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法庫老電影院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法庫老電影院

發布時間: 2022-04-07 13:26:35

① 法庫貼吧

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要說的是這句話「天下通食是餛飩」。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不論富庶皆好此食。
所以,法庫地區開一家正宗吉祥混沌可行。小吃店只要人多的地點就行。根據資料顯示,小吃店最好設在商業區、大型市場附近、電影院旁、工業區宿舍群、辦公樓集中地等。客運站、碼頭和大酒樓附近則不宜,因這些地段店租高,且人們來去匆匆、腹中不飢,無意光顧小吃店。
所以,法庫能不能開吉祥混沌,關鍵看你想不想去做。
目前看,法庫消費水平不算高,但是就混沌這種小吃來講,市場還是比較大的。給你舉個例子,陶瓷城以及未來即將開工建設的東湖新城,人口密度必然十分大,外地人口不會少,加上本地,消費前景看好。
吉祥餛飩投資列表
加盟金 5000元
保證金 5000元
店堂廚房裝修 12000元
燈箱招牌 4200元
廚房設備 1500元
店堂桌椅 1500元
其他開辦費 2000元
電器設備 5000元
合計: 36200元
以上費用除加盟費和保證金外,都是參考值,具體按照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

加盟這個店,有這樣幾個優點:
1.原料不用自己做,吉祥統一提供,不用請大廚。
2.也不炒菜。幾塊錢一碗,不會有賒賬。
3.賬目特別清楚,因為每天進多少份餛飩,賣出了多少份,應該收入多少錢,絕不會錯的。
4、壓力小。剛開始的幾個月花點時間,後期就不忙了,開這個加盟店可以作為自己工作外的兼職。

下面算一下帳:
根據吉祥網站的說法,到現在為止,400家門店,1億銷售額。
那麼平均每個店面25萬,每天就是684元,按照5元每碗計算就是137碗。
137碗的進價我覺得應該在3元/份的樣子,除去材料後毛利潤總共274元。

② 法庫愛新覺羅酒廠介紹

愛新覺羅祖家坊從遼代起就是皇室釀酒作坊,1635年更名為「祖家坊燒鍋」,所釀「祖家坊白酒」為清廷特供御酒;現在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中國沈陽愛新覺羅祖家坊酒業有限公司,位於古盛京北部,為大清皇族愛新覺羅氏家族酒坊,從清王朝建立始,一直作為清王朝皇室家宴用酒未曾外傳。那裡古井甘泉,草舍泥牆,曲香繚繞,吸口氣酒香濃郁,喝口水清涼甘洌。

「美酒之地必得甘泉,泉甘而酒美。」釀酒所用的這口古井縣志記載已逾千年,據地礦專家鑒定她是一口含特殊礦物質的水源,四季泉涌不息。釀酒的全部用水都采於此泉。

所用糧谷,都是當地特產的老品,糜子、穀子、粘高粱、薏米等作物。它生長於半山坡上,由於植物的特性,不用化肥、不用農葯。鄉里人年復一年的耕作,均被用作釀酒,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加工循環產業。

由於那裡聚居的大多是滿族人,地處大山深處。她們完全保留著自己的習俗和方言,特別是滿族獨特的釀酒工藝。泥窖、采曲、春醅、秋釀......現在還保留著當年的石臼、石碾、石磨、石鍋、石窗和釀酒神仙像等。

