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電影家的觀後經典影評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家的觀後經典影評

發布時間: 2022-05-19 03:06:14

Ⅰ 微電影《家》觀後感 在線等,急

方法

Ⅱ 電影觀後感開頭,電影觀後感開頭怎麼寫,電影家觀後感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Ⅲ 經典大片的影評

1976年的那部《中途島》中,由於技術條件限制,不得不從美國電影《東京上空30秒》、《虎!虎!虎!》、日本電影《太平洋の嵐》、二戰新聞影像、甚至英國電影《不列顛空戰》中借用了大量的海空大戰影像鏡頭,這些鏡頭清晰度和色調五花八門,甚至武器型號也和中途島之戰不符合。至於老版電影自己拍攝的場面,很多是在美國「列剋星敦」號和「奧里斯卡尼」號航母上完成的,令眼尖的軍迷感到出戲。然而,時代變了,《決戰中途島》藉助電腦特技技術,肆無忌憚地製作出以假亂真的場景,特別是戰機戰艦的近景。什麼航母滿舵轉向,大機群在密集的防空炮火中穿梭,SBD式俯沖轟炸機的機尾機槍手與零式戰斗機激戰,華麗的海空大戰似乎就在眼前。
這部電影的定位是動作片,不是軍迷追捧的戰爭片,從動作片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段精彩的戰斗,從這個意義上是合格的。典影放出的預告片和劇照中有一個美國飛行員和一個黑頭發的女性角色隔著鐵圍欄痛苦對視的鏡頭。但是《決戰中途島》沒有重現老版電影中美軍飛行員和美籍日本女人談戀愛的虛構情節。這個情節主要是在反對越戰的民眾情緒范圍中,討好酷愛「反戰」和「人文精神」的觀眾。大部分導演在拍攝這種類似於歷史紀錄片的電影時都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的加工,我國的導演拍戰爭片就喜歡把反派拍的傻一些。但是看了《決戰中途島》後,發現反派也確實是有智商的,導演在重點拍攝美國太平洋艦隊勝利時,也沒有忘記對日本做出決策的合理性做出解釋,這一點確實不錯。
影片宏大敘事手法確實做的不錯,蜻蜓點水般提一提前後幾十年的歷史,交代前因後果;重點講述珍珠港事件、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戰役;從飛行員視角,指揮部視角,士兵家人視角多角度敘事,敘事豐滿而立體;最後輔之以日本國,中國的一些鏡頭,拓展了影片的空間縱深感。全片看起來宏大而不散亂,有點有面,十分不錯。

Ⅳ 誰能幫我找十部著名電影的觀後感

1《風月俏佳人》《風月俏佳人》又翻譯為《漂亮女人》、《麻雀變鳳凰》
不管哪種翻譯
這確實是我看過所有灰姑娘模式的電影中比較合情合理的一部
除了那個HAPPY ENDING,不愧是一篇愛情佳作

同許多麻雀變鳳凰的的電影一樣
男女主角的身份相當懸殊
愛德華是英俊多金的公司總栽,舉手投足盡顯高貴,並在商界上行事冷酷,
薇薇安是為生活所迫的街頭記女,舉止粗俗,思想卻很自尊自愛自重
若不是路痴的富翁把車開到了虹燈區去問路
這兩個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人永遠都不會有交集

對了,這不是韓劇
所以接下來的劇情沒有落入不合理的俗套
薇薇安沒有一穿上華服就變成優雅的淑女,粗俗就是粗俗,自然又張狂
愛德華也沒有愛美人不愛江山,一頭栽入情網不可自拔
她總是被男人騙,缺乏良好的環境,不懂得人生的追求
而他從小缺乏人性的關懷,不懂自己要什麼
他們在金錢的交易中慢慢產生真感情
但社會地位的巨大差異也成為他們感情最大的阻礙
直到最後他願意包養她做情婦,她斷然拒絕
他問她:你到底還想要我怎樣?
她說;i want the fairy tale(我要童話故事)
他說:impossible relationships(不可能的關系)
哦,又差點忘記這是一部愛情喜劇

