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電影錦衣衛涉及的史實發生在什麼時候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錦衣衛涉及的史實發生在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2-07-15 23:36:12

1. 《錦衣衛》那個電影中的歷史背景

趙審言電影《錦衣衛》中虛構的一個人物,官職是太傅,是明朝人
歷史上並無此人。

2. 歷史上的錦衣衛是怎樣的一個機構

錦衣衛是中國明朝時期的專有軍事特務機構,其全名為「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前身為明太祖所創頭戴鳳翅盔的錦衣衛大漢將軍設之「御用拱衛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時改制之「儀鸞司」與二年(公元1369年)時改制「大內親軍都督府」。他們直接聽命於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部分功能形同今制憲兵、國家安全局及總統府參軍長。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類似於今天的FBI,如在朝鮮萬曆之戰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傳統意義上,錦衣衛三大特徵為飛魚服,鸞帶,綉春刀。古人慣以朝廷鷹犬暗稱呼錦衣衛與東廠、西廠。
[編輯本段]歷史
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10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9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身著金飛魚服,佩秀春刀的錦衣衛官員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為「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為「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閑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了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 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為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兩個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專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鑄北司印信,一切刑獄不必關白本衛。北司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以及對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高度要求。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適逢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齣,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系,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稱之為:「明之自創,不衷古制」。一語道破了貫穿明皇朝的特別專制的酷政性質。一旦哪位倒霉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裡,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里,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准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來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既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也出過馬順,紀綱一類的走狗,酷吏。既有過對萬曆中日戰爭中出色的情報戰,及其對蒙古貴族策反等表現,也有過依附東廠,妄殺忠臣的卑劣行徑。但總的來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皇帝監視,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階層的不詭行為和預防可能的叛亂,同時負擔相當部分國防及情報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錦衣衛這樣血腥的統治工具,監督士大夫階層行徑顯得更加得心應手。有明一代的錦衣衛,基本是文官,宦官兩大政治集團的政治斗爭工具。盡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更大的是負面影響。 明代的錦衣衛設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確說,近於漢武帝時之詔獄。所謂詔獄,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級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詔書始能系獄的案子。漢武帝與匈奴作戰多年,將國家拖入了戰時體制,多用法家酷吏,嚴刑峻法,《史記·酷吏列傳》等篇說,漢武帝晚年,詔獄多達二十六所,關押有郡守、九卿一級高官前後達百餘人,牽連對象至十餘萬人。不過,在漢代,這類酷政依然只是漢武帝晚年階段較短時期的現象。了解了詔獄的性質,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設置錦衣衛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職官五》說:「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勛戚都督領之……盜賊姦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明太祖擔心自己死後,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幾興大獄,假借了若干由頭,連殺帶整,把輔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滅了個乾乾凈凈。這類案子,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如果交給朝官們按法辦理,就有可能曠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這些案子作為詔獄交給錦衣衛辦理。 這樣來看錦衣衛,性質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衛」,本就是皇帝的親兵;「刑獄」,自己可以斷獄;加之「密緝」,則又說明其特務機構性質。漢武帝時的詔獄,仍是由朝官辦案,只是嚴刑峻法的政策失誤;明太祖的錦衣衛,則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幽縶慘酷,害無甚於此者,太祖時,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使斷治,所誅殺為多。」