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能提供一下 京劇二進宮的唱詞
徐延昭:【二黃原板】懷抱著幼主爺把江山執掌,
楊波:為什麼恨天怨地,頰帶惆悵,所為哪樁?
李艷妃:並非是哀家頰帶惆悵,都只為我朝中不得安康。
楊:我朝中有什麼禍從天降,
徐:你就該請太師父女們商量。
李:太師爺心腸如同王莽,他要奪我皇兒錦綉家邦。
徐:太師爺娘娘的父,他本是皇親國丈,
楊:未必他一旦無情,起下了篡位的心腸,太師爺忠良。
李:你道他無有篡位心腸,封鎖昭陽為的是哪樁?
楊:臣七月十三也曾把三本奏上,國太偏偏要讓,
徐:你言道大明朝有事無事,不用徐楊二奸黨,趕出朝房,自立為王。
李:開言來喚一聲定國將,哀家言來細聽端詳:你保幼主登龍位,封你一字並肩王。
徐:老臣年邁難把國掌,要保朝還有那兵部侍郎。
李:徐皇兄年紀邁難把國掌,轉面來叫一聲兵部侍郎:你保太子登龍位上,你的名兒萬古揚。
楊:嚇得臣低頭不敢望,戰戰兢兢啟奏皇娘:臣昨晚修下了辭王本,今日里進宮來辭別皇娘。望國太開恩將臣放,臣還鄉落一個清閑自在,無憂無慮,無是無非,做什麼兵部侍郎,無有下場!
李:他二人把話一樣講,倒叫哀家無有主張。無奈何懷抱太子跪至在昭陽,
徐:嚇壞了定國王,
楊:【二黃二六】兵部侍郎。
徐:自從盤古立帝邦,
楊:君跪臣來臣怎敢當?
李:非是哀家來跪你,跪的是我皇兒錦綉家邦。
徐:錦家邦來錦家邦,
楊:臣有一本啟奏皇娘。
徐:昔日里有一個李文、李廣,
楊:弟兄雙雙扶保朝堂。
徐:李文北門帶箭喪,
楊:伴駕山前又收李剛。
徐:收了一將損傷一將,
楊:一將倒比一將強。
徐:到後來保太子登龍位上,
楊:反把那亞父李廣斬首在法場。
徐: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將,
楊:哪一個忠良又有下場?
李:有下場來無下場,且聽哀家說個比方:昔日里有一個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內生太子,他的名兒萬古揚。
徐:困龍思想長江浪,
楊:虎落平陽想奔山崗。
徐:國太思來想一想,
楊:誰是忠良哪個是奸黨?
李:忠良本是徐楊將,奸黨就是我父李良。二卿不把國來掌,【二黃搖板】哀家跪死在昭陽。
楊波:千歲爺進寒宮休要慌忙,站宮門聽學生細說比方。
昔日里楚漢兩爭強,鴻門設宴要害漢王。
張子房背寶劍把韓信來訪,九里山前擺下戰場。
逼得個楚項羽在烏江命喪,到後來封韓信三齊王。
他朝中有一位蕭何丞相,後宮院有一位呂後娘娘。
君臣們設下了天羅地網,三宣韓信斬首未央。
九月十三雪霜降,為國忠良不能久長。
千歲爺進寒宮學生不往,怕的是辜負了十載寒窗,
九載遨遊,八月科場,七篇的文章,
落得個兵部侍郎,只恐無有下場。
② 二進宮秦腔片段唱詞 太平年間把榮享
秦腔《二進宮》「太平年間把榮享」選段:
徐:太平年間把榮享,
楊:國太為何加愁腸,
妃:說什麼太平年間把榮享,朝有大禍不安康。
徐:滔天大禍從天降,
楊:宣太尉進宮作商量。
妃:我的父奸心賽王莽, 他要奪大明錦家邦。
徐:太師國老為皇丈,
楊:難道說他有此心腸。
妃:你說他無有此心腸,斷卻水火困昭陽。
徐:你父他把良心喪,
楊:說與徐楊無良方,
妃:朝有九卿和四相,唯有你徐楊二位忠良。
徐:從前徐楊拿本上,
楊:你言說徐楊是奸黨,
妃:過去的話兒再休講,提起了前言我臉無光。
徐:為臣有心來照望,
楊:誠恐臨危身帶傷,
妃:老王晏駕龍歸蒼,你保上太子登龍床。
(2)豫劇老電影王莽篡位擴展閱讀:
《二進宮》是傳統京劇《龍鳳閣》中的一出,全劇由《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三出組成。又有同名川劇、徽劇、漢劇、湘劇、滇劇、河北梆子、晉劇、秦腔、豫劇、越調、曲劇等。
故事講述了明穆宗(隆慶帝)死後,太子(朱翊鈞,即後來的萬曆皇帝)年幼(時年10歲),李艷妃(歷史上稱為李貴妃,朱翊鈞即皇帝後晉升為李太後)垂簾聽政。其父李良(原型為武清伯李偉),蒙蔽李妃,企圖篡位,定國王徐延昭(原型為明朝首輔徐階)、兵部侍郎楊波(原型為兵部尚書王崇古),於龍鳳閣嚴詞諫阻,李妃執迷不聽,君臣爭辯甚劇,不歡而散。
李良封鎖了昭陽宮,使內外隔絕,篡位之跡已明。徐、楊二人於探皇陵後,二次進宮進諫。此時李妃已悔悟,遂以國事相托。後楊波發動人馬,卒斬李良。《二進宮》描述的是探皇陵後,徐延昭(又做:徐彥召)、楊波(又稱:楊侍郎)復入後宮,竭誠奏導。李後深知徐、楊忠誠可托,威望骨鯁,足以懾服國丈。遂將幼主託付徐、楊,以固明室社稷。
