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今天是西安事變70周年,1981年拍攝的同名電影誰還有較深印象
西安事變 (1981) 地區 中國大陸 色彩 彩色 對白 普通話 出品 西安 片種 劇情片 類型 情節片 題材 軍事/歷史/抗日戰爭 導演 成蔭 編劇 成蔭 鄭重 攝影 陳萬才 高洪濤 鄭煜元 演員表 未按演員表順序 古月......毛澤東 郭偉琳 ......趙荻 金安歌 ......張學良 呂復......彭德懷 孫飛虎 ......蔣介石 王鐵成 ......周恩來 辛靜......楊虎城 張菲......李克農 智一桐 ......杜重遠 職員表 美術指導 盧廣才 張子恩 化妝 李恩德 王希種 1935年,張學良、楊虎城去南京參加國民黨'五全大會'。楊派進步人士田文浩與我黨北方局南漢宸聯系後,田來到楊虎城寓所,帶來了我黨發表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激起了楊的愛國抗日熱情。 當時的張學良,正為陝北'剿共'失利,受到蔣介石的斥責而大為苦惱。後來,他到上海探望進步人士杜重遠,傾吐了心中的苦悶。杜建議張與楊合作,並向他指出:出路就在西北!在延安,毛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等同志正在研究我軍東渡黃河抗日的軍事部署,李克農回來報告張學良希望與我黨接觸、楊虎城完全同意《八一宣言》主張的消息。毛主席決定派人與楊虎城聯系。 張、楊回到西安後,我上海地下黨通過杜重遠和李杜介紹丁力到張學良處。這時,楊虎城也秘密會見了毛主席派來的人,並收到了毛主席的親筆信。蔣介石安插西北'剿總'特務李達權和鄭廣清一直注意張、楊的活動,密報南京。 東北軍高福源團長被我俘虜後,深受我黨抗日救國偉大方針的感召,表示要回去做張學良的工作。一天,張學良接到東北軍王以哲軍長的電話報告,我黨派李克農與張學良見面。張偕同丁力一起去洛陽王以哲軍部會見了李克農。事後,李克農向毛主席等領導匯報了張要求見中央領導的意見。 毛主席決定派周恩來在延安與張進一步會談。'延安會談'達成我黨與東北軍停火的協議,張還表示要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李達權和鄭廣清抓了張學良的趙副官,想弄清張飛往延安的內幕,但趙副官被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執法隊搭救脫身。張為這事怒火中燒,下令抄了國民黨陝西省黨部。丁力建議張給南京發電報,了卻此事。張、楊於此事中以誠相見,終於攜起手來。 南京蔣介石接到張關於抄西安省黨部請求'處分'的電報,被迫表示'不予追究'。參加軍事會議的將領對蔣的'寬宏大量'迷惑不解。 1935年10月22日,蔣介石以'避壽'為名從洛陽轉抵西安,下榻臨潼的華清池。張、楊主動求見,以探虛實。楊已察覺蔣來意不善。當蔣約張個別見面時,蔣譴責張學良辜負了他的器重!張則不斷'苦諫',被蔣拒絕,蔣嚴令張、楊全力'剿共',否則將採取斷然措施。 此時,西安上萬學生沖出中山門前來臨潼請願,蔣命令憲兵團對學生'格殺勿論'。一場血腥的屠殺即將發生。張學良趕到,力勸學生保持鎮靜,並保證以實際行動,答應學生的請求。 12月12日,張、楊被迫對蔣實行'兵諫',在西安、臨潼兩地同時進行。經過激烈的戰斗,終於活捉了蔣介石。張、楊互祝成功並決定一方面以'八項主張'通電全國,一方面邀請我黨來西安共商解決事變。蔣被活捉的消息傳到南京,軍政部長何應欽與日本大使密談後,以'拯救委座'為名,准備轟炸西安。宋美齡堅決反對,並戳穿了何企圖取代蔣的陰謀。我黨中央接受張、楊的邀請,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飛抵西安。 周恩來對張、楊全面闡述了我黨關於和平解決這次事變的方針,又親自面見蔣介石,不僅向他分析了我國國難當關頭的局面,並且揭露了何應欽的滅蔣野心,蔣才不得不考慮何去何從。在我黨和張、楊以及宋氏兄妹的三方面會談中,達成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協議。 但是,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少壯軍官得知張、楊同意在蔣不履行簽字手續的情況下放蔣回南京,寫了'抗議書',表示誓死反對。張學良看到'抗議書'後,匆匆親自送蔣回南京,當周恩來獲知這一消息趕到機場時,飛機已離開地面,周恩來對此深感遺憾。西安事變對推動國共第二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影片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正面展現了西安事變這一重大事件的全貌。它的突破在於將宏偉的歷史場景和事件的再現與生動的人物性格刻畫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展現出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風貌,又將這個包含看各種政治力量相互制約、影響的事件處理得脈絡清晰、有條不紊,這些都通過眾多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發展體現出來。 該片帶有濃厚的紀實性、文獻性,片中的環境與人物緊密交織,相互轉化,從而為敘事和寫人的有機結合奠定了基礎。基於對現實主義的執著追求,該片對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等人物的塑造,都有突出的成績,生動地表現了張學良的「帥」氣十足、坦率熱情和楊虎城的老成練達、大智若愚,對蔣介石形象的把握更是准確豐滿,有一定的突破。
