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二戰蘇聯老電影重機槍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二戰蘇聯老電影重機槍

發布時間: 2022-05-14 09:50:24

『壹』 二戰重機槍排名

德國MG42通用機槍,是在復雜的MG34型機槍基礎上,進行了多項重要改進,並採用了金屬沖壓製造工藝,是德軍絕對的火力支柱,更是盟軍士兵的恐怖惡夢。其連貫的槍聲,像拉動拉鏈時的響聲,因此也被美國大兵稱之為「希特勒的電鋸」

德什卡是蘇聯第一挺大口徑重機槍,也是蘇聯著名槍械大師捷格佳廖夫的得意之作,以結構簡單、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等特點,被評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大口徑重機槍,30年代末開始裝來蘇軍,定型號為DShK—38式機槍,也稱為M38式機槍

M2式勃朗寧大口徑重機槍,俗稱0.50重機槍,是由 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的,常見用於步兵架設的火力陣地及軍用車輛如坦克、裝甲運兵車等,主要用途用途是攻擊輕裝甲目標,集結有生目標和低空防空,從1921年就開始使用服役至到21世紀

M1919A4式氣冷型重機槍,是M1917A1式勃朗寧重機槍(水冷式)的改進型,槍管外部有一散熱筒,筒上有散熱孔,散熱筒前旋合助退器,二戰時期美軍使用的主要重機槍之一

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在二戰期間研製成功並大量裝備蘇軍,由於採用氣冷式,機件減少了三分之二,重量減輕了很多,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二戰末期,SG43 重機槍又改進成SGM重機槍

捷克斯洛伐克ZB-37(ZB vz.37)氣冷式重機槍,其外銷型又名ZB-53重機槍,在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將這種性能非常優秀的ZB53重機槍裝備自己的部隊,並更名為SMG37(t)

中國24式重機槍,1935年南京金陵兵工廠,仿照德國贈送的馬克沁08式重機槍的設計圖紙,製造了24式水冷式重機槍,以極高的可靠性,成為所有馬克沁重機槍中最為優秀的一挺;在抗日戰爭期間,24式重機槍給予了日軍重大殺傷,因此被日軍形容為「死神的鐮刀」

92式重機槍是日本軍隊在二戰中最有名的重機槍,以哈奇開斯機槍為藍圖,推出了此槍,該槍身和槍管布滿散熱片,使用精度更高的7.7mm槍彈,射速每分鍾500發,戰場上威力極大

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中國稱賽電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一戰、二戰時,是多國軍隊步兵的主要重武器之一,參加過多次重大戰役

