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王和烏鴉
《國王和小鳥》
【原 片 名】Le Roi Et loiseau
【中 文 名】國王與小鳥
【出品年代】1980
【國 家】法國
【類 別】卡通
【導 演】Paul Grimault
【內容簡介】
這部法國動畫片,由上影廠翻譯並配音的版本早已成為無數影迷心目中的經典。此片充分體現了法國式的幽默,它能將嚴肅主題用極其幽默誇張的形式來表現那城市地下有個盲人不停地搖琴箱說:生活是多麼美呀!19世紀款式的巨型機器人毀滅了整座城市之後坐在廢墟上的黑暗畫面,真是沒法描述。
法國經典動畫《國王與小鳥》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牧羊女和掃煙囪工人》,在導演保羅·古里莫和天才的雅克·普維完美合作下,全片活潑生動,自始至終貫穿著智慧、幽默和政治色彩。用一隻會說話的小鳥串起整個劇情,將善良牧羊女愛上掃煙囪小夥子的傳統故事用極具想像和幽默誇張的手法,鋪陳出令人驚嘆的經典畫卷。而畫面的流暢度更是不似70年代末的作品,色彩協調與畫面的流暢度都是一流的。電影公映後隨即成為現代動畫電影的經典,在成人和孩子的世界中都取了巨大的成功,獲1979法國Prix Louis Delluc大獎年度最佳影片。它感動的不僅僅有今天全世界最有名的動畫大師宮崎駿 ,還有整整一代看過它的青少年。
《國王與小鳥》這部作品對高畑勛、宮崎駿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堪稱吉卜力藝術工作室的原點。日前,一本名為《國王和小鳥~吉卜力藝術工作室的原點》的圖書出版,這本資料性的著作由高畑勛、大冢康生、葉精二、藤本一勇等人共著,全面剖析了這部動畫傑作的深刻內涵。
《國王與小鳥》故事講的是一個虛構的機械科技極其發達的王國,國王性格乖戾,至尊無上,窮奢極欲卻又生性多凝,動輒就將人打入地牢,就連他的心腹密探長也難逃一劫。他喜歡收集畫作,也愛讓人給他畫肖像,但可惜他是瘸子又是斗雞眼,為他畫像的畫師也或因為畫的太真或因為畫的太假,所以總是下場悲慘地被打入地牢,中有一個畫師把他畫成一條腿踏在石頭上舉槍瞄準獵手方才逃過此難……
片中的國王至尊無上,窮奢極欲,且喜怒無常,動輒就將人打入地牢(是用按鈕和活動地板,讓人跌入地牢),就連他的心腹密探探長也難逃一劫。他是個瘸子,又是斗雞眼,為他畫像的畫師也或因為畫的太真(腿和眼都畫)或因為畫的太假(畫的很完美)而跌入地牢,只有一個畫師把他畫成了一條腿踏在石頭上舉槍瞄準獵物方才逃過此難。諷刺的是,真的國王卻被畫里的國王也打入了地牢(真的很象路易十四),假國王的脾氣性格和真國王完全一樣,他強迫一幅畫中的牧羊姑娘和自己結婚,而姑娘卻愛上了另一幅畫中的一個掃煙囪的小子。姑娘和小夥子在小鳥的幫助下,一時逃過了追兵,但最終由於小鳥被抓,小夥子和小鳥也被關進地牢。他們團結了在那裡的老百姓,沖出了地牢,在國王與牧羊姑娘的婚禮上推翻了國王。
㈡ 觀電影《國王與小鳥》有感400字
不能停車,聽見了嗎
㈢ 小時候很經典的動畫片《國王與小鳥》誰有中文版
鏈接:https://pan..com/s/1MQgiXaQNI8zpVp-JP-kS0A
《國王與小鳥》是保羅·古里莫執導的奇幻動畫電影,由讓·馬丁等人配音,於1980年3月19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根據安徒生的童話《牧羊女與掃煙囪的人》改編,講述了在一個虛構的王國,來自畫中的牧羊姑娘和掃煙囪的小夥子在小鳥的幫助下戰勝惡霸國王的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㈣ 有一部電影,不是動漫~!科幻的,好像是人們都住在一個巨大的機器城市裡。
國王與小鳥(1979)法國電影
作為一部動畫片,〈國王與小鳥〉在成人和孩子的世界中都取了巨大的成功。該片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牧羊女和掃煙囪工人〉。在導演PaulGrimault和天才的JacquesPrevert完美合作下,全片活潑生動,自始至終貫穿著智慧、幽默和政治色彩。故事發生在虛構的Takicardie王國中,一個迷人的牧羊姑娘和一個掃煙囪工人墜入愛河,但是國王卻想霸佔牧羊女。一隻小鳥意識到了險情,千方百計幫助這對戀人逃跑,但結果和掃煙囪工人一同被捕並被關入獅籠。兩人最終合力組織獅群救出牧羊女,擊敗了國王。
