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唐賽兒有嗎
吳倩 ,1992年9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籍貫湖北黃石 ,中國大陸女演員,畢業於武漢大學藝術學系2010級本科班。
2013年1月吳倩參演古裝懸疑偵探劇《少年神探狄仁傑》, 飾演童夢熙一角。同年3月28日,吳倩參演歷史傳奇劇《隋唐英雄4》 ,劇中飾演朱倩倩 。同年9月8日吳倩參演華策影視出品、賴水清的韓棟版《鹿鼎記》,劇中飾演女主角沐劍屏小郡主
2014年初,參演《且行且珍惜》,扮演趙雯麗。2014年3月,吳倩參演年代諜戰單元系列劇《橙色密碼》,飾演何如茵。同年3月28日,吳倩主演清溪首部微電影《禾雀花開》。同年6月12日參演顧漫同名小說改編的《何以笙簫默》,與唐嫣共同出演趙默笙,吳倩飾演大學時期的趙默笙。同年8月29日吳倩參演由蔣家俊執導,巍子、張檬、韓棟等主演的年代懸疑宅門劇《碧血書香夢》,在劇中飾演宣家五小姐宣敏玥 。
2015年4月21日,偶像劇《我的奇妙男友》開機,吳倩劇中飾演女一號田凈植同年7月9日參演古裝劇《錦衣夜行》,劇中飾演小仙女唐賽兒 。同年10月15日在古裝玄幻喜劇《大仙衙門》中扮演女一號虞小翠。 同年,參加探索類真人秀節目《跟著貝爾去冒險》 。
2016年,搭檔Angelababy,井柏然合作電影《微微一笑很傾城》。
羅雲熙(Leo),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中國男歌手、演員。
2013年9月,參演《花樣跳水少年》,飾演男主角小神 。
2014年6月21日,參演《何以笙簫默》,飾演大學生時代的何以琛。 同年,參演《幸福滿堂》,飾演蘇樂凱。
2015年4月拍攝《奶爸當家》 。
Ⅱ 明成祖朱棣為搜捕一女子,竟下令抓捕全國的尼姑,為何呢
朱棣抓捕尼姑的事情在《明史》中有過簡單記載,永樂18年(1420),山東蒲台地區有「妖女」唐賽兒起義,然而唐賽兒起義失敗後,卻沒有被官軍抓獲,為此朱棣派人在全國范圍內抓捕尼姑近萬人。原來明成祖朱棣之所以下令抓捕全國的尼姑是為了搜捕起義軍女首領唐賽兒。
而朱棣之所以將搜查重點放在尼姑身上是因為唐賽兒是白蓮教的首領,起義時又以「佛母」自稱,因此朱棣認為唐賽兒與佛門之間有著某種特殊關系,在史料中也有關於此方面的相關記載,朱棣曾經認為唐賽兒削發為尼隱藏在佛門之中,後來便發生了朱棣下令抓捕天下尼姑的事情。
然而擁有嚴密特務機構的明朝在捉拿唐賽兒這個問題上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為直到朱棣死去,他得到的結果仍然是唐賽兒不知所蹤,以至於後來唐賽兒的形象被神化,成為無所不能的神仙。
其實朱棣之所以對佛門厭惡,據說還跟朱棣懷疑建文帝朱允炆藉助佛門逃了出去有關,因此朱棣對佛門也是採取打壓的態勢,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我們也不得而知,這個問題甚至已經成為了千古謎團。
Ⅲ 歷史上了巾幗英雄
花木蘭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謝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穆桂英:北宋名將,座駕:桃花馬,兵器:梨花槍,經典之戰:大破天門陣
簡介
穆桂英
-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以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二爹二媽!