『貳』 二戰常用重機槍有哪些

即為csol中的毀滅者原型德國製造的、被譽為二戰時期最好的機槍,德國人驕傲地稱之為「德意志軍魂之利刃」,而盟軍士兵,尤其是那些到處不可一世、飛揚跋扈的美國大兵卻被它搞得意志消沉、無心戀戰、士氣低下,視其為「步兵的噩夢」。它就是被輕武器評論家用三個最高級的形容詞片語:「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但卻是最出色的武器(the shortest time,the lowest cost but the finest arms)」來描述的――「一戰」結束後,鑒於以馬克沁機槍為代表的水冷式重機槍強大的殺傷力,在《凡爾賽條約》中明確規定戰敗的德國不許製造、裝備水冷式的重機槍。這對於不甘心失敗、一直想復仇的德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桎梏。於是,在夾縫里求生存的德國人在這場「限制與反限制」的斗爭中只能另闢蹊徑。從MG13到MG42希特勒上台後,為了打造「第三帝國」的輝煌,德國軍工部門開始著手將成千上萬挺水冷式德萊賽M1918式輕機槍改造成氣冷式輕機槍,這就是使槍的外形和供彈系統都作了較大改變的MG13式7.92毫米機槍。此後又在MG13機槍的基礎上幾經改進,終於在1934年,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MG34問世了,並於1936年開始裝備德軍。MG34是一款將重機槍和輕機槍的優勢兼而容之的新概念機槍。它採用空氣冷卻方式,備有可更換的槍管,因此在安上三腳架後可以當作火力持續能力極強的重機槍使用;而當它裝上可折疊的兩腳支架,又可當作機動性較強的輕機槍使用。它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以往輕重機槍分用的戰術原則,因此被稱為通用機槍。但MG34還是存在著兩個致命的缺陷:一是針對機動性很強的步兵而言,它的質量依然偏大;二是零部件的結構比較復雜,製造生產困難。1939年歐戰爆發。德軍在迅速佔領波蘭後,根據前方士兵在使用MG34機槍過程中提出的建議,德國的格魯諾博士在參考波蘭的一些機槍設計後成功研製出MG42機槍。MG42機槍的性能數據為:口徑:7.92毫米初速:755米/秒理論射速:1200發/分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閉鎖方式:中間零件(滾柱)式發射方式:連發供彈方式:彈鏈容彈量:50發全槍長:1219毫米槍管長:533毫米膛線:4條,右旋全槍質量:帶兩腳架時11.05千克,帶三腳架時為19.2千克瞄準裝置:機械瞄準具。瞄準具由弧形表尺和準星組成,準星與照門均可折疊配用彈種:毛瑟7.92×57毫米步槍彈其中,該槍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採用沖鉚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產效率,這在機械製造史上尚屬首創。正因為如此,MG42機槍一面世,盟軍諜報人員的報告幾乎都是千篇一律:「德國人不行了,沒有原料了,生產出這么簡單粗糙的機槍就是鐵證。」其實,這並不是資源衰竭的德國人所做的「垂死掙扎」,而恰恰是機械生產製造方面的一次天才突破,它對於降低成本和減輕武器重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因此在當今的機械製造中大量使用沖壓件已是十分尋常普遍的事了。看來,盟軍只能在戰場上去體會它的威力了。1942年秋,在北非突尼西亞的卡賽林山口一役中,沒有什麼戰斗經驗的年輕美國大兵們面對MG42冰雹般傾瀉的子彈驚呆了,而那撕裂亞麻布一樣「哧啦哧啦」的聲音同樣給他們留下了恐怖的印象……很快,2400餘名美國大兵便舉手投降了。影響深遠 意義非凡據戰後統計,戰爭期間MG42機槍的產量高達100萬挺。正因為MG42機槍在「二戰」中的出色表現,其優點才得以迅速為各國軍隊所認可。於是,「二戰」後許多國家使用的機槍上都有著MG42的影子,如美國的M60、德國的MG3、義大利的M42/59、南斯拉夫的SARAC等;而更為可貴的是,這種經沖壓、鉚接、點焊,自動化生產線大量生產並可以向前線源源供應的武器的研製成功,其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槍械設計生產的范疇,因為「二戰」後新研製生產的機槍大部分都是通用機槍,而後來軍用槍支的發展更是受其影響而形成了槍族。
M1919A6式機槍是根據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緊急需要而設計生產的。美國陸軍從1940年起開始了輕型機槍的試驗和選型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越來越多的美軍部隊參戰,官兵們需要一種比M1919A4式輕、又有比勃朗寧自動步槍(M1918A2)更好持續射擊能力的機槍。當時美軍未正式裝備輕機槍。1942年,美國陸軍與有關軍工廠制定了改進M1919A4式重機槍的折衷方案,1943年2月17日,正式將這種改進型武器列入制式裝備,命名為M1919A6。
一式重機槍(日文:一式重機關銃)是日本在1941年生產的重機槍。
服役記錄

