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血戰孟良崮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血戰孟良崮

發布時間: 2023-04-01 00:50:15

A. 反映孟良崮戰役張靈敏的電影都有哪些

最經典的就是老電影《紅日》,後面拍的很多電影也有次情節,比如說三大戰役,還有開國大典

B. 大決戰孟良崮戰役第幾集

大決戰孟良崮戰役是沒有的。因為大決戰是淮海戰役1990年拍攝的戰爭電影,不是孟良崮戰役。孟良崮戰役是電視劇紅日。那是遼沈戰役剛剛結束,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統一指揮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役,而孟良崮是華東野戰軍殲滅國民黨第74師,在孟良崮打的一次戰役。

C. 電視劇和電影紅日就是根據孟良崮戰役改編的

電視劇和電影《紅日》都是根據孟良崮戰役改編的,電視劇長些時間也近些。

D. 哪個戰爭片里有孟良崮戰役

紅日,專門介紹孟良崮

E. 我想看看有關孟良崮戰役的電影,有誰知道哪裡可以下載,謝謝大家了!!

電影選擇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為背景,講述了戰爭期間一名蘇聯狙擊英雄瓦西里和一名德國狙擊高手高寧少校之間的對峙決斗,並穿插描述了瓦西里和女戰士塔尼婭、政治委員丹尼洛夫之間戀情糾葛。這部電影無論在思想性還是場面製作、藝術水平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可謂是二戰電影的絕佳精品。

當我們這一代人出生時,二戰已經離去快三十年了。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長期和平的時代。對我們來說,從小認識的戰爭,是和英雄的形象分不開的,是凱歌式的甜糖。不論從小時看過的諸如《南征北戰》、《董存瑞》還是長大後看到的《孟良崮》、《挺進大別山》,都是我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戰士的光輝形象,都是戰斗中的歡歌笑語和輕而易舉的勝利,看不出戰爭有多殘酷,看不到英雄的內心世界。在我們眼裡,戰爭是最有趣、最激動人心的游戲。

以前我也經常看到一些蘇聯拍的二戰電影,例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等等,和中國的戰爭電影如出一轍,都是表現領袖的沉穩,戰士的豪言壯語,最後是很輕松的勝利。極度美化的戰爭場景有時還令今天的年輕人後悔為什麼不出生在那個英雄的年代!直到後來看過一些歐美表現戰爭的電影後,才對戰爭有了新的認識。但《兵臨城下》則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戰爭和英雄的觀念。

這是一部按西方人的眼光拍攝的社會主義國家戰爭電影。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敵視,西方導演對蘇聯戰爭期間的軍民生活作了毫不客氣的揭露,更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英雄製造模式進行了嘲諷。電影一開始,就展現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血腥和殘酷,展現規模宏大的血腥戰爭場面。陰暗的天空下,伏爾加河岸邊,濃濃的黑煙,河上漂浮的屍體,遠處四處驚慌逃散的人群,天空中盤旋的德國轟炸機,蘇聯的運兵船,在驚恐中上岸直接沖上前線的年輕戰士。這一切,將我們對戰爭的美好回憶一掃而光。

瓦西里來自烏拉爾山區的一個普通獵人家庭,長期狩獵生活練就一身好槍法。可隨部隊到達斯大林格勒後,卻連一支槍也沒有,赤手空拳上了戰場。這些可憐的蘇聯士兵,年輕的臉寵上露出恐懼和悲傷,卻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上戰場當了德國兵的活靶子。瓦西里靠著機智和靈活在戰場上活了下來,在堆積如山的屍體中碰到了政治委員丹尼洛夫。在丹尼洛夫面前,他用一支撿來的槍連斃5敵,其中3名是德國軍官,引起了丹尼洛夫的注意和贊賞。回來後,丹尼洛夫在新上司赫路曉夫面前推薦了瓦西里,並主張將瓦西里樹為英雄典型,四處吹捧,以激勵蘇軍的士氣。這樣,一個蘇聯英雄--神槍手瓦西里就誕生了!他狙擊消滅德軍士兵的數字直線上升,達到數百人。(其中很多是丹尼洛夫編的)這是一個典型的社會主義製造英雄模式!

