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如何評價賈樟柯的電影小武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如何評價賈樟柯的電影小武

發布時間: 2022-07-13 04:41:08

㈠ 《小武》的影評

和氏璧的邊緣
賈樟柯作品《小武》影評

和氏璧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塊美玉,它晶瑩透亮,價值連城,像現在的中國社會,一切顯得那麼合乎情理,那麼和諧美好。和氏璧堪稱完美,但它的邊緣卻是通體最脆弱的一部分,稍經摔打,就可能破碎,那生活在中國邊緣的人又是怎樣的呢?

賈樟柯借生活在山西汾陽縣的一個小人物——小武,來講述中國社會「邊緣人物」的故事。
這部影居於現實為基礎,寫實拍攝,沿用賈樟柯一貫的長鏡頭,慢慢的,低聲的哀悼著整個故事,畫面閑散,灰暗,象徵著小地方單調重復,無所事事的生活模式。在剪輯手法上本片採用同期聲的剪輯模式,雜音和話音交叉在一起,宣告這是一個不安定,不清楚的社會圈子。

整部作品,不加多餘的雕琢,演員都是真實的小縣居民,沒有整潔的街道,光潔的公車,主角小武操著一口與其他人不同的河南安陽地話,我奇怪於導演的用心,但仔細考慮,安陽還是汾陽,這其中的差別並不大,都是中國,都是中國尚未跟上時尚潮流的邊緣地帶,小武很個性,整部片子中只有他一個人帶著寬大的近視鏡,或許他曾經是一個愛讀幾本書的少年也有可能。那裡就是1997的中國小城鄉,那就是1997年的年輕人。香港回歸,世界接軌,這個契機中,很多的中國小民還沒有做好跟上時代的准備,一些卻發了財,一些徹底沒了希望,但除了金錢的尺度,還有什麼可以定義他們兩種人的差距呢?一樣的低見解,一樣的低文化,低素質,一樣的低品位。在這種壓力之下,引發人心的扭曲,墮落,也不是那麼奇怪。

本電影中有很多「流行」的元素深得我的注意,梁小武,荊小勇包括小武的小弟,未成年吃雪糕的小男孩。他們都喜愛一身灰色的西服裝扮。不管合不合他們的身份和年紀,他們看中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眼中的潮流。這些人生活在汾陽縣時尚的圈子裡,隨便50塊錢卡拉OK。每當看到小武和胡梅梅去理發店弄頭發這段我都覺得很好笑,那位穿西服梳著時尚發型的發型師建議梅梅剪一個30年代最流行的發式,叫「紅塵滾滾,一世情緣」。我不禁感到流行的落後,盲目的流行帶來的荒唐,可笑。胡梅梅在歌廳的時候梳著一頭很扎眼的頭發,畫著濃妝,我覺得是很不好看的,當胡梅梅生病,一個人獨自接著水,伴隨著水嘩嘩的聲音,她抬頭擠著眼睛看天的一瞬間,我才發現,她竟然有如此恬靜,溫柔,純凈的臉龐。可惜她也未能知道自己真的美麗在哪裡,一個一心想要當明星的單純女孩,她離開了家裡,離開掛念的爸媽弟弟,離開校園,卻淪落為一個歌女,她沒有發現過真正的自己,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自己真正擁有的善良和美麗,追求著一個光鮮的白日夢。面對流行的歌曲,片中不斷的想起當年流行的歌曲《心雨》,人們也熱衷傳唱這些歌曲,人們不斷的傳唱著,卻沒有誰會思考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情,愛情到底是什麼,只是一味的涌進來,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可是面對真正的流行,科技代表,大哥大和傳呼機,大哥大隻是作為靳小勇這種企業家的標志,而傳呼機卻是小武對胡梅梅的牽掛。當小勇把呼機遞給家裡人時,從母親,父親,哥哥,妹妹,傳了一圈,每個人來回看了一下,沒有什麼疑問,沒有覺得這是個多麼神奇的好東西。

