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拆彈部隊》電影點評
《拆彈部隊》是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十部電影之一,。如果與卡神的《阿凡達》比,《拆彈部隊》在劇情和神韻上確實略勝一籌。但拍電影的目的是為了什麼?除了賺足票房以外,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還帶著一種意圖揭示人類命運和啟發我們的使命。所以在今年的奧斯卡提名上,你還可以看到告訴你什麼叫不平等對待和種族隔離的《第九區》,或者是告訴你什麼是人與神之間無法逾越的隔閡的《嚴肅的男人》。然而上面兩部都太虛幻了,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到底什麼是聖經里的約伯?我們不知道。
我們知道的是伊拉克戰爭。在這個戰爭只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和平年代,我唯一有清楚記憶的戰爭是伊拉克戰爭。當時中央台每天都報道伊美兩軍的交戰情況,我心裡隱隱有讓弱勢一方伊拉克勝利的希望。但希望落空了,美軍勝利並接管了伊拉克。而既不是伊拉克人也不是美國人的我們,便從此鮮有人關注美軍在伊拉克的情況。當然,除了偶爾還露面告訴世界人民他還活著的本拉登,我只知道伊拉克是個悲慘的地方。
《拆彈部隊》把我們重新拉回了03年對伊拉克戰爭的記憶。畢格羅是美國人,她的電影的立場是從普通美國人出發的。電影帶點紀錄片的意味,她全程用了搖晃的鏡頭,每分鍾都透露對環境的不確定、懷疑和恐懼。開始看的時候我幾乎看不下去,幾分鍾就要暫停一次。那種搖晃的鏡頭對我而言是一種折磨,你不知道恐怖分子什麼時候射擊,或者沒被解除的炸彈什麼時候爆炸,或者電影里的人什麼時候死掉,再就是什麼時候血腥的場面會出現。這是對人的心靈的折磨。
被折磨的不僅是觀影者,還有主角。傑瑞米雷納扮演了一個無懼的拆彈中士,不用機器人,甚至當太多彈葯的時候不用防護服。但他真的不怕死嗎?他有妻子和一個兒子,他與妻子離婚,想給她選擇他人的自由。但妻子忠誠的沒有離開他。他怕死,他只是沒想過會有什麼後果,因為不能想不敢想。他在結束了B連的工作後,稍作休息又重新進入D連,輪值365天。這不是個人的輪值,而是整個美軍在無休止的駐軍,還會有人死亡。
那麼美軍與伊拉克人民的關系是怎樣的?大部分美國軍人選擇懷疑和敵對,這事實上是種族之間的隔閡,讓我想到了阻止各種族人之間溝通的通天塔。傑瑞米扮演的威爾是其中嘗試與當地人溝通的積極者,他與賣DVD的小孩交談,和他玩游戲並打賭,甚至給他錢幫助他的生意。但結果是壞的,於是他停止溝通。他也曾試過用自己的力量查出恐怖分子的所在地,結果仍然是壞的。這場戰爭是個人力量無法結束的,他只能再一次的執行任務,拆除一個又一個炸彈。
911事件中的恐怖主義給美國人帶來了無比的恐慌。他們害怕並且嘗試戰斗,但從目前來看結果仍然是壞的。那到底什麼能消除種族之間的歧視和懷疑呢?只希望有一天通天塔真的倒了,我們都自由了。
</SPAN>
② 拆彈部隊怎麼樣
《拆彈部隊》是由編劇兼製片人馬克·鮑爾的回憶錄改編而成,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該片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等6項大獎。《拆彈部隊》巔峰對決奪最佳影片 完勝《阿凡達》 第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柯達劇院舉行,此次奧斯卡第一次將分量最重獎項之一——最佳影片獎提名數由5部擴展為10部。在同獲9項提名的大熱門《阿凡達》,《拆彈部隊》和黑馬《無恥混蛋》的三軍混戰廝殺中,由凱薩琳�6�1畢格羅執導的戰爭電影《拆彈部隊》最終問鼎奧斯卡小金人,而這部影片1500萬美元的拍攝成本也創下了奧斯卡獎有史以來最「便宜」的最佳影片紀錄。 舊金山影評人協會獎揭曉 《拆彈部隊》問鼎 </B>當地時間12月14日,北京時間12月15日,第八屆舊金山影評人協會獎(San Francisc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簡稱"SFFCCA")正式揭曉,伊戰題材的另類文藝片《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導演兩項大獎。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拆彈部隊》橫掃五獎 </B>北京時間12月14日,第30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簡稱"BSFCA")正式揭曉。今年他們將最高榮譽授予伊戰題材的另類文藝片《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該片還同時"買一送四"了最佳導演、男主角、攝影、剪輯,可謂實至名歸的大贏家。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拆彈部隊》傲視群雄 北京時間12月14日,《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在本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The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上表現突出,擊敗了派拉蒙(Paramount)的《懸而未決》(Up in the Air),拿下了最佳影片獎。