影片中的笑點也是相當多的
我特別贊賞朱莉婭·羅伯茨的演技
她把富有個性、低俗卻不低賤的風月女子演得入木三分
以前我從不覺得她漂亮
在這電影里我卻覺得她十分性感迷人

我對影片中的兩段台詞頗有印象
一是薇薇安的朋友來看她的時候對她說:
「當你有錢時,要改頭換面很容易。」
確實如此
人靠衣裝這句古語不是假的
最初濃裝艷抹、奇裝異服、金色假發的街頭女郎
一穿上高檔時裝、戴上貴重珠寶,竟也平添幾分氣質

這世界上,所謂的上流階級和下流階層是客觀存在的
看看他們的環境差異
一邊是錦衣華服、豪宅佳餚,講究的是優雅得體、風度翩翩,過的是打打高爾夫,看看歌劇的舒適生活。
另一邊是破房陋巷、敲詐勒索或窮困潦倒的生活,他們大多為生存忙碌,舉止粗俗不堪。
人們大都因為先天的環境因素成為上流或下流階級的一份子
他們之間的距離難以逾越。

所以也就出現影片中
當薇薇安穿著下三爛的衣服進高檔時裝店被店員嘲笑驅趕
而當她換一個行頭帶著刷不完的信用卡就得到公主般的服務的那一幕
以及薇薇安的記女朋友
她粗俗的舉止在上流階層人們看來簡直是一個惡心的人
但對薇薇安而言,她卻是肝膽相照的好朋友。
窮人羨慕著富人的生活,富人鄙視著窮人的粗俗。
現實就是這樣,絕大多數的窮人永遠徘徊在貧窮邊緣,無力改變現狀
窮人也大可不必天天想過上上流階層的生活
多少平民女子嫁入豪門,幸福的沒有幾個

環境不能改變,但心境可以改變
就算做記女,也可以做個低俗卻不低賤,自尊自重的人
如果實在沒條件變成富豪,平民與富豪還是各自生活為妙
不用遭受白眼,不用遭受非議,生活自由自在
每個階層都有好人壞人,就看命運和機會的選擇
電影和生活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童話故事的結尾。

二是愛德華在戲院里對薇薇安說的一段話:
「人們第一次看歌劇的反應非常的戲劇化,
不是喜愛它,就是討厭它,
若是喜愛就一直都喜愛,
若是討厭它,他們會學會欣賞它
但永遠不會成為他們靈魂的一部分。」

我很認同這個觀點,我不喜歡的事物
也許我哪一天學會了接受與欣賞
但不會愛到骨髓里
這就是一種緣分的道理。

這是一部我挺喜歡的愛情喜劇電影
也許大家都看過了吧?

PS:
1、我覺得結局如果沒有在一起,影片會更經典~

2、在電影里,酒店的大堂經理真是好人啊!好久沒看到這么善良的人。

3、後來我查了些資料,原來影片里朱莉婭·羅伯茨戴的那串價值25萬美圓的珠寶是貨真價實的,真是很漂亮呀~

4、男女主角看的歌劇是《茶花女》

5、高檔時裝、豪華餐廳、午後馬會、戲劇、珠寶、鋼琴、豪華辦公樓...這些都快成了富人的標志了。

6、其實每個人都是有虛榮心的,這也是灰姑娘模式電影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Ⅳ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

Ⅵ 寫600字經典電影的觀後感

自己寫的!!!

