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紅柳綠柳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紅柳綠柳

發布時間: 2022-03-12 08:21:16

A. 花紅柳()

花紅柳綠

B. 紅柳的民間傳說

相傳,在亘古遙遠的年代。從古老的黃河到綿長的賀蘭山之間,有一片土肥水美的原野。那裡四季鮮花盛開,牧草茂盛,清澈的河水滋潤著這方土地和人民。住在在這里的人們辛勤的耕作,換來的是豐衣足食的年復一年的好光景。
這里就是號稱塞上江南的「寧夏川」,她不僅有「塞上江南」的美譽,而且據說還有一個「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這個「套」,指的就是位於黃河河套地區的寧夏川。可是在這個美麗的令人嚮往的土地上,卻流傳著一個叫人心碎的傳說。這個傳說已經流傳了千萬年。
原來靠近寧夏西北邊緣的騰格里大沙漠,一直向東南延伸過來,覆蓋著這片土地。從黃河灘到賀蘭山方圓幾千里寸草不生,是一片渺無人煙的荒沙戈壁。生活在賀蘭山的人們過著「衣不遮體,食不裹腹」的貧瘠日子。他們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這樣的貧苦生活,因為這方土地屬於「旱魔」。這個統治者,只有在每年按時收到獻給他的貢品,才會取出「雨珠」,沿著賀蘭山撒上幾滴,讓種在山腳下的莊稼,可以勉強有個收成來維持生計。
那一年,天大旱。因為旱魔沒有收到貢品,他拒絕下雨。
眼看山腳下綠油油的莊稼,打蔫了,發黃了,泛焦了。人們一年的辛苦就要泡湯了。
就在一個小村子裡,有個叫「紅」的小夥子,他是人們公認的英雄。「紅」曾經獨自一人在賀蘭山裡,殺死過野豬,生擒過豹子!還在單騎穿越戈壁沙漠時斗過群狼。
「紅」不忍看著鄉親們在旱魔的肆虐下受苦,他決心挑戰旱魔,讓人們可以重新擺脫旱魔統治。出征那天所有的人都來送他,每人帶來的都是從山上泉眼裡,背下來的一罐泉水。
「紅」把鄉親們送的泉水,倒進一隻鹿皮縫制的口袋,掛在腰上。他背著弓箭,插著一把開山斧,手裡提著一把三尖叉,告別鄉親們上路了。
「紅」獨自一人孤獨的走進了無比無際的沙海,一直向西走去。他必須穿越這片完全看不到邊際的沙海,因為旱魔的宮殿在騰格里沙漠的最深處。
「紅」在沙海里,走了整整十個晝夜,如果不是他精心的分配飲用鄉親送的那袋「鄉親水」,他也許不等穿過沙海就已經葬身在沙漠里。
終於在第十一天的早上,紅終於看到了金碧輝煌的一座宮殿,這就是旱魔居住的「旱宮」
「紅」與旱魔在宮外一連鬥了7天。
狂傲的旱魔並沒有動用他的屬從。可7天打下來卻無法叫這個年輕人認輸,反倒是旱魔產生了要收服「紅」為己所用的念頭。
他在第8天早上拼殺開始前對紅說:「年輕人,我們不要再打了!我雖然現在不能叫你認輸,可憑你現在的力量要打贏我也是不可能的!你是個不錯的年輕人,可以留在我身邊,我會給你一個很好的位置。說吧,你想要什麼?」
紅抹去臉上的污血,他已經是渾身是傷,完全成了一個「血人」!卻高傲的仰起頭顱,回答:「我要的東西,你給不了!除非你打死我,否則我一定和你拼殺到底!」
「我知道,你是來討『雨珠』的。你要它不就是為了下幾場雨,換個好收成可以糊口?來我這里就是永遠的風調雨順,可以過應有盡有的好日子。」旱魔誘惑著。
他從心裡賞識這個年輕的挑戰者。
「紅」仰面「哈哈」大笑,說:「風調雨順?應有盡有?好!只要你交出『雨珠』,從此退出河套,我甘願一死聽憑你處置!」
旱魔看了他一眼,搖搖頭,說:「年輕人,這又何苦?你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去換河套的風調雨順,值得嗎?就是被你做到了,你死了,你還能看到這里的風調雨順嗎?」
「紅」扶住拄在地上的鐵叉,身上、手上連褲腳里,都在不住的有血水流淌下來。這殷紅的鮮血一滴滴滲進了荒漠乾涸的土地。
他頑強地回答:「只要可以給河套的百姓換來一個可以風調雨順的家園,我甘願用死和你交換!」
旱魔終於知道,自己無法征服這個年輕人,有點惱羞成怒,露出猙獰的面容。他惡狠狠發出了吼叫。「你居然如此的愚蠢!要用自己的生命,為那些愚昧無知的老百姓放棄年輕的生命?好!我現在用自己的魔法賭咒,只要你敢把自己的血在沙漠里放干,你說的那方土地就一定會永遠的風調雨順!」
「紅」聽了這番話,毫不猶豫的拔出腰間的佩刀,割斷了自己的手腕……
鮮血像泉水,從「紅」的身體中流淌出來,流進乾涸的沙漠。「紅」慢慢看著旱魔倒在地上。
奇跡發生了,就在那些鮮血滲入的沙漠上,不斷長出一叢又一叢的細柳。它們不同於其它的柳樹,不是喬木,而是一叢叢的灌木。它們也不是尋常的綠色,而是一種在綠色里透出暗紅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的顏色。那些紅色的灌木柳簇擁著「紅」,彷彿護衛一具神靈。
旱魔獃獃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他的心被這個青年人徹底打敗了。旱魔尊重這個英雄式的年輕人,他遵守諾言,放出了雨珠。
從此以後,河套不再有旱情,寧夏川變成了風調雨順的米糧川。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叫「紅」的英雄,把那些細柳命名為紅柳,他們就是「紅」的化身。紅柳遍布在沙漠上,只要看見有紅柳的地方,就一定可以找到水源。因為紅柳所在之處,旱魔會主動退讓。旱魔曾經對著「紅」的屍體發誓:「你是唯一戰勝我的英雄,以後只要有你存在的地方,我都會退讓出來。」

