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夢見蛇仙從洞里出來被小王子殺死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這個夢是暗示你最近會遇到危險但是最終解決了
『貳』 夢見想把蛇仙弄死沒成功卻被蛇仙追著
你是不是白天你看電視看電影看的太多了?所以你晚上才會做這個夢。你為什麼要把蛇先弄死咧,幸虧沒有把首先弄死。他是一個仙了,你能把他弄死嗎?可能你是白天你看的電視看的太多里啊,大腦里太興奮呢!所以才做這樣的夢,不要去想那個夢的,那隻不過是一個夢。夢人人都會做的。只不過做的夢的內容不一樣罷了。你做夢證明你這個晚上沒有休息好,大腦一直處於在興奮中。吃點飯休息一會,好好的睡上一覺吧,
『叄』 誰幫我找一下苗族電影中 蛇仙 的尾曲歌名叫甚麼
《壯士一去》,可以在酷狗上聽。
歌詞: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血淚愴悲歌,忠魂屹山河。山河破家國沒,生亦諾死亦諾,壯士無悔保家國。刀如影槍無情,戰旗破塵煙落,馬革裹屍英雄寞。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慷慨征程斬閻羅,壯士出川挽天河。
『肆』 誰能介紹一下苗族(越詳細越好)
苗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曾經自稱「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他稱「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宗教習俗]
[編輯本段]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弔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里,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製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吃牯臟亦稱祭鼓節、鼓社節、鼓藏(牯臟)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裡,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主祭者稱為牯臟頭,祭品牯臟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的。每屆祭祀活動前後延續三年之久。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葯,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葯手段。
除了這些傳統信仰之外,自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內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里、湖南沅陵等地區有一些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一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一些經濟發展項目,對於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新中國建立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的影響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復甦的趨勢。但是,現在基督教、天主教實行「三自」,與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會組織、社會影響甚至信仰內容方面都有許多的不同。
國外的苗族,在越南、寮國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寮國、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民族歷法]
[編輯本段]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遠古時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發達,從近期發掘的苗族古歷足見一般。苗族古歷,豐富了中國與世界歷法體系。
據中國著名天文學專家陳久金教授考證:苗族有古歷體系。迄今為止,還沒有他人能夠推算、編寫出苗族古歷,筆者欲予嘗試。
據筆者考證:中國苗族古歷體系屬陰陽歷,以太陽歷為主。
苗族古歷以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365.25日,陽歷平歲365日,閏歲366日。
每歲分為動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個月為月長日,每月31日;動月、偏月、2、4、6、8、10月等7個月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為歲首、年首、節首、氣首,屬中國歷法「子正人統」。
一歲分「冬至」(陽旦)、「夏至」(陰旦)兩個年節,「冬至」前一日為苗歷大年。
一歲分冷季、溫季、熱季三季,分上半歲和下半歲,每半歲中冷季、溫季、熱季各占兩個月,一歲中冷季、溫季、熱季各佔4個月。
上半歲由「冷漸熱」,下半歲由「熱漸冷」,歲歲循環往復。4歲1閏,附加值為1日,閏在動月,亦即歲首,閏月31日。
苗歷10月的最後一日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動月的第一個子日、丑日、寅日分別為天歲節、地歲節、人歲節。因此,有「歲首初日不出門」的苗習。
苗歷除使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外,還用1、2、3、4、5、6、7、8、9、10、自然數相輔助記時、日、月、歲,為老人祝壽:「祝120歲高壽」。