瓦西里成為名人後,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壓力,不得不整天面對生死的瞬間交替。可就在這時,德軍為了壓制蘇軍狙擊手,派出了狙擊學校校長---神槍手高寧少校,專門來斯大林格勒槍殺瓦西里!一場真正的對決開始了。蘇聯英雄的稱號讓瓦西里沒有退路,他只有兩種選擇:勝利或死亡。

在一連串的較力中,瓦西里明顯處於下風,英雄的稱號讓瓦西里無法施展和迴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而在這時,他又碰到了漂亮的莫斯科大學女大學生---女戰士塔妮亞,戰爭的血腥殘酷讓兩顆年輕的心碰在一起。在極度恐懼的戰場環境中,兩人在宿營地睡眠的人群堆里偷偷擁吻做愛,用感情來緩解高度緊張的戰爭情緒。也許是這種感情,讓瓦西里明白了生活的晗義,他不想再當英雄,不想再成為德軍狙擊手天天追殺的目標,他請求丹尼洛夫不要再宣傳他,讓他做一名普通的「戰士」。至此為止,作為英雄的「瓦西里」已經死了,瓦西里只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他以後和高寧少校間的決斗不再有政治意義,而只是西方騎士間的決斗。

看到此,身感同受,社會主義式的製造英雄模式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兵臨城下》這部電影告訴我們,英雄其實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人為的光環掩蓋不住英雄內心的脆弱。

讓.雅克.阿諾在這里抨擊了蘇聯製造英雄的模式,揭露許多曾大肆宣傳的英雄的真面目。但電影的目的並不如此。一個人為的英雄倒下了,可卻讓我感到了更多的英雄存在。瓦西里不是百戰百勝的英雄,可他極其敏銳的反應力和預感力,極好的槍法和耐性,都證明了他是一個十分出色的狙擊手。他的女友塔妮亞,一個莫斯科大學的畢業生,多次拒絕調到沒有危險的蘇軍總部當翻譯,而是堅決留在前線直接打擊敵人,因為她對殺害她父母的德國法西斯充滿仇恨,因為她的愛人瓦西里正在戰場!政治委員丹尼洛夫,處心積慮想法激勵蘇軍的士氣,他用社會主義模式製造了英雄瓦西里,並時時維護瓦西里的安全。他也愛塔妮亞,多次保護塔妮亞,在塔妮亞受傷後,他以為塔妮亞已經死了,帶著對法西斯的痛恨,決心為瓦西里和高寧的決斗劃上句號,用自已做為靶子引高寧出來,壯烈戰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丹尼洛夫是一名稱職的政治委員和紅軍軍官,他同樣是一名蘇聯英雄。劇中的少年沙查,假裝投降德軍,多次在瓦西里和高寧少校之間穿插,為蘇軍提供情報,引誘高寧出來,為瓦西里消滅高寧創造條件,可最後卻被高寧少校弔死。看到這里,我心裡無比感動,沙查雖然沒有象瓦西里那樣被宣傳歌頌,卻是地地道道的蘇聯式「王二小」,是真正的蘇聯小英雄。

通過看《兵臨城下》,使我重新認識了戰爭,更重新認識了英雄!也許西方導演在極力抨擊蘇式英雄的形象,可我們通過電影卻實實在在地看到了無數英勇無畏的,真正的蘇聯英雄。瓦西里、塔妮亞、丹尼洛夫、沙查,每一個都代表了二戰中浴血奮戰的蘇軍軍民的形象。就連看起來凶惡的蘇軍統帥赫路曉夫,他鋼鐵般的抗戰意志和決心也令我肅然起敬!在德軍的瘋狂進攻面前,赫路曉夫說:我不要我的小夥子們被嚇得屁滾尿流,我要他們鼓起勇氣,一步也不後退!看到這里,和我們中國抗戰時的將領相比,差距是多麼大!日軍進攻南京時,唐生智也是信誓旦旦,可一旦日軍到了城下,一馬當先向西逃跑!想想這就是原因,為什麼一個民族強大一個民族衰弱的原因,那就是在生死面前作為民族精英們是如何選擇的!

