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經典老版電影雁翎隊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經典老版電影雁翎隊

發布時間: 2022-04-01 18:53:51

❶ 雁翎隊的斗爭經歷

1938年8月的一天下午,雁翎隊得到情報:安新縣城的20多個鬼子和30多個偽軍,分別乘坐兩艘巡邏汽艇到趙北口去運東西,預計下午返回。雁翎隊遂即決定,中途打掉這兩支日軍汽艇。隊員們裝扮成漁民,劃著船陸陸續續進入了一片茂密的蘆葦盪。待船停穩後,他們把放在船邊上的漁網拿開時,赫然露出兩只胳膊一般粗的鋼管。這一隻只兩米多長、前面略細後面稍粗的金屬管,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大抬桿。
大抬桿是白洋淀一帶老百姓用來打獵的土槍,由於它的槍身很重,往往需要兩個人才能抬起來,所以人們都習慣地叫它「大抬桿」.大抬桿的槍管有近三米長,後半截裝火葯,前半截裝鐵砂,點著尾部的葯捻,就能引燃火葯,把鐵砂子迅速地推出去,一散就是一片,殺傷面積大,五十米之內的目標基本上是彈無虛發。
八月份的白洋淀,是一個碧波浩渺,蘆葦如林,荷花盛開的季節。一望無際的荷塘和茂密的蘆葦盪就成了雁翎隊隱蔽打埋伏的天然屏障。對白洋淀環境了如指掌的雁翎隊很快把設伏地點選在了李莊子村東。李莊子在白洋淀大清河道一側。大清河在這里河寬水深,沒有雜草,是敵汽艇和大型船隻的必經之路。這塊葦塘方圓幾十里,蘆葦長得高而且密,小船劃進兩,三米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很便於隱蔽,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
戰士們在大抬桿里裝了比平時更多的火葯,鐵砂也裝的是最大號的。他們逐個仔細地調整小船上「大抬桿」的方向和角度,為了提高發射速度,他們不用葯捻,而直接用火葯將兩個」大抬桿」的引火處連接起來。
他們把大抬桿牢牢地固定在小木船上,然後找到最佳的射擊位置,以便擴大殺傷面積。一切准備就緒,隊員孫革用火柴點燃了手中的檀香。大家都在靜靜地等待,就像以前在等待獵物出現一樣。
太陽偏西,敵人的汽艇劃破平靜的水面,嘟嘟地朝這邊駛來。狡猾的敵人把兩艘船的距離遠遠地拉開了,一前一後,如果出現情況可以互相照應。日軍汽艇愈來愈近的,上面架設的機槍已清晰可見。雁翎隊的隊員們當機立斷,決定集中火力打掉第一隻船,速戰速決。
伴隨著雷鳴般的響聲,一束束綠豆般大的鐵砂被准確地射向敵人。抬桿有力度啊,打出去的是一桶砂子。艇上的敵人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被報銷了一多半,有的中槍後還掉到水裡頭了。最後只剩下了一個扶舵的開船的人,他也受了傷。
後面的敵船發現情況後,立刻機槍步槍一起開火。糟糕的是雁翎隊的大抬桿剛打完,要裝火葯和鐵砂還需要幾分鍾的時間。此時,雁翎隊員們已處於敵人機槍的射程之內,而大抬桿即使裝好葯了,它的射程又夠不著敵人,對敵人形不成威脅。
憑著強大火力趕過來的敵人,向葦塘里拚命地開槍掃射。打了一陣後,見沒有任何動靜,敵人以為雁翎隊員早已被他們打死了,便小心翼翼地進入了蘆葦盪。可找了半天,連個雁翎隊員的人影也沒發現。原來,雁翎隊員在敵人趕來之前,迅速將鞋放在小船上,並把它推向另一片蘆葦地,他們則在高密的蘆葦和大片的荷葉掩護下,朝著相反的方向安全撤離了。
自從白洋淀出現了神勇的雁翎隊,使得進犯白洋淀的日偽軍惶惶不可終日,敵人從天津,保定等地調集了大批汽艇、汽船,一起出動,要對雁翎隊進行空前的掃盪,妄圖一舉消滅雁翎隊。一時間,敵人的巡邏汽艇穿梭般地在淀上橫沖直撞。這種馬力大,速度快,火力強的汽艇,將對雁翎隊的水上活動構成多大的威脅?能否達到他們消滅雁翎隊的目的?