⑵ 西安事變電影演員表
1,金安歌飾:張學良。
2,辛靜飾:楊虎城。
3,王鐵成飾:周恩來。
4,孫飛虎飾:蔣介石。
5,趙登峰飾:朱德。
6,古月飾:毛澤東。
7,智一桐飾:杜重遠。
8,朱可心飾:宋美齡。
9,胡慶漢飾:宋子文。
10,章非飾:李克農。
(2)老電影西安事變擴展閱讀
《西安事變》劇情介紹:1935年秋,紅軍經過長征後抵達陝北。9月末,張學良(金安歌飾)出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率東北軍奉命剿共,無奈戰事不利,三個月內折損三師。同時陝西綏靖公署主任、後西北軍領袖楊虎城(辛靜飾)厭倦連年內戰,萌生退意,所部與紅軍呈互相觀望態勢。
蔣介石(孫飛虎飾)在東北軍嚴重損耗的情況下未予及時支持,這讓按蔣命令放棄東北、失土失地背負五年罵名的張學良失望莫名,張遂主動接觸紅軍方面,並經過與楊虎城的反復試探,三方達成抗日統一戰線的共識。
1936年秋,蔣介石揮軍北上,同時親臨西安督戰,在面臨剿共與分調的選擇下,張、楊二人決定兵諫蔣介石抗日,此即不久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⑶ 請問您知道《西安事變》這部電影是哪個年代的嗎
《西安事變》為彩色寬銀幕故事片;1981年攝制。
影片以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紀實性的表現方法,真實地反映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其中人物的真實活動和思想性格,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均有嚴格的史料依據。較好地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典型化的關系。編導者注意把廣闊的歷史背景與細致的性格刻畫結合起來,成功地塑造了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等幾個典型的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信。該片獲得中國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獲1982年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孫飛虎)、最佳化妝獎(王希鍾、李恩德)。
滿意的話 選最佳哦
⑷ 影片《西安事變》中的兩個主角人物分別是誰
電視劇版的
西安事變
編劇:鄭重、成蔭
導演:成蔭
攝影:高洪濤、鄭煜元,陳萬才
主要演員:金安歌、辛敬、王鐵成、孫飛虎、趙登峰、路希、朱可心、胡詩學(古月)。
該片以中國現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西安事變為題材,歌頌了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精神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勝利。
影片以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紀實性的表現方法,真實地反映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其中人物的真實活動和思想性格,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均有嚴格的史料依據。較好地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典型化的關系。編導者注意把廣闊的歷史背景與細致的性格刻畫結合起來,成功地塑造了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等幾個典型的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信。
該片獲得中國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獲1982年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孫飛虎)、最佳化妝獎(王希鍾、李恩德)。
希望那個可以幫到你!~!