所釀的酒還須用古法陳釀,即用樹條編制的酒海,內用樹皮紙和石灰、花泥、蛋清等糊制上百至千餘層不等。所儲的酒花香、曲香、梨香各異。最大的酒海能裝百噸。

這泉,這谷,這獨有的滿族釀法一脈相承,原汁原味。自從有了這種酒,當地人就情有獨鍾。

公元一六一九年薩爾滸之戰,明朝軍大敗於努爾哈赤。這一仗努爾哈赤獲得了遼沈一帶大片區域,力量也愈來愈強大,並也由此奠定了清朝政權的基礎。

公元一六二五年一日,努爾哈赤率軍遷徙途中,經盛京郊野處口乾舌燥,命本旗族人去周邊取水飲用。荒郊野地幾
位本旗族人找了好久都未找到,慌神中不知如何是好時,遠處濟爾哈朗手中持一壺快馬而來,到努爾哈赤邊敬上。努爾哈赤飲後顏面驚奇,忙問濟爾哈朗何處取得如
此甘口的水來,濟爾哈朗指向遠處,並說明水源地貌和特徵。努爾哈赤興致之餘帶領八旗首領隨濟爾哈朗來到井旁,相視片刻後讓其他旗主品嘗泉水,其他旗主飲後
紛紛贊不絕口中連連稱奇道:天下竟有如此甘美爽口的泉水!努爾哈赤仰天開懷大笑道:這正預示著各旗主將可安享天下,日飲甘泉了。同時,努爾哈赤給此井賜名
八旗井,並下令只可八旗首領及其八旗貴族方能享用。而後令濟爾哈朗駐守此地護井,為八旗旗主及八旗貴族日後飲用提供水源。

公元一六三五年,為了迎接來年皇太極開元建國,濟爾哈朗傾盡盛京所有精良釀酒師,傾力打造開年皇宮御用盛
酒。公元一六三六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是時,皇宮盛宴中,皇親國戚舉杯共賀,一盡杯底後,被此般美酒的
濃郁悠長所陶醉其中,紛紛誇獎此酒之絕妙。皇太極對濟爾哈朗更是情深意重,視其如同同胞兄弟般,鑒於其戰功顯赫和護井績佳,特晉封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
同時,賜名其管制的酒坊為滿族釀造第一坊,並只限皇族御宴享用。直到清朝結束,民間方有幸品嘗到這皇室美酒。

愛新覺羅家族——最後的貴族

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天女佛庫倫在長白山附近的湖裡洗澡,神鴉銜來一枚紅色果子,佛庫倫吞食後身體沉重,不能升天,不久產下男嬰,體貌奇偉,落地能言。佛庫倫對他說:「汝以愛新覺羅為姓,名庫布里雍舜。」這個男孩成為愛新覺羅家族的祖先。這一姓氏的含義是,金子般高貴神聖的覺羅族。

十六世紀末,愛新覺羅家族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崛起於遼東,隨後建立大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在清王朝統治的二百六十七年時間里,愛新覺羅家族共誕生了十二位帝王,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和極至的謙遜之心學習漢文化,研究經史之學,掌握詩書禮儀,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

時至今日,愛新覺羅家族——這個滿族貴族中地位最顯赫的皇族,已漸漸淡出人們視線。但是,關於這個皇室貴族的各種傳說,如金戈鐵馬的戰爭歲月,輝煌燦爛的康乾盛世,極盡奢華的物質生活,依然在坊間流傳著……

滿族,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五六千年前,就在東北這方土地上,與中華兒女的人文始祖之一的舜帝一同開天闢地,壯心於華夏後土。

滿族,一個文化深厚的民族,其歷史和文化,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滿族,一個堪稱偉大的民族,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雄踞於世界民族之林。

滿族人好飲酒。據 《大金國志女真傳》 載
:女真人「飲宴賓客,盡攜親友而來。及相近之家,不召皆至。客坐食,主人立而待之。至食罷,眾賓方請主人就坐。酒行無算,醉倒及逃歸則已。」又說:「飲酒
無算,只用一木杓子,自上而下,循環酌之。」可見滿族人日常飲酒的習俗已顯示出鮮明的個性。

酒對滿族先民度過寒冷的冬天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也對他們的性格塑造產生一定影響,它使勇敢的滿族先民更加勇敢。因此滿族人對酒情有獨鍾。

聰慧勤勞的滿族先民發明了純正的滿族釀酒技術,並世代相傳,在滿族入主中原時期,更是頒布了一系列措施,不僅推動了釀酒業的繁榮發展,也推動了滿族酒文化的空前傳播。

遙望不朽當年,金戈鐵馬,烽煙四起,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率領眾部族崛起於遼東,隨後愛新覺羅家族入主中原,治國安民,完成並鞏固統一大業。康乾盛世,空前輝煌,帝王坐擁天下,四海朝貢,物華天寶,盡在其宮。愛新覺羅家族,亦成為滿族貴族中地位最顯赫的皇族,地位之尊貴,無與倫比。

今逢和諧盛世,愛新覺羅酒業繼承祖傳家族酒坊,傳承中國皇家文化,謹遵祖訓,以德治酒,良心釀造,以帝王般的仁德,再現宮廷御酒的皇家風范。其一脈相承,文化之深厚,品位之尊貴,堪稱中國白酒奢侈品第一品牌,足以燦爛中華,輝耀世界!秉承歷史,傳承未來,愛新覺羅酒業必將承先祖之風華,向世人展示東方帝王的品位之尊及東方皇室的格調之美,讓文明得以傳承,文化得以延續!