參考資料:網路-二進宮(戲劇劇目)
③ 賀後罵殿 戲詞
<趙德芳我的兒休要悲痛>
[二黃原板]
趙德芳我的兒休要悲痛,
近前來聽叔王把兒來封。
孤賜你金鑲白玉鎖,
(垛板)
加封你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
四正王、五德王、六靜王。
上殿不參王,
下殿不辭王。
我再賜你凹(多音字,念wa)面金鐧,
上打昏君,下打讒臣,
壓定了滿朝的文武,
大小官員,誰敢不尊,
你是個八賢王,代管孤穹。
[散板]
小嬌兒從今後你莫要悲痛。
老皇嫂請回養老宮。
<有賀後在金殿一聲高罵>
【二黃導板】
有賀後在金殿一聲高罵,
【回龍】
罵一聲無道君細聽根芽。
【慢板】
老王爺為江山何曾卸甲,老王爺為山河奔走天涯。
【快三眼】
遭不幸老王爺晏了御駕,賊昏王篡了位謀亂邦家。
把一個皇太子逼死殿下,反倒說為嫂我攔阻有差。
賊好比王莽賊稱孤道寡,賊好比曹阿瞞一點不差,
賊好比秦趙高指鹿為馬,賊好比司馬師攪亂中華。
只罵得賊昏王裝聾作啞,只罵得那賊昏王扭轉身軀、
閉目合睛、羞羞慚慚、一語不發,
只罵得賊昏王無言對答,兩旁的文武臣珠淚如麻。
搬一把金交椅娘且坐下,你叔王不讓位再去罵他。
<自盤古立帝幫天子為重>
(二黃慢板)自盤古立帝幫天子為重,老皇嫂罵孤王情理難容。論國法就該把殘生斷送,(快三眼)還念你與兄王掌印東宮。兄王爺晏駕鍾鼓齊動,滿朝中文武臣議論不同。都說道大皇兒他年輕無用,一個個保孤王駕坐九重。孤雖是登大寶依然大宋,哪一個大膽的敢坐金龍?把皇嫂當作了太後侍奉,崇上微號容是不容?(原板)老皇嫂說什麼務農耕種,普天下俱都是老王來封。享榮華受富貴你母子們共同,亦非是叔為君侄為臣各分西東。走上前打一躬把皇嫂尊奉,昭陽院改為養老宮。賜皇嫂上方劍泰山壓重,管三宮和六院,大小嬪妃任你施行,從不與從。
<老皇嫂說什麼務農耕種>
【二黃原板】
老皇嫂說什麼務農耕種,
普天下俱都是老王來封。
享榮華受富貴你母子們同共,
也非是叔為君侄為臣各分西東。
走上前打一躬把皇嫂尊奉,昭陽院改為養老宮。
賜皇嫂尚方劍泰山壓重,管三宮和六院,
大小嬪妃任你施行,是從不與從?
<一見皇兒把命喪>
(哭)喂呀……
【散板】
一見皇兒把命喪,怎不叫娘痛斷了腸。
將屍首搭至在白虎堂停放,隨娘到金殿去罵昏王。
【叫頭】
昏王,篡位王,昏王啊!
【二黃倒板】
有賀後在金殿一聲高罵。
【叫頭】
昏王,篡位王,喂啊!
【「回龍腔」】
罵一聲無道君細聽根芽。
【正板】老王爺為江山足踢拳打,
老王爺為山河奔走天涯。
【快三眼】
遭不幸老王爺晏了御駕,賊昏王篡了位謀亂邦家。
把一個皇太子逼死殿下,反倒說為嫂我攔阻有差。
賊好比王莽賊稱孤道寡,賊好比曹阿瞞一點不差,
賊好比秦趙高指鹿為馬,賊好比司馬師攪亂中華。
只罵得賊昏王裝聾作啞,
只罵得那賊昏王扭轉身軀、
閉目合睛、羞羞慚慚、一語不發,
只罵得賊昏王無言對答,兩旁的文武臣珠淚如麻。
搬一把金交椅娘且坐下,你叔王不讓位我再去罵他。
就這么多了,你要是想得到全本<賀後罵殿>的詞你可以去京劇藝術網查查看!
④ 為什麼所有著名帝王里,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最不受影視的青睞 幾乎沒有他們的正劇或者戲說
其實我倒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像唐太宗,康熙,乾隆等都演爛了,也沒什麼太多的創造價值了,對於像隋文帝和光武帝這樣的潛力很大,很有創造空間,如果有他們的電視劇我會很有興趣看,其實影視作品很少提到他們,但曾經有評書講過他們,我就聽過《光武中興》講的就是劉秀,很不錯的,如果拍成電視劇應該很好看,至於隋煬帝只有在《隋唐演義》等提過一點,不是主角,我也很期待電視電影能出一些新的東西,別老是拿那幾個人物編來編去的,很乏味......
至於上面說的拍他們造價高,但像漢朝如漢高祖劉邦的,漢武帝劉徹的,還有隋朝末年的,唐朝如唐太宗的,唐玄宗的演的也都不少.我想之所以康熙等重復的演,是現在導演都以賺錢為主,拍什麼樣的戲最簡單,最賺錢就拍什麼,至於不好看,沒關系,沒看現在戲沒拍之前就在宣傳嗎?弄些緋聞出來就大賣,像光武帝這樣的得挖掘,費腦筋,人家何必呢?
