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毛女是屬於什麼時期的電影
建國初期的電影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 。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② 白毛女是電影嗎
《白毛女》最初是歌劇,建國後被改編拍攝成《白毛女》電影,以後又改編為京劇、歌曲等多種藝術形式。
白毛女是根據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傳說,主人公「喜兒"因飽受舊社會返害而變成少白頭,在1945年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
白毛女電影劇照
③ 白毛女是60年代反映生活題材的電影和舞台劇嗎
不是。是反應。提放錢。的生活題材的電影和舞台劇。是解放前。惡霸地主。壓迫。窮人的。電影。和舞台劇。
④ 我國五六十年代拍的電影有哪些
《白毛女》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攝制 編劇:水華、王濱、楊潤身導演:王濱、水華 主演:田華、張守維、趙路、李百萬、胡朋、陳強、李壬林
《南征北戰》上海電影製片廠1952年攝制 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 導演:成蔭、湯曉丹 主演:陳戈、馮喆、張瑞芳、項堃、湯化達、王力
《董存瑞》長春電影製片廠1955年出品 編劇:丁洪、趙寰、董曉華導演:郭維 主演:張良、楊啟天、張瑩、周凋、任頤
《祝福》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桑弧 主演:白楊 、魏鶴齡、李景波、管宗祥、邸力
《上甘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林杉、曹欣、沙蒙、肖予 導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
《鐵道游擊隊》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56年出品 編劇:劉知俠 導演:趙明 主演:曹會渠、秦怡、馮喆、馮奇、馮笑、鄧楠、仲星火、陳述
《柳堡的故事》 八一電影製片廠1957年出品 編劇:石言、黃宗江 導演:王蘋 主演:陶玉玲、廖有梁、徐林格、張璋、康天申、陳東崗
《永不消逝的電波》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58年出品 編劇:林金 導演:王蘋 主演:孫道臨、袁霞、王心剛、陸麗珠
《青春之歌》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楊沫 導演:崔嵬、陳懷皚 主演:謝芳、於洋、康泰、於是之
《林則徐》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呂宕、葉元導演:鄭君里、岑范 主演:趙丹、韓非、秦怡、藍谷、錢千里
《林家鋪子》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水華 主演:謝添、張亮、林彬、馬薇、韓韜、於藍
《五朵金花》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趙季康、王公浦 導演:王家乙 主演:楊麗坤、莫梓江、王蘇婭
《今天我休息》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1959年出品 編劇:李天濟 導演:魯韌主演:仲星火、上官雲珠、馬驥、李保羅
《戰火中的青春》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 編劇:陸柱國 導演:王炎 主演:王蘇婭、龐學勤、林農
《紅旗譜》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胡蘇、凌子風、海默、吳堅 導演:凌子風 主演:崔嵬、蔡松齡、魯非、趙聯
《劉三姐》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喬羽 導演:蘇里主演:黃婉秋、劉世龍、梁音、張巨克、賀汝瑜
《紅色娘子軍》 天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梁信 導演:謝晉 主演:祝希娟、陳強、王心剛、向梅、金乃華
《革命家庭》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夏衍、水華 導演:水華 主演:於藍、孫道臨、於洋、田方、秦漢
