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落子老電影佘賽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落子老電影佘賽花

發布時間: 2022-05-17 15:31:19

A. 香港電視劇幕後效果吳國華

女,高平市人,生於1958年10月。1973年考入晉東南戲校(中專),1979年畢業。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劇協副主席,晉城市劇協主席,山西省上黨戲劇院副院長,晉城市上黨梆子劇團名譽團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作品

在二十餘年的舞台生涯中,扮演了眾多活生生的戲曲人物形象,其扮相端莊大方,唱腔清脆俏麗,表演入木三分,出神入化,達到了較高境界。1980年飾演《砍壇》、《寄刀》中的林黑娘,獲山西省優秀青年演員表演一等獎,1982年飾演《三關排宴》中的肖銀宗,獲山西省最佳青年演員獎,1986年飾演《借糧》中的樊梨花,《酒樓洞房》中的閆惜嬌,獲山西省主角金牌獎,1988年飾演 《殺惜》中的閆惜嬌,獲山西省主角金牌獎,1991年晉京演出摺子戲專場,獲第九屆戲劇梅花獎,1999年飾演《初定中原》中的孝庄太後,獲第六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1984年在彩色電影藝術片《佘賽花》(上黨落子)中飾演佘賽花,2001年在四集戲曲電視連續劇《初定中原》中飾演孝庄太後,並出版發行了大批個人唱腔專輯,其名字收入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名錄,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

B. 郭明娥的主要成就

郭明娥的唱腔吐字清晰,音韻醇厚,委婉流暢,細膩傳情,又添加了柔和、婉轉、抒情的新鮮韻味。曾兩次獲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山西省最佳青年演員獎,山西省自編現代戲調演主演金牌獎;上黨落子彩色戲曲藝術影片《佘賽花》最佳配音獎,中國戲劇第十三屆梅花獎。
1980年山西電視台將她主演的《靈堂計》錄相播映,1982年又將她主演的《穆桂英掛帥·接印·出征》《對花槍》《秦香蓮》等劇目的唱腔錄制為盒式磁帶在全國發行。1980年,她主演的《靈堂計》(飾包夫人),獲山西省青年演員一等獎,1981年,她主演的《靈堂計》、《斬子》等劇目唱段,在「山西省優秀演員好唱段評選活動」中名列前茅,同年11月,她榮獲了文化部「全國農村文化藝術先進工作者」稱號,1982年她以《穆桂英掛帥·接印·出征》(飾穆桂英)榮獲山西省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最佳青年演員」獎,長春電影製片最佳配音獎。
1992年,她飾演《山情》中的山嬸,獲山西省戲曲現代調演主演金牌獎,1994年,主演新編歷史劇《血箭》(飾姜小白),在山西省戲劇交流評比演出中,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國家文化部授予她「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稱號,1995年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郭明娥自1998年擔任團長以來,組織劇團利用演出淡季,編排恢復新劇目。幾年來新編移植劇目、小戲、摺子戲共10餘出,其中反應最強烈、最好的有《三關明月》飾肖銀宗、《大腳皇後》飾馬皇後、《白羅衫》、《岳飛夫人》等劇目在觀眾中反響很好,評價也很高,在數次參加省舉辦的各種戲曲調演中都捧回了金牌。

C. 楊家將佘太君扮演者

電影楊家將中佘太君的扮演者是徐帆。

《楊家將》,又稱《忠烈楊家將》,是由黃子桓編劇、於仁泰執導的香港電影。由鄭少秋、徐帆飾演楊令公、佘太君,由鄭伊健、於波、周渝民、李晨、林峯、吳尊、付辛博聯袂主演楊家七郎。於2013年4月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根據民間傳奇故事改編,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當時,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桿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 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戰死,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飾演人物簡介:佘賽花(佘太君),佘太君乃名將之後,是文武雙全的女將。雖然如此,佘太君在楊家一直扮演賢內助的角色,相夫教子,把楊家管理得井井有條。得知令公中伏後,佘太君心中亦焦慮萬分,但仍強裝冷靜,並向神算鬼穀子求助,得來「七子去,六子還」的預言。佘太君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忍痛送別七子。

演員簡介:徐帆,1967年08月16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中國影視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會員。

1991年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分配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1995年,因主演話劇《阮玲玉》獲第十三屆「梅花獎」。1998年憑借《不見不散》獲第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女演員獎。1999年,徐帆與導演馮小剛結婚。2000年憑借電影《緊急迫降》獲得華表獎獲獎影片2003年成功飾演曹禺名劇《日出》中的陳白露,2011年因在《唐山大地震》的表現榮獲第5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演員獎。

