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影視劇對中學生到底有著怎樣的影響
一、歷史教育中運用歷史題材影視信息,可以激發青少年學習歷史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實踐證明,興趣對個人能力的發展起看積極的作用。很多生動的歷史場景、鮮活復雜的歷史事件僅靠語言描繪和形體動作是難以全面展現的。歷史影視作品具有形、聲、色、情、意相結合的特點,很容易吸引學生,有助於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
二、解讀影視,佐證歷史,增進青少年對歷史的理解
傳統的歷史教學,不僅范圍狹隘,內容枯燥,而且傳授形式單調。教學效果極差。好的歷史劇對於歷史教育或歷史教學所產生的作用,往往勝過好書,視聽媒體所帶來的感官和心靈之感動是空口白話或白紙黑字無法比擬的。
而歷史影視劇藉助其聲像並茂的媒介優勢和身臨其境的體驗方式,拉近了受眾與歷史的時空和心理距離,和歷史教材相比,歷史影視劇從無情的歷史視點到有情的生命視點,從宏大的整體敘述到全景的瞬間再現,從文獻的考究訂正到文本的豐富表達,從而將文獻性與故事性、歷史觀與生命觀、歷史事件與人物個性進行有機結合,展現了立體的歷史景觀。
三、在歷史教育中運用歷史題材影視信息,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養
運用優秀歷史題材影視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是硬性灌輸,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人物和美好的情境來感染學生,這種獨特的育人方法能激發學生內在情感傾向,能引導學生積極的審美情趣、直觀地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因而在歷史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應用歷史題材影視信息,用優秀人物的良好形象教育學生,進行宣感測染,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正面教育。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我國的銀幕、熒屏上還充斥著一些粗製濫造的歷史影視劇,對歷史教育產生了負面的、不良的影響。1.題材的褊狹。放眼當下的熒屏,我們看到歷史題材或借歷史的名目而創作的作品數量委實可觀,但其題材基本上局限於帝王將相的范圍。2.史實多有硬傷,細節漏洞百出。當前,我國一些歷史劇的創編者歷史學的功底比較差,缺乏歷史學的基本訓練,有的甚至連最起碼的歷史知識都沒有。3.藝術虛構超越底線,情節故事幾近荒誕。4.扭曲的歷史觀。較之錯誤的歷史知識,錯誤的歷史觀對於歷史題材影視創作的危害乃是更為嚴重的。時下流行的許多歷史影視作品中,錯誤的歷史觀念冠冕堂皇充斥熒屏。
綜上所述,歷史影視劇對歷史教育來說就像一把雙刃劍,正確的運用優秀歷史影視劇可以激發青少年學習歷史的興趣,增進青少年對歷史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一些戲說、劣質的歷史影視劇,不但會讓青少年得到錯誤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會扭曲他們的歷史觀。所以,教會青少年們正確的對待歷史影視劇,認識到歷史影視劇與真實歷史的偏差就成了歷史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② 暴力電影對青少年的影響有哪些
錯誤的行為誘導方式。為提高影片票房,很多暴力電影一味地追求視覺上的刺激,淡化了傳統的道德觀念,扭麴生活中的真善美,誇大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的聰明才智,將其形象渲染得神通廣大。
這種暴力電影不僅沒有樹立良好的正面形象,而且激勵和誇大了負面力量。這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青少年對社會、對法律的認識,可能導致青少年誤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暴力電影直接刺激著青少年的犯罪慾望。很多暴力電影不僅呈現出暴力行為的血腥畫面,還為觀眾呈現整個犯罪過程。
尤其是色情和兇殺的場面,很容易給青少年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某市4名青少年受到剛看完電影的影響,想將電影中的情景付諸於實際行動。剛好有一名年輕婦女王某下班經過,於是這4名青少年模仿電影中的鏡頭,對王某實施了搶劫和輪奸行為。由此可見,暴力電影刺激青少年犯罪的魔力。
(2)電影對學生的影響力有哪些擴展閱讀
1、全部:不限年齡
2、12+:未滿12歲由成年人伴隨觀影
3、15+:未滿15歲由成年人伴隨觀影
4、18+:未滿18歲由成年人伴隨觀影
5、限制:未滿19歲禁止觀影且限制影院上映
③ 給孩子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會有什麼好處
疫情期間還有大部分的學子沒有進入校園,網課的學習枯燥乏味,一點一線的生活毫無生機,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國產影片,極具有教育意義,在釋放壓力的同時也必有收獲。