油菜花的夢
—— 觀《大兵小將》有感
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口頭禪變成三個字「挺好的」?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唱成龍的油菜花?什麼時候開始愛用石子打某個東西?
也許是從看見他開始吧,從看見那一襲戰衣,手持鐵劍,頗有情趣的搞笑人物開始。
「他」,當然是指一個普通的士兵,《大兵小將》中成龍飾演的梁國士兵。
似乎一開始就形成了最佳「笑果」,你聽——那開口閉口: 「我爹說…….」,或者是「挺好的」;那幽默的歌聲:「一條大路呦通呀通我家,我家住在呦梁呀梁山下……」,都能讓觀眾毫不吝嗇地捧腹大笑。
在《大兵小將》中,出現了戰國時期的三個國家,三個實力不弱的國家——衛國、梁國和秦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們為了統一中原而不斷戰斗。也正是這樣,才使得老百姓們被戰爭攪得不得安寧,年輕力壯的男人們紛紛被抓去從軍。中原大地長期地處於硝煙彌漫之中。
剛開始看《大兵小將》時,我什麼也看不懂,只知道這是戰國時期,衛國侵犯了梁國,一個梁國的士兵抓到了一個衛國的將軍,准備回去領賞。我覺得這是男孩子喜歡看的,和我們女孩沒有關系,所以看的時候心不在焉。
看著看著,我漸漸能體會出了一個被抓去從軍的農民對戰爭的痛恨和無可奈何,對和平與光明的嚮往。他,是千千萬萬個老百姓的縮影和寫照。從他那句「挺好的,我爹說過,活者就是挺好的。」我能體會出他那樂觀向上、熱愛生命的精神。是啊!活者就挺好的,如果不活者,還談什麼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呢?
影片中描繪的這個士兵貪生怕死,希望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並且是一個十足的開心果。一次,他在與王力宏飾演的將軍交手後戰敗,但又極其無賴地戳人傷口的那一幕,讓所有觀眾笑得肚子疼。
有時,他真是單純可愛得像一個孩子呢。我輕笑。
其實,他原本就是個孩子吧,卻因為長大而被迫與自己發的同類生死相搏,只有勝利者才能資格活下去,這是多麼的殘忍,在這種境況下,追求活下去的願望就越發顯得強烈。
我曾嘻嘻哈哈地朋友說「看到最後,成龍把王力宏放了,卻因為梁國戰敗而被弓箭射死,影片中出現油菜花的鏡頭時,我真是狂感動啊!」我故意用了輕松的語言,強忍著不告訴朋友,那時我的眼眶裡充滿了淚水。我想,他的內心深處也埋藏著名為「情義」的種子吧。即使,這場你死我活、冷酷無情的戰爭並不需要情義。
不知這是第幾次在看電影是流淚。當我又聽見了那帶著一分搞笑,又含有幾分無奈、幾分凄涼的歌聲:
何時才能回到故鄉
何時才能看她的紅妝
我用長劍劈斷目光
劈不斷我想家的狂
一條大路呦通呀通我家
我家住在呦梁呀梁山下
山下土肥呦地呀地五畝啊
五畝良田呦油菜花

Ⅶ 電影觀後感觀後感(什麼電影都行,最好是好萊塢和迪士尼的)