在影片後半部分,惡毒的畫中國王操縱中心機關,將城市變成巨大的機器人,來追捕掃煙囪工人和小鳥們。
㈤ 國王與小鳥的影評怎麼寫200字
《國王與小鳥》影評
(非原創)
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始知它身後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在動畫界,我想這的
確算得上是極高的評價了。但這些評價並非純粹跟風的附和,實則是非常中肯
的,付出心血與智慧而生產的作品,必然有其價值。
影片開場一隻小鳥(實則他可是一隻大鳥)開始了的它的演講,儼如以為
幽默而又深沉的紳士。從這只小鳥口中,我們得知國王其人以及他與鳥兒們的
恩怨和淵緣。
國王登場,圓鼓鼓的身體坐在高級定製的萬能座椅上,小眼睛怯懦卻因大
權在握而冷酷無情,隨從們莫不滑稽可笑唯唯諾諾。
這部影片改變自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掃煙囪的男孩和牧羊女》
。而
影片的作者將故事改變之後命名為《國王與小鳥》
,這無疑讓故事的主角進行了
一場轉移,這也正是影片的哲思之一,不同的著眼之處,不同的領悟。
接下來不消說,國王與掃煙囪的男孩之間便開展了一場力量懸殊的牧羊女
爭奪之戰,國王權傾朝野,而掃煙囪的一無所有,一對亡命戀人四處奔逃躲避
追捕。
整個國家都臣服於獨裁專橫的國王,但除了那隻會說話的小鳥,唯有這只
鳥敢於蔑視和嘲笑他,在這對戀人的逃亡中,這只鳥可幫了大忙。
無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逃被捕的惡緣,小鳥和掃煙囪的男孩紛紛落入
牢窟與群獅關在一起。而可憐的牧羊女則被迫穿上了嫁紗。
危急時刻,峰迴路轉,小鳥的演說和和真摯的愛情撼動了群獅相助幫他們
逃出牢籠並且救出了美麗的牧羊女。
愛情故事並不復雜,值得一看和思索的是這場斗爭。
至高無上卻有愚不可及的專制統治,智慧而又勇敢無畏的小鳥,年輕而且
真摯的戀人,諂媚而又慵懶的群臣
.....
不同的群體不同地位,這之間存在著微妙
復雜的聯結。
但是為了公平正義的事情,任何的斗爭最終只會產生一個結果:讓邪惡的
勢力倒戈覆亡。影片出彩的地方很大一部分是對於故事角色的形象刻畫,惟妙
惟肖入木三分。其中的對白富有哲理又不乏幽默,情節起伏妙趣橫生,同時又
以沉穩干凈的基調將故事娓娓道來。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娛樂價值來看都不失
為一部出色的動畫影片。
㈥ 國王與小鳥的敘事結構是什麼
由法國動畫大師保羅·巴拉莫製作的《國王與小鳥》便是這樣一部有著金子般永恆魅力,令 .... 轉而採用視點間離的手法將整部電影的敘事處理成一種首尾呼應的「圓形結構」。
㈦ 哪位大仙能告訴我《國王與小鳥》這部動畫片的票房、獎項、影片影響力
獎項:
第6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影片影響力:
這部法國動畫片,由上影廠翻譯並配音的版本早已成為無數影迷心目中的經典。此片充分體現了法國式的幽默,它能將嚴肅主題用極其幽默誇張的形式來表現那城市地下有個盲人不停地搖琴箱說:生活是多麼美呀!19世紀款式的巨型機器人毀滅了整座城市之後坐在廢墟上的黑暗畫面,真是沒法描述。
片中的國王至尊無上,窮奢極欲,且喜怒無常,動輒就將人打入地牢(是用按鈕和活動地板,讓人跌入地牢),就連他的心腹密探探長也難逃一劫。他是個瘸子,又是斗雞眼,為他畫像的畫師也或因為畫的太真(腿和眼都畫)或因為畫的太假(畫的很完美)而跌入地牢,只有一個畫師把他畫成了一條腿踏在石頭上舉槍瞄準獵物方才逃過此難。諷刺的是,真的國王卻被畫里的國王也打入了地牢(真的很象路易十四),假國王的脾氣性格和真國王完全一樣,他強迫一幅畫中的牧羊姑娘和自己結婚,而姑娘卻愛上了另一幅畫中的一個掃煙囪的小子。姑娘和小夥子在小鳥的幫助下,一時逃過了追兵,但最終由於小鳥被抓,小夥子和小鳥也被關進地牢。他們團結了在那裡的老百姓,沖出了地牢,在國王與牧羊姑娘的婚禮上推翻了國王。
