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的作用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電影
電影的作用是:電影的意義就如同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在於生活本身,電影的意義在於電影本身。電影里的哲學,比書本更有趣,比生活更明了。
我們需要電影是因為:一部好的電影給你更開闊的眼界,讓你更多的用腦思考,而不是單純的追求視覺刺激。
電影讓人類延長了近三倍的壽命,它讓人明白了許多窮盡一生都無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你終究平凡的現實,卻永不放棄追求理想,心地善良,熱愛生命,享受當下。也許,明白了這些,你就領悟了人生的真諦。
最早的動圖
最早的電影只是一個靜態鏡頭,展示了一個事件或動作,沒有剪輯或其他電影技術。大約在 20 世紀之交,電影開始將幾個場景串在一起來講述一個故事。這些場景後來被分解成從不同距離和角度拍攝的多張照片。攝影機移動等其他技術被開發為用膠片講故事的有效方式。
在1920 年代後期有聲電影在商業上實用之前,電影是一種純粹的視覺藝術,但這些創新的無聲電影已經掌握了公眾的想像力。
劇院老闆並沒有讓觀眾只聽到放映機的噪音作為伴奏,而是聘請了一位鋼琴家或管風琴師,或者在大型城市劇院中聘請了一支完整的管弦樂隊,在任何特定時刻演奏適合電影情緒的音樂。到 1920 年代初,大多數電影都附帶了用於此目的的准備好的樂譜清單,並且為主要作品創作了完整的電影配樂。
歐洲電影的興起是由爆發打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電影業在美國與崛起蓬勃發展的好萊塢,通過創新工作為代表的最顯著的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年)和不容忍(1916 年)。
然而,在 1920 年代,愛森斯坦、FW Murnau和弗里茨·朗等歐洲電影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格里菲斯電影在戰時的飛速進步以及查爾斯·卓別林、巴斯特·基頓的貢獻 和其他人,迅速趕上美國電影製作,並繼續進一步推動媒體發展。
『貳』 電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意義呢
所謂影視藝術來源於生活與工作,而電影作為一門視覺、聽覺、思覺等綜合人類各種「覺」的藝術,對大眾來說,有著諸多不一般的意義。
世間百態、人俗風情、善惡交錯,我們似乎都可以通過影像來一窺究竟。哪怕再平凡的人,在心底也總會留存著一塊地方安放「另一個自己」。
而電影的力量,就是將「他「無限放大,在虛幻與現實的轉換之中,為我們帶來謎一般的夢境。
『叄』 學習電影為什麼要學習電影的歷史與批評
電影批評同電影理論和電影史在功能上有著本質的不同。批評必須結合電影作品實際,有具體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而理論有時須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具體的作品實際,與具體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一點限制了理論對於藝術實踐的的直接的意義。批評者比實踐者更容易體會到理論的指導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批評是理論對實踐進行指導的中介,所以理論對批評的意義比實踐的意義更為直接。在強調理論研究結合實際,往往會使理論向著批評方面發展了。理論本身反而可能毫無發展。理論和批評本身都有兩個重要的功能:實踐功能和認識功能。盡管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社會的實用,但仍有批評重視實踐功能,理論重視認知功能的區別。
『肆』 電影總結怎麼寫
如果你不是專業的影評人的話就大概寫一下電影內容簡介,再結合下自己的感想就好了,如果你是專業的話,就要從某些特定的角度切入分析,可以自己先去學習一下電影行業知識,再去看下其他人的影評。
『伍』 我們為什麼要堅持做電影我們如何堅持做電影
───我對我的課堂教學的筆記
杜慶春 北京電影學院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最表面的理由是名利場的喧鬧和浮華,但是這個答案對於以後真正進入這個行業的人而言,其實會很快就明白,這很不靠譜。在這一行能盡享這種光環的,只是少數人,娛樂圈熱鬧是少數人放大出來的效應,而這個行業中大多數從業者即使不和建築業的工人一樣,也和其他大多職業情形無異。再者,給自己一個理由說,我只是以此謀生,混口飯吃,那其實年輕人大可好好想想,是否非得做這個選擇?因為這行算不得舒適優渥。
我自己只能想到兩點。對於合格夠檔次的從業者而言,我們能夠堅持下去的理由,第一是像孩子一樣的興趣,就是像孩子愛搭建積木一樣,這些人都愛用光影和聲音構建一個並不存在的世界給你看,這種創造的樂趣是最重要的。光線和聲音是這些人僅有的材料,這些人依靠這些材料,用這些去創世,去虛構,去表達,去傾訴,去游戲。這一點無論是對於藝術的電影,還是商品的電影而言,都是一個根本的沖動;第二個理由對於把電影看成大眾消費的文化產品的人而言更重要,這也是我自己越來越依賴的一個理由,就是我想讓更多人看到我製作的電影。在這樣的電影中,生產者在一個表達里包含了各個層面的話,這些話需要去傳播,參與一個社會話語的建設。
