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1942電影如何運用敘事技巧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1942電影如何運用敘事技巧

發布時間: 2022-08-19 14:56:29

① 評《一九四二》中老馬形像和鏡頭運用象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1] 。
中文名 一九四二 外文名 Untitled Remembering 1942 Project 其它譯名 溫故一九四二,溫故一九四二, Back to 1942, 出品時間 2011年 出品公司 華誼兄弟 發行公司 華誼兄弟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製片成本 2億人民幣 拍攝地點 河南鄭州 拍攝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導 演 馮小剛 編 劇 劉震雲 製片人王中磊 類 型 災難,歷史,劇情,戰爭 主 演 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蒂姆·羅賓斯,亞德里安·布勞迪,徐帆,張少華 片 長 146分鍾 上映時間 2012年11月29日 票 房 3.64億 對白語言 河南方言,普通話,英語,日語 色 彩 彩色

② 如何評價電影《1942》

難以言說的痛
文/夢里詩書

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關注的一部電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寫的電影影評,前前後後在電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卻總是不知如何下筆,這部電影個人感覺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客觀全面的歷史正劇,自已前前後後也查閱了很多書籍資料,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了我的面前,給我帶來的是那難以言說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在動盪的戰爭歲月中,在全世界都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斗爭中,中國河南的飢荒事件,顯得是那麼的無足輕重,如果不是馮導的一部《一九四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我這種從小就熱愛歷史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件事,或許在過多年,它就如歷史的塵埃,被我們輕輕的抹去了,而馮導卻為我們揭開了這層面紗,一場大規模的飢荒,引發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東家,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最後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個在路邊痛哭的小女孩,這位女孩的後人出現了這個故事的講述者,劇情並不復雜,中間為了沉痛的劇情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壓抑,還穿插著些許笑料,但《一九四二》還是一出冰冷徹骨的悲劇,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覺沒有處理好,顯然在這么一出大逃荒的電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覺是那麼的不合時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攝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實屬不易,馮小剛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導演。 3場電影看下來,我眼中不曾流下淚水,但內心的痛,卻是那麼的深刻,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大幅弱化了真實歷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這類關於慘痛的事情在電影中就沒有表現,不過即便如此,當我在電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時,那種震撼還是如此的強烈,我難以想像的是,人的飢餓真的能使人如此瘋狂。

倉廩實而知禮節,向朱自清那樣不吃美國救濟糧而餓死的人,萬人無一,飯都沒得吃,在那個年代,禮義廉恥,人倫綱常,民族大義,一切的一切在電影《一九四二》中都顯得薄如蟬翼,活下去成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現了日本侵略軍用軍糧賑濟災民的史實,雖然只是簡略的描寫,但我在看到真實的史料中,河南大約有5萬名中國軍人是被當地百姓繳械而失去戰鬥力的,在國軍與日軍交戰時,日軍的傷員撤下來時有老鄉們搶著抬擔架,還有不少老鄉親自帶路,幫著日軍四處去追擊那些走投無路的國軍散兵,更有甚者,幫助日軍成建制的解除國軍武裝,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機就被一場飢餓壓倒了,怎能不讓人痛心呢?但電影還是側重描寫了日軍的殘暴,在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上可謂處理的恰到好處,既符合大的歷史事實,也沒有在立場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遺忘的往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大災難中人性的泯滅,讓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麼的厚重,難以言說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間,讓我看到了那斷沉痛而不能忘卻的歷史。

③ 一九四二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一九四二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

看完《一九四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馮小剛這個級別的導演還對影片能否過審戰戰兢兢。它的過審是一次電影對意識形態的勝利以及對民族性反思的勝利。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和民族災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後的主角變成了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在以前內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於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台兒庄》;《建國大業》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並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的也只是軍官和戰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了蔣鼎文等將領的麻木不仁,政府官員的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作禁區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的。