《甲午風雲》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2年出品 編劇: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杜梨 導演:林農 主演:李默然、浦克、王秋穎、李頡、龐學勤
《冰山上的來客》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烏·白辛導演:趙心水 主演:梁音、阿不都力密提、谷毓英、恩和森
《小兵張嘎》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徐光耀 導演:崔嵬、歐陽紅櫻 主演:安吉斯、吳克勤、李小燕、李健、張平
《紅日》 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瞿白音 導演:湯曉丹 主演:張伐、高博、中叔皇、李農、里坡、楊在葆、舒適
《早春二月》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謝鐵驪 導演:謝鐵驪 主演: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
《野火春風斗古城》 八一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李英儒、李天、嚴寄洲 導演:嚴寄洲 主演:王曉棠、王心剛、陳立中
《阿詩瑪》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葛炎、劉瓊導演:劉瓊 主演:楊麗坤、包斯爾、韓非、崔超明、黃瓊英、柳傑、馮奇
《英雄兒女》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毛烽、武兆堤導演:武兆堤 主演:劉世龍、劉尚嫻、田方、周文彬
《烈火中永生》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周皓 導演:水華 主演:趙丹、於藍、張平、項堃、蔡松齡、方舒
《舞台姐妹》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林谷、徐進、謝晉 導演:謝晉 主演:謝芳、曹銀娣、李緯、馮奇、上官雲珠
⑤ 白毛女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白毛女最後的結局:
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地主被鎮壓了,喜兒報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莊,與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頭發也漸漸變黑了。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後,電影局局長袁牧之和藝術處處長陳波兒決定把舞台歌劇《白毛女》拍成電影。舞台歌劇《白毛女》產生在解放區延安。
拍成電影以後,可以把延安產生的新文藝推廣到全中國。生產任務落實到東北電影製片廠,編劇和導演的任務落實到導演王濱和導演水華的肩上,他們聯合導演,王濱是第一導演。
(5)60年代的老電影歌劇白毛女擴展閱讀:
《白毛女》是在毛澤東1942年5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指引下誕生的大型新歌劇。
歌劇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的階級矛盾,憤怒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了光明的新社會,形象地說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創作者在張庚的領導下,對《白毛女》重新進行結構,重新進行創作。導演王濱一開始採用秦腔的藝術形式來排演,唱腔是秦腔,音樂伴奏也是秦腔的曲調和鑼鼓點。
請周揚來看試排,劇組的這一創作未能令他滿意,受到他嚴肅地批評。他認為無論從立意、藝術形式還是從表演格調上看,《白毛女》這出戲都缺乏新意,沒有走出舊劇的窠臼。他說:「這樣寫,這樣排,怎麼能把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思想內容表現得好呢?
從形式上看,音樂和表演都很陳舊,我們不要洋八股,但也不能不加改造地照搬土八股、封建八股。我們要創作我們民族自己的新歌劇,在音樂方面要有我們自己民族風格的創作,不能搞舊瓶裝新酒。」
他對劇組強調:要賦予新歌劇以新的主題,體現勞動人民的反抗意識,以鼓舞人民鬥志,去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
⑥ 老版歌劇白毛女楊白勞的扮演者是誰