《南京!南京!》的行不?
開傷疤有許多種方法,哭訴的、淡漠的、嘮叨的,官方的、民間的、第三國的,等等等等。陸川這一部,可以說是來自民間的聲音,在《南京,南京》中有著多個聲音在敘述。抵抗組織的、國際友人、普通民眾以及日本軍人,但並不嘈雜,但是殘酷、直接,寫實到讓人目不忍睹的地步。銘記南京大屠殺,不止是一個冰冷的數字,每個人都曾經是鮮活的生命。
《南京!南京!》相比很多同背景的電影有著很明顯的進步,那就是呈現出中國人的抵抗狀態,南京淪陷之後,中國人並非不抵抗,無論是武裝的戰士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或者用子彈來說話,或者同仇敵愾,即便是妓女想保持美貌和發型、貴婦們打麻將,分別也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堅持,那不是商女不知亡國恨而是苦中作樂更可哀,作為現代人要同情和理解他們的處境。
劉燁演出的地下抵抗成員們,在被俘之後,被日本人集體、批量、有秩序的屠殺,電影的前半段在觀眾的預料之中,但是陸川將斷壁殘垣之間的戰爭場面提高到中國電影前所未有的高度。電影細致表現了各種屠殺的方式,一批批的槍斃、關在倉庫里並火燒、驅趕到深坑裡被活埋,每一種死法都是極其反人道的。而高圓圓扮演的姜老師,擔任國家安全區的委員,則說明了中國人的不屈服。
更多一些亮色,更在於分明大家都看到日本人的強奸和殺戮之後,在日本人到安全區要求慰安婦之後,那些妓女和普通的中國女人為了其他人,紛紛主動申請。這樣的一幕幕,是具有血和淚的歷史碎片連綴而成的歷史記憶。
陸川並不希望將電影拍成受迫害的展示,幾乎在每一個段落中國人都在用自己的智慧來尋找更好的可能性,當然范偉扮演的拉貝翻譯是個特殊的例外,他本希望苟活,於是在日本人和德國人之間周旋,為了家庭甚至不惜告密,然而良民證之類的文件也不能擔保他的女兒被日本人活活摔死、小姨子也被擄走,最終他放棄了和拉貝到德國的機會,自己被槍斃,懷有身孕的妻子將在異國生下新的希望。戰爭使得日本軍人成為魔鬼,不遵守任何規則。
當在上海的淞滬會戰結束之後,日本政府和軍隊上層本希望休整,但是在中下層軍官的鼓噪和要挾之下,迅速向南京方向集結。殺紅了眼的日本軍隊,在破城而入之前,侵略軍上峰下令「獨斷專行」,於是低級士兵完全失去了道德感,陶醉在群體性的狂躁之中,完全不加區分中國軍人、戰俘、平民、難民、學生等等任何社會身份,南京於是成為人間地獄。
《南京!南京!》在相當程度上還原了南京的日常狀態,冷槍時而出現,脫下軍裝的士兵藏匿於民間,中國平民並非惶惶不可終日,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候也能夠想到別人,尤其是以認領親人那一場感天動地的大戲,無數的男人被並不相識的女人領走,哪怕被發現被槍斃。陸川安排劉燁和高圓圓死得其所,當觀眾對他們熟悉起來並產生深深的感情之後,劉燁被槍殺於戰俘營,高圓圓被單獨槍決,絲毫不留任何餘地,歷史就是如此,不要奢望他們能夠活下去。
能夠活下去的,相對來說,最普通的人反而機會更多一些。電影即安排對侵略有所反思的角川(演員本人的祖父便是在南京大屠殺之後回到日本自殺的),最終放了兩個貌似憨厚的抵抗軍人,其中童子軍小豆子至今依然活著。角川的自殺,說明了任何國家、制度都不是鐵板一塊。
電影完全沒有迴避強奸女人、無目的的殺害路人和慰安婦問題,陸川很好的處理了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件的難題。「中國不能亡」的呼喊穿過七十年的時空,於今是「中國不能忘」。攻下南京,殺戮南京,震懾中國人,則是日本人的構想,在今天則是「承認、道歉和反思」。在日本人尤其是右翼和政府很沒有認可並全面反思的今天,我們中國人是沒有資格來原諒日本人的。文明的沖突,是根深蒂固的基因,遺傳在深層次的血脈之中。所以,絕對不應該以「日本人/軍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來做泥菩薩狀,當獅子吼之時就喊出來吧。
《南京!南京!》和《拉貝日記》可以相互參照,彼此提供了他者的目光,無論如何角川的例子是非常罕見的,即使是歷史上真實存在,也不能代替其他百萬以上的侵略軍,更何況他本人在電影中也是優秀的戰士。他越優秀,殺害中國人就越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津安二郎,這位日本最著名的導演之一在戰爭期間是戰績卓越的毒氣戰專家,他從未進行反思,在他的日記中保留大量的戰爭細節。
我們更不能以「反日」、「憤青」、「簡單的愛國熱情」來形容這部電影的努力,也不應該以可能的外交糾紛而不發出自己的聲音,日本人善於化妝歷史,在當下國際形勢下,中國尤其要站出來,《南京!南京!》中日本軍人的單兵作戰能力如此之強,是在當年他們的強大國力、艱苦卓絕的訓練和堅定如一的武士道精神為基礎的,在電影的最後,日本人的祭祀儀式充滿著足夠的神道教風格,對於日本軍人來說絕對是靈魂上的洗禮,將鼓舞他們繼續戰斗下去。
中國要超越日本,必然需要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的建立,當然我們不需要躁狂和迫害其他民族、國家。揭開那段充滿傷疤的歷史,為的是提醒國人不要忘記歷史,特別是要銘刻歷史的細節只有細節才能夠讓後世明白怎樣到了今天。《南京!南京!》中唯一活下來的小豆子,吹著蒲公英的花絮,走向明天。
絕對好的!我自己寫的,老師當範文收錄了呢!