⑸ 81年電影西安事變演員表
《西安事變》演員表 :
胡軍
飾 張學良
劉交心
飾 楊虎城
唐國強
飾 毛澤東
劉勁
飾 周恩來
鄭玉
飾 蔣介石
霍思燕
飾 趙一荻
郭柯宇
飾 謝葆真
姜南
飾 宋美齡
葉大鷹
飾 戴笠
徐雷智
飾 陳誠
叢林
飾 孫蔚如
管越
飾 馮欽哉
⑹ 電影《西安事變》觀後感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後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麼……
《西安事變》。總的來說,該劇依然秉承幾十年來大陸主流觀念對「西安事變」的評價,即認為該事件促成了國共合作全國抗日,「豐功偉績,永載史冊。」不過,該劇不像以前的一些有關影視劇那樣把蔣介石醜化成不堪入目的「賣國賊」,也不再把「西安事變」完全歸結為張學良受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感召」,這使它減少了一些與歷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該劇仍然有意無意地隱去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歷史事實,比如共產國際在中共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轉變中的關鍵作用,張學良、楊虎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決策最初是出自於一些長期隱藏在其軍隊中的中共黨員和一些被稱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對派」,等等。因此,作為一部「歷史劇」,它帶給觀眾的「歷史認識」仍然不免膚淺和偏頗。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後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陝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以解除後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於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過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己的「新局面」的沖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於自信了。由此可以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在劇中,胡軍扮演的張學良英氣、帥氣、剛毅、果斷、霸氣,些許匪氣,豪爽偉岸,盡顯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又不失兒女情長,想像當年的張學良似乎就應當是這樣。楊虎城老謀深算,沉穩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蔣介石兩面三刀、陰險狡詐。宋子文眼界開闊與大氣沉穩,宋美玲外交風范與個人魅力,趙四小姐純情溫柔與堅貞不渝,陳誠聰明俊拔與唯命是從,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後來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通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鑒今,從而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⑺ 電影西安事變演員表
金安歌 飾 張學良
辛靜 飾 楊虎城
王鐵成 飾 周恩來
孫飛虎 飾 蔣介石
趙登峰 飾 朱德
古月 飾 毛澤東
智一桐 飾 杜重遠
朱可心 飾 宋美齡
胡慶漢 飾 宋子文
章非 飾 李克農
郭偉琳 飾 趙媞
安瑞雲 飾 高福源
王濱雁 飾 田文浩
董霖 飾 鄭廣清
修宗迪 飾 何應欽
戴宗安 飾 謝葆貞
呂復 飾 彭德懷
張家齊 飾 葉劍英
沙博理 飾 端納
王心玉 飾 趙副官
韓援朝 飾 劉志丹
楊亞洲 飾 學生領袖
路希 飾 任弼時
綠川良澤 飾 由川樾茂
米百超 飾 徐海東
薛濤 飾 博古
李安泰 飾 張群
鄒世福 飾 王以哲
吳天明 飾 守城門的排長
(7)老電影西安事變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張學良
西北剿匪副總司令。年輕氣盛,風度翩翩,性情豪爽豁達,待人寬厚熱情,講義氣,思維敏捷,有膽識,辦事果斷,敢做敢為。東北淪陷後,他一心要打回老家雲,收復故土,洗雪國仇家恨,遂與楊虎城策動兵諫「逼蔣抗日」。但思想上受蔣蠱惑較深,政治上不夠成熟,最終釀成了了陪蔣赴寧「負荊請罪」的悲劇。
楊虎城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他是一位農民出身的將領,愛國愛民,耿直果敢,粗在有細,外柔內剛,大智惹愚,很有心計,做事深思熟慮,從不草率莽撞。他與紅軍早有友好交往,對蔣介石認識深刻,懷有戒心。
蔣介石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難當頭,他卻推行「既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堅持「剿共」。他既有縱橫捭闔、剛愎自用的一面,也有滿腹狐疑、口是心非的一面,政治上虛偽奸詐多變,善於玩弄權術、籠絡人心。在被張、楊監禁後,他滿腔憤怒和恐懼,表面上卻故作鎮靜,虛張聲勢,擺委員長的架子。
周恩來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作為中共代表與張學良接觸,促使其聯共抗日。「西安事變」發生後赴西安談判。他精明干練、機敏沉著,有力地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杜重遠
