,僅用意識流的方式去呈現,充滿弗洛依德主義的潛意識迷狂的幻覺場面,將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關系象徵性地表達。
十五、《畢業生》
1967年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
阿蘇點評: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移情性戀愛經歷,體現了戀母情結、閹割焦慮、救贖和成長等相關精神分析主題。影片最後的名曲《斯卡保羅集市》特別動人。坐在公交車上,音樂響起,好有感覺。
十六、《天地無倫》
拉里·克拉克導演。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青春殘酷」的影片。
阿蘇點評:一部充滿著性、暴力、仇恨和愛的電影,家庭悲劇,俄狄浦斯情結的深刻呈現,性本能是人類永恆的動力和悲劇所在。人生還能更悲催些嗎?一切都有希望。
十七、《美國麗人》
薩姆·門德斯導演的第72屆奧斯卡金獎電影,凱文·史派西主演。
阿蘇點評:影片中一個正在經歷中年危機的男性心已死去,卻遇到一位讓其神魂顛倒的小女孩,是他女兒的同學,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洛麗塔情結」的真實註解,面對著死亡焦慮和生活亂麻的中年男性,通過迷戀青春女孩來重新燃燒自己,也有對女兒亂倫的投射,妻子的出軌,女兒的叛逆,最後一聲槍響,原來最恨同性戀的其實就是同性戀。影片中充滿了亂倫、弒父、同性戀、壓抑、逃避、殺戮,拍得非常之美。
十八、《國王的演講》
《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由湯姆·霍珀 執導,科林·費斯、傑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阿蘇點評:一個國王竟然有當眾講話焦慮,無法對國民進行電台演講,只能找心理醫生來解決問題。國王為何有這樣的問題呢?原來有一個苛刻高要求的爸爸,當他試圖表達時,前國王說:放鬆、好好加油、快點!那種語氣和表情,多麼高壓的姿態和氛圍,讓人死的心都有了。國王也有童年創傷,也有俄狄浦斯情結哦。不能正常言語的原因,是恐懼自己內在的弒兄和弒父情結,恐懼自己的優秀而能取代他的哥哥。當他處於憤怒生氣的狀況下,在罵臟話的時候,表達卻非常流利。他將自己的攻擊性壓抑之後,表達就會出現結巴的問題。最後,在心理醫生和演講家的幫助下,國王一步步地走了出來。
十九、《吮拇指的人》
美國導演邁克·米爾斯。男主角憑此片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帝,一部溫情成長的影片。
無論今年幾歲,長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阿蘇點評:吸吮拇指代表口欲期的固著,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出現問題,在緊張焦慮的狀況下退行到嬰幼兒的階段,通過吸吮手指獲得安全感,其實男性的抽煙何嘗不是如此呢。男主角賈斯丁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周圍人都要瘋掉了。基努里維斯做心理醫生哦,涉及到青春期少年的成長困惑和過程,揭示青少年心理問題中的家庭原因對其的影響。有點小溫馨,看的時候會很有共鳴哦。「因為人們都討厭問題,為解決問題人們都在尋找完美解決方案,但實際上沒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沒有答案的狀態下生活,帶著問題生活和面對,這個選擇怎麼樣?