這是一部在路上的電影,災民因飢荒而流徙。馮小剛和編劇劉震雲採取了災民、軍隊、政府、宗教、記者五條線索並行推進的敘事手法,讓這五類人面對飢荒,從而做出反應。從劇作的角度來說,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這不論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大忌,何況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這對影片的戲劇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風險性極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多線敘事必然會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讓習慣於追隨幾個人物命運的觀眾無所適從,而且從成片來看,張涵予和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兩個神父的線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離於故事主線之外,我想,馮小剛在最初的故事設計中應該有更多的想法,但礙於整體結構,無奈剪掉了很多的戲份。

多線並進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是會形成一種大氣的格局。而這種格局對歷史題材來說是提升水準的一個要求。一位傳媒學者曾如此描述過理想化的傳媒品格:一種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我無意用這種品格去對應任何一個導演或者是作品,因為那是一種理想。在《一九四二》中,馮小剛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於追求這種理想,更多的是暴露醜惡。他曾說,《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鏡子,鏡子裡面他的臉很醜,不好看,但是最起碼它能讓他知丑,總比糊里糊塗地臭美好。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會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他學會了知恥。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馮小剛對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在面對飢荒的時候,國人的猥瑣、自私都呈現出來。這種批判跟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對猶太人的批判有著相似之處,在那部影片中,猶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舊不忘記貪財的本性。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2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部電影----《一九四二》。此片描述了一個財主家與三千萬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災和蟲災,全省三千萬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有個財主家裡有很多糧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憤怒,導致家裡被燒,糧食被搶,兒子慘死的境地。而此時日本人又想乘虛而入,奪下河南省。他家被迫到外鄉去躲災。

一路上,與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們的目標是陝西。財主家糧多錢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軍的轟炸、國民黨軍人的搶掠,他也變得身無分文,最後衣服也變得破爛不堪,在離家五十多天時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餓死了。

等蔣介石想撥款救災時,災民已死了近三百萬人,而官方統計說是一千多人。

最後,財主爺一人活了下來,兒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婦餓死、女兒賣人、家丁死於日本人手中、孫子也沒有保住。

從此片可以看出:國民黨官員的腐敗,軍隊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另外是老財主的心理轉變。影片一開始因為財主不願意把糧食分給鄉親,非常自私,原來不是逃荒,而是躲災,但最後也淪落成了一個窮人,深刻體會到一個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我們不能自私,要經常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幫別人就是幫自己。最後,這部影片讓我想起如今的「光碟行動」,現在我們國家還不是很富裕,有些地方還很貧困,甚至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3

河南人劉震雲編寫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體場,作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馮導他們沒有毀俺們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糾結,原本我是帶著紙巾去的,但結果一張也沒有用,不是我沒有傷心感受,因為淚水是往心裡流的,到最後流的都是血。馮導這部電影《一九四二》,劇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詮釋了這個災難歷史,我們觀影2個半小時,我到現在還回味故事的糾結,還在梳理其中故事情節和多個人物的特點。

當影片一開始的對白用純河南話娓娓道來,我就很自然的走進了屏幕,和劇中人物一起,在靜靜等待這場災難降臨,當老東家的高牆大院被災民圍住,為首的災民頭領還曾經受過老東家救命的幫助,但過去的恩情已經被飢餓掩埋,人與人之間的醜陋瞬間被一個饅頭,一塊肉而摧毀,人們相互廝殺,分不清好壞,分不清你我,少東家被當場捅死的那刻,人們反而更加猖狂,一場真正的災難也拉開了序幕.

老東家眼睜睜的看著院子被燒毀,不得不帶著妻兒老小和兒子的遺孀,離開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富裕家園,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喚,他們的牽手相伴在了一起,開始更加殘酷逃難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斷的發生,官場,戰場,商場,斗爭也是尤為激烈,災民該祈盼誰的救助,該相信誰,誰是可以保全他們性命的衣食父母?!當日本人假發慈悲的時候,官員們在干什麼,他們在乎的是頭上的烏紗帽,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溫飽和淫慾,一個剛直不阿的主席卻沒有更好的辦法給予災民更多的幫助,眼看災情越來越厲害卻無能為力。

難道只能信仰萬能的主保佑嗎?結果是否定的,人們受到了更多的災難,人性泯滅,弱肉強食,最後都一無所有,這就是天災人禍,這就是弱勢群體的命運。

最後老東家回憶一路逃難的經歷,家人和老鄉一個個離他而去,餓死的,被打死的,被開水煮的,被賣掉的,他終於想通了,離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開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個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帶著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著,走著,直到消失在遠方,我們朴實的河南人民,最後希望死也要死在離家近的地方。父母官啊,鄉親們啊,我們的根在那裡----河南。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4