張守維(1918.10—2003.3),男,遼寧省葫蘆島市人。著名表演藝術家、戲劇教育家。解放區新歌劇以及電影《白毛女》中楊白勞的扮演者。張守維,著名表演藝術家、戲劇教育家,第一位飾演「楊白勞」的演員,在歌劇和電影《白毛女》中分別演過王昆和田華的「父親」。是他的表演讓「喜兒爹」的形象深入人心。當年,受一首歌曲和一本書的激勵,他隻身奔赴延安尋求真理,後成為「魯藝劇團」的著名演員;解放初期,為了心中摯愛的戲劇事業,張守維辭去省文聯主席的職位,專心於戲劇教育;他飾演角色的電影不僅摘得國際電影獎項而且至今久映不衰。
⑦ 老電影白毛女早哪裡拍的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拍攝,《白毛女電影》的編輯也是平山縣當地出生的革命工作者:楊潤生先生。
⑧ 歌劇《白毛女》的賞析
《白毛女》的主題是「舊社會剝削階級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創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澤東在陝西延安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不是超階級的,文藝要和工農兵群眾結合。在同一個時期,延安的共產黨人還發動了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這使得延安的文藝工作者意識到要創作出一個全新的反映共產黨的理念的藝術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備召開之際,當時蘇聯紅軍已經向德國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藝術家在院長周揚的指示下,根據「白毛仙姑」的傳說,創作出歌劇《白毛女》。《白毛女》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共產黨的階級斗爭理論結合在一起,成為解放區文藝標志物,迅速風靡各個解放區。之後這出歌劇還在國統區演出,廣受贊譽。
《白毛女》以晉察冀邊區的民間傳說為主要素材,又根據當時革命斗爭的現實進行了提煉和加工。主要情節是:惡霸地主黃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實的佃戶楊白勞,搶走了他的女兒喜兒並姦汙了她,最後又逼得她逃進深山。喜兒懷著強烈的復仇意志頑強地活下來了,因缺少陽光與鹽,全身毛發變白,被附近村民稱為「白毛仙姑」。八路軍解放了這里,領導農民鬥倒了黃世仁,又從深山中搭救出喜兒。喜兒獲得了徹底的翻身,開始了新生活。全劇通過喜兒的遭遇,深刻地表達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思想,真實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村中貧苦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證明了只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鎖,使喜兒以及與喜兒有著共同命運的千千萬萬農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獻禮,取得極大的成功。在此後的演出過程中,劇本又不斷修改,日臻完美。由於思想上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運動和解放戰爭中充分發揮了藝術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傳教育作用。
《白毛女》全劇共五幕。第一幕有四場,課文只選了第一場和第二場。第一幕是劇情的開端,交代了劇情發生的時間(1935年冬,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夜)和地點(河北某縣楊格村,被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農村),提供了本劇主人公生活、活動的具體環境和支配人物行動、形成人物性格的時代和社會環境。在頭兩場戲里,劇中的主要人物先後登場,顯示了各自的鮮明性格,很快形成了尖銳的戲劇沖突,將劇情引向深入。