參與戰役 二戰
生產歷史
基本規格
總重 31.8公斤 (含腳架)
全長 1077毫米
槍管長度 589毫米
--------------------------------------------------------------------------------
彈葯 7.7 x 58毫米
口徑 7.7毫米
槍機種類 氣動式
發射速率 550發/分鍾
槍口初速 770米/秒
有效射程 1400米
供彈方式 30發保彈鈑
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 產品名稱:SG43郭留諾夫7.62mm重機槍 類型:重型機槍 現狀:退役 用途:殺傷集結有生目標或對付低空飛行目標。蘇聯郭留諾夫SG43 7.62mm重機槍(СГ43是其俄文型號)在二戰期間研製成功並大量裝備蘇軍,取代了馬克沁M1910 水冷式機槍,成為德普(DP)系列輕機槍的火力補充武器。二戰臨近結束時,SG43 重機槍又改進成SGM重機槍,這兩種重機槍均作為營級武器配發。可惜的是,郭留諾夫在他設計的機槍裝備部隊之前就去世了,因而他生前未能享受到SG43重機槍所獲得的聲譽。1960年代,蘇軍換裝PK 7.62mm通用機槍,郭留諾夫SG43重機槍隨之被淘汰。

『叄』 二戰蘇聯機槍

1、捷格加廖夫式輕機槍(DP-26輕機槍)

『肆』 求列舉蘇聯二戰時期的主要機槍

輕機槍:捷格加廖夫DP27輕機槍,即德普輕機槍,也俗稱轉盤機槍。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9shiyong
50發彈鼓。和我軍的班用機槍很像。)
重機槍: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
德什卡重機槍,
馬克沁1910水冷式重機槍。

『伍』 二戰有什麼重機槍

當然有了!!

勃朗寧M2重機槍

『陸』 蘇軍用重機槍掃射狙擊手的那部蘇聯電影

風暴之門
那不是用重機槍,是雙管23毫米高炮,打之前,連長用曳光彈彈指示了目標所在的大樹大致范圍,然後用雙管23毫米高炮覆蓋性射擊,從而把敵方的狙擊手當場炸成了一堆碎肉。

『柒』 二戰蘇聯主要的機槍是什嗎

蘇聯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捌』 蘇聯用重機槍打狙擊手的電影叫什麼

介紹的是車臣戰爭叫《風暴之門》。

『玖』 急求一部二戰蘇聯與德國打的電影

兵臨城下~
讓-雅克·阿諾導演,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

他們剛到斯大林格勒,有的給發槍有的給發子彈,往回跑的就被蘇聯督戰隊機槍打死了~講的是蘇聯最偉大的狙擊手瓦西里.扎瓦采夫的故事~

『拾』 能否給我一些在二戰類片子出現的所有槍支信息。所有方的

德國:

MP40沖鋒槍,及其原型槍MP38沖鋒槍,是不同於傳統槍械製造觀念具有現代沖鋒槍特點的方便批量生產而設計的第一種沖鋒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沖鋒槍。它曾經被稱為「施邁瑟沖鋒槍」,其實與德國槍械設計師胡戈·施邁瑟並無聯系,他並沒有參與該槍的設計。
FG42傘兵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航空部專門為傘兵設計的可選擇連發射擊的步
FG42的設計初衷是滿足空降部隊在作戰中對武器重量輕、火力強的要求,希望這種槍能使後勤供應簡化並增強傘兵的單兵火力。空軍提出了傘兵步槍的技術指標:使用7.92×57mm的標准彈,並能擁有輕機槍的性能,而且空投體積不大於一支常規拉栓式步槍。此外,還要求使用10-30發彈匣,能發射槍榴彈,帶兩腳架、刺刀和光瞄具等。作為輕武器研製部門的陸軍兵器局正在研製7.92×33毫米中間型威力槍彈,拒絕了空軍使用7.92×57毫米標准步槍彈的設計要求。最後航空部直接轉向武器製造商,邀請了古斯特洛夫(Gustloff), 毛瑟(Mauser), Grossfuss, Haenel, 萊茵鋼鐵-博爾西格(Rheinmetall-Borsi FG42傘兵步槍
g)和克里格霍夫(Krieghoff)這幾家公司,希望他們能參與項目。實際上,只有萊茵鋼鐵-博爾西格公司和克里格霍夫公司按空軍的要求提供了樣槍。