D. 楊家將的佘太君是怎麼死的

奸臣所害。

早在折太君17歲時,便奉命抵抗遼國。據說她連勝18場戰役,打得遼兵聞其名便四散潰逃。遼國蕭太後暗中買通姦臣王欽若,在折太君酒中下毒。

折氏出身將門世家,而楊業也是將門世家,且世代與契丹為敵,頗有共同語言。折氏嫁給楊業後,相夫教子,輔佐丈夫,教育出楊延昭、楊延玉等征戰沙場的熱血男兒,為「楊家將」的美名遠揚做出突出貢獻(楊家將雖是演義虛構,但楊家三代為將,確為屬實)。

E. 佘太君的人物生平

佘賽花,封號太君。生於後唐清泰年間(934年),後漢乾祐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卒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壽七十七歲。清康基田《晉乘搜略卷二十》載:「鄉里世傳,佘太君善騎,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人們把她比作蘄王韓世忠親援桴 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紅玉,推崇備至。清代光緒《保德州志》載「楊繼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太君生長在一個愛國名將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青年時候就成為一名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她少年時便與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她研習兵法,頗通將略,把戍邊御侵、保衛疆域、守護中原民眾為己任,協助父兄練兵把關,已具備巾幗英雄的氣度。佘楊兩家結親後,佘太君隨夫楊繼業侍北漢,居住在太原北漢「楊府」。夫君邊關打仗,她在楊府內組織男女僕人丫環習武,僕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個個都不亞於邊關的士兵。楊繼業歸宋後,舉家遷至開封府,楊繼業七年抗遼,威震雁門。但因總帥
潘美誤信了王侁之言,對錯誤的方法阻止不夠堅決,楊繼業於公元986年不幸殉國。佘太君上書陳述楊繼業戰死的原由,使潘美受到官降三級,王侁和劉文裕被削職為民的處分。佘太君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清朝光緒年間《岢崗州志》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扆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谷,
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又《保德州志》雲:「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扆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侁違制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侁名。」宋太宗下詔「故雲州觀察使楊業,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死後)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楊業傳》)。佘太君個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其不屈不撓的民族正氣,匯集成一代忠烈英勇傳奇的故事。楊繼業為國捐軀之後,佘太君又協助其次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
「契丹憚之,曰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贊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楊家將從楊繼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佘太君作了全面的評價:「忠
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進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侯壽母松伯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作為「楊門女將」的核心人物,佘太君的形象感人至深。這個人物,到底是藝術虛構,還是確有其人?歷史記載模糊不清。清以前的史料從未提及佘太君。地方誌中,明代成化時期的《山西通志》只記載了楊家三代,沒有佘太君。到了清代,地方誌才出現了有關佘太君的記載,有人認為佘太君為楊令公之妻,並稱「佘」為「折」之誤,甚至認為佘太君是宋初的晉北大家族折德扆之女。山西保德縣折窩村和陝西白鹿縣佘家坡頭村一帶,流傳著佘太君改姓的故事。佘太君原姓「折」,在長期征戰過程中,她有感於丈夫和兒子都為國戰死沙場,為了圖個吉利,便將「折」改為同音的「佘」字,意在子孫福祿有餘,由她一人承受外來之災。

