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如何判斷一個國家電影行業的好壞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如何判斷一個國家電影行業的好壞

發布時間: 2022-08-21 05:53:56

『壹』 判斷一個電影的好壞,是根據票房的多少來判斷的嗎

一直以來,電影都沒能建立一個國際質量認證體系。一直以來,票房和獎項就被默認為兩種評價系統,野生在電影史的暗處。

電影的解釋權,分階段的不同,被不同的階級所把持。在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甬道內,對電影的評判,都多少帶有點兒階級斗爭的意思。最鮮艷的例子就是[銀翼殺手]和[變形金剛]。

兩部電影都致力於,在一個混亂的世界裡,尋找某種解脫的方式,區別只在於[銀翼殺手]找到的是心靈的出口,而[變形金剛]靠的是身體上的發泄。

但圍繞著獎項,常常有「重映」的說法,獲獎重映的票房,成為對獲獎電影的附加獎賞。[社交網路]獲得奧斯卡後,票房增長了2%,DVD銷量增長了52%。那麼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推置到獎項這個標准里的電影,大都是前一個體系的不甘心者。海報上某個獎項的標志,是新的籌碼,獎項成為它們最後一次撐桿跳的支點。

被稱為奧斯卡之父的梅耶曾經坦白說,創立這個獎項的原因是,「控制電影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們頒獎,如果我給他們獎杯和獎項,他們會拚死製作出我想要的東西」。梅耶是米高梅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有好萊塢之王的美譽。被後人供奉進殿堂的[叛艦喋血記]、[亂世佳人]、[綠野仙蹤]等作品,都閃爍著他精明的眼神。

票房和獎項是電影的兩個執念,往好的方向想,它們都想通過更大范圍的觀看,實現自身價值的傳遞。但電影是什麼?如果不能通過它,對所處的環境提供更為深刻的洞察,從而更加熱愛並去改造這個環境的話,電影就會像[生化危機]里的活死人一樣,喪失存在的意義。

目的性太強的電影,如果不是沾染了天才這種特殊成分,很難不庸俗化。當大的環境陷入庸常的污濁里,評論體系的化學效應就尤其重要了。對電影評價的權利就在每個人身上,而不是某個法律認證過的ISO標志里。它們要做的就是對好發出聲音,並且不強迫別人認同。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免費的,「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關鍵是,你在意什麼。什麼就會成就你,或者毀掉你。

『貳』 衡量電影好壞的標准有哪些

首先看內核,也就是故事如何,這個題材能否在第一時間吸引你的注意力?故事本身是否深入挖掘了這個題材的內涵?主人公是否讓你移情於他?故事的反面壓力是否夠強烈,以至於將主人公的人生推向了正面或負面的極致?等等這些問題就是故事的內核。

然後看攝影,色調如何?視覺引導如何?同樣是特效片,《蜘蛛人》的視覺引導就比《變形金剛》強得多,前者讓你手心出汗而後者讓人感到頭暈。還有清晰度如何?縱深感如何?