1939年8月的一天下午,由白洋淀上的獵戶組成的雁翎隊,在小木船上,使用自己平時打獵用的土槍成功地伏擊了裝備齊全的日軍機動船,並安全撤退。「大抬桿」在伏擊戰中所表現出的強大威力,極大地鼓舞了白洋淀抗日軍民的鬥志,更使得進犯白洋淀的日偽軍惶惶不可終日。 1941年的春天,日軍從天津,保定等地調集了大批的汽艇、汽船,一起出動,要對白洋淀實施瘋狂大掃盪,妄圖一舉消滅雁翎隊。
盡管敵人的武器裝備先進,但雁翎隊並沒有被嚇倒,他們利用白洋淀的天然屏障,巧妙地和敵人展開周旋。由於白洋淀的復雜環境,給熟悉地形的雁翎隊藏身隱蔽帶來很大的便利,這也常常使得處在明處的敵人吃虧上當。經過一段毫無效果的掃盪後,敵人就草草收兵,躲進據點和城裡不再出動了。 1943年的秋天,在冀中的日本鬼子真是度日如年,保定通往北平的鐵路線被抗日軍民切斷了,保定南邊的敵人孤立無援,只好把運輸軍火、糧食和物資的希望,寄託在大清河這條水上運輸線了。
從天津到保定的水路,必須經過白洋淀。可是敵人又懼怕神出鬼沒,日益強大的雁翎隊,不敢輕易小規模活動。而是採取幾十條船,上百人護送的方式,企圖保障水上運輸的安全。保運船不做買賣。拉上貨後,向上送到保定,到了保定卸了以後,裝了煤再往下走。為了切斷敵人水上運輸線,有效地支援我太行山根據地的抗日斗爭,雁翎隊決定尋找機會,打掉敵人的水上運輸隊。
1943年的9月份的一天,經過偵察雁翎隊獲得情報。敵人已經從趙北口出發了,有一挺重機槍,有一挺輕機槍,敵人有一個偽軍的中隊,一個中隊。雁翎隊對敵情進行了認真分析:這次護運的敵人在人數上比我們多,武器裝備比我們好,護送的機動船也跑的快,這是敵人的優勢所在。
敵人雖多,但在明處,雁翎隊人少卻在暗處;這是雁翎隊的優勢。除此之外,敵人護送用的船隻雖是大型機動船,但雁翎隊員已想好了對付它的巧妙辦法,只要提前布點准備,就能讓它乖乖地拋錨當靶子。伏擊地點選定在王家寨東邊的橫埝葦塘,這里的蘆葦是移栽的,葦密水淺,便於隱蔽和出擊。
雁翎隊的戰士裝扮成打魚的,有的劃著小船,有的駕著鷹排,三三兩兩,從不同方向悄悄地接近設伏地點,戰士們到達以後,迅速地各就各位。六個班布置了六塊地,這個大抬桿布置了兩塊地。大抬桿上南岸。還有幾個戰士並沒有急於進入蘆葦地,而是在水面上開始忙碌起來。
把這個河中心拉了一條八號鋼絲,船開到這里以後,就擋住它了。通過北邊南邊釘個大木樁,把這鐵絲給綁緊了,船到這兒就把它掛住了,動不了了。同時偵察員把雜草、水草,用鐮刀割下來,讓它漂浮在水面。
臨近中午時分,一切准備就緒。大家藏好船隻,拿好武器,靜候著敵人的到來。如果不走到跟前,誰也看不出這里埋伏著神兵天將。
中午一點左右,遠處隱隱約約傳來了馬達聲。很快,敵人的汽艇就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八支船是大對艚,對艚就是把兩個船接在一起。八隻船當中有兩個是日本的汽艇船。
一會兒的功夫,敵人的汽艇就進入了我伏擊圈,艇上的日本兵都看得一清二楚。當敵艇距雁翎隊員僅幾十米的時候,突然速度慢了下來,這讓船上的日軍緊張起來。
隱蔽在不遠處的隊員們暗自驚喜:他們心裡清楚,秘密其實就是水面上漂浮著的水草。原來,隊員們在平時的觀察中就發現了敵船的缺陷。由於機動船是靠水下轉動的螺旋槳前進的,運行時就怕水草的纏繞。
這次被纏繞的水草正是雁翎隊員們專門在河道中放置的。敵人根本不知道除了水草,水下還潛藏著一根粗鐵絲。趁此機會,隊長鄭少臣果斷地開了第一槍。打下了在船桿上放哨的人。
槍聲就是命令,埋伏在葦塘里的戰士一起向敵船開火,四個槍是八個桶,裝的也是火葯,破鍋、破鐵、破磚破瓦,最後裝一點土。船面上的鬼子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瞬間就給報銷了。突擊隊員們駕乘著小船,迅速出擊。很快,就把第一艘船解決了。
在攻擊敵人第一隻船的同時,其它雁翎隊員也向第二隻敵船發起了攻擊。從開槍到結束,也就半個小時的時間,解決了日本鬼子和偽軍一百多個。運輸船隊被截獲了,大批的物資和槍支彈葯都成了雁翎隊的戰利品。八船槍,子彈、槍,手榴彈,兩挺機槍,80多個步槍,兩千多發子彈,一千多個手榴彈,還不包括別的勝利品。
打這個保運船以後,雁翎隊出了名,中央知道了,毛主席提了一個詞:荷葉軍。