酒海。以樹條手工編制大酒海,內以自製樹皮紙加花泥、蛋清、鹿血等糊制千餘層,用這種獨特方法製作的儲酒器
儲酒點滴不滲,酒海內在相對環境可以保持恆溫,受外界影響甚微,因為酒和金屬會產生氧化反應如果用金屬容器儲藏酒,金屬容器就會被酒氧化,喝起來對身體就
會不好,而這種酒海綠色環保,沒有化學反應。包括糊制酒海的紙都是我們自己撈制而成的。

在愛新覺羅酒
業,尚存最久的酒海已逾百年,現容量有5斤、10斤、30斤、700斤,3噸、5噸、8噸、16噸等,目前已糊制能容100噸的超大酒海,一共要糊千餘
層,歷時6年之久,此酒海現已列為吉尼斯記錄。酒歲分明,勿昧良心,封口處必標明時間、容量、重量。海內之酒並不裝滿,因為酒是有生命的,讓其有自由呼吸
的空間。現在這項工藝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八旗井。美酒之地必有甘泉,泉甘而酒美。據《法庫文
物志》記載,這口井是女真時期建制的,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井水四季恆溫8攝氏度, 井深6丈,
水深3丈。據地礦專家鑒定,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古井至今仍泉水如玉, 甘甜爽口。八旗井又名「皇脈御泉」,泉底石隙交錯泉涌不息,
泉水清冽甘甜,清太祖太宗起兵定天下皆得益於此泉。法庫素
有「大清邊門」之稱,康熙皇帝幾經巡邊,必定駐足,飲水敬天,感恩皇脈佑清。乾隆皇帝品北京玉泉山泉水酷似此泉,驚呼:"莫非二泉地脈相通」所以喜愛北京
玉泉, 悟本思源。但玉泉終非皇脈御泉,隨即下旨取御泉釀酒,供皇家獨享,以酒思泉,以達皇脈永序之意,並御筆親書「皇脈御泉」。

紙坊。最古老的工藝——造紙。以樹皮為原料曬干後,用清水侵透,再放入鍋中蒸煮,待樹皮完全蒸透煮熟,石碾
子碾壓並軟化,清水洗凈後,再用棗木做的搗木,將樹皮搗成餅,切成絲,下水池浸泡一天一夜,製成漿液,最後用特製的竹篦子撈取紙漿,陰干後即成為紙張。這
種紙區別於白紙,具有韌性和拉力而且纖維較長,最適合糊制酒海。

這種古法造紙的工藝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釀造。祖訓講:「良心釀造,以德治酒;古法雖繁,勿減其功」。從選糧到出酒, 共十八道工序,全憑良心釀造。

石鍋。蒸料所用石鍋目前在國內是最大的,內外兩層均為石頭。通過石鍋蒸餾所釀之酒風格獨特。古法將酒醅放入
石鍋內蒸,溫度均衡、蓄熱性好,停火後溫度不會急劇下降,並可避免酒中金屬含量超標,同時酒醅再一次吸納了石材中蘊含的多種微量元素,堪稱民族釀酒文化第
一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泥窖。泥窖深2米,不僅表面有窖泥,牆體也全部由窖泥填充。窖泥採用當地特有的香水梨(這種香水梨食用並不
好吃)發酵成漿後,加入麻刀、紅泥和珍貴的陳年老窖泥等材料按比例製成。按精製配方將精選的原料和特製的曲種加入窖泥,低溫發酵28天製成酒醅。酒醅中浸
滿了梨香,因原料不同、曲種不同,所以風格也各異。石鍋蒸餾所釀之酒是濃香型酒,也被稱為生物引導發酵。泥窖製作工藝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③ 我們有三十人在法庫打工,老闆是黑社會的,手下有打手,我們幹了兩個月後被老闆打跑了,到現在工資也沒...