這部片子給我們的是一個小人物,也給了我們一個豐富的小社會,甚至映射了整個發展中的中國社會。這個社會里有復雜的人際關系,簡單物質的評定標准。那裡的警察都認識小武這個慣犯,不斷告誡他學學荊小勇,他們的標准里小勇是成功的代表。可是他是一個投機,沒有道德的人,就如小武所說:你他媽真是變了。變的不僅僅是友誼,還有小勇的人,他嫌棄小武的身份不邀請他參加婚禮,面對小武辛苦弄來的禮金說它來路不正,他卻走私販煙開歌廳,真正觸犯法律的人卻成了大家爭相稱頌的英雄,小勇沒有什麼本事,只是比小武良心更壞一點點。片中的電視每日播出的重要新聞竟然是靳小勇先生生日的賀詞,一個什麼樣的人可得到如此禮遇呢?各個地方局的人相繼為他點歌,小武被抓後,在一個黑暗的,居家辦公在一起的小公安局中小武受審,但是電視每日新聞提要第一條竟然是這條新聞,這個小地方至於以此為「重要新聞」嗎?我驚訝於「邊緣社會」混淆黑白,輕重的狹隘觀念。

賈樟柯導演透過小武展現了一個活脫脫的社會,它是那麼現實,它就在我們周圍,她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一個盲目潮流,失去自我,關系至上的落後社會。

㈡ 小武的主題思想是什麼怎樣理解結尾

小武其實就是賈樟柯自己關於青春的記憶,終日在縣城的街道上無所事事飄盪的時光,他借用小武這樣一個人物,探討了縣城裡一個邊緣的人物所經歷的友情,愛情和親情的困境,將那樣的一種生活的狀態真實的展現了出來,賈樟柯的電影主要去體會那種生活狀態,而非劇情,這樣理解的會更深,結尾其實是賈樟柯在拍攝中的一個神來之筆,即興發揮,卻取得了震懾人心的效果,算是電影和普通人的一種凝神注視吧,互相的一種關照,你也可以去搜一搜賈樟柯的成長經歷,再反過來看一遍小武,肯定會有很多幫助

㈢ 求電影《小武》影評

在香港第二屆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中,攜《小山回家》榮膺優異獎的賈樟柯偶遇將來成為他御用的留洋攝影師餘力為,兩人詳談甚歡並相約合作一部長片。而後,回到故鄉汾陽的賈樟柯目睹成長小鎮的驚天巨變,少時玩伴的人情世故,他寫下了名為《靳小勇的哥們,胡梅梅的靠山,梁長有的兒子:小武》的劇本(後被易為《小武》),作為他所在的青年實驗電影小組的首部長片,影片完成後在國際影壇聲名鵲起。那一年,賈樟柯28歲。作為中國電影「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賈樟柯的《小武》遵循著此一類青年導演的獨有風格——強烈的紀實性和對微觀中國的個體表達。放棄了,並且也無能力對宏觀的官方的主流的社會事實進行講述的賈樟柯,將自己身處的時代投射到周遭的小人物,甚至邊緣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是一群遊走在正邪之間,身份界定模糊的一代人面對原始道德和新興觀念的矛盾:《小武》中的男主人公,自覺地慾望來自貧困造成的對金錢不正當的渴望,而成為故事脊椎的不自覺慾望則是那種植根於風井市儈卻無比真誠的哥們義氣,於是在少時玩伴靳小勇的婚禮上,他頂風作案想要實現在小勇婚宴上送給他以斤計算的份子錢的承諾,但「遵紀守法」的靳小勇並不領情。《小武》的革命顯然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在技術上,賈樟柯摒棄了電影學院對錄音系的學院派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地將大量現場噪音混錄在影片的背景聲中,以造成足可亂真的真實感,這一實踐近乎花去了他整部影片預算的百分之三十,而原來專科出身的錄音師因為墨守陳規被賈樟柯辭退。就連法國《電影手冊》的一眾挑剔的筆者,都在看到《小武》這一妄為的創新手法時交口稱贊,甚至將其比喻為自己的祖師爺讓-呂克.戈達爾,終了還要加上一句「當然,他比戈達爾要聰明」。在內涵上,賈樟柯同樣將第六代的浪潮推向了第一個高峰,一方面,賈樟柯的電影永遠飽含著對故土濃厚的眷戀,另一方面,因為眷戀而對所謂的現代化進程形成的抵觸和不安,則成為了《小武》的另一個主題。對於小武這樣一位「手藝人」來說,一個行將被「法制化」的城鎮,在意識形態的裹挾下,古老而陳舊的違法行為被當街宣判,而好友靳小勇這樣以新興的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的生意人,卻連新婚都要被地方電視台大張旗鼓的報道,身處這樣一個風雲際會變幻莫測的現實世界,孤獨的小武斷然走向滅亡,他渴求的愛情也終究化為泡影。然而毋庸置疑賈樟柯導演對主人公的態度是同情的,他只是將梁小武的遭遇塑造成失意的年輕人,安靜的呈現在電影中。在影片結尾處,小武被手銬拷在街邊,圍觀群眾無數,一個故意穿幫的主觀鏡頭,讓周遭的看客的目光與正在觀影的人們相遇,我們眼中窺到的麻木與無奈正是小武當時的心境,這個絕妙的設計已然成為經典,而背景聲中販賣的新型錄音機里播放著當時的流行音樂:屠洪綱演唱的《霸王別姬》,「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盪盡綿綿心痛」的唱詞充分展現了賈樟柯對人物的態度:一個行將逝去的戰國英豪,和一個失手被捕的無業小偷,在人生最低谷的那一瞬間,他們同樣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同樣視死如歸,但傳統的道德和正邪的約束對他們已無效力,他們是歷史長卷中屹立不倒的悲情英雄,因為,他們是那樣鮮明的烙印,活生生的打在一個時代的注腳上。

