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很多方面都不行,為什麼電影行業卻發展得很好
印度電影發展的很好,寶萊塢也是電影人心中的天堂。印度這個國家沒有民主,印度這個國家真的很爛,但是印度的電影發展很好,為什麼印度這個國家很爛,但是印度電影為什麼這么好呢?我一直都搞不懂,但是後來我知道了印度的電影發展有很多因素,正是所有人的努力讓印度電影發展的越來越好。
印度電影真的很棒。
㈡ 目前電影行業是控制在哪個國家手裡全球八大電影公司 美國占幾家
好萊塢 寶萊塢 歐洲
㈢ 是不是好多國家都沒有明星也沒有娛樂業
如果你單指唱歌或者演電影的藝人,那還真是很多國家沒有,我們國家在解放初期不久沒有嗎,主要是因為媒體渠道太過狹隘,大眾看不到聽不到什麼。到了音畫時代,電影、留聲機、廣播、平面傳媒等出現之後,人們就越來越能夠長時間聽到一個名字,進而越來越熟悉(就好像周傑倫一樣),明星也就出來了,而且隨著媒體的發展,明星也就越來越多。
如果你指的明星是廣義的,那麼每個國家都有,只不過分領域,像是奧巴馬,胡志明,列寧等領導人,就是政治圈的明星;這樣說來,一直都有明星,只是你怎麼看而已。
還有,如果相當明星,就要成為一個大眾都熟悉的人物,不管你是干什麼的。
㈣ 請問加拿大電影產業怎樣,和中國相比
加拿大
文化部門定義和行業界定 加拿大統計局把文化部門定義為以藝術表現形式、遺產古跡為基礎引起的各種活動和產出。以此為標准,文化統計框架包括傳統藝術和文化行業、現代藝術活動和遺產古跡及其相關支持設施等部分的創作、生產、保存、組織支持和服務、製造、銷售等整個經濟活動鏈的供需情況。具體在北美產業分類中,加拿大文化部門主要是指信息和文化產業以及藝術、娛樂和消遣行業兩大類。
文化部門的相關統計數據 1997年加拿大文化部門增加值為224.82億加元,佔GDP比重為3.1%;文化部門就業64.07萬人,占總就業人數的4.8%。
在加拿大看的電影,大部分都是美國拍的。加拿大幾乎沒有自己的電影產業。可是加拿大人和美國人一樣都超愛看電影,單從成千上億的票房就可以看出來了。各大影院都是和美國同步上映新片,電影廣告從2、3個月前甚至半年前就開始播出,比如現在影院就在放正片前播放12月份聖誕節檔期的預告了。電視里也在新片上映前大做廣告。在暑假期間,更是一個好戲連台的檔期,電影院吸引的大多數還是青少年的人群。
過去,提到加拿大電影,人們大都只想起它的動畫片和紀錄片。11月中旬,在北京電影資料館舉辦的加拿大電影展放映了近年出品的五部加拿大故事片。許多中國觀眾驚訝地發現,原來加拿大故事片也如此精彩!
這五部故事片包括《給我自由》、《立方體》、《照亮你的道路》、《凱拉》和《神聖的瑞恩家族》。這五部影片主題各異,但都製作精良,藝術風格自然、大氣,體現著導演對生活和藝術的嚴肅探索。比如,在影片《給我自由》中,13歲的少女昂納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探究人生痛苦的原因。女導演萊亞-普爾以其細膩而色彩豐富的電影語言,讓觀眾為之動情。萊亞-普爾是近年來一位有成就的女導演,她的每一部影片幾乎都引起關註:第一部影片《酒店女人》(1986年)贏得了七個獎項,《安妮-特雷斯特》(1986年)、《埋伏的士兵》(1988年)、《狂野女郎》(1991年)、《慾望行動》(1993年)也都獲得多個獎項,並在許多電影節上放映。《給我自由》是她的第六部故事片。
的確,近20年來加拿大的故事片已逐漸成為國際影壇不容忽視的力量。80年代,加拿大一些具有較高水平的藝術片已引起影壇關注,其中以德尼-阿岡執導的《美洲帝國的衰落》(1986)和《蒙特利爾的耶穌》(1989)最為著名。《美洲帝國的衰落》通過四男四女的自白,勾畫了西方世界個人享樂的圖景。這部影片使德尼-阿岡成為加拿大國際聲譽最高的電影導演。影片自1986年5月在法國嘎納電影節放映後,連續獲得20多個國內、國際獎項。《蒙特利爾的耶穌》則從宗教的角度來觀察魁北克社會,這部看起來荒誕、殘酷的影片,是《美洲帝國的衰落》有關信念問題探索的延續。值得一提的還有大衛-克勞恩伯格1988年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蒼蠅》、恐怖片《死亡怪圈》等等。
進入90年代,加拿大製作出一批具有相當深度的影片,其藝術表達的普遍性和准確性,更引起評論家們的注意,一些年輕的導演和他們的影片在國際電影節上頻頻獲獎。阿托姆-伊戈揚就是其中一位。這位在加拿大家喻戶嘵的年輕導演1995年執導的《脫衣舞場》在法國嘎納電影節上獲得大獎,1997年執導的《幸福的亡靈》再次獲國際大獎。大衛-克勞恩伯格在這一時期執導的影片《碰撞》、《裸體午餐》像他八十年代的影片一樣受到好評。
