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是怎麼放映出來的
電影是運用照相以及錄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攝入速度(現代電影是每秒攝入24個畫面),把景物活動的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然後把這些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放映到銀幕上,藉助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這就成了電影。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人就看不到每幅靜止畫面之間的停頓,而只看到這些連續放映的畫面的活動影像了。
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准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後有聲電影改為每秒24幅。
(1)20年前的是如何投影電影的擴展閱讀:
182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通過自己的發現確立了「視象暫留原理」,他根據此原理發明了「詭盤」。之後到1834年,霍爾納成功試驗出「活動視盤」。發展到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前面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出了原始的動畫片。
無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國有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他們爭吵的問題是:「馬兒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一人認為必須有一隻蹄子著地,另一人則認為是騰空的。有人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他決定用照相機來幫助他們判定。
他架設了24架相機,用巧妙地方式讓馬兒在奔跑時,相機依次拍下照片。之後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兒在奔跑時,總有一隻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
② 電影院是如何播放電影的
電影院是使用數字機來播放電影的。
數字拷貝復制到數字電影伺服器上,然後在密鑰生效後和失效前的時間里也就是檔期里可以播放。
數字電影是用數字電影伺服器播放,通過數字電影放映機投射到銀幕上成像。聲音是從數字電影伺服器傳輸到解碼器再到各路功放再到各揚聲器播放。
數字拷貝就是塊經過加密只能在數字電影伺服器上讀取的移動硬碟,數字電影伺服器可以理解為一台顯卡非常厲害的主機,數字電影放映機其實就是一台非常厲害的投影儀。
(2)20年前的是如何投影電影的擴展閱讀:
數字電影製作方式:
它有三種製作方式:一是計算機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拍攝;三是用膠片攝影機拍攝完成後,再數字化到電腦硬碟里。
從這三種拍攝方式的效果看,因為膠片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還遠不是數字電影所能夠趕得上的(2009年前)。
這與成像原理不同有關,鹵化銀軟片基於自然感光成像,其顆粒的細膩程度遠遠大過CCD的人工設計光電學像素,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提高,高清晰數字攝像機的解析度技術指標會逐漸接近甚至達到膠片攝影機的水平,但在色彩還原度上,高清數字攝像機仍舊無法達到膠片攝影機。
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最佳的院線級數字電影製作方式,仍舊是前期膠片拍攝,經過膠片洗印轉數字信號進行後期編輯、處理後,再轉為數字視頻技術放映。
因前期的素材拍攝的畫質已經確定,後期轉為數字放映,由數字技術將鹵化銀的色彩和細節進行精確定位,其放映效果遠遠超過膠片放映機,避免了膠片的閃爍、模糊等等缺點。
電影院大片的「數字版」即為上述技術的成功實踐。
另:根據德國傳統的著名膠片攝影機品牌——阿萊數字技術研究實驗室2009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他們將數字攝影機的CCD像素無限擴大之後(8K),在實驗室最精良的條件下進行的測試,影像的銳度達到驚人的細膩度,甚至人的毛孔絨毛都能看清楚。