最早認為佘太君是歷史人物的推斷,始自於清代,乾隆年間的《乾隆一統志》和《保德州志》都稱有「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窩村北」。《保德州志·人物·列女》記載:「楊業娶府州折氏,稱太君。其父為麟州刺史,又為火山節度使,業後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遠,故締緣煙卜地於此與?」其實《保德州志》對自身的這段記載也是存有疑問的,所以句尾用的是疑問語氣,但後人為了證明佘太君的真實性,便斷章取義,以訛傳訛了。清光緒十年續修《岢嵐州志》,沿用了《保德州志》的說法,而且又有新的發展,增加了佘太君為夫申冤的情節。其中的《節婦》卷稱:「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娶折德扆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業戰死於陳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岢嵐州志》的這段記載,史實與傳說混雜。關於楊繼業的描述基本上符合事實,但對佘太君替夫申冤和潘美被貶的記述則更多地與民間傳說相近,與歷史真實相遠。潘美當時只被削去了三個虛官,仍是朝廷寵臣,「除名為民」沒有事實依據,這是常識性的錯誤。很顯然,《岢嵐州志》的記錄不完全依據可靠史料,內中收錄了一些故事傳說,因此很多人對其可信度並不認同。有關楊業之妻佘太君的信息實在太少,《保德州志》和《岢嵐州志》的出現算是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所以盡管內容多有謬誤,還是被廣泛引用。清代的一些文史學者根據方誌所載對折太君加以肯定,畢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狀元,在其所著的《關中金石記》中稱,「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折宭村」。近代學者李慈銘(1830~1894年),在《越縵堂詩話》中也說,曾發現過折太君墓碑等等,但並沒有記錄碑文。其實他倆既未見墓碑,更不見碑文,不過是根據聽聞和地方誌引申而已。清人又有私人筆記講到折氏善騎射。康基田的《晉乘搜略卷二十》記載:「鄉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把佘太君比作蘄王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梁紅玉是南宋人,如果佘太君真有其人應該活在北宋,用後人比先人,
怎麼看都有點奇怪,可見這個所謂的世傳,不會早於南宋。對佘太君是否為真實人物的質疑從未間斷,如果佘太君真為宋初的歷史人物,且英勇無敵而又敢於為夫申冤,這樣的女中豪傑,即便正史不載,宋人筆記也不可能隻字不提。反而偏偏是到了清代,離事發當時的宋朝已相當遙遠,佘太君的事跡才進入史料,這不是很奇怪和難以令人相信的事嗎?從清代以來,想證實佘太君確有其人的資料不少,但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一些文人和地方誌作者,不辨真偽,將傳說記錄下來,而後世的研究者,又根據這些記錄來論證,以訛傳訛,形成了一個循環論證的怪圈。
佘太君最早出場是在元雜劇中,她從一開始就是個藝術形象而非歷史人物佘太君為楊業妻的說法不見於宋元正 史及筆記,但如果就此說佘太君是完全虛構的,很多人感情上恐怕接受不了,也不符合歷史真實。楊業一定是有妻子的,也可以叫做「太君」。太君是古代對一定級別官員之妻或母的尊稱。在唐代,官員達到一定級別,他們的母親就可以被稱為太君。宋時,為了體現對大臣的優待,朝廷為群臣之母專設了封號,刺史以上官員的母親封為縣太君。楊延昭官在刺史之上,其母當然可以被叫作太君。楊業之妻「太君」究竟是誰,史書從未提及。佘太君最早出場是在元代雜劇《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中,她從一開始就是個藝術形象而非歷史人物。但當時故事編排講究「事有源流」,從楊業妻叫「太君」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端倪。《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中迫害楊家、強拆清風府的奸臣謝金吾也不是憑空虛構的。謝金吾的原型就是北宋的謝德權,因為曾經官為金吾街司,被人稱作謝金吾。「詐拆清風府」折射的是北宋開封清理民宅,修建官街的一段史實。當時京城的街巷非常狹窄,朝廷覺得有辱堂堂大宋的形象,便任命謝德權負責拓街擴道。這個「拆遷辦主任」依令行事,鐵面無私,上拆達官貴人府邸,下攆小商小販,毫不留情,為此得罪了不少顯貴。他們跑到皇帝那裡,添油加醋地告狀。皇帝無奈,准備下詔停止擴街。謝德權聽聞之後,馬上陳明利害:「皇命既然已出,怎麼能夠輕易中止,現在干擾正常事務的都是些權貴豪強,他們只不過捨不得出租房屋的租金罷了,沒有什麼大事。」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謝德權放手整治街道,雖然很有成效,但卻落下罵名,受到利益受損者的非議,甚至被編排到了戲劇舞台上,《謝金吾詐拆清風府》就是以此為背景進行的再創作。劇中他成了奸臣王欽若的女婿,愛財如命,是個糊塗貪官,受了王欽若的指使強拆楊家清風府。歷史上的謝德權為官清正,辦事干練,喜歡建造有功效利益的工程,發現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定要當面斥責,所到之處法紀嚴肅,政治清明。《宋史》記載了他的諸多事跡。《謝金吾詐拆清風府》這出戲是虛構之中隱含真實,故事情節事出有因,人物設計於史有據,反面人物謝金吾都不懼實名,要謳歌的人當然也無須避諱,所以楊業妻很可能真姓佘,盡管史料沒有記載,但元雜劇的佘太君決不是空穴來風。不過戲中的佘太君形象較弱,與普通的家庭婦女看不出有什麼兩樣,遇事沒有主見,動輒哭泣,這也許就是楊業之妻的真實狀態。後來那些驚天動地的故事,很可能是小說家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從另一個確有其人的「折太君」演變而來。