我至今仍然記得片中的一些經典台詞:「神聖偉大的路易(這個詞不敢確定,暫用)第十五加三等於十八國王陛下」;「注意!注意!有一個掃煙囪的小子,和一個牧羊姑娘,正在向XX逃竄」。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地牢里的一個演奏袖珍手風琴的盲人,在黑暗的地牢里,只有他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他的一番話(實在慚愧,具體的話都忘了,到底近10年了)和手風琴的音樂重新鼓舞了人們的勇氣,因此我感覺這個盲人是在影射那個伏爾泰,而地牢自然是指巴士底獄了。
金駝率先響應碟友心聲,於近期搶先面市了這張D自日本2區的經典動畫片。大家最為關心的上影廠的配音自然少不了,大家也可以從中再度回味畢克老師的經典配音。
實在不好意思……票房的信息實在是找不到了……以上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㈧ 只知道情節的法國動畫片,請問名字
美麗城三重奏 目錄[隱藏]影片簡介 我的電影觀後感 劇照及海報 花絮
[編輯本段]影片簡介出品國:法國
又名《瘋狂約會美麗都》、《佳麗村三姐妹》
英文名: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導演:西維亞·喬邁(SylvainChomet)
主演:米切爾·切泰克斯Michele Caucheteux、珍-克勞德·唐達Jean-Claude Donda、米歇爾·羅賓
MichelRobin、莫妮卡·維加斯Monica Viegas
出品:索尼
類型:動畫片
上映日期:2003年11月26日
音樂製作:查雷斯特
片長:77分鍾
榮譽:
* 2003哥本哈根特別評審團大獎、2004年76屆奧斯卡動畫長篇入圍影片
* 全球商業運作最成功的動畫影片
* 在製作過程中即被全球18家著名電影公司與發行商搶定播出權的動畫片
* 全球業界人士公認具有高超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
* 法國、加拿大、比利時、英國聯合打造的動畫佳釀
* 奧斯卡電影節唯一可以抗衡《海底總動員》的提名動畫影片
* 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備受關注和好評
2003年,動畫長片《美麗城三重奏》先在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備受關注和好評,又被今年奧斯卡電影節提名,雖然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但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它是藝術性極高的動畫片,是近年來難得的優秀作品,也是動畫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美麗城三重奏》描述的是由奶奶撫養長大的Champion,參加自行車環法大賽中途遭黑手黨綁票,救孫心切的老奶奶在愛犬陪同下,冒險來到黑手黨大本營海港大城,她在當地巧遇怪里怪氣的爵士老女子三人團體,四個老太婆一拍即合同台演出,並和黑手黨鬥智鬥法,設法營救愛孫。
電影講的是上世紀30年代,法國某小鎮上住著祖孫二人。孫子名叫「冠軍」。「冠軍」從小就只喜歡騎自行車,祖母自然就是無條件支持。每天「冠軍」騎車訓練,祖母就坐在自行車後面的跨斗里猛吹哨子監督,訓練完了就用打蛋器和吸塵器放鬆肌肉,還讓他坐在秤上吃飯控制體重。後來「冠軍」參加了環法自行車賽,卻被神秘的黑衣人給綁架了。於是祖母就帶上家裡的老胖狗布魯諾、騎上自行車一路追到了一個古巴比倫式古城,遇到了黑白片時代的演唱組合「美麗城三重奏」。她們現在已經是老太太了,於是四個老太太和一條狗組成了隊伍,從壞蛋資本家手裡救回被當做賽狗用的「冠軍」。
此片人物造型極其誇張,自行車運動員都很恐怖:腿上肌肉如山,上半身骨瘦如柴;而老狗布魯諾則恰好相反,身體像氣球而腿細如柴,祖母則是個大圓球。此片背景特別美,特別是其中的城市、街道、建築等「外景」就像印象畫派的油畫一樣。
