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0年到2012年所有的經典電影
賽德克•巴萊的台灣人民的抗日;英雄的,但不是這邊的高大全式的英雄;悲劇的,卻有一個所有正劇難以企及的氣場。歷時12年,台灣影史最大製作,台灣最高票房…繼《海角七號》之後,魏德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就是這樣的霸氣外露。然而,更多的觀眾恐怕是因為「魏德聖」這個名字而關注這部影片的。08年的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技驚四座,片中精準的細節把握、出彩的原創音樂、豐滿的人物塑造無不令人驚嘆,魏德聖因此聲名鵲起。這次,魏導以一個高難度的題材似乎想把台灣電影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然而,這終究是一部有很多遺憾的平平之作(我這里說的是154分鍾的國際版)。
1、台灣的「日本情結」,魏德聖試圖找出源頭
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後,日本對台灣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這半個世紀理所當然給台灣文化、社會、乃至台灣人民的思想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無論結果好與壞,這都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台灣與日本的關系一直處於一種愛與恨的糾纏不清中。台灣電影(或者台灣文化)的「日本情結」向來很深,單從近20年來看,從1989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到2000年楊德昌的《一一》,再到2008年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台灣電影一以貫之地延續著這種情結。到《賽德克·巴萊》,魏德聖直指日本的殖民統治,試圖找到這個情結的源頭。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記者會中,魏德聖表示這部電影對於台灣人來講有一種心理治療的功能,台灣人對於日本的愛恨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你給我一顆最美麗的琉璃,卻踩爛我家裡的土地,回到仇恨的原點才能化解仇恨。」彩虹美在並置在一起的每個顏色都是獨立的存在,但是顏色不會去互相干擾,今天不只是台灣,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就是顏色在干擾顏色。魏導希望能透過完整的呈現一段仇恨的歷史去化解關於仇恨、遺憾、愛情、親情、友情等等的問題。
然而,那段歷史在魏德聖的鏡頭下卻是無止境的嗜殺。我不是說嗜殺不是歷史,為了不至於觀眾在150分鍾內睡著,這種嗜殺必不可少,但為了嗜殺而嗜殺顯然難以取得觀眾認可。影片一開始便是馬赫坡和屯巴拉爭奪獵場的場面(莫那·魯道和鐵木·瓦力斯這一族群內部的矛盾從此貫穿全片,成為一條敘事線),之後是日本佔領台灣,開始鎮壓反抗並最終使得當地民眾屈服,60分鍾後影片直接跳到1930年,「霧社事件」拉開帷幕。1930年之前的歷史本應該讓我們看「日本情結」的始源,但在並不短的60分鍾內,導演什麼也沒有呈現。沒有日本人的暴力統治(因為木頭的事而引發的沖突強度顯然不夠),也看不到什麼親民形象,男主角在默默忍受,年輕人肝火很旺——盡管讓他們憤怒的原因在影片中並沒有多少有力的交代。這樣的處理讓「霧社事件」的到來在缺乏情感鋪墊的情況下很難讓觀眾有一種壓力下巨大釋放的快感。或者可以這樣理解,1930年之前的台灣民眾還處於一種憤怒和試圖反抗的狀態,「霧社事件」後他們放棄了反抗,融入了日本文化,台灣的「日本情結」更多地產生於之後。如果這樣的話,魏德聖的心理治療又從何談起。
2、叢林戰,毫無邏輯的廝殺