毛瑟Kar98k (Karabiner 98k,簡稱Kar98k 或 K98k),由Gew98改進而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手動步槍。
MG42式7.92mm通用機槍(MG42 7.92mm General-purpose Machine Gun) 生產單位:德國毛瑟公司(Mauser-Werke AG, DE) 現狀:裝備 用途:殺傷中、遠距離有生目標 綽號:撕布機;希特勒的電鋸

MG42式7.92毫米通用機槍原稱M39/41式標准機槍。1942年德軍開始裝備該槍,命名為MG42式機槍。它是1939年由德國的格魯諾博士根據波蘭設計圖紙研製的。格魯諾博士的主要貢獻是大量採用沖鉚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產效率。二戰結束時,該槍已生產100萬挺。 50年代,聯邦德國將該機槍改進成使用北約7.62×51毫米槍彈,並重新命名為MG1式。該型號與原型不同之處只是槍機結構和供彈機構做了些改變。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機槍也改成使用北約7.62毫米槍彈。MG42式機槍的另一重要改型槍是MG3式其供彈機構不僅使用標準的DM1式彈鏈,也使用DM6式和美國的M13式彈鏈。 在義大利生產的MG1式改稱為MG42/59式7.62毫米機槍,同時裝備義大利軍隊。前南斯拉夫仍生產7.92毫米口徑原型MG42式機槍,並命名為M59式7.92毫米機槍。 該槍可作為輕機槍使用,也可作為重機槍使用。作為重機槍使用時,安裝在與MG3式機槍同一類型的簡化槍架上。
MG34式7.92mm機槍(MG34 7.92mm General-purpose Machine Gun) 生產單位:德國毛瑟公司(Mauser Werke AG, DE)
MG34式7.92mm通用機槍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兩用機槍,是德國毛瑟公司設計的。它綜合了以前許多機槍的特點,同時自身也有不少特點。它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現代通用機槍。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安裝在輕型(鋁制)1943年式高射三腳架或1936年式高射雙聯托架式槍座以及折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與1934年式專用高射支柱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生產了許多MG34S式和MG34/41式等改良型機槍。改良型機槍比原型機槍尺寸短,槍管也短;發射機構只能連發;具有更好的緩沖效果和槍管助退作用。 MG34式機槍曾大量作為德軍地面使用的制式機槍,現已撤裝。

美國:
M1卡賓槍是一種半自動卡賓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使用最廣泛的武器之一。是槍械歷史上按照公認的卡賓槍定義,第一種專門設計及大量生產的卡賓槍。
M1卡賓槍的研製原本是美國陸軍要為二線部隊提供一種用於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這個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設想是研製一種類似於卡賓槍的肩射武器,發射中等威力的彈葯,比標準的0.45英寸(11.43mm)半自動手槍或轉輪手槍有更遠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伽蘭德步槍更容易操作,攜帶更方便。這些要求實際上與現在流行的單兵自衛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 M1卡賓槍
美國陸軍的這個要求被擱置了一段時間,然後在1940年重新提出。美國陸軍軍械部提出的具體戰術技術指標要求是:質量小於2.5kg,能實施單發或連發發射,能取代手槍和沖鋒槍作為軍士、基層軍官或機槍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線人員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6月15日,美國國防部部長正式批准了輕型自衛武器的研製工作,11月中旬,美國陸軍委託溫徹斯特公司研製威力介於步槍彈和手槍彈之間的新型槍彈。新槍的研製則在溫徹斯特公司、柯爾特公司、史密斯-韋森公司等在內共有11家公司中產生。 負責彈葯開發工作的溫徹斯特公司當時正忙於調整M1伽蘭德步槍的生產線,因此在1941年5月進行的第一次對比試驗中未能及時提交自己的產品。經過5月份的初步射擊試驗後,美國陸軍放棄了連發發射的要求。到9月份第二次對比試驗前,溫徹斯特公司提交了他們的半自動輕型步槍。1941年9月30日,選型委員會的報告書認為溫徹斯特公司的樣槍最適合。該設計方案於1941年10月正式定型,並命名為「M1 0.30英寸(7.62mm)卡賓槍」。