北宋確有一個令契丹軍聞名喪膽「折太君」,「佘太君」的事跡可能是移花接木《宋會要輯稿》記述了另一個折太君,她的事跡與傳說中楊業妻頗為相像,不過她是豐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折夫人很有謀略,輔助王承美屢立戰功。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折太君夫婦率軍與契丹軍發生激烈交戰,斬獲敵人數以萬計,生擒契丹天德軍節度使韋太。第二年,萬余契丹兵再度來犯,折太君夫婦又一次大獲全勝,並乘勝向北追出百餘里,所向披靡,契丹軍聞名喪膽,不敢再犯。他們把守豐州城35年從未有失,其事跡可圈可點。景德初年(1004年),宋真宗下詔讓王承美進京,親自接見了這位邊防的傳奇人物。不僅如此,宋真宗還特別賞賜了折氏,讓她享受邊疆官員的待遇,每月賜錢五萬,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耀。1012年十二月,王承美病逝之後,宋真宗招折氏入宮,內中緣由與他們的家事和繼承權有關。王承美的長子是王文恭,但是王承美看來並不喜歡這個兒子,因為他後來將王文恭的兒子懷玉收為養子,改名文玉,欽定其為接班人。王承美去世後,在文玉接班的問題上遇到了麻煩,他的父親王文恭對此事有自己的想法,上表朝廷陳述此事。宋真宗於是召折氏入京商議,因為折氏也支持文玉。朝廷下詔由文玉承繼王承美之位,同時對文恭進行了安撫,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當時折太君已是年過60的花甲老人。仁宗天聖二年(1024),王文玉去世,當時身為安郡君、太君的折氏,為了邊防安全,再次上朝面君,得到了宋仁宗的首肯,此時她已75歲。
《宋會要輯稿》記載的折太君與楊業、楊延昭為同時代人,折氏夫婦守邊四十多年,契丹聞之膽寒。折太君的事跡相當豐富,其抗遼、上狀、進宮等活動與戲曲小說中的佘太君形象有相似之處。她的兒子文玉、懷玉在楊家將中也有類似的名字。故事小說里的佘太君很可能就是根據王承美之妻演變而來的。
(張永廷 北京青年報) 提及楊門女將佘太君,必然聯繫到楊家將楊繼業以及兩位英雄的聯姻,這得從他們的家世說起。五代十國混戰時期,一些軍閥為了達到鞏固自己權位的目的,投靠契丹。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為條件奪取了後唐政權,致使契丹騎兵長驅南下,給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造成極大破壞,中原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人民群眾不甘受契丹壓迫,紛紛起來進行反抗斗爭,保衛家鄉,收復國土。
楊繼業的父親楊信時任後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楊繼業幼年隨父親由火山縣(今河曲)到了麟州。麟州從五代以來就是西北地區的一個險要的地方,常有重兵駐守,地方風俗以騎射為風,加上楊門的家傳,楊繼業練就一身好武藝,不僅善騎射,而且對楊家的三十六路梨花槍槍法尤其精湛。
佘太君的父親叫佘德扆,五代雲中(今山西大同)人。世出官宦之家,後漢任府州團練使,世居府州地區,歷抵外侵,為將門豪族,世稱「佘家軍」。佘太君受家庭的熏陶,文韜武略,深名大義。喜歡騎馬射箭,舞劍掄刀,她使的一手絕活叫「走線銅錘」,在關鍵時候如流星繞飛防不勝防。後晉天福二年即公元973年,楊佘兩家結為軍事聯盟。在共同抗遼、保衛家鄉的斗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家的老家都是北路人,同為十家令公之一,門當戶對,因此佘德扆將女兒自幼許給楊繼業為妻。
佘太君和楊繼業青梅竹馬,從小一起長大,共同的戰事經歷和志向,在感情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年秋天,契丹派兵五萬侵犯府州。時佘徳扆病卧在床,佘太君向父親請戰後,一方面借遼軍使者下戰書相威脅之際,將計就計,拖延交戰時間;一方面急派人前往火山王楊信那裡求援,遼兵在佘楊兩支抗遼雄軍的夾攻下大敗。這次戰斗大獲全勝,佘太君受到父親佘德扆和楊家父子的贊揚。戰畢,楊繼業與佘太君更是互為尊重,愛慕中兩人相約以武相會,跨雙騎,持刀槍,在府州城南的野外打將起來,你來我往,槍來刀去,都想勝對方,但又怕傷害了對方。戰了無數個回合,楊繼業想,我身為男子總不能讓妻子把我打敗,於是賣個破綻,佯裝敗逃,佘太君緊追不舍,當追至七星廟前,楊繼業瞅准時機,使出了楊家的看家本領「回馬槍」,一槍挑定佘太君的戰袍將妻子挑下馬背。佘太君落馬也不示弱,拋出了走線銅錘,將楊繼業纏住拉下馬來,兩人雙雙落馬,互相擔心對方是否受傷,楊繼業要撩起佘太君的戰袍查看,佘太君直羞得跑入七星廟內,楊繼業進入七星廟後與佘太君成了親。每當人們涉足陝西府谷縣城南的七星廟內,都會聽到走線銅錘訂親七星廟,兩位抗遼英雄喜結良緣的佳話。 多年來在准格爾地區一直流傳著一個十二寡婦在十二連城曾經各守一城的傳說。這傳說中所說的十二寡婦,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楊家將》里征西的十二寡婦。
《楊家將》里說,宋仁宗時,西夏大軍進犯,忠勇的楊宗保率兵迎敵,結果中箭身亡,其子楊文廣也被困於絕地。噩耗傳來,已經100歲高齡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請纓,率領楊門女將出征,一舉擊敗西夏大軍,班師回朝。傳說中,佘太君率領十二寡婦征西時在十二連城與西夏軍隊交鋒。當時,楊家十二寡婦率兵各守一城,與西夏軍隊展開血戰。由於楊門女將個個武藝高強,又占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十二連城,所以最終打敗了西夏大軍。 外文名稱 She Sai Hua
影片類型:戲曲
國家/地區:中國
色彩:彩色
膠片長度:9本
是孫通從中作梗,使佘賽花產生了誤會,經過一番波折,誤會解除,佘楊結伴。 1991年電視劇《楊家將》:佘賽花—張晶(前期),王建英(中期),張登橋(後期)
1994年電視劇《碧血青天楊家將》《碧血青天珍珠旗》:李香琴-佘太君;
1997年電視劇《寇老西兒》:祝希娟飾演佘太君;
1998年電視劇《穆桂英十二寡婦征西》:曹翠芬-佘太君
2004年電視劇《楊門虎將》:趙雅芝飾演佘太君;
2009年電視劇《少年楊家將》:陳秀雯飾演佘太君;
2011年電視劇《穆桂英掛帥》:斯琴高娃飾演佘太君。

