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電影膠片為什麼會變紅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膠片為什麼會變紅

發布時間: 2022-07-07 10:43:06

Ⅰ 老膠片電影顏色發紅怎麼辦

可以配製顯影液時沒有嚴格按配方的比例配製.顯影液的鹼性太強,顯影液極易氧化而變色,顯影液使用的時間過久,顯影的效果顯著下降,然後使膠片保存好。

Ⅱ 老膠片電影顏色發紅怎麼辦

這個沒有辦法,是洗印的時候葯水配比不同,以後的化學反應會這樣,所以就享受紅白電影吧。。。

Ⅲ 電影《鐵甲008》是彩色電影,為什麼膠片底色是棕色,再沒有其它色彩

電影鐵甲008是彩色電影,膠片底色是棕色,再沒有其他色彩其主要原因是在感光乳劑膜內存在著一種不溶於水的硫化物引起的。
膠片底色是棕色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因素:
①顯影液氧化而變色,顯影液使用的時間過久,顯影液氧化成紅棕色,並且顯影的效能也極容易減弱甚至消失,所以說以上這些顯影液所顯出的膠片,會由於表面葯膜變色而被染成棕色。
②定影液里的硫代硫酸鈉,受到過於強的酸性物質,或溫度過高的影響,就會析出遊離的硫,這些游離的硫可與底片上的銀粒起化學反應,而生成硫化銀,硫化銀的顏色是棕色的,所以膠片的顏色也就被染成棕色。
③定影液的濃度不合適也能致使膠片發黃,定影液濃度掌握得不適當時,能夠減弱定影液的效力,同時定影不深透,並且有發棕的現象。

Ⅳ 黑白電影是怎樣演變成彩色的

1939年,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送全電子式電視。瑞士菲普發明第一台黑白電視投影機。1940年美國古爾馬研製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1949年12月17日開通使用第一條敷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

1951年,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1954年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1954年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1972年日本研製出彩色電視投影機。

(4)電影膠片為什麼會變紅擴展閱讀

黑白電視發明

1925年,英國人約翰·洛吉·貝爾德,根據德國工程師尼普科夫設計的「尼普科夫圓盤」進行了新的研究工作,成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視機,是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

當時畫面解析度僅30行線,掃描器每秒只能5次掃過掃描區,畫面本身僅2英寸高,一英寸寬。在倫敦一家大商店向公眾作了表演。1926年,電視的發明者之一貝爾德向英國報界作了一次播發和接收電視的表演。

1927——1929年,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1930年實現電視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電視銀幕。

Ⅳ 為什麼我的電影顏色變得很紅

查看一下是否是顯示器的問題,比如開些圖片試試,如果是顯示器本身的問題……恭喜發財,送修吧
不是的話試著查下播放器的顏色配置,可能改過以後存了,卸載時並不卸載全部的文件的

Ⅵ 膠片的原理

膠片的原理:

每種膠片都包括兩個基本組成部分:一個單層的或多層的感光乳劑層、一個感光乳劑層的支持體片基。乳劑是由對光敏感的微細顆粒懸浮在明膠介質中而成。膠片上的明膠與某些食品所用明膠類似。在明膠中懸浮著的光敏物質是鹵化銀顆粒。

這種顆粒如此微細,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膠片乳劑中,鹵化銀晶體的含量約達400億個之多鹵化銀晶體具有一經曝光其結構就發生變化的特性。這一化學性能變化的機理對我們並非重要,其變化的終結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當拍攝時,光線通過相機的鏡頭射到膠片的乳劑層上,當光線到達鹵化銀晶體時 這種因鹵化銀晶體聚結而形成的團塊仍然是極其微細的。乳劑層接受到的光量愈 晶體的變化和聚結。這就是說不同強度的光照射到膠片上,膠片乳劑層的微觀領域就有不同數量的晶體發生結構變化和相互聚結。

膠片一經曝光,立即產生潛影一種看不見的影像。必須將膠片進行顯影操作才能使潛影轉化為可見的牢固影像。當膠片顯影,結構已發生變化的鹵化銀晶體便轉化為黑色金屬銀顆粒的聚結體,從而產生影像負像。

膠片上那些沒有感光的,也就是沒有發生結構變化的晶體即被一種稱作定影劑的化學品洗去,使這些部分呈現淺灰或透明。結果是負像上黑暗部分就是曝光較多部分,明亮部分就是曝光較少部分。全透明部分就是沒有受到光照射的部分。

這就是黑白膠片記錄影像的基本過程。彩色膠片有三層感光乳劑層,在這些乳劑層里還分別含有不同的能夠生成染料的有機化合物,叫做彩色偶合劑。它們本身是無色的,但在彩色顯影時能與彩色顯影劑的氧化物耦合成為有色的染料。

對於負性膠片,上層盲色乳劑里所含的偶合劑在彩色顯影時形成黃色,中層形成品紅色,下層形成青色,這就是得到的經過沖洗的彩色膠片。通過擴印或放大再把影像投射到照相紙上或者是反轉片的反轉沖洗。

膠片上層的黃色轉變為它的補色藍色,中間一層轉為綠色,下層則轉為紅色,就得到了與自然狀態一樣的彩色照片或者透明的反轉片。這就是彩色膠片記錄影像的基本過程。

(6)電影膠片為什麼會變紅擴展閱讀:

膠片的性能:

1、具有優良的物理機械性能。

2、耐沖擊性優異,拉伸強度、彎曲強度、壓縮強度高;蠕變性小,尺寸穩定。

3、具有良好的耐熱性達125度和耐低溫性零下45度,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內具有穩定的力學性能,尺寸穩定性,電性能和阻燃性。

可在-60~120℃下長期使用無明顯熔點,在220-230℃呈熔融狀態;由於分子鏈剛性大,樹脂熔體粘度大。

4、吸水率小,收縮率小,尺寸精度高,尺寸穩定性好,薄膜透氣性小;屬自熄性材料。

5、對光穩定,但不耐紫外光,耐候性好;耐油、耐酸、不耐強鹼、氧化性酸及胺、酮類,溶於氯化烴類和芳香族溶劑。

長期在水中易引起水解和開裂,缺點是因抗疲勞強度差,容易產生應力開裂,抗溶劑性差,耐磨性欠,不過加改性的PC連接膠水耐酸鹼性。

Ⅶ 原來老電影膠片放映的顏色怎麼都是紅色的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希望能幫到你~!!!

Ⅷ 放映機放出來電影顏色是紅色的 這個跟燈有關系嗎 還是哪裡出問題

老電影放映機使用白熾燈泡光源,溫度較高,七十年代之前的電影膠片大多是易燃片,放映時由於斷片容易自燃。七十年代開始的電影膠片稱謂安全片,一般不易燃燒。

Ⅸ 為什麼很多電影的色調是藍綠色的

你說的藍綠色調應該出現在以膠片拍攝的電影中。

在數碼成為電影拍攝的主要工具之前,所有我們在電影院中看到的電影,都是用膠片拍攝的。而膠片電影的色彩有著數碼無法媲美的柔和色調,因為不同膠片的不同成像效果,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電影色調是藍綠色的,有的電影色調是偏紅色的。

雖然可能性越來越低,但還是期待一部全膠片拍攝的電影,如果真的出現了,我一定走進影院,貢獻出自己的票房。

Ⅹ 求電影膠片的基礎知識!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