再提一下我小時候聽的評書《光武中興》,比較戲劇性,說王莽篡位,當時漢平帝臨死時緊急把一個妃子生的皇子劉璇封為太子,讓人抱著逃離皇宮了,當時王皇後懷有身孕(故事裡說皇後是王莽的女兒),王莽說如果皇後生個女兒,就留下,如果生個皇子,就殺掉,皇後臨盆時,竇太師去看望,把他自己剛生下的女兒用袍袖帶進冷宮,又把皇後生的皇子用袍袖帶出來,因為是袍袖帶出,所以起名「劉秀」劉文書,對外聲稱自己生個兒子,叫竇完郎,劉秀12歲被人告發,被迫開始流離生活,但時刻不忘復國,曾經被追走投無路,跳下懸崖,正好掉在老虎背上,老虎以為是厲害的角色,要不然不敢騎在自己背上,對劉秀還很溫順,帶著劉秀在山上跑,追兵都震驚了,說是妖人劉秀,而支持劉秀的人都以為神助,這在書里是著名的一段「跨虎登山走南陽」,劉秀逃了一段路,下了虎背,對大貓(劉秀以為那是只大貓)表示感謝,還在「大貓」頭上寫個「王」字,說如果我有一日當了皇帝,就封你為深林之王......雖然很不符合歷史,但我覺得很有戲劇性,值得拍成電視劇
⑤ 哪位知道京劇《二進宮》的戲詞謝謝
京劇《二進宮》的戲詞:
楊:嚇的臣低頭不敢望,戰戰兢兢啟奏皇娘,臣昨晚修下了辭王本章,今日里進宮來辭別皇娘,臣要學姜子牙釣魚台上,臣要學鍾子期砍樵山崗,臣要學諸葛亮耕種隴上,臣要學呂蒙正苦讀文章。
春(吶)來百花齊開放,夏至荷花滿池塘,秋後菊花金(吶)錢樣,冬(呃)日臘梅帶雪霜。望國太開恩將臣放,臣落個無憂無慮無是無非,做什麼兵部侍郎,赦臣還(吶)鄉。
李:他二人把話一樣講,倒叫哀家無有主張,無奈何懷抱太子跪至在昭陽。
徐:嚇壞了定國王,
楊:兵部侍郎。
徐:自從盤古立帝邦,
楊:君跪臣來臣怎敢當?
李:非是哀家來跪你,跪的是我皇兒錦綉家邦。
徐:錦家邦來錦家邦,
楊:臣有一本啟奏皇娘。
徐:昔日里有一個李文、李廣,
楊:弟兄雙雙扶保朝綱。
徐:李文北門帶箭喪,
楊:伴駕山前又收李綱。
徐:收了一將損傷一將,
楊:一將倒比一將強。
徐:到後來保太子登龍位上,
楊:反把亞父李廣斬首在法場。
徐: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將,
楊:哪一個忠良又有下場!
李:有下場來無下場,且聽哀家說個比方:昔日里有一個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內生太子,他的名兒萬古揚。
徐:困龍思想長江浪,
楊:虎落平陽想奔山崗。
徐:事到頭來想一想,
楊:誰是忠良哪個是奸黨?
李:忠良本是徐、楊將,奸賊就是我父李良。二卿不把國來掌,哀家跪死在昭陽!
徐:收了一將損傷一將,
楊:一將倒比一將強。
徐:到後來保太子登龍位上,
楊:反把亞父李廣斬首在法場。
徐: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將,
楊:哪一個忠良又有下場!
李:有下場來無下場,且聽哀家說個比方:昔日里有一個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內生太子,他的名兒萬古揚。
徐:困龍思想長江浪,
楊:虎落平陽想奔山崗。
徐:事到頭來想一想,
楊:誰是忠良哪個是奸黨?
李:忠良本是徐、楊將,奸賊就是我父李良。二卿不把國來掌,哀家跪死在昭陽!
(5)豫劇老電影王莽篡位擴展閱讀:
《二進宮》是傳統京劇《龍鳳閣》中的一出,全劇由《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三出組成。又有同名川劇、徽劇、漢劇、湘劇、滇劇、河北梆子、晉劇、秦腔、豫劇、越調、曲劇等。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了明穆宗(隆慶帝)死後,太子(朱翊鈞,即後來的萬曆皇帝)年幼(時年10歲),李艷妃(歷史上稱為李貴妃,朱翊鈞即皇帝後晉升為李太後)垂簾聽政。其父李良(原型為武清伯李偉),蒙蔽李妃,企圖篡位。
定國王徐延昭(原型為明朝首輔徐階)、兵部侍郎楊波(原型為兵部尚書王崇古),於龍鳳閣嚴詞諫阻,李妃執迷不聽,君臣爭辯甚劇,不歡而散。
李良封鎖了昭陽宮,使內外隔絕,篡位之跡已明。徐、楊二人於探皇陵後,二次進宮進諫。此時李妃已悔悟,遂以國事相托。
後楊波發動人馬,卒斬李良。《二進宮》描述的是探皇陵後,徐延昭(又做:徐彥召)、楊波(又稱:楊侍郎)復入後宮,竭誠奏導。
李後深知徐、楊忠誠可托,威望骨鯁,足以懾服國丈。遂將幼主託付徐、楊,以固明室社稷。
⑥ 王莽篡位的電視劇有哪些
《光武大帝》、《漢光武大帝》、《長歌行》等。
《光武大帝》又名《劉秀救母》,是由趙勇執導,寇振海、杜志國、傅藝偉、姬麒麟、陶玉玲主演的十六集中國大陸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2002年首播。該劇講述了光武大帝的人生故事。
《秀麗江山之長歌行》是由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上海劇合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林心如影視文化工作室(東陽橫店)、安徽廣播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古裝歷史劇。
該劇改編自李歆所著網路小說《秀麗江山》,講述了西漢覆滅、王莽篡漢之後,陰麗華在錯綜復雜的歷史格局中,與愛人劉秀並肩作戰,歷盡艱辛共同完成東漢伊始創世偉業的傳奇故事。
林心如在《秀麗江山之長歌行》中飾演東漢賢後光烈皇後陰麗華,她充分挖掘人物內心錯綜復雜的變化,精準拿捏角色舉手投足間的神韻,將史書上恭謹儉約、仁愛孝順、憐憫慈愛的賢後詮釋得更加有血有肉。
⑦ 二進宮歌詞
二進宮
歌詞:
李艷妃 (內白) 唉!先王啊……(宮女、徐小姐、李艷妃同上。)
李艷妃 (二簧慢板) 自那日與徐楊決裂以後,看一看不覺是八月中秋。先王爺晏了駕太子年幼,太師爺起下了篡位奸謀。他那裡父女情全然無有,竟把我孤兒寡母當作了馬牛。徐小姐把守在宮門口,怕的是太師爺來把宮搜。
徐延昭 (內白) 大人請!