在《兵臨城下》這部電影里,戰爭英雄的神話破滅了,可得到了更高水平的重生!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許多令人疑問的地方和不足。電影中滲透著西方導演攻擊社會主義的許多意識。其中很多是真實的反映,如一些紅軍戰士因為後退便被自已的督戰隊射殺。對白中攻擊蘇聯肅反擴大化。我相信這些都是真實的,貝利亞曾提出「紅軍戰士不許後退」的格言被斯大林採用,確實有紅軍戰士因為後退被槍斃的事例。但電影中確實有許多誇大之詞,例如蘇軍士兵兩人一支槍,赤手空拳上戰場我就難以相信,要知道二戰中蘇軍的火力是十分強的。

在狙擊技術上,片中編排也有不當之處。瓦西里和高寧少校都是狙擊高手,可片中最後結局高寧少校卻是犯了極其低級的錯誤,自動現身讓瓦西里射殺,這不是一個狙擊高手所為,不合邏輯!!

電影並不一定就是史實的原樣回顧,但通過電影可以再現歷史的氛圍,暇不掩瑜,《兵臨城下》確是一部精品的二戰片,值得一看!

F. 抗日電影有哪些

《南征北戰》,是國產戰爭片里程碑。

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幾乎都對孟良崮戰役有所耳聞,小說與影視作品的影響是主要原因。幾部與孟良崮相關的作品相隔的時間剛好也是5年。孟良崮戰役結束5年後,著名戰爭片《南征北戰》(1952版)殺青上映; 5年後的1957年,吳強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紅日》;又過了5年,《紅日》改編為劇本,在導演過多部革命題材電影的湯曉丹執導下開拍並於次年被搬上熒幕。

從時間上來看,1952年由湯曉丹執導的《南征北戰》算是第一部涉及孟良崮戰役的電影。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中國戰爭電影的「老三戰」,即《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征北戰》,其中以《南征北戰》的場面最為宏大,堪稱中國戰爭電影的里程碑。不過《南征北戰》並非一部歷史紀實類電影,裡面也並未直接提及「孟良崮」地名,而是將1947年山東戰場上發生的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融合後再創作而成。

《南征北戰》的片頭註明時間是1947年,也提及蘇中七戰七捷等歷史背景。影片前一段幾乎都是軍隊在撤退,戰士們心有不甘滿腹牢騷的畫面,對應歷史,這顯然是在萊蕪戰役之前,華東野戰軍在冰天雪地中向北機動,由於那次北撤的命令來得突然,很多華野戰士的確是糊里糊塗的行軍,自嘲「我們成了壓路機」,充滿埋怨。而畫面切換到國民黨一方時,國民黨將領張軍長和李軍長登場,張軍長樣貌俊朗,年輕氣盛,鋒芒畢露,大有要與「共軍」一決高下的氣勢,與人們印象中的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的形象相吻合。而李軍長呢,年紀稍長,行事也較為穩重,會上還被張軍長批評「保存實力」。有人說這李軍長的原型是李天霞,但考慮到影片融合了萊蕪與孟良崮兩場大戰,筆者認為李軍長應該暗指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長官李仙洲。

G. 孟良崮戰役簡介 孟良崮戰役全過程是怎樣的

孟良崮戰役
1947年3月,蔣介石派湯恩伯率領45萬兵力,向山東解放區發起大規模進攻。國民黨軍採取密集靠攏、齊頭並進的戰術,使華東野戰軍不易捕捉戰機。根據這一情況。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及時指使華東野戰軍,不要急,「只要有耐心,總有殲敵機會。」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等指揮下,不斷後撤,佯裝敗退的樣子,使國民黨放心前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急於建功,脫離兩翼,孤軍深入。華東野戰軍迅速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將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壓縮包圍在山東蒙陰東南的孟良崮地區。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是蔣介石的典範部隊,師長張靈甫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他在抗日戰爭中建有功勛,應當受到尊重,不過此人仗著蔣介石的器重,驕橫異常。
按照粟裕以往的打法都是先打弱敵,張靈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有危險,而且國民黨軍一直在求與共軍決戰而不能,所以當粟裕穿插包圍了整編第七十四師後,張靈甫不是尋求突圍,反倒趁機將部隊拉上孟良崮堅守待援,以求來個反包圍、中心開花的決戰。
幾個錯誤導致張靈甫徹底失敗。一個是孟良崮是個大石頭包,倉促之間無法建立工事;第二,更致命的因素是他身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居然不知道國民黨軍同僚不會出死力救他。由此可以看出失敗的不是張靈甫,而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