❷ 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老電影雁翎隊播放

雁翎隊的聯接

❸ 雁翎隊的經典戰例

「魚兒,游開吧,我們的船要去作戰了。雁啊,飛走吧,我們的槍要去射殺敵人了。」唱著這樣的歌,冀中白洋淀的好男兒們開始了他們的水上抗日作戰。
當時,白洋淀是天津通往保定的水路,日本人大批量的物資運輸都是由此而過,白洋淀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了鞏固這一戰略要地,日軍在白洋淀周邊修建了大批炮樓。而雁翎隊最主要的戰斗任務就是攻擊通過白洋淀的敵軍運輸船,以打擊敵人的後勤運輸線。
1943年秋,白洋淀的抗日武裝越來越壯大。日軍據點所剩無幾,他們企圖把軍用物資從趙北口等據點用包運船運往保定。100多隻包運船由100多名偽軍和十六、七個鬼子分乘3條船押送。雁翎隊偵察到這個重要情報後,於9月14日凌晨,埋伏在包運船要經過的王家寨和趙莊子之間的葦塘里。
上午8點鍾,黑壓壓的一大片包運船開過來了,第一條船上的民工發現了埋伏的雁翎隊員,朝戰士們點點頭,並裝做不經意地把手指頭向後指指,意即敵人的押送船在後面。
包運船開過去了,3隻押運船懶洋洋地開過來,為首船上的幾丈高的桅桿上吊了個籮筐,筐里一個瘦猴似的偽軍正拿著望遠鏡東張西望,他好像發現了蘆葦叢中的雁翎隊戰士,放下望遠鏡剛想喊,隊長鄭少臣眼明手快,抬手一槍瘦猴就從筐里栽了出來。
槍聲如號令,30副大抬桿和各種長槍、短槍一齊向鬼子開了火,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打得暈頭轉向,幾個偽軍還沒醒過味來,雁翎隊隊員已經跳上大船,「叭叭」幾槍,送他們回「老家」了。
突然「咔嚓」一聲,隔著木板的另一個船艙里的敵人,從艙口支出一挺輕機槍。偵察員趙波見此情況,一個箭步沖上去,左手抓起槍管往上一抬,子彈射到空中,右手一槍打死敵射手。
戰斗正激烈,第三隻船上的敵人把重機槍架上船頭,瘋狂地朝葦塘掃射,兩名雁翎隊員中彈倒下,雁翎隊趕緊用機槍壓住敵人火力。十幾個隊員嘴叼大刀片,扎猛子朝敵船游去,游二三十米露出頭換一口氣,再扎入水中,一直繞到敵船後面,敵人只顧往前面掃射,沒想到雁翎隊員會從後邊出現,當他們聽到動靜,再要回頭時,已經來不及,呼呼生風的大刀片掄過來,鬼子的腦袋滾到河中。敵人的重機槍啞巴了,戰斗很快結束了,偽軍河防大隊長秦鳳祥被生擒。
1943年10月4日,雁翎隊接到偵察員趙波報告,敵人為了收縮兵力,要把從天津運來的和在趙北口庫存的軍用物資以及從白洋淀搶掠的葦席、麻袋、大米、鴨蛋等物品,分裝在四隻保運船上,運往保定,准備逃竄。當時,三區區委給雁翎隊下達了命令:全殲護送保運船的敵人,不準一粒米、一絲物資運出白洋淀。雁翎隊隊員趙波經過深入敵穴偵察,了解到押運物資的有15名日軍,120餘名偽軍,保運船在前,押運船在後。便將敵情匯報給雁翎隊領導。
「那時,敵人武器占優勢,可是我們環境占優勢;敵人在明處,我們在暗處;敵人是逃竄,我們是進攻。再加上秋末多刮西北風,敵人向西北逆風行船,必定靠北岸行駛。我們只要指揮得當,埋伏穩妥,攻擊時間、地點合適,必獲大勝。」雁翎隊老戰士孫革回憶說。經過周密部署,午夜12時,由隊長鄭少臣指揮的雁翎隊就進入了陣地。
第二天上午8點左右,敵人的保運船進入了雁翎隊的伏擊陣地。隊長鄭少臣一槍把敵人設在船高處的瞭望哨打掉。當第一聲槍響過後,孫革等三人從水中攀上敵人的指揮船,恰好船上的日軍中隊長從小木房中拿指揮刀掀起了門簾向外探,一剎那間,孫革扣動扳機,一槍就打在了日軍中隊長舉刀的手上。孫革本想再補一槍,但是槍卻意外卡殼。日軍中隊長雖然右手中彈,但依然用左手持槍還擊,孫革身後的兩名雁翎隊隊員相繼中彈,日軍中隊長又對著孫革連開三槍,卻沒有打中。就在日軍中隊長一扭身的功夫,孫革猛地撲上去將他手中的槍緊緊握住。 誰知,日軍中隊長的左手仍然用力地握著槍。 「我一著急,沖著他的手用力地咬了好幾下,把他的大拇指都咬折了。搶下了那支盒子槍。」孫革老人回憶說:「我一手端著日軍中隊長的指揮刀,一手握著剛剛繳獲的盒子槍抵住在地上正抱著左手哇哇大叫的日軍中隊長的頭,我向船上的日偽軍大喊『抓到你們隊長了,繳槍不殺!』這一招還真管用,敵人見狀紛紛繳械。」一場激烈的戰斗就這樣結束了。
這次激烈的伏擊戰是雁翎隊歷史上最為典型的戰斗之一,整個戰斗不到半個小時,戰斗大獲全勝,雁翎隊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截下全部物資,全殲日偽軍,並活捉了日軍中隊長初士加三郎和偽軍河防中隊長秦鳳祥。 雁翎隊成立之前,日偽軍常從冀中一帶以低價強迫收購老百姓的大米、席箔之類的農副產品,然後裝船運往天津、保定等地。常常是日軍的汽艇在前面開,後面拖帶著一串三五十隻大船結隊而行。雁翎隊成立後,在隊長鄭少臣帶領下,曾巧妙地趁敵人汽艇拐彎時,截下後面的幾只貨船。這使敵人十分惱火,便多次開著汽艇在白洋淀上橫沖直撞,搜尋截船的雁翎隊。
雁翎隊經過幾次偵察,摸清了敵艇活動的規律。汽艇多在河道中心行駛,日偽軍面對面坐在船艙里,機槍架在船頭。區委經過研究分析,認為如果雁翎隊埋伏在河道兩邊的葦塘里,同時開火,一定會消滅敵人。
方案確定以後,又選擇了靠近何莊子的地點作為伏擊點,並選擇了一所高房設立了監視哨和指揮所,雁翎隊隊員分成兩組埋伏在河道兩岸葦叢中,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大抬桿和火槍。這些槍的特點是射程較近,打出的都是鐵砂子。從槍膛射出後立刻散開,一打就是一片。根據這一特點,雁翎隊決定敵船不到跟前不準開槍,並確定老射擊手——雁翎隊班長趙老群對准船頭敵人的機槍射手開第一槍,要一槍命中,把敵人的機槍打啞巴了。然後,一齊瞄準敵人開火。