該片的導演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也拿下了最佳導演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拆彈部隊》繼續馳騁 北京時間12月15日,第75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簡稱"NYFCCA")正式揭曉。今年NYFCCA的選擇與西海岸的洛杉磯一致,都將最佳影片和導演兩項大獎打包贈與凱薩琳·彼格洛執導的《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 尤他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拆彈部隊》 北京時間12月16日,在首回就選擇《撞車》為最佳影片、去年又果敢扶正《蝙蝠俠:暗夜騎士》的"神奇風向標"奧斯汀影評人協會獎(Austi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簡稱"AFCAA")正式揭曉第五屆的結果。《拆彈部隊》獲三項大獎。 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獎 《拆彈部隊》登頂 12月16日,美國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The Las Vegas Film Critics)揭曉了今年獅子山獎(Sierra Award)的最終結果,《拆彈部隊》再次獲譽,登頂最佳影片獎,並拿下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傑瑞米·雷納)、最佳攝影以及最佳電影剪輯,共計五項大獎。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揭曉 《拆彈部隊》氣勢如虹 </B>美國當地時間12月20日,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公布——《拆彈部隊》摘取了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攝影、原著劇本等五項大獎,成為本屆協會獎的最大贏家。 《拆彈部隊》橫掃金衛星獎 美國西部時間12月20日晚,由國際記者學會(The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主辦的第14屆金衛星獎(Annual Satellite Awards)在洛杉磯揭曉結果。年終頒獎季大熱影片《拆彈部隊》繼續稱霸,拿下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劇情類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四項大獎, 時代周刊2009年十大最佳電影 《拆彈部隊》將是第一部以一種極為精確的方法還原了美國軍人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真實經歷的電影作品,我們都希望它能夠展示出在CNN中看不到的一些新聞片斷。 《拆彈部隊》平分休斯敦影評協會獎 第三屆休斯敦影評人協會獎正式揭曉今年的結果。伊戰題材的另類文藝片《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一舉奪得最佳影片、導演、攝影三項大獎。 桑塔巴巴拉電影節授予《拆彈部隊》的凱薩琳·彼格洛年度導演獎和終身成就獎。 《拆彈部隊》成為 英國電影學院獎 大贏家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601513.htm?fr=ala0_1_1
③ 拆彈部隊影評
拆彈軍人批評好萊塢大片失實。一天之中,32歲的槍炮軍士馬修·斯莫爾調查了一處簡易爆炸裝置爆炸地點,與叛亂分子進行了30分鍾交火,炸掉了一座橋梁,然後,在一條道路上尋找簡易爆炸裝置。返回途中。他停下來接受靜脈點滴——他脫水了。在完成12個小時的任務後,一天的工作才宣告結束。這與《拆彈部隊》中的情景井不一樣。
斯莫爾罵了很多臟話,來表達對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的不滿。但斯莫爾這些人正是這部影片的基礎:爆炸物處理小組,或者拆彈組。他們大量拆除爆炸物,但沒有好萊塢式那樣的誇張,也沒有像宇航服那樣的防爆服。
在阿富汗,由2到3人組成的拆彈組占據著獨一無二而且至關重要的位置。斯莫爾的指揮官龍尼·威爾金斯准尉把拆彈組比作海軍陸戰隊的「消防員」。他們常常被叫去做爆炸後的評估工作。在4月中旬抵達赫爾曼德省後,第一拆彈連中已經有一名軍人在執行任務時犧牲,還有兩名軍人已被送回國內,其中一人雙腿被截肢。
斯莫爾說:「在這兒,最危險的工作很可能是確定簡易爆炸裝置的位置。」為了降低風險,拆彈組綜合使用機器人、狗、金屬探測器和感測裝置等各種手段。即便如此,工作也絕非十分安全。有時候,要在46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中跋涉數英里。帶裝備是不現實的。駐馬爾賈的海軍陸戰隊第六團第三營的大多數拆彈組成員曾多次在伊拉克服役。然而,他們說,阿富汗情況不同:鄉村地區更多,更窮,叛亂分子使用的材料更為原始。威爾金斯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使得發現和處理簡易爆炸裝置的挑戰更大了。在土路和犁過的農田中埋置簡易爆炸裝置很容易。對水罐、化肥和鋸條等家用物品的嚴重依賴使得阿富汗的簡易爆炸裝置難以發現。第六團第三營從當地人那兒得到大約一半關於簡易爆炸裝置的情報。指揮官們決定是否應進行調查。但駐馬爾賈的拆彈組組長扎克·克萊頓參謀軍士說:「在50%到75%的情況下,所謂的情報是陷阱。」令人精疲力竭的一天結束了,斯莫爾的小組沒有發現或拆除任何簡易爆炸裝置。" ...這是真實的拆彈部隊士兵對《拆彈部隊》的評價.....
