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第八集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第八集

發布時間: 2022-05-01 07:19:58

❶ 《一江春水向東流》txt全集下載

《一江春水向東流》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yXu36aAWYa6DeTOEeI8T9g

?pwd=7n5t 提取碼:7n5t
簡介: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作為一個時代的切片,至今還留存在至少兩代人的記憶中。


❷ 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具體講的什麼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1947年 第一部史詩片《一江春水向東流》

現實主義奠基人蔡楚生

柯靈曾經指出過,「鄭正秋逝世表示了電影史一章的結束,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徵另一章的開頭。」蔡楚生在中國電影史上開始了現實主義風格的創作,他的作品在關照普通人感情的同時,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懷的高度,所以才會在三四十年代的舊中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觀影熱潮。這種對商業與藝術、理性與感性的兼顧,恐怕是最值得當代的中國影人借鑒的
電影這東西最難得的是做到令雅者見雅,俗者見俗,在中國,怕也只有蔡公一人做到過。舊中國四部票房神話,蔡公就佔了3部,即《都會的早晨》、《漁光曲》和《一江春水向東流》,另外一部為其恩師鄭正秋的《姊妹花》。《漁光曲》當時的贊譽是「人活80歲罕見,片映80天絕無」。《一江春水向東流》更是連映3月,觀眾近80萬人次。蔡公善於講苦情戲,且還做到既對得起時代的真相,更能與民眾的呼聲相回應。這種悲情路線,在80年代末期,首部室內劇《渴望》重又將其推向高峰,只是對現實的拷問已不如蔡公那般血淚交織,並力透紙背。蔡公強調電影的人民性,電影是一群人在創作,就得為更大的一群人去服務,為他們最基本的感情和渴望服務,《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和民眾患著同樣極為緊迫的疼痛。蔡公的敘事從古典章回小說中得其精髓,幾條線索在張忠良身上得以糾結,平仄有致地勾勒出抗日前後,上海各階層人等的眾生相。在蒙太奇運用上,又從古詩詞中吸引營養,賦、比、興手法俯拾皆是。伴著「月亮彎彎照九州」的歌聲,張忠良投入王麗珍的懷抱,而素芬卻在苦苦地思戀丈夫。國仇家恨,在薄倖和持守間得以抒發,怎不令人潸然淚下。現在的中國電影,已舍棄了濃墨重彩的悲歡離合,只有在電視劇里,還能依稀可見這種民俗化的景觀。而電影不是成為純個人表達的工具,就是純而又純的感官盛宴。鮮有電影能在關照人情的同時,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懷的高度上來。

❸ 關於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評論

《一江春水向東流》(2004)新版評論
觀眾直指《一江春水向東流》軟肋

2005-5-24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本報訊(記者伍翩翩)明晚,30集電視劇《一江春水向東流》將落下帷幕。這部由無數大腕聯袂打造的「經典重拍」,雖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但隨著故事的推進,觀眾最初的新鮮感逐漸變弱,和電影版相比的一些不足也漸漸浮出水面。據了解,觀眾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劇情、人物、結局等幾點,而製片方也分別做出了解釋。故事太拖沓

觀眾:電影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兩集。而電視劇變成30集,新添的很多都是無效情節。比如張忠良和素芬的愛情前傳,以及兩人離亂過程中的社會畫卷等,顯得非常拖沓。

製片方:電視劇時間長,肯定要在原著基礎上增加內容。張忠良和素芬在老家的情節,是為人物後來的改變及命運發展做鋪墊。關系太混亂

觀眾:新增角色吳家祺身上延續出了多條感情線,妓女這個新人物和他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關系。過多的三角戀,讓一切都顯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

製作方:吳家祺這個人物是用來和張忠良做對比的,這樣更有戲劇效果。而他身上的幾段情,也讓整個故事的發展更合理、豐滿。結局太殘酷

觀眾:電影的結尾處,素芬在絕望中投江自殺,悲劇性很震撼。而電視劇為了增強悲劇的力量,幾乎所有主角都以死亡收場。死太多人並不能增強悲劇氛圍,反而讓人感覺不真實,顯得血腥殘酷不人性化。