楊波 (內白) 千歲請!(徐延昭、楊波、楊公子同上。)
徐延昭 (二簧搖板) 探罷皇陵到昭陽,
楊波 (二簧搖板) 宮門上鎖是賊李良。
徐延昭 (二簧搖板) 銅錘付與大人掌,(楊波接錘,交付楊公子。)
楊波 (二簧搖板) 擊開宮門見皇娘。
楊公子 (白) 遵命。(二簧搖板) 銅錘一舉雙環斷,
徐小姐 (二簧搖板) 何人大膽闖昭陽?
徐延昭、楊波 (同白) 我兒休要動手,此乃(楊四公子)(徐小姐),向前見禮。
楊公子 (白) 小將有禮。
徐小姐 (白) 還禮。(楊公子下。)
徐延昭 (白) 我兒啟奏國太:就說徐、楊二家宮門候旨求見。(徐小姐進內。)
徐小姐 (白) 啟奏國太:徐、楊二家宮門候旨求見。
李艷妃 (白) 宣他二人進宮!
徐小姐 (白) 國太有旨:徐楊二家進宮。
徐延昭 (白) 領旨。大人!
楊波 (白) 千歲!
徐延昭 (白) 此番進宮,將保國之事,啟奏國太。
楊波 (白) 全仗千歲。
徐延昭 (白) 大人請!
楊波 (白) 千歲請!(二簧慢板) 千歲爺進寒宮休要慌忙,站宮門聽學生細說比方:昔日里楚漢兩爭強,鴻門設宴要害漢王。張子房背寶劍把韓信來訪,九里山前擺下戰場。逼得個楚項羽烏江命喪,到後來封韓信三齊王。他朝中有一位蕭何丞相,後宮院有一位呂後娘娘。
君臣們擺下了天羅地網,三宣韓信命喪未央。九月十三雪霜降,蓋世忠良不能久長。千歲爺進寒宮學生不往。
徐延昭 (白) 怕者何來?
楊波 (二簧慢板) 怕的是辜負了十年寒窗、九載遨遊、八月科場、七篇文章,才落得個兵部侍郎,怕只怕無有下場!
徐延昭 (白) 大人!(二簧原板) 說什麼學韓信命喪未央,站宮門聽老夫改說一樁:先王爺怎比得漢高皇上,龍國太怎比得呂後皇娘;李良賊怎比得蕭何丞相,大人怎比三齊王。這寒宮權當作鴻門宴上,有老夫比樊噲、懷抱銅錘、保駕身旁,料也無妨。
楊波 (二簧原板) 我好比魚兒闖過了千層羅網,受了些驚怕,著了些慌忙。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只要你忠心把國掌,老夫保你滿門無傷,
楊波 (二簧原板) 千歲爺保學生滿門無傷,捨死忘生闖進昭陽。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前面走的開國將,
楊波 (二簧原板) 後面跟隨兵部侍郎。徐延昭 (二簧原板) 站立在宮門朝內望,
李艷妃 (哭) 先王啊……
楊波 (二簧原板) 又只見龍國太懷抱太子、兩淚汪汪、口口聲聲哭的是先王!
徐延昭 (二簧原板) 龍國太哭的是江山難掌,
楊波 (二簧原板) 擺一擺手兒切莫要承當。
徐延昭 (二簧原板) 進宮去休行那君臣大禮,
楊波 (二簧原板) 學一個文站東,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武列西,
徐延昭、楊波 (同二簧原板) 各自分班站立在兩廂。
李艷妃 (白) 先王啊!(二簧慢板) 李艷妃坐昭陽前思後想,想起了朝中事無有主張。耳邊廂又聽得朝靴底響,想必是徐、楊進了昭陽。有幾句話兒我不好言講,我只得懷抱太子、兩淚汪汪、口口聲聲哭的是先王!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懷抱著幼主爺江山執掌,
楊波 (二簧原板) 為什麼恨天怨地,頰帶愁腸所為那樁?
李艷妃 (二簧原板) 並非是哀家頰帶愁腸,都只為我朝中不得安康。
楊波 (二簧原板) 我朝中有什麼禍從天降?
徐延昭 (二簧原板) 你就該請太師進宮來,父女們商量又待何妨?
李艷妃 (二簧原板) 太師爺心腸如同王莽,他要奪我皇兒錦綉家邦。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太師爺娘娘的父,他本是皇親國丈,
楊波 (二簧原板) 未必他一旦無情,起下了篡位的心腸。太師爺忠良!
李艷妃 (二簧原板) 你道他無有那篡位的心腸,封鎖昭陽為的是哪樁?
楊波 (二簧原板) 臣七月十三也曾把三本奏上,國太偏偏要讓,
徐延昭 (二簧原板) 你言道:大明朝有事無事、不用徐楊二奸黨,趕出朝房,龍國太自立為王。
李艷妃 (二簧原板) 先前的話兒休要講,不看哀家看在先王。徐王兄保幼主登龍位上,我封你一字並肩王。
徐延昭 (二簧原板) 老臣年邁難把國掌,要保國還是那兵部侍郎。
李艷妃 (二簧原板) 徐王兄年紀邁難把國掌,轉面來叫一聲兵部侍郎:你保幼主登龍位上,你的名兒萬古揚。
楊波 (二簧原板) 嚇得臣低頭不敢望,戰戰兢兢啟奏皇娘:臣昨晚修下了辭王本,今日里進宮來辭別皇娘。望國太開恩將臣放,放臣還鄉落得個安康。
李艷妃 (二簧原板) 他二人把話一樣講,倒叫哀家無有主張。無奈何懷抱太子跪在昭陽,徐延昭 (二簧原板) 嚇壞了定國王!