昨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的學生去「中原影都」觀看了,災難大片《1942》電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點30分同學們在教學樓前集合,由徐老師帶領我們冒雪向「中原影都」出發。踩在雪地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大概走了6、7分鍾的樣子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同學們按照徐老師的要求,有次序的走進影院內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來。等大家都做好後電影就開始播放了,故事講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發生自然災害,旱災伴著蝗災同時出現。老百姓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們把能吃的野菜、樹皮都給吃光了。為了活命有的爹娘把自己的孩子也給賣了。一個小孩才能換到一小碗米,我在電影里看到,有的人餓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這種事情發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處都是非常可怕。我們看到這種畫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覺得比起他們來,我們現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來後,吃飯時我手裡捧著這碗白米飯心裡沉重多了,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5

時空漸落,一曲落罷,一口長嘆。茶香物語,都在蜜里長大。忘卻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卻了那些掙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乾旱,災荒,戰爭,一股腦地給了河南。雞飛狗跳,雞犬不寧,他們在逃荒,日本人還在打。花前月下,沒有人會注意到月的詩意,花的物語。我們冷漠地看著這場苦情戲,看著每一個人因餓而背叛,笑著不語,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畫刺痛了我,我還在花前月下吟唱,撫弄,沉醉,荒度時光。我們都在找,找人生的意義,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他們卻為了生命而奮斗,沒有等死,他們都在路上。日本軍不停地放炸彈,他們不畏懼,他們想活下來。為什麼要活下來呢?為什麼?為了享受,金錢,權力,亦或許僅僅是一種本能,還是在逃避死前的那點痛?我們笑不出來了,靜靜地看著似我們人生的戲,靜靜地摸索著。

黑色的破布包裹著難民的全身,他們甚至接受日本軍的軍糧,為日本軍賣命,也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憤怒地罵完了又罵,罵那些難民。可我們的後背不禁一凉,濕了。如果是我,我會去做英雄嗎?又笑了,似嘲笑,似悲傷。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說會,怕說的都是謊言,時間在不停地篩選,不停地拋棄,那些無用的人們,正如我。

沒有一丁點的糧食,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拼了命嗎?但就算拼了又怎樣,那僅僅是一個結局------多一具中國難民的屍體。這難道就是我們的借口,筆唰唰地寫,卻激起一陣悲傷。仇恨或許會在心中發芽,但你總會告訴自己匹夫之勇的結局以及忍辱負重的結果。我們都在開脫,開脫那些鮮紅的錯誤,文縐縐的借口掩蓋不了我們屈服的記憶。你可以直抒情懷在筆中清香地愛國,但你會在餓死前為國捐軀嗎?你不確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誰一般。

漸漸地,我們身上都有一個包袱,它是歲月的遺物。歲月在我們的臉上劃下一道道痕,漸漸地,成了華麗的偽裝,我們端著酒杯,像視頻中那些洋人一樣,豪華的酒館,漂亮的禮服,一切都那麼刺眼。我們還在笑,還在鬧,筆墨交織的世界都裝上了它華麗的偽裝。我們卸下來無知,換上了歲月的心機,映著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難。

在我們還在喝著咖啡賞著戲時,他們在逃荒,在我們尋找生的理由時,他們還在生死線上掙扎,掙扎著逃命。我們不懂他們,他們亦不懂我們。串著字字的清香,襯著他們的苦難。襯著我們的無知。問題總會出現,願你我安好。來了,就各自安好。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6

周六,亳州晚報高年級小記者在凱得利電影院看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它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

電影講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的一次大旱災,當時在某個村子裡只有地主老東家有吃的。一天,一大群飢餓的村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去老東家借糧食,結果雙方發生爭斗,把老東家的房子全部燒掉了。此時日本人也打來了,老東家一家只好和村民們一起逃荒。