製片方:結局曾經討論過很多次,最終決定和電影有很大不同,除了更具震撼力之外,劇情的發展也推動他們的命運不得不

重慶晚報評論:《一江春水向東流》對比批判

2005-5-20 重慶晚報

經典改編難上加難,對比58年前的電影版和今天的電視版,「兩江春水」無論從人物關系、劇情線索、美學風格和主題挖掘上都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也是新版被今天的觀眾屢屢詬病之處。故事:發大水了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而電視劇則變成30集,近20個小時的故事空間里,添加了大量的新編內容。

批判:事實上,新浪相關專題評論中70%以上的批評,很大一部分是直指這些大量無用或者無效的情節。比如張忠良和素芬的愛情前傳,以及兩人離亂過程中的社會畫卷和圖景等,顯得非常拖沓緩慢。人物:關系亂了

吳家祺是一位在原著中沒有提及的角色,他愛上了素芬。製作方表示,這個人物是用來和張忠良做對比的。另外,妓女紫綸等也是新的人物,她對吳家祺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關系。

批判:人物關系的復雜化是電影拉長成電視劇的一大常見手法,但部分觀眾認為,這樣做是輕率的。特別是過多的三角戀,讓一切都顯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結局:全都死了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最催人淚下的一幕就是電影的尾聲,素芬在絕望中投江自殺……而在電視劇中,不僅素芬自殺而死,張忠良得罪了黑勢力被殺,王麗珍在生活無望中自盡,吳三公子同樣選擇自殺,紫綸則被害死。

批判:觀眾指出,悲劇的力量和呈現方式不是以死多少人來衡量,而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此,毀滅性的死亡不僅不真實,更顯得作品像個屠宰場,很不人性化。演員:感覺錯了

電影版張忠良由陶金飾演,電視劇版由胡軍飾演。電影中,當年舒綉文非常准確地把握了交際花王麗珍自私刁鑽、放浪驕縱的本性,而在電視劇版中劉嘉玲演這個角色。白楊在電影中塑造了傳統端莊的素芬,電視劇由袁詠儀飾演。

批判:在演員方面是爭議最大的,許多觀眾指責投資方片面追求明星效應,他們認為胡軍本身很粗豪,不適合張忠良的文弱;袁詠儀很硬朗,不適合素芬的溫婉感;而劉嘉玲則將王麗珍演得太正面。

一江春水向東流 (1947)(影片)
從《一江春水向東流》探討經典改編問題

2005-5-19 東方網-文匯報

根據同名影片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一江春水向東流》正在播放,短短十天,該劇收視率從2.5%逐漸上升到平均的5%,上周末更是飆升到6.7%,穩居收視率前三位。日前,本報與上影集團共同舉行座談會,就經典作品如何改編為適合現代觀眾的電視劇,邀請專家研討。

電視劇熱改老電影

近來,根據經典老電影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漸成熒屏風潮,《小兵張嘎》、《林海雪原》、《苦菜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早春兩月》、《野火春風斗古城》……攜著老電影的光環,這些連續劇還未宣傳已經吸引了觀眾的注意。然而這股風潮難免魚龍混雜。如何認識老電影的再生價值,改編經典應當怎樣進行再創作,成為業內人士和觀眾關注的課題。

改編要「老根結新芽」

上映於1948年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上海電影的經典,不僅在當時創造了最高票房,而且歷經半個世紀,依然打動著無數觀眾的心。與會者一致認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左翼電影,不僅給中國電影創造了一個里程碑,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一批極其珍貴具有品牌效應的文化資源。在傳媒高度發達的今天,用電視連續劇的形式重新演繹這個經典故事,不僅為經典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傳播平台,也為上海影視產業的發展找到了一個新的資源。

