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首詩出自《紅樓夢》中
林黛玉。
《葬花詞》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古體詩。它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藉以塑造黛玉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全詩如下: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綉簾,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夾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 年能再發,明 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 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2. 求1966年楚原導演南紅主演電影《殘花淚 》網盤
鏈接:
殘花淚是1966年的一部粵語片,由楚原導演,南紅、張活游、周聰等主演的電影。本片根據古克中的商業電台廣播劇改編而來,是向來製作潮語片的萬聲電影製片公司轉拍粵語片後首部上映作品。影片上映時由本片女主南紅演唱的唱片同時發行。韓雪花與曾文健婚後不久,日軍蹂躪香港,健母二嬸被炮火所傷而失明.健充當搬運工人,與日軍起爭執,被毆至重傷.花在茶樓唱歌維生,重遇舊友金老七,七與花情如兄妹,健因無力養家,又誤以為兩人有染,羞憤之餘,決意到內地從軍救國.健離去不久,花誕下兒子戰生,未幾傳來健陣亡消息,其後花再遇上七,七願意照顧花及其家人.二十幾年後,健原來尚在人世,與生一家相認,但誤以為花已改嫁七,憤而推倒病重的七.健從母親口中得知真相,向七認錯,七無憾而終.。
3. 90年代的電影《淚血櫻粟花》講述了什麼故事
《淚血罌粟花》,王連生導演,趙陽,郭建國主演,1993年上映的動作類電影。故事發生在三十年代,西南邊陲黑牛鎮,是惡勢力當道的毒品生產集散地。黑衣大俠仇飛為替父報仇,成了龍家的槍手。他繼承父親遺願力主禁煙禁毒,卻又為惡勢力所利用。當他悟出自己被愚弄,憤而燒了煙庫,最後死於惡勢力的槍口下。
4. 幫忙找幾部老電影。
1.我的左眼見到鬼 2002年出品(不肯定,你說的太少了,這部電影中也講到這樣的鬼)
主演:鄭秀文 劉青雲
2.精靈變 1992年出品
主演:林正英 倪星 吳鎮宇 葉榮祖 吳耀漢 黎姿
3.原振俠與衛斯理 1986年出品
主濱:周潤發/張曼玉/胡慧中/爾東升/狄 威/錢小豪
4.鬼掹腳 (就知道這一個比較經典講水鬼的電影)
主演:張堅庭、午馬、樓南光、高麗虹、陳友、葉榮祖、林正英
經典老電影
黐線枕邊人
一刀傾城
妖魔道之神仙學堂
一世好命
蠍子戰士
開心鬼
開心鬼放暑假
開心鬼撞鬼
開心鬼救開心鬼
開心鬼上錯身
富貴列車
鐵血壯士
冇面俾
衛斯理傳奇(許冠傑 狄龍 王祖賢演的別找錯了,是部電影)
霸王卸甲
玫瑰玫瑰我愛你
魔高一丈
踢到寶
還有很多,先說這多吧,以上的電影都很早,有的資源不好找啊。粵語國語都有。
5. 臘八節的民間傳說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世界美食網)
臘八粥的傳說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中國春節網)
臘八粥各地食俗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 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 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 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 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 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在山東 「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 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 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 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國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福建熱線)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節的由來
每年農歷的臘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即「臘月」的意思,為什麼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呢?史學研究者指出,在我國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稱「大臘」。在商代,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的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將冬祀稱為「臘祭」。因此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臘日當時並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並不吃臘八粥,只是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並祈求豐收和吉祥。
眾所周知,臘八節最普遍的風俗就是喝臘八粥。臘八粥的來歷來眾說紛芸,大致有以下幾種傳說:
1 「佛祖修行」說: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2 「牧女乳糜救佛祖」說:
這是流傳最廣泛,也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離開宮殿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後卻因身體羸弱,無力爬回岸上。牧女蘇耶妲(意為善生)將他拉上岸,並給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後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此日恰巧是農歷十二月初八。佛門弟子將粥視為良葯,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並向世人布施。受此影響,我國民間逐漸形成了臘八吃粥的習俗。
3 「秦長城修築」說:
傳說秦修長城時,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但糧食要靠家人送。有的人因家遙遠或貧窮,糧食不能及時送到,有一年臘八這天,民工們斷了糧,大家翻搜糧袋,將收集的豆、米等各種糧食會集到一起,熬了一鍋粥吃了,但最終還是餓死了。為了悼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年到臘八就吃臘八粥。