由於天寒地凍,缺少糧食,許多人餓死在了逃荒的路上。難民餓得連樹皮和草根都吃。過了一百多天,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有人因為飢餓,把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給賣了,為家人換來了幾升小米。老東家的家人也一個個走向了死亡。而作為當時的國民政一府,卻一再地隱瞞、謊報死傷人數,不能給難民及時的救助。一個叫白修德的外國記者不顧生命危險,親臨逃荒的'隊伍,拍攝到了許多慘烈的圖片,將災害的真實情況公布於世。

電影的最後,失去所有親人的老東家放棄了求生的念頭,孤零零的老人往回走,尋找家的方向。在路邊,他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在母親的一屍一體旁傷心地哭泣,老東家將女孩收留了下來,帶著她向家的方向走去……

電影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我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大災難帶給我的是震驚,而一些人在災難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帶給我的是震撼。像白修德,原本可以在美國踏踏實實地過好日子,但卻為了幫助中國人而不顧生命危險拍攝河南的災情。電影中的栓柱寧願死也沒放棄對花枝的承諾,慘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這些人所表現出來的氣概,的確深深震撼著我。

影片中的花枝和星星為了給家人掙點糧食,把自己賣給別人,幾升小米卻能挽救幾條生命。而現在的我們呢?每天吃不完的東西就隨手丟棄,全然沒有珍惜的念頭,甚至覺得理所當然。如果這些東西留給1942年河南災荒時那些災民,不知道又能救回多少條人命啊!多少人啊!

唉,假如我有一台時光穿梭機和一支馬良的神筆,我一定要回到1942年。在那裡給河南的鄉親們畫上香噴噴的飯菜,讓他們吃上一頓飽飯,從此不再有飢餓;在河南的天空畫上許多的烏雲,再畫上一座大炮實施人工降雨,讓那裡不再乾旱,從此風調雨順。讓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能和平相處!

這部電影讓我更真切地明白了真善美,知道了食物的可貴,讓我明白珍惜糧食的重要一性一。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7

燎原之火,生靈塗炭。與此同時,河南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災荒,千萬民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是被動和絕望的,財主大東家出門的時候還有馬車、糧食細一軟,一路逃難到潼關的時候,一家五口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官員們在這場災難面前 也是無奈絕望的,河南省的省長李培基去找蔣介石反映災情,還沒開口,發現蔣介石面對的每一件事都比自己的嚴重得多。在天災面前,沒有英雄,只有對命運 的默默承受。

對於衣食無憂的我們來說,可能很難體會電影中反映的飢餓:吃草根樹皮,小孩拉大便要手摳;為了幾兩小米,賣兒賣女;剛生完孩子的媳婦,5天滴米未進,剛閉 上眼睛,婆婆趁媳婦身體還沒有涼要給孫子餵奶;花枝為了幾塊餅干,就願意出賣自己的肉一體;親人餓死了,沒力氣悲傷,只能無奈地說一句:「早死早超生,再托 生別托生在這個地方。」……

在天災面前,人們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啊!

最後,一無所有的大東家在返回的路上收留了一個失去親人的小女孩,一大一小兩個背影深深地刻在觀眾心中,那兩個滄桑的背影彷彿訴說著一段令人心碎的往事……

④ 馮小剛拍《1942》想表達什麽主題是什麽

改編自劉震雲原著小說,匯聚了國內外眾多知名演員,講述1942河南旱災背景下,老范家妻離子散隨後又重聚的感人故事。

1942年旱災,幸福如我們是無法設想的,更可況動盪年代中的人與當下我們之間除了黃皮膚黑眼睛的共性幾乎沒有一絲一毫所謂的傳承關系。斷層如此,用何種方式將銀幕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拉近,我覺得是馮小剛在《一九四二》中最重要的課題。很顯然,馮氏電影的求變求穩心態在片中被不遺餘力的貫徹到底:我雖然從開場第一處出現「牲口」二字台詞的時候就清楚的意識到本片只屬於馮小剛一人,並且此後的兩個多小時時間里不斷被細處那痞性十足的方言和若干小諷刺提醒,得到的卻是一個放棄了京味故事,放棄了焦點煽情,放棄了刻意拼接巧合等等的宏大敘事,哪怕並不圓潤,卻已然足夠。