將原先不足3小時的電影改編為30集的電視連續劇,電視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成功首先在於把握住了原作的魂。發端於八年抗戰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之所以成為歷經時間考驗的經典,是因為當年的電影藝術家們觸摸到了戰爭與人性、社會與人性的永恆命題。改編電視劇是「在老根上結新芽」,根就是原作的價值判斷和道德情感。與會者都談到,電視劇沒有偏離原作的精神和藝術精華,既完整表現了主人公張忠良的轉變歷程,又創造性地在原著的脈絡中發展出了新的人物和新的命運糾葛,使得整個故事更符合電視連續劇的樣式要求。

改編經典要慎重

與會者在座談中特別強調,經典的改編需要特別慎重。最近,把經典影片改編為電視劇正漸成業界潮流,但在觀眾中褒貶不一,有的甚至引起觀眾的反感。創作者應該對原作抱著虔誠,在准確傳承原作靈魂、精細解讀原作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展開想像,合理發展人物命運,豐滿人物性格。對當下如何改編好經典,這種嚴謹的改編態度,才是創造性的改編態度。

重慶晚報評論:《一江春水向東流》對比批判

2005-5-20 重慶晚報

經典改編難上加難,對比58年前的電影版和今天的電視版,「兩江春水」無論從人物關系、劇情線索、美學風格和主題挖掘上都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也是新版被今天的觀眾屢屢詬病之處。故事:發大水了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而電視劇則變成30集,近20個小時的故事空間里,添加了大量的新編內容。

批判:事實上,新浪相關專題評論中70%以上的批評,很大一部分是直指這些大量無用或者無效的情節。比如張忠良和素芬的愛情前傳,以及兩人離亂過程中的社會畫卷和圖景等,顯得非常拖沓緩慢。人物:關系亂了

吳家祺是一位在原著中沒有提及的角色,他愛上了素芬。製作方表示,這個人物是用來和張忠良做對比的。另外,妓女紫綸等也是新的人物,她對吳家祺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關系。

批判:人物關系的復雜化是電影拉長成電視劇的一大常見手法,但部分觀眾認為,這樣做是輕率的。特別是過多的三角戀,讓一切都顯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結局:全都死了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最催人淚下的一幕就是電影的尾聲,素芬在絕望中投江自殺……而在電視劇中,不僅素芬自殺而死,張忠良得罪了黑勢力被殺,王麗珍在生活無望中自盡,吳三公子同樣選擇自殺,紫綸則被害死。

批判:觀眾指出,悲劇的力量和呈現方式不是以死多少人來衡量,而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此,毀滅性的死亡不僅不真實,更顯得作品像個屠宰場,很不人性化。演員:感覺錯了

電影版張忠良由陶金飾演,電視劇版由胡軍飾演。電影中,當年舒綉文非常准確地把握了交際花王麗珍自私刁鑽、放浪驕縱的本性,而在電視劇版中劉嘉玲演這個角色。白楊在電影中塑造了傳統端莊的素芬,電視劇由袁詠儀飾演。

批判:在演員方面是爭議最大的,許多觀眾指責投資方片面追求明星效應,他們認為胡軍本身很粗豪,不適合張忠良的文弱;袁詠儀很硬朗,不適合素芬的溫婉感;而劉嘉玲則將王麗珍演得太正面。

❹ 《一江春水向東流》影評

中國戲劇電影通常用一個長時間的跨度來表現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是用這一公式描述了八年抗戰中的一個普通家庭。影片從「九一八」事變,張忠良與素芬結為夫妻開始到抗戰勝利後,素芬絕望投江自盡結束。線性順時敘述,前後因果關系呈現。開頭--發展--高潮--結尾,起承轉合,環環緊扣。影片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將具體的歷史事件與一個家庭的遭遇緊緊的連接起來,從家庭的角度反思時代,批判社會。同時,影片並沒有在家庭意識和民族意識於戰亂時代難以兩全的矛盾與沖突狀態中表現出國土淪喪,家破人亡,而是懷著對辛苦遭逢的普通百姓的極大同情,著意通過一家人命運的變遷,反映抗戰前後「兩個世界,兩種人的生活」的嚴峻,從而使影片帶有強烈的歷史反思和現實批判的色彩。創作者追求在一段人生,一個家庭生離死別中展示一個時代的縮影,從而既有民間化的邊緣視角,將批判矛頭指向黑暗現實社會的統治者,有在一種彷彿是無可逃避的宿命感的呈現中,表達了對國家和人民的苦難的巨大憂患。