但,在色彩還原度上和飽和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與膠片攝影機之間差距很大,數字技術幾乎不可能達到膠片對色彩的敏銳度。因為數字技術的顏色,全是靠人工模擬的色彩種類。
比方說:如果被攝物體中某一個點上的顏色是CCD耦合電路中所沒有的,那麼,CCD就只能找一個最接近的去替代它,一旦這種情況多起來,色彩的還原度就會大大降低。
另外,在光感寬容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很弱。同等條件下,膠片攝影機只需要打一盞燈甚至不需要打燈,但數字攝影機卻需要兩盞甚至更多的燈光來彌補CCD的感光問題。
而在對比度上,數字技術的細節還原度則大大降低,當被攝物體的亮部和暗部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對細節的捕捉和「寬容性」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這也就是我們看數字拍攝的電影之時,會發現,當畫面明暗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的電影,暗部的細節就會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膠片電影卻能呈現出非常微妙的細節和色彩對比。
該實驗室的負責人最後的結論是:「在現今條件下,我們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數字技術全面取代膠片技術,仍舊沒有充足的理由,我們看不到數字技術的決定性優勢。」
所以,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數字技術的前景,更加接近於電視藝術,而非電影。在數字技術出來30年的今天,世界拍攝電影的主流仍然是膠片攝影機,大概能夠說明問題。
數字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成本和作品母帶的保存效果,同等條件下,賽璐珞膠片對作品的保存,只能在50年之內,甚至30年。因為鹵化銀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從時間上說,硬碟的數字技術,幾乎是無損的。
③ 電影院播放電影是什麼原理 投影嗎
基本原理是把數字攝影機里的圖像拷貝到膠片上,還是用膠片放的。絕對不是用家用投影機那種方式放的。那樣在電影院效果奇差
④ 活動電影放映機的發展歷程
一個偶然的機會,攝影先驅埃德沃德·邁布里奇的產品和構思似乎啟發了愛迪生開始研究電影系統。1888年2月25日,邁布里奇在新澤西奧蘭治舉辦講座,其中可能包括一種稱為「動物實驗鏡」(Zoopraxiscope)的放映機的示範,這種放映機將連續圖像繪制在一塊玻璃圓盤的邊緣,隨著玻璃的旋轉,將影象投射出去,這樣就使這些影象顯得象在運動。愛迪生的公司就在附近,很有可能愛迪生本人和他公司的攝影師威廉·迪克森雙雙參加了這個講座。兩天後,邁布里奇與愛迪生在愛迪生位於西奧蘭治的實驗室會面,邁布里奇後來描述了他如何提議將他的設備和愛迪生的留聲機結合起來,這樣組合起來的系統可以同時播放聲音和圖像。這項合作沒有進行,然而在1888年10月,愛迪生遞交了一份申請,和美國專利及商標局一起宣布他准備創造一個機器,這個機器的目的是為了眼睛,就像留聲機的目的是為了耳朵一樣。並明確表示這個設備是一個完整的視聽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可以觀看並且聆聽一個完整的歌劇,完美得就像現場演奏一樣。」1889年3月,第二份申請也通過了,提議播放電影的設備為「Kinetoscope」(活動電影放映機),該詞來源於希臘詞根「kineto」(活動)和「scopos」(觀看)。
愛迪生任命他最有才華的員工之一——迪克森負責將活動電影放映機研製出來。盡管愛迪生本人將享有全部發明權,歷史上的輿論認為發明者很難歸功於一人:
「 盡管愛迪生看起來是構思了創意並啟動了實驗,然而迪克森顯然是完成大部分試驗的人,因此現代學者認為把構想變成實際產品的主要榮譽應歸於迪克森。愛迪生實驗室是一個合作機構。實驗室的助手被安排很多項目,這些項目在愛迪生的監管之下,他本人還不同程度親自參與一些項目。」 很快,這個項目轉向產品化方向,主要是因為愛迪生於1889年8月初出發前往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在他旅行的兩個月中,愛迪生拜訪了法國科學家和攝影學家艾蒂安-朱爾·馬雷,馬雷設計了攝影槍,這是一種可移動的能連續攝影的設備,一秒能拍12張連續的照片。返回美國途中的11月2日,愛迪生申請了另一項專利,描述了一種新的活動電影放映機 ,不光是一個移動的照相膠片,並且膠片的邊上打孔,可以與齒輪匹配,這樣機械設備的運行就更平滑和可靠。第一個打孔圖像設備是光學影戲機(Théâtre Optique),法國發明家夏爾-埃米爾·雷諾於1888年申請了專利。雷諾的系統沒有用到照相膠片,而是把圖像畫到膠片上。在展覽會上,愛迪生同時見到了光學影戲機和德國發明家奧塔馬爾·安許茨(Ottamar Anschütz)設計的電動快速視鏡(electrical tachyscope)這個投影設備通常被認為是活動電影放映機重要的設計來源。它的關鍵革新在於應用了視覺暫留原理, 通過一個間歇的光源使每一幅圖像暫時「停留」,以達到使觀看者保存許多不同圖片的詳細信息的目的,這樣就可以有效地產生持續活動的假象。1890年代後期,間歇的光源成為活動電影放映機設計的一部分。
愛迪生實驗室何時開始研究幻燈影片至今仍有爭議。根據迪克森的描述,1889年的夏天,他開始將卡爾巴特提供的堅硬的賽璐珞片切割成適合機器使用的長條;8月份,他參加了喬治·伊士曼新的柔韌性薄膜的展示,並且得到了伊士曼的許可,將之運用到機器的試驗中。歷史學家瑪爾塔·布朗(Marta Braun)認為,伊士曼的產品
「 有足夠的硬度並且薄,柔韌性強,適合鏡頭後的電影膠片以一個相當快的速度做間歇性的移動,在張力大的情況下不會斷裂……解決了電影發明的重要問題。」
一些學者,如戈登·亨德里克斯(Gordon Hendricks)則認為實驗室開始研製膠片電影機器的時間要晚得多,迪克森和愛迪生故意將發明的時間提前是為了保護專利和技術地位。不管怎樣,電影史學家戴維·魯賓遜(David Robinson)認為是1890年底才開始進行試驗,比1889年9月晚了很多,實驗室在拿到伊士曼的產品後將試驗的優先順序調到最高。1890年大部分時間活動電影放映機的研究進展很慢,主要是因為迪克森在5月到11月之間將精力集中在磨礦機上,這是一個愛迪生不成功的研究方向,而這段時間內沒有任何時間花費在研製活動電影放映機上。1891年初,迪克森與他的新助手威廉·海斯(William Heise)以及另一個實驗室的員工查爾斯·凱澤(Charles Kayser)一起成功地設計了一個基於膠帶的電影觀看系統。在新的設計中,機器被封裝在一個木質的櫥櫃中,19毫米寬的膠片繞一組輪軸運轉。膠片邊上有一排穿孔,由電力驅動的齒輪帶動膠片,靠近一個放大的鏡頭連續傳動。一個電燈在膠片的後方,將圓形的圖像投射到鏡頭上,從那裡傳到一個位於櫥櫃上方的窺孔。根據魯賓遜的描述,一個快速旋轉的小門使光線閃動的時間非常短暫,每幅圖像看起來是凝固的,由於視覺的暫留性,似乎圖像在移動。實驗室同時研製出電動的攝影機──活動電影攝影機,用來拍攝新的影片。為了達到電影的連續運動的效果,膠片條必須可以停下來足夠長的時間,這樣每一幅圖像可以完全曝光,並且可以快速(1/460 秒)前進到拍攝下一幅圖像。這是第一個可以高速停止和前進的電影系統,是下一個世紀電影技術的基礎。 1891年5月20日,活動電影放映機第一次公開放映,大約150名國際婦女協會的成員觀看了影片。紐約的《太陽報》報道了她們在「小盒子」里看到的內容:
「 在盒子的上方是一個大約直徑為一英寸的小孔。通過這個小孔,他們看到一個男人的照片。這是一張很不尋常的照片,他以最自然和優雅的動作彎腰微笑,揮動他的手並且脫下帽子。每一個動作都很完美…… 」
這個男人就是迪克森,這個小電影一共大約3秒長,現在被稱為《迪克森問候》(Dickson Greeting)。8月24日,三個詳細的專利申請被提交:第一個是活動電影攝影機,第二個也是與攝影機有關,第三個是展示運動物體照片的設備。在第一個活動電影攝影機的申請中,愛迪生陳述,「我已經可以用一個照相機和膠卷以每秒46幅照片的速度拍攝……但是我不希望限制我的發明在如此高的速度……因為有些物品以每秒30幅的速度甚至更低速度都已經足夠。」實際上,根據國會圖書館的存檔,歷史學家查爾斯·馬瑟(Charles Musser)認為,《迪克森問候》和其它至少兩部1891年用活動電影攝影機拍攝的短片的速度都是小於每秒30幅,甚至更低。活動電影放映機的申請中還包括了一個立體電影投影的計劃,後來被廢棄。
次年春天,投幣系統的研究起步,增加了一個五美分的投幣孔,也是系統機械裝置的一部分。到了秋天, 活動電影放映機的設計基本完成。膠片最初採用伊士曼的產品,從1893年4月起,改用紐約布萊爾相機公司的產品,膠片寬度為35毫米(1 3/8 英寸),矩形的圖像垂直順序排列,每幅圖像兩側各有四個孔。在接下來幾年中,膠片的寬度被全球採用,並作為電影的標准,直到今天。1892年10月出版的《Phonogram》表明活動電影攝影機可以連續拍攝圖片,用新的膠片製作電影。至於活動電影放映機,提供關鍵性的連續效果的快門的位置還有明顯爭議。根據發明家赫爾曼·卡斯爾(Herman Casler)的一份報告(亨德里克斯認為該報告是權威的,他個人試驗了5-6個至今仍保存的第一代的設備),「就在膠片上方,有一個具有五個輪輻的快門,就在膠片前打開一個很小矩形框。一盞微微閃光的燈……位於膠片的下方……光線穿過膠片,快門打開,鏡頭放大……投放在箱子上方觀看者的眼中。」魯賓遜則有相反的意見,他認為快門只有一片,中間裂開,並且位置在燈和膠片中間。卡斯爾-亨德里克斯的描述與1891年公司活動電影放映機專利申請書上的原理圖相符,尤其是原理圖2。專利書並沒有描繪出快門,但是表現出有可能放在燈和膠片中間,這樣就不需要重大的設計修改,並且在膠片和鏡頭中保留了一個空間適合放快門。魯賓遜的觀點,則與亨德里克斯所著的書中的一幅活動電影放映機的內部構造照片相符。
