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電影創作在哪些方面還能有所突破
電腦特技,演員演技,舞台燈光都必須突破,現在水平只有美國88年的水平,目前抗日神劇很泛濫導致小孩子無法正確判斷我國歷史,往後下去如何是好?
⑵ 中國類型電影發展自2000年以來都有哪些突破,請列舉不同類型的代表性影片
從國內電影年度趨勢發展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來,票房收入增長率加快。14年互聯網企業大舉進入電影行業後,又掀起一波新的增長。2015年的票房增長率達到49%,為近5年最高增速。2015年銀幕同比增長率也達到34.1%,較2014年增加4.4%,整體向上發展趨明顯。
國內票房增速經歷了從2011-2015年以來的高速增長後,2016年受到影片質量下滑、監管趨嚴、票補減少等多重沖擊,同比增速快速下滑,增速僅為3.73%。而2016年單幕觀影人數增速為-15%。
與院線不斷並購相反,國內影院及院線數量卻在不斷增長。參考《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銀幕9552塊,銀幕總數達到41179塊,全年保持了平均每天新增26塊銀幕的速度。中國銀幕總數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⑶ 中國電影有哪一些成就呢
近年來中國電影沒有很大的的發展,只不過是流量明星帶起來的經濟泡沫讓人以為中國電影似乎很繁榮。但是不可否認,我國電影界仍有一批志在實現電影夢想或者立志為中國電影奉獻一切的電影人不斷嘗試突破目前,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用電影啟發民智,諷刺現實。在這其中去年的《我不是葯神》,《一出好戲》算是其中不錯的代表。
除此之外,幾步主旋律電影《紅海行動》、《戰狼》系列都在近幾年迎來不錯的口碑,他們很集中的表現了中國這個國家的整體形象,電影風格是很直接而且硬朗的。但令人失望的是,國內影視劇平均一年也就一兩部口碑不錯,這對於我們這樣大的一個電影市場來說遠遠不夠。
⑷ 你認為中國電影在哪些方面還能有所創新和突破
無自由也將無所提升
⑸ 中國電影在哪些方面還有待加強
2017年國產熱門電影的題材主要來自續集製作、經典翻拍和IP改編。在續集製作的影片中,既有《戰狼2》《西遊伏妖篇》《綉春刀Ⅱ:修羅戰場》等延伸母版敘事脈絡的續集電影,也包括《建軍大業》《記憶大師》《殺破狼·貪狼》《功夫瑜伽》等復刻母版模式風格的系列電影。由於它們繼承了成功電影的優秀基因,並能通過內容的映照、意韻的勾連,形成慣性的審美體驗,這些續集電影迎合了觀眾的期待,獲得了市場的肯定。
雖然這樣的題材結構和創作格局獲得了市場的支持,但是也反映了電影的商業屬性對其藝術屬性的壓制。翻拍不僅壓制了原創力,也沖淡了經典作品的韻味。這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犧牲藝術性的結果。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市場期望破滅,讓觀眾審美疲勞。畢竟以透支好感和情懷來換取暫時的收益,無異於竭澤而漁。因此唯有創新性和創造力才能推動電影市場的持續繁榮,國產電影的跨越式升級只能依賴於原創品質的穩步提升,並無捷徑可尋。
⑹ 中國電影的創作目前存在什麼樣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電影總產量200餘部,但是,其中真正精心創作,用膠片拍攝,能在市場上引起反響的,不過二三十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為15億人民幣,其中一大部分是屬於進口片的,而人口僅為4793萬人的韓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達到了1萬億韓元(約等於70億人民幣)。電影似乎正在逐漸失去觀眾;大多數國產片,投放市場後都是虧損的,一國內著名電影製片廠導演對我說,70%的片子連三分之一的投資都收不回;許多電影場次,觀眾還不如工作人員多,上海一家重要影城的經理說,他們那裡,電影票房的收入,有時還不如賣飲料、卡通玩具等的收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電影真的沒落了嗎?非也。這里有體制上的原因,電影投資、融資渠道不暢,投資、製作、發行主體地位不對等,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度、攝制影片許可以及發行許可審查主要是內容審查(電影投資風險不可控),等等。