C. 七八十年代的戲曲有哪些

六七十年代樣板戲。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1980 《白蛇傳》(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0 《屠夫狀元》(眉戶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0 《花牆會》(天沔花鼓戲)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0 《盜御馬》(京劇) 昆明電影製片廠
同年還拍攝了另一出裘派名劇《姚期》。
1981 《白奶奶醉酒》(河南越調)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1 《桃李梅》(吉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1 《紅娘》(京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1 《楊三姐告狀》(評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1 《李慧娘》(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1 《忠烈千秋》(保定老調)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1 《智收姜維》(河南越調)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1 《包公誤》(河南曲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
1982 《西施淚》(婺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2 《陞官記》(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湖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2 《清宮怨》(北京曲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
1982 《洛陽橋》(豫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2 《四姑娘》(川劇) 峨眉電影製片廠根據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改編。
1982 《紅柳綠柳》(萊蕪梆子) 山東電影製片廠
1982 《花燭淚》(越劇) 浙江電影製片廠
1983 《火焰山》(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3 《三打陶三春》(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3 《鄰里風波》(評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3 《呂布與貂蟬》(京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83 《哪吒》(河北梆子)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3 《嫁不出去的姑娘》(評劇) 河北電影製片廠
1983 《樊梨花》(豫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
1983 《皇親國戚》(龍江劇) 龍江電影製片廠
1983 《莫愁女》(越劇) 南京電影製片廠
1983 《真假美猴王》(京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4 《佘賽花》(晉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4 《五女拜壽》(越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4 《三全其美》(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4 《岳雲》(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4 《杜鵑女》(黃梅戲)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4 《風雨情緣》(豫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4 《龍女》(黃梅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4 《三關點帥》(晉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5 《花槍緣》(豫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6 《母老虎上轎》(黃梅戲)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6 《芙蓉女》(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6 《朱門玉碎》(黃梅戲)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6 《棒打薄情郎》(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6 《孟姜女》(黃梅戲)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6 《七奶奶》(豫劇)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1987 《斬花堂》(上黨梆子)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7 《千古一帝》(秦腔) 西安電影製片廠