2004年電影 《楊門女將之女兒當自強》:鄭佩佩飾演佘太君;
2011年電影《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鄭佩佩飾演佘太君;
2013年電影《忠烈楊家將》:徐帆飾演佘太君;

F. 劉建斌的主要影響

1984年,參與了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中國第一部上黨落子戲曲藝術片《佘賽花》,初次嶄露頭角。
1990年,為山西省第一部戲曲電視劇《喜期將臨》獨立作曲,並首次大膽地將現代電聲樂器引入到傳統戲曲當中,為戲曲注入了青春的元素,作品在CCTV多次播出後,掀起了一陣年輕人喜歡戲曲的熱潮,同時也得到了老戲迷的認可。並獲全國第五屆「黃河杯」戲曲電視劇二等獎,填補了山西省戲曲電視劇全國性獎項的空白。
同年,獨立創作的歌曲《我們是太陽》獲全國首屆「紅塔杯」歌曲大賽「最佳作曲獎」,並由中央廣播合唱團演唱,著名歌唱家蔣大為領唱,著名指揮家聶中明指揮在人民大會堂演出,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余秋里同志為其親自頒獎。
聲樂作品方面,《我的家》、《太行山》、《喜從四面八方來》、《威風鑼鼓》、組歌《礦工頌》等作品被廣為傳唱,累計演出場次超過300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近些年來,致力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黨梆子」音樂的整理研究和創新工作,將交響樂隊與傳統樂隊巧妙融合,作曲風格在保留上黨梆子自身特點的前提下,大膽創新,將交響樂的作曲技法和表現手段成功地引入到上黨梆子戲曲音樂的創作上。劉建斌的上黨梆子音樂「三部曲」,即《初定中原》、《趙樹理》、《長平悲歌》三部戲曲配樂已成為上黨梆子音樂最高水平的代表。
另外,搶救性地收錄晉東南地方戲曲、曲藝中的音樂元素,融合在自己的交響樂作品創作當中。大型組曲《大山深處》於2009年5月於太原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受到國家級、省級專家高度評價,稱之為「近年來罕見的好作品」。

G. 電影暗箭明槍里飾演佘賽花的是誰

中國內地著名演員,有人氣,有才氣,長的很漂亮的演員,演技一流

H. 楊家將裡面佘太君誰演的

1991年電視劇《楊家將》:佘賽花—張晶(前期),王建英(中期),張登橋(後期)
1994年電視劇《碧血青天楊家將》:李香琴-佘太君
1997年電視劇《寇老西兒》:祝希娟飾演佘太君
1998年電視劇《穆桂英十二寡婦征西》:曹翠芬-佘太君
2004年電視劇《楊門虎將》:趙雅芝飾演佘太君
2011年電視劇《穆桂英掛帥》:斯琴高娃飾演佘太君
2009年電視劇《少年楊家將》:陳秀雯飾演佘太君
2004年電影 《楊門女將之女兒當自強》:鄭佩佩飾演佘太君
2011年電影《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鄭佩佩飾演佘太君
2013年電影《忠烈楊家將》:徐帆飾演佘太君

I. 求所有關於佘太君的電視或電影~~百分賞!

視頻:
http://www.56.com/u68/v_MTI1Mzk3MDU.html

http://you.video.sina.com.cn/b/19915351-1279688874.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xDfoFdNFxY/

http://www.56.com/u20/v_MzI4MjU4NTc.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wMTIzODA=.html