再看導演,分鏡如何?會不會感覺畫面銜接不流暢?節奏感怎麼樣?等等

再看演員,表演是否虛假(國產片通病),是否得體,演員長相和人物是否符合。

最後看美工,道具、服裝,環境,設計的是否真實可信。

這一切的基礎是故事,故事好了剩下幾個才能讓它成為好電影,故事不好,剩下那幾項再強也沒用。

就是這樣,對電影的問題可以寫簡訊問我,我會盡量解答。

『叄』 談談如何評價電影的優劣,有哪些標准,用什麼方法和理論依據

這難說了,一個人一套標准,不過基本上可歸為兩類。
1、形式主義派。將電影視為工業產物的商業片價值觀,重視故事的作用,一切以觀眾為中心,說白了就是觀眾說好的電影就是好電影,觀眾不喜歡的電影就不是好電影。好萊塢電影人大部分屬於這類價值觀,將電影視為商業而非藝術,商業嘛,觀眾喜歡,票房高,賺錢多,那就一定是好電影,也可稱之為造型主義派。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觀眾的評價和票房為標准。理論依據的話,電影歸根結底是一門大眾藝術,電影作品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訴諸於觀眾,給觀眾欣賞,因而觀眾是一切標准,觀眾即上帝。
2、現實主義派。將電影視為藝術的藝術電影價值觀,重視影視創作的實驗性和影像價值的探索性,一切以影像表達為中心。歐洲電影人多數屬於這類,電影作為藝術是其根本觀點,也就是電影的本質是藝術。標准就是電影作品是否具備藝術價值,但這里藝術價值的概念絕不是主題,而是影像表達,也就是導演的鏡頭設計、場面調度、聲音設計等電影元素是否尊重現實。方法就是電影批評那一套,三言兩語說不完。依據就是巴贊的現實主義理論,木乃伊情結等等。
要我談如何評價的話,要把以上兩者結合。因為電影不能孤立來看,它是藝術與商業的結合體。藝術是電影的本質,是藝術性將電影獨立出來的,電影首先是一門藝術,其次才是商業。但電影不能沒有商業,否則電影就失去了其作為大眾藝術的魅力,因為電影的最終結果是訴諸觀眾,一部再優秀的電影,倘若沒人看,那麼它的價值再高,失去了傳播的觀眾群和作用對象,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一部再受歡迎的電影,倘若不具備任何價值,終究會在歷史中迅速被人遺忘,重要的是倘若這類電影越來越多,電影終究會慢慢走向滅亡,因為停止了影像表達探索的腳步,終究會被其他藝術替代,就像曾經電影替代戲劇一樣,事實上歷史上就是因為如此,電視一度曾把電影推下歷史主流舞台。

『肆』 如何判斷一個電影的好壞

我個人是覺得大家如果是真的想要從電影當中獲得,不管是從情感上還是故事上一些力量和共鳴的話,大家一定要耐心的去對待,那些小眾電影。我們可以提到的就是國慶檔張藝謀的《影》,這部電影做得很好的一點就是將商業和藝術達到了很好的一個兼顧。

『伍』 怎樣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評判標準是什麼呢

電影本質上是一種娛樂商品,是一種文化屬性。 電影的觀眾是有血有肉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所以好壞要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一部好電影的前提是要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故事 ,這個吸引力會促使人們從頭到尾觀看電影,所以一部有吸引人故事的好電影尤為重要。

你還是得自己看電影。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選擇,度娘會為你解答。 您可以查看個人資料和評論,看看它是否是您喜歡的曲調。

『陸』 如何評價現今的電影行業和電影趨勢

今年以來,國內電影市場整體發展不算火熱,多個月份出現同比下滑,但同時也有《戰狼2》這類探明產業潛力的佳作。可以預見,電影產業正逐步過渡至提質升級關鍵期,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一旦完成升級調整,電影產業將進一步打開成長空間。
雖然2016年電影票房市場增速放緩,但從中長期來看中國電影票房仍將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人均觀影次數和每百萬人口票房金額與北美地區存在較大差距,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上升、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和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未來電影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長遠來看,我國電影產業將會在未來維持一個相對較高的增長水平,除了居民收入提升、城市化的推進之外,我國年平均觀影人次也較發達國家為低,這意味著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計在2019年,中國國內票房收入將超過500億元,2020年將接近600億元。

『柒』 如何判定一部電影的好壞

一部電影的好壞,我個人的評判標准不是演員的陣容,也不是劇情的燒腦。關鍵是我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是否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是不是讓我們有所回味,這才是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根本。有很多的電影。製作費高達幾億元,但大部分都給了演員。往往這樣大投入的電影口碑都不是很好,雖然票房很高,但大家都很失望。其實一部好的電影,只要有一到兩個明星的加盟就可以。而且這種明星必須要那種實力派,而不是偶像派。