1893年2月21日,活動電影攝影機膠片持續運動的控制系統的專利被通過。幾年後,競爭對手的系統取代了這個機械制動的機器,尤其是那些基於「馬爾他十字」的機器漸漸成為攝像機和放映機的標准。 3月14日,活動電影攝影機可以持續觀看的專利最終獲得通過,專利號493,426。活動電影攝影機公布於眾的日子到了。
⑤ 幾十年前的電影是如何拷貝到電腦在網上播放時
幾十年前的電影是如何拷貝的?電腦在給他們放了,當年也有這種技術,所以也是可以照樣的拷貝和播放和新的技術一樣,只不過當年沒有現在這么發達
⑥ 以前的電影是怎麼放出來的
大屏幕就是一塊布吧,然後投影放的
⑦ 20年前買的投影儀,昨天翻出來還能模糊的投影,請問這個還有什麼利用價值么能這些鏡頭什麼的還能幹嘛
用處不大,可以轉接微單玩。
⑧ 電影院是用什麼顯示器投影的,為什麼那麼清晰
電影院是幕布投影的
1、大部分影院使用的定製的特殊白幕或者是PVC張力幕布,某些影院的因為音響布局使用的是編織透聲幕布。
2、大部分影院都沒有使用金屬幕布,就是因為金屬幕的可視角度比較小,一個影院內要照顧的客戶可是比較多的。
3、金屬幕沒有最好的幕布這一說,但是其一般貴於白塑幕,玻纖幕。且金屬幕的增益值比較高,對畫面亮度有所提升。由於目前主動式投影機與3D眼鏡的畫面呈現原理會降低一定的亮度。所以使用金屬幕提升亮度觀影3D,確實能夠帶來一定的良好的視覺體驗。但是在觀影2D時,畫面過亮,會容易產生產生畫面噪點現象。
4、部分的影院,都會考慮到音頻等效果,都會在幕布後置放音響設備,而為了讓聲音衰減程度最小,其編織孔是比較大的。而為什麼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這個與很多方面都分不開的, 比如播放器,光碟,投影機。
⑨ 黑白電影是如何放映的
你的問題好像沒說清楚:負片是底片,是用來洗印用的正片的模板。正片是通過負片洗印出來的。電影負片(負像)用電影放映機放映出來還是黑白負(負像)片。放不出正片(正像)的,
電影放映彩色片和黑白片黑白片是一樣操作方法。不存在彩色和黑白之分。
電影機和投影儀是兩種不同機器 。因此電影膠片只能在電影機上使用,不能在投影儀上投影。
如果在電腦上使用投影儀有辦法:也得先把放映黑白負片用電影放映機放在銀幕上,用攝像機把銀幕上得負片圖像拍攝下成視頻文件,然後,用會聲會影把負像轉換成負像,得到正像,即正片。保存文件,通過這種途徑可放映正像圖像。
⑩ 請問投影儀是在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
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投影機的歷史,有的學者研究表明投影機、動畫、電影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最早的利用的光影技術始於十七世紀一個名為阿塔納斯珂雪耶穌會教士發明的「魔術幻燈」,後來已經變成玩具,而它的現代名字叫投影機。最開始的這種技術是用在娛樂上的,利用光與影的原理將故事放在一個屏幕上講,有點類似於唐朝的皮影戲。也有人說投影技術最早源於中國的「走馬燈」。但是後來隨著光影技術的發展,投影機與電影、動畫分離出來。
Laterna Magica(magic lantern)是最早出現的投影裝置,是現代幻燈機和電影的前身。
通常認為 Kircher 發明了 Laterna Magica。雖然無法證明最初的發明者是誰, Huygens 和 Walgenstein 也被認為和 Laterna Magica 的發明有關。
1640年,耶穌教會教士奇瑟(ATHANASE KIRCHER)發明了一種叫魔法燈的幻燈機,運用鏡頭及鏡子反射光線的原理,將一連串的圖片反射在牆面上,在當時大受歡迎,但奇瑟也因此被指控施妖術。你們看每一次的新發明、新創作要讓人們馬上接受也是不太容易的,不過看今日卡通的蓬勃發展,古人的犧牲也是值得的。
1989年愛普生和索尼擁有了液晶板的核心技術,同年,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投影機是愛普生的VPL-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