湯姆遜沖鋒槍是20年代產品,該槍結構比較復雜。它雖不是由湯姆遜設計,但沖鋒槍這一術語卻是由湯姆遜最早提出來的。湯姆遜沖鋒槍是以美國湯姆遜將軍命名,但實際上是由美國人O·V·佩思和T·H·奧克霍夫設計的。

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簡稱:M1918BAR),由約翰·摩西·勃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並裝備美國軍隊。在那場戰爭中只有少量勃朗寧自動步槍服役。它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最初設計是作為單兵步槍,但是它實在太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步兵班需要班組支援武器,於是作為班用自動步槍,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為提高。 美國的軍用輕武器很少有像勃朗寧自動步槍那樣贏得較好信譽。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一些老兵對BAR這支可靠而又非常有效的武器還記憶憂新。雖然對槍的重量曾有一些不滿,但是在實際作戰的危急關頭,卻幾乎聽不到對此的抱怨聲。BAR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世界范圍內無計其數的戰場作戰已證實了BAR的實用價值。從1918年法國戰壕的炮火洗禮到瓜達爾卡納爾的叢林戰,或酷寒的朝鮮長津湖,BAR都爭得了榮譽。
英國
NO3:SMLE李恩菲爾德步槍、產地英國、全長1130毫米、口徑7.7*56毫米、有效射程600米、彈匣容量10發、初速740米/秒、產量超過1700萬
司登沖鋒槍結構非常簡單,乍看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管子組成的:槍管是圓的,那很自然,套筒也是圓的,槍托也是圓的,槍機拉柄也是小圓管。於是有人嘲笑它是「水管工人的傑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保守自大的英國官方對沖鋒槍並不感興趣,所以英國陸軍斷然拒絕了採用沖鋒槍。 1940年,英國在法國的遠征軍由敦克爾克大撤退,盡管撤退成功了,但是大量武器都被士兵扔在了海灘上。於是,防止德軍入侵英倫三島的議題提前浮上檯面了。當時,英國什麼樣的武器都缺。不僅由於在法國損失了一大批武器,戰時陸空海軍都擴編了,加之新成立了國民警衛軍,因此需要武器裝備,特別是輕便武器,其中自然包括奇缺的沖鋒槍。需求數量之大,時間之緊,可想向知。所以,司登沖鋒槍可以說是大戰逼出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英國兩個槍械設計師謝波德和杜賽賓在英菲爾兵工廠著手研發沖鋒槍。研發成功後,命名時取設計者Shepperd和Turpin姓氏的首字母和工廠名稱Enfield(恩菲爾德)前兩個字母組成,即Sten,中文音譯為「司登」。
司登沖鋒槍製造起來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槍費用不到11美元,於是又有人嘲諷說是「伍爾沃思玩具槍」(伍爾沃思是一個出售5至10分美元小商品的美國商人)。 司登沖鋒槍外觀粗糙,而且它英文名稱Stens(復數形式)和英文的「惡臭」Stench形音相似,使它又多了一個別號:「臭氣槍」。有一些人經過正在裝箱外運司登的場地時,故作掩鼻狀,哼一聲「臭不可聞」。 司登沖鋒槍內部抄襲德國MP38/40,英軍可以直接使用繳獲的MP38/40沖鋒槍彈匣和彈葯,它的缺點也和MP38/40一樣,保險僅僅是將槍擊掛在後方位置的槽內以阻止擊發,許多盟軍士兵還沒有到前線就被自己的沖鋒槍擊傷甚至斃命。 除了「水管工人的傑作」、「伍爾沃思玩具槍」和「臭氣槍」外,司登還有許多其他不堪入耳的稱號。司登沖鋒槍的別號之名在槍械史上非常罕見。
ZB-26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
1920年時,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軍械廠(Pa ZB-26輕機槍