<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歷史進程的客觀性與人物命運的傳奇性結合在一起進行表現,從而使影片體現出一種動人的情感力量。藝術品味雋永深長,是一部充滿批判激情的長卷史詩。重視觀眾欣賞和接受心裡的蔡楚生,注意研究中國藝術的敘事傳統,在影片創作中講究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影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故事曲折、卻又脈絡分明,很見功力。為了增強概括力,影片採用了一種多天情節線同時發展的結構形式。他們通過張忠良交織貫穿在一起。張忠良與抗戰夫人王麗珍、接收夫人何文艷和所謂的淪陷夫人素芬的關系,隨著劇情的發展,一波三折,環環相扣,直至最後三位女性同時出場,故事達到高潮,素芬不看侮辱與打擊投江自盡。這些情節線時分時合、時而平行時而交叉,既從容的呈現出了遼闊的時空背景,又在充分提供主要人物性格發展機會的同時,拓展了整個故事背後的深層信息。同時影片群星薈萃,場面宏大,具有透視社會歷史的史詩性質,創作者們注意把頭緒紛繁的影片內容與素材對象納入自己的情緒框架之中,故事處理參錯重疊又自然流暢,具備一定的力度,又頗見個性色彩,在社會現實生活的豐富展示中仍能感到個人的特徵。從而實現細致的性格刻畫與深刻的社會批判、憂憤深廣的情感表達與博大的敘事事業之間的有機統一。

導演蔡楚生對處於社會底層掙扎於水生火熱中的人們寄予了真摯、深沉的熱愛和同情。他所調用的嫻熟的電影化敘事技巧,都服務於這樣的情感和思想原則。在這樣的觸及尖銳的社會主題視野廣闊的展示整個時代與歷史真實的史詩影片中,蔡楚生注意構造故事完整、層次清晰、對比與沖突分明的典型的戲劇式結構,同時又非常注重表現手法和民族化,努力以影片內在的情感感染觀眾使作品貼近最廣大的觀眾群。影片主演白楊回憶說:蔡楚生「對影片的構思,處處都想到觀眾,觀眾就是他心目中的繩墨,往往以此為准。他運用的藝術手法一定要為觀眾所聞樂見,但不是單純的去迎合觀眾,而是寓教於樂」可以說,蔡楚生非常了解中國觀眾的習慣和心理,擅長細節表現和處理高潮戲,在影片中常常使用層層渲染、鋪排、對比、呼應等手法,有頭有尾、脈絡清晰的展開錯綜復雜的尖銳沖突,巧妙的運用戲劇性因素。如何在電影這一門現代的藝術樣式中運用好中國的傳統的手法,怎樣獲得百分之百的觀眾,是他在藝術創作中考慮的首要問題。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卻有必要向藝術家提出讓大家看懂他作品的要求」。這種思想,很明顯的體現了在蔡楚生身上深潛的一種創作情節。《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巨作框架嚴格按照戲劇沖突律原則,將其重點放在如何吧故事講得生動感人,舉重人物的塑造服務於情節,它的時空結構和視聽構成也是圍繞著戲劇性場面展開的。如一大量的平行鏡頭組接強化劇情對比效果,提示特定敘境所蘊含的價值情感,就不僅娓娓道來,頗富影像張力,而且「煽情效果」及其明顯。影片中還較多的運用了中景鏡頭敘事。如片尾高潮戲素芬端著盤子走進舞廳並與張忠良相認的戲,用的就是中景。這種包含著比較完整的全景畫面的鏡頭處理,對比與層次感強,同時戲劇性因素明顯,是比較成功的把戲劇性因素融入電影性中的範例。此外影片在大氣磅礴的史詩追求以及詩化表達及樸素的表演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現,成為40年代戲劇式電影的代表