本片是以記錄性的事件還原為出發點並從真實走訪素材提煉線頭的故事片,這是串聯這個沉重主題大量分支的一種捷徑,就像穀子地和元妮的存在能帶出擁有足夠故事性的《集結號》和《唐山大地震》一樣,不同的是這一次他選擇了諸多角色兼顧的群像關照,並且沒有一次火力集中的煽情。東家老范,長工瞎鹿,瞎鹿的老婆花枝,光棍栓柱,戰時法庭庭長老馬,雜務纏身的蔣介石、時任河南省委主席的李培基,執拗采訪旱災蝗災的美國記者白修德等等,全生態的網羅了當年經歷這一事件的各色人物。幾個主要角色的鮮活感也沒有因多線頭敘事稍欠的掌控力而失色,這是馮氏電影第一次如此專注於主體人群的描繪,而不是突出重點刻意關照。無論你有怎樣的社會地位,面對旱災蝗災飢餓這同一難題時可能面臨怎樣的選擇與應對措施,這在片中因角色各異而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一九四二》給了每個角一種極力還原事實(真實人物)和無限貼近史實(虛構角色)的定位,於是讓故事片和紀錄片共存的交叉剪輯就像沒有了體溫一般,冷峻而堅硬。

我無法辨識影片用了幾條主線,但僅僅蔣介石、李培基等人的官場戲,一方面對蔣介石將河南災情置若罔聞的事實採取中立,另一方面又把基層幹部的貪腐給小心翼翼的揭了開來,戰時的動盪也給了大災更多的人為消極因素;以東家老范這個線索性人物為中心的逃荒人群則節外生枝了記者白修德和傳教士安西滿、外加官如芝麻的老馬等人,頻發的黑色幽默讓普通人真正成了角色多元化最好的依託。兩個多小時里,屬於戰時社會兩個極端的人群形成的兩條基線交織,盡可能完整的展現了飢荒下的眾生態。但終究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故事涉及的殘忍只寥寥幾處(片中可致高昂民族情緒的殺戮場景的確攝魂奪魄並且不在少數),更慘淡的真相早被時間掩埋,《一九四二》肩負的也不在誰是誰非,也許在還原中提煉一種以史為鑒的心態,影片才會有可能的積極意義。

後半段電影里,死亡比前半部更為密集的出現。在戰時法庭被吊銷、神父安西滿質疑上帝之愛之後,讓失序與失信的情緒蔓延在每一處死亡里清晰的浮現。於是再怎麼安置黑色幽默,影片始終都往最深的絕望里走。銀幕上是灰到極致的慘烈,銀幕下的你會作何反應?其參考價值頗值得玩味。假如觀眾在看完本片後默默離場,事後對片中的各大情緒制高點品頭論足,那麼是電影的成功還是觀者的悲哀?幸好影片的最後一個場景豁然了。當老東家在旱災後期逆人流而上只為了死的離家近一些時,他遇到了同樣落單的小女孩。喊一聲爺爺就牽手並行的結局是溫和的,即便無法化解前面百分之九十的冰冷絕望,那也是影片創作者的寬容心和傳統性的最佳體現。

《一九四二》不見大段落的抒情,不見北方人口中的市井,在內地電影這塊特殊的土壤里,馮小剛以只屬於自己的方式盡可能工整的完成了本片。沒有以常見紅色電影的方式呈現出積極向上主旋律,而是以盡可能冷靜的旁觀心態把歷史擺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給銀幕下的觀眾看。收效如何我無從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1942年的那場飢荒在妖嬈富庶的二十一世紀,被很多人知道了。於歷史於當下,都是一種聯系著生死的祭奠,只是有什麼值得祭奠,大約要因人而異。

