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甲午戰爭電影經典片段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甲午戰爭電影經典片段

發布時間: 2022-05-20 20:19:27

Ⅰ 有什麼關於甲午中日戰爭的電影,明天就用,著急

甲午風雲劇情介紹版本一 《甲午風雲》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與歷史不符),後旗艦被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版本二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搖搖欲墜,日本帝國主義蓄謀侵華,於1894年在中國領海挑釁生事。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無辜遭難。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與日寇開戰。但李鴻章借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們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的主戰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出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戰事愈發激烈,但我方彈葯卻已用光,作戰形勢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遭遇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5.影片評價 影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場面浩大、氣勢宏偉,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影片曾於1983年在葡萄牙獲得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委獎。 影片中作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鄧世昌主動請纓、英勇善戰、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是影片表現的重點。人們可以從他對投降分子憤怒斥責、請戰和閱兵時的慷慨陳詞、遭貶後借《十面埋伏》抒發內心的深沉悲憤,到撞沉敵艦以死報國等一系列行為動作,深切感受到這一形象的巨大思想和藝術價值。 優秀話劇演員李默然相當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鄧世昌,他那敦厚偉岸的外形,剛毅深沉的氣質,以及純熟而富於激情的演技,使這個歷史上傑出的愛國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聳立在銀幕上。尤其是鄧世昌遭到貶斥後彈撥琵琶曲"十面埋伏"抒發胸臆的深沉悲憤,回腸盪氣!李默然以其剛毅深沉而又富於激情的表演,使這位愛國志士的形象成為銀幕藝術經典。片中致遠號炮手王國成以及投降派李鴻章、方伯謙等形象,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片在處理這一歷史題材時,追求凝煉、明快、濃烈、深沉的藝術風格,使之充溢著令人感奮的浩然正氣與悲壯力量。

Ⅱ 看電影《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為了打敗清國,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太感人了。他們終於打敗清國,讓

首先,一兩白銀,以現在的購買力來看,大約等於500元。
其次,我承認,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成為了一個東亞強國,但這場戰場,真的對日本的老百姓,日本的平民有好處么?
日本發動戰爭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已經崛起的財閥,需要更大的市場,所以,就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
可日本的財閥,是怎樣形成的?
是殘酷剝削本國百姓形成的!在明治年間,日本普通農民繳納的稅賦,足足是中國的四倍!要知道,中國的農民當時就已經很困苦了,那日本的農民,在承擔著怎樣重壓?那一條條軍艦的背後,滿是日本平民的血淚!
一場大戰下來,軍隊獲勝了,天皇得到了最高的威望,財閥們高興了,可日本的老百姓,卻承擔了自己子弟陣亡的犧牲!
而且,因為軍國主義擴張開始,這樣的犧牲,會不斷的發生:日俄戰爭,青島之戰,侵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些戰爭中,日本的平民付出了最大的犧牲,他們將每一個子弟,每一個銅板,都投入到了虛無的擴張夢里,可二戰結束,夢醒了,他們的最高領導人,卻不敢承認戰爭的罪責!
這,是怎樣的一種背叛!
這,叫什麼天皇!
這,也是此時日本左翼存在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深刻的記住了,軍國主義,同樣給日本帶來了怎樣慘痛的損失!
所以,請不要美化侵略戰爭!
////////////////////////////////////////////////////////
自1868年至1878年,即明治政府統治的前10年間,日本爆發了不下於190次的農民起義,包括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著名武士,「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都曾領導並發動西南戰爭,遭到天皇與兩藩聯合絞滅。
1890年到1893年,許多地方發生搶米風潮,農民和城市貧民紛紛捲入,佃農農會和佃農同盟組織紛紛出現,工人也不斷掀起罷工。

Ⅲ 誰有甲午戰爭的片段啊

電影下載

http://so.xunlei.com/fcg-bin/cgi_search.fcg?search=%E7%94%B2%E5%8D%88%E6%88%98%E4%BA%89&suffix=&sortby=3&page=1&restype=-1

Ⅳ 關於甲午戰爭的電視劇和電影

1,《鐵甲艦上的男人們》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是由中央電視台、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鼎石影業有限公司、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由齊星編劇並執導,徐佳、李乃文、趙春羊領銜主演的近代歷史題材電視劇。

該劇以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為背景,通過描繪一群生活和戰斗在「定遠」艦上的普通水兵,反映出中華民族在大敵當前的危難時刻所表現出的無所畏懼、捨生取義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操。