㈣ 從《小武》看賈樟柯的電影特色

發表於法國《電影手冊》的《小武》經典評論

(1)、愛與微笑的時節

--評賈樟柯的影片《小武》
法國:夏爾.戴松
翻譯:單萬里

原編者按:《小武》曾在1998年柏林電影節的青年論壇上放映,然後它又參加了其它一系列的電影節比如說薩拉熱窩電影節(有關情況參見《電影手冊》第528期。)在剛剛結束的三大洲電影節上,該片獲得了大獎。很少有一部影片象它那樣給人以如此充滿生命的力的感覺--在這部處女作的背後,是一位曾經在電影學校學習的28歲的年輕導演,他的創作手法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采訪賈樟柯,談論他這部標志著中國電影活力復甦的影片。

小武:手藝人/小偷

在一輛公共汽車里,小武在冒充警察拒絕買票之後,偷竊了鄰座的錢包。影片的鏡頭從小武的手切換到這輛正在行駛中的公共汽車的前方景色,在汽車的前擋風玻璃的正中間,庄嚴地供奉著毛的標准像。

環境已被交代:一邊是已經逝去的權力象徵,一邊是毛之後的中國。通過和這幅靜止的過明肖像反打鏡頭,同往日的生活方式形成對比--售票員對這位乘客這種拒絕買票的荒謬行為保持緘默,這種放任自流的態度,使人感到一個遙遠的體制的代表和一個違反其原則的主體之間,在時空上的距離被拉近了。這預示著小武和公安局長之間的關系--局長知道小武的違法行為,並試圖規勸他改邪歸正,以免他這個當公安局的在不得已情況下將他抓獲。這位好心人對小武的規勸與其說更多地是出於一種新家長式的慈愛,倒不如說是想迴避自己的處世矛盾被進一步激化--一種存在於他所生活於其間的現實世界中每日實際所見和他那身公安制服要求之間的矛盾。

作為罪犯,作為一小偷,小武的扒竊行為並不僅僅是由於生活所迫或者說是由於生存需要--影片的導演避開了這條便捷的途徑,盡管這樣描寫的話會使人產生對主人公產生好感。在金錢成為社會機制的基本動機和社會表象的實質性調節器的國家,小武可以說是這種社會現實的產物。金錢統治著今天的中國,而小武又被這一原則所統治。因此,以什麼樣的名義來逮捕一個被宣傳犯有違法行為的主體,當一切表明他是這種規則的產物--這種規則廣泛運動帶來的產物?透過小武和公安局長之間的微妙關系,影片導演瞄準了當前體制的悖論,這種悖論迫使其代表在社會邊緣遏制其在權力上層所注入的活力。

在許多國家裡都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犯罪:一種是上層的犯罪(譬如小勇,他曾是小武的親密朋友),即受尊敬的體面人,被樹為楷模;另一種是底層的犯罪(譬如小武),被有失公正地懲戒,盡管一切都表明這兩種類型的犯罪在實質上並無二致--本質相同的原則被運用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區別僅僅在於社會地位有別,生意數額的大小。

這種使公安局長富有人情味的矛盾,即他作為一名社會觀眾和應該扮演的執法官角色之間所遇到的矛盾,並沒有在所謂現實復雜性的名義下把影片的情節線索搞亂,或將觀眾引入歧途。相反,《小武》的藝術感覺是非常敏銳而准確的,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就像針炙大夫在治療中不斷地調整行針線路那樣,不厭其煩地調整著這種細膩的感覺,開放而流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縮影。《小武》能夠給人帶來如此非同凡響地洋溢著生命活力的豐富感受,還得益於影片高超的錄音藝術(中國小縣城的街道,街道上的行人,馬路上看熱門的人群),以及手法的不拘一格和人物形象的精巧細膩--形式不再是鮮艷奪目的衣裳,包裹和窒息著一種事先已被觀察和剖析的現實,而是展現這些觀察結果和繼續這種剖析的有力手段。