❺ 一江春水向東流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於1947年,雲集了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如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後反應極為熱烈,出現「成千萬人引頸翹望,成千萬人踩進戲院大門」的壯觀景象。影片連映3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也無法與之比肩的。劇作家田漢曾評論道:「在中國電影界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是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萊塢華裔攝影師黃宗沾更贊道:「這是我所看到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在這個夏天,好萊塢的大片依舊接踵而至,我們在爭睹完《史密斯行動》、《世界大戰》之後,不妨在涼夏夜晚走進中央數字電視《懷舊經典》頻道的「露天電影院」,看一看這部藝術成就非凡的老電影,體驗過去歲月中的輝煌,相信那是非同一般的感受。

http://ke..com/pic/4/11553827107721573_small.jpg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像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像: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像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❻ 求《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蔡楚生導演的

鏈接:

提取碼:i7qw
《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江春水向東流》
導演:蔡楚生、鄭君里
編劇:蔡楚生、鄭君里
主演: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吳茵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47(中國大陸)、2017-10-27(中國大陸重映)
片長:192分鍾
又名:TheSpringRiverFlowsEast
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順和紗廠,女工素芬(白楊飾)與婦女補習學校教員張忠良(陶金飾)喜結連理。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素芬誕下一子。忠良為子取名抗生後不久,便加入救護隊離開上海,並機智地在南京大屠殺中倖存下來。一九三八年,忠良母(吳茵飾)帶素芬和抗生回到丹陽鄉下。但是鄉下也不太平,忠良弟忠民(高正飾)不肯做走狗,上山打起了游擊。一九四零年,侵略者弔死了忠良父。素芬只得背子隨婆回到上海,以對忠良的思念和期盼為支撐,在苦難中掙扎求生。一九四一年,被俘後成功逃脫的忠良輾轉到達重慶,困苦中只得投靠故交王麗珍(舒綉文飾),並慢慢被墮落的物質生活所引誘,開始迷失自己。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忠良和麗珍先後回到上海,住進麗珍表姐何文艷(上官雲珠飾)家。就在忠良與文艷廝混時,走投無路的素芬歪打正著被招入文艷家幫佣……