2,《台灣1895》

《台灣1895》是由韓剛執導,李雪健、潘虹、劉德凱、常戎等主演的戰爭歷史劇 ,於2008年11月6日央視一套、台灣緯來衛視同步播出。

該劇講述了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廷在1895年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前後宮廷和社會演變的歷史故事。

3,《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

4,《一八九五》

《一八九五》,台灣客家語電影。1895年,甲午戰爭清政府失利,台灣割讓給日本。初夏,日軍登陸,准備接收台灣。台灣士紳紛紛召募義軍備戰。《一八九五》描述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登陸後,客家人奮起抗日的過程。

5,《甲午風雲》

《甲午風雲》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由林農執導,李默然、浦克、王秋穎、龐學勤等人主演。該片於1962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英勇抗擊日本海軍,在彈葯用盡後,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的故事。

Ⅳ 甲午海戰印象最深刻的電影片段

鄧世昌見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橫行無忌,憤而說道:「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決意與之沖撞,同歸於盡。鄧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日本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致遠艦右側魚雷發射管被擊中,引起大爆炸,3時30分,以右舷傾斜,在東經123度34分,北緯39度32分的黃海海面上沉沒。

Ⅵ 甲午戰爭歷史片段

黃海海戰過程:
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1894年9月15日上午,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
凌晨1時,銘軍的十個營共四千人分乘五艘運兵船,向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進發。
中午,艦隊抵達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到次日早晨,軍隊全都登陸。
9月17日上午8時,運兵船卸載完畢。
9時,北洋水師定遠號旗艦上掛出龍旗開始返航。
10時23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率先發現了北洋水師。便掛出「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的信號旗。
10時30分,北洋水師鎮遠艦桅樓上的哨兵看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幾簇黑煙,發現日本艦隊。丁汝昌隨即命令各艦升火、實彈,准備戰斗。
12時05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先,本隊在後,呈單縱陣,接近北洋水師

Ⅶ 求《中日甲午海戰》的老電影,我記得10多年前看過的

是《甲午風雲》。
演員 Actor
李默然 Moran Li .....鄧世昌 Deng Shicang
浦克 Ke Pu .....丁汝昌 Ding Rucang
王秋穎 Qiuying Wang .....李鴻章 Li Hongzhang
李頡 Jie Li .....劉步蟾 Liu Buchu
龐學勤 Pang Xueqin .....王國成 Wang Guocheng
周文彬 Wenbing Zhou .....方伯謙 Fang Boqian
馮振舟 Zhenzhou Feng .....林永升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搖搖欲墜,日本帝國主義蓄謀侵華,於1894年在中國領海挑釁生事。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無辜遭難。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與日寇開戰。但李鴻章借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們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的主戰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出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戰事愈發激烈,但我方彈葯卻已用光,作戰形勢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遭遇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
觀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3ODMzNzEy.html

Ⅷ 甲午戰爭電影中李鴻章的第一段話是什麼

根據記載:
由於之前慈禧就宣布「撤簾歸政」,加上慈禧太後60壽誕,朝臣都在沉寂在給皇太後辦好生日的喜慶之中。而慈禧太後先是以「沉默」的態度觀看。但由於親政的皇帝在帝黨」朝臣的挑撥下極力「主戰」,而李鴻章等一批地方權臣極力「反戰主和,想通過列強調停」。

而此時局面尷尬,地方政府抵抗中央政府。慈禧眼看李鴻章等權臣絲毫不讓步,光緒不管怎麼說也是皇帝,畢竟一國之君,總不能讓一個皇帝委屈求全給一個大臣,但李鴻章又是一代權臣,手握重兵。在這種政治局面極為尷尬的時候,慈禧太後表態:他原意是一方面採用李鴻章的意見通過列強向日本調停戰爭,但始終以「破產」告終。此時太後也無意在她大壽之日一戰日本,就轉變態度想等她60歲普天同慶的大壽過完,與日本一戰。

這就是李鴻章在甲午戰爭的第一種態度「避戰求和,通過列強調停」

遂後中日甲午戰爭展開激烈戰斗。時任北洋大臣兼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心裡很明白。由於水師創建以來清政府當局一直以「財政緊張」為由拒撥經費或減半撥付水師經費。故而水師軍備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更新維護。都是李鴻章一人苦苦支撐。

此時李鴻章就提出「避戰保艦」的態度。態度很明確,希望中日立即停戰議和(李鴻章想通過僅存的中國這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水師去做為砝碼與日本和談,或多或少的能取得一些優惠)

Ⅸ 看電影《甲午戰爭》日本人為了能夠打敗清國,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實在太感動了!

當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發展到極致時,就是軍國主義。
而軍國主義,註定是失敗的。
所以,二戰日本的戰敗,其實就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