楊門女將
2.穆桂英也是個「楊門女將」。她是楊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楊業的孫媳婦。雖然歷史上無證據證明穆桂英戰場上的功勞,民間卻流傳了許多故事。
穆桂英與佘賽花有許多共同點。佘賽花是因為打敗了楊業,楊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敗將;她們倆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
穆桂英比佘賽花高出一籌的是戰術。許多她的故事都關繫到她的戰略。佘賽花的戰爭故事卻是寥寥無幾。
楊家將都是豪傑,都會為國家付出一切代價,特別是楊門女將,可說是中國歷史上得到最多敬意的女性
主要功績
3.穆桂英的主要功績:
抗遼---大破天門陣,痛殲遼國蕭太後親率的侵宋遼軍主力,此後遼軍再也不敢南侵,遼宋邊境再無大戰事。
征西---穆桂英帥12寡婦征西,大獲全勝,西夏議和臣服
平南---廣西儂智高叛亂,穆桂英及夫楊宗保掛帥出征,平定南方的叛亂。
穆桂英戰功卓著,被宋廷封為渾天侯
最後人生
4.穆桂英及楊門女將的結局
最早系統敘述楊門女將故事的是明代小說《楊家府演義》, 全稱《新編全像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
小說中沒有說到過穆桂英是幾歲死的。《楊家府演義》中,十二寡婦里沒有穆桂英。十二寡婦是楊宣娘、滿堂春(楊滿堂)、鄒夫人、孟四嫂、董夫人、周氏女、楊秋菊、耿氏女、馬夫人、白夫人、劉八姐、殷九娘。穆桂英在十二寡婦征西前就已經戰死了,只是沒有細節。不過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殘缺不全。例如一方面說楊文廣羽化而死,另一方面又在後面幾回說楊文廣飛回來重新領兵。中間銜接不上的地方很多。穆桂英之死可能就在這一缺失的段落中。
《楊家府演義》中,楊家將的最終結局是楊懷玉殺死了一心誣害楊門忠良的丞相張茂全家,見幾代皇帝因為聽信奸臣的讒言,楊家在太宗、真宗、仁宗時期均差點被朝廷抄斬, 因此也心灰意冷了,又怕此次楊懷玉殺人楊家會被朝廷抄斬,於是便連夜舉家躲入太行山,自耕自食,從此楊家將不再出仕
最系統的楊家將傳說是各類評書。但這類評書在解放後都經過了「整理」,去除了所謂的「封、資、修、迷信」成分。所以情節有很大的改動。 現在的所謂《穆桂英掛帥》、《百歲掛帥》等等楊門女將曲目都是解放後新編的。原本並無這些傳說。所謂穆桂英五十上陣,佘太君百歲出征等等都是現代作品。
在大多數敘述楊門女將的民間故事中都沒有提到楊門女將的結局,除了有些故事中曾提到大刀王懷女是在平定儂智高叛亂時被敵人用車輪戰,筋疲力盡之後不慎掉入陷馬坑,被敵人亂刀砍死。楊門女將中的楊八姐則是在一次平定湖北當地土著叛亂的戰斗中陣亡。比較系統的有關楊門女將的結局故事出自甘肅武威地區:
大破天門陣之後,穆桂英等十二名楊門女將奉命出征西夏。在虎狼峽(今古浪峽)遭到西夏的阻擊。英勇的穆桂英,眼看從峽正面奪關難以突破,便舉目向峽西山峰望去,只見頭頂上紫霧祥雲繚繞,古松翠柏依崖托雲,那險峻的石峰直插雲空,在層巒屏嶂之中,向東橫空伸出一個懸崖,便想攀上它去以便觀察敵情,可是上崖無路,大隊人馬難以登攀。穆桂英只好帶了兩名女將,尋到一條微徑山道,緊緊扒著峭壁的光背,彎彎曲曲,從山腳伸到山頂她們便沿山徑爬去,不知爬了多少時辰,也不知摔了多少跤爬呀爬呀,呀攀呀,終於爬到那座突兀的懸崖。登高遠望,視野頓開。
穆桂英向峽口瞭望,只見峽口處密密麻麻到處都是西夏的兵馬。穆桂英正看得出神,突然一陣密集的冷箭射來。穆桂英等三名女將當場中箭身亡。原來西夏見此崖地勢險要,早就在崖西埋伏了一支西夏兵。見穆桂英攀上來觀察地形,就下了毒手。
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幾名女將見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趕緊一起上來救援。但是懸崖實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楊門功夫最好的女將爬了上去。西夏伏兵見只有幾個人上來人就一齊殺出,要抓活的。楊門女將們揮劍跟西夏兵將展開一場廝殺。由於寡不敵眾,女將們最後全部犧牲在崖頂。
穆桂英死後她和其他幾位女將的首級被西夏人割去號令。無頭屍體則拋到滴淚崖下。後來楊家從另一路進攻的女將楊滿堂率領援兵趕來將穆桂英等人的無頭屍體收殮安葬。這就是楊家將墳。佘太君聞訊趕來祭奠,追悼亡靈,悲慟而哭,聲震山嶽,感動了鷹嘴山崖,山神流淚不止,淚滴化作山崖石子沿崖滾下。後來,此崖就被人們叫做「滴淚崖」。現在當地還有滴淚崖,楊家將墳等等古跡。
穆桂英和其他楊門女將戰死的傳說甘肅、寧夏各地都有。古浪峽中確有楊門女將墳和滴淚崖,是當地的受保護古跡。滴淚崖在解放後修路用炸葯炸掉了大半,所以已經不復原貌了。現在又重新開發吸引遊客。
該《楊門女將戰死滴淚崖》的傳說最早刊載於《甘肅民間故事》。紙制媒體《古浪風情》、《古浪文史》、2007年4月12日《北方家庭報》亦有刊登。
舊話本中女將戰死的故事並非少見。例如另一位穆桂英之前的女英雄劉金錠在傳統評書中除了能征慣戰還能呼風喚雨。她扶保宋朝掃平南唐。但是在打敗妖道余洪後被余洪的師傅擺下陰魂陣困住,被余洪的師傅用三塊金磚活活打死。當時劉金錠已經懷孕。屍體入殮後在棺中百日不腐,最後產下一子。靈魂則轉生為穆桂英。
這段情節在解放前出的話本中都有提到。但是有涉及「棺中產子」、「靈魂轉生」等於迷信思想,解放後的大多數版本就完全沒有了。只有在東北二人轉中還有保留。但是也不是經常演出。所以《楊門女將戰死滴淚崖》的傳說保留了相當的原貌。
另外,其他地區也有穆桂英之死的傳說。
《金海湖鎮大學生村助理團支部參與創建人文景區工作》