嫁接與新枝
作為一個慣偷,小武暫時中止偷竊的結果只能是朝向再次重蹈覆轍--影片的中心情節明顯地由三大塊組成:被背叛的友誼;對情感的渴望和落空;跑回家裡躲避……這是一出表現最終在劫難逃地遭到拋棄的戲劇--一次朝向主人公存在意義上虛無的命運流程。

小武在光天化日下行竊時被當場抓獲,被一名警察帶到一個看似不大可能的地方。起初,人們以為,這個地方是一個住家:警察讓小武在沙發里,他的身邊還有一個小孩。直到好幾個警察從裡屋魚貫而出,影片才向觀眾表明:此地並非住家。這種感覺上的距離並非是由於影片作者對中國現實的無知,而是來自他以謹慎的斷襲所處理的場面調度。在這個地方,小武既被善待又遭虐待--他人好蹲在地上忍受著被銬在摩托車輪上的屈辱,那名警察過來為他打開了電視機,本意是想讓他得到消遣,沒想到結果卻是讓他再次蒙受了羞辱--他不得不觀看著電視里正播放的有關自己的被捕的報導,以及一個同夥坦然地在鏡頭前所發表著的無情言辭。通過這個奇特的地點,濃縮了影片的兩大主題:看熱門的人群和電視機(2)。

臉貼著窗下班的居民們觀看著房間里正坐在椅子上的小武--盡管在實際不的場面調度里被拍攝到的他們正在圍觀拍攝現場,看著正在拍攝他們的攝影機的鏡頭。但是,這些圍觀者們此刻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實質--他們只能在最後完成的影片發現這一點。

影片開始的時候,人們看到當地電視台正在拍攝一個有關小勇的節目,他是小武童年時代的親密夥伴,曾經也是個小偷,現在做上了倒賣香煙和有關女人的生意--電視贊揚他是一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卻在最後嚴辭譴責了小武罪行。一切表明:電視不再只是傳播信息的手段,而已經成了社會仲裁的工具,它以維護強者伯殷勤僕人的姿態刻意選擇某些主題,而將其它主題剔除在外。作為中國現實日常景觀的電視機在影片中頻繁地出現,正是由於電視機的作用,有關小勇和小武的有關報道在遠距離的剪輯中產生了結構上的關聯。

電視機也是把小勇和梅梅兩條線索聯系在一起的鈕帶。梅梅只是一個歌女,在一家卡拉OK--一種軟性封閉歌廳里工作(這也是一個很奇特地方,一個很難讓人搞清楚的地方:在這里,顧客可以在一間特別的少=沙龍里跟一個姑娘共度一段時光)。小武原來相信自己能夠被邀參加朋友小力的婚禮,當得知自己被拒之門外後他深感失望。被拒絕的理由是:他狼籍的名聲會暴發戶小勇臉上抹黑--小勇不僅找借口拒絕他出席自己的婚禮,甚至拒絕接受他送來的禮物--一迭鈔票,他不無虛偽地指責這些錢來路不明。這樣一來,小武受到的損害變本加厲。

心情陰郁的小武指責梅梅沒有盡到歌女的職責。梅梅只好為他的性格承擔責任--歌廳老闆為了平息事端,迫使梅梅陪伴小武直到天黑--這段閑遐時光構成了影片中最美妙的段落之一。這里暗含著一種不易察覺的隱喻:此時的情景已被精確地規定,人物之間的契約關系也已經確立(歌廳老闆/嫖客/歌女),一切表明一場犯罪眼看就要發生,但偏偏事實什麼都沒有真正發生。小武跟梅梅一起散步,他現在有有是時間,而在這段時間里,梅梅是他的囚徒--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和這個空間里,梅梅是屬於他的。正象我們看到的,小武顯得非常拘謹,他並沒有真正享用她。在這段時間里,小武不很清楚自己究竟該做些什麼,只是一味地由著梅梅給母親打電話,陪著她上美發廳去做頭發--正是抵禦這個規定情景所要求他做的一切的過程中,這個年輕人產生了愛情。作為這個規定情景里的導演,小武付錢給梅梅讓她在一部影片里和自己共同度過一段時光--他完全可能愛上她的,不必有一個事先精確地寫好的劇本。愛情驅使小武設法來到梅梅的住所尋找她。他要梅梅的床上同她肩並肩地坐在一起--這是一個用長鏡頭拍攝的異常優美的場面,自始至終伴隨著縣城裡各種噪音的節奏。小武對梅梅的愛可以歸為兩點:他需要這種有人相伴一起歌唱的時光(年輕人在長時間地抵禦了這種誘惑後決定來找她);他需要這種能夠使自己臉上綻開微笑的時光。