一、老電影《天堂回信》至今仍然感動人心,平凡而偉大的一部電影,對於80後一代人影響深遠。故事以爺爺和晨晨高放在空曠的午門前的風箏開始,又以晨晨和琳琳在那個晨晨去幼兒園的路上總能遇到的老大爺的幫助下放飛天際的風箏結束。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只需要一個標准,那就是這部電影能不能從內心深處打動你,這種打動不一定要是感動,也可以是一種啟示,一種反思,亦或是一道美好的回憶。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在自己的童年階段里,有一個能夠疼愛但不溺愛,能陪自己認識社會,認識生活,認識自然,認識小動物,陪自己玩耍,教自己技能,保持孩子該有的童心與玩性的長輩,是一件難得而又幸福的事情。
④ 哪一部電影對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為什麼
對我影響最大的電影,到目前為止是《肖申克的救贖》。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安迪被指控殺死了妻子和情人而被迫入獄。在獄中他也絕望過,但是卻沒有放棄過,即使自己一個人不願意與人交流,但是他還是有自己的想法。因為精通金融方面的知識,遠離了一些骯臟邪惡的典獄工作,轉向去做一些腦力工作,幫助典獄長洗黑錢,幫助一些長官的孩子解決入學問題。他還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他知道自由的重要性。
3、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要學會投其所好。監獄不是一個好地方。裡面充斥著各種不堪入目的事情,有性侵,交易等等不幹凈的東西,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對待。安迪知道每個人的喜好,他為典獄長做事,不止讓自己有好處,還把這些好處惠及所有人,這樣的人不僅為自己,還想著他人,很容易被人愛戴。這個社會也是這樣,好處大家享,才容易立足。
⑤ 對學生有益的電影有哪些
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家庭作業,放牛班的春天,霍金的故事,心靈捕手,仙境之橋,戰馬,漫步雲端,海上鋼琴師,八月迷情,浪潮,自閉歷程,叫我第一名
基本上都是勵志的,有一些資源我有,如果需要可以發給你
⑥ 開展影視教育進校園活動會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繁榮,影視、短視頻作品的數量空前龐大,越來越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大眾的認知、思維和思想。對此,省政協委員、泰州市電影家協會主席丁文劍建議,作為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票房大省,江蘇應該大力推進中小學影視教育進課程、進校園、進課堂。
早在2018年11月,教育部、中宣部就聯合頒布了《關於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但丁文劍調研中卻發現,我省中小學影視教育目前仍處於自發、零散階段。有的學校教育理念陳舊,認為開展影視教育不能提高分數,會影響學生的學科考試成績,讓孩子「不務正業」;有的學校則將影視教育僅僅理解為就是組織學生看一兩次電影,影視作品的內涵挖掘不夠,影視藝術的價值未能充分展現,影視課程的教育功能未能凸顯。
丁文劍認為,中小學生會從不同渠道接受到各類視聽產品,成為良莠不齊的影視作品的被動受眾。而有些所謂「中小學學生影視必看100部」等層出不窮的「片單」,雖不乏經典入選,但存在視角狹隘、偏於個人喜好,忽略學生年段、教育內涵等問題。丁文劍建議,教育部門應通過影視課程資源建設,探尋「影視教育體系」構建的路徑和方法,多樣化、規范化、持續化地推進中小學影視教育。
⑦ 有哪些電影讓中學生看了之後會覺得特別的有教育意義
《同桌的你》、《左耳》、《梔子花開》等丟可以。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時期,這段時期是每個人的花樣年華之際,就像蟬蛹蛻變成美麗的蝴蝶一樣,即將踏入社會,進入新的環境,即將蛻變掉身上的稚嫩,所以看一些青春類的電影比較適合,應該看一些比較有正能量,比較青春類的電影。
這幾部都是個人比較喜歡的,覺得比較適合中學生觀看,也是青春電影的代表,希望大家青春不老,時光不散。
⑧ 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必看的十部電影
十佳劇情片:
1) 肖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勵志影片。
2) 教父(1、2):經典黑幫片,有此作品,其他同類一概低頭。
3)美國往事:整個人生都在裡面。
4)天堂電影院:每個男人的童年回憶,太經典了。
5)無主之城:人家怎麼能拍出這么牛的電影!
6)活著:也許是中國目前最偉大的電影。
7) 阿甘正傳:教導所有的人要去寬容別人,傻就是福氣。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愛中國。
9) 楚門的世界:探討人的價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樂之聲:音樂的力量、音樂的快樂!