第二天,敵人的汽艇又開過來了。當敵船走進伏擊點後,趙老群一槍就把敵人的機槍射手打倒了。跟著轟隆隆震響,幾十支火槍、抬桿一齊發威,就像天上突響驚雷,火光煙霧彌漫。敵人猝不及防,偽軍哭爹喊娘,日寇哇啦哇啦怪叫。敵人亂揮亂舞,想掙扎逃跑,又被一排排火槍、抬桿打死在水中,還有的被打死在船艙中,或被打翻在船頭上。其中一個日軍小頭目屁股上被抬桿打得像個篩子底。開船的鬼子歪在艙里,勉強掙扎著把船開走了。
回到新安據點以後,被打壞屁股的鬼子,一邊號叫,一邊捂著屁股喊:「雁翎隊掃帚炮的厲害!」事後調查,這次戰鬥打死鬼子18名,偽軍30名,而所有被打死的鬼子胸口、腦袋上都布滿鐵砂子。從那以後,只要一提雁翎隊的『掃帚炮』,日軍就嚇得心驚膽戰,四處亂竄。
白洋淀內土槍小船與堅船利炮的對決
雁翎奇兵(上)
白洋淀地處河北的中北部,位於安新、任丘、高陽、雄縣、容城5縣交界處,由唐河、府河、漕河、瀑河等9條水系匯集而成,是天津到保定水陸交通的必經之地。
白洋淀有143個淀泊,被370多條溝壕縱橫切割,蘆盪荷塘星羅棋布,使得白洋淀成了一個奇特的水上迷宮。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的魔爪伸進了白洋淀。妄圖利用天津至保定的這條水路,作為其侵華戰爭的一個重要運輸航線。他們在這里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實行了血腥的三光政策,把這塊寧靜,富足的地方變成了屍橫遍野,滿目廢墟的人間地獄。
1938年,日寇以『獻銅獻鐵』為名,強迫白洋淀的獵戶們交出土槍土炮。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安新縣三區區委書記徐健、區長李剛義等深入漁村,揭露敵人企圖收繳村民手中武器的陰謀,動員人們組織起來,參加抗日斗爭。很快一個有30多人,40多支大抬桿的游擊隊便成立了。由於這支隊伍的武器主要是獵槍,而獵槍信口為了放水,插有雁翎,再加上獵戶圍獵打雁時,小船行駛為人字形,所以被人們稱為「雁翎隊」。
1938年8月的一天下午,雁翎隊得到情報:安新縣城的20多個鬼子和30多個偽軍,分別乘坐兩艘巡邏汽艇到趙北口去運東西,預計下午返回。雁翎隊遂即決定,中途打掉這兩支日軍汽艇。隊員們裝扮成漁民,劃著船陸陸續續進入了一片茂密的蘆葦盪。待船停穩後,他們把放在船邊上的漁網拿開時,赫然露出兩只胳膊一般粗的鋼管。這一隻只兩米多長、前面略細後面稍粗的金屬管,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大抬桿。
大抬桿是白洋淀一帶老百姓用來打獵的土槍,由於它的槍身很重,往往需要兩個人才能抬起來,所以人們都習慣地叫它大抬桿.大抬桿的槍管有近三米長,後半截裝火葯,前半截裝鐵砂,點著尾部的葯捻,就能引燃火葯,把鐵砂子迅速地推出去,一散就是一片,殺傷面積大,五十米之內的目標基本上是彈無虛發.
八月份的白洋淀,是一個碧波浩渺,蘆葦如林,荷花盛開的季節。一望無際的荷塘和茂密的蘆葦盪就成了雁翎隊隱蔽打埋伏的天然屏障。對白洋淀環境了如指掌的雁翎隊很快把設伏地點選在了李莊子村東。
李莊子在白洋淀大清河道一側。大清河在這里河寬水深,沒有雜草,是敵汽艇和大型船隻的必經之路。這塊葦塘方圓幾十里,蘆葦長得高而且密,小船劃進兩,三米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很便於隱蔽,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
戰士們在大抬桿里裝了比平時更多的火葯,鐵砂也裝的是最大號的。他們逐個仔細地調整小船上大抬桿的方向和角度,為了提高發射速度,他們不用葯捻,而直接用火葯將兩個「大抬桿的引火處連接起來。
他們把大抬桿牢牢地固定在小木船上,然後找到最佳的射擊位置,以便擴大殺傷面積。一切准備就緒,隊員孫革用火柴點燃了手中的檀香。大家都在靜靜地等待,就像以前在等待獵物出現一樣。
太陽偏西,敵人的汽艇劃破平靜的水面,嘟嘟地朝這邊駛來。狡猾的敵人把兩艘船的距離遠遠地拉開了,一前一後,如果出現情況可以互相照應。日軍汽艇愈來愈近的,上面架設的機槍已清晰可見。雁翎隊的隊員們當機立斷,決定集中火力打掉第一隻船,速戰速決。
伴隨著雷鳴般的響聲,一束束綠豆般大的鐵砂被准確地射向敵人。抬桿有力度啊,打出去的是一桶砂子。艇上的敵人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被報銷了一多半,有的中槍後還掉到水裡頭了。最後只剩下了一個扶舵的開船的人,他也受了傷。
後面的敵船發現情況後,立刻機槍步槍一起開火。糟糕的是雁翎隊的大抬桿剛打完,要裝火葯和鐵砂還需要幾分鍾的時間。此時,雁翎隊員們已處於敵人機槍的射程之內,而大抬桿即使裝好葯了,它的射程又夠不著敵人,對敵人形不成威脅。
憑著強大火力趕過來的敵人,向葦塘里拚命地開槍掃射。打了一陣後,見沒有任何動靜,敵人以為雁翎隊員早已被他們打死了,便小心翼翼地進入了蘆葦盪。可找了半天,連個雁翎隊員的人影也沒發現。原來,雁翎隊員在敵人趕來之前,迅速將鞋放在小船上,並把它推向另一片蘆葦地,他們則在高密的蘆葦和大片的荷葉掩護下,朝著相反的方向安全撤離了。
自從白洋淀出現了神勇的雁翎隊,使得進犯白洋淀的日偽軍惶惶不可終日,敵人從天津,保定等地調集了大批汽艇、汽船,一起出動,要對雁翎隊進行空前的掃盪,妄圖一舉消滅雁翎隊。一時間,敵人的巡邏汽艇穿梭般地在淀上橫沖直撞.這種馬力大,速度快,火力強的汽艇,將對雁翎隊的水上活動構成多大的威脅?能否達到他們消滅雁翎隊的目的?(來源:《科技博覽》)

