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女投江
在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五軍一師婦女團指導員冷雲率領7名女戰士,在烏斯渾河下游西岸柞木崗山下為掩護抗聯五軍大部隊安全轉移,同日本侵略軍頑強戰斗,最後在彈盡被圍的情況下,毅然投入烏斯渾河中壯烈犧牲,成為寧死不屈的「八女投江」偉大壯舉。
烏斯渾河 松花江二級支流。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林口縣境內。
198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烏斯渾河口建立「八女投江紀念碑」。
㈡ 八女投江,是哪八女
她們分別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
烏斯渾河 屬於松花江的二級支流,是牡丹江的一條支流。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林口縣境內。
1、故事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指導員冷雲率領下,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卻被敵軍圍困河邊。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唱「奴隸們起來」的國際歌,集體沉江,壯烈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她們分別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奠基典禮。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主席的康克清為工程奠基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2009年9月14日,她們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英雄簡介
冷雲
原名鄭志民,1915年7月11日出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九一八」事變後,她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1936年,與具有愛國思想的吉乃臣(後改名周維仁)加入東北抗聯第5軍,後經組織批准兩人結為革命伴侶,志同道合,共同進行抗日斗爭。冷雲先在軍部秘書處做文化教育工作,後調到5軍婦女團擔任小隊長和指導員。1938年夏,冷雲強忍丈夫英勇犧牲的巨大悲痛,告別剛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隨5軍1師部隊西征,任婦女團政治指導員。
胡秀芝
1918年12月30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班長。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戰斗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20歲。
楊貴珍
1920年12月22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歷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管理員,被服員、班長、副小隊長等職。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激戰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18歲。
郭桂琴
約1920年或1921年12月19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戰士,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血戰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17歲。
黃桂清
1918年9月3日出生,黑龍江林口刁翎鎮南園子人,婦女團戰士。年僅20歲。
王惠民
1925年4月1日出生,黑龍江人,父親王皮襖,1938年,她與安順福、李鳳善等人一起投江殉國犧牲時,年僅13歲。是八女投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安順福
1915年11月2日出生於黑龍江省穆棱市穆棱鎮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中共黨員,朝鮮族。安順福從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歲就跟隨父兄參加抗日救國運動。「九·一八」事變後,屯子里成立了黨支部和抗日救國先鋒隊組織,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斗爭。她16歲就和屯子里的青少年們站崗、放哨、抓壞人、貼標語。
李鳳善
1918年10月31日出生,「八女投江」烈士。朝鮮族,犧牲時年僅20歲左右,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鄉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戰士。
㈢ 八女投江的故事
「八女投江」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與日軍血戰到底而決不屈服,最後集體投江殉國的英勇事跡。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雲率領下,與日偽軍激戰。她們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擺脫敵人攻擊,被敵軍圍困河邊。在彈盡的情況下,面對逼降,涉入烏斯渾河壯烈殉國。
(3)老電影八女投江的別名擴展閱讀
「八女投江」體現了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敢於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1986年9月7日,為紀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為其親筆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㈣ 八女投江在哪
烏斯渾河。屬於松花江的二級支流,是牡丹江的一條支流。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林口縣境內。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指導員冷雲率領下,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
但卻被敵軍圍困河邊。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唱「奴隸們起來」的國際歌。