⑤ 《一九四二》從這部電影中你看到了什麼,人性還是態度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和民族災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後的主角變成了國民黨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在以前內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於國民黨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台兒庄》;《建國大業》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並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的也只是國民黨軍官和戰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了蔣鼎文等國民黨將領的麻木不仁,國民黨政府官員的貪污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作禁區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的。 這是一部「在路上」的電影,災民因飢荒而流徙。馮小剛和編劇劉震雲採取了災民、軍隊、政府、宗教、記者五條線索並行推進的敘事手法,讓這五類人面對飢荒,從而做出反應。從劇作的角度來說,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這不論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大忌,何況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這對影片的戲劇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風險性極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多線敘事必然會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讓習慣於追隨幾個人物命運的觀眾無所適從,而且從成片來看,張涵予和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兩個神父的線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離於故事主線之外,我想,馮小剛在最初的故事設計中應該有更多的想法,但礙於整體結構,無奈剪掉了很多的戲份。

⑥ 如何評價影視《1942》

主流意識形態的圍剿
與《唐山大地震》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歌頌式歷史回顧不同,《1942》在一定程度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叛逃。
中國社會彌漫著三種思想,一小部分是列寧主義,一小部分是無政府主義,而絕大部分是傳統文化。而列寧主義引領下的主流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存在著深深的矛盾。這也就意味著,傳統文化所衍生的「原罪」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與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抵觸。《1942》所選擇的「飢荒」題材,作為對祖先苦難的一種追緬題材,在意識形態的聯想式解讀里則充滿了挑釁意味。它挑釁的是意識形態所試圖掩藏的歷史。中國歷朝歷代的「飢荒」向來都是與「天災人禍」聯系在一起,而「人禍大於天災」則常常書寫於史書的末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列政治運動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尤其是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些掩蓋粉飾下的公開的秘密,都會由「飢荒」一詞所帶來的聯想奔涌而出。題材的敏感性則註定《1942》將受到來自於主流意識形態的壓力。影片命名《1942》,恐怕不是單純地要告訴觀眾影片將講述某一段歷史,而更多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對話,影片將要講述的「飢荒」,只是「1942的飢荒」。《1942》必將面臨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歷史觀博弈。影片中,對1942年河南飢荒的買單者,並沒有鮮明的揭露。意識形態宣傳利用的觀影者的「想像性畸變」,同樣,它的審查同樣是一種捕風捉影式的聯想。影片不論是在「飢荒」的根源歸咎於1942國民政府的態度上,是鮮明還是模糊,這種對當下與近幾十年歷史的影射解讀,已經深深的存在於意識形態的思維之中。

⑦ 看了《1942》,你有什麼感想

01

上周看了一部讓我眼淚流乾的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飢荒時,千萬老百姓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慘劇。

故事的主角是地主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

看到寶寶又把飯仍在地上,我撿起來放到她碗里,對她說:「寶寶你不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人寧可用一條命去換一碗飯……」

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不夠幸福,那就去看看這部電影吧。

寫火熱的人生,講震撼的故事。微信公眾號:奇奇漫悅讀(ID:qiqimanyue)