❹ 《小兵張嘎》里的人物特點

小嘎子的性格特點
小嘎子的性格特點:頑皮、機敏、爭強好勝、富有心計。

張嘎(小嘎子):是抗戰電影和電視劇中的人物,講述的是抗戰時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境內的白洋淀有個男孩叫張嘎,他聰明勇敢,綽號嘎子。他還有夥伴分別是:善良勇敢的英子,憨厚可愛的胖墩以及膽小但卻講義氣的佟樂。

《小兵張嘎》:是《百年經典》中的一冊,《百年經典》所收作家,涵蓋了一百年來各個時期的兒童文學名家;遴選入集的,均為經過歷史和時間驗證的兒童文學精品;一些年輕作家的作品,問世時間雖稍短,但均為獲得評論界和廣大讀者一致好評、榮獲過全國大獎的佳品力作。作品樣式包括小說、童話、散文、詩歌、科學文藝、寓言諸品種。作者除大陸作家外也有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兒童文學名家。

小嘎子的原型
張嘎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誰,一直有諸多版本,這里就請《小兵張嘎》的原著作者徐光耀來揭一揭謎底。

傳說1:白洋淀雁翎隊員趙波

傳說一:在「嘎子」的故鄉白洋淀,就流傳了幾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老雁翎隊員趙波。

傳說2:魏巍筆下燕嘎子燕秀峰

傳說二:上個世紀80年代初,「燕嘎子」(燕秀峰,曾名燕嘎子)在天津被「發現」了。

傳說3:雁翎隊的小鬼張沉底

在白洋淀,我們走訪了當年的雁翎隊隊員、後任雁翎隊副隊長的孫革老人,孫老談了一個名叫「張沉底」的小鬼,認為他最接近「張嘎」原型,但後來參加八路軍跟部隊走了,再也杳無音信。

傳說4:徐光耀本人就是張嘎?

