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我的1919電影講的是什麼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我的1919電影講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18 06:05:44

Ⅰ 電影《我的1919》真實故事背景是怎樣的謝謝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會議標榜通過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

中國是戰勝國之一,代表團由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派官員聯合組成,有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陸征祥﹑駐英公使施肇基﹑駐美公使顧維鈞﹑駐比公使魏宸組及廣州軍政府外交次長王正廷等。

會上中國代表向會議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取消中日「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德國在山東佔有的各項權利等要求。

但會議被英﹑美﹑法等國所操縱,無視中國的合理要求,只將山東問題列入會議討論。和會最後簽定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影片即改編於此。



(1)我的1919電影講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顧維鈞

以一個愛國者的形象出現在影片中的,有一種內斂、深沉、冷靜和智慧的氣質。他思維縝密,對時局的分析准確。他能夠顧全大局,頂得住周圍的壓力,為了祖國的利益不惜犧牲一切。

2、肖克儉

在巴黎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眾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鮮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團所住旅館的偏激行為使朝鮮和中國成為輿論矛頭的指向。

3、梅

肖克儉的妻子,代表著女性的覺醒。她不再是舊式的,逆來順受,沒有原則只求一家安穩的小女人。她站在了丈夫是背後,支持自己的丈夫。


Ⅱ 如何評價《我的1919》這部電影

《我的1919》是一部獨特的影片。

它表現的是一件封存已久的往事,即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拒絕在喪權辱國的「和約」上簽字。這是在近代國際外交風雲中,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發出的第一聲吶喊。盡管這聲音確實微弱單薄,但是,它畢竟是自1840年至1919年長達80年間中國外交官第一次挺起脊樑。

劇情簡介

電影《我的1919》是由黃健中執導的歷史故事片,陳道明、何政軍、許晴等參加演出。影片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我的1919》彰顯了愛國主義,弘揚了主旋律;兩部影片場面氣勢恢宏,情感與藝術水乳交融、震撼人心;都選擇了「從個人角度回顧歷史」的紀實性敘事手法,這對中國歷史題材傳統電影來說,的確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Ⅲ 我的1919的介紹

電影《我的1919》是由黃健中執導的歷史故事片,陳道明、何政軍、許晴等參加演出影片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Ⅳ 《我的1919》主要講什麼事情,詳細一點

1919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被戰火蹂躪的歐洲尚未恢復元氣,旨在解決戰爭遺留問題和奠定和平基礎的巴黎和會准備召開,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時任駐美公使、全權代表顧維鈞(陳道明 飾)等五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和會。

然而在歐美各國以及日本等列強意欲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的大環境下,中國代表團人數遭到削減、德國在山東的利益眼看也要落入日本之手。顧維鈞在會議上慷慨陳詞,駁斥日方無理要求,然而公理在利益面前顯得多麼脆弱。

顧維鈞好友肖克儉(何政軍 飾)之妻梅(許晴 飾)專程趕赴巴黎,尋找投身愛國工人運動的克儉。克儉在法國的活動、以及國內浩大的群眾呼聲令和會中的顧維鈞等感受到責任重大。

Ⅳ 影片我的1919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1919年是中國近代史與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

1919年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

1919年中國第一次對西方列強說「不」。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給了我很大的感觸,我的心靈在不斷地被敲擊著,被震撼著。這樣的震撼不僅僅來源於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尊,也來源於對那些懦弱虛偽的國民的憤恨,更來源於對顧維均的人格魅力的欽佩。

影片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過程。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在和會中沒有得到應有的,也是必須的尊重與重視。作為戰勝國,甚至沒有奪回本屬於中國的山東,沒有奪回主權以及領土的完整。今天看來,這一結果荒謬的近乎可笑,這是一個戰勝國應得的待遇嗎?但是歷史就是如此血淋淋的把這一章永遠銘刻在了所有中國人的心中。

顧維鈞,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之一。可以說他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中國代表團應有的5個席位變成了2個,代表團的人都在干嗎?有抱怨的,有憤怒的,有事不關己的,唯獨顧維鈞,作為代表團的一員,懷著不卑不亢的精神據理力爭,不肯輕易退讓。從他於法國總統第一次的會面開始,就讓法國人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人,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民族。

在和會上的第一次發言更是體現了他的機智和勇敢,那段對日本代表牧野先生的懷表的借題發揮,那精彩絕倫的發言很是讓人佩服!他在和會上的第一次亮相,眉宇之間的逼人英氣,看著他耍弄那條狗一般的日本外交官,當眾發言的顧維鈞左手一揚,掌心攤開,指縫一松,一塊懷表吊著鏈子垂下來,「請允許我,在正式發言之前給大家看一樣東西。進入會場之前,牧野先生為了討好我,爭奪山東的特權,把這塊金錶送給了我。」會場開始交頭接耳,顧維鈞彬彬有禮的樣子,稍稍停頓了一下,接著發言,「牧野男爵憤怒了,他真的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錶。那麼,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的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四萬萬中國人該不該憤怒?!我想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是盜……竊?是不是無恥啊?是不是…極端的無恥?!!!(語氣凌厲到了極點,說話同時提起右手叉開五指朝上前方虛空處猛地一插,旋即猛一側頭,滿臉的正義凜然和潛藏已久的怒火一起化為一道凌厲的劍光,閃電般射向那無能可憐的日本人!)」這種是把個人的機智和國家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這句話讓每個人都為之一震。可以說,這段慷慨激昂的陳辭留給我的印象很深,短短的話語中凝聚了所有中國人的無奈,所有中國人的期盼,更凝聚了所有中國人的憤怒。