④ 電影《拆彈部隊》好看嗎
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256篇專業影評文章,其中250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98%,平均得分8.5分(滿分10分),而基於另一影評網站Metacritic上的35篇評論文章,其中34篇予以好評,0篇差評,1篇褒貶不一,平均分為94(滿分100)。
⑤ 拆彈部隊 值得一看嗎
還可以,值得一看,2個多小時,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這種生活卻也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⑥ 如何評價電影《拆彈部隊》
拆彈部隊是一部故事片,也是一部紀實片。這是一個關於拆除炸彈的故事,這也是一曲呼喊和平的悲歌。導演運用的半紀實的手法相當出色,但情節編排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影片避開了好萊塢一貫的戰爭大片的模式,通過一個拆彈小組的視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軍在伊拉克的真實生活狀態。
⑦ 《拆彈部隊》很好看嗎
拆彈部隊是一部獨立製片電影,投資跟阿凡達沒法比,類型上也沒有比較的意義。拆彈部隊是一部寫實風格描寫伊拉克戰爭的影片。
不過從軍迷角度說,這片子比較扯淡,那三個EOD一會兒搞狙擊救了一幫「承包商」,一會兒又隻身深入敵對地區搜索嫌犯,尤其是狙擊那場戲,簡直像國內軍事小說的翻版,實際是個YY片兒。反正我看完之後囧了好半天。
看看解悶即可。這片拍得比較早,去年的聖丹斯電影節就放映過了,還獲了不少獎,不過畢竟是獨立製片,沒有什麼宣傳。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
另外回答一下樓上某位朋友的問題,這片兒不是在伊拉克拍的,導演(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老爺的前妻,K-19看過吧?就是拍那片兒的導演,是個女的)和製片確實想在伊拉克拍,但是最終選在約旦。實際約旦也不安全,劇組在約旦冒著很大的危險拍了200多小時的膠片,回頭剪輯出了這部影片。還有一些鏡頭是在科威特拍的。
再另外,雖然很多朋友說這片是給「軍迷」看的,不過其實本片在國外受歡迎名氣大的主要原因,是簡單直接的描述了發生在伊拉克的事情,雖然不一定是寫實的,但意義和態度上很清晰誠懇,而之前描寫伊拉克戰爭題材的影片要麼晦澀難懂,要麼變成火爆動作片。
再再另外,這部影片的投資是1100萬美元,阿凡達的投資是2.37億美元,差了22倍。
⑧ 《拆彈部隊》這部電影怎麼樣
一部刻畫美軍拆彈專家的影片《拆彈部隊》成為第82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獨攬六項大獎並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殊榮。但是,圍繞這部影片,無論是對這部影片的情節還是其所傳達的思想,影迷們的爭議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美軍拆彈專家:《拆彈部隊》情節誇張、脫離現實
現實中的美軍拆彈專家對這部影片進行了猛烈的批評,他們認為這部影片情節誇大,有些地方嚴重脫離現實。
《拆彈部隊》的情節引起了駐伊美軍第一裝甲師第四旅的專家的關注。影片主角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是一個天才拆彈專家。但伊拉克東部米桑省拆彈組組長傑里米·菲利普斯上士說:「男主角更像一位牛仔,這樣的人絕對不是我們需要的。」菲利普斯還稱,電影中描述的拆彈專家有些言過其實了,他們不像電影中那樣傲慢自大、情緒易激動。
大多數拆彈專家譴責電影中出現了現實戰區中絕不會上演的場景,比如獨自一人追蹤炸彈製造者進入一個漆黑的小巷,或者沒有美軍戰車護送獨自在巴格達附近騎馬。資深飛行員卡迪·哈姆說:「一輛戰車獨自外出,根本是不現實的。」
按照規定,收集炸彈製造者的情報是拆彈專家的長期任務,但拆掉的炸彈零件絕不會被當作紀念品留給士兵。但電影中,主角卻將炸彈零件放在床上當做紀念品。
此外,電影中演員穿炸彈防護服的順序也不對。一些拆彈專家說,一般不會在行動一開始就穿上防護服,只有在最後拆彈時才會穿。電影專家們一遇到炸彈立即穿上防護服的細節顯然與現實不符。李金良/來源:國際在線
《拆彈部隊》反映的不是人性是冷血!