第一場寫喜兒盼爹爹回來和楊白勞躲賬後回到家裡的情景。點明是除夕之夜,增強了悲劇氣氛。喜兒是全劇濃墨重彩塑造的反抗型的農民形象,但她的性格有一個發展過程。在她剛出場時,我們看到的喜兒還涉世不深。生活雖已給她心中投下陰影,但她仍充滿希望和幻想。她焦急地盼望出外躲債的爹爹「快回家」,為的是好「歡歡喜喜過個年」。楊白勞回來後,喜兒高興地接過爹爹帶回的二斤白面,驚喜地讓爹爹給她紮上紅頭繩,羞澀地和爹爹撒嬌,歡快地貼上門神「叫那要賬的穆仁智也進不來」,「故作不知」地打斷爹爹談她婚事的話頭,作品通過不多的動作和唱白,使一位天真、淳樸、熱愛生活的農村姑娘躍然紙上。這樣寫,後面的飛來橫禍對她的打擊才顯得更沉重,更震撼人心。和喜兒不同,楊白勞是在地主階級長期壓榨下尚未覺醒的老一輩農民的典型形象。他肩負著生活重擔,因而精神是疲憊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為他登場後設計的唱段和一連串動作,如「畏縮地看看四周」,「以手急止喜兒不要大聲」,「急切地」問等,著重表現的是「躲賬」帶來的擔驚受怕的緊張心情。當他以為「總算又躲過去」了時,情緒馬上好轉,從懷里掏出三件微薄的「年貨」,生動地反映了一個勤勞善良的貧苦農民十分樸素的生活願望。二斤白面和一根紅頭繩,表明了他對喜兒的疼愛,也表明他希望能有一個起碼的人的生活。貼門神揭示了他膽小怕事的性格特點,也反映出了他嚮往著擺脫地主壓迫、過上平平安安的日子的最簡單的要求。從楊白勞對喜兒婚事的態度可以看出,盡管他對生活前景不甚樂觀,但他為爭取女兒幸福而勞碌奔波的決心是堅定的。這一場戲表現父女倆真摯的愛和相依為命的骨肉深情,充滿了農村生活的情調,把楊白勞、喜兒和廣大受壓迫的農民的願望充分表達出來。穆仁智突然上場,立刻改變了場上剛剛舒緩的氣氛,劇情又起波瀾。楊白勞隨穆仁智走下台為觀眾留下了懸念,預示出戲劇沖突即將爆發。
第二場寫黃世仁逼楊白勞以喜兒抵債。場景和氣氛的渲染同第一場對比極為鮮明,「幾家歡笑幾家愁」,顯示著兩個階級的對立。「逼債」的戲寫得很有層次。黃世仁「微醉,心滿意足地剔著牙齒」上場後的唱白,勾畫出了一個惡霸地主的嘴臉,點明了他無恥的企圖。楊白勞「畏畏縮縮」的進來,顯示出性格的軟弱;「快回還」的企盼表現出對黃世仁的幻想。黃世仁先是假裝客氣一番,不動聲色地算賬,然後要求楊白勞「立地勾賬」。楊白勞苦苦哀求。黃世仁「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台詞是一種極大的諷刺,反襯出他橫行霸道、蠻不講理的真面目。在穆仁智趁機提出把喜兒領來抵債時,楊白勞如聞霹靂,哀號求告。黃世仁、穆仁智一唱一和,花言巧語,百般哄騙。楊白勞雖然軟弱可欺,但要奪走命根子,決不答應。黃世仁翻臉無情,命穆仁智快寫賣身文書。逆來順受的楊白勞盡他的可能進行了掙扎和反抗:他「上前拖住」黃世仁不讓他走,「瘋狂地攔住」穆仁智,質問他,還要「沖出門去」,「找個說理的地方」。但在穆仁智的軟硬兼施和黃世仁的威逼恐嚇之下,楊白勞在昏迷中被強迫按下了賣女兒的手印。黃世仁怕楊白勞死在他家,囑咐穆仁智搶人時「多帶幾個人去」,「千萬不要把風聲鬧大了」,可以看出他表面上理直氣壯,實則色厲內荏。楊白勞蘇醒過後,對黃世仁的認識從來沒有這般清醒,仇恨的發出了「老天殺人不眨眼,黃家就是鬼門關」的控訴,但他的抗爭也僅此而已。他對生活的徹底絕望,對惡勢力的束手無策,對女兒的深切的愛,對自己的痛責,使他必然走向自殺這個人生的終點。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沖突中,楊白勞失敗了。他的悲慘結局,是對萬惡的地主階級的有力揭露和血淚控訴。黃世仁陰險、兇殘、貪婪,穆仁智媚上欺下、狡詐狠毒,楊白勞懦弱、忠厚、善良。激烈的戲劇沖突正是在這一組性格根本對立的人物之間展開的,而人物性格也在戲劇沖突中得到進一步的展示和深化。
《白毛女》是歌劇。從課文選的兩場戲里,可以看出歌劇除了具有一般戲劇的特點(即有人物、有情節、有集中和強烈的戲劇沖突)之外,還具有自己的特點。歌劇是綜合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而以歌唱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式。有的歌劇只有歌唱,沒有獨白和對話;有的則是歌唱、獨白、對話三者兼而有之,《白毛女》就是如此。歌劇的特點,主要是以演員的歌唱來表現劇情、塑造人物,如第一場喜兒的幾段唱詞和第二場楊白勞的幾段唱詞就很好地起了這種作用。歌詞的語言應是詩的語言,既要有節奏韻律,富有音樂性,又要深刻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楊白勞躲賬回家,從懷里掏出紅頭繩時唱:「人家的閨女有花戴,爹爹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紮起來!哎!紮起來!」這段唱詞本身就是詩,押韻上口,適宜吟唱,表現出楊白勞為沒有能力給女兒買花的歉疚、對女兒的深摯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歌劇中的獨白和對話,往往是在演員歌唱之間,在音樂的伴奏之下,用吟誦的調子或插話的形式來進行的。《白毛女》劇中的獨白和對話雖然在歌劇中居於次要地位,卻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可以貫穿許多主要情節,和音樂歌唱結合得緊密自然。