片中人物基本沒有語言,「冠軍」一句話不說,而老祖母基本也是吹哨。自行車比賽進行了一段後,老祖母搭乘救護車跟在孫子後面吹哨加油。美國黑衣人在路上撒上釘子讓他搭乘的救護車爆胎,老祖母一動不動,趴在司機汽車下面吹哨監督司機換輪胎。而老狗布魯諾在篇中的位置也很重要,影片開場不久「冠軍」和老祖母忙著訓練、放鬆、吃飯的時候,那條狗就趴在自己的飯盆旁邊看鍾,到點了就上樓去對著附近的鐵路橋上的火車狂吼,那場面的忙亂,可是絕了。 [編輯本段]我的電影觀後感對於電影而言,我相信自己心裡的那塊感應面已經被塗抹的五顏六色了,赤橙紅綠青藍紫,一應俱全。有時覺得這是財富,有時也覺得是種悲哀。漸漸的,看電影總在麻木中進行,各種作料雜碎噴灑到眼球上,流動到耳朵里,滲透到大腦中,那塊曾經敏感的皮層似乎總也打不起精神,疲憊不堪。
大約三個月前,遭遇《21克》,大約兩個月前,遭遇《美麗城三重奏》,慶幸的,讓我重尋回了觀影的樂趣。原來,自己一切依舊。不同的是,好片子越來越少而已。
今天來侃侃《美麗城三重奏》吧。
兩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每天的某一個時刻都會在腦海中迸發出為《美麗城三重奏》寫點什麼的願望,因為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但每每又覺得無從下手。似乎總也抓不住當時被觸動的那份感覺。前天偶然讀到一位英國詩人的詩句,「上帝創造鄉村,人類創造城市」,頓然間,那種淡淡的憂傷與悲憫,竟與看片兒時別無二致。真是以外的收獲。
如果沒看《美麗城三重奏》,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海底總動員》絕對是2003年最棒的動畫片。然而面對《美麗城》之後,《海底》則象個小孩子似的,缺乏歷練與堆積,不論大笑或痛哭,都率直的明擺在你面前,毫不掩飾。《美麗城》則完全是位經歷初戀、愛情與婚姻的少婦,一笑一嗔,一舉手一抬足,不但散發著嫵媚、矜持,青春年華漸漸逝去的淡淡憂傷與愁苦又伴隨其中,那份成熟的氣息,絕對可以將人俘虜。不用說,面對天真無邪的《海底總動員》,我被少婦俘獲了。
原諒我用了上面的比喻,但真的覺得恰當不過了。顯然《美麗城三重奏》不是拍攝給兒童觀摩的電影,她的精巧與睿智,兒童們是無法理解的。這也似乎秉承了法國動畫片的一貫傳統。記得第一次看完《美麗城》時,馬上想到的,便是《國王與小鳥》了。我心釋然,二十多年過去了,法國動畫片的精髓,得到了延續。
我相信本片導演絕對具有詩人氣質,否則肯定把握不住那種快樂與哀傷共存的尺度,這也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處。全片在濃郁傷感的大基調下,並沒有撲滅作為動畫片所應當承載的樂觀與調侃,而且兩者相處的又那麼和平友善,毫無沖突,這真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兒。而且更為重要的,全片中許多充滿智慧火花的快樂點,恰恰就因為那個傷感的大基調才更添了幾分不平凡。影片中的這類「不平凡」也為整部影片注入了不平凡的藝術氣息。
當主角所住的小樓屋,從花海漫天的田園詩歌般的氛圍所包圍到被火車轟隆隆震動的搖搖欲塌的窘景,全片的基調便在這幾分鍾的鏡頭過度中充分表達,到了後期的變化了的哥特味道極濃烈的高樓大廈與如同復製品般的行人,全片真可謂是「哀傷的展示場」;然而,千萬別忘記了,那條聰明的狗,那顆手中的手榴彈,還有老奶奶的那隻高底鞋,等等這些精巧的充滿智慧的設計,又在處處提醒著觀眾,動畫片的巧妙與無限的可能。
或許說這是「悲劇的力量」有些過分,但以一部動畫片便能夠傳達出「哀傷的力量」,也是絕對不易的。而這種力量,也是整部影片的力量所在。
當然,能夠完成此種力量的表達、傳遞與升華,與其同樣抓人的影像風格是分不開的。其實這與前面所講到的「哀傷的力量」是相輔相成的,誰也離不開誰,誰有不會比誰更重要。這就象一副繪畫,她所散發的氣息與創作者本身的風格絕對是對應的,是無法剝離的。