1. 構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表象。這包括所謂的視覺奇觀,視覺的獨特性,志異,懸念、驚悚、等等各種敘事的游戲和視聽的呈現。也就是你首先要做的是一種具有互動性的吸引力的視聽織體,一種能夠捲入的敘事流程。在這個層面上,電影其實是一個游戲,甚至一個騙局。所謂明星的第一個層級的意義也在這里,就是明星的臉孔是標簽式的吸引力,產品的最直接的差異性。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某種敘事-視聽的基本形態特徵的「類型」和以明星/人物構成的臉孔/形象構成一個電影產品的最基本的形態,我們和觀眾進行交流的最基本的平台,以及這個電影作為可以進入市場交易的基本的產品形態。當然,對於這個基本認識的反面是各種創作者有意無意的拒絕技術的錘煉,技法的精粹,或者創作者故作高深、故作清高的拒絕。對於這種技術,技巧的錘煉並不是讓你成為一個簡單的靠手藝做行活的人,而是只有在不斷的感受語言修辭的基本技巧的時候,才能夠不斷在語言的最基本的使用中感受語言傳播的實質。我們能夠堅持,其實是在於從一個一無所知的人,變成一個看得到技巧的人,然後再試圖忘記技巧,脫口而出的人,同時,又在一個高度技術密集的媒介領域中,讓自己永遠有著實驗的精神。這樣是我經常說的,要像學外語一樣學電影,而後才能像說母語一樣去做電影。
2. 去真誠的分享一種體驗。我越來越堅持這樣的一種認識,電影本質上不是討論概念、思想這些結論性的媒介,電影最為有力的,最具魅力之處都不在此。(我也固執的認為偉大的藝術也並不以思想為前提的,而以提供自己獨特媒材所創造的獨特世界為根本目的的。)電影總是以視聽直抵肉身,以時間流逝模仿生命歷程。電影不是講「愛情」的,電影是表現「愛中之身體」,他們的身體行為,這些行為的細節──眼神、肌膚、肉體的短兵相接,無孔不入,無微不至。如果不堅持這一點,那麼就會很快的淪為它的反面,你的電影淪為空洞的、符號的、抽象的。電影就成為論證性的、解釋性的、宣教性的。電影的本質雖然不是照相式的去「再現」,但是電影又總是印證「願景」式的必須成為「所見」。其實,最終我們明白,你的電影的力量建築在你相信看到了一個獨特的世界,這個體驗是可以與人分享的,在第一個層面的謊言中,在這里得到真誠的救贖。所以,「一如你所見」是電影很高的境界,而「一如你所思」則會毒化電影的魅力。
3. 去直抵被壓抑的慾望。電影總是以虛構去討論現實的本質,生活的本質。無論好萊塢式的夢工廠,還是基阿羅斯塔米·阿巴斯所謂的「只有虛構才有力量」其實都是這個含義。我總是喜歡說電影是反現實和反生活的,我以為說「電影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都不足以精確地傳達出電影必須和生活拉開的距離。電影是以特殊的規定性來合理的呈現對於現實的反常性,以此面對人的慾望,以此來宣洩。其實明星也總是在這個層面,才能發揮慾望宣洩的本質,明星在這個層面由他們/她們的臉孔成為了他們/她們肉身的全部。在這里,我可以延伸性做一個說明,電影的這個特徵,也是所有的追求戲劇性敘事的敘事藝術的共同特點。或者說,在這個意義上電影和文學、戲劇有著密切的關聯,也就是我們都是敘事性的藝術,也許我們還都要呈現「對話」,但是我們在剛才言及的第一點上,電影徹底的和文學、戲劇沒有關系,電影的媒材決定了,它其實是光和聲的構成物。在這個理解的反面就是把電影等同於生活的表象,甚至遠遠低於生活本身的豐富性,低於生活中被壓抑的慾望的沖動需求。
4.最後,我想說,這是我個人理解的對於一個真正優質的電影人而言是最稀缺的,也最關鍵的能力。電影在本質上看起來是控制視聽信息的流程,就是它選擇性的只給你看見什麼,聽見什麼,並且精確地控制這個信息曝露的流程,最先是什麼,最後是什麼。但是,明白這個之後,你應該明白了,其實,一個電影創作者擁有最隱密的權利,這個權利可以成為最隱密「自我」的直接工具──我們可以故意、人為的、主觀的遮蔽什麼、省略什麼、過濾什麼。信息流程的控制在構成一個可見的正世界的同時也一定構成一個不可見的負世界。創作可以通過截取、剪接全然構成那個精心的不呈現,不在場,這種缺席成為多數優秀創作者的可以利用之物。缺席總是以它的可以不在而永遠的伴隨著不斷呈現的視聽之流。當然,這是最高一層的事情了,你看希區柯克之類的導演作品,真正分享者可以每時每刻體會到這個妙處,例如,在他的《精神病患者》的開始,我們分明被他的「遮蔽」技術控制了,女性的身體被「觀看」,而女性作為主體觀看自己的可能性卻被極大的抑止了,在那間賓館的小房間中,那面鏡子是多麼容易被平庸的創作者用來炫耀自己的分鏡技術啊!而對真正的電影高手而言,所有輕而易舉的可以獲得的呈現,都變成可以深思熟慮需要可以隱藏的世界。再比如,李安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被呈現的白骨和血污少之又少,我們只在那花朵中看到了牙齒。當然,對於這最後一點的根本啟示是,一個入門的創作者其實知道選擇呈現,而對於一個真正的光影和聲音的創作者卻刻意通過不呈現的世界讓最深刻的自己留給最貼己的分享者。
這些話算是我對一周的兩次課程的總結,也是給大家的一個分享,我說了,我看到教室里都是茫然的年輕人和都是充滿熱愛的年輕人都非常恐懼,我希望我們都是也僅僅是利用這個光影和聲音媒介進行分享的人,否則我才不熱愛電影?我也不是影迷,希望大家也不是影迷。
『陸』 我們為什麼需要電影
因為我們在電影里可以學到各種知識,這是其一,其二就是電影可以加快經濟流通的速度,第三是,電影可以起到傳播引導文化的導向的作用!