楊波 (二簧原板) 兵部侍郎!
徐延昭 (二簧原板) 自從盤古立帝邦,
楊波 (二簧原板) 君跪臣來臣怎敢當!
李艷妃 (二簧原板) 非是哀家來跪你,跪的是我皇兒錦綉家邦。
徐延昭 (二簧原板) 錦家邦來錦家邦,
楊波 (二簧原板) 臣有一本啟奏皇娘。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昔日里有一個李文、李廣,
楊波 (二簧原板) 弟兄雙雙扶保朝綱;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李文北門帶箭喪,
楊波 (二簧原板) 伴駕山前又收李剛。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收了一將損傷一將,
楊波 (二簧原板) 一將倒比一將強。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到後來保太子登龍位上,
楊波 (二簧原板) 反把那李廣斬首在法場。
徐延昭 (二簧原板) 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將,
楊波 (二簧原板) 哪一個忠良又有下場?
李艷妃 (二簧原板) 有下場來無下場,細聽哀家說個比方:昔日里有個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內生太子,他的名兒萬古揚。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困龍思想長江浪,
楊波 (二簧原板) 虎落平陽想奔山崗。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國太思來國太想,
楊波 (二簧原板) 誰是忠良哪個是奸黨?
李艷妃 (二簧原板) 忠良本是徐、楊將,奸黨本是我父李良。二卿不把國來掌,哀家跪死在昭陽!
徐延昭 (二簧搖板) 銅錘一舉娘娘請上,
楊波 (二簧搖板) 楊波攙起定國王。
徐延昭 (二簧搖板) 回頭來奏一道太平表章,老楊波搬來了眾家兒郎。
李艷妃 (白) 呀!(二簧搖板) 聽說是楊波搬兵到,不由哀家喜眉梢。太子交與小姐抱,
徐小姐 (二簧搖板) 雙手付與老年高。
徐延昭 (二簧搖板) 用手接過大明後,(白) 大人!
楊波 (白) 千歲!
徐延昭 (二簧搖板) 你保幼主坐龍樓。
楊波 (二簧搖板) 用手接過龍一條,兩眼睜睜把臣瞧。低下頭來生計巧……(白) 千歲!(二簧搖板) 渾身上下似水澆,難以保朝。
徐延昭 (二簧搖板) 大人不必生計巧,你的心事某猜著,莫不是保幼主嫌官小……(白) 是與不是?
楊波 (白) 這個……
徐延昭、楊波 (同笑) 哈哈哈……
徐延昭 (白) 國太!(二簧搖板) 加封楊波好保朝。
李艷妃 (白) 楊波聽封!
楊波 (白) 臣。
李艷妃 (二簧搖板) 我封你七歲孩童戴紗帽,九歲女兒進皇朝,封你太子太保多榮耀,子子孫孫爵祿高。
(李艷妃、徐小姐、宮女同下。)
楊波 (二簧搖板) 叩罷頭來謝龍恩,
徐延昭 (二簧搖板) 徐延昭代駕且平身。
楊波 (二簧搖板) 一文,
徐延昭 (二簧搖板) 一武,
徐延昭、楊波 (同二簧搖板) 出宮門,
楊波 (二簧搖板) 仗著太子叫皇兄:大明江山還仗你,
徐延昭 (二簧搖板) 保國家全仗你楊家父子兵。
(徐延昭、楊波同下。)
(7)豫劇老電影王莽篡位擴展閱讀:
《二進宮》是傳統京劇《龍鳳閣》中的一出,全劇由《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三出組成。又有同名川劇、徽劇、漢劇、湘劇、滇劇、河北梆子、晉劇、秦腔、豫劇、越調、曲劇等。
《二進宮》講述了明穆宗(隆慶帝)死後,太子(朱翊鈞,即後來的萬曆皇帝)年幼(時年10歲),李艷妃(歷史上稱為李貴妃,朱翊鈞即皇帝後晉升為李太後)垂簾聽政。其父李良(原型為武清伯李偉),蒙蔽李妃,企圖篡位。
定國王徐延昭(原型為明朝首輔徐階)、兵部侍郎楊波(原型為兵部尚書王崇古),於龍鳳閣嚴詞諫阻,李妃執迷不聽,君臣爭辯甚劇,不歡而散。李良封鎖了昭陽宮,使內外隔絕,篡位之跡已明。徐、楊二人於探皇陵後,二次進宮進諫。此時李妃已悔悟,遂以國事相托。
後楊波發動人馬,卒斬李良。《二進宮》描述的是探皇陵後,徐延昭(又做:徐彥召)、楊波(又稱:楊侍郎)復入後宮,竭誠奏導。李後深知徐、楊忠誠可托,威望骨鯁,足以懾服國丈。遂將幼主託付徐、楊,以固明室社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進宮
⑧ 有誰能說出中國文字的傳統文化
古文字中傳統文化精華的解放
林之達
傳播學自上世紀70年代末引進到中國大陸以來,兩岸三地的傳播學者一直在探索傳播學的中國化問題,並為此召開了幾次研討會。我比較贊同大多數學者的這樣一個觀點,即傳播學的中國化有兩大任務:一是根據中國國情,把國外傳播學理論運用於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傳播問題;二是總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在幾千年的傳播實踐中產生的理論以豐富人類傳播理論寶庫。
在如何完成第二個任務的思考上有兩條思路:一是普通的思路,即從全部中國古代、近代和當代文獻中系統收集、整理、提煉傳播理論;另一條是1997年11月我在廈門大學召開的有兩岸三地學者參加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的研討會」上提出的新思路:考察我國傳統文化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面臨著什麼特殊困難、特殊矛盾,他們是如何克服這些特殊困難、化解這些特殊矛盾而取得驚人的傳播效果的。