其實分析這部影片的影像風格,其結果與之前的情況類似,也同樣是個「大」與「小」的構成。誇張、雜亂與瘋狂的大基調下,是精緻、小巧的細節亮點。同樣,導演很完美的整和了這兩種看似水火不溶的磁極。當我看到可愛胖狗狗著急的看著體重測試儀,盼望著那頓豐盛晚餐的降臨的時候,我便已預見到了這部影片的優秀:她的細節之處,簡直堪稱完美表達。稱《美麗城》為「完美的細節電影」,也不為過。同樣正是由於導演對於自己把握細節能力的高度自信與完美實施,才使得影片可以保留最少的對話而不失樂趣,避免了拖沓與沉悶。這正是導演技巧的高超之處,也是全片得以散發出濃重藝術氣息的使因。
我一直以為,能夠僅靠細節與鏡頭來講故事的導演,是充滿才華與天分的,王家衛如是,科波拉如是,《美麗城》的導演亦如是,雖然這僅僅是部動畫片。其實細節處理如同CG技術一樣,同樣應當屬於技術問題,只不過後者偏重客觀創造,而前者偏重主觀創造罷了。沒有這種強烈的對細節敏感的天分,這種技術是很難模仿的。
與另一類影片不同(這類影片則主要靠思想與信息取勝,技術、表達方式等等則無須廢話),《美麗城》在技巧方面的成就與其外延的思想與傳達的信息是同等重要的,這也是我對她的細節表達方式極為推崇的原因之一。或許可以更為直接的說,因為有了影片中的那些瑣碎的小細節,《美麗城》才會如此美麗。
除了上述的分析以外, 還有一點是不得不提的,便是本片的配樂了。在這里請先容許我發幾句牢騷話,前段時間的奧斯卡獎項,最佳配樂沒有給《美麗城》真是叫我郁悶了半響。對於一部對白極少的電影,如果配樂不優秀的話簡直對於創作者來說是場噩夢。《美麗城》的優秀之功,配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顯然,音樂在本片成為了角色之一,這與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如出一轍(順帶再羅嗦一句,呵呵,《看電影》里的羅展風專欄,是我每期必讀的文章之一,尤其之前他對《花樣年華》配樂的詳細分析,讀來真是痛快)。用音樂來彌補由於對白過少而喪失掉的情景表達,是本片的最大特色之一。當身著黑色西裝狀若木樁的反派角色第一次出現時,音樂馬上由歡快變為陰沉……如此等等,均很好的彌補了對白過少而面臨的窘境。音樂之功,莫過於此。
前段時間,在論壇上聽一位朋友說,《美麗城三重奏》被歐洲媒體評為2003年歐洲最佳電影,但很多人也有疑問,說有《再見列寧》,有《夢想家》……一部動畫片承擔此種盛譽似乎有欠公允。其實,依我看,這樣評價也未嘗不可。《美麗城市三重奏》的干凈與純粹,氣息與思想之火花,相比充滿政治與情色寓言的電影而言,是絕對值得稱贊的。這是部干凈的不能再干凈的電影,純粹的不能再純粹的電影,這是關於電影的暢快淋漓的藝術回歸!
讓我用一位極偉大的法國人的至理名言,來結束這篇文章吧,同樣的,也送給同是法國的電影,《美麗城三重奏》:我越是思考我們的生活問題,我就越相信,我們應該選擇「嘲諷」與「憐憫」做我們的評論員與法官,就如同古埃及人讓女神伊希斯、女神內弗提斯來評判死者一樣。嘲諷與憐憫都是好幫手。第一個用她的微笑讓人生變的愉快;另一個用她的淚水讓生活變的神聖。
嘲諷與憐憫,微笑與淚水,這不正是《美麗城三重奏》嗎? [編輯本段]劇照及海報老太太們的雷人表演
Champion正在比賽
海報 老太太們的表演 [編輯本段]花絮作者在《美麗城三重奏》中加入了之前在《老婦與鴿》中創作的執法者形象(如下圖中右下角的那個人),這算是作者設置的一個彩蛋吧。
擴展閱讀: 1.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18672(《美麗城三重奏》:被氣息俘獲 - DVD暢談 - DVD不完全手冊)
㈨ 很早的一部動畫電影法國的《國王與小鳥》好看嗎
3-4歲時看的,電影院看的,記憶最深刻的一步電影了,尤其是那個機器人,一直以為他是壞人,到了結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他在那裡沉思看到一直沒有逃走的小鳥困在籠子中,他輕輕打開籠子鎖,小鳥飛走了,機器人用了最後一絲能量攥緊拳頭與那個象徵舊制度枷鎖的鳥籠同歸於盡,既令人沉思有令人感動。就連德國也不得不承認民主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熱愛自由與藝術的法國人的一步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