❼ 抗戰經典老電影戰爭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

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

❽ 請介紹下,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謝謝

[1947]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

故事片(上集《八年離亂》、下集《天亮前後》,黑白)。
昆侖影業公司1947年攝制。

編導: 蔡楚生、鄭君里
攝影顧問: 吳蔚雲
攝影:朱今明

扮演者 劇中人
白 楊 素 芬
陶 金 張忠良
吳 茵 婆 婆
舒綉文 王麗珍
上官雲珠 何文艷
周伯勛 龐浩公

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 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感情日 增,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 ,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 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素芬則和 婆婆、孩子回到家鄉居住。忠良在南 京險遭敵人槍殺,後又被敵人俘虜, 備嘗艱辛。家鄉淪陷後,忠良的弟弟 忠民及其在鄉村小學的同事婉華,加 入了游擊隊;老父被敵人弔死;素芬 帶著孩子和婆婆仍逃回上海。素芬進 難民收容所服務,悉心照管孤兒。忠 良逃出日軍的魔掌後,輾轉抵達重慶 ,舉目無親,流落街頭,他去求助於 在戰前已認識的交際花王麗珍。她為 忠良在乾爸龐浩公開設的公司里謀得 一職。最初,忠良對公司的一切陋習 極為反感,但在王麗珍的引誘和奢侈 生活的腐蝕下,逐漸隨波逐流,終至 與王麗珍同居,當上龐浩公的私人秘 書,周旋於商人掮客之間,成了投機 老手。素芬則日夜思念羈旅在外的丈 夫,婆婆又呻吟於病榻,全家擠在一 個殘破不堪的曬台閣樓,忍受著煎熬 。不久,難民收容所因日軍強占而結 束。素芬與婆婆為生活所迫,隨著貧 民群眾,頂著朔風去封鎖區販米,為 日軍發現後被驅入水塘監禁,歷盡千 辛萬苦。抗戰勝利後,張忠良回到上 海,住在王麗珍的表姐何文艷家裡, 又與何文艷勾搭成奸。這時,素芬為 生活所迫,去何家幫佣。一日,何文 艷舉行家宴,忠良和王麗珍翩然起舞 。當素芬認出忠良時,一陣心酸,不 禁失手打落杯盤,四座嘩然。素芬從 混亂中逃出。翌晨回家,接忠民來信 ,喜報已與婉華結婚,在根據地工作 ,並向兄嫂祝福。素芬讀信,泣不成 聲,始把實情稟告婆婆。老母憤極, 即攜素芬母子來找忠良。老母聲淚俱 下,力勸忠良不應喜新厭舊。驀地, 王麗珍從樓上直沖下來,猛摑忠良耳 光,極盡撒潑之能事。忠良懾於銀威 ,唯唯諾諾,不敢吭聲。素芬在絕望 中奔至江邊,縱身投進了黃浦江。老 母坐在江邊號啕痛哭,一江春水向東 流去,愁不盡,恨無休。

❾ 一江春水向東流完整版電影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M54mRauFjKHj7qlSKXNvxw