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實業家,《新生周刊》主編。與張氏父子兩代都有交情,是張學良極為敬重的摯友。他坦率、敏銳、睿智,不動聲色而胸有韜略。當徬徨苦悶的張學良不遠千里前來問計時,他曉以大義,令張學良堅定了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決心。
宋美齡
蔣介石的夫人,極有政治頭腦和心計。「西安事變」發生後,她堅決反對何應欽進攻西安的軍事計劃,戳穿了何企圖取代蔣的陰謀,並親率代表團赴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談判。
⑻ 電影《西安事變》張學良扮演者
扮演張學良的是金安歌.《西安事變》為彩色寬銀幕故事片。西安電影製片廠1981年攝制
2006年拍攝,由葉大鷹導演的新版《西安事變》,張學良由胡軍扮演。
電視劇《西安事變》則由孫紅雷扮演張學良
⑼ 求《西安事變》1981年百度雲視頻在線觀看資源,金安歌主演的
《西安事變》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RH4XUczBoRhwB70D2bLhvA
《西安事變》是成蔭執導的革命歷史題材故事片,金安歌、辛靜、王鐵成、孫飛虎聯合主演,於1981年上映 。
該片講述了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發動「西安事變」,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歷史故事。
該片獲得1981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化妝獎。
⑽ 西安事變的電視劇電影現在有哪幾部
有兩部。
電影《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為彩色寬銀幕故事片。西安電影製片廠1981年攝制。編劇:鄭重、成蔭;導演:成蔭;攝影:高洪濤、鄭煜元,陳萬才;
主要演員:金安歌、辛靜、王鐵成、孫飛虎、趙登峰、路希、朱可心、胡詩學(古月)。
該片以中國現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西安事變為題材,歌頌了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精神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勝利。影片以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紀實性的表現方法,真實地反映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其中人物的真實活動和思想性格,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均有嚴格的史料依據。較好地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典型化的關系。編導者注意把廣闊的歷史背景與細致的性格刻畫結合起來,成功地塑造了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等幾個典型的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信。
該片獲得中國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獲1982年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孫飛虎)、最佳化妝獎(王希鍾、李恩德)。
電視劇《西安事變》
一九三五年前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強了對我國的侵略。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蔣介石仍舊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張學良將軍被迫「剿共」,因在陝北戰場上屢遭失敗,受到蔣介石的責難,於是急於尋求出路。在國民黨「五全」大會召開期間,他與楊虎城將軍分別通過進步人士杜重遠和田文浩與我黨有所接觸。
從南京回到西安後,張學良通過被我軍放回的原東北軍團長高福源的關系,與我黨周恩來同志在延安舉行了會談。張將軍決定以民族存亡的大局來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與此同時,楊虎城收到了毛主席派人給他送來的親筆信。但是,他們的活動早就被蔣介石安插在西安的特務頭子李達權、鄭廣清注意並對南京有所密報。
為了反擊特務的猖獗活動,張學良下令抄了國民黨陝西省省黨部。此事促成了張、楊共同攜起手來,也引起了正在南京主持解決「兩廣兵變」的蔣介石的震動。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初,蔣介石親臨西安,下榻於臨潼華清池,張學良多次對蔣「苦諫」,均痛遭拒絕。蔣介石限他三天內答復是否繼續執行「剿共」的命令,否則將他和楊虎城的東、西北軍調離陝西。張、楊被迫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對蔣實行了「兵諫」,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事變發生後,我黨受張、楊二位將軍的邀請,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飛抵西安。周恩來從民族存亡的大局出發,說服了張、楊並使得蔣介石接受了抗日救國的「八項主張」。「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的解決,抗日戰爭也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