沈陽市成立了由工會部門牽頭搭建的農民工維權中心,建委、勞動和社會保障、工商、公安、法院等相關部門參與並進駐,對農民工欠薪問題進行集中救助解決。維權中心內設立工資清欠、勞動仲裁、法律援助、困難幫扶等10個窗口,實行「窗口式辦公、一站式服務」,並開通24小時熱線電話,隨時接聽受理農民工維權投訴。民工可撥打農民工維權中心96+++333維權電話或撥打110報警電話,必要時也可以撥打街道辦事處、派出所責任區民警、派出所所長和區、縣公安局局長電話.
《關於依法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中違法犯罪行為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警方接到農民工報案後,對開發、建築等公司、企業和個人涉嫌合同詐騙、職務侵佔、挪用資金、拒不執行有關農民工工資的判決、裁定,以及教唆、組織、策劃、煽動農民工實施聚眾擾亂社會秩序、聚眾沖擊國家機關、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等違法犯罪行為,將一查到底,構成犯罪的,堅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犯罪的,具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依法處罰。在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中,發現開發、建築等公司、企業和個人具有涉嫌虛報注冊資本、虛假出資、抽逃出資、逃稅、妨礙公務等犯罪行為的,公安機關堅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④ 法庫三中老大誰

校長唄。
真有意思。

⑤ 法庫的歷史名人

開國少將——趙東寰,遼寧省法庫縣人(1907-2002),遼寧省法庫縣人,1936年「西安事變」時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任人民自衛軍團長,北上挺進支隊司令員,八路軍南下支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他指揮河北省梅花鎮軍民同前來進攻的日軍浴血奮戰,與外圍兄弟部隊里外夾攻,擊斃日寇800餘眾。隨即,他在冀中12縣組織開展游擊戰爭,參加了「百團大戰」,為創建晉冀魯豫敵後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縱隊參謀長、分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長、騎兵支隊司令員、師長、副軍長等職,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平保衛戰、圍困長春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區的大規模剿匪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軍委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司令部軍訓處處長、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參謀長、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他1962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趙東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奉系軍閥元老——楊宇霆(1886-1929) 楊宇霆原籍宋道口鎮代嶺村,原名玉亭,字凌閣(又作鄰葛)。祖父楊正榮於清同治年間攜眷逃荒關外,在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落戶。父楊永昌,母親張氏,以開大車店為生。1885年農歷七月二十日楊宇霆出生時,家境已好轉。父親靠勞動起家,認為讀書無用,因此反對宇霆上學,後經人勸說,才勉強答應他上了私塾。 入學後,啟蒙老師高先生發現他聰穎過人,刻苦好學,有過目成誦之才,怕誤了他的前程,隨將其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那裡就讀,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即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軍械廠廠長。他治軍嚴謹,軍紀嚴明,任少校教官時,深夜搞緊急集合訓練,總能從隊列中挑出不穿襪子的士兵當場處罰。有一次他外出歸來,哨兵聽出是他的聲音,不問口令就放他入內,結果他處罰了哨兵。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賈連元 賈連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1927年在南滿醫學堂畢業後,留校任講師。 1929年,賈連元與同窗張柏岩等一起來到哈爾濱,曾任哈爾濱市立醫院內科主任、院長等職。1941年留學日本,獲日本國厚生省醫學博士學位。 日本投降後,他與張柏岩等自發組織了衛生系統維持會,組織醫護人員保護醫院,開展醫療工作,並出任哈爾濱市臨時政府的衛生局長兼哈爾濱第一醫院院長。1946年4月,任哈爾濱市傳染病醫院院長,同張柏岩一起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爾濱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賈連元學識淵博,通曉英、日、德、法4國語言,特別是在精神病學研究、臨床治療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時,還對癍疹傷寒、霍亂的防治進行過研究,有不少成果問世。在從事醫學教育工作中,賈連元培養了一批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人才。賈連元是九三學社哈爾濱分社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車向忱 車向忱(1898-1971)原名車慶和。遼寧法庫人。早年就讀於法庫縣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補習班。1919年參加北京五四愛國運動,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法科,後改學哲學。熱心於教育救國,參與創辦中國大學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學畢業後回沈陽,先後在省立第三高中、東北大學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並創辦平民學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1929年夏發起組織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被推選為主任幹事、會長,兼辦《常識半月刊》。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共辦城市平民學校41處,農村平民學校200所。他堅持反對日本侵略,進行愛國宣傳教育,並兼拒毒聯合會負責人,發動會員開展拒毒禁煙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常務委員。11月代表救國會赴南京面見蔣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東北義勇軍等七項要求。1932年潛往東北慰問東北義勇軍,先後尋見鄧鐵梅、唐聚五、李杜、馬佔山、蘇炳文等部,慰問並鼓勵他們堅持抗日斗爭。 