霧社事件發生,影片漸漸步入高潮。突襲日本人霧社公學校集會的那場戲相當精彩,此後莫那·魯道退回叢林、日軍大舉進攻的高潮戲便陷入毫無邏輯的混亂。前半段我們不知道莫那·魯道在干什麼,只有一群孩子在跑來跑去,爆破、槍殺,來來往往雖然很精彩,可是觀眾看不清頭緒,只知道他們在打。後半段,莫那·魯道領導了反擊,依然沒有清晰的邏輯。我是說這樣的叢林戰其實可以拍的非常吸引人,《野戰排》提供了絕佳的例子,莫那·魯道完全可以做一個智勇雙全的領導者,策劃一個詳細的防禦或者攻擊方案,把部族擅長山地游擊的特長發揮出來。這樣做不僅可以為影片提供一些懸疑和驚悚元素,也有利於把緊張的情緒感染給觀眾。編劇魏德聖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顧突出部族的勇猛。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一是類似的叢林戰在台灣電影甚至華語電影中少之又少,魏德聖沒有可直接借鑒的經典範例,二是魏導在編劇和場面調度方面還有所欠缺。
3、華而不實的特效,虛假而做作
台灣版中有多達1800個特效鏡頭,微縮版中仍然留下不少。最虛假的特效鏡頭發生在叢林戰中,日本人的迫擊炮轟炸山林,畫面連續呈現5、6個爆炸效果,爆炸發生在炮彈撞在樹木以後,換話句話說爆炸發生在空中,空中爆炸的好處在於它避開了地面的樹木和人體被炸後作散射狀的殘酷效果,當然這個好處是對製片方來說的,省了不少銀子,對觀眾來說那些火紅的像花一樣的爆炸更像是一朵朵煙花,只有視覺上無關痛癢的刺激,況且連上乘的煙花都算不上,製作太拙劣,一眼看穿。類似拙劣的特效還有一個活人被手雷分解以及最後莫那·魯道帶領族人跨越彩虹橋橋斷的場面,等等。
4、女人,這次連花瓶都算不上
我們原本以為英雄背後一定有一個或幾個不平凡的女人。然而在這部戲中,一個都沒有。魏德聖不願花篇幅塑造哪怕一個有鮮明特徵的女人。唯一有點印象的是巴萬的媳婦,她說了一句「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男人在計劃什麼」。一句台詞能有什麼意義?魏德聖眼中,男人在計劃什麼跟女人無關,男人是英雄,要拯救靈魂,女人穿著和服唯唯諾諾照顧孩子就是了。很難想像在一部英雄史詩片中,女人的地位被忽略到了如此低下的地步。男權社會固然是以男性為中心,歷史也是為男性所書寫,而在表現一個民族不屈的靈魂時,那些養育男人的女人就沒有絲毫表現一點本民族氣質的可能?在男人被屠殺,部族面臨滅亡時,就只剩下最後的自縊?很難想像《賓虛》中沒有埃絲特,《勇敢的心》沒有伊莎貝拉會變成什麼樣子。
5、部落間的仇殺,喧賓奪主
影片結束於馬赫坡部落和屯巴拉部落在水中的廝殺。毫無疑問,這兩個部落間的矛盾構成了影片的副線。我們不懷疑部落間存在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我們沒有想到,在共同的異族敵人面前,它們最終還是沒有和解,而且在影片的高潮處它們的矛盾也激化到了高潮,以至於那長時間的水中廝殺搶走了莫那·魯道英勇跨越彩虹橋時悲壯氣魄的戲份。我們理解導演的用意,賽德克族的性格決定了它們不受異族奴役的同時也不會受同族壓迫,「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這句話不論對內對外都一樣適用,因此,可以說賽德克族內部的矛盾是表現賽德克族性格必不可少的。矛盾的結果是屯巴拉部落最終屈從了日本人,協助不擅長山地戰的日本人屠殺同族人。可是這樣的結果難道還不夠嗎,導演非得要一個宏大的最終的結局嗎?最後長時間的水中廝殺是作者的痛心?對歷史的反思?還是僅僅是一個最終的落場?但無論如何,最後那過分細膩和煽情的描述不免有些喧賓奪主。
出彩的音樂,令人窒息的美景,「史詩」般的氣場
音樂其實已經不能用出彩來形容,原住民那恢弘的歌聲和悠遠的意境幾乎主宰了整部影片。我相信導演為影片的音樂下足了功夫,因為導演相信音樂在這部影片中已不再僅僅是烘托效果、製造情緒那麼簡單,導演讓它賦予了敘事功能,主題曲與影片的相符和配合程度幾乎可以替代任何敘事。片中莫那·魯道與父親嘹喨動聽的《賽德克·巴萊之歌》(二重唱)令人動容,「這是我們的山唷,這是我們的溪唷,我們是真正的賽德克巴萊唷…」歌聲似溪水般流淌,像誦經般訴說,這是賽德克族靈魂的呼喚。這樣的歌聲,這樣的情景足以載入電影史冊。此外,本片的山林之景實在美的讓人窒息,樹林、溪水、吊橋、深崖、櫻花、彩虹,所有的景配上穿著特有民族服飾的人,鏡頭始終那麼干凈、唯美,意境悠遠,令人無限嚮往。影片的演員選擇,無論是飾演青年莫那·魯道的游大慶還是飾演中年莫那·魯道的林慶台都表現的非常出色,兩位素人演員的成功在於,他們身上有一種體現原始部落民族本色的氣場,這樣的氣場為影片的「史詩」氣質增色不少。