當蔣介石得知整編第七十四師被圍的消息,立即調10個整編師的兵力前往救援,以期內外夾擊,聚殲華東野戰軍於孟良崮。可是只有黃百韜一個師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粟裕的阻擊部隊比黃百韜早一分鍾搶佔了制高點,黃百韜寸步難行,被阻擋在外圍。
孟良崮戰役粟裕以五倍以上的絕對優勢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三萬餘人,張靈甫被擊斃,粟裕以禮相葬,從容打掃戰場後揚長而去。面對慘敗,蔣介石痛徹心扉,陳毅則興奮地揮灑詩篇。
此役被譽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是十分准確的,解放後被拍成電影《紅日》。

H.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

有網友曾說過,看電影《紅日》怎麼這么像《南征北戰》呢。

沒錯,這兩部電影取材的 歷史 時間段和事件大體相同,因此在很多劇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這兩部電影還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紅日》對 歷史 事件和 歷史 人物是偏於寫實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戰斗過程都是 歷史 上真實存在的,而且改編幅度並不算大。

因此,《紅日》算是老電影里對解放戰爭描寫比較細致和真實的一部電影,觀賞價值和 歷史 參考價值極高,只是有些寫實也曾給這部電影帶來麻煩。

本文將從《紅日》創作背景、拍攝過程、角色和演員等各方面回顧一下這部電影。

一、經典小說由六縱指揮員創作

電影《紅日》改編自同名小說,而小說的創作者則是孟良崮戰役的親歷者,華野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

華野六縱,和整編七十四師就是一對宿敵。早在蘇北漣水之戰時雙方就打得不可開交,二戰漣水,當時還叫六師的六縱損失慘重還丟了漣水城,指揮員王必成差點被撤職,但同時他們也把七十四師打得傷了元氣,為孟良崮覆滅埋下了伏筆。

從漣水撤退到萊蕪戰役,再到孟良崮決戰,六縱最終報了仇。在戰役結束後,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看到躺在門板上的張靈甫遺體,他大為感慨,從此立下了將漣水到孟良崮這個過程寫成一部小說的決心。

1957年,在經過艱苦寫作後,《紅日》出版,這部小說得到了漣水、萊蕪和孟良崮戰役親歷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揮員的幫助,再加上吳強對參戰部隊的了解,以及對國民黨被俘官兵的采訪,因此其 歷史 價值和文學價值都極高。

2019年,《紅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小說典藏。

二、《紅日》拍攝並不順利

《紅日》的電影劇本從1960年2月開始籌備,但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多重挫折,有關部門對劇本情節、人物等細節意見不一,導致劇組創作幾易其稿,最終在一年多以後,第五稿才正式通過。

上海電影製片廠馬上組織演員們去體驗生活,我軍演員和當年《南征北戰》劇組一樣去了崇明島駐軍那裡,而飾演張靈甫和參謀長的演員舒適和程之則去了一個特殊的地方,南京軍事學院。因為當年七十四師的參謀長魏振鉞彼時正在那裡當軍事教員,他向兩位主演全面介紹了七十四師覆滅的經過以及張靈甫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

劇組到山東外景地拍攝時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大家都吃不飽吃不好,導致很多人腸胃鬧病,飾演團長劉勝的里坡發揮農業特長,弄來了蘿卜種和茄子秧在劇組駐地旁邊種,雖然沒有油水,起碼部分解決了劇組人員吃不飽的問題。