十二生肖來源,與中國遠古十二個氏族有關。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分12個月,一日分12個時辰,歲、月、日、時固定不變,日按十二生肖相記,循環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環使用。
二十七宿與苗族九卦有關。
苗族先民還用所住房屋的相應方位與十二生肖輔助記時、日、月、歲,將一日分為夜、晨、晝、昏4個時段,與十二生肖相配記為「大門口、堂屋、左屋、屋後、右屋、屋頂」,觀測日出日落。陰歷從月圓到下一輪月圓為1 個月,每月分27宿。陰歷平歲358日,閏歲387日。動月、偏月為月短日;1—10月為月長日。月長日30日,月短日29日,閏月29日。苗族古歷不論陽歷或陰歷均在歲鼠、歲辰、歲申置閏,每4歲一閏,閏動月。苗族古歷體現了「一分為三、三位一體」的苗族生成哲學觀和「九卦」立體思維觀(即前後、左右、上下、表裡、中或東、南、西、北、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視三光為純潔之至。
苗族先民認為組成宇宙萬物的原生物質為雷、龍、夔三種(意譯為水、火、氣),記為「三專」;「五行」分別依次為光、氣、水、土、石。大堯(亦稱鬼谷先生)歸順黃帝(自稱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給黃帝為妻後,大堯為討黃帝之好改九卦為八卦(漢書稱伏羲制八卦,有誤),改一分為三(陽、陰、不陽不陰)為一分為二(陽、陰),改立體思維為平面思維。將十干支與十二生肖結合創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漢書有此記載)。改27宿為二十八宿。將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產之物改為金、水、木、火、土(西、北、東、南、中),同時與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創七曜歷。《七曜歷日》乃我國現存最早的歷書。
中國苗族古歷與古埃及歷同屬太陽歷,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歷還要早3800多年,每歲365日,4年一閏;不同的是古埃及歷閏年的附加日為6天,苗族古歷閏歲的附加值為1日。苗族古歷與太陽回歸年長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為1460歲,准確率高。
中國苗族古歷對遠古苗民從事農業生產(主要是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民間亦曾應用於擇吉。(詳見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考察報告》)。
中國苗族古歷的使用時限,上溯至少可達一萬年,下限是光緒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據《永綏直隸志》記載:「父子遞傳,以鼠牛虎馬記年月,暗與歷書合。」(清•楊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董鴻勛撰,光緒三十三年鉛印本《古丈坪廳志》也有同樣的記載。根據珍藏於北京博物館《乾隆六十年苗匪檔》內的原始奏摺和被捕苗族首領的「供單」以及當年參予鎮壓起義的人士編著的史書或地方誌記載:商定鳳凰、乾州、永綏、松桃四廳起義日期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農歷)。據吳添半在「供單」中解釋說,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歷陰歷年),把起義日子定為這一日,取去舊還新之意。後因泄密,提前於正月十八日(農歷)起義。這是史書記載與苗族古歷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苗族古歷與聯合國公布的「未來日歷方案」(詳見於《資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來的日歷》,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主辦)有異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歷比現行公歷、陰歷每月的日數單一,且閏法簡單,易於掌握和運用。
中國苗族古歷體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歷和二十七、二十八宿均產生於中國,後傳入巴比侖、印度等國。由此可見:中國苗族古歷是中國歷法之母,也是世界歷法之母。
苗歷的月份與節氣對應見下表:
苗歷十二月與二十四節氣表月份
生肖 建制 節氣 季節 動月
鼠 子 冬至、小寒 冷季 偏月
牛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驚蟄 溫季 2月
兔 卯 春分、清明 溫季 3月
龍 辰 穀雨、立夏 熱季 4月
蛇 巳 小滿、芒種 熱季 5月
馬 午 夏至、小暑 熱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熱季 7月
猴 申 處暑、白露 溫季 8月
雞 酉 秋分、寒露 溫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
豬 亥 小雪、大雪 冷季
[民族節日]
[編輯本段]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夏至日,陰旦? 冢��?個午日為七巧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飲食習慣]
[編輯本段]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婚喪習俗]
[編輯本段]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飾特色]
