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田到戶是幾幾年
法律分析:分田到戶是1978年。分田到戶是指1978年將田地分配到每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國大陸的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的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轉折,也是現行中國大陸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陸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於農村改革,農村改革的標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
『貳』 找有關改革開放的電視劇和電影
1、《絕地逢生》:《絕地逢生》是由胡琤執導,歐陽黔森編劇,杜源、童蕾、石小滿、何苗等主演的農村題材劇。2009年3月5日於央視一套首播。該劇講述了貴州烏蒙山區農民與石漠化做斗爭,因地制宜,在改革開放30年裡走出一條科學發展道路的故事。
2、《深圳灣》:謹以此片獻給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趙山貴是東江縱隊的老戰士,由於妻子早早去世,他含辛茹苦地撫養四個兒子並為他們取名建、設、家、鄉。
但家鄉石崗村窮苦不堪,老大趙可建與老三趙可家分別於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逃港,小兒子趙可鄉也欲逃港,被他當場打斷了腿。老二趙可設是石崗大隊長兼民兵連長,造化弄人,忠誠善良、對黨信仰堅定的可設卻要把槍口指向心底深愛著的插隊女知青,意欲逃港的林笑怡。
3、《十萬人家》:《十萬人家》是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影視部、浙江廣電集團出品,陳國星執導,王志飛、顏丙燕、范志博、杜雨露主演的商戰愛情劇。
該劇以「轉型期的浙商和浙商的轉型」為創作命題,講述了一個以傳統桑蠶絲綢為支柱產業的水鄉古鎮,遭遇經濟全球化挑戰時,如何鳳凰涅槃的故事。該劇於2008年12月12日在央視一套首播。
4、《夢開始的地方》:《夢開始的地方》是葉京執導,李雪健、張涵予、陶虹、丁志誠、劉蓓、傅彪等領銜主演的情感劇。
劇集講述了一群不知愁滋味的少男少女追逐於北京什剎海冰場,酣暢在莫斯科餐廳,走向人生,走入社會,演繹了純真的夢一般的愛情故事,濃縮了追尋、磨煉、彷徨、進取的人生軌跡。
5、《你是我兄弟》:《你是我兄弟》是由劉慧寧執導的,由鄧超、董潔、張嘉譯主演的電視劇。鄧超扮演的馬學軍從第一次與董潔扮演的「一枝花」相遇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她,他們兩個在劇中演繹了一段新鮮驚艷的愛情故事。
該劇於2011年2月10日在北京、深圳、黑龍江、吉林四大衛視聯合上星播出。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叄』 分田到戶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分田到戶是在1982年1月1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村、組)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它是中國現階段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在農業生產中農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承包經營集體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產資料(一般做法是將土地等按人口或人勞比例分到農戶經營),按照合同規定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其經營收入除按合同規定上繳一小部分給集體及繳納國家稅金外,全部歸於農戶。集體作為發包方除進行必要的協調管理和經營某些工副業外,主要是為農戶提供生產服務。
專業化程度低
市場化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特徵之一,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推行的土地經營分散化,難以協調農戶在商品生產經營中的利益矛盾,難以克服分散農戶在商品生產中的盲目性,經常會出現「跟風農業」現象,風一來,農戶盲目跟進,生產供大於求,價格下跌,產品難銷。
力不從心的分散農戶經營個體,得不到市場上供求的准確信息,使農業生產經營經常處於一種不穩定的震盪之中,同時家庭經營的規模過小,專業化程度低,使農民也沒有多少產品進入市場,即使進入市場的農產品,交易方式也是分散成交,加大市場交易的成本。
『肆』 分田到戶的出現源於當時的什麼制度
人民公社制度
"分田到戶」到「土地流轉」
——反思三十年農村土地政策的變遷
摘要:從1978年的分田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到2008年《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通過,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這一轉變也必將給中國的農民,農村,農業帶來新的變化。
關鍵詞:土地政策 改革開放三十年 變遷
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溫飽——猶記當年分田時。
三十年前,經過了「文革」的十年浩劫,經受了「一大二公」對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嚴重挫傷,對農村經濟的極大摧殘,當時的中國農村一片蕭條。生產制度的僵化,生活水平的低下,大量的農民掙扎在溫飽線上。當時的農村可謂是一窮二白。
1978年12月的一天,寒冷、飢餓、困苦的十八戶小崗村農民冒著生命的危險按下手印,將土地分田到戶,實行單干。此舉受到中央的重視與支持,由此揭開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於是一時間,廢除「一大二公」, 分田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新風吹遍了長城內外,吹向了大江南北。中國農民在這種新制度的春風下,重新點燃了他們心中那種喪失已久生產積極性,「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這是當時社會上流傳甚廣的順口溜。由此可見,包田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當時的農村帶來了多麼大的活力,也讓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穩步地提高。事實也是如此,從實行分田到戶的1979年到1984年,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基本上解決的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