水澆園丁(3)
當小武在縣城裡閑逛的時候,人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一種環境間的親近感。這得歸功於影片的攝影,在鏡頭前熙攘往的群眾演員自行其事,彷彿根本沒有意識到正在拍攝他們的攝影機的存在,這就如同盧米埃爾影片里中的人群那樣,也跟雷諾阿拍攝布杜(4)在塞納河畔散步時所採用的方式一樣--故事跟隨著這些人群一起展開,甚至使人感到即使沒有這個故事生活也仍在繼續。小偷的故事需要在他周圍有這種真實的環境,同時也需要有一種不在場的事件氛圍--這對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這使人們感到這座城市的運動並不是由場面調度所安排的,它從屬於這座城市自身。這種難得的幸運的偶然性是《小武》這部影片的魅力和全部力量所在--人們在這種行雲流般動盪起伏的調節中,感受到的正是這部影片隱秘行進的美學軌跡,因為人們和看熱門的人群一起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這些人群沒有懷疑攝影機的存在或假裝不知道它的存在,他們把臉貼在窗戶玻璃上,直到最後他們只看攝影機。

應該忘記鏡頭的節奏--視覺和聽覺的內在顫動:同期聲、靜場和鏡頭內部音樂的奇妙混合。正如影片中一個這樣的時刻:攝影機正面拍攝站在後景街邊的小武,前景處大街上的過往行人不時將他檔住;他順手偷了正從他身邊經過的一個小販的一隻蘋果,隨後這個販又不慌不忙地折了回來,再次出現在他面前,但僅引而已,鏡頭到此結束。這類與主要動作的相對應的悠閑時光,是以固定或移動的長境頭,或是以剪輯和省略的手法來表現的:梅梅在院里里往水壺里接水,待到背景上的流水變成無聲時,切入開水沸騰的鏡頭,水蒸氣掠過梅梅睡眼惺松的臉龐……接著是小武來了,我們只是影影綽綽地看到她旋轉的側影,而他的整個身體始終沒有正式進入姑娘的畫面里。

不提影片的結尾就無法結束對這部影片的評論。

公安局長押解著被手銬銬著的小武在縣城的街道上行走。途中他為自己順道去辦點事而隨手將小武銬在了路邊一根用來固定電線桿的鋼索上--攝影機先是用近景拍攝由於被這樣當街示眾而感到不自在的主人公,接著,一個全景突然意想不到地展現出周圍的人群--他們並不知到自己是否有僅呆在那裡參與影片的拍攝。這使人想起《布杜落水遇救記》中主人公被溺的場面,雷諾阿毫不猶豫地在這個場面里臨時補充了正聚集在橋上圍觀影片拍攝的人群鏡頭。

在《小武》結尾處的這個場面里,有的人因為意識到自己正被拍攝而感到驚訝,於景離開畫面去做自己的事了;與此相反,有一個年輕男子正眼看著在拍攝他的攝影機而沒有假裝在看小偷--這樣就置換了故事和觀眾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使人意想不到處理,讓觀眾突然感到自己也象小武一樣被尋奪了自由而暴露在畫面之前。這個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場面正是一種隱蔽的美學線索的必然發展結果--在《小武》中,人們時而完全忘記了拍攝機的存在,時而又強烈地感覺到它的作用(例如結尾)。不用多說,在各種情形里攝影機以不同程度的謹慎在進行工作,或因復原現實而將自己隱藏了起來,或因嚴格的場面調度而從容不迫地被人感受到它的存在。

攝影機的存在是為了被忘記,而它被忘記是為了更好地存在。使《小武》產生這種生命活力的感覺,來自記錄在每一個鏡頭中的內在博動。這既不是電影的騙局(一種沒有攝影機的現實)也不是電影的幻滅(一種僅僅記錄現實的機器),而是將觀眾與無法縮減的雙重確認(即對生活和電影的確認)聯系在一起的雙向運動。既然我們承認不能僅僅滿足於對拍下的原始現實進行重建,那麼,電影中真生活的印象究竟來自何處呢?我們可以認為,它來自持久的拍攝過程中因攝影機的存在而產生的動盪感。觀看影片《小武》時,這種預感是十分明顯的。