史 黑烏鴉的羽毛比血純潔——圍牆上的
② 1959年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字幕是哪國語言
這不是中國的電影嗎?按理來說應該中文吧
③ 收集《我們生活的年代》經典台詞
張建棟導演執導的電視劇《我們生活的年代》,一部講述70後年輕人奮斗的故事。該劇播出後,觀眾和評論都表示,相比《奮斗》,張建棟導演的這部戲,才能真正稱得上是一部年輕人的奮斗史,因為與趙寶剛導演的《奮斗》中呈現的陽光、歡暢、活潑的格調相比,這部劇似乎更多的讓人感覺到現實的殘酷、艱辛和無情,更能體現年輕人成長的過程,對現實生活的認識,是張建棟一貫秉持現實主義風格的延續。
劇中的三個大學同窗好友結伴打拚,懷抱夢想要大幹一場,可是剛一開始就遇挫遭受打擊,迎面而來的現實讓熱血青年剛剛邁開步子就嘗到艱辛的滋味,此情此景讓不少70年生人乃至80年代生人感同身受,由此引發了觀眾的收視熱情。導演從一開始就堅定了現實主義的風格,所以在這部片子里,能夠看到不少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自由與禁錮、禁慾與放縱、自尊與自卑、虛偽與正直、反抗與妥協、雄心與野心等相互糾葛、相互沖突,而劇中的核心人物袁浩東一步一步的深陷,直至最後結局與曾經一同打拚的同學在兩鬢斑白時相見,如煙的往事雖說不能當作雲淡風輕一抹而過,但是歲月的考驗和歷練,多少是能夠讓觀眾得到些許觸動和收獲。
兩部電視劇說到一起,盡管色調和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導演對於年輕人的夢想和現實之間的探討是存在著一些共同之處的,《我們生活的年代》,從名字上來看,雖說不那麼包含感情色彩,但是一個陳述式的名稱似乎透露出一絲絲灰色調的意境,反映出這部電視劇的整個基調,也體現出劇中主演浮浮沉沉的命運,帶出一個並不很圓滿的故事氛圍。導演張建棟在劇中把夢想和現實刻畫的現實深刻,盡管有情節發展的不同階段,但是在演員的表演上,卻讓人覺得始終沒爆發,沒有酣暢淋漓的快感,在加上年代劇都會出現的穿幫情況,有些遺憾之處。
劇中的絕對主演劉燁,這次扮演的角色,不僅讓人想起電視劇《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中的龍小羽和《血色浪漫》中的鍾躍民,三部劇中的角色都一樣些許相似之處,劉燁的表演也幾經重復,從多年前的《拿》,到現在的《年代》,盡管相比較電影《保持通話》里的咬牙切齒面目猙獰的誇張表演惡人,劉燁還是比較適合詮釋這樣的角色,但表演無功無過,只是迎合了導演平實的風格,在這部劇中也就夠了。
④ 電影我們的父輩劇情介紹
截至2021年10月,沒有《我們的父輩》的電影,只有《我和我的父輩》。《我和我的父輩》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各個代表性階層群體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奮斗歷程,以家庭關系為載體,反映時代的變遷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延續。
1、《我和我的父輩之乘風》
沈騰導演的《少年行》,搞笑卻又不失深刻。講述了一個從2050年穿越到現代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星一浩,遇到了熱愛科學的小小,兩人通過相處漸漸產生了感情,並讓小小從此走上了機器人研發的道路。
而這個機器人星一浩,正是長大後的小小參與研發的,並安排他回到過去彌補了自己童年時缺失的父愛,整個情節頗有些「莫比烏斯環」的味道。
⑤ 你認為《我們的四十年》都有哪些值得你回顧的片段呢