1933年3月率東北大學學生赴長城前線慰問抗日部隊。1934年在北平接辦東北難民教養院,主持東北義勇軍眷屬生產自救事宜。1935年夏應東北軍將領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創辦東北競存小學任校長。同年冬積極促進王以哲同紅軍實行停戰聯合抗日。1936年9月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救亡會,被選為主任委員。他為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做出了貢獻。1937年1月參與發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曾遭國民黨當局逮捕,經各方營救獲釋。後在西安主辦東北競存中學,同任教的中共地下黨員密切合作,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到延安會見毛澤東等。1946年返回東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聯合中學校長,9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哈爾濱大學校長,主持東北解放區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部部長並兼東北實驗學校校長、沈陽師范師院院長,遼寧省副省長兼省體委主任、沈陽體育學院院長等職。被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愛國民主戰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張柏岩 張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 張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滿醫學堂,修業6年,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曾在沈陽、長春地區鐵路醫院任醫生。 1929年,張柏岩來到哈爾濱,先後在東省特區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任外科主任、院長。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社會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趙一曼在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縣)一次戰斗中左腿負傷,傷口化膿潰爛,生命垂危。日本憲兵隊為了從趙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報,便把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由張柏岩為她治傷。張柏岩欽佩趙一曼高尚的民族氣節,以他高超的技藝精心為之治療,並義正詞嚴地抗議日本特務對趙一曼的摧殘,迫使敵人在趙一曼治療期間不再對趙一曼進行「提審」,使他得以專心為趙一曼治傷。由於張柏岩的精心治療,趙一曼的傷勢得以好轉,從不能走動,恢復到可以拄杖散步。後來趙一曼沒能逃出敵人的魔掌而犧牲。但張柏岩以民族大義為重,冒著危險為民族英雄治傷的事跡卻一直為人民所傳誦。 194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任命張柏岩為市衛生局長、防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時,炸毀了設在哈爾濱平房區「731部隊」本部的細菌工廠,致使哈爾濱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亂流行。在這危難時刻,張柏岩受命指揮防治工作。他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群眾一起,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這場瘟疫得以撲滅。 東北解放戰爭中,張柏岩於1948年率6個手術隊赴錦州戰役前線救治傷員,勝利完成任務。1955年,張柏岩出任哈爾濱市副市長。 馮基平 馮基平(1911-1983)遼寧省法庫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遼陽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軍委東北炮八旅旅委書記。1932年因叛徒出賣在北平被捕,關押在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亦稱草嵐子監獄)。1935年經黨組織營救,被保釋就醫。出獄後曾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常委,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工委書記,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國民軍官教導九團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決死四縱隊十九團團長。1942年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至1949年,曾任綏蒙保安處副處長,晉綏邊區駐晉察冀邊區辦事處政治委員,晉綏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長,中央社會部直屬工作站站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公安局處長、副局長、局長,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檢察署檢察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建委主任、農委書記、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屆中顧委委員。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遼寧法庫縣人。1960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同年參加工作。35年來,他先後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鐵嶺縣評劇團、文化館、縣委宣傳部、文藝宣傳隊、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區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等單位擔任過教員、編劇、劇團團長、文藝隊長、宣傳科長、劇目室主任等職。1985年任鐵嶺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兼黨支部書記,獲正高級職稱研究員。 多年來,他心系鄉土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幾百篇文章,先後公開出版了《遼北歷史》、《鐵嶺歷史名人》二本書(合著)。他撰寫的大量文章,有一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它的開創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國際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國性。」