當我們回顧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農村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關鍵,是根本。從「一大二公」到分田到戶,農村生產制度的變革為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制度上羈絆。讓改革開放前,尤其是十年文革期間死氣沉沉,一片蕭條的農村恢復了生機。煥發出了活力。分田到戶,利在當時,功在後世。
二、小康在哪裡?——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瓶頸
分田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所有農民都分到了土地,都有了賴以生存的根本的生產資料。一方面農民擁有小塊土地,也就有了更多的生產自主權,中國農民從此過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日子。只要辛勤耕種,絕對能確保一家人的溫保。而另一方面小農經營,土地分散,農產品價格的持續偏低,在分散的小塊土地上實現農民增收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於是問題就接踵而來:
一是分田之後的小農分散經營是農民持續增收遭遇了「瓶頸」。分田到戶之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糧食增產了,農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可是小康生活在哪呢?從1979年到1992年,十多年的制度改革使農民有飯可吃,可是中國農村依然貧窮,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講還是在於土地制度,小農經營,土地分散,使得土地本身的產出就很有限,再加上,當時農產品尤其是糧食價格持續偏低,農民從小塊土地中所獲取的價值也就很少了。就如當年率先進行分田的小崗村民所說的分田到戶是「一年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沒過富裕坎」。這恐怕是很多中國農村分田到戶之後二十多年來發展的縮影,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農民持續增收遭遇瓶頸,難以逾越。
二是政策的戰略轉移造成了農業的犧牲。1992年黨的十四大的召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戰略方針。黨和國家將發展的眼光投向了城市,投向了工業和商業。於是城鄉二元經濟體制雛形初現。相對於工商業來說,農業本身就是一個見效慢,周期長,效益較差的產業,於是國家為了更快的發展經濟,當然要把戰略重點放在城市,放在工商業上。而這時,農業的發展就面臨著更多的考驗,一方面,分散經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增收的潛力基本挖完,另一方面,國家戰略重點的轉移也使農業成為工業陪襯,農村成為城市的原材料基地和低端市場。因此我們看到,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農民收入增加的越來越少,可所要交的各種賦稅越來越多,干群關系越來越惡化,農民入不敷出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一次受到嚴重的挫傷。「這田,真沒什麼種頭兒」,成為當時很多農民抱怨時的一句口頭禪。
三是市場經濟的沖擊,讓這種制度的缺陷更顯端倪。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廣大的農村不可避免的被卷進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面對越來越多的市場競爭乃至國際競爭,中國的農民,農村顯得是那麼的脆弱。中國分散經營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沒有多大的市場競爭力,中國的農民在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茫然不知所措,中國的農業在與世界其他國家農業的競爭中處於下風。這一切從根本上講是由於中國目前的土地制度與現代化的農業土地制度相差甚遠,縱觀發達國家的土地制度,都是大規模的大農場經營,因為只有將土地連成一片,實行大規模的統一經營管理,才有可能將現代化的農業技術,管理方法引入現代的農村和農業。才能使農村,農業,農民真正的能夠參與市場的競爭。
三、山雨欲來風滿樓——三農問題引發的危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分田到戶的土地制度越來越不能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農村、農民和農業中所產生的問題層出不窮,農民大量拋荒,糧食產量下降,農民負擔過重,干群關系緊張,各種群體性事件此起彼伏,這一切的一切,都清楚的告訴人們:中國的三農問題越來越嚴重了,所積壓的矛盾也將會大規模的爆發了。
——農民真苦,一苦收入低,農民辛辛苦苦一年,即使風調雨順,累死累活,精打細算每畝地也只能掙到300元錢,這還要看市場行情的好壞。而每家每戶所擁有的土地平均不過五畝,辛勤勞作一年從土地中所獲得的收入不超過2000元。由此可見,小規模的種田所獲取的收益是很少的。二苦稅費沉重,這今年中央調整政策,對農民實行「兩免一補」才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在免除農業稅之前,每家每戶農民要上交的稅費高達1000多元,這樣一算,收入除去稅費幾乎所剩無幾。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進入新世紀之後干群關系日益緊張且尖銳,農民交不起稅費,而幹部又必須完成國家收稅的任務,所以經常會出現幹部和拖交稅款的農民發生激烈的沖突。三苦支出費用多,一戶農民,除了要交國家的稅款之外,還要負擔一家人的生活,子女上學讀書,家人看病等等費用。而這些費用,尤其是教育費用和醫療費用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在加上物價不斷上漲,農民的生活可想而之,很多農戶家中入不敷出,瀕臨破產,不能自拔。四苦市場意識欠缺,收成好不等於收入好,在農村,很多農民因為種糧食不掙錢而改種經濟作物,就是想依靠市場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可是,中國的農民由於長時間的分散經營,小農意識強烈,對市場上的信息需求把握不好,缺乏市場意識,所以會讓很多的農戶經歷豐年仍然虧損的尷尬局面。農民之苦,實不能一一道來,可其生活之艱難,確實令人擔憂而心酸。