胡同里的老人相繼去世,當曾經一起奮斗的夥伴一一離散,夢想有時候就像一根救命稻草,肖叔叔臨終前把自己最得意的文字作品給了馮都,讓他拍出來。一下子潦倒許久的他好像重新燃起了鬥志,他迅速的組了一個劇組,剛出獄的二叔、混的不好的女演員伊春,還有從前的那些人。因為夢想,這些被大時代淹沒的人重新聚在一起,年輕時候他們為名為利,現在一腔熱血,才是真的為了夢想。如果我們終有一日必須要分離,那麼在離開的路上,也要用盡全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這個世界知道,知道我們存在過。
⑥ 2022年春節檔電影有哪些
隨著時光的流逝,2021年即將結束,為了迎接2022年的到來,春節已定檔十部電影。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人們的情調,今天我們來講一講,2022年春節定檔的十部電影具體有哪些。
忙忙碌碌一整年,在這個歡慶的日子裡,讓我們喜迎中春節,帶上我們的親朋好友,一起走進影院,享受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盛宴,來年開開心心,順順利利。
⑦ 我們的四十年電視劇全集劇情
這部青春記憶暖情巨制講述的是,幾個從小將電視作為唯一娛樂的少年,跟隨改革開放的腳步,走上了各自的創業之路,有人從廢舊零件攢電視開始,到借改革東風賣電視,最後毅然投身電視行業;有人以提高電視技術為己任,完成了從普通大學生到核心技術人員的實質變化……雖然路上也有坎坷,但一路向前,一路笑聲,不負青春韶光。
該劇改編自小說《電視》,以一代電視人的成長歷史為創作主線,通過三代人的生活狀態,呈現出改革浪潮中的人生百態,也鑄就著國人特有的「以家為本」的親情觀念。
劇中聚集了老中青三代實力演員,除了青春力量外,更有百花獎終生成就獎得主謝芳出演奶奶一角,她用走上熒屏50餘年的動人演技,塑造出了一位慈祥溫和的長輩形象,讓人不禁想到在電影《青春之歌》中,她的動人詮釋。
透過已播出的劇情可以看到,劇中不僅有創業的坎坷和艱辛,也有溫情與逗趣,人物故事相當接地氣,其中不乏讓人捧腹大笑的精彩台詞與片段。
「老太太摸電門——抖起來」「蠍子拉屎——獨(毒)一份」等歇後語不僅讓同時代觀眾倍感親切,更受到了年輕觀眾的喜愛,年代感與溫情成為最吸引他們的部分,甚至在網路上廣為流傳。
除了幽默的台詞,劇本本身的喜劇結構也深受好評,馮青(馨子飾)因沉迷電視劇《血疑》,懷疑起自己的身世——這也是那個年代看電視的小朋友心中的困惑。
傷心難過之餘,她直接對父親馮勝利(錢波飾)問出心中疑惑,讓馮大爺一頭霧水,欲哭無淚問出:「那你是誰啊?」幽默的台詞加上演員們真實的表演,不少觀眾說自己笑到不能自己。
⑧ 1983年我們一幫兄弟初出茅廬是什麼電影
由彭浩翔自編自導的《大丈夫》。
原話是由郭天佑(曾志偉飾)說的:1983年,我們一幫兄弟初出茅廬,出去玩,到底經驗不夠,每三次半要被老婆抓包一次,1993年,我們遇到了九叔,他說一定要小心,我們跟著九叔,從尖沙嘴玩到銅鑼灣,還玩出了香港,多開心。
(8)老電影我們的年擴展閱讀
角色簡介:
1、李永祥:一個醫生,愛好賭球和攀岩。和妻子結婚已經15年,愛情轉化為感情,自認為出去玩對夫妻感情有益,每次玩完回家都有一種罪惡感,對妻子更加好。
2、九叔:多年前,一夥人在外面混的時候,被太太團抓姦,九哥為了他們,犧牲自己,被妻子捉個正著,卻沒有供出一同出去「滾」的朋友名單。
3、張秀賢:郭天佑的妻子,有名的律師,表面上的抓姦強硬派,實際上擅長經營夫妻關系,不願意撕破臉皮,給丈夫通風報信。
⑨ 有部老電影叫《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可是那些演員看起來不年輕啊,像25歲以上,有的還像三十幾歲,不
現在的演員不都是這樣嘛!都大爺的年齡了,沒事還想找個小鮮肉演演!
⑩ 老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一共幾部 都叫什麼名字 我媽媽想看 在給她找那
我一直記得小時候看過的是三部,由於時間太久,情節記不清了,但現在網上能找到的只有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