所以他撰寫論文、考錄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現遼北歷史文化藝術的表象和內涵;研究當代文化藝術則不忘其指導地域文化的應用價值。這主要體現在《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從古詩文中看東北秧歌》、《關於遼北文化土層的答問》、《試論遼北秧歌的歷史特徵》等文章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採用,被選進《鐵嶺市志》分卷《鐵嶺市文化志》。他撰寫的《鐵嶺歷史名人》一書,被認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鐵嶺人民愛家鄉、愛祖國的教材,市長特為該書寫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薦。 徐天欣被喻為「遼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寫的《高其佩和指頭畫》,闡述了鐵嶺指頭畫的源流。他撰文介紹法庫人任慶泰是《第一個把中國戲曲搬上銀幕的人》。徐天欣還考證並發現了鐵嶺的張德彝是第一個把外國戲劇介紹給中國的。他發表了《小鳳仙在鐵嶺》、《李成梁故鄉軼事》、《魏燮均及其詩》等文章。他撰寫的論文、考錄,有的被其他刊物轉載,有的被外國翻譯。 徐天欣對遼北文化事業的開拓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參編的《中國曲志、遼寧卷》,獲得文化部的紀念獎;參與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鐵嶺資料本》榮獲省文化廳二等獎。他撰寫的論文《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獲得了遼寧省文化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太平鼓源流考略》獲省論文一等獎。主持編撰的省重點藝術科研項目《鐵嶺戲曲志》和《鐵嶺曲藝志》均獲得了遼寧省藝術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戲劇年鑒》載文「遼寧戲劇四十年」。在這篇戲劇史冊中,徐天欣被列入遼寧戲劇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員和鐵嶺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 王愫筠 王愫筠,女,錫伯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她於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庫縣一個貧窮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學畢業就參加了工作,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她都干過。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地走過二十年。1979年她隨當兵的愛人轉業—同回到她們的故鄉法庫縣。分配到法庫縣文化館創編股,搞文學創作輔導工作。 她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鐵嶺市作家協會理事,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理事長。在法庫縣文化館工作期間還曾擔任過縣文聯秘書長,縣文化館副書記、副館長等職務。1994年從鐵嶺市文聯退休。 這些年她曾參加過吉林師范大學函授學習兩年,1982年、1984年先後兩次參加省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輔導班學習,1985年又參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的學習,給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從1985年十月開始,她接受了《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縣區資料本》的搜集整理編輯工作。於1987年4月,《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法庫資料本》出版了,當時是我市各縣區出書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傳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辦的嘉獎,獲得一等獎。並獲鐵嶺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民委授予一等獎。她本人又得到國家文化部、中國民研集成辦授予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她從小就喜歡文學。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30多篇。 近幾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不少風雲人物,為了弘揚改革開放的成果,弘揚正氣,她幾年來寫了一百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並編輯出版了報告文學集《銀州衛士》等奉系軍閥元老——楊宇霆(1886-1929) 楊宇霆原籍宋道口鎮代嶺村,原名玉亭,字凌閣(又作鄰葛)。祖父楊正榮於清同治年間攜眷逃荒關外,在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落戶。父楊永昌,母親張氏,以開大車店為生。1885年農歷七月二十日楊宇霆出生時,家境已好轉。父親靠勞動起家,認為讀書無用,因此反對宇霆上學,後經人勸說,才勉強答應他上了私 法庫縣 菩提聖境
塾。 入學後,啟蒙老師高先生發現他聰穎過人,刻苦好學,有過目成誦之才,怕誤了他的前程,隨將其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那裡就讀,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即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軍械廠廠長。他治軍嚴謹,軍紀嚴明,任少校教官時,深夜搞緊急集合訓練,總能從隊列中挑出不穿襪子的士兵當場處罰。有一次他外出歸來,哨兵聽出是他的聲音,不問口令就放他入內,結果他處罰了哨兵。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賈連元
賈連搜索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1927年在南滿醫學堂畢業後,留校任講師。 1929年,賈連元與同窗張柏岩等一起來到哈爾濱,曾任哈爾濱市立醫院內科主任、院長等職。1941年留學日本,獲日本國厚生省醫學博士學位。 日本投降後,他與張柏岩等自發組織了衛生系統維持會,組織醫護人員保護醫院,開展醫療工作,並出任哈爾濱市臨時政府的衛生局長兼哈爾濱第一醫院院長。1946年4月,任哈爾濱市傳染病醫院院長,同張柏岩一起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爾濱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賈連元學識淵博,通曉英、日、德、法4國語言,特別是在精神病學研究、臨床治療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時,還對癍疹傷寒、霍亂的防治進行過研究,有不少成果問世。在從事醫學教育工作中,賈連元培養了一批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人才。賈連元是九三學社哈爾濱分社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車向忱