<IMG style="WIDTH: 118px; HEIGHT: 152px" height=140 src="http://t10..com/it/u=490143739,2859947321&fm=3&gp=11.jpg" width=234 name=pn161>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苗族半數以上居住在貴州,其餘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為主,輔以包穀、小米、高粱、小麥和薯類等雜糧。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類、豆類、蔬菜以及作為佐料的辣椒、蔥、蒜等。肉類有豬、牛、羊、雞、鴨及魚類。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餚主要是酸辣味湯菜。酸菜味鮮可口,製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時吃新鮮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摻些酸菜或酸湯。令人增加食慾。此外,苗家的酸湯煮魚是風味名菜,做法是將酸湯加水、食鹽煮沸,取鮮活魚去苦膽,入酸湯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湯鮮,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臘肉、腌肉、腌魚、魚干、香腸等.其中腌魚是苗族的傳統佳餚。方法是將鮮魚剖開,去內臟,抹上鹽、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後人壇密封.食時取出蒸熟。此魚具有骨酥,咸辣適度,清香可口的特點。
苗族人還喜歡製作豆腐、豆豉,加工豬灌腸、血豆腐等。愛吃火鍋。苗家男女都喜歡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釀酒。他們自製酒秈,用土產的糯米、包穀、高粱等釀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燒酒、窖酒等
【苗族族稱的起源】
苗族族稱古老,最早見於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蠻」、「荊蠻」、「五陵蠻」等稱呼。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後,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
苗族的自稱,在湘西地區的苗族稱「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區稱「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東南苗語意為「樹心」,傳說楓樹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媽媽),「妹榜妹留」才生苗族遠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稱。局部地區稱為「嘎鬧」,意為烏,或許是古代烏氏族圖騰的遺跡。歷史上,曾按其服飾、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稱。1949年以後,統稱為苗族。�
關於苗族族源,與早在4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有聯系。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與苗族有親緣關系。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系。有人則認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盤瓠蠻說、武陵蠻說等。
近年來,有人提出傳說時代的蚩尤、唐虞夏時代的三苗、殷周時代的髳、春秋戰國時代的荊蠻、秦漢時代的黔中蠻或武陵蠻,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內,是苗族先民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不同名稱。
總之,根據史籍記載和傳說,苗族先民殷周時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帶生息。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荊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動。秦漢時,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區定居,小部分繼續遷徙到黔東南都柳江流域。嗣後,由於戰爭、飢饉、疾病流行、生育繁密、農田丟荒等原因而不斷遷徙。
【苗族歷史上的五次大遷徙】
[編輯本段]
根據專家的研究,苗族歷史上五次大遷徙的情況如下:
第一次大遷徙,是苗族先民以其發源地今四川的雅龍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帶,沿長江向東遷徙到長江中游的南北兩岸:南岸的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定居下來;北岸的達到江漢平原。在這里居住了很多年,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東的大遷徙,大遷徙的原因是遠古羌人南人,迫使苗族先民向東遷徙,時間約在若干萬年以前(原始初民社會)。
第二次大遷徙,是苗族先人在長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後,人多勢大,號稱「九黎」,與南方的炎帝族發生矛盾,打敗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達黃河北岸。在這里又經過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這時誕生的蚩尤,聰明好學,勇敢善戰,後來成了九黎族的首領,製造多種兵器,軍事力量強大,與來其黃河上游的黃帝族發生武裝沖突。起初黃帝九戰九敗,後來聯合炎帝族等,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結果蚩尤戰敗被殺,身首異冢。從此九黎族的各部雖與黃帝族斗爭了很長時期,但終因群龍無首屢戰屢敗。這次由南向北的遷徙,時間約在4300—4600年之前(遠古到黃帝)。