二十、《鋼琴教師》
法國電影,邁克爾·哈內克導演,此片有風險,要看需謹慎,耶內里克的名作。
阿蘇點評:此片與《黑天鵝》有得一拼。女兒和母親的關系,總是一段扯不清的心理痛苦糾纏。一個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親極端變態嚴苛的鉗制下,心靈是如何被扭曲,情愛是如何被變異的。被壓抑和禁止的東西總是對人有過度的吸引力,女鋼琴教師和英俊年輕的男學生來了一場虐戀,在母親的面前毀滅自己(毆打的那一幕)。遭到男主角無情的拋棄,影片最後一個孤獨眺望的女人用刀深深地插進自己的胸口,獨自離去。
二十一、《毀滅》(又名《烈火情人》)
法國路易·馬勒導演,是歐洲電影的絕美之作。
阿蘇點評:講述父親、兒子和兒媳三角關系。將一部直面人類最大的禁忌——亂倫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有意識的,更多的是潛意識的,也就是人稱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二十二、《一條安達魯狗》(1929)
大師路易斯·布努艾爾的超現實主義影片。
阿蘇點評:根據佛洛依德夢的解析的象徵理論拍攝出來的無意識流電影。它是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中出現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的一部代表作。影片無任何情節,只有一組組無邏輯無理性的鏡頭,以及奇特怪誕形象的不諧調接合:男人想去擁抱他渴望的女人,卻被系著南瓜的長繩絆住。從手心的洞中爬出的螞蟻,一隻死驢血淋淋地堆在鋼琴上,一個男人拿著一把剃刀割裂女人的眼球…
二十三、《致命ID》
《致命ID》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殺人游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劇情電影,由約翰·庫薩克、雷·利奧塔和阿曼達·皮特主演。
阿蘇點評:一個童年受過巨大的心理創傷的罪犯,在汽車旅館殘忍地殺害了6個人。他的頭腦里存在著10個不同的人格:一個不知道生命意義的警察、一個想退休的妓女、一個殺害警察的罪犯假冒警察、另一個罪犯、假扮旅館老闆的小偷、理想化的女性大明星、機械木訥聽話的父親、性格暴躁的母親、一對情緒激動的情侶、一個沉默寡言的孩子。10個人格在幻想的汽車旅館里互相殘殺,只剩下一個人格存在,最後的結局讓你大吃一驚。
童年的創傷讓人的性格扭曲,內在的負罪感、痛苦沖突、無法直面自己的感受,導致人格的分裂和分化,成年後的殺戮。沒有重新還原的治療往往都是無效的,內在創傷的修復不只是人格的整合,而是人格的重建,否則都是沙上建房子。「當我走上樓梯,我看到一個不在那裡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二十四、《提線木偶》
韓國導演權英樂的作品。
阿蘇點評:我們是潛意識的提線木偶,也可能是他人的提線木偶。男主角任志勛是一個精神科醫生,利用催眠進行治療。女主角賢貞是他的好朋友的女朋友,一個提線木偶師,看似溫柔嫻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個控制欲極強,殘忍殺戮的人格。
影片在俄狄浦斯三角關系中進行,戀母情結、戀父情結交替出現,底層的創傷沒有得到治療,男主角的嫉妒佔有控制欲出現後,通過催眠佔有女主角,在咨詢關系中發生性關系,讓賢貞成為他的性奴隸,這實際上是一種極度缺乏安全的表現。賢貞對於親密的恐懼、依戀的渴求和性的需求被嚴重壓抑著,當全身心奉獻而被拋棄後,重演了原生家庭的悲劇,內在陰暗的人格出現,通過殺戮完成控制。
二十五、《洛麗塔》(也名《一樹梨花壓海棠》)
1962年出品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Kubrick)執導,改編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洛麗塔。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後來1997年又重新拍了一遍。
阿蘇點評:蘿莉一詞原型就是來源於此片。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它的悲劇深淵乃是源於——「慾望」。在所有涉及色情的語言之下,是作者關於「慾望」主題的嚴肅敘事。男性的中年危機,通過追求少女來得到生命的活力,在亂倫的驅使下變相地謀殺了妻子,最後女孩卻與另一個中年男人合謀逃離了繼父的控制,引發一系列悲劇。
文:蘇劍鋒丨壹心理專欄作者
Ⅷ 求俄狄浦斯王電影,經典獨白!!!!!
話劇台詞: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麥克白》,曹禺:《日出》、《家》、《北京人》、《雷雨》, 郭沫若:《蔡文姬》(女)、《屈原》、《虎符》(女)
電影台詞:《流浪者》、《囚徒》
詩歌:古詩:《蜀道難》、《將進酒》,現:《再別康橋》、《南方的夜》、《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
散文:《獻給媽媽》,《海燕》,《觀潮》(古)
Ⅸ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