有些人曾傳說:「徐光耀本人就是『張嘎』。因他也是13歲就參加了八路軍,與『張嘎』同歲。」

徐老說:「形成「張嘎」的大量材料,都是在我的生活儲存中一點一點挖出來的」

對於這個問題,徐老鄭重而謙虛地說:非也!「我雖然是13歲當的八路,但我這個人是非常刻板的,很守規矩,全無靈動之氣,也沒有創立過可以名垂史冊的功勛。」

❺ 哪位朋友有老電影《獵字99》《雁翎隊》《我們村的年輕人(續集)》的下載地址幫忙發一下吧,誠心求。

http://www.7060.com/hddown/13760.html 獵字99
目前只找到這一部

❻ 小兵張嘎的原型是誰 詳細介紹一下

《小兵張嘎》原型、原雁翎隊隊員趙波

日本帝國主義兇殘的炮火摧毀了中國成千成萬孩子們的家庭,但是摧毀不了中華民族兒女們從血的教訓中覺醒了的團結精神。孩子們小小的靈魂開始明確地認清了他們小小國民的責任,開始以鐵的紀律鍛煉自己,大踏步地走上救亡的崗位。

他們的天真、堅決、勇敢、青春的吼聲,宣告了民族前途的光明!日本帝國主義殘殺了我們民族千萬的男女,然而我們民族復興的後備軍已經在炮火中長成。

「嘎子哥」赤手奪下偽軍槍

——訪電影《小兵張嘎》原型、原雁翎隊隊員趙波

駕槍排、頂荷葉、打鬼子、炸敵船,一部歷久彌新的紅色經典電影《小兵張嘎》使人們認識了抗日戰場上讓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淀上神兵」——雁翎隊。

但也許你還不知道,當年的3名雁翎隊員仍在白洋淀安度晚年,被認為是《小兵張嘎》原型之一的趙波就住在白洋淀深處的趙莊子村。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記者尋訪昔日的英雄,聆聽還在延續的美麗傳說。

趙波?白洋淀的人都知道

白洋淀位於河北省安新縣境內,當年參加過雁翎隊的游擊隊員前後近兩百人,目前仍然有三人生活在白洋淀,其中就有被認為是電影《小兵張嘎》原型之一的趙波老人。

家住趙莊子的趙波在整個白洋淀絕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從小張庄碼頭到趙莊子村有約16公里的水路,小船在蘆葦盪中穿行,耳邊似乎響起了當年雁翎隊戰士們的豪言壯語:「天當被地做床,蘆葦是屏障,喝淀中水吃人民糧,打敗鬼子保家鄉……」

1938年秋,為鎮壓白洋淀人民的反抗,日軍以「獻銅、獻鐵」為由,強迫白洋淀獵戶交出土槍土炮。針對這種情況,中共新安縣三區區委書記徐建、區長李剛義趕到獵戶集中的大張庄村,召集獵戶開會,揭露日軍收繳獵槍的陰謀,號召組織抗日武裝。當場有22名獵戶報名參加,並自帶槍排、大抬桿、火槍組成了由陳萬任隊長的抗日武裝。因為火槍和大抬桿的引火處易被水打濕,所以插上雁翎。又加上獵戶過去行圍打獵時,小船行駛像雁翎群飛翔的「人」字形,因而當時的縣委書記侯卓夫便為這支隊伍起名為「雁翎隊」。

這些年來,不知道有多少記者采訪過趙波老人,特別是近一段時間,中央級和地方媒體的記者幾乎踏破了老人家的門檻。而村裡人似乎也習慣了他這樣一位名人,聽說記者來找趙波,幾乎每個人都能順手指出他家的位置。

從鬼子眼皮底下轉移

趙波今年84歲,老人耳不聾眼不花,只是當年中過槍的右手有些萎縮。「雁翎隊成立後,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開展水上游擊戰,伏擊日偽軍過往船隻,截斷敵人的水上運輸線,端崗樓、拔除敵人的據點。」對當時打鬼子的情況,老人仍記憶猶新。

1938年,只有17歲的趙波參加了雁翎隊,當時的主要武器是大抬桿,一個抬桿里裝半斤火葯、一斤沙子,隊員對這個抬桿能否打鬼子沒有信心,「我們決定試一下。」

那天,趙北口的漢奸張德清帶著20多個日偽軍,乘著一隻汽船到新安據點。雁翎隊得知這一情況後,就派班長趙老群帶領10多名隊員,埋伏在王家寨和季莊子之間的葦塘里。下午3時,鬼子的汽船進入伏擊圈,日偽軍坐在船上,船上架著一挺歪把子機槍。一聲「打」的命令下達後,18個抬桿一起打響,鬼子的汽船受重創後逃跑,船上的8個偽軍當場被打死。

大抬桿的威力鼓舞了隊員的士氣。1941年3月,駐新安的日軍頭目龜本,從天津、保定調集了130多隻汽船,配合有步兵、騎兵,對白洋淀進行水、陸聯合「掃盪」。趙波還記得在大張庄附近的伏擊戰,當天早上8時,分別乘有60多名日偽軍的兩艘汽船向張庄開來,在開出一公里後,一艘汽船出了故障拋錨,而我們的偵察員沒有發現這一情況,所以,我們得到的情報是敵人只來了一艘汽船。

「鬼子的汽船開來後,我們就開火了,槍聲震動了整個白洋淀,日偽軍被打得暈頭轉向,我們剛要上鬼子的船,鬼子的第二艘汽船修好後開了過來,並向我們開火,壓得隊員們抬不起頭來。」