圖片: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static4.photo.sina.com.cn/orignal/4c38c32319132202354f3&imgrefurl=http://blog.sina.com.cn/u/1278788387&usg=__YchG8PJMUusHpDRKrL3pUz5545I=&h=640&w=480&sz=173&hl=zh-CN&start=4&tbnid=-JccfTSfXvWPgM:&tbnh=137&tbnw=103&prev=/images%3Fq%3D%25E4%25BD%2598%25E5%25A4%25AA%25E5%2590%259B%26hl%3Dzh-CN%26sa%3DN%26newwindow%3D1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www.hnxjj.com/tuku/3%E4%BD%98%E5%A4%AA%E5%90%9B2.jpg&imgrefurl=http://www.hnxjj.com/html/liyuanjingying/5840.html&usg=__RTpFrUKu4UhTbTjD16zvccSjL9k=&h=360&w=250&sz=178&hl=zh-CN&start=7&tbnid=EG8-t8QEh9NsDM:&tbnh=121&tbnw=84&prev=/images%3Fq%3D%25E4%25BD%2598%25E5%25A4%25AA%25E5%2590%259B%26hl%3Dzh-CN%26sa%3DN%26newwindow%3D1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img.tv.cctv.com/image/20090424/IMAG1240556945246409.jpg&imgrefurl=http://space.tv.cctv.com/act/article.jsp%3FarticleId%3DARTI1240556945165407%26nowpage%3D1&usg=__I3i8jmjqGn20SV5dHtlm6GUgnkg=&h=450&w=300&sz=16&hl=zh-CN&start=16&tbnid=ckT4BJLVEVQIwM:&tbnh=127&tbnw=85&prev=/images%3Fq%3D%25E4%25BD%2598%25E5%25A4%25AA%25E5%2590%259B%26hl%3Dzh-CN%26sa%3DN%26newwindow%3D1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pic.nipic.com/2007-06-21/200762112334903_2.jpg&imgrefurl=http://www.nipic.com/show/3/12/615f869301244265.html&usg=__Pfu6ueWAoGGfCmABdGWNDoNw8vM=&h=1000&w=921&sz=314&hl=zh-CN&start=1&tbnid=7uAlLeTcl6q5uM:&tbnh=149&tbnw=137&prev=/images%3Fq%3D%25E4%25BD%2598%25E5%25A4%25AA%25E5%2590%259B%26hl%3Dzh-CN%26sa%3DN%26newwindow%3D1

資料:
佘太君,名賽花,和其他傳說中的楊門女將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 》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楊門女將中少數民族不少。例如有人考證穆桂英的姓「穆」是鮮卑大姓慕容氏的轉音。姓氏考略雲:折氏出匈奴折蘭王之後。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而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後裔,黨項族;祖籍雲中(今天的大同,註:雲中為大同在歷史上的一個稱謂),遠祖折華。黨項族是隋唐時期部分羌族為拓展生存空間東進並融合其他當地民族演變而成的新種族,西羌是其前身。西元六世紀有羌族「莫折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義稱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來源之一,後改為單字折姓。雖然折氏與後來的西夏同族,但是在宋朝抗擊外侮的戰爭中,折家英才輩出,佘賽花的弟弟折御卿和後世的折惟昌、折繼閔、折克行、折可適、折可存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氏宗族傳記。折家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史稱折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五代史》)。
佘賽花,封號太君。生於後唐清泰年間(934年),後漢乾佑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卒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壽七十七歲。歷史資料,清康基田《晉乘搜略卷二十》載:「鄉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人們把她比作蘄王韓世忠親援桴 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紅玉,推崇備至。清代光緒《保德州志》載「楊繼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太君生長在一個愛國名將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青年時候就成為一名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她少年時便與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她研習兵法,頗通將略,把戍邊御侵、保衛疆域、守護中原民眾為己任,協助父兄練兵把關,已具備巾幗英雄的氣度。折楊兩家結親後,佘太君隨夫楊繼業侍北漢,居住在太原北漢「楊府」。夫君邊關打仗,她在楊府內組織男女僕人丫環習武,僕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個個都不亞於邊關的士兵。
楊繼業歸宋後,舉家遷至開封府,楊繼業七年抗遼,威震雁門。但因受奸臣潘美的陷害,於公元986年不幸殉國。佘太君上書陳述楊繼業戰死的原由,使潘美受到官降三極,王侁和劉文裕被削職為民的處分。楊繼業殉國後,他的八個兒子大都先後為國捐軀,那個時代以家族組成的軍事力量,男將戰死疆場,能夠統領楊家兵的人絕非他族戰將。佘太君做為一名歷史人物,雖史書記載很少,但她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楊門女將」中的核心人物。
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佘太君作了全面的評價:「中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進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侯壽母松伯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

雖然早在宋元時期就有楊家將故事的話本,最早系統敘述楊家將故事的是明清時代的小說《楊家將演義》、《楊家府演義》、《楊家將傳》等。後來的眾多說書人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楊家將故事體系。解放前,這些評書都是口口相傳,其中受原始小說影響,怪力亂神的情節很多。解放後經過搶救、整理、改編,基本去除了宣揚封建迷信和愚忠愚孝的情節。佘太君的形象逐步豐富,成為老當益壯的愛國女將典型。

佘太君改姓:
楊家將一門英烈。佘太君的丈夫和幾個兒子、女兒楊八姐都為國戰死沙場。她為了兒孫們出征不再夭折,將自己認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為與折同音的「佘」,意在子孫福祿有餘,由她一人撐著一片天,一人承受外來之災,從此歷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了。至今,佘太君墓所在地山西保德縣折窩村和陝西白鹿縣佘家坡頭村的佘姓後裔對此都津津樂道。