D. 萊蕪梆子的歷史淵源

山東萊蕪梆子的音樂具有鮮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壯、高昂粗獷、剛勁挺拔、激烈奔放,氣氛熱烈,旋律平實、行腔流暢,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是中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之一,是萊蕪文化滋養而成的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奇葩。以萊蕪為中心的魯中腹地,少有其他民間戲曲流傳,百餘年來,萊蕪梆子曾是當地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是群眾親切的鄉音,具有很強的心理凝聚力。長於體現正劇,特別是喜劇氣氛。從這點講,它代表了爽直粗壯的泰沂山區人民的性格特點。因此深受山東省萊蕪及周邊地區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家鄉戲。
萊蕪梆子的劇種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由流行於魯西南一帶的梆子腔演變而來;二是由徽班傳授;三是由徽戲和梆子腔結合而成。這幾種說法雖都有一定的形成因素,但淵源關系與河北省贊皇絲弦卻很相近。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徽戲班奉調入京獻演,隨後,「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進京,其它許多徽班也紛紛向此開拓。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後,徽班「老陽春」沿運河、順驛道流入泰安一帶,後來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在此前後,陝西、甘肅一帶的秦腔經河南流傳到汶上地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本地梆子腔。這種梆子腔粗獷高昂,比徽戲更加符合當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因而影響不斷擴大。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為了爭取觀眾,以利自身發展,「老陽春」便逐步全盤吸收梆子腔這個藝術形式,開始了新的探索。在相當長的演出活動中,歷代班社都是徽戲和梆子戲同班並存,但不合二為一,演員既能演唱這一聲腔的戲,又能演唱那一聲腔的戲。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地演員越來越多,受當地方言、習俗和群眾愛好的影響越來越深,便逐漸改為以演唱梆子戲為主,徽戲的成分日益減少,以致絕跡。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變成為獨具特色的萊蕪梆子。清朝光緒末年到抗日戰爭爆發,為萊蕪梆子的興盛階段,專業班社數量可觀,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流行區域不斷擴大。
萊蕪梆子歷史上屬於民間藝術,以萊蕪、泰安、新泰為主要活動區域,後來流行於東至日照,西至平陰,南到臨沂,北抵濟南的廣大區域內,但以在萊蕪、泰安,新泰、沂源影響最深。在當地流傳著「跑斷腿,磨破腳,還不知趕上磨旦子(萊蕪梆子著名老藝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謠,可見其魅力之大,影響之廣。
1954年1月山東省萊蕪縣成立萊蕪縣民藝劇團,1956年更名為「萊蕪梆子劇團」,使該劇種得以進一步發展提高。1965年劇團晉京匯報演出《送豬記》,受到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彭真、葉劍英和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1975年又為慶祝建國26周年晉京獻禮演出《三定樁》,1977年《三定樁》赴廣交會為130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演出。1982年初又到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演出《紅柳綠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其中《三定樁》和《紅柳綠柳》分別由上影廠、「八一」廠和山東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並先後有《借閨女》等幾個劇目被省、市電視台錄制,其中《借閨女》被中央電視台轉播。
現代戲《正月十五雪打燈》獲1995年度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996年參加文化部在西安舉辦的全國梆子戲優秀劇目交流演出,榮獲七項獎。1997年,現代戲《雪野風情》獲山東省第四屆精品工程獎。現代戲《好兒好女》、《大山魂》、《釣魚人》先後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推媳婦》2000年12月參加全國部分省市農村題材小戲調演在長安大戲院演出,2002年參加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群星獎」優秀劇目展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前往觀看,給予高度評價 。
1850年前後,徽班經運河入山東,定居在泰安縣夏張鎮王侍郞家的「老陽春」班,是徽班之一。此後,滸於汶上一帶的梆子,經常與徽調同台演出,逐漸結合。1874年成立了科班「小陽春」班,1895年在萊蕪北勺山成立了「長順」班,繼而成立了吉慶等十幾個科班。
1954年1月成立了萊蕪縣民藝劇團,1956年改名為「萊蕪梆子」劇團。自建國以來,萊蕪梆子劇團挖掘、整理、改編、上演了傳統劇目384個,改編、移植、創作上演了現代戲260個,其中《送豬記》、《三定樁》、《紅柳綠柳》、《借閨女》晉京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揚和接見。1977年《三定樁》赴廣交會為一百三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演出。《三定樁》、《紅柳綠柳》分別被搬上銀幕。1990年劇團被文化部命為「全國編演現代戲先進單位」,是全國現代戲年會會員團。1992年小戲《推媳婦》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展演並獲獎,2000年12月參加全國省市農村題材小戲調演在長安大戲院演出,得到了首都專家高度評價。2002年,參加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群星獎優秀劇目展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前往觀看,給予高度評價。現代戲《正月十五雪打燈》獲1995年度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996年,該劇在西安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梆子戲優秀劇目交流演出」,榮獲七項大獎。1997年,現代戲第四屆《雪野風情》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999年,現代戲《好兒好女》獲山東省第五屆「精品工程獎」,參加第六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演出獲劇目一等獎,2000年榮獲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二等獎。2001年,現代戲《大山魂》獲山東省第六屆「精品工程」獎,參加山東省第七屆文化藝術節演出獲劇目三等獎。2003年現代戲《釣魚人》獲山東省第七屆「精品工程」獎。
我團常年堅持送戲下鄉,平均每年演出達到300餘場。傳統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借閨女》、《王華買爹》、《王華下書》、《王華登基》、《穆柯寨》、《佘太君辭朝》、《十五貫》、《逼婚記》、《孫安動本》等30多個,其中有《借閨女》等12個傳統劇目被齊魯音像出版社錄制出版。
為了演出市場的需求,我團還組織演出各類大型歌舞、廣告類演出,進一步拓寬了演出市場。
現劇團擁有演職人員70名,其中國家一級演員及一級演奏員6名,二級演員、二級演奏員18名,三級演員、演奏員28名。
2008年,萊蕪梆子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 三定樁的劇種簡介