「為了提升金海湖鎮旅遊景區的創建水平,金海湖鎮大學生村助理團支部共同商討,獻謀獻策,向各村村民了解歷史傳說,自行挖掘人文資源,打造人文景觀。郭家屯村助理賴炯,向村民了解關於該村天然古洞天門洞的記載和傳說,並整理成文字材料,完成《天門洞旅遊景區開發可行性報告》;韓庄村助理張浩整理完成《公主墳》、《穆桂英之死》、《金海湖靈異傳說》等資料;黃草窪村助理曹洋整理完成《黃草窪村名起源》等傳說;東上營助理程亞瓊整理完成《茅山資源》等資料。各種歷史傳說還在不斷徵集中,為金海湖旅遊景區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這個《穆桂英之死》的傳說由韓庄村助理張浩整理完成。鑒於北京地區在宋代屬遼國南京道,而《滴淚崖》的傳說流傳在甘肅武威地區,在宋代屬西夏。故很有可能並不相同。
Ⅳ 求關於農民起義的電視劇或電影!
電視劇《巾幗悲歌》,根據小說《李自成》改編。
Ⅳ 中國歷史十大巾幗女英雄
1、婦好
婦好 , 好姓,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 政治家。她不僅能夠率領軍隊東征西討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還主持著武丁朝的各種祭祀活動。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為三個法定配偶之一。「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 祖庚、 祖甲的母輩「母辛」也就是她。 因此武丁十分喜歡她,她去世後武丁悲痛不已,追謚曰「辛」,商朝的後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後母辛」。
2、花木蘭
花木蘭,412年-502年,武漢黃陂人,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3、呂母
呂母,?—公元18年,女,琅琊海曲,今日照人,是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她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山東日照境內奎山西麓的崮河崖上,呂母起義的點將台猶存,後來稱作呂母崮,成為中國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的紀念地。呂母起義,點燃反抗王莽反動統治的火炬。天鳳五年,公元18年,呂母病故。同年,琅琊人樊崇在莒縣境內率眾起義。呂母的部卒重返陸地,其主要部分參加樊崇領導的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
4、遲昭平
遲昭平,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在漫長的歷史長卷中,熠熠閃光,展示著一代女性的尊嚴與驕傲。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由於斗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斗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
5、冼夫人
冼夫人,公元512年農歷11月24日—公元602年農歷1月18日,又稱冼太夫人,名英,高涼郡,今廣東茂名、陽江一帶,出生於今茂名市電白區電城鎮山兜村。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被奉為「嶺南聖母」。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一生身歷三朝,順應人民的要求和願望,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她和她的子孫們相繼為嶺南地區持續百年的相對穩定,促進廣東南部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愛國主義典範。
6、平陽昭公主
平陽公主,?—623年,唐高祖李淵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同母姐,母太穆皇後竇氏。祖籍邢州堯山,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統領千軍萬馬為自己父親建立帝業的公主,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中國萬里長城的著名關隘娘子關就是因為她所率領的娘子軍曾經在此駐守而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後有謚號的公主,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真正的生榮死哀。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記錄其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沒有記載。
7、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後結識韓世忠,兩人初次見面,是在平定方臘起義後的慶功宴上,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為韓世忠的正妻。
8、唐賽兒