《白毛女》是創造我國民族新歌劇的奠基石。它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國革命為題材,表現了中國農村復雜的斗爭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風俗、習慣、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風貌等。同時,它繼承了民間歌舞的傳統,借鑒了我國古典戲曲和西洋歌劇,在秧歌劇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為民族新歌劇的建設開辟了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在音樂上,《白毛女》採取了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戲的曲調,加以改編和創作,又借鑒了西洋歌劇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處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樂形象。楊白勞躲賬回來所唱的「十里風雪一片白」,是根據山西民歌《揀麥根》改編的,曲調深沉低昂,是刻畫楊白勞基本性格的音樂主題。刻畫喜兒性格的音樂主題主要來自河北民歌《青陽傳》和《小白菜》,並貫穿全劇,隨著喜兒性格的變化而變化。如「北風吹」一段,選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陽傳》的比較歡快輕揚的曲調;當在奶奶廟與黃世仁相遇時,為了表現喜兒強烈的階級仇恨,就採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調。
在歌劇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鑒了古典戲曲的歌唱、吟誦、道白三者有機結合的傳統,以此表現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推動劇情發展。如喜兒出場就是用歌唱敘述了戲劇發生的特定情境:「北風吹、雪花飄,雪花飄飄年來到。爹出門去躲賬整七天,三十晚上還沒回還。大嬸子給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過年。」然後用獨白向觀眾介紹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楊白勞、黃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場時,通過歌唱作自我介紹,有的地方也用獨白敘述事件過程。人物對話採用的是話劇的表現方法,也注意學習戲曲中的道白。
在語言上,《白毛女》的對白是提煉過的大眾化口語,自然、淳樸,常使用民間諺語、俗語或歇後語。如穆仁智說的「窮生奸計,富長良心」,「吃不了兜著」,「胳膊抗不過大腿」,就是富於性格的口語,有民族特色。歌詞凝練、深刻,一般採用傳統戲曲唱段中句句押韻的方式,音韻和諧、鏗鏘,琅琅上口;同時學習了民歌和傳統戲曲中抒情寫意的方式,大量使用比興、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段,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巧用對比,也是《白毛女》的一個重要特色。楊家貧寒凄涼,苦度年關,黃家張燈結綵,歡度除夕,場景氣氛的對比反映了嚴重的階級對立;黃家堂後猜拳行令,狂歡作樂,堂前討租索債,逼迫賣女,內外情景的對比揭示了地主階級用窮人的屍骨建築自己天堂的罪惡本質。特別是在人物塑造上,劇中人物性格迥然不同,黃家主奴的兇殘,楊白勞的純朴忠厚,正反分明,對比強烈,形成尖銳的戲劇沖突,突出地表現了主題。在刻畫反面人物時,多以誇張的語言突出其本質特徵。如穆仁智上場時「討租討租,要賬要賬」的唱段和黃世仁上場時「花天酒地辭舊歲,張燈結綵過除夕」的唱段,就把狗腿子和惡霸地主的不同身份與丑惡靈魂表現得入木三分。
⑨ 如何評價白毛女電影背景怎麼理解
在《白毛女》的故事中,不存在喜兒可能嫁給黃世仁的這種情況的。而且即便喜兒願意嫁,黃世仁也絕對不會要她總的來說劇情很感人。電影結合時代背景反映舊中國女性被奴役,並用電影批判舊時代。
劇中採用了一種完全極端對立的方式來展示女性應有的特質:柔弱成為剛強,寡言成為敢於言說,逆來順受成為勇於反抗等等。表現在藝術語言上就有如下的改變:大量使用對比高的色彩,以產生強烈的戲劇沖突效果;服裝上,主角最終換上共和國新裝視為最終走向光明。
⑩ 《白毛女》是歌劇,還是電影﹖
最初是歌劇 後背改編成電影 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