「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謳」,高亢激昂,豪邁奔放,風格獨特,歷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的奇葩。
萊蕪梆子的劇種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由流行於魯西南一帶的梆子腔演變而來;二是由徽班傳授;三是由徽戲和梆子腔結合而成。這幾種說法雖都有一定的形成因素,但淵源關系與河北省贊皇絲弦卻很相近。
萊蕪梆子歷史上屬於民間藝術,以萊蕪、泰安、新泰為主要活動區域,後來流行於東至日照,西至平陰,南到臨沂,北抵濟南的廣大區域內。
1954年1月山東省萊蕪縣成立萊蕪縣民藝劇團,1956年更名為「萊蕪梆子劇團」,使該劇種得以進一步發展提高。
1965年劇團晉京匯報演出《送豬記》,受到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彭真、葉劍英和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1975年又為慶祝建國26周年晉京獻禮演出《三定樁》,1977年《三定樁》赴廣交會為130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演出。1982年初又到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演出《紅柳綠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
其中《三定樁》和《紅柳綠柳》分別由上影廠、「八一」廠和山東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並先後有《借閨女》等幾個劇目被省、市電視台錄制,其中《借閨女》被中央電視台轉播。

F. 花紅柳祿乘綠等於綠柳紅花,問花紅柳綠各等於多少

花紅柳祿乘綠等於綠柳紅花
1089×9
=9801
所以
花=1,紅=0,柳=8,綠=9

G. 紅柳柳花

紅柳柳花花苞苞米米飯飯菜菜刀刀口口外外邊邊角角落落下下來

H. 紅柳枝的葉子是什麼樣的

紅柳又名檉柳,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互生,披針形,鱗片狀,小而密生,呈淺藍綠色。小枝下垂,纖細如絲,婀娜可愛。總狀花序集生於當年枝頂,組成圓錐狀復花序;花粉紅色,夏秋開花,有時一年開三次花。蒴果10月成熟,通常不結實。

檉柳的老枝紅紫色或淡棕色。由於生活在惡劣環境中,葉子變得很小,像鱗片一樣密生於枝上,每個葉子只有1—3毫米長。在綠色的嫩枝頂部生出圓錐形的花序,花小而密,粉紅色,淡雅俏麗。檉柳的花期很長,從每年的5月到9月,不斷抽生新的花序,老花謝了,新花又開放了。幾個月內,三起三落,綿延不絕,所以有的地方也稱它「三春柳」。

I. 李玲君的介紹

有兩位李玲君。均為女性。第一位: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成就:曾在電影《渡江偵察記》《紅柳綠柳》《海盜的女兒》、電視劇《猜黨員》及呂劇《雙玉蟬》《青山梅》等二十多出戲中擔任主要角色,成功地塑造了各種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形象。第二位:煙台市呂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專工青衣、兼花旦。系中國戲劇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