車向忱(1898-1971)原名車慶和。遼寧法庫人。早年就讀於法庫縣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補習班。1919年參加北京五四愛國運動,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法科,後改學哲學。熱心於教育救國,參與創辦中國大學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學畢業後回沈陽,先後在省立第三高中、東北大學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並創辦平民學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1929年夏發起組織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被推選為主任幹事、會長,兼辦《常識半月刊》。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共辦城市平民學校41處,農村平民學校200所。他堅持反對日本侵略,進行愛國宣傳教育,並兼拒毒聯合會負責人,發動會員開展拒毒禁煙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常務委員。11月代表救國會赴南京面見蔣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東北義勇軍等七項要求。1932年潛往東北慰問東北義勇軍,先後尋見鄧鐵梅、唐聚五、李杜、馬佔山、蘇炳文等部,慰問並鼓勵他們堅持抗日斗爭。 1933年3月率東北大學學生赴長城前線慰問抗日部隊。1934年在北平接辦東北難民教養院,主持東北義勇軍眷屬生產自救事宜。1935年夏應東北軍將領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創辦東北競存小學任校長。同年冬積極促進王以哲同紅軍實行停戰聯合抗日。1936年9月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救亡會,被選為主任委員。他為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做出了貢獻。1937年1月參與發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曾遭國民黨當局逮捕,經各方營救獲釋。後在西安主辦東北競存中學,同任教的中共地下黨員密切合作,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到延安會見毛澤東等。1946年返回東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聯合中學校長,9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哈爾濱大學校長,主持東北解放區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部部長並兼東北實驗學校校長、沈陽師范師院院長,遼寧省副省長兼省體委主任、沈陽體育學院院長等職。被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愛國民主戰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張柏岩
張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 張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滿醫學堂,修業6年,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曾在沈陽、長春地區鐵路醫院任醫生。 1929年,張柏岩來到哈爾濱,先後在東省特區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任外科主任、院長。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社會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趙一曼在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縣)一次戰斗中左腿負傷,傷口化膿潰爛,生命垂危。日本憲兵隊為了從趙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報,便把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由張柏岩為她治傷。張柏岩欽佩趙一曼高尚的民族氣節,以他高超的技藝精心為之治療,並義正詞嚴地抗議日本特務對趙一曼的摧殘,迫使敵人在趙一曼治療期間不再對趙一曼進行「提審」,使他得以專心為趙一曼治傷。由於張柏岩的精心治療,趙一曼的傷勢得以好轉,從不能走動,恢復到可以拄杖散步。後來趙一曼沒能逃出敵人的魔掌而犧牲。但張柏岩以民族大義為重,冒著危險為民族英雄治傷的事跡卻一直為人民所傳誦。 194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任命張柏岩為市衛生局長、防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時,炸毀了設在哈爾濱平房區「731部隊」本部的細菌工廠,致使哈爾濱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亂流行。在這危難時刻,張柏岩受命指揮防治工作。他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群眾一起,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這場瘟疫得以撲滅。 東北解放戰爭中,張柏岩於1948年率6個手術隊赴錦州戰役前線救治傷員,勝利完成任務。1955年,張柏岩出任哈爾濱市副市長。
馮基平
馮基平(1911-1983),遼寧省法庫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遼陽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軍委東北炮八旅旅委書記。1932年因叛徒出賣在北平被捕,關押在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亦稱草嵐子監獄)。1935年經黨組織營救,被保釋就醫。出獄後曾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常委,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工委書記,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國民軍官教導九團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決死四縱隊十九團團長。1942年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至1949年,曾任綏蒙保安處副處長,晉綏邊區駐晉察冀邊區辦事處政治委員,晉綏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長,中央社會部直屬工作站站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公安局處長、副局長、局長,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檢察署檢察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建委主任、農委書記、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屆中顧委委員。