11)辛德勒的名單:震撼人心的歷史、充滿感染力的攝影和傑出的演員。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戰系列:開創了一個電影神話。
2) 異次元駭客(第十三層):應該說它比黑客帝國的構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畫類科幻電影的代表。
4) 終結者(1、2):科幻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電影真不多見。
6) 黑客帝國系列:引發了對現實和未來網路發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種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風格另類的科幻片,結尾出人意表。
超時空接觸:比較嚴肅地探討外星文明問題的力作。
9) 千鈞一發:描寫未來社會人的基因問題的驚險影片,內容和主題俱佳。
10) 2001漫遊太空:經典作品,以嚴肅的科學性和預見性著稱。
十佳戰爭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實反映戰爭和人性的超級巨作。
2) 獵殺紅色十月:節奏和人物拿捏准確的潛艇影片代表作。
3) 兵臨城下:從獨特的視角描寫二戰的巨片,演員表演到位。
4) 大逃殺歸入戰爭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殘酷。
5) 巴頓將軍:全景式展示戰爭的代表作,演員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眾的新型海戰片,拍得很有特點。
7) 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看過後使人對戰爭產生恐懼。
8)星際艦隊:科幻性質的戰爭片,士兵的訓練和戰斗的描寫很有煽動性和爭議性。 9)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隨時看起來都心潮澎湃的好電影!
10) 野戰排:反思越戰的經典影片。
十佳動作片
1) 英雄本色(1):吳宇森代表作。
2) 真實的謊言:阿諾演的最溫情和幽默的電影。
3) 生死時速(1):充滿動感,耳目一新!
4) 虎膽龍威系列:呵呵他怎麼總是一身傷卻不死啊!!!
5) 勇闖奪命島(石破天驚)動作片顛峰作品!演員表演出色。
6) 刀鋒戰士(1、2):新式吸血鬼動作片,非常另類和華麗。
7) 神秘的黃玫瑰系列:呵呵因為看的時候年紀小,覺得比西部片還經典。
8)復仇:也是羅馬尼亞的老電影,這部影片的槍戰讓人百看不厭。
9) 三步殺人曲系列:干凈利落的墨西哥風格槍戰電影。
10) 第一滴血(1):有內涵有力度有故事,是史泰龍為數不多的好片
⑨ 影視對大學生的影響有那些
大眾傳媒娛樂化傾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2006-04-12 13:31
周少四
摘 要:本文分析了傳媒娛樂化的表現及其成因,並闡明了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傳媒 娛樂化 思想政治教育 影響
伴隨著都市化報紙的興起和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大眾傳媒娛樂化現象越來越受到關註:娛樂新聞的比例加大,富有人情味、趣味性的軟新聞在新聞報道中大行其道,關繫到國計民生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硬新聞大大減少;嚴肅的新聞被娛樂的手法加以軟化而包裝成「娛樂信息」,新聞事件的戲劇性懸念或煽情性刺激性的方面被強化,新聞越來越故事化、文學化。這些現象必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
一、大眾傳媒娛樂化的表現
大眾傳媒娛樂化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內容上來看,硬新聞減少,軟新聞流行。媒體總是把公眾的注意力從重要的事務上引開,使那些無關緊要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成為新聞的重點。對人們的切身利益有著重大影響的硬新聞卻在逐漸地減少,有關公眾利益的勞動權利、生態環保、高新科技、行業危機等方面的問題很少得到重視。即便有相關的報道,也會被淹沒在諸如性、丑聞和暴力犯罪這類煽情故事之中。為追求轟動效應,吸引受眾眼球,傳媒對娛樂圈的明星不厭其煩地大肆渲染,娛樂明星們一時間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重要話題。二是從形式上來看,媒體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新聞中挖掘出娛樂價值,新聞取材上惹人眼球,報道角度上刻意獵奇,寫作手法上肆意渲染,即所謂的「硬性新聞軟著陸」。由於報道角度上的獵奇,一些殘暴的兇殺大案、沉痛的人間悲劇、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會悄然演變為帶有低俗化、娛樂化傾向的新聞炒作。
二、大眾傳媒娛樂化的原因分析
從中外新聞事業發展歷程來看,大眾傳媒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至一戰期間的黃色新聞。黃色新聞是在煽情主義新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注重犯罪、丑聞、流言蜚語、離婚、性等問題,是報業追逐利潤不擇手段競爭的產物。它起源於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競爭,由於這種做法迎合了受眾的某種需要,所以給當時普利策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1]