《拆彈部隊》帶給觀眾的是什麼呢?它讓觀眾看到了伊拉克戰爭的殘酷,看到了美國大兵的英勇善戰,看到了美國大兵充滿人性的一面。但問題是,這部影片的拍攝完全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拯救者的視角,而不管戰爭的起因、目的和伊拉克人民的痛苦。更糟糕的是,這部影片居然從頭至尾都在暗示,在伊拉克戰爭中誤殺平民是可以理解的。
影片中,幾個美軍拆彈士兵冒著生命危險拆除路邊炸彈,他們面臨種種危險,可為了不誤傷平民,他們總是讓自己和戰友處於險地;而影片中出現的伊拉克人,他們撥打手機是在引爆炸彈,他們搬運石頭是在布置炸彈,在住宅樓里觀看美軍拆彈的人可能是隨時會引爆炸彈的恐怖分子,在遠處的山羊群後趴著的則是反美武裝的狙擊手;一個美軍隨軍醫生友善禮貌地與伊拉克人交談,結果卻被這些伊拉克人留下的炸彈炸死……在整部電影中,美軍雖然沒有誤殺一名伊拉克平民,可這些情節無不在暗示,不能對伊拉克人太好,當遇到危險時,要果斷開槍。
我不敢斷言《拆彈部隊》的導演和編劇就是要傳達「在戰場上只能果斷開槍」的信息,但這部電影卻給我造成了這種印象,和我有同樣感受的不只一人兩人,如果這是導演和編劇的初衷之一,那麼這部影片就不是在宣揚人性,而是在展現冷血了,因為看過電影的人會有一種美軍誤殺平民是可以理解的感覺。
伊拉克戰爭至今,已經造成十幾萬無辜平民死亡。在費盧傑,因美軍使用白磷彈和貧鈾彈,新生兒的畸形率近10%。可在《拆彈部隊》中,平民都是被武裝分子殺害的,伊拉克兒童則和美國大兵一起踢足球,這種片面的敘述,使人不能不懷疑這部影片是在為美國政府開脫戰爭責任。竇含章/來源:新華網
告訴你真實的拆彈部隊
據美國《環球戰略網》報道,高傷亡率已經讓美軍「爆炸物處理小組」的人手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按照正常編制,美軍中的各個「爆炸物處理小組」共擁有數千名拆彈專家。他們經過專門訓練,良好的心理素質確保他們即使是面對復雜的巨型炸彈也能雙手毫不顫抖地精確處理。盡管駐扎在伊拉克的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中的工程人員也能遙控機器人處理一些簡單的路邊炸彈。但隨著反美武裝設置的路邊炸彈技術不斷提高,美軍對專業處理人員需求也越來越多,這讓拆彈專家們疲於奔命。更重要的是,頻繁的任務導致了拆彈人員的高傷亡率,進一步惡化了人員短缺的情況。
目前美軍「爆炸物處理小組」中主要依靠那些有著近20年豐富拆彈經驗的老兵。美軍中拆彈專家的高傷亡率不但使這些老手不願留任,也讓新兵不願從事這項危險的工作,「爆炸物處理小組」的人員招募越來越困難。盡管美軍已將相關的特殊津貼補助從每年2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但應聘者依然很少。
來源:環球時報
⑨ 拆彈部隊 好看嗎
雖然技術上的硬傷一大堆,但是情節發展挺牽動人心的,值得一看。
ps:和黑鷹墜落比起來,個人感覺要差點……
劇情介紹來自網路,自個兒寫不出來像樣的:
伊拉克反政府武裝和駐伊美軍之間的殘酷斗爭,就像是在玩著一場曠日持久的貓鼠游戲。本片就是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拆彈部隊》是由編劇兼製片人馬克·鮑爾的回憶錄改編而成,鮑爾曾是一名特派到伊拉克炸彈區的通訊員。影片的一開頭出現Bravo連(即B連)演示正確地拆除街頭炸彈的程序的畫面——先遙控一個機器人進入垃圾堆一樣的街頭進行偵查,如果發現炸彈,一列武裝部隊將身著防爆服,攜帶排雷鉗子進入目標區域。然而,在距離任務結束還有38天的時候,B連的新領隊詹姆斯(傑瑞米·雷納飾)卻魯莽地解除了所有的拆彈程序,於是,這只拆彈部隊立即陷入危險之中,生命處於垂危之際。在領隊漠視戰友生命的情況下,隊中的桑伯恩(安東尼·麥凱飾)和艾綴奇(布萊恩·格拉提飾)不得不尋找對策以自救。隨著情節的發展,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心理以及行為上都起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