對人的生存狀態和命運的關注成為近年加拿大電影的聚焦點。除此次參展影片外,由於張艾嘉的出演而為中國觀眾關注的《紅色小提琴》也體現了這一特點。故事敘述一把獨特的小提琴,歷經三百年,走過五大洲,每個接觸過這把小提琴的生命都被激起燦爛耀眼的火花。去年出品的《感觀五重奏》描述一幢住宅樓中五個不同職業、性格、年齡及性別的人,各自沉迷於某一感覺中,自我封閉,而一個小女孩的失蹤將他們連接起來。
早在1939年,為了扶持和發展本國電影業,加拿大成立了國家電影局,從事影片的製作和發行。現在加拿大國家電影局每年的總預算為6500萬加元,可以完成大約100部作品。據統計,加拿大電影局至今已累計完成9000部電影作品,發行到全球85個國家。政府每年還通過加拿大影視公司投資3000萬加元用於支持各公司拍攝本國影片,另外再投資1000萬加元用於影片發行。該公司對於本國影片的投資額最高可達製片成本的49%。
㈤ --亞洲哪個國家的電影工業最發達
1.韓國
目前韓國的電影工業水平確實在亞洲首屈一指,這是不爭的事實,現在華人地區的很多電影特技製作也要仰仗韓國。目前在亞洲最受到好萊塢重視的電影國家也是韓國。
2.日本、泰國,
日本的電影產業日漸衰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電影產量不高,但相比其他亞洲國際和地區還是保持著較高的水準,泰國作為新起之秀,目前擁有僅次於北京的亞洲第二大的攝影基地,恐怖片的製作水準也比較高。動作片也出現了幾部令人驚艷的電影,例如拳霸系列。
3.香港,
目前很難把香港單獨看做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因為他正在和中國大陸整合,作為一個狹小的地區,電影題材也受到嚴重的限制,幾乎以警匪片,古裝武打片,搞笑片為主,但他目前在動作片和爆破技術,飛車技術,以及其他工業環節依然擁有亞洲一流的人才,中國大陸在很多電影上面還是要仰仗香港。
4.中國,
作為電影的後起新秀,倚仗市場的迅猛發展,電影工業也隨之較快發展,但硬體尚可,譬如北京的懷柔片廠,擁有世界一流的設備,但軟體方面,也就是技術人才方面,幾乎相當落後,嚴重倚仗香港地區。創作制度方面全世界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應該是北朝鮮),能拍攝的題材以古裝為主,現代題材限於嚴厲的審查制度和意識形態,幾乎很難有多大作為。
5.印度,
bollywood 在中亞,南亞 有著巨大的影響,但主要以歌舞片為主,其他片種就沒什麼影響力。電影工業當然不可能只靠歌舞片撐起來。
6、台灣,
沒有電影工業,一年電影產量說的誇張點,也就十部八部的,絕大多數票房在幾萬塊錢,幾十萬塊錢人民幣左右,偶爾冒出來一兩部上千萬的票房的電影,但純屬個案
7 其他東南亞國家幾乎和台灣地區差不多,談不上電影工業,不值一提。
㈥ 什麼國家沒有電影
反正我就知道希臘曾經全過禁止所有游戲
任何人玩任何游戲都犯法
超級瑪麗都不行
㈦ 哪個國家從來沒拍電影
梵蒂岡,這個是真沒有
㈧ 電影地區(國家)區分
這個一般以作品拍攝的【承接方】為主吧。
國內電影和國外電影是不同的。
國內的電影行業不能算是一個工業的模式,還不是個正規的體系,國內主要是製片廠作為製片公司,往往是國有股份,不是市場模式。
國內一般是先創作劇本,有電影公司選中,電影公司去拉投資【投資方】,然後再找演員拍攝。
從這個層面上說,【電影地區就是以我們的承接拍攝方出品方為主】
而國外電影:一般出品方就是製片方,也是投資方,
就比如:好萊塢著名的六大電影公司:華納,索尼—哥倫比亞,迪斯尼,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環球。都是【製片公司】
製片公司的職責就是完成電影的產業鏈,從【劇本的編寫,投資預算,選導演,選演員】都是電影公司負責。至於發行,對於這六大公司來說,還是由他們掌控。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說,【電影地區就是以他整個電影製片公司來說了】
㈨ 國家對影視業的「嚴打」是否意味著影視業不好乾了
從影視股股價下跌、影視公司市值縮水、到一刀切的「稅收監管」政策;從橫店影視城劇組寥寥,到大小影視公司掀起裁員潮,這一切似乎印證了王長田6月份在上影節所說的「中國電影的第一次危機正在到來。」
首先,個人非常支持國家對娛樂圈的「嚴打」政策,目前中國的影視業雖然蒸蒸日上,但是依舊存在數不清的詬病和烏煙瘴氣的事情,不然不會有那麼多明星抵禦不住誘惑、誤入歧途。其實說到底當演員還是非常被動的,尤其是那些不怎麼火的演員。大把的金錢最後都落進製片人、導演和投資人的手裡,所以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演員存在逃稅現象。盡管這對他人沒有造成直接傷害,但是對於整個社會的風氣和發展影響還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