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擊沉遼寧艦的電影叫什麼
這個我有點不清楚,是擊沉一艘叫沈陽艦的航母,是一部爛尾的美劇。
❷ 哪首戰列艦是被自己人打沉的
二戰時期,海軍實力最強大的是美國,他們的潛艇也非常出類拔萃。
然而,就是在強大的美國海軍中,也曾發生過一個巨大的意外,一艘潛艇發出的魚雷竟然飛向自己,並准確命中,結果艇毀人亡。
這艘倒霉的潛艇名叫"唐格"號,於1943年10月編入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訓練,於1944年1月22日開始第一次執行任務。
在"冰雹"戰役中,潛艇受命在特魯克群島西部海域佔領陣位,切斷日軍艦船退路。隨後,它開始獨立執行任務,在艦長奧克恩的率領下,屢立戰功。
(2)美國擊沉遼寧艦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1944年9月,"唐格"號在中國東海海域封鎖台灣海峽,攔截日本運輸船。在戰斗中,擊沉日軍三艘船隻,擊傷兩艘運輸船。
當只剩下最後兩枚魚雷時,奧克恩決定用它們把受傷未沉的兩艘運輸船各補射一枚,將其徹底擊沉。不知道是天意,還是死神在作怪。
他們發射的魚雷出現了人間罕見的奇景:一隻飛出的魚雷突然掉頭,180度大轉彎後,直奔"唐格"號潛艇。
艇長見情況不好,急忙下令轉舵規避,但已經來不及了。魚雷擊中了潛艇的尾部,發生猛烈爆炸,艇長和艦橋上的人都被拋出了潛艇。潛艇耐壓殼體破裂,艙室大量進水,"唐格"號急劇下沉,栽入海底。
艇內官兵大部分喪生,許多人跳入大海,隨波逐流。還有些船員被日本軍艦救起,成了俘虜,關進了戰俘營。
戰後,奧克恩曾接受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的一枚國會勛章,但是人們始終還是無法理解為何發射出的魚雷會飛向自己。有人認為這是魚雷的方向系統出現錯亂,就像人迷失方向一樣。可是我們知道,這其實就是一個糟糕的巧合。
❸ 男子美國航母服役4年,退役回國參觀了遼寧艦,還點評我國飛行員,怎麼說
引子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軍事力量永遠都是說話的底氣。到了現代社會,軍事裝備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代表了。假如說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軍事裝備的話,基本上也算不上什麼強國了。
在一百多年之前,清朝正是因為沒有強大的軍事裝備,所以才有了百年的屈辱。不過好在我們中國人勤勞勇敢,現在的我們早就已經不是百年前任人欺凌的舊中國了。說起軍事裝備力量的話,就不得不說到航母了。曾經就有位中國男子美國航母服役4年,退役回國後他不僅參觀了遼寧艦,還點評起了我軍的飛行員,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2012年9月,遼寧艦改造完成。當羅雪服役結束之後回到國內,參觀遼寧艦的時候脫口而出就點評了我軍飛行員:「中國的飛行員好厲害」。
結語
為什麼羅雪要這么說呢?原來比起美國的航母,中國的遼寧號顯然是差距不小。而就算是美國的航母,飛行員起飛的時候出事故的時候也是很多的。但是中國遼寧號的飛行員在第一次起飛的時候,居然沒有發生事故,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難怪就算羅雪見識到了美國的先進航母之後,都會誇贊我們中國的飛行員了。跟百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國的力量無疑是越來越強大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驕傲自滿,我們不僅要記得落後挨打,同樣要記得驕傲也是會讓人落後的。
❹ 美國擊沉遼寧艦曾在熒幕中上演,具體是哪部電影中
2014年的熱播美劇《24小時》第九季中,出現過美軍核潛艇發射兩枚魚雷擊中我國航母的劇情,不過劇情中美軍說的是“沈陽號航空母艦”,不是遼寧艦。
我們看一下視頻截圖還原過程:
1.反派人物給美軍核潛艇發送作戰指令。
電視劇只是一種娛樂方式,電視劇裡面的情節可以影射現實,但是一般不用對號入座。而且劇情都會有誇張,不切實際的修飾,有些只需要當作影視效果來看就行了。
電視劇《24小時》中的所謂的中國的航母,很小,看起來比一艘普通漁船大不了多少,同時情節也不符合現實,航空母艦都有作戰航母群,護衛艦,反潛機一樣都不會掃,如果想要用魚雷擊中航母,首先得穿過護衛艦的重重保護網,反水雷炸彈,而且跟隨航母的肯定會有潛水艇,美軍的潛艇能發現航母,航母的潛艇也就能提前發現美軍潛艇,不可能出現輕易就被魚雷擊中航母的情況。
美劇素來以拍攝大膽著稱,除了好看的特效,再就是什麼國家的事件都敢調侃,美國總統都不放過的。對於他們的這些作品,只要好看就行了,其他無需理會。《24小時》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故事情節和特效都不錯,值得一看。
❺ 遼寧號如果與福特號相遇發生戰斗,會贏嗎
先說結論,贏不了。這倒不是澆冷水,而是無論從哪個方向去分析,遼寧號和福特號之間的戰斗都很難打贏,難度差不多相當於殲八擊落F-22。不過從目前的角度來看,遼寧號大戰福特號這個戲碼目前還很難上演,畢竟我們清楚遼寧號的戰鬥力如何,所以如果中美爆發海上常規戰爭,我們還得依託岸基導彈來打。
而且我個人認為,遼寧艦最大的意義是作為航空母艦訓練艦來使用。雖然也擁有一定的戰鬥力,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作為航母大學存在。所以如果讓遼寧艦對上福特號,那麼遼寧艦真的不是對手。唯一有希望的做法就是盡快將國產的航母艦載電子戰飛機投入實戰,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隱身戰斗機的優勢。
❻ 遼寧艦和美國驅逐艦近距離碰面,到底誰是強者
中國遼寧艦和美國驅逐艦在南海碰面,狹路相逢美國的驅逐艦定處於下風,硬實力我方更強。遼寧艦是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其中搭載的殲15也是我國首型艦載戰斗機。而美國羅斯福號驅逐艦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一艘,排水量十萬噸是除了福特號以外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航母。搭載的F18戰斗機也是一款經典的艦載機。
航母雖然強大但同時也是需要護衛。“羅斯福”號驅逐艦進入南海時,美國海軍派遣了一艘導彈巡洋艦,以及一艘導彈驅逐艦護衛左右。其中邦克山號是一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排水量近萬噸。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宙斯盾的軍艦,擁有122個導彈垂直發射單元。能夠發射巡航防空、反導等多種導彈,是美國海軍的主力軍艦。
❼ 聽說遼寧艦已被美國人打了
不是是比喻美國領導的「環太-2018」多國聯合軍演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這次所謂的「擊沉演習」,因為這是專門演練打擊中國艦船的特別是遼寧艦的打擊辦法
這次雖然沒出動但LARSM導彈威脅更大
分析認為,美日澳這次「擊沉演習」雖然最終擊沉了這艘退役的登陸艦,但是過程相當難堪,因為至少發射了超過10枚導彈和魚雷,才讓其緩慢地沉入海底,這應該是對三國反艦能力的一次羞辱。如果說這次演習是「與中國作戰的一次預演」,那麼,美日澳可就心驚了,類似排水量的中國艦艇可不是這樣聽任胡亂打擊的,中國主戰艦艇上的「紅旗-10」、730近防炮和1130近防炮可以有效攔截4倍音速以下的反艦導彈,美日澳這些導彈都在這個攔截范圍之內。可以說,打一艘老舊登陸艦都這么難,對付中國最新艦艇可就更難了!