集體沉江,壯烈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她們分別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4)老電影八女投江的別名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冷雲
冷雲,原名鄭香芝,是東北抗聯的「八女投江」 的帶頭人。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1935年在樺川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冷雲參加東北抗聯第5軍。
畢業後以教師身份做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8年10月,以冷雲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戰士,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中彈盡援絕,毅然投入滾滾江水,為國捐軀。
2、胡秀芝
胡秀芝(1918-1938.10),「八女投江」烈士,中國共產黨黨員。黑龍江林口縣刁翎鎮馬蹄溝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班長。1938年在與日寇的戰斗中,彈盡糧絕,她與七位戰友寧死不屈,毅然投江,全部犧牲,年僅20歲。
3、楊貴珍
1920年12月22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歷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管理員,被服員、班長、副小隊長等職。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激戰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18歲。
4、郭桂琴
郭桂琴,「八女投江」烈士。17歲左右,黑龍江林口縣刁翎鎮河西村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戰士。
1938年10月上旬,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一部,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今屬林口縣)與日偽軍千餘人遭遇。
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與婦女團指導員冷雲(原名鄭志民),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朝鮮族)等7名戰友一起。
在指導員冷雲率領下,分成3個戰斗小組,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得以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卻被敵軍圍困河邊。
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唱「奴隸們起來」的國際歌,集體沉江,壯烈殉國。
建國後,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龍江省林口縣烏斯渾河岸邊,建立了「八女投江」紀念碑。正面是抗聯老戰士陳雷題詞:「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碑文銘刻著東北抗日聯軍的八名女戰士的英名和她們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高80米、橫截面為三角型的紀念碑和象徵著彩虹,跨度為75米、矢高25米的供脊。
雕有展現女英雄們戰斗風姿的大型群雕。 八女投江的壯舉,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5、黃桂清
1918年9月3日出生,黑龍江林口刁翎鎮南園子人,婦女團戰士。年僅20歲。
6、王惠民
1925年4月1日出生,黑龍江人,父親王皮襖,1938年,她與安順福、李鳳善等人一起投江殉國犧牲時,年僅13歲。是八女投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7、安順福
生於黑龍江省穆棱市穆棱鎮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安順福從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歲就跟隨父兄參加抗日救國運動。
「九·一八」事變後,屯子里成立了黨支部和抗日救國先鋒隊組織,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斗爭。她16歲就和屯子里的青少年們站崗、放消、抓壞人、貼標語。
1933年1月,由於叛徒的告密,敵人對新安屯進行了瘋狂的大搜捕,有7人慘遭殺害,其中就有安順福的父親和弟弟。民族恨、家鄉仇,使安順福更加堅強。
她心裡燃燒著復仇的怒火,毅然離開故鄉,參加了抗日聯軍第四軍,分配在被服廠工作。不久,任她為被服廠廠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10月,抗日救國游擊軍改編為抗日同盟軍第四軍.為了行軍打仗方便,安順福、許賢淑等4名女戰士將她們的9個小孩送給老百姓撫養。
1938年4月,抗聯各軍向寶清集中,5月從寶清出發開始西征,這時安順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軍婦女團,隨軍西征。
在征途中,安順福和婦女團的同志,與男同志一樣跋山涉水,翻崗越嶺,穿行在鳥獸集居人跡罕見的深山老林里。一路風餐露宿,野菜野果充飢,生活極端困苦。
8、李鳳善
1918年10月31日出生,「八女投江」烈士。朝鮮族,犧牲時年僅20歲左右,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鄉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戰士。
㈤ 趙娜與杜雨露演的老電影叫什麼名
趙娜與杜雨露演的老電影:
1987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八女投江》。
這也是趙娜出演的最後一部電影。
㈥ 八女投江電影的梗概
八女投江的劇情簡介:
抗戰初期,東北某地。小學教師冷雲(張凱麗 飾)不願做偽滿統治下的亡國奴,毅然與做偽事的丈夫決裂,投奔抗聯,抗聯老戰士王皮袱(江化霖 飾)為掩護女兒王惠民(蔡鶯 飾)和冷雲脫險光榮犧牲。冷雲和王惠民在五合村親眼目睹了日寇的殘暴,和幾個有共同遭遇的姐妹一起加入到抗聯隊伍。冷雲在山上,教姐妹們識字,給她們講述革命道理,並在老林里建起秘密宿營地,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為前線戰友趕制棉衣,照顧前方送來的傷員。班長胡秀芝(王蘭英 飾)經歷坎坷,生性堅毅,她和冷雲一起擔負著營地的組織管理任務。日軍圍剿日甚,為掩護主力轉移,八女在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後,走進滔滔江水.....