根據新思路,我找到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者面臨的第一個特殊傳播困難、特殊傳播矛盾就是:如何跨越萬丈文盲、半文盲深淵,把深奧難懂的古代典籍中的思想觀念傳播並深入到處於文盲、半文盲的廣大民眾中,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傳播效果?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如《尚書》、《老子》、《論語》、《孟子》、《左傳》、《墨子》、《韓非子》、《荀子》等,都是用深奧的古文字寫成的,即使是識字的人,如沒有一定的古漢語功底也是難以讀懂的。然而令人驚奇的是,這些經典著作中的許多思想觀念,如「滿招損,謙受益」、「克勤克儉」(《尚書·大禹謨》),「名正言順」(《論語·子路》),頌揚公而忘私的「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離婁下》)等等內容,卻傳播到了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的千千萬萬窮苦老百姓當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面對深奧的古文字與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的受眾這一奇特矛盾,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們竟能取得如此奇特的傳播效果,其訣竅是什麼呢?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
一、文字傳播作用於心理的特點
為什麼要先從這里談起?因為傳播不能直接產生社會經濟效益,正像電流不能直接做功,它必須通過電燈、電爐、電動機之類的能量轉換器,將電能轉換成光能、熱能、動能之後才能做功一樣,傳播中的信息流也不能直接做功,它必須先通過受傳者的心理,將余也魯教授發現的「高度濃縮了的信息能」轉換成受傳者的動力(慾望、動機、理想、抱負等精神沖動力量及其理智制動力量)和能力(知識、經驗等智力和技能)。這些由傳播中的信息能轉化來的動力和能力外化為受傳者的言行作用於社會,才間接產生了傳播的社會經濟效益。由此我們提出了兩個觀點或兩個假設:
1.傳播的作用點是受傳者心理。
2.心理是傳播中「高度濃縮了的信息能」的唯一能量轉換器。既然傳播的作用點是心理,而且要通過心理將傳播中的信息能轉換成受傳者的精神動力和能力,才可能進一步實現傳播的社會效果,所以,談文字傳播及其效果就不能不先談談文字傳播作用於受傳者心理的特點,談文字傳播的轉換,就不能不談以同一標准與文字傳播同時劃分出來的其它幾類傳播。
為了便於考察傳播對心理的作用機制,我們以傳播中的信息轉換成什麼信號,通過什麼感覺器官作用於大腦為標准,把傳播劃分為聲音傳播(或稱口頭傳播)、形象傳播(或稱直觀傳播)、文字傳播和綜合傳播四類。它們各自的內涵如下:
聲音傳播(口頭傳播)是將傳播內容轉換成聲音信號,通過受傳者的聽覺器官作用其大腦的傳播。
形象傳播(直觀傳播)是將傳播內容轉換成光信號,通過受傳者的視覺器官作用其大腦的傳播。
文字傳播是將表徵傳播內容的詞的符號轉換成光信號,通過受傳者的視覺器官作用其大腦的傳播。
綜合傳播是將傳播內容同時轉換成聲音的、光的或其它信號(如盲文),通過受傳者的聽覺、視覺或其它感覺器官(如觸覺)作用其大腦的傳播。
文字傳播與其它幾種傳播比較起來,在作用於受傳者的心理方面有它的優勢和弱點:
由無生命的抽象的文字轉換成的光信號,就不如發自肺腑的聲音信號富於抑揚與頓挫、高昂與低沉、鏗鏘與輕柔、急促與緩慢的多變化的表現力。因此,反映同一傳播內容的文字傳播就不如聲音傳播(或口頭傳播)傳情、傳神、感人,特別是直介面頭傳播(如談心、座談、對話、演講、答記者問等),不僅可以給受傳者提供更多實事材料以增強受傳者對傳播內容的印象,而且,還可根據受傳者的反饋(提問、要求或面部表情等等)及時調節傳播的速度、次數、內容、方式和時間,使直接聲音傳播更具針對性,更能滿足受傳者的心理需要,更能解決受傳者具體的活的思想認識和情感態度問題;另一方面,傳播者在進行文字傳播時比進行口頭傳播時考慮得更周密,思維更有條理,用詞更准確,因而,文字傳播比口頭傳播更能准確地表達傳播內容的精神,減少傳播的歧義和受傳者的誤解。由於聲音轉瞬即逝,文字固定難變,所以,文字傳播比起口頭傳播來,更能使受傳者可以自由地控制接受傳播的速度、次數和時間,受傳者對傳播內容中的某一部分、某一句話不清楚,還可反復閱讀,加深理解。
直觀傳播比起文字傳播來,形象、生動、具體,一目瞭然,不僅減少傳播者在描述傳播內容和受傳者根據描述而進行想像時的繁雜、失真、走樣,而且給受傳者「百聞不如一見」的真實感。當然,文字作為表徵概念的詞的符號,比起僅反映事物表面形象的直觀傳播來,更多地要求受傳者運用邏輯思維,因而更便於受傳者把握傳播內容的本質。受傳者僅憑直觀傳播提供的表面形象要把握傳播內容的本質,還需自己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理性思索、提煉才成。與口頭傳播、直觀傳播比較,文字傳播的最大弱點是以受傳者識字為前提。口頭傳播、直觀傳播不受對象文化程度的限制,從文盲到教授都可不同程度地接受、理解其傳播內容。而文字傳播卻囿於非文盲的有限受眾中,我國古代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是文盲,文字傳播對他們不能產生直接影響,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們就巧妙地把文字傳播加工、轉換成口頭傳播、綜合傳播和直觀傳播。本文只談前者,至於如何把文字傳播加工、轉換成直觀傳播,限於篇幅,留待另文交待。
二、經典→話本→演說
由於古文嚴重脫離民間語言,如果一個精通古文的熱心傳播者指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一經典著作,一個字一個字念給不識字的老百姓聽,他們是絕對聽不懂的,即使這位傳播者對每個字作些解釋,老百姓對這種乾巴巴的傳播也會大倒胃口,不感興趣。這就是說將經典著作的文字簡單生硬地直接轉換成聲音向老百姓傳播是行不通的。
怎麼辦?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們長期摸索出一個妙法就是加工,其程序如下:
第一步,由書會先生或書鋪中人針對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情趣、審美需要,把經典著作中的道德觀、價值觀、政治觀、人生觀、世界觀溶化在具體的人物、事件中,這些人物、事件藝術加工成形象、生動,有血有肉,感人肺腑的故事,並將這些故事用老百姓的語言寫成一本本通俗易懂的話本。如《封神榜》、《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全像列國志平話》、《英烈傳》、《西漢通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演義》、《說唐》、《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全傳》、《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全傳》、《大唐三藏取經平話》、《大宋中興岳王傳》、《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清平山堂話本》、《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等長篇話本、短篇話本集。據不完全統計,這些話本有1056種。單是南宋說書人常用的話本也有108種。這些話本內容大都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如在元代刻印的《新刊金相平話秦並六國》的中卷里,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其情節與《史記·刺客列傳》完全相同。