比武招親:
提及楊門女將佘太君,必然聯繫到楊家將楊繼業以及兩位英雄的聯姻,這得從他們的家世說起。五代十國混戰時期,一些軍閥為了達到鞏固自己權位的目的,投靠契丹。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為條件奪取了後唐政權,致使契丹騎兵長驅南下,給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造成極大破壞,中原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人民群眾不甘受契丹壓迫,紛紛起來進行反抗斗爭,保衛家鄉,收復國土。
楊繼業的父親楊信時任後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楊繼業幼年隨父親由火山縣(今河曲)到了麟州。麟州從五代以來就是西北地區的一個險要的地方,常有重兵駐守,地方風俗以騎射為風,加上楊門的家傳,楊繼業練就一身好武藝,不僅善騎射,而且對楊家的三十六路梨花槍槍法尤其精湛。
佘太君的父親叫佘德扆,五代雲中(今山西大同)人。世出官宦之家,後漢任府州團練使,世居府州地區,歷抵外侵,為將門豪族,世稱「佘家軍」。佘太君受家庭的熏陶,文韜武略,深名大義。喜歡騎馬射箭,舞劍掄刀,她使的一手絕活叫「走線銅錘」,在關鍵時候如流星繞飛防不勝防。後晉天福二年即公元973年,楊佘兩家結為軍事聯盟。在共同抗遼、保衛家鄉的斗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家的老家都是北路人,同為十家令公之一,門當戶對,因此佘德扆將女兒自幼許給楊繼業為妻。
佘太君和楊繼業青梅竹馬,從小一起長大,共同的戰事經歷和志向,在感情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年秋天,契丹派兵五萬侵犯府州。時佘徳扆病卧在床,佘太君向父親請戰後,一方面借遼軍使者下戰書相威脅之際,將計就計,拖延交戰時間;一方面急派人前往火山王楊信那裡求援,遼兵在佘楊兩支抗遼雄軍的夾攻下大敗。這次戰斗大獲全勝,佘太君受到父親佘德扆和楊家父子的贊揚。戰畢,楊繼業與佘太君更是互為尊重,愛慕中兩人相約以武相會,跨雙騎,持刀槍,在府州城南的野外打將起來,你來我往,槍來刀去,都想勝對方,但又怕傷害了對方。戰了無數個回合,楊繼業想,我身為男子總不能讓妻子把我打敗,於是賣個破綻,佯裝敗逃,佘太君緊追不舍,當追至七星廟前,楊繼業瞅准時機,使出了楊家的看家本領「回馬槍」,一槍挑定佘太君的戰袍將妻子挑下馬背。佘太君落馬也不示弱,拋出了走線銅錘,將楊繼業纏住拉下馬來,兩人雙雙落馬,互相擔心對方是否受傷,楊繼業要撩起佘太君的戰袍查看,佘太君直羞得跑入七星廟內,楊繼業進入七星廟後與佘太君成了親。現在每當人們涉足陝西府谷縣城南的七星廟內,都會聽到走線銅錘訂親七星廟,兩位抗遼英雄喜結良緣的佳話。

十二寡婦各守一城的傳說:
多年來在准格爾地區一直流傳著一個十二寡婦在十二連城曾經各守一城的傳說。這傳說中所說的十二寡婦,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楊家將》里證西的十二寡婦。
《楊家將》里說,宋仁宗時,西夏大軍進犯,忠勇的楊宗保率兵迎敵,結果中箭身亡,其子楊文廣也被困於絕地。噩耗傳來,已經100歲高齡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請纓,率領楊門女將出征,一舉擊敗西夏大軍,班師回朝。傳說中,佘太君率領十二寡婦征西時在十二連城與西夏軍隊交鋒。當時,楊家十二寡婦率兵各守一城,與西夏軍隊展開血戰。由於楊門女將個個武藝高強,又占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十二連城,所以最終打敗了西夏大軍。