唐賽兒,1399—?,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領袖,山東濱州蒲台縣人。1420年,永樂十八年在益都卸石棚寨率眾起義,震動京師,給明王朝以沉重打擊。 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征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唐賽兒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蓮教女首領。唐賽兒是山東蒲台縣人,林三之妻。林死後據說唐偶得一石匣,內有寶劍兵書,唐研習後通曉法術兵法,以傳白蓮教為名,集合民眾數千,於永樂十八年二月在益都卸石棚寨起事。
9、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字貞素,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官至明朝的光祿大夫、忠貞侯、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提督、一品誥命夫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
10、馮婉貞
馮婉貞,1841年,清咸豐年間人,回族,北京謝庄人,祖籍山東。1860年,即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庄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女英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馮婉貞的事跡記載在清末徐珂所輯《清稗類抄》中的《馮婉貞勝英人於謝庄》一文中。據歷史學家考證,馮婉貞只是一個小說中的人物,並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馮婉貞的事跡記載在清末徐珂所輯《清稗類抄》中的《馮婉貞勝英人於謝庄》一文中。
Ⅵ 中國有名的巾幗英雄有哪些(詳細點!)
1、佘太君
佘太君生長在一個愛國名將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青年時候就成為一名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她少年時便與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她研習兵法,頗通將略,把戍邊御侵、保衛疆域、守護中原民眾為己任,協助父兄練兵把關,已具備巾幗英雄的氣度。
佘楊兩家結親後,佘太君隨夫楊繼業侍北漢,居住在太原北漢「楊府」。夫君邊關打仗,她在楊府內組織男女僕人丫環習武,僕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個個都不亞於邊關的士兵。楊繼業歸宋後,舉家遷至開封府,楊繼業七年抗遼,威震雁門。
2、唐賽兒
唐賽兒,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領袖,山東濱州蒲台縣人。1420年在益都卸石棚寨率眾起義,震動京師,給明王朝以沉重打擊。 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征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
唐賽兒知名於明成祖永樂年間。永樂年間,她利用白蓮教為掩護,組織發動了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取得了兩次大捷,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農民起義女領袖。
3、秦良玉
秦良玉,字貞素,四川忠州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崇禎三年,清軍大舉進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極進圍京都。秦良玉率秦翼明奉詔勤王,並拿出家中的資產充作軍餉。
皇帝朱由檢特意下詔表揚,並於平台召見秦良玉,賞賜秦良玉錢幣牲畜酒水等,並賦詩四首表彰秦良玉的功勞。皇太極退兵後,秦良玉率兵回鄉,而秦翼明就在京畿附近駐扎。
4、婦好
婦好 ,好姓,婦為尊稱,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傳奇女子,偉大的王後。
婦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切的主宰,她主持封地范圍內的一切事務,擁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隸民眾。她還向丈夫武丁交納一定的貢品,一切都按照國王和諸侯的禮儀來辦理。決不因私廢公。婦好的封地一定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5、梁紅玉
梁紅玉,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紹興五年,韓世忠被任命為武寧安化軍區司令,駐扎楚州。梁紅玉隨韓世忠率領將士以淮水為界,舊城之外又築新城,以抗擊金兵。
事變發生之後,宋高宗的行動已是毫無自由,宰相朱勝非與隆佑太後密商,派梁紅玉出城,馳往秀州,催促韓世忠火速進兵杭州勤王,並由太後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
Ⅶ 巾幗英雄的故事簡介
故事簡介: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攻打魏國。魏軍統領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於渭南。由於諸葛亮遠道而來,利於急戰,司馬懿採取了相持戰術。諸葛亮深知,這樣相持下去,對蜀軍是極為不利的,而發動強攻,魏軍深溝高壘,很難取勝,可是又怎能甘心退兵?