第二步,由說書人依據話本在文化娛樂休息場所向廣大聽眾演說。這些說書人與書會先生有所不同。書會先生「非庸常淺識之流,有博覽該通之理。幼習《太平廣記》,長攻歷代史書……《夷堅志》無有不鑒,《秀瑩集》所載皆通」。他們不是那種閉門讀書,迂闊不達時務的傳統文人,而是既通經典,又懂天文、地理等各種科學知識,熟悉老百姓生活、情趣和通俗小說程式的多才多藝、機敏開朗的文人。他們熟透兩頭———經典和民情,所以,能夠將經典中的內容加工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本,在說書人與經典之間架起一道橋梁。說書人則不一定精通經典,他們主要特長就在於有非凡的演講藝術,在將話本的文字轉換成聲音向聽眾傳播時,繪聲繪色,能深深地吸引、感動聽眾:「說國賊懷奸從佞,遣愚夫等輩生慎;說忠臣負屈銜冤,鐵心腸也須下淚。」明末有個說書家莫後光,「三伏時每寓蕭寺,說《西遊》、《水滸》,聽者當數百人,雖炎蒸爍石,而人人忘倦,絕無揮汗者」。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得力於評話家柳敬亭一流人,善揣摩社會心理,就書(話本)中記載,為之窮形極相,描頭添足,令聽者眉色飛舞,不肯間斷」致使「婦孺皆耳熟詳矣」。正是一批又一批優秀說書人,一代又一代地宣講傳統話本,使「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婦,自七十老翁至三尺童子,談及劉季起豐沛,項羽渡烏江,王莽篡位,光武中興之事,無不悉數顛末,詳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徹旦,幾忘食忘寢,訟言不倦」。請看,深藏在經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被開發出來,加工成適合民眾「口味」的「美味佳餚」後,傳播效果是多麼的好啊,老百姓不但熟悉了這些融匯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人物、事件,而且,還為這些人物、事件中的是非爭論不休,而爭論乃是傳播效果的拓展和深化。
經典→話本→演說,這是我國歷史上跨越萬丈文盲深淵上的一座傳播大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中的各種思想觀念就是取道這座大橋才傳到了尋常百姓家,使婦孺皆知。
三、經典→腳本→表演
把經典中深奧難懂的古文加工成通俗易懂的話本,再將話本的文字巧妙地轉換成聲音向廣大人民群眾傳播,確實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文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開辟了一條通向千千萬萬人民群眾心靈的傳播大道。但是,人民群眾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只知其情不見其境,還得想像傳播者口頭敘述的人物形象、事件情境。而不同的受傳者由於個體經驗、文化水平、人生閱歷、價值觀、道德觀的不同,對同一傳播者傳播的同一內容的想像也不盡相同甚至極不相同。可見,僅僅靠單一的聲音傳播,在受眾中所產生的傳播效果是千差萬別的。
如何減少這種差別呢?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們想出的辦法是,將經典著作中的內容最終同時轉換成聲音和光信號,通過受傳者的聽覺和視覺器官作用其大腦,使受傳者既聞其聲又見其人,既知其情又見其境,減少想像時的走樣和歧變。其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也是由書會先生或書會才人或劇作家,將經典著作中的內容加工成通俗易懂的戲劇腳本。這些腳本內容十分廣泛,有取材於經典著作的,如《東郭記》(取材於《孟子》)、《將相和》、《易水寒》(取材於《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和《刺客列傳》)、《漢宮秋》(取材於《史記》的《匈奴列傳》和《漢書·元帝紀》)、《趙氏孤兒》(取材於《左傳·宣公十五年》和《史記》的《趙世家》)、《讀離騷》(取材於《史記》的《屈原賈生列傳》)、《白兔記》(取材於歐陽修撰寫的《新五代史》),還有《楚昭公疏者下船》、《單刀會》、《劉玄德獨赴襄陽會》、《漢高祖濯足氣英布》、《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空城計》、《失街亭》等等都是書會先生或書會才人或劇作家依據某種典籍提供的一丁點兒線索,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有的腳本雖取材於民間傳說,但書會先生或書會才人或劇作家是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來塑造劇中人,如《鍘美案》、《天仙配》、《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琵琶記》、《竇娥冤》、《孝義士趙禮讓肥》、《爭報恩三虎下山》、《打漁?家》、《目連救母》這類傳統劇目數不勝數,單是京劇保存的傳統劇就有1120餘出,更何況,除京劇之外還有豫劇、浙劇、越劇、陝劇、湘劇、漢劇、川劇、楚劇、閩劇、滬劇等,地方劇種各自保留的傳統劇目就更不計其數了。