注釋:
(1)本文原發表於法國《電影手冊》1999年第1期,經作者同意,現譯成中文。作者夏爾.戴松(Charles Tesson)為該雜志現任主編。原文題為《Le tempsd' aimer ,le temps de sourir》,直譯為《愛的時節,微笑的時節》,為了漢譯的暢曉,故作現在的調整。副標題為譯者所加。--譯注

(2)正由電視機,出現了們第一次聚在街上看熱鬧的場面(即那個街頭卡拉OK的場面)。---原注

(3)作者借用盧米埃爾兄弟的那部著名影片作為本節的標題,不僅因為他在本節里將《小武》與盧米埃爾的影片作了對比,也還因為《小武》結尾獨特的視點處理--「被觀察的觀察者」(賈樟柯語)。在法語中「被觀察的觀察者」應為:「I' observrateur observe」,與「水澆園丁」「I' arroseur arrose」(直譯為:「被澆的澆水者」)很近似。---譯注
(4)布杜是雷諾阿1932年的影片《布杜落水遇救記》(Bou)的主人公。--譯注

㈤ 電影《小武》重點表現了一個什麼人物形象

電影《小武》重點表現了一個
小偷的
人物形象
《小武》是賈樟柯執導1998年上映的電影,敘述了中國中部某小縣城一個叫梁小武的小偷的故事。故事可以分作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講述了小武和朋友小勇的關系,小勇是小武的患難朋友,發達以後疏遠了小武,而小武卻不知道此一時彼一時的道理,一定要實現當初的誓言,給朋友的婚禮送上一份禮物,被小勇拒絕。第二個部分敘述了小武和歌廳的小姐梅梅的故事,小武一直暗戀著梅梅,梅梅卻不辭而別。
滿意請採納...