在國內,娛樂化已經成為傳媒的一種時尚。它是對國際傳媒的借鑒,也是傳媒走向市場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媒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它也要參與市場競爭,實行優勝劣汰,傳媒要面向市場、考慮市場需要,通過一切手段爭取最大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傳媒已經嘗到新聞娛樂化的甜頭,紛紛將新聞娛樂化作為爭奪受眾和市場的法寶,甚至有的媒體還將娛樂化作為拯救媒體的良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娛樂化就成為眾多傳媒不謀而合的選擇。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新聞娛樂化充分考慮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它是受眾中心論的產物。我國傳媒有著悠久的政論傳統,新聞傳媒也已經習慣於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機制。傳媒監視環境、協調社會、繼承遺產等功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而娛樂功能卻長期受到壓制。不可否認的是,在傳媒的諸多功能中,娛樂也應該是題中之意。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傳媒開始走向市場、走向競爭,傳媒開始從高高的政治講壇上走下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傳者中心的傳播機制逐漸被受者中心的傳播機制代替。在這一過程中,傳媒發揮了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新聞在內容上傾向於軟新聞或盡量使嚴肅新聞軟化;在表達方式上盡量從受眾接受心理出發,加強接近性,增加趣味性;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性、人情味,強化新聞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的道路。
三、娛樂化傾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傳媒娛樂化潮流湧向高校,有人歡喜有人憂。持反對意見者將新聞娛樂化視為洪水猛獸,認為它不僅導致媒介的庸俗化,而且阻礙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持肯定意見者認為傳媒娛樂化是爭取受眾的法寶。究竟如何看待高校新聞娛樂化的現象呢?這著重分析和討論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點負面影響。
1、削弱大學生的辨別力和批判精神。按照李普曼的輿論學觀點,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由於實際活動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物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大眾媒介去了解。大眾媒介並不是「鏡子」式地再現現實環境,而是對象徵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重新結構化,營造了所謂的「擬態環境」。盡管客觀的現實環境往往與「擬態環境」相差甚遠,但人們還是將「擬態環境」誤作客觀現實加以認識。這樣,「擬態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如果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和其它節目里充斥著娛樂,那麼就會給大學生營造一個「其樂融融」的擬態環境,使他們逐漸對社會現實產生麻木的心理,進而喪失對現實環境的思考和批判,削弱他們的辨別力和批判精神。[2]
2、降低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按照媒介規范理論的觀點,娛樂化會導致媒介放棄社會責任。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對於娛樂化的追求必然導致庸俗化的傾向,媒介在維護正義、勸人為善的名義下,利用受眾獵奇的心理,大肆將一些社會丑惡現象公之於眾,只是在結尾處象徵性地加上評論,還美其名曰以此為鑒,以防後效。在這一過程中,以防後效的目的沒有達到,受眾的獵奇心理倒是得到了滿足,媒介的利潤也大幅飈升。其實,大眾傳媒是一個必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具有特殊屬性的產業。媒體絕不是「媚體」,媒體的責任絕不是遷就、迎合低級趣味,媒體所追求的接近性、可讀性絕不是與惡意炒作、庸俗媚俗劃等號。
3、鼓吹新潮時尚而拋棄節儉實惠。按照傳播學中「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觀點,大眾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傳媒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現在,大學生的安全感降低,與大眾傳媒的報道充斥著暴力、兇殺、腐敗和陰暗不無關系。「追星族」津津樂道影視明星的細枝末節卻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這與大眾傳媒的報道過多地關註明星緋聞而不是國計民生直接相關。大學生追求新潮時尚而拋棄節儉實惠,與大眾傳媒鼓吹西方個性自由和消費主義關系甚大。[3]
4、使大學生的社會觀呈現出世俗性。按照傳統新聞理論的觀點,傳媒娛樂化使新聞步入歧途,遠離正軌。傳媒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與人類生存關系密切的信息,使人們獲取與生存關系密切的各類信息,雖然並不排斥傳媒的娛樂功能,但這些畢竟不是主要功能。如果過分地強調傳媒的娛樂功能,必然會影響到其它功能的發揮,其結果無疑是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焦點不再是政治,他們在政治傾向和選擇上更少理想主義色彩。這意味著他們不可能成為政治的簡單動員對象和積極的參與者,他們的社會觀呈現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現實化的色彩。
在傳媒娛樂化的背後必然有其道理可究,不可否認的是,在某種程度上娛樂化的做法確實從經濟效益上給傳媒帶來不少的甜頭。但從長遠來看,傳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傾向最終使媒介的權威下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防止傳媒娛樂化的危害,既有賴於媒介自律,在新聞業界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不斷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動應對挑戰,佔領高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藝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