第三次大遷徙,蚩尤戰斗失敗很久以後,九黎族的各部屬,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國;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隸,後來融合到漢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經過長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間,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這是由北向南的遷徙,時間約4200—4100年之前(黃帝到唐堯)。
第四次大遷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間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又經過了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漸漸強大起來。唐堯很懼怕三苗、共工、歡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強大的三苗部落聯盟從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還逃到了東海,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個獨立的群體。只有被流竄到三危的一支,斗爭不止,直到夏禹時期才初步歸順,在三危山一帶居住下來。這次是分途遷徙,遷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遷徙;其中部分是向東遷徙;歡兜是基本未動,即從洞庭、彭蠡之間轉移到今湖南西部。時間大約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時期)。
第五次大遷徙,這次遷徙是分途回歸。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來力量最強的一支。他們整體逃遷中屢遭武裝掠奪,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戰敗,一次次逃遷,從三危山出來,經過大雪山、渡過渾水河(黃河),朝著南風吹來的方向一步步遷移,過甘肅、青海,經產氂牛、駱駝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東北和黔西北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歡兜),都是近距離的遷移,即由崇山往東,曾達到今湖南常德一帶,又沿水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後來周王朝視為隱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蠻方」。到戰國時吳起發武力「南並蠻、越」,佔有洞庭、蒼梧等蠻、越之地。這支苗人被迫逃進武陵山區,剛發展強大一點,又遭到東漢王朝的一再進剿,又被迫「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逃遷,最後達到今湘西、黔東北、川東南和鄂西南一帶。這支苗人遷徙的方向是先向東、後向西。往東逃遷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沒有在東海岸邊長久定居,而是慢慢離開海邊,逐步往西歸遷。他們中間有的人(約在四千年前後)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許多與中國黔東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現象。從黔東苗族《跋山涉水》的遷徙歌中可以看出,這支苗人的遷徙是沒有械鬥的和平轉移,他們從「就在海邊邊」的地方,由東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聯盟的住地,經過一段時間,為了「尋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遷移到五溪地區,再沿巫水進入南嶺走廊,經越城嶺北麓到今廣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達到今黔東南地區。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大體是由東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這次遷徙時間,大約在1200年以前(約從周到宋時期)。
除以上幾次大遷徙外,還有很多小遷徙,但宋代前後,絕大部分苗人都先後到現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統治者仍不斷「進剿」,湘西、黔東南等地的苗民四處遷逃,但都不離開湘西、黔東南和川黔滇地域。
總之,歷史上苗族的遷徙,經歷了很多地方,歷盡了千辛萬苦,直到十九世紀(近百年)才定居下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才過上民族平等、安居樂業的生活。
『伍』 看圖猜成語蛇仙和鬼的答案
牛鬼蛇神
[拼音]
niú guǐ shé shén
[釋義]
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後比喻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壞人。
[出處]
唐·李賀《李賀集序》:「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例句]