——農村真窮。一窮在農民本身的收入不高,而支出卻逐年增加,入不敷出,生活窮困。二窮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後,對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基本農田的建設與保護,對農村交通,醫療,教育等等投入的不足使農村的景象一片荒涼,甚至破敗而蕭條。三窮在農民精神文化娛樂產品的極度匱乏,農民在農閑的時候,無所事事,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就聚眾打牌賭博,弄得中國農村從南到北一篇「自摸」聲,烏煙瘴氣,農民精神生活貧乏而空洞。農村窮困的局面就讓很多的農村人不願留在農村而是千方百計的往外面跑,造成大量的農村青壯年進城打工,而將以前所種的田地荒掉。於是我們就看到湖北,四川,湖南等等農業大省拋荒現象極其普遍。「要想富,先拋荒,再跑路,離開農村最對路。」這種順口溜在很多地方流行,也反映了農民對農村的貧困現狀的無奈和逃避。
——農業真危險。大量的田地沒人種了,而按照原來的土地制度又不能將自己的土地轉手給別人,所以只能荒掉。而這一荒就讓糧食產量下降,讓整個中國的人都慌了。沒有糧食可吃對於十三億人的中國來說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還有,在現有的分散經營下,中國農業本身的競爭力就弱,在經濟全球化影響下,更難和外國的先進農業去對抗,而農業又是國家之本,農業基礎不牢,國家豈不危險?
在這種背景下。三農問題日漸突出,各地農村都出現了很多不正常的現象,拋荒嚴重,干群關系極度緊張,農民群體性事件增多,農村已經出現社會動盪的跡象,這已經快危害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整個國家的安寧。多年積累的矛盾就要爆發了。而這一切,從根子上講,還是因為作為農村根本經濟制度的土地制度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伍』 哪一年分田到戶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台,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此後,中國政府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國因此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跡。
1980年5月,鄧小平對包產到戶給予明確肯定,有力地推動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1980年9月,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
(5)過去的老電影分田到戶擴展閱讀:
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這次土地改革,將土地產權分為所有權和經營權。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經營權則由集體經濟組織按戶均分包給農戶自主經營,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承包合同履行的監督,公共設施的統一安排、使用和調度,土地調整和分配,從而形成了一套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糾正了長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經營方式過分單調的弊端,使農民在集體經濟中由單純的勞動者變成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從而大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較好地發揮了勞動和土地的潛力。
『陸』 分田到戶是什麼
分田到戶是什麼意思?
分田到戶是指1978年將田地分配到每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其中,集體經濟組織是雙層經營的主體,承包家庭經營是雙層經營的基礎,離開了其中任何一方,聯產承包責任制就不能成立,雙層經營體制就不存在。
可以這樣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如果離開了集體經濟組織,離開了「統」的功能的發揮,家庭承包就失去了主體。
家庭經營實質上就成為個體小農經濟,偏離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方向;如果離開了承包家庭的分散經營,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就不能得以充分發揮,農業集體經濟就失去了活力,集體經濟的優越性也就不能發揮。
『柒』 分田到戶是哪一年實施的
分田到戶是1982年1月1日實施的。
『捌』 我想問問:在80年代之前,(分田到戶的時代)
去法院
『玖』 分田到戶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分田到戶是1982年開始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登記,依照有關不動產登記的法律、行政法規執行。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十三條
農民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於農業的土地,採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承包,不宜採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可以採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家庭承包的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七十年;耕地承包期屆滿後再延長三十年,草地、林地承包期屆滿後依法相應延長。
國家所有依法用於農業的土地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
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依法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承包經營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拾』 八二年分田到戶是怎麼回事啊
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