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遼寧法庫縣人。1960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同年參加工作。35年來,他先後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鐵嶺縣評劇團、文化館、縣委宣傳部、文藝宣傳隊、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區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等單位擔任過教員、編劇、劇團團長、文藝隊長、宣傳科長、劇目室主任等職。1985年任鐵嶺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兼黨支部書記,獲正高級職稱研究員。 多年來,他心系鄉土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幾百篇文章,先後公開出版了《遼北歷史》、《鐵嶺歷史名人》二本書(合著)。他撰寫的大量文章,有一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它的開創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國際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國性。」所以他撰寫論文、考錄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現遼北歷史文化藝術的表象和內涵;研究當代文化藝術則不忘其指導地域文化的應用價值。這主要體現在《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從古詩文中看東北秧歌》、《關於遼北文化土層的答問》、《試論遼北秧歌的歷史特徵》等文章 法庫縣
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採用,被選進《鐵嶺市志》分卷《鐵嶺市文化志》。他撰寫的《鐵嶺歷史名人》一書,被認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鐵嶺人民愛家鄉、愛祖國的教材,市長特為該書寫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薦。 徐天欣被喻為「遼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寫的《高其佩和指頭畫》,闡述了鐵嶺指頭畫的源流。他撰文介紹法庫人任慶泰是《第一個把中國戲曲搬上銀幕的人》。徐天欣還考證並發現了鐵嶺的張德彝是第一個把外國戲劇介紹給中國的。他發表了《小鳳仙在鐵嶺》、《李成梁故鄉軼事》、《魏燮均及其詩》等文章。他撰寫的論文、考錄,有的被其他刊物轉載,有的被外國翻譯。 徐天欣對遼北文化事業的開拓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參編的《中國曲志、遼寧卷》,獲得文化部的紀念獎;參與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鐵嶺資料本》榮獲省文化廳二等獎。他撰寫的論文《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獲得了遼寧省文化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太平鼓源流考略》獲省論文一等獎。主持編撰的省重點藝術科研項目《鐵嶺戲曲志》和《鐵嶺曲藝志》均獲得了遼寧省藝術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戲劇年鑒》載文「遼寧戲劇四十年」。在這篇戲劇史冊中,徐天欣被列入遼寧戲劇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員和鐵嶺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
王愫筠
王愫筠,女,錫伯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她於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庫縣一個貧窮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學畢業就參加了工作,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她都干過。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地走過二十年。1979年她隨當兵的愛人轉業—同回到她們的故鄉法庫縣。分配到法庫縣文化館創編股,搞文學創作輔導工作。 她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鐵嶺市作家協會理事,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理事長。在法庫縣文化館工作期間還曾擔任過縣文聯秘書長,縣文化館副書記、副館長等職務。1994年從鐵嶺市文聯退休。 這些年她曾參加過吉林師范大學函授學習兩年,1982年、1984年先後兩次參加省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輔導班學習,1985年又參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的學習,給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從1985年十月開始,她接受了《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縣區資料本》的搜集整理編輯工作。於1987年4月,《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法庫資料本》出版了,當時是我市各縣區出書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傳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辦的嘉獎,獲得一等獎。並獲鐵嶺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民委授予一等獎。她本人又得到國家文化部、中國民研集成辦授予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她從小就喜歡文學。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30多篇。 近幾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不少風雲人物,為了弘揚改革開放的成果,弘揚正氣,她幾年來寫了一百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並編輯出版了報告文學集《銀州衛士》等。

⑥ 法庫縣歷史老照片

縣志裡面有很多呢

⑦ 法庫老也不下雨,是和陶瓷城的污染有關系嗎

你好,這個不下雨的話,是天氣的問題,跟這個陶瓷成語污染是沒有多大關系的,主要是天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