⑧ 作文,以1942這部電影看了有什麼心得體會

沒有看影片前,我一直以為電影《1942》是一部抗戰大片,甚至一聽到這個沉重的年代,腦子里的第一反應就是,保準是講述花園口決堤?可上網一查,花園口決堤是在1938年發生的事情,而電影的名字是《1942》。不管怎麼說,這一定是一部很慘烈的戰爭片無疑。
帶著一種重溫抗戰場景的激情走進電影院,說句老實話,我真的記不住上一次花錢進電影院的時間了,自從孩子一上小學,我連單位過年過節放電影都很少去看,一是歲數大了,對一些青春時尚的愛情片不感興趣;二是當下的好作品實在不多,很多影片不合胃口。
電影院里到處充滿了爆米花的油煙味,座位上的人很少,一個上千平米的電影院,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而且幾乎來看電影的觀眾也是成雙成對的年輕人,他們有說有笑吃著爆米花喝著飲料,讓我似乎步入了一個大咖啡廳。如今是市場經濟,電影院為了賺錢出售一些飲料食品無可厚非,關鍵是這屋子裡的油煙味太重了,再加上一場剛散,這電影院里真的讓人憋得慌。
影片從始到終一直扣動著我的心弦,我為馮小剛導演每年都能推出一部大片而欣慰,同時我也感覺,這部影片是國內近年來非常成功的一部災難片。這部災難片有別於國外的《泰坦尼克》,那是用虛構的情節來還原歷史,而《1942》是用真實的事件去還原歷史,看了讓人感想頗多。
記得小時候,老人們經常提起三年自然災害的經歷,以此來提醒年輕人不要浪費糧食,可對於60年代中期出生的我來說,總是不以為然,因為我沒有親身體驗過,也沒有看到過,很多的文藝作品更不曾描述過,因此聽了大人們的嘮叨,總認他們在故弄玄虛,虛張聲勢,這些都離我們太遠了,它與我們毫不相干。而今我也到了「老東家」這個年紀,上有老下有小不說,並且經歷了無數次的政治運動、災難、災害等,看完電影《1942》就不免讓我聯想到了很多很多。
我認為這部影片帶給我們最寶貴的不僅僅是回顧一場災難,更重要的是反思在災害面前,百姓與百姓之間、下層百姓與上層官員之間、以及政府處理災情的態度,這些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獨有偶,當下在賑災時,個別官員不是也如出一轍嗎?政府官員貪污腐敗,致百姓的疾苦於不顧,到頭來砸得還是自己的「飯碗」甚至腦袋。
觀看影片時有一點讓我很不舒服,明明是一部災難片,可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年輕人面對賣兒賣女的情景非但沒有同情心,反而是很不嚴肅的嬉笑。為了活命,一斗小米就能賣掉親生女兒,一個饅頭就能讓女人淪為妓女……這是多麼可悲的世界啊!不知道這樣的情節有什麼可笑的地方?
《1942》這部片子有沒有笑點?我說有,而且不止一處,但我敢說這部片子80%是講述中華民族面臨災難時,官員和下層百姓的真實寫照,我非常感謝馮導用了十三年時間完成了這部大片,它讓我們有了很多反思,而不是單純的去賀歲,去娛樂,這就是我的感受。

⑨ 想寫一篇1942的觀後感,有什麼好有建議和切入點嗎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⑩ 舉例典型的蒙太奇手法的電影

1、《美國往事》中運用平行蒙太奇。如影片面條前去營救胖子莫爾,轟鳴著的老式電梯與打手面部特寫之間的交叉剪輯,以及以下一系列的鏡頭之間構成了一個將情緒逐步推向緊張化,營造了扣人心弦的聲效與畫面的過程。

發出巨大聲響的電梯緩慢移動/打手警惕注視的眼睛/電梯漸漸接近目的打手所在的樓層/打舉起手槍作勢待發/電梯停住,轟鳴聲消失,打手靠近門口,槍聲響起,打手倒地。

這一組平行式蒙太奇,將具有內在聯系的幾組鏡頭有機契合在一起,為觀眾造就懸念和緊張的情緒,牢牢抓住觀眾的欣賞心理和審美需求。

2、《教父》洗禮段落,這是電影史的傑作。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並存,邁克爾在教堂為自己的兒子作洗禮的同時和自己對仇人復仇的過程在同一時間發生,剪輯到一起。血腥和神聖,生命的結束與誕生,不得不說這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3、《黨同伐異》。平行蒙太奇是把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有關事件、場面連接起來,讓它們有條不紊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劇情得以平行發展,強化觀眾的懸念心態。格里菲斯在《黨同伐異》里,成功地運用了這種組接方法:一個無辜的工人被誤判了死刑,當絞索套在他脖子上時,他的妻子帶著州長的赦免令趕到,這就是著名的「最後一分鍾營救」。

4、蘇聯影片《十月》里,有一組隱喻蒙太奇的手法:阿芙樂爾巡洋艦上的大炮開始轟擊;冬宮華麗的枝形吊燈在晃動;阿芙樂爾巡洋艦的大炮又一次轟擊;冬宮華麗的吊燈轟然落地。用冬宮華麗的枝形吊燈由晃動而轟然落地。

5、愛森斯坦在其代表作《戰艦波將金號》里,在舉世聞名的「敖德薩階梯」那個段落里,成功地運用了雜耍蒙太奇,突出了沙皇軍警屠殺包括老弱婦孺在內的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雜耍蒙太奇是一種綜合性的蒙太奇,既有畫面的分解,又有畫面的集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寫;節奏快,有緊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