在四人幫時期,許多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和牛鬼蛇神。
『陸』 苗族歌曲蛇仙的插曲是什麼
我只知道愛情
播放
歌手:Sunny Hill
語言:韓語
所屬專輯:2008 我是夏天
發行時間:2008-07-03
『柒』 大話蛇仙怎麼樣
說起來《大話蛇仙》還是不錯的
《大話蛇仙》是胥渡吧從創意配音轉型的首部原創影視劇,是以《新白娘子傳奇》為藍本創作,集結多位周星馳御用黃金配角加盟、港台配音大師獻聲、網路紅人助陣的大型古裝系列網路劇。胥渡吧策劃,騰訊出品,2014年9月27日北京開機,2015年3月11日中午12:00正式登陸騰訊視頻電視劇頻道。於2015年4月7日正式收官 。
《新白娘子傳奇》將重拍 胥渡致敬經典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許仙和白娘子那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新白娘子傳奇》作為《白蛇傳》最成功的影視改編版本,1993年在內地一經播出便創造了當年的收視神話,萬人空巷的場面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新白迷。開播二十多年來,它仍是各大衛視寒暑假重播率最高的電視劇之一,經典絕倫,百看不厭。
胥渡吧官方消息稱,這部經典神作將被再次重拍。一部以《新白娘子傳奇》為藍本,重新改編演繹的爆笑喜劇《大話蛇仙》將於2014年10月開機,由胥渡吧策劃、騰訊出品、悠影業及北京印象兄弟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製作。該作品在拍攝模式上與原作迥異,《新白娘子傳奇》是一部50集的電視劇,而《大話蛇仙》則是效法美劇模式分季拍攝成每季20集的網路劇。關於劇情發展以及後續情況,則視開播時的反響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大話蛇仙》也將是胥渡吧創始人胥渡首次身兼導演,編劇,主演的三合一作品。胥渡是何方神聖?如果你看過《白蛇鬧春運》,看過他給無數經典劇集如《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等一系列神劇的創意配音,你就不會對他感到陌生。這個90後新媒體人憑借著別出心裁的創意和高度還原的神配音團隊,征服了無數網路和電視觀眾。胥渡吧也因此被稱為「出品最多,精品最多,分享最多;點擊最高,還原最高,人氣最高」的「網路第一創意配音團隊」。
經典作品在近幾年被翻拍的密集程度很高,包括《四大名著》都在近五年內被重新攝制。當年風靡全國的《還珠格格》也已被重拍,此外還有《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等等。而今《新白娘子傳奇》也不用再「千年等一回」,不過《大話蛇仙》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翻拍,而是經典再創造,用胥渡的話說,「經典難以復制」。
《大話蛇仙》和《新白娘子傳奇》將有本質的不同,它不是傳統的翻拍,而是根本性的再創造,劇情走向和原作也有很大的差異。一方面是它以喜劇為主,整體風格輕松逗趣,另一方面是它分季播出,可隨時根據觀眾的反響調整劇情和風格。此次《大話蛇仙》藉助著騰訊的網路平台和該題材擁有的巨大粉絲陣容,相當令人期待。
啟動《大話蛇仙》的項目,是因為胥渡的《新白》情結和他與《新白》不解的淵源,作為胥渡吧的創始人,起初胥渡就以《新白娘子傳奇》的創意配音起家,多年來一直對這個題材念念不忘,在2013年力邀當年《新白娘子傳奇》的台灣官方配音演員參與配音,成功推出了《白蛇鬧春運》的配音神作。2013年江蘇衛視蛇年春晚,胥渡受邀參與策劃了「新白娘子傳奇二十年再聚首」,趙雅芝、葉童、陳美琪再度同台,令無數觀眾重溫經典。
由於《新白娘子傳奇》太過深入人心,演員和配音也都極其傳神,必然給《大話蛇仙》帶來極大的壓力。官方消息稱,雖然《大話蛇仙》在創作模式和劇情走向上與《新白》有著極大的不同,但為了向經典致敬,《大話蛇仙》將會神還原《新白》部分的主要人物造型,以及極具年代感的特效。本劇導演胥渡也將再次力邀當年《新白娘子傳奇》的官方配音演員以及港台著名配音大師參與本片配音工作,希望在聲音上除了有胥渡吧的神配音之外,也能有兩岸三地配音大咖的加入,呈現一部視聽盛宴。而在演員方面,胥渡也向當年的部分演員發出邀請,希望能夠加盟客串。
「天與多情不與長相守,空自凝眸春風笑人瘦。盼如潮汐一日看兩回,歸去同修金山對雷峰。」無限的遐想和經典的再創造,值得所有觀眾期待《大話蛇仙》的誕生。
《大話蛇仙》登熒幕 胥渡顛覆現真身
騰訊娛樂訊 由騰訊出品的爆笑喜劇《大話蛇仙》自2014年9月底開機以後,正在緊鑼密鼓的製作中。該劇由胥渡吧創始人胥渡策劃並執導,由「如花」李健仁、陳炳強(《西遊·降魔篇》豬剛鬣)等一眾諧星出演,是一部以搞笑的方式向《新白娘子傳奇》致敬的爆笑神作。
作為網路第一創意配音團隊胥渡吧的首部影視作品,《大話蛇仙》秉承了胥渡吧的一貫風格,搞笑經典,神奇配音。作為主創,胥渡不僅策劃並執導了這部網路情景喜劇,自己更是親身上陣,反串了劇中白素貞的傳藝恩師「驪山老母」這一角色。而胥渡毫無節操可言的扮相更是引發了網友的瘋狂吐槽。在片方公布的劇照上,胥渡妖艷的紅唇,魅惑的妝容,圓潤的臉盤,75E的火辣身材,都槽點滿滿。
除胥渡外,胥渡吧的其他主創也獻身助陣《大話蛇仙》,在劇中出演了重要角色。以模仿「容嬤嬤」配音而知名的小蝶此次在劇中飾演了毗藍婆菩薩,「S仔」石泰銘則飾演了用生命在搞笑的男一號「許仙」,他們都為本片增添了大批笑料和亮點。
據悉,胥渡吧將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完成本劇的全部配音工作,相信經胥渡吧成員神配音後,《大話蛇仙》將更加爆笑,為觀眾帶來更多歡樂。
《天宮新聞聯播》眾仙賀歲 小年來襲
由騰訊出品、胥渡吧策劃的爆笑喜劇《大話蛇仙》經過「驪山老母」(導演胥渡)瘦了十斤的高強度緊張作業,這部秉承了胥渡吧一貫風格,惡搞經典、大神配音的神(lei)劇,已經迫不及待要與大家見面了!於是主創一拍桌子(任性)決定,將於2015年2月11日推出賀歲特別篇《天宮新聞聯播》,與大家一起快快樂樂過小年、紅紅火火迎新春!而胥渡吧成員也將攜作品登上央視2015年《元宵晚會》,和觀眾朋友們一起擁抱嶄新的未來!