提取碼:6q7w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由蔡楚生、鄭君里導演並編劇,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1947年在中國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家庭在中國抗日戰爭巨變之時發生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❿ 有哪些高人知道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基本資料
電影名:《一江春水向東流》
年 份:1947年
片 長:210分鍾
類 型:劇情
地 區:中國
語 言:漢語普通話
色 彩:黑白
混 音:單聲道
制 作:中國昆侖影業公司
導 演:蔡楚生 鄭君里
編 劇:蔡楚生 鄭君里 攝 影:朱今明 鄭崇蘭 沈西林
主要演員
白 楊飾素 芬
陶 金飾張忠良
上官雲珠飾何文艷
舒綉文飾王麗珍
吳 茵飾婆 婆
周伯勛飾龐浩公
高 正飾張忠民
劇情介紹
現代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導演以一家人的生活變遷,表現了十年的社會圖景。
上海某紗廠的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師張忠良相識並相愛。張忠良為宣傳抗日,給義勇軍募捐,引起紗廠溫經理的不滿。沒多久,素芬和忠良結婚了,一年後有了一個兒子。
《一江春水向東流》
抗戰全面爆發以後,忠良因參加救護隊離開了上海,與親人告別。素芬帶著孩子、婆婆回到鄉下。但農村已被日寇侵佔。
忠良的弟弟忠民和教師婉華參加了抗日游擊隊。父親因向日寇要求減少徵收糧食,被弔死。素芬又和兒子、婆婆回到上海,到了難民事務所。
忠良在參加抗戰過程中歷盡磨難,好容易逃出到了重慶,但無依無靠,為生活所迫,他去找在抗戰前認識的溫經理的小姨王麗珍。已成交際花的王麗珍在乾爸龐浩公的公司里給忠良找了份工作。漸漸地,忠良經不起墮落生活的誘惑,終於和王麗珍結了婚。
這時,素芬和婆婆則過著艱難的生活。忠良當上了龐浩公的私人秘書,終日來往穿梭於上層社會的人群中,將素芬等早已拋置腦後。而抗戰勝利後,素芬還盼望著得到丈夫的消息。忠良回到上海後又和王麗珍的表姐何文艷發生了關系。素芬為養家糊口,到何文艷家做了女傭。
一次在何文艷舉行的晚宴上,素芬認出了丈夫忠良,當她說出真相時語驚四座。後素芬收到忠民的來信,忠民已與婉華結婚,並祝兄嫂全家幸福。這時,素芬才將實情告訴婆婆。張母找到兒子,當面痛斥忠良,但懦弱的忠良仍不悔改,素芬萬般無奈,投河自盡了。
幕後故事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於1947年,雲集了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如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後反應極為熱烈,出現「成千萬人引頸翹望,成千萬人踩進戲院大門」的壯觀景象。影片連映3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也無法與之比肩的。劇作家田漢曾評論道:「在中國電影界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是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萊塢華裔攝影師黃宗沾更贊道:「這是我所看到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一江春水向東流》曾遭到國民黨刁難,禁止上映。可當鄭君里給國民黨電影檢查官送去一束鮮花之後,這部影片終於獲准上映了。原來,鄭君里在花束中放了幾塊金錶。
影片評價
影片把抗戰前後將近十年間的復雜社會生活,濃縮到一個家庭的遭遇之中,形成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影片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難關頭,整個社會處於紛繁動亂之中,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正義吶喊。
影片將中國古典小說、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的表現技巧,融匯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創造了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
對抗戰前後中國社會現實的反思,是戰後中國電影的重要內容。如果說《八千里路雲和月》偏重於對戰爭的反思,那麼蔡楚生、鄭君里導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則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歡,以更為廣闊的人生畫面,將中國人民在抗戰中的苦鬥和受難,在抗戰後繼續忍受的欺壓與凌辱訴之於銀幕。讓人們去清醒地認識,這究竟是為什麼?
影片中三條情節線交織發展,對比描寫,構成了抗戰前後中國現實生活的真實畫卷。這部影片最後讓素芬自盡前給兒子留下了「不要學爸爸要學叔叔」的遺言。這一簡短的話語,大大地深化了主題,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思考的結果。
導演簡介
蔡楚生(1906—1965)走過的是一條現實主義、電影民族化的藝術創造道路。他編導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控訴舊中國的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敗,傾吐人民大眾的心聲,呼喚黎明解放的到來。他導演的影片藝術特色鮮明,故事曲折動人,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刻劃細膩入微,內涵豐富,從多側面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漁光曲》和《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鄭君里合導)。這兩部影片都分別創造了三、四十年代國產影片最高上座紀錄。特別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非常典型的體現了他善於動用電影藝術的綜合手段,從觀眾的審美要求和欣賞心理出發,採取對比手法,謳歌真、善、美,鞭韃假、惡、丑的獨特藝術風格。這部史詩式的影片有著遼闊的社會背景,事件紛繁,人物眾多,關系復雜,時間跨度大。但影片脈絡清楚,層次分明,首尾呼應默契,時空轉換不露痕跡。這是蔡楚生嫻熟地運用我國傳統藝術表現技巧所獲得的良好藝術效果。特別是他吸收章回小說及戲曲展開情節的手法,並運用電影蒙太奇手段用交叉和對比相結合的形式,在同一時間下轉換空間,使之情節步步展開,直至高潮結局。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深為中國廣大觀眾所喜愛,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鄭君里(1911—1969)是一位演員出身的導演。三十年代他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後從事導演工作。四十年代其代表作除了與蔡楚生合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最為出色的便是《烏鴉與麻雀》。這部影片中,鄭君里以其雅俗共賞的藝術審美和悲喜結合的藝術特徵,表現出其嫻熟的導演技巧。該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幢弄堂房子里,內景特別多,空間異常狹窄,導演在場面調度、鏡頭運用上尤其顯得靈活而有表現力。鄭君里在五十年代又導演了《枯木逢春》與《林則徐》、《聶耳》。他的《枯木逢春》有著中華民族水墨畫般的意蘊,而《林則徐》、《聶耳》這兩部人物傳記片,既真實地表現了過去年代中的歷史人物,又不完全囿於歷史的局限,達到了當時傳記片人物創作藝術質量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