大佘太的傳說:
如今的內蒙古大佘太原來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的古戰場。 宋朝時,佘王城就設在這里。傳說宋朝名將楊繼業攻打佘王城時與佘王的女兒佘賽花(即佘太君)在戰場上交鋒不分勝仗。真是不打不相識,他倆在戰場上漸漸產生了感情,並私定了終生。由於這層關系,佘王就投靠了大宋。後來,佘王城被遼國肖太後攻破。多年後,佘太君領兵出征,先鋒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宋軍奪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築城。為了紀念佘太君,後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佘太君為什麼能活百歲:
佘賽花十七歲的時候,遼國入侵,佘賽花奉命出征,連勝一十八陣,嚇得遼軍渡過黃河北逃。佘賽花率軍追到黃河邊上與敵軍隔河對峙。這時候蕭太後命早就暗藏在宋軍中的奸細,監軍王欽若(原名賀驢兒)盡快除掉佘賽花。王欽若假傳聖旨,騙佘賽花說皇帝賜下御酒為其慶功。佘賽花沒有防備,被騙進王欽若的營帳,飲下了毒酒。毒性發作,佘賽花方才明白王是奸細,拔劍要殺王欽若。不料中毒後功力全失反被王欽若一刀刺入小腹,將肚子剖開,腸流滿地而死。
王欽若將佘賽花的首級割下送去遼營報功。又把佘賽花的無頭屍體用蘆席捲了,偷偷運出宋營,扔進黃河毀屍滅跡。
佘賽花的無頭屍體順流而下漂到開封進入汴河,然後逆水而上,漂到了皇宮,被打撈起來。正好遼國將佘賽花的人頭送回來示威。皇帝命包公調查。包公命仵作檢查佘賽花的屍體,發現事隔多日,屍體卻沒有腐爛的跡象,內臟發黑,是先中了劇毒,才被人剖腹殺害。
包公日斷陽,夜斷陰,當天晚上,包公到地府理事找到佘賽花的英靈。佘賽花告訴他自己的冤屈。於是包公為佘賽花向閻王借陽壽九百九十九日讓佘賽花回陽間復仇,殺退遼兵,
回到陽間,包公把佘賽花的腸子和內臟放回腹腔縫合起來,又把人頭重新逢到軀幹上。佘賽花就還魂了,跟好人一樣,連傷疤都沒有。包公把王欽若抓來過堂。王欽若開始死不承認殺害了佘賽花,直到佘賽花出現在面前,他才嚇得屁滾尿流,認罪服法了。
除掉了王欽若這個奸細,佘賽花率領宋軍渡過黃河,大敗遼軍,又和遼軍大戰兩年,直打到遼國京城,逼得遼國寫下降書順表,這才鞭敲金磴響,齊唱凱歌還。
這時候,佘賽花借來的九百九十九日陽壽已經快用完了。佘賽花凱旋歸來,不要天子的賞賜,回家裝扮整齊等死。不料時辰過了,自己還是好好的。這時包公來訪,告訴她原委。原來佘賽花命中要生七郎八虎,可是陽壽不夠。包公又覺得非佘賽花不能保大宋江山。所以修改生死簿的時候,包公偷偷在日字上多加了兩筆,變成了「月」字。九百九十九日變成了九百九十九月。
所以佘賽花這才和楊繼業成親,生下七個兒子、兩個女兒。為保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後來楊門被皇帝猜忌,佘賽花憤而率族人歸隱老家麟州。楊家將歸隱,宋朝逐漸抵擋不住外敵。最後皇帝親自到麟州求援,請佘賽花出山抗擊西夏。這時佘賽花已經是百歲高齡但還是掛帥西征,把西夏殺的大敗。打敗了西夏,佘賽花回顧這百年以來,她一直是白發人送黑發人。丈夫、幾個兒子、女兒八姐、九妹,兒媳大刀王懷女、孫子宗保、孫媳婦穆桂英、重孫子文廣、重孫女楊金花都在抗擊外敵的斗爭中為國捐軀了。
凱旋途中,怪事發生,佘賽花的相貌越變越年輕,到最後,除了一頭銀發,相貌身材已經和少女一樣了。隨著相貌變年輕,佘賽花不停得催促部隊往回趕。最後等不得行動緩慢的大部隊,只帶了幾個貼身女兵快馬加鞭,趕往麟州老家。這天走到太平川,她胯下的戰馬突然一聲悲鳴,跪了下來。身邊的女兵只見佘賽花瞬時間渾身浴血,肚子一下裂開了,粉紅色冒著熱氣的腸子流了一地。接著身子一歪,從馬上倒栽下來,身首分離,人頭骨碌碌得滾進了路邊的草叢。原來佘賽花借來的九百九十九月的陽壽也已經用盡了。佘賽花的屍體回到了被王欽若殺害時的狀態。
正在這時,一隻金翅大鵬鳥一口叼起佘賽花的首級向東飛去。女兵們追趕不及,只好含淚把佘賽花的無頭屍體洗滌干凈,縫合起來,包紮好傷口,用白布緊緊裹起來入殮,就地安葬了。
女兵們回到麟州老家,只見當地哭聲一片。原來幾天前一隻大鵬鳥叼著佘賽花的首級在麟州盤旋了整整一天,最後落入楊家祠堂,將佘賽花的首級輕輕放在神案上,大鵬鳥然後突然消失了。原來佘賽花自知陽壽將盡,拚命想趕回麟州老家看最後一眼。不料人算不過天算,半路上就一命嗚呼了。英靈升入天堂,佛祖見其心願未了,就派座下金翅大鵬鳥將她的人頭帶回麟州,讓她在空中把家鄉看個夠。
鄉親們將佘賽花的首級洗凈防腐後祭奠七七四十九日,然後安葬在折窩村外的大槐樹下。所以現在有兩個佘太君墓,一個在太平川,另一個在折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