Ⅷ 電影《家》的觀後感

一直就非常崇拜我國著名文學大師巴金,敬仰他的人品,也喜歡他的小說,特別是他的早期作品《家》《春》《秋》,我都曾一一拜讀,那部家喻戶曉的不朽名作《家》更是愛不釋手,看了又看。從似懂非懂的少年時期,我就閱讀了小說原著,到了青春年少的青年時代,又觀看了五十年代拍攝的同名影片,還有幾部由他的原作改編的電影《英雄兒女》、《寒夜》等
等,都是當時轟動一時,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時隔多年,近期浙江教育科技頻道,正在熱播新拍的電視連續劇《家》,又被其中的精彩劇情所吸引,不愧為名著,
其經典名作的地位永遠也不會動搖,只是歲月交替,作品的人物命運由誰來演繹,劇情的切入點由那位導演來掌控而已,其中的主題是誰也不會更改的,否則違背了
原作的精神,就不是一部成功的改編作品。

早期電影版的《家》,主要表述的是以高家長孫覺新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塑造了覺新、梅表姐、瑞鈺三個年青人的悲劇命運,覺新善良忠厚、懦弱順從、逆來順受、
得過且過的軟弱個性,在聽命於包辦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擔時,不僅使自己丟失了梅表姐純真美好愛情的追求、瑞鈺賢妻良母式的奉獻,更是軟弱的把她們送上舊禮教
的絞刑架。影片控訴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愚昧與罪惡,是包辦婚姻,媒妁之言吞噬了他們的青春和生命。其中孫道臨的英俊瀟灑,黃宗英的美麗善良,張瑞芳的溫柔賢淑,以他們的精湛演技把人物的悲劇命運刻畫得淋漓盡致,雖然劇情已是日漸模糊,但他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記憶尤新。

盡管教育科技頻道的電視連續劇才播了幾集,我還是被吸引了,電視劇以全景式的畫卷展開,全方面地詮釋了幾對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對包辦婚姻的抗爭,
對封建禮教的強烈不滿,有的屈服,有的反抗,有的為之付出了生命。客觀地說黃磊的形象稍遜於孫道臨,但他的氣質很好,演技也確實不錯,不愧為表演系的老
師,僅僅三集就把覺新的懦弱順從、逆來順受,忠厚善良,無力抗爭的悲劇性格展現於熒屏,我由來已久的善心為之動容,居然流下來自內心深處的淚水,完全融入
角色的悲劇命運之中,為他怒其不爭感到壓抑,為他忍受屈辱感到悲哀。。。。。。因為劇情剛剛展開,其他人物的表現如何一時無法評價,啊、不是評價,只是個
人的一點看法而已,隨著劇情的發展,一定會有更多的精彩等待著我們,因為高潮肯定會在最後發生,我將拭目以待。
收起

Ⅸ 求電影《家》觀後感一篇

話說手機被村中孩子摔壞之後,二弟隻身一人去他家找他媽媽要求賠償,結果被打的很慘。二弟一怒之下離家出走,進入深山苦練武功,恰遇一武林大俠,拜師學藝,3年之後九陽神功初成,回家把惡霸一家打的更慘,逼著他們賠了手機,然後高高興興的給媽媽打了電話。

Ⅹ 關於電影影評

判我有罪。這是個陰險的題目。

你們以為因為傑基說了這句話,所以它成了電影的題目馬?不,事情從來不會如此簡單。這是個挑釁,對所有看過電影的人,它將我們所有人變為陪審團的一員,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決?傑基有罪馬?你覺得這部電影呢?你覺得這部電影有罪嗎?