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開始設計一種新型的輕機槍。他設計的概念來自同廠的另一位設計師傑蘭(Rudolf Jelan)。 第一支樣槍稱為布拉格一式(Praga I),使用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供彈,交給捷克國防部測試。測試成績與有名的勃朗寧、麥迪森(Madsen)和維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國防部要求布拉格軍械廠在樣槍得基礎上繼續研發。 1923年,捷克國防部徵集徵選自動步槍或輕機槍以供捷克陸軍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參加了此項測試,結果僅次於麥迪森輕機槍。哈力克繼續改進他的設計,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此型採用了伸縮槍托、兩腳架、可迅速更換的槍管等功能。不但射擊精確,而且曾經在測試中連續射擊數千發後,其精度沒有大的變化,加上又是捷克本國設計,很快被捷克國防部選中,成為捷克軍隊的制式武器。 此時布拉格軍械廠已經瀕臨破產,已無力生產。哈力克及大部分技術人員均已先後離職。1925年11月,布拉格軍械廠與設在布爾諾的國營兵工廠(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簽署了生產合約合作生產。哈力克隨後加入了設在布爾諾的捷克國營兵工廠,協助完成了生產藍圖的繪制。產生出來的產品就是布拉格26型輕機槍(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樣槍於1926年4月經捷克國防部驗收合格,同年開始正式量產,定名為布爾諾國營兵工廠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即ZB-26)。
蘇聯
PPSh41式7.62mm沖鋒槍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漢譯:波波沙沖鋒槍 又名:人民轉盤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奇功,是二戰名槍之一,它用於取代ППД系列沖鋒槍。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托化部隊。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500多萬支。
M1891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干係列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又稱莫辛-納干),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並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7.62x54mmR)步槍。
SKS(又稱СКС)半自動步槍是前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謝爾蓋·加夫里羅維奇·西蒙諾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1946年定型,裝備蘇軍的半自動步槍,亦稱SKS,即西蒙諾夫自動裝填卡賓槍的縮寫。也有稱為:SKS半自動卡賓槍。SKS半自動步槍是第一支發射前蘇聯7.62×39mm M43中間型威力槍彈的步槍。SKS半自動步槍是一種自動裝填子彈步槍,採用普通結構的導氣式武器,配有劍形刺刀。它具有結構簡單,剛度好等優點,是一支性能良好的武器。
日本
(三八式歩兵銃 Sanpati-shiki hoheijyuu)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日俄戰爭中,在中國東北使用,由於大陸特有的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槍通過簡化操作機關和隨槍機動作防塵蓋的改良而成。早一些年,三十年式步槍也同三八式步槍一同服役。這兩種步槍也因其發明者有坂成章而被命名為有坂步槍。
這種沖鋒槍主要裝備日軍傘兵,空挺特戰部隊,敵後滲透部隊,等特殊部隊。100式沖鋒槍連發時射擊密集度極高,單發時精度更高,有效射程達120米,這是很奇異的。這種沖鋒槍產量不大,只裝備特殊部隊,陸軍的正常戰斗部隊一般不裝備100式沖鋒槍 100式沖鋒槍資料 服役年代:1940-1945 口徑:8mm 槍管長:240mm 全槍長:900mm 重量:3.9 kg 裝彈數:30或20發彈匣 發射速度:450發/ 分 — 800發/ 分(可調) 子彈初速:370 m/sec 有效射程:120m 最大射程:700m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一一年式軽機関銃)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於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