隊員們把小船開往葦塘,故意蹬翻,隊員們在水下每人頭頂著一個荷葉。鬼子調來了100多艘船,把葦塘圍個水泄不通,並向葦塘瘋狂掃射,蘆葦都被打掉了一截。天開始黑下來,隊員們踩著水,從鬼子的眼皮底下轉移到了安全地帶,清點人數,60多人一個不少。

虎口奪槍就是沒害怕過

最初沒有槍,只能「借」鬼子的槍打鬼子,趙波和另兩名隊員化裝成賣芋頭的小販去搶槍,「離城門越近,心裡越興奮,腿都打顫了。」一個偽軍從城裡走出來,趙波看到他的腰上別著一把王八盒子,和同伴瞄準時機,一下子就制服了偽軍。「我把槍攥在手裡不肯放,喜歡得要命,可說實話,我連槍怎麼開都不知道。最後連人帶槍都弄了回來。」

後來,從敵人手裡繳來的槍越來越多,民兵隊還自力更生,仿造出不少土槍。槍多了,任務也艱巨了,敵人在水區不少村莊建起了崗樓,妄想遏制雁翎隊的活動。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雁翎隊以智取勝,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分化瓦解,里應外合,端掉了敵人一個個崗樓,挫敗了敵人封鎖雁翎隊的陰謀。1942年,趙波還和戰友們化裝成鋤草的農民,到敵人據點埋炸葯,炸碉堡。「那時候年輕,干什麼都沒害怕過。」

雁翎隊員都是「嘎子哥」

趙波家掛滿了全國各地送來的錦旗,其中有不少寫著敬贈「老兵張嘎」。談到電影《小兵張嘎》,趙波說自己就是嘎子的原型,先前有不少媒體采訪白洋淀的老英雄時,總愛有意無意地尋找「小嘎子」的原型,趙波和仍健在的雁翎隊副隊長孫革都曾被當作「活嘎子」報道過。

讓老人驕傲的不是張嘎的原型,而是整個雁翎隊在抗戰時期取得的成績,老人說,雁翎隊利用白洋淀的有利地形,駕著小船藏匿於蘆葦叢中,伏擊日寇、鏟除漢奸,與敵人交戰70餘次,先後擊斃和俘獲了1000多名日偽軍,繳獲了大量軍火和軍用物資,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打擊敵人。

❼ 雁翎隊的故事

雁翎隊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在淀泊相連、葦壕縱橫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沒、來無影去無蹤的隊伍。他們時而化裝成漁民,巧端敵人崗樓,時而出沒在敵人運送物資的航線上,截獲敵人的軍火物資。

時而深入敵人的心臟,為民除掉通敵的漢奸,時而頭頂荷葉,嘴銜葦管,隱蔽在蘆葦叢中,伏擊敵人包運船。

這支令敵人聞風喪膽,令百姓歡欣鼓舞的隊伍,就是活躍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裝,人稱水上飛將軍的雁翎隊。

從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隊解放新安城,由30多人發展到100多人。雁翎隊利用冰上水上優勢,與敵人交戰70餘次,僅犧牲8人,卻擊斃、俘獲了日偽軍近千人,繳獲大量軍火和軍用物資。

(7)經典老版電影雁翎隊擴展閱讀:

白洋淀雁翎隊以水性好、善游擊著稱。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雁翎隊在冬日的冰面上依然穿梭自如。冬日裡白洋淀百里冰封,日寇認為蘆葦打光了。

雁翎隊隊員們無處藏身,正是消滅他們的最好時機。但恰恰相反,機智勇敢的隊員們通過自製冰橇在冰上行走如飛,而日寇的車輛無法駛上冰面,僅有的馬匹也在冰面上打滑。

雁翎隊利用敵人的這一弱點,一次次取得勝利。雁翎隊頻頻獲勝,離不開平日里的刻苦學習和訓練。

雖然白洋淀的漁民們都很會游泳,但為了能負重遊得更遠,他們在平日里一直堅持練習。隊員們為了防止槍支彈葯受潮,一隻手將槍支托出水面,反復練習單臂劃水。

此外,隊員們能夠一次次將敵人擊潰於水面上,與平日里認真學習軍事理論也大有關系。正是因為善於運用游擊、佯攻等戰術,雁翎隊也被人們贊為水上飛將軍。

白洋淀的男兒們在前方打仗,後方婦救會會員們也沒閑著。為雁翎隊隊員們縫補衣物,照顧負傷隊員是她們的日常工作。

雁翎隊之所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還能成功消滅日寇,依靠的就是人民戰爭:漁家兒女團結一心,男女參戰,形成強大的抗敵力量。

❽ 小兵張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小兵張嘎的主要內容是:

抗戰時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境內的白洋淀有個男孩叫張嘎,在鬼子的一次突襲中,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鬼子打死。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叔也被鬼子抓走了。

嘎子悲痛欲絕,他決心報仇,毅然出發去尋找打鬼子的地區隊伍。在路上,他誤把游擊隊排長羅金保當作漢奸,想繳他的槍而鬧出笑話。

後來,人小鬼大的嘎小子喬裝打扮成賣西瓜的小販,用木頭槍繳了胖翻譯的「真傢伙」。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回去,他竟動了「嘎」氣,將槍藏到了老鴰窩里,因而受到批評關了禁閉。