我十分懷疑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做出肯定的回答。是的,傑基有罪。是的,這部電影有罪,它是我看過的最陰險的電影之一。

厲史上曾經有一部極其重要的影片——《死亡祝願》。他告訴們正義戰勝邪惡,只要公民用自己的雙手拿起法律的武器,殺掉所有該殺之人。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武裝之下,納粹蹂躪了整個歐洲,希特勒相信,只要他殺掉所有該殺之人,它就能把歐洲變成一個樂園,但死亡名單由他來決定。

當《死亡祝願》首映之時,眼看著查爾斯·布朗森橫行曼哈頓,開槍擊斃所有不幸長得像搶匪的人,全國的報刊評論家都不約而同的義憤填膺。「這難道就是好萊塢的所謂公正?」他們怒斥道,「必要的法律程序到哪去了?"但是幾乎所有的評論都指出:"……不過觀眾似乎對此頗為欣賞。」言外之意是——評論家亦然。影評家決不會引述觀眾的樂趣,除非他們自己也深有同感。盡管其冷漠的情感已經為時所詬病,但這部影片還是深深地打動了廣大的觀眾。

我不幸沒有出生在那個廣大觀眾共同為《死亡祝願》喝彩的時代,但我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好遺憾的,我們現在不是就在為《判我有罪》而齊聲歡呼嗎?就像影片末尾響起的爵士樂一樣,這是個happy ending。

傑基有趣嗎?傑基可愛嗎?傑基忠誠馬?當然,你可以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要像那個憤怒的檢察官一樣怒吼——這他媽的不是我要問的,我他媽的在問你傑基有罪嗎?即使傑基是世界上最有趣兒的脫口秀主持人,即使他的忠誠足以溫暖整個人類,也並不能使他的罪行減少一分一毫。

法律是社會的契約,每個人放棄自己的一些權利來保證自己的其他權利。法律從來都是屬於弱者的。強者嘲笑法律,因為在那個沒有法律的時代,他足夠強大去保護自己的所有的權利。而法律卻要他放棄一部分,憑什麼?他們拒絕簽訂這份契約,於是他們成為所謂的黑社會。

如果我坐在那個法庭上成為陪審團的一員,我會毫不猶豫地判他們有罪,因為成為一個陪審團意味著我自願加入這一契約,意味著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弱者,意味著我明白這些可愛而且忠誠的傢伙拒絕放棄他們的那部分權力意味著他們在剝奪我的權利。

不過還好這只是如果,因為當我看完這部影片,我發現我應該放棄成為一個弱者了,因為那些跟我一樣簽訂了這份契約的人可能絕大多數都是一些心地善良的弱智。明智的選擇是成為一個黑社會。為什麼不呢,我對自己的幽默和忠誠很自信,我可以生活得像一個國王一樣,即使有一天我被傳喚上法庭也沒什麼好擔心,因為那群每天在被我欺負的笨蛋們甚至沒有能力判我有罪!

我們是自己掘墓人的傑出同盟者。

別以為在銀幕上大喊的是那個檢察官,那是作者在憤怒的大喊。但最終他被所有觀眾打敗了,於是他決定做一個黑社會,因為他知道所有人都會為他的電影喝彩,他們會愛上傑基,他們會為他的幽默和捧腹,為他的忠誠而落淚,會在輕快的爵士樂中慶祝傑基的勝利,就像慶祝自己的勝利。

那麼好吧,在我最終被打敗之前,我只想再說一句,"Look at the title! That is the fucking question I'm asking!"

好,現在陪審團可以擁抱被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