於是諸葛亮想出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派人大張旗鼓地前往魏營給司馬懿送了一份"厚禮":一大堆婦女用的頭巾和發飾,還寫了一封信,說司馬懿太膽小了,一個大英雄,掌握那麼多兵將,竟不敢來戰。
如果他領兵出戰就是大英雄;如果不敢來戰,乾脆就用婦女的頭巾包上頭,再用脂粉化妝,證明他是個一般婦女!司馬懿非常生氣,卻依然沒有中計。
(7)與唐賽爾有關的老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巾幗英雄有:
1、穆桂英
穆桂英-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
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2、花木蘭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
3、秦良玉
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字貞素,土家族(也有說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縣)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
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式登錄的巾幗英雄。
Ⅷ 哪部電影裡面有關於 白蓮教 的事情呢
白蓮教
南宋至近代流傳的民間宗教。淵源於佛教的凈土宗。相傳凈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334~416?)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凈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主持者既有僧侶,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吳郡崑山(今江蘇崑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凈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合稱五戒)以求往生西方凈土,教義與凈土宗大致相同。茅子元採用天台宗教理,繪制《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用佛像、圖形和比喻來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製作的念佛修懺儀式,制定《白蓮晨朝懺儀》。先前的凈土結社,參加者之間只是鬆弛的社友關系,社與社互不相屬,茅子元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崑山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白蓮教產生之初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到南宋後期,雖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統自居的佛教僧侶視為「事魔邪黨」,但已到處有人傳習,甚至遠播到蒙古統治下的北方。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當時白蓮教的兩個中心。
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為他們「在家出家」,不剃發,不穿僧衣,又被稱為不剃染道人或有發僧。元代由白蓮道人組成的堂庵遍布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數十,規模堪與佛寺道觀相比。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上為皇家祝福祈壽,下為地方主辦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築橋之類的善舉。堂庵多擁有田地資產,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繼,世代相傳,堂庵的財產實際上是主持者世傳的家產。有些頭面道人勾通官府,交結豪強,成為地方一霸。
經過長期流傳,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在元代起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改奉彌勒佛,宣揚「彌勒下生」這一本屬彌勒凈土法門的宗教讖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眾滋事,間或武裝反抗元廷統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經廬山東林寺白蓮堂主僧普度奔走營救,白蓮教才在仁宗即位(1311年)後恢復合法地位。及至至治二年(1322),其活動又被限制。此後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外加其信徒多為下層群眾,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率先武裝反元。紅巾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
明初嚴禁白蓮教。洪武、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多次發生白蓮教徒武裝暴動,有的還建號稱帝,均被鎮壓。明中葉以後,民間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禪、無為、龍華、悟空、還源、圓頓、弘陽、彌勒、凈空、大成、三陽、混源、聞香、羅道等數十種,有的一教數名。它們各不相屬,教義、儀軌頗多歧異,信奉的神■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彌勒佛。從正德年間開始,出現了對無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所謂八字真言。據稱,無生老母是上天無生無滅的古佛,她要度化塵世的兒女返歸天界,免遭劫難,這個天界便是真空家鄉。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經卷,稱為寶卷。統治者認為這些不同的教派實際上仍是白蓮教,民間也籠統地稱它們為白蓮教。
明代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社會下層。各派內部實行家長制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首領的成分十分復雜,對明廷的態度很不一致。有的借興教欺騙信徒,聚斂錢財;有的憑撰寫經卷攀附上層,取悅朝廷;有的在宮廷太監、官僚豪門中發展信徒;有的則與下層群眾反對官府的斗爭相結合,發動武裝起義,如永樂十八年(1420)唐賽兒起義和天啟二年(1622)徐鴻儒起義。永平府灤州石佛庄王森、王好賢父子創建的聞香教(又稱大乘教)在明代後期白蓮教諸教派中處於特殊地位,影響尤大。王氏父子聚斂錢財,廣置田莊,與官府既勾結又矛盾,其後代入清後繼續傳教,前後歷三百餘年。
清代白蓮教又增加許多支派,如老官齋等,名目竟達百餘種。教義更加蕪雜,對無生老母的崇拜有增無減。乾隆後期到嘉慶年間是白蓮教極盛時期,不僅活躍於北方諸省,在東北和南方各省也廣泛傳播。不少教派受反清復明思想影響,與清廷處於敵對狀態。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水教徒王倫起義,嘉慶元年至九年(1796~1804)的鄂、豫、川、陝、甘五省白蓮教起義(見川楚白蓮教起義),嘉慶十八年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起義(見天理教),都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但這些教派的教義並不包含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道光以後直至民國,白蓮教的組織與活動往往為反動階級所利用。1949年以前在個別地區尚存的少數白蓮教支派已淪為反動會道門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