㈥ 小武的影片評價

《小武》的影片在柏林取得了傳奇般的成功,它使其導演作為中國新電影的代表人物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矚目,格雷戈爾稱譽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更重要的是,一塊標記中國電影的昨天與今天的界碑樹立起來了,多年來,甚至可以說自中國電影有史以來,還沒有一部電影這樣誠實的表達了正在活著的中國人的氣息。
《小武》的開頭和結尾都是對集市上來往人群的掃描,賈樟柯後來很喜歡這種方式:大量的長鏡頭、中景、遠景和群像,這也使得《小武》成為一部特殊的作品,它集中塑造了一個立體的人,和其他作品的野心相比,它稱得上心無旁騖;它經常停下來捕捉人物呆滯、尷尬、麻木的表情,彷彿一部人類學研究之作。
但小武仍然只是敘事的一個棋子,他連接起的朋友、女人和家庭,雖然都沒有被充分地伸展,卻編織起了一張人際的網路。某種意義上,汾陽仍然是費孝通所說的「熟人社會」,小武雖然因為小偷的身份與這張網有所疏離(他甚至被好友小勇的婚禮拒絕了),但依然會頻繁地與之發生聯系,就如夏布羅爾所說的,小城市裡的人,彼此認識,人們會更仔細看你,你也不得不既考慮自己的存在,同時考慮周圍其他人,從面對人性的角度說,這要比簡單的交流更值得琢磨。相比之下,大城市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孤獨,人們的交流會產生障礙,由此遮掩了很多話題,所以,這個新浪潮導演一直堅持在巴黎之外的地方尋找故事。賈樟柯也一樣。
小武面臨的首先不是小偷身份的尷尬,小勇正是與他同做扒手時結下友誼的,他也能用這個身份幫助其他人,或顯示自己的控制力。但當他在街頭晃盪時,某些新東西正在進入小城:小勇走私香煙、開歌廳成了企業家和勞模;從北京出來追尋明星夢的胡梅梅落在這里做了妓女;二哥和城裡人結了婚,需要家裡湊錢維持面子……小武最終是被這些新的人際糾結給拋棄了。
但影片撲面而來的感性並非是某種同情或是(和慣於煽情的中國導演相比,賈樟柯不明確表達「同情」,而只是觀察)憤怒,而是對小城生活出色、精確的捕捉:在公路邊漠然等車的人們,街道上宣傳政策的廣播,光線昏暗的檯球室,連續播放槍戰片的錄像廳,提供點歌服務的電視台……尤其對眾多從小城市走出來的青年來說,電影里的場景如此熟悉和真實,幾乎沒有一個場景牽強和突兀,它不是某種意念的化身,而是冷冰冰的存在,是很多人遺忘在故鄉的影子,此刻仍然在中國最廣大的區域里上演著。這種細膩、流暢的記錄不厭其煩,使小武(扮演者王宏偉本來就擁有一張最大眾的臉)很自然地就被包裹在其中。「就像一根浸在油里的繩子。你只想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整個繩子大概都浸濕了」(侯孝賢語)。
在環境的破敗中,小武麻木、無聊的表情最直觀地傳達了小城的氣質,有一場戲里,他 和一個朋友嬉鬧,追來追去,就像《童年往事》里阿孝的日常生活:從街道這頭跑到那頭,下次再跑回來,從牆頭翻出家,再翻進去,鏡頭積攢著,彷彿一個跑不出去的圓。但小武根本就不耐煩跑,在厚重的黑鏡框下,他幾乎總是眯著眼,以至於你會忘記他比《任逍遙》里的主角大不了多少。
賈樟柯也不解釋小偷的動機,那隻是通俗劇的要求,他要呈現的是一種生存的狀態,是小城裡無數麻木過了一生的人生命中的一截。《站台》里眾人問從廣州回來的張軍,「花花世界有什麼好?」他回答說,「那裡人們都很忙」:的確,無事可干是小城生活最致命的地方。在呆滯的人物背後,流行歌曲隱晦地透露了些秘密,那是小武為數不多表達情感的方式,雖然多是聲畫對位和一種反諷:當小武從警察那裡知道小勇要結婚的消息而去詢問他時,背景里嘶嚎起屠洪綱的《霸王別姬》;在歌廳里,胡梅梅把小武當大款來傍,唱的是《愛江山更愛美人》,虛幻的英雄夢游盪在一個卑微男人的尊嚴之上;而在婚禮、葬禮、街頭、舞廳、電視里,一首泛濫、誇張地表達感情的歌曲《心雨》,一次次在疏離、冷漠、孤獨的場合響起。
小武便是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個體。面對著社會轉型對於小城各方面的沖擊,小武不理解,不適應,或者還有不情願;他孤獨於群體之外,仍以舊有的方式去看待、處理身邊的人和物,他以他的常態對應著世事的變動。誠然,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口袋中的鈔票越來越多,舊有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也隨之開始轉變,以金錢為本位的價值體系全面占據人們的內心。正是在這種變動中,一代人開始了游離與契合的過程。小武明顯的屬於游離的人群,他與曾經的「戰友」吵翻——因為他已發達,需要忘記不光彩的過去保留體面;與愛人分別——她選擇了金錢的歸宿;與父母隔閡——金錢關系滲透進家庭代替了親情。由此,小武苦悶,彷徨,孤寂,矛盾,困惑,進而,以一種自我放逐的方式對這個社會進行著無力的反抗。
最後說一下表演。賈樟柯在此全部採用非職業演員,利用他們的本色演出創造著一個極度迫近真實的影象世界。無疑,他成功了。影片中,各個人物血肉豐滿,地道的方言、毫無修飾的服裝、木訥的表情、緩慢的動作,你無法指摘他們的任何一個動作,因為他們演的就是他們自己,沒有模式,沒有套路,如同賈樟柯在此開創的這種電影類型一樣。
賈樟柯是一個執著的導演,在《小武》里所表現的內容一再出現在他以後的電影當中,從《站台》到《任逍遙》,從《世界》到《三峽好人》,賈樟柯一步一步完善著他的小城電影,一步一步完善著他的歷史寓言。
賈樟柯在《小武》中對於他所表現的一切人物與事件進行著生活流式的客觀展現,沒有刻意的表露出自己的主觀情緒。只是在這一系列的打擊與游移的展示中,對於小武,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賈樟柯對他的無奈與痛惜。也許這也是賈樟柯對於現今社會形態的態度吧!小武以他特有的精神內核重疊了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所表露出的一系列宿命與矛盾,同樣面臨著變與不變的抉擇,同樣面臨著價值觀的轉變,同樣面臨著猶疑與困惑的精神狀態。賈樟柯以他獨有方式站在影象的角度建構了中國的社會歷史,這是他領先於第六代導演最突出的地方。
在《小武》中,環境造型真正體現了賈樟柯還原生活再現生活的目的。實景拍攝,長鏡頭,自然音響的全面引入,再加上攝影機機位總是與人眼持平的位置,沒有特效鏡頭的應用,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真正如同親臨現場一般目睹著前面所發生的一切,加之無戲劇化的情節構造,一幕幕真實生活的場景浮現於觀眾的腦海,真實與想像之間發生沖撞,影象與生活之間發生重疊,令觀眾獲得了一種獨特的藝術享受與情感宣洩。