『捌』 你是如何衡量一個影視作品的好壞的

阿彌陀佛。僅憑票房是不能判斷一個影視作品的好壞的,如果一個電影是教殺盜淫妄的,就算是票房不錯,那也不值得看,看了就被染污。

現在的火非常旺,電視和網路天天教殺盜淫妄,從三歲小孩兒,一直教到八十歲老頭。連票房最高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也是教邪淫的一部電影。大部分人認為的經典電影,就一定值得看嗎?我看那部電影的時候還不到十八歲,差點兒被西方思想毒害。做兒女的怎麼可以自作主張逃婚?簡直無法無天。先退婚再跟別的男人跑也可以啊!還婚前性行為?現在性病和艾滋病已經在中國普遍的流行了,國家還不立法禁止婚前性行為,印尼現在已經這樣立法了。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充滿殺盜淫妄的世界,我們如果能持戒念佛,古佛都佩服我們,因為他們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在這種環境很難保持不退轉。水中蓮花不稀奇,火中蓮花才珍貴。

宣傳也會影響票房,大部分人在看那個電影之前不知道那個電影怎麼樣。雖然評分低,但是票房不錯的電影多了去了。評分高低和票房都不能代表一部電影值不值得看。能使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的電影才值得看,因為人與人之間唯一值得比的,是道德修養。

『玖』 你是如何衡量一個影視作品的好壞的

對於現在的影視作品來說的話,其實質量還都是比較的高的,但是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有好有壞,大家的關注點也是不一樣的,很多網友就會問了,我是如何衡量一個影視作品的好壞的呢?其實很簡單,只要這個影視作品能給我帶來一定的感情上面的波動,我就認為這個影視作品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影視作品。

這其實就是我對於一個好的影視作品的一個衡量,對於現在的大部分人來說的話其實都是這樣的,只要能產生一定的共鳴,這就是一個好的影視作品,哪怕它的評分再低,這其實也是一個號的電影!

『拾』 中國電影行業現狀分析,是什麼影響了行業

電影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產電影軟實力亟待提升
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
暑期過半,今年的電影暑期檔表現可圈可點,除了社會民生題材影片大熱外,某些奇幻工業化大製作題材影片尤其值得探討,其中顯露出有關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的進步與不足也引人思考。
上半年國產電影票房統計分析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
2018年上半年全國市場共產出綜合票房320億,較去年同期大漲17.8%。6月全國票房最終以35.71億的成績收官,表現比去年同期倒退9%,成為繼4月後今年第二個票房同比衰退的月份。6月票房相比5月43.17億元來說,環比增長下降17.28%;單月觀影人次為10415萬人,環比下降13.79%;6月電影上映場次897.810萬場,比5月上映場次增加了14.89萬場。
今年僅暑期檔票房已突破百億元大關,全年總票房有望再創新高。但是,相較於電影工業發達的國家,我國電影工業化仍處於成長上升階段,並一度陷入追求電影「重工業化」的誤區,有「大作」無「大獎」、有「大導」無「大師」。
國內外電影質量對比分析
大製作、大場面、大明星」的大片曾一度成為票房保證和電影工業化標桿。然而,縱觀近年電影市場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奇幻、動作大片票房遇冷、難以追回成本等現象屢見不鮮。今年暑期檔某些國產大片甚至遭遇換檔、撤檔危機。比如,某部影片聲稱邀請了數十個國家上百位頂級電影工作者,重金投入、耗時多年打造,上映3日票房不足5000萬元,口碑、商譽雙失。
反觀國外,日韓電影近年來佳作涌現,離不開電影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更依託於對本國文化氣質的細膩呈現;印度「寶萊塢」的電影工業始終立足本土特色,逐漸實現由「量大」到「質優」的提升。國外的經驗再次表明,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電影發展乃至文化進步,不能機械照搬「技術性指標」、迷信「商業化標准」,要結合本國國情和文化特色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好的電影工業體系,依賴於導演、編劇、製片、攝影、美術、特效等各個環節同步成長,還需具備從「造產品」向「創文化」的轉型姿態。所以說,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要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電影工業化道路,讓中國電影享譽世界,必須常懷技術與藝術並重的精品意識,銘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