我認為,中國電影的根本問題是「原創力」低下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電影是反映時代生活的,就想當然地以為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是天生具備的。恰恰相反,和其他藝術樣式相比較,中國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可能是極其低下的,比較而言,也許人們更願意看小說、看電視、聽歌劇,而不願意進電影院,進電影院也更願意看進口片。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一、中國電影最多隻能在「奇觀模式」里打滾。去年受到所謂好評的《可可西里》其實也是這樣一部片子;二、深度模式「平庸」,電影可以表現老生常談,但是,要對老生常談的東西作深度挖掘,這就產生了電影創作的「深度模式」,比如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就是這種模式的電影,父子情是老生常談,張藝謀繼續老生常談,是因為他想對這個情感做主題和表現方式上的深度挖掘,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張藝謀的深度挖掘是不成功的,他得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表現方式是新的,但對父子情的挖掘依然是平面的,沒有新意;三,「異見模式」缺乏。李安的《斷臂山》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採用的是異見模式,他表現兩個男人的愛,讓女人退場的愛,他對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兩性愛情觀定式構成了異見,他把電影對愛的表現推向了一個異見的領域,相比較而言,這個模式要比張藝謀《千里走單騎》的模式,其創新的程度就大得多。「異見模式」是電影創作真正的創新模式,中國電影要走出困境,有待異見模式的真正崛起和繁榮,然而,恰恰是這一點,它正是我們的死穴,異見模式在中國電影中幾乎是空白,不斷觸碰觀念禁區的地方。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美國的大片為什麼還看?就是是因為編劇編的好,很多都非常精彩,而再看國內的很多電影,有以下的毛病:
1,矛盾沖突不明顯,電影故事敘述速度過於緩慢;
2,對話太長,很僵硬,缺乏幽默;
3,故事結構鬆散,
4,在思想主題的新意方面挖掘不深;
5.喜歡搞所謂的大片,觀眾不知道是電影的投資大還是電影場景大還是演員名氣大.很多人對「大「的認識進入誤區.
6,故事越來越看不懂,千萬不要在電影里玩深沉,不要忽悠觀眾,觀眾的欣賞力是很高的;
這段時間,我認為<瘋狂的石頭>很不錯,如果大家覺得本片還不錯的話,我認為國產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⑺ 關於中國影視未來發展和出路
當前,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本世紀頭20年既是整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廣播影視發展非常難得、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的時期。可以說,今天中國的廣播影視正處於歷史最好的發展機遇期。考察中國廣播影視發展的背景,我想以下幾個方面是不能忽視的。
一是經濟體制變遷。中國已實現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市場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各個領域的資源配置中越來越發揮基礎性作用,這給廣播影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廣播影視不能游離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外,必須適應新形勢確立新的發展觀念,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謀求新的更大的發展。
⑻ 你認為中國電影(內地電影)的優勢在哪裡在哪些方面應該改進
優勢:
一,市場。中國人口眾多,一般的電影作點廣告、宣傳都會有所回報。
二,國有電影廠。比如說長春電影製造廠,曾經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的生長。
三,五千年的文化和十幾億的同胞,造就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傳說。這也為中國電影提供了許多素材。
應該改進:
一,電影的內涵及其寓意。虛無、空洞、凌亂,這樣的電影不僅影響導演和演員的聲譽,更是傷害了人民的視聽神經。應該拍一些能震撼我們心靈和反映社會問題的電影。
二,導演。好電影需要好演員,也要有好導演。國內有許多好演員,但好導演就很少了。象張藝謀八、九十年還能拍出一些象《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優秀作品,可惜快廢了。
三,過度地追求市場。大量的廣告,高規格的排場,恢弘華麗的大場面,這些都不能掩飾他們的目的:讓觀眾掏錢!這就造成了目前國內電影「多而不精」、場面好看但寓意缺乏的局面。可悲啊!!
⑼ 中國電影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創新什麼樣的中國電影才能走向世界
你的命題有點大,電影這東西本來就是消遣娛樂用的,各種類型電影搭配適中、合理就是最好的。現今的電影追求商業模式,這也是必然的,沒有錢,怎麼拍其它類型的電影?至於說走向世界,中國電影在世界上本來就有一席之地,世界的主流電影是歐美電影,因為他們強盛,他們也不可能接受太多的中國文化的東西,偶爾得個獎還是可以的,你想他們天天圍著我們轉?除非世界到那時是我們說了算。中國本就是世界的,世界沒有中國也不能稱之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