有的時候我們在電影裡面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在電影里尋找到希望和光芒,具體內容是什麼?那要看導演安排的是什麼內容?
需要電影是因為空虛的時候有精神寄託,能夠使自己的時間更加的充實,在迷茫的時候可以樹立目標向自己心中的偶像發展!
每個人的角度都不一樣,每個人的需要的點不一樣,電影是可以作為多角度來展示個人需要的場所,和精神訴說的,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導演想展現的事情也是不一樣的
需要電影是因為有的人想訴說,有的人想看別人的故事,有的人想學習,有的人想把精華展現給別人,這都是我們需要的
『柒』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捌』 為什麼很多人看完電影總是長篇大論總結
不是,每個人的習慣不一樣,有些人習慣看後寫點觀後感言,也有些是寫手,專門寫電影評論的,吸粉的
『玖』 為什麼會有電影
研究電影,我們就要追根溯源。
一、「保存生活」的原理心理
巴贊在其《電影是什麼?》一書中,談到人類發明電影的原始心理時,用了一個「木乃伊情結」——保存屍體,以獲得永生(其實,就是能打破時間的控制,能無限得在時間的長河中「存在」)。其實,就是保存生活。
人類的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存生活,亦即為了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斷地用自身的智慧發明、創造各種各樣的輔助手段——比如:交通工具的發明、使用與改進;通訊工具的發明、使用與不斷改進。在這些手段與技術中,各種藝術形式同樣在發揮著滿足人類保存生活的原始願望。比如:文字的發明,人們可以用它來記錄、追溯生活,而文學藝術,則是更為復雜、豐富、多樣的保存生活的形式;繪畫、戲劇、音樂、舞蹈、雕塑、影視等,同樣在起著「保存生活」的作用——不只過,不同的藝術形式採用的「保存」的手段和方式不同:
文學,是用文字元號對現實生活進行抽象和概括,文學形成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它與現實生活關系越來越疏遠——看不到聽不見了,你得通過解讀那些抽象的符號才能在腦子里「看見聽見」生活。其實,就是你再一次對生活進行了創造。所以,我們說,文學是「再現」的藝術,道理就在此。
繪畫,是用色彩在大小一定的畫板上組織、構成創作者的「世界」。雖然它能夠對生活進行細致的描摹,但做不到和生活的完全一致——畫家畫一棵樹,他無論如何做不到用色彩和畫布將他選擇的那棵樹的某一個方面「畫」得和真樹一樣。比如,葉子的數量、不同葉子的顏色。畫家總是要通過「省略」來表現他眼中的世界;同時,繪畫完成的,總是生活里一個瞬間的凝固——無論他畫的那形象如何有動勢。繪畫,是時間成點,空間成面的藝術形式。
戲劇,則是一種實時的演出藝術,它在一個三面牆的假定的空間和一面看不見的牆的共同作用下展開的。人們進劇院看戲,是在事先完全接受了其「假定性」的前提下才看懂戲劇的。比如:京劇中的從A地到B地,只要一個人拿了道具馬鞭,隨著鑼鼓點走上幾步,就算是到了目的地了。它和生活仍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同樣對生活進了抽象和概括……
而電影卻大不相同,它是通過一個半自化的機器,將光和聲(即生活)紀錄下來,然後再由一個半自化的放映設備還放出來。也就是說,它通過一個機械運作的機器,直接客觀地對生活進行暴光。它直接紀錄生活,來於生活卻不「高」於生活;同時,它實現了讓生活「保存」下來並「動」起來的願望。這是以前傳統的藝術形式所不能的……
二、電影發明的目的
也就是說:不論愛迪生、盧米埃爾、格林,都只不過是想設計出一種能夠紀錄客觀世界的連續運動現象的機器。電影這個科技的產物僅僅是作為一種視覺運動的紀錄玩具而問世的。許多發明家並非想發明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甚至沒有預料到它會成為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工具。也難怪發明家盧米埃爾會認為電影是沒有前途的發明。
然而,在電影誕生之後,人們在擺弄這個玩具的時候,發現它不僅能紀錄一個簡單的動作,而且還可以紀錄有含義的事實、重大歷史事件,還可以通過紀錄手段來敘事。由此,它就被納入到了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語言系統范疇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