賀歲特別篇《天宮新聞聯播》中,大家可以看到:顏值爆棚的主持人、專業流暢的新聞播報、華麗高大上的新聞直播間、經驗豐富的出鏡記者和絕對真實的一手采訪資料,並在新聞過程中插播巨星廣告代言,更在結尾處為大家送上唱功一流的賀歲歌曲。
節目中,南海觀音更率太上老君、南極仙翁、毗藍婆菩薩、驪山老母等大神及白素貞、小青等一眾仙妖特發來VCR,並飽含深情、電腦列印仿宋字體的春聯一幅,提前恭賀新禧,願所有收看節目的觀眾朋友們多福多金多好運、人興家旺事業成!
而《大話蛇仙》正片中,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眾多兩岸三地神配音的加盟。有來自台灣的《新白娘子傳奇》中的原配劉小芸老師,她是許仙(葉童飾)的配音,更是《唐伯虎點秋香》中秋香(鞏俐飾)、《東成西就》中國師(張曼玉飾)的配音,還有《超級學校霸王》、《逃學威龍》等等,幾乎是那個年代的電影中女一號御用配音!陳美貞老師是小青(陳美琪飾)的配音,更是經典動漫人物「哆啦A夢」的配音,也是《香帥傳奇》中上官無極(楊麗菁飾)、《俠骨仁心》施可曼(關詠荷飾)的配音,她的配音作品還有《一代皇後大玉兒》、《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杜素真老師是許嬌容(許仙姐姐)的配音,她的聲音極具喜感,《鹿鼎記》的韋春花(小寶母親)、《東成西就》周伯通(劉嘉玲飾)都是她,《賭神2》、《新少林五祖》、《鼠膽龍威》、《古惑仔》里都有她的「聲影」。還有來自香港的葉清老師,他與胥渡吧主創人員亦師亦友、相處融洽,更是聲音界的天王級人物,配過:劉德華、梁朝偉、古天樂、張家輝、張智霖、陳冠希、謝霆鋒、鄭伊健、張衛健等等。
這些配音大師在《大話蛇仙》中究竟傾情獻聲於哪個角色呢?敬請期待!
《大話蛇仙》不吹「大話」 點擊率破億
由騰訊視頻V+原創與網路配音第一團隊「胥渡吧」聯合出品的網路劇《大話蛇仙》已完美收官,截止至2015年4月22日15時,騰訊視頻總播放量已突破1億次,流量仍在持續走高,獲得了網友們的一致追捧,成為最受矚目的網路劇集之一。《大話蛇仙》的成功收官也成為騰訊視頻聯合多家國內優質PGC內容提供商啟動「驚蟄計劃」後的第一個收官捷報。
《大話蛇仙》以《新白娘子傳奇》為背景創作,多位周星馳御用黃金配角、港台配音大師以及網路紅人傾力加盟,在騰訊視頻上線播出以來,播放量與參與度均屢創新高,總播放量高達1億,彈幕量超過100萬,火爆程度非同凡響,成為當下最火的網路劇之一。
《大話蛇仙》的熱播進一步體現了騰訊視頻在大劇運營上強大的能力與優勢。騰訊視頻創新的全鏈條媒體化運營模式,充分發揮了騰訊大平台的資源優勢,與網友展開各種形式的互動,結合台前、幕後、看點、花絮,以及時下最流行的彈幕,多平台露出推廣,給粉絲吐槽,騰訊視頻的每一個動作為播放量的大幅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話蛇仙》在傳統平台、PC端、移動端同期播放。據騰訊視頻指數統計,《大話蛇仙》在騰訊移動端的播放量到高達6成以上,占據主力,印證了當前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端設備觀劇已成為人們的首要選擇。同時該劇在騰訊視頻上18-29歲年齡段收視人群占據7成以上,可以看出,PGC作品目標受眾集中在年輕人群,PGC作品更加受到時下年輕人群的喜愛與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