經過區隊長的教育,嘎子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一次戰斗中,他受了傷在老鄉家裡修養。游擊隊攻打敵人崗樓時,他偷偷從老鄉家裡跑回參戰,不幸在進城偵察時被捕。

在敵人面前,嘎子剛強不屈,並在戰斗中逃了出來,他配合游擊隊拔掉崗樓,救出了鍾亮。戰斗勝利了,區隊長代表部隊表揚了嘎子,獎勵給他一支真正的小手槍。嘎子高興極了,最終成了一名出色的小偵察員。終於,嘎子的家鄉解放了。

(8)經典老版電影雁翎隊擴展閱讀:

《小兵張嘎》中的張嘎原型是民兵抗日英雄趙波。據記載,趙波出生於1922年,1939年白洋淀抗日武裝雁翎隊成立,趙波擔任偵察員。

雁翎隊是水上抗日游擊隊。之所以叫「雁翎隊」,是因為游擊隊的武器落後,只有獵槍「大抬桿」和魚叉、大刀等。「大抬桿」是裝火葯和砂子射擊的,為了防止槍膛里的火葯沾水受潮,就在點火眼上插上一根大雁毛一一雁翎。

❾ 歷史上真有嘎子這個人嗎

張嘎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誰,一直有諸多版本,這里就請《小兵張嘎》的原著作者徐光耀來

電影小兵張嘎
揭一揭謎底。
傳說1:白洋淀雁翎隊員趙波
傳說一:在「嘎子」的故鄉白洋淀,就流傳了幾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老雁翎隊員趙波。
傳說2:魏巍筆下燕嘎子燕秀峰
傳說二:上個世紀80年代初,「燕嘎子」(燕秀峰,曾名燕嘎子)在天津被「發現」了。
傳說3:雁翎隊的小鬼張沉底
在白洋淀,我們走訪了當年的雁翎隊隊員、後任雁翎隊副隊長的孫革老人,孫老談了一個名叫「張沉底」的小鬼,認為他最接近「張嘎」原型,但後來參加八路軍跟部隊走了,再也杳無音信。
傳說4:徐光耀本人就是張嘎?
有些人曾傳說:「徐光耀本人就是『張嘎』。因他也是13歲就參加了八路軍,與『張嘎』同歲。」
徐老說:「形成「張嘎」的大量材料,都是在我的生活儲存中一點一點挖出來的」
對於這個問題,徐老鄭重而謙虛地說:非也!「我雖然是13歲當的八路,但我這個人是非常刻板的,很守規矩,全無靈動之氣,也沒有創立過可以名垂史冊的功勛。」
揭秘1:張嘎不是固定的某一個人
在民間,「張嘎」有不少傳說中的「原型」。

小說《小兵張嘎》
2005年5月6日,小病初愈的徐老欣然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就像母親談論自己的孩子一樣,已80高齡的徐老對於這個問題略帶興奮地娓娓道來:
關於「張嘎」原型的問題,我很想談兩個小人物,他們也是抗戰中最先引起我激奮和感佩的,他們是趙縣縣大隊的兩個小偵察員,一個叫「瞪眼虎」,一個叫「希特勒」。
那是1942年—1944年的事,那時我在寧晉縣大隊。寧晉縣和趙縣是鄰縣,我們兩個縣的部隊經常在作戰中有一些軍事配合,平常也有一些交往。我們寧晉縣大隊也有一些12、13歲的小偵察員,但他們沒有作出什麼突出的貢獻。鄰縣趙縣的兩個小偵察員「瞪眼虎」和「希特勒」就不一樣了。他倆不僅在趙縣很有名,而且在鄰近的幾個縣也聲名遠揚,是當時已經帶有英雄色彩的人物了。

結語(徐光耀):想來,如果說我的「張嘎」有原型,就是「瞪眼虎」和「希特勒」。因為當我這個寫作願望產生時,他倆就蹦了出來。但也可以說他倆不是原型,因為我並沒有采訪過他們,也並非根據他倆的事跡創作了「張嘎」。

❿ 請問哪本紅色經典書籍提到雁翎隊這支隊伍。。。。緊急。。。。跪求。。。。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編輯詩歌《雁翎隊》
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延安《解放日報》,作者:穆青 一代著名記者
穆青,祖籍河南杞縣,1921年生於安徽蚌埠。青少年時期受進步思想的影響,於1937年參加八路軍從事宣傳工作,1940年到延安,並就讀於魯迅藝術學院。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起到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當記者,開始了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新聞生涯。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後,他都有催人奮進的新聞力作問世。在擔任新華社社長的十餘年間,他為強化新華社的國家通訊社職能,並建成有影響的世界性通訊社,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
穆青一生撰寫和創作了大量新聞文字和攝影作品,新聞史上許多不朽的名篇都與他的名字連在一起。他采寫和參與采寫的《雁翎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歷史的審判》等新聞名篇,膾炙人口,廣受贊譽,影響了中國幾代讀者。他還出版有《穆青散文選》、《新聞工作散論》、《十個共產黨員》、《彩色的世界》等文字、攝影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