㈦ 八女投江是什麼電影
中國大陸電影《八女投江》,拍攝於1987年。由張凱麗、岳紅主演。影片講述了冷雲等八名抗聯女英雄在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中,寧死不屈,投江自盡的故事。
㈧ 八女投江,英勇就義這幾位女英雄分別叫什麼名字,投江的地名在哪裡
她們分別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投江的地方在烏斯渾河。
1938年10月上旬,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一部,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今屬林口縣)與日偽軍千餘人遭遇。
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她與婦女團指導員冷雲(原名鄭志民),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朝鮮族)等7名戰友一起,在指導員冷雲率領下,分成3個戰斗小組,與日偽軍展開激戰。
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得以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卻被敵軍圍困河邊。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唱「奴隸們起來」的國際歌,集體沉江,壯烈殉國。
烏斯渾河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林口縣境內。「烏斯渾」是滿語——兇狠的河流之意,清代稱「武斯渾河」。
(8)老電影八女投江的別名擴展閱讀:
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八女投江」體現了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敢於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女兒》,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
㈨ 八女投江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八女投江」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與日軍血戰到底而決不屈服,最後集體投江殉國的英勇事跡。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蘭、楊貴珍、郭桂琴、黃貴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抗聯隊伍經過幾日的奔襲,戰士們又餓又累,師長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明天早晨過河。10月的北方天氣已經非常寒冷,部隊在河畔露營後,燃起了幾堆篝火取暖。日偽特務葛海祿發現了江邊有篝火閃動,向日本守備隊報告有抗聯戰士在江邊休息。後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軍與偽軍將抗聯戰士包圍。拂曉時,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沖。冷雲比較冷靜,命令七名女戰士卧倒,敵人沒有發現她們,向大部隊逼近。此時情況十分危急,在此生死關頭冷雲果斷地組織女戰士殿後,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一下子慌了神,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沖出去的同志最後聽到她們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日軍在得知她們只有八名女兵時,變的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當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沖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被包圍的八名女戰士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卧倒的機會,毀掉槍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中……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8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隻有13歲。
「八女投江」體現了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敢於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1986年9月7日,為紀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為其親筆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㈩ 將近70年過去了,烏斯渾河畔的父老鄉親們,還流傳著「八女投江」,是個怎樣的故事
1、故事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指導員冷雲率領下,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卻被敵軍圍困河邊。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唱「奴隸們起來」的國際歌,集體沉江,壯烈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她們分別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奠基典禮。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主席的康克清為工程奠基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2009年9月14日,她們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英雄簡介
冷雲
原名鄭志民,1915年7月11日出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九一八」事變後,她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1936年,與具有愛國思想的吉乃臣(後改名周維仁)加入東北抗聯第5軍,後經組織批准兩人結為革命伴侶,志同道合,共同進行抗日斗爭。冷雲先在軍部秘書處做文化教育工作,後調到5軍婦女團擔任小隊長和指導員。1938年夏,冷雲強忍丈夫英勇犧牲的巨大悲痛,告別剛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隨5軍1師部隊西征,任婦女團政治指導員。
胡秀芝
1918年12月30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班長。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戰斗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20歲。
楊貴珍
1920年12月22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歷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管理員,被服員、班長、副小隊長等職。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激戰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18歲。
郭桂琴
約1920年或1921年12月19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戰士,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血戰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17歲。
黃桂清
1918年9月3日出生,黑龍江林口刁翎鎮南園子人,婦女團戰士。年僅20歲。
王惠民
1925年4月1日出生,黑龍江人,父親王皮襖,1938年,她與安順福、李鳳善等人一起投江殉國犧牲時,年僅13歲。是八女投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安順福
1915年11月2日出生於黑龍江省穆棱市穆棱鎮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中共黨員,朝鮮族。安順福從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歲就跟隨父兄參加抗日救國運動。「九·一八」事變後,屯子里成立了黨支部和抗日救國先鋒隊組織,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斗爭。她16歲就和屯子里的青少年們站崗、放哨、抓壞人、貼標語。
李鳳善
1918年10月31日出生,「八女投江」烈士。朝鮮族,犧牲時年僅20歲左右,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鄉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