❽ 美國擊沉遼寧艦的電影叫什麼
不是電影,而是電視劇,這是美劇《24小時》第9集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並且攻擊的也不是遼寧艦,而是一艘虛構的、艦名叫「沈陽號」的航母,這個也可以算是抗中神劇了。據說美國方面在拍攝此劇時,按照原計劃的故事情節,攻擊的對象還真是打算設定為遼寧艦或者是山東艦的,但後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的考慮,製片方修改了劇本,臨時虛構了這么一艘現實中並不存在的「沈陽號航母」
❾ 談遼寧艦的時候總能聽見什麼劉老 請問劉老是那位英雄 全名是什麼
劉華清(1916—2011),1916年生於湖北黃安,原籍湖北大悟。
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任鄂東游擊總司令部科長。1934年任第二十五軍政治部科長。參加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戰役,並參加長征;後任第十五軍團政治部科長、第三十一軍司令部科長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司令部秘書主任、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41年後任冀南軍區和冀魯豫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六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二縱隊第6旅政治委員。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戰軍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後任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西南軍區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第十軍副政治委員,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等職。
1954年7月至1958年進入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歷任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兼旅順基地司令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海軍副參謀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總參謀長助理,副總參謀長,海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得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任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2年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
1997年,卸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1998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卸任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後退休。
2011年1月14日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早在1970年,劉華清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並上報過工程方案。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美國軍方安排劉華清等訪美團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
1982年,劉華清就任海軍司令員,航空母艦在劉華清的心中越來越重要。劉華清分析到:中國是一個瀕海大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隨著海洋開發事業和海上斗爭形勢發展,中國面臨的海上威脅和過去大不相同,要對付具有遠戰能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艦載航空兵。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海軍的實力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中國的海防邊疆遼闊,卻只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發生戰事,有時只能望洋興嘆。發展航空母艦,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當時,國家經濟力量有限。1984年初,在第一屆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劉華清曾提出:海軍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時間了,現在國力不行,看來要等一段時間。兩年後,劉華清又一次提到:航母總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1986年11月,劉華清主持召開海軍發展戰略研討會,邀請了軍內外領導和著名專家。不少同志從維護中國海洋權益及收復南沙、台灣回歸等戰略任務的需求出發,建議海軍發展航母。
1987年1月,召開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劉華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艦搞得能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論證。當時,各國都在注意發展航空母艦,無論是攻擊性的或垂直短距其間的,都是為了解決防空和海上攻擊問題,都在注意發展。因此,劉華清要求早論證,早點把這個問題研究透。
劉華清還認為,解放軍搞航空母艦,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比賽,主要是用於解決對台斗爭需要、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還有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海軍有了航空母艦,海軍的質量就會發生大變化,海軍的作戰能力也將有較大提高,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
1987年3月31日,劉華清向總部機關匯報了關於海軍裝備規劃中的兩大問題:一是航母、一是核潛艇。這兩個問題涉及到海軍核心力量的建設,是關鍵性問題。從長遠看,對國防建設是有利的:這亮相裝備不僅為了戰時,平時也是威懾力量。
劉華清設想,對航母的發展,「七五」開始論證,「八五」搞研究,對平台和飛機的關鍵課題進行預研,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