4 「寶娃悔過」說:
傳說有一個叫寶娃的人懶惰貪玩,而且生活奢侈,不久把父母留下的家產糟蹋完了。這年臘月初八,別人都開始准備年貨,而他家卻糧倉見了底。望著滿面淚水的媳婦臘花,寶娃羞愧難當。鄉鄰們聞訊東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來了各種糧、菜。臘花將鄉親們送來的糧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鍋粥,解決了一時的困難。從此,寶娃不僅勤奮勞動,而且生活節儉,很快富裕起來。為了讓寶娃永遠記住這個教訓,臘花每年臘八就熬臘八粥。人們為了用寶娃的故事教育子女,也在這天吃臘八粥,漸成風俗。
5 「張家敗家子」說
有民間故事說,一張姓富翁老年得子,對其萬分溺愛,老兩口剛過世,這小子便大肆揮霍敗家,很快成了窮光蛋一個。臘八那天,北風呼嘯,小張飢寒交迫,把家裡各處糧囤的囤底子掃了一遍,將掃出的各色糧豆煮了一鍋粥,但粥未熬好,人已凍餓而亡。以後,人們便在臘八弄些雜糧雜豆熬粥吃,以此告誡後代,凡事不可奢糜,不然連粥也喝不上。
不要小看了臘八節,這一節日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它的到來,標志著中國傳統大春節序幕的正式拉開。民謠曰:「臘八,臘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還有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臘八已經到了,春節還會遠嗎?換言之,以冬祭為序曲,以臘八為標志,辛勞一年的華夏人民開始進入了一年中最安逸、最舒適的時段,漢民族的狂歡月就要開始了。
傳統臘八節的主要民俗
①喝臘八粥
說到臘八節,就不能不說節日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風俗,喝臘八粥。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許多地區的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種用料可謂應有盡有、不一而足。
按照古俗,人們從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淘米、洗料,然後下鍋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臘八粥熬好後,先要敬神祭祖,再分給親戚朋友,最後家人才一起吃臘八粥。
有文章為人們描述了過去人們做臘八粥的過程和臘八日的景象:「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②其它食俗
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關於煮「五豆」也有個民間傳說。相傳,宋朝歐陽修不得勢時,賣文謀生。遇一李姓員外女飄彩選婿。歐陽修中彩後,李員外嫌貧愛富,將女兒逐出門外。李小姐倒是一位義氣女子,誓與歐陽修終生為伴,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歐陽修便把賣文得來的錢交給妻子掌管。其妻節衣縮食,勤儉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飯,苦日子熬到開科,妻子取出平日攢下的銀子給歐陽修作盤纏。歐陽修問銀從何來,其妻說是吃豆子稀飯省下的。後來,歐陽修金榜題名,一步身榮,做了大官,攜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臘月初五給他煮了一頓五種豆子的稀飯。歐陽修一嘗,連說:「難吃!難吃!」妻子接著就講述了過去經歷的苦難。歐陽修深感妻賢,他給家中定了個規矩,每年臘月初五吃豆子稀飯。流傳到民間,就形成了煮「五豆」的習俗。
民謠日:綠豆綠,莫忘苦當初;黃豆黃,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湯湯;蠶豆蠶,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貪。
由於臘月初五距初八很近,當地人就把煮「五豆」和「臘八粥」混同一起了,把「五豆」也叫「臘八粥」,實際上「五豆」和「臘八粥」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③其它風俗
中原地區有用臘八粥喂棗樹的風俗。用刀、斧砍破棗樹皮,將臘八粥糊入斧痕謂之喂棗樹。這樣來年棗樹就可以多結果。民諺曰:「砍一斧,結石五,砍一刀,結十稍。」足見人們期盼豐收的心願。
有的地方臘月初七夜,家家都要為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裡,大人用紅蘿卜、白蘿卜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檯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里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著來年小麥豐收。然後將冰塊從碗里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煞是好看。孩子們人手一塊,邊玩邊吸吮。據說,清晨,有的農人一起床,便去河溝、潦池打冰,將打回的冰塊倒在自家地里或糞堆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願望。
6. 老電影情人的眼淚
鏈接:https://pan..com/s/1fCD_uHq1WP0jqGyHOzrDng
該片講述了台灣女孩詩詩,失戀後到美麗的霍爾果斯去旅遊,希望能夠走出陰影,但萬萬沒有想到,情傷未愈,又不可救葯的愛上了粗獷柔情的哈薩克族硬漢哈里,這一切如同夢境輪回,就像草原上軍墾時代愛情一樣,愛了就沒有回頭
7. 有一部老電影叫什麼花來著
《五朵金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59年製作的一部愛情電影。講述的是白族青年阿鵬與副社長金花在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相遇時一見鍾情,次年阿鵬走遍蒼山洱海淘金花,顛末一次次的誤會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動人故事。
8.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什麼意思如題 謝謝了
春天過去了花凋零了,人生也如同花一樣,紅顏老去以後便再無人問津。 葬花葬的實際是青春紅顏。但老去的紅顏畢竟還是有生命和氣韻的,黛玉拿落花比紅顏,實在是悲觀了些,也為她將來的命運做了鋪墊。
9. 葬花吟中(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還是(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是「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我查了原著)
葬花吟 林黛玉
花榭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手把花鋤出綉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是誰?
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