《明史·刑法志》說:「胡惟庸、藍玉兩(大臣)案,株連且四萬(人)。」足見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維護皇權,鏟除腐敗之心過關切的產物,所以其後遺症也特別嚴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類酷政不可以為長,所以,在藍玉案以後、也即是功臣都已殺得差不多後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咸經法司」。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借著京城文武功臣已經殺光、大傷元氣的特殊機遇,起兵奪了明太祖嫡孫建文帝的帝位,是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殺忠於建文帝的正直官僚,這卻又需要特務機構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錦衣衛重又燦爛輝煌。明初兩代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歷任指揮使
錦衣衛的第一任指揮使在歷史上沒有明文記載,不過綜合各種蛛絲馬跡來看,有明明白白的錦衣衛指揮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驤,打造了胡惟庸死後的牽連大案,最後把自己也牽連進去陪葬了,被朱元璋為了平息眾怒而推出去做了胡惟庸的墊背。第二代是蔣瓛,歷史上藍玉謀反的罪證正是他通告的朱元璋,當然在瘋狂的藍玉案後,被老朱一杯毒酒搞定。此後到建文時代都沒有常設。錦衣衛 第三代比較出名,成祖時代的紀綱,歷史上他負責用雪壓死了解縉,永樂十四年因為支持漢王奪嫡被砍了。因為執掌錦衣衛時的種種惡行而被列入《明史·佞幸傳》的第一位。此後按步升遷了幾位,有一個是蒙古人賽哈智。 英宗繼位的時候,錦衣衛指揮使是劉勉和徐恭,《明史》上說他們「皆謹飭」。王振上位後,提拔親信馬順作了錦衣衛的老大,然後在英宗被俘後,作為王黨「餘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緊接著景泰朝的清算開始,盧忠當了指揮使,指揮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撲朔迷離之後,盧忠甚至裝瘋,一把刀引發的血案被內閣和司禮監聯手壓了下去。「奪門之變」後的指揮使是逯杲,公然索賄,胡亂按罪,被准備謀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欽發現了無間身份後砍了,為事業獻身。接任的是門達,也不是好人,憲宗繼位後流放廣西。不過天順朝最出名的指揮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錦衣衛的頭頭腦腦們摘出來,所有人聽過的好話加起來估計也沒有給他一個人的多。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上台錦衣衛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兩代皇帝還都是正牌衛使。去世時官爵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為帝國超一品的大員,連母親和妻子都是一品誥命。另一位在同期做過錦衣衛指揮使的是蒙古人哈銘,他和袁彬是唯二與英宗在「土木之變」後共患難的。還留下一本回憶錄《正統臨戎錄》。 憲宗朝的第一位指揮使是萬貴妃的弟弟萬通。後繼者朱驥持獄公正,風評不錯。弘治朝的牟斌也是個厚道人。[1] 指揮使馬順象牙腰牌 正德時,衛使石文義與張采攀附劉謹,劉公公倒台後也歸天了。接棒的是錢寧,這位同志從小被太監義父「嬖之」。做御前侍衛更是跟武宗皇帝睡在同一張床上,「如膠似漆」,還順便認了皇帝做乾爹,名札上直接寫「皇庶子錢寧」,不過後來還是倒在了另一位皇帝親近江彬手裡。江彬繼任了錦衣衛指揮使和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而且同時還管了東廠。正德朝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是錢寧和江彬「誘使」皇帝乾的。正德一死,江彬也就被剮了。 嘉靖朝錦衣衛指揮使換得勤快,開始是朱宸,不久是駱安,然後是王佐、陳寅,都是嘉靖在安陸興王府的舊人。之後就是陸炳,嚴嵩的同黨,不過卻是被夏言逼得,而且居官並無過甚之惡跡,並且對士大夫折節有禮,不曾陷害一人,為朝士所稱。他是嘉靖奶娘的兒子,而且還救過嘉靖的命,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而且是善終。但是死後在隆慶朝還是被清算了,萬曆的時候張居正出來替他說話,身後才得保持。嘉靖三十九年陸炳退休後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難」功臣朱能的後人,襲封成國公。 萬曆朝張居正時代的指揮使是劉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後期是駱思恭,他干到了天啟四年,在「移宮案」中出了大力,可惜還是栽在魏忠賢手裡了。接任的是田爾耕,崇禎繼位後完結。接任的是駱養性,也就是駱思恭的兒子。之後大概是吳孟明,緩於害人而急於得賄。
酷刑
錦衣衛木印錦衣衛在天津設立機構後,就開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軍情民意,凡是有一點對皇帝不利的言論都逃不過他們的耳目,當地的官吏也不敢隨便過問他們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對他們的不滿,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務們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輕也要落個殘疾的下場。 據明史記載,錦衣衛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麼夾棍、腦箍、攔馬棍、釘指等等都包括其內。其中有一項刑罰叫做「杖刑」,特務對於「杖刑」的執行非常有講究,對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說「打著問」,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說「好生打著問」;要求狠狠打,不論死活的就說「好生著實打著問」。一般來說,只要犯人被抓進來,18種刑具都要受過一遍。和錦衣衛有密切關系的一種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杖責進諫觸怒或有過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權。洪武年間,公侯如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書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 相對於杖刑、夾棍等刑罰,廠衛不常使用的幾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慄,在幾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生不如死。 【刷 洗】就是將犯人脫光衣服按在鐵床上,用滾燙的開水澆在犯人的身上,然後趁熱用釘滿鐵釘的鐵刷子在燙過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後直到犯人死去。 【油 煎】類似於後來的鐵烙鐵。將一口平的鐵盤燒熱後,將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將犯人燒焦。 【灌毒葯】特務們灌一次毒葯,然後喂一次解毒葯,然後再灌另一種毒葯,直到將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嘗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務們從旁觀賞。 【站重枷】明代的這一刑法卻很特別,戴枷之人必須站立,不準坐卧。枷的重量超過常人體重,最重曾經做過300斤的大枷,給犯人戴上後幾天就得活活累死。據明朝野史記載,廠衛殺人的酷刑還有剝皮、鏟頭會、鉤腸等刑罰,據說,這些刑罰又要勝過以上所說的幾種酷刑。