㈦ 豆瓣評分高達8.4分的《小武》,為何會被禁播21年

因為這部劇真的是太真實了,看完之後有一種喪的感覺,導演賈樟柯是一個非常懷舊的人,他所有的作品都來自生活的瑣碎,他是典型的中國現實主義者導演,他的所有作品都像背景劇一樣美麗,你可以進入,但是不想隨時出來,每當我開始像賈樟柯那樣抗拒生活時,我都會把所有人當作我的內在背景。

每個人都在謀生的生活中蒙蔽雙眼,一再沒有定位,賈樟柯就擺脫了公眾的束縛,他毫不動搖地將自己看到的一切轉移到了大舞台上,不僅如此,他還把這樣的現實生活山西的小鎮,在外國人的眼中沒有丟臉,賈樟柯的電影總是直接打動我的心,看著一群無關的人物的故事,但總覺得所有的故事都在我身邊發生,真實而有力,生活總是這樣,每次掙扎時,你都會陷入一個巨大的無形網中,你無法擺脫它,但看不到它,它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和絕望。

㈧ 怎麼評價賈樟柯電影《小武》里的梁小武

看完《小武》,也許你會很簡單地認為「小偷也是人」,第一遍就能給觀眾這樣的感受,已經很成功了。而到了第二遍第三遍,就越來越覺得小武不僅僅是小武,不僅僅是那個汾陽縣的小偷,而是穿越於城市與鄉村間的芸芸眾生。

㈨ 如何賞析賈樟柯的《小武》和《站台》

1997年,從電影學院畢業的賈樟柯回到家鄉汾陽。看到家鄉新建的歌舞廳,聽到兒時朋友們對他們生活的吐槽,他在腦海中生成了《站台》的雛形,產生了急切的創作沖動。1979年到1989年,是1970年出生的賈樟柯生命中最難忘的十年。拍一部電影,給自己的青春一個交待,這成了壓在賈樟柯心上的一塊石頭。但彼時的賈樟柯還是一個來自小縣城的窮小子,剛剛因為短片《小山回家》的獲獎而有了點名氣,哪裡來那麼多錢拍這樣一部群像電影呢?於是先有了預算很低的《小武》。拍不出群像,那就先拍一個人的故事,表現個體在社會的變化中的如何自處和處世。起初,賈樟柯把主角定義為一個手藝人,比如裁縫或者木匠之類的。後來,一個當了警察的同學和他聊天,說他們以前的一個同學當了小偷,現在在牢里,沒事還找這個警察聊哲學。賈樟柯忽然有了靈感:小偷不也是一種「手藝人」嗎?他當時還沒意識到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德·西卡和布列松的熏陶,後者分別拍出了關於小偷的偉大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和《扒手》。《小武》當時的預算只有20萬,實際拍攝21天,最後花了38萬。投資人是賈樟柯在電影節上認識的香港青年電影人,後來跟過來一個攝影,餘力為。除此以外,電影工作人員全是賈樟柯的同學、朋友,還有隨便拉來的路人,比如在電影中飾演小武父母的演員,就是臨時從村裡挑的老頭老太太。全部非職業演員,還是德·西卡的方式,可見這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大師對青年賈樟柯的影響。所以,《小武》很粗糙,但這種粗糙中透發著真實的張力。這不僅在於王宏偉對於小武這個人物形象精準的把握上,不僅在於餘力為在攝影時刻意製造的糙感,還在於賈樟柯的調度,場景或是聲音上的。當時在做後期時,為了把街道上嘈雜的聲音全部加到聲軌上去,賈樟柯不惜和學院派的同學大吵一架,最後兩人因理念不同而不歡而散。

㈩ 大家是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

《天註定》通過幾個看似連貫的故事,講述了幾個不同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殺的經歷,從裡面看到了中國社會里的各種身影:周克華跨省作案、村民對抗幹部貪腐開槍殺人、東莞色情服務、流水線工廠員工跳樓、小三被原配打、貪官逼迫良家婦女致反抗殺人。這四個故事分別取材於胡文海、周克華、鄧玉嬌三起轟動全國的刑事案件,以及富士康跳樓事件。影片的風格比較流暢和朴實,這是一部同時含有情節、情感、環境並且理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