的確,所有的中國人都憤怒了,此時,我從影片中看到了另一個人的身影——肖克儉。一個滿腔憤怒的中國人。看看他做了什麼吧,遊行,罷工,示威遊行,最後在廣場上自焚。看到這最後的一幕,我很痛心,雖然我同樣被他的勇氣,被他滿腔的愛國熱情所感動,所震撼,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做法實在是不明智的,相比顧維鈞,明顯稚嫩了許多。由此我不得不跳出那些情感,去理性的看待一下巴黎和會。我不禁要問,為什麼受到如此不公平待遇的是中國,而不是法國,不是美國,甚至不是日本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力。「落後就要挨打」,「若果無外交」……這樣的一句句深深的刺痛了我,相信也刺痛了每一個存有良知的中國人。的確,因為我們的落後,因為我們的貧窮,我們在列強的談判桌上沒有談判的籌碼,縱使我們有無比傑出,無比優秀的外交官又有何用。

「五·四運動」,一場改變民族命運的運動,一場勵精圖治的運動,一場奮發圖強的運動。民主,科學,是五四運動的核心,我們為什麼要民主,因為有了民主,我們至少不會在談判異常艱難的時候還要受到來自本國政府的阻力。我們為什麼要科學,因為只有科學才能使我們的國家變得強大,而只有強大了,才有我們在世界上的發言權,才能得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所應得的權利。

從1919年走來,我看到了1997年香港的回歸。這說明了什麼,為什麼鄧小平同志可以在於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談判中鑒定的說出「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問題」?因為中國強大了,中國從1919年一路走來,通過科技強國,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強大了,中國說出的話有了作為一個大國所應有的份量!!!

歷史不斷地在向我們昭示這樣的真理,只有強大了,才有說話的權利,只有強大了,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Ⅵ 影片我的1919傳遞的歷史信息

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震動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這是怎樣屈辱得像蟲子一樣走過的一百年?中國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嗎?我們咬緊牙關,我們忍辱偷生,四萬萬中國人,鍛煉出了多少中華之魂,磨礪出了多少華夏脊樑?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著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系。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為「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因為,我們為了這五個字,失掉了多少領土,失掉了多少白銀,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華好兒女……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轍,悲劇性的歷史,就堅決地讓它永遠留在昨天吧!

「弱國無外交」,告訴我們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說話才能有被聽見的權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

那麼,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一塊懷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群敵;以及肖克儉如何如何奔走呼號,聲嘶力竭,如何壯酬國、慷慨赴死……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一顆再尖銳的沙礫,又怎麼能敵得過一塊堅固而巨大的石頭呢?

請13億的中國人牢牢記住吧: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卧薪嘗膽。

Ⅶ 我的1919背景

《我的1919》———顧維鈞的悲哀
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震動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顧維鈞無疑是片中最耀眼的人物,作為一名年輕的外交官,他勇敢,機智,才華橫溢,具有極強的愛國情感,他為捍衛民族尊嚴,維護國家利益傾盡了全力。面對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待客的無禮,他表現得不卑不亢,嚴肅而自信,得到了對方的尊重;在巴黎和會的發言中,他機智地利用日本代表的一個懷表痛斥日本帝國主義強佔山東的強盜行為,這更是轟動了整個巴黎;而在日本代表的威逼利誘下,他表現出了極大的蔑視,體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可是,顧維鈞更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他的政府讓他悲哀,一心想當皇帝的袁世凱,只是在想著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他領導的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膽怯懦弱,早已把國家利益、民族尊嚴拋到一邊。顧維鈞這邊還在義正詞嚴,據理力爭,那一頭卻一封封電報催著要代表團在喪權辱國的和約上簽字。我在想,當他接到這一封封要命的電報時,是多麼的心灰意冷。
他的同事讓他悲哀。同樣是外交官,同樣是談判代表,他的同事卻害怕承擔責任,沒有人敢出席會議,出席會議也不敢發言,都把重擔往顧維鈞身上推,而當顧維鈞的演講取得成功時,又指責他「耍小伎倆,非大國風范」,表現出的更多是一種嫉妒,和這樣的同事共事,讓他是多麼寒心。
而我認為,顧維鈞最大的悲哀是來自國人對他的誤解。在整個巴黎和會中,他為中國的利益殫精竭慮,花費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他比任何人都辛苦,比任何人都累,中國外交的失敗絕不是他的責任。可是同胞卻不理解。他們聚在他的住所,責問他,辱罵他。當為中國付出全力的他聽到別人叫他「賣國賊」時,我能感覺到他的心在流淚,在滴血。
顧維鈞是強大的,強大來自他的內心,來自他高尚的靈魂,然而他又是孤獨的,在那個時代,在那個環境中,他孤立無援,他無法抗拒那些強權。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留在了中國的外交史冊上,他也將留在今天中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