編制
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五品,下屬有將軍、力士、校尉,對外有參口口事(缺兩字,私參知某事,見朝鮮王朝實錄)、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內有法庭和監獄,其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即「詔獄」。錦衣衛平日為皇帝爪牙,鎮壓臣下時則羅織大獄,捕人,審訊和處刑。 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後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衛,在原來三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衛後,由於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衛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後,衛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衛所便被空置。) 說清了錦衣衛的性質,東西廠、鎮撫司獄等機構的性質,也就容易說明了。東廠始於明成祖,一開始就是從收買建文帝身邊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機構,其特務性質更為明顯,所以正式建立後即專以宦官負責,「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其後明憲宗又增設西廠,東西廠下面則用了一批幹事,「京師亡命,誆財(敲竹杠)挾仇(報私仇),視(東廠所屬)幹事者為窟穴」,這也就是說,東廠幹事成為流氓頭子,「自京師至天下,旁午偵事,雖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屬」。鎮撫司獄也是明太祖時建立的詔獄,其後亦由宦官負責。明代的劉瑾、魏忠賢等專權的宦官,大多倚靠錦衣衛、東西廠、鎮撫司獄等類帶有特務性質的專設監察機構,不斷陷害、誣殺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賢的狗腿子們,拷掠楊漣、左光斗等正直官僚時,械、鐐、棍、拶、夾棍,五毒俱用,血肉潰爛,即是一例。這終於使整個明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專制黑暗的皇朝。 錦衣衛與東廠在天津設立機構後,就開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軍情民意,凡是有一點對皇帝不利的言論都逃不過他們的耳目,當地的官吏也不敢隨便過問他們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對他們的不滿,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務們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輕也要落個殘疾的下場。
[編輯本段]業務職掌
錦衣衛的業務職掌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這一句話就包括了錦衣衛的兩大執行機構與職權: 一、大漢將軍:主管皇帝侍衛、展列儀仗、傳遞皇帝命令以及職掌廷杖等事項,可以說和一般禁衛軍毫無不同(只有職掌廷杖此項為錦衣衛獨有)。 二、經歷司和南、北(名稱,非方位)鎮撫司:這一方面即為錦衣衛與一般禁衛軍不同的特點,分述如下: 1、經歷司:主管錦衣衛公務文書的出入、謄寫及檔案封存等事項。 2、南鎮撫司:主管一般衛、所部隊人員之犯罪偵查、審訊、判決、情報以及軍事武器之研發事項(等同後世之憲兵隊、軍事法院、軍事檢查署以及軍備局之結合體)。 3、北鎮撫司:主管各地藩王及官員秘密監視、肅反肅貪,獨立偵訊、逮捕、判決、關押權力(詔獄)以及反間諜事項。(等同後世之國家安全局、調查局、香港廉政公署之結合體)。 其外,也曾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朝鮮萬曆之戰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編輯本段]影響與評價
由於錦衣衛是由皇帝直接管轄,朝中的其他官員根本無法對他們干擾,因而使得錦衣衛可以處理牽扯朝廷官員的大案,並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員多畏懼錦衣衛。而且明朝特務機構使上至藩王宰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監視之下,稍有拂逆,便家毀人亡. 另外,錦衣衛擁有特權,無形中令他們可胡作非為、貪贓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護,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不堪。所以說,明之亡於廠衛之亡。也有人認為,正因為崇禎時期,錦衣衛許可權大為削弱,所以導致官場腐敗變本加厲,間接引起大明朝的滅亡。

3. 甄子丹電影錦衣衛反映明朝那個皇帝時期

錦衣衛,明朝官署名,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為了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太祖先後任用親信文武官員充當「檢校」,「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明洪武二年(1369)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1382)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
電影反映的大概是正德年間,也就是明武宗的時候,那個最貪玩的皇帝,傳說和李鳳姐有一腿的。賈精忠的原型大概是劉瑾。這個時候是明朝中後期了,正德下一個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此時的國家已經漸漸開始潰爛了,再經嘉靖、隆慶(時間短,沒啥作為)、萬曆、泰昌(時間更短,更沒作為)、天啟(叫魏忠賢折磨的不成樣子了)幾代一折騰,留給崇禎的就是那麼個爛攤子了。

4. 錦衣衛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

明朝,朱元璋設置錦衣衛是護衛皇宮的親軍,掌管皇帝出入儀仗。明太祖加強專政統治,使錦衣衛權力擴大。

5. 《錦衣衛》電影的歷史原型是什麼

明朝皇帝的私署部隊,就是一般專門用來暗殺的親兵,你知道明朝的皇帝都緊張兮兮的,整天怕人搶他的皇位

6. 電影錦衣衛是明朝什麼時候的事

明洪武二年(1369)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1382)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