這些劇目的作者們創作的態度是很嚴肅認真的,例如清康熙年間的劇作家李漁,在其專著《一家言》中的「閑情偶寄」部分說,戲劇要寫得淺顯,使「讀書人和不讀書人以及婦人及小兒都能同看」;要「直說明言」,如果使人費解或要深思後才懂,就不算好的腳本。他還認為,寫劇本必須聯系舞台,他自己寫劇本時,「手則握筆,口卻登場,全以身代梨園,復以神魂四繞,考其關目,試其聲音,好由直書,否則擱筆」。他認為戲劇的神聖使命就是「勸善懲惡」,因老百姓「識字知書者少,勸使為善,誡使勿惡,其道無由,故設」戲劇,「謂善者如此收場,不善者如此結果,使人知所趨避。是葯人壽世之方,救苦弭災之具也」。像這樣,從「勸善懲惡」出發,創作時處處為「識字知書者少」的老百姓著想的嚴肅認真的劇作家何止李漁一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湯顯祖直至寫了愛
國主義歷史劇《屈原》的郭沫若,我們民族有多少優秀的書會先生、書會才人、劇作家,一生為傳播傳統文化而嘔心瀝血,僅關漢卿創作的劇目就有67種。
第二步,由戲劇演員將劇目腳本描寫的人物、事件再現於舞台。由於舞台表演作用於受傳者的生理心理機制是將腳本的文字同時轉換成光和聲音信號,通過受傳者的視覺器官、聽覺器官作用其心理,使受傳者既聞其聲又見其人,既領其情又觀其境,其印象就比單純的口頭傳播或文字傳播所產生的印象更生動,更具體,更深刻更難忘,傳播效果也就更好。所以,清人觚庵說「《三國演義》一書,其能普及於社會者,不僅文字之力」,更「得力於梨園子弟,如《鳳儀亭》《空城計》、《定軍山》、《火燒連營》、《七擒孟獲等著名之劇何止數千,袍笏登場,粉墨雜演」展示「忠奸,足使當場數百人同時感觸而增記憶」。其實,不只是《三國演義》一書如此一切文字傳播的內容一旦加工成戲劇來表演,就會大大增強「普及於社會」的傳播能力。有了好的劇目腳本,還必須有好的演員才會有好的傳播效果。不同演員扮演同一劇目里的同一角色會有不同的傳播效果,就是同一演員先後扮演同一角色,其傳播效果也隨著他的表演功力的變化而變化。明代有個名叫顏可觀的演員,先扮演《趙氏孤兒》一劇中的公孫杵臼,演完之後,觀眾一點反映也沒有。他回到家裡,左手捋須,右手打自己的嘴巴,懲罰自己用功不力,然後對著穿衣鏡,抱著一個木雕孤兒,一面哭,一面念唱。練習了很久很久,再出演,千百觀眾都為之痛苦失聲。很多演員為了把角色演得逼真、感人,不辭辛苦,爬山涉水,深入到生活中觀察角色所表徵的人物,長年累月揣摩人物的心態、習慣及個性特色。明末,南京有名叫「興化部」和「華林部」的兩個著名戲班,有一次兩個戲班對台都演《鳴鳳記》。觀眾評論說,興化部戲班演的嚴嵩不如華林部戲班演得好。興化部戲班演嚴嵩的演員馬錦聽到後,立即改換服裝到北京,投身到某相國的門下充當一名走卒,每天仔細觀察這位相國的舉止神態,模仿其語言,歷時三年,再回南京登台演嚴嵩,把個相國的「味」全給演出來了,華林部演嚴嵩的演員也來看了,很有感觸地向馬錦拜服:「馬兄真把嚴嵩演活了!佩服,佩服。」由於演員全身心投入角色,演得「興會淋漓」,使看的人「覺得分外津津有味」。有的受傳者甚至被劇情陶醉到「令人慾仙欲死」的程度。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的內容被加工成戲劇來表演,可收到傳神、傳情、感人的傳播效果。
經典→腳本→表演,這是我國歷史上跨越萬丈文盲深淵的又一座更寬廣的傳播大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精華就是通過這座大橋才傳到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心靈中發芽、生根、開花的。小結在我國傳播史上有一道難題,擺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者們的面前:如何跨越萬丈文盲深淵,把深奧難懂的古代典籍中的思想觀念深入民心,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傳播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者們探索出了解決這一難題的辦法:
第一,將深奧難懂的古代典籍中的內容加工成「話本」、「腳本」。這些「話本」、「腳本」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是適合民眾審美情趣的文化「美味佳餚」。
第二,根據口頭傳播、直觀傳播、文字傳播、綜合傳播作用於心理的特點,將文字傳播的「話本」轉換成口頭傳播;將文字傳播的「腳本」轉換成綜合傳播。
這樣,就把禁錮在古代典籍里的傳統文化精華解放出來,讓還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的千千萬萬民眾也可以接受、理解、吸收,並發揚光大。
既然是適合民眾「胃口」的「美味佳餚」,而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的廣大民眾又可能「品嘗」,這就出現了中華民族全民「津津有味」地吸收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播效果。
⑨ 秦腔有哪些劇目
秦腔的劇目有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等。
秦腔(Qinqiang Opera), 別稱梆子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秦腔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 並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產物, 可以說是古代絲綢之路上諸族音樂文化交流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支奇葩。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9)豫劇老電影王莽篡位擴展閱讀:
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流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
秦腔又名「秦聲」「亂彈」「梆子腔」。民間俗稱「大戲」,清代中葉以後,北京等地亦稱「西秦腔」「山陝梆子」。秦腔在陝西境內,因各地方言、語音的不同而演變形成了四路:流行於關中東府同州(今大荔)地區的,稱「同州梆子」(即東路秦腔)。
流行於中府西安地區的,稱「西安亂彈」(即中路秦腔);流行於西府鳳翔地區的,稱「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稱「漢調桄桄」(即南路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