飾演七十四師旅長的於飛,在片中的吃相很粗獷,顯得不像是一個高級將領,這裡面除了人物塑造的需要之外,弄不好也和劇組吃不飽有關吧。

《紅日》在集中拍攝時趕上夏天,但片中有不少冬天的戲,演員們只能穿著棉襖演戲,尤其是室內戲更為艱苦,飾演我軍參謀長的中叔皇甚至中暑暈倒。

該片在拍攝完成後,雖然在陳毅元帥的過問下順利上映,但之前在過審時也曾遇到過一些困難,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上,尤其是關於「美化」張靈甫和「醜化」我軍戰士方面。

三、《紅日》的演員和人物

《紅日》和《南征北戰》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該片的部隊層級劃分很清晰,從軍長、師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到戰士,其中只有師一級和營一級的人物刻畫較少,其他各層級都有代表性角色,其中著墨最重的主要是三個角色。

軍長沈振新,飾演者張伐。

沈振新這個角色的原型明顯是時任六縱司令員王必成,但王必成的外號是王老虎,和沈振新的氣質有些出入,張伐飾演的沈振新明顯比較儒雅和睿智。

其實,筆者認為,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但不一定就必須完全照搬王必成的氣質,在片中並沒有我軍更高領導露面(只有聲音),因此在沈振新身上也可能融入了更高級指揮員如粟裕的某些氣質特徵。

張伐是一位著名英俊小生,飾演軍人似乎不是強項,單就沈振新這個人物來說,他塑造地相當不錯,喜怒不形於色,僅用眉毛和眼神就可完美演繹情緒變化。因此你不能說張伐演王必成不像,應該說他演沈振新很好。

團長劉勝,飾演者里坡

劉勝的原型應該是六縱戰將劉盛起,他帶領部隊在搶占垛庄和攻佔孟良崮主峰戰斗中表現出色,不過他並沒有像片中劉勝一樣不幸犧牲。

里坡飾演的劉勝,在打仗時很有沖勁,符合那個時代中層指揮員的形象,只是年紀稍顯大了一些。

連長石東根,飾演者楊在葆

這個角色有人說有原型,也有人沒有原型,筆者認為這個人物應該是沒有具體原型的,因為石東根的形象符合很多基層指揮員的樣子。

石東根在片中是一個有些魯莽又很可愛的連長,打仗時嗷嗷叫,獲勝時得意忘形,他酒後挑著敵人帽子騎馬飛奔的鏡頭是這部電影的經典場面。

但也就是這個場面,在後來引起了諸多責難,有很多人認為石東根這個樣子是在醜化解放軍戰士。

但是,《紅日》的作者吳強不這么認為,很多真正打過仗的軍人也不這么認為,據楊在葆回憶,當時很多部隊的人看了電影都打聽,這小子是哪部隊的,演得也太像一個兵了。

當年出演該片時,楊在葆還是一個在校學生,他天生形象就比較粗獷,雖是大學生卻把一個有點兒痞氣的石東根演得很傳神,直到幾十年後,即使楊在葆演了那麼多角色,走在大街上依然會有人拉住他:你是《紅日》里的連長吧。

有意思的是,幾十年後電視劇《紅日》開拍,飾演石東根的演員耿樂和楊在葆年輕時幾乎一個模樣,真是神奇的選角。

在國民黨方面,《紅日》塑造的角色並不多,戲份主要集中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和參謀長魏振鉞身上,其中張靈甫是重中之重。

張靈甫這個人物傳說很多,比較臉譜化的形象就是驕橫,《南征北戰》里的項堃主要表現的就是這個方面。

熟悉 歷史 的讀者知道,實際上張靈甫的形象是多面的,比如他是 歷史 系出身,又會寫一手好書法,因此別看很會打仗,實際上他還有儒將的一面。

此外, 歷史 上的張靈甫並不是頭腦發熱導致被圍殲在孟良崮的,實際上他是國民黨前線將領里對戰場感知比較敏銳也比較正確的一位,這一點像他的老上級王耀武,二打漣水時他的巧妙戰術就讓六縱損失慘重。真正將張靈甫送上絕路的是他的偶像和湯恩伯。

因此,《紅日》劇組塑造張靈甫時力求真實,選擇的演員也是大帥哥舒適。

看看這張舒適年輕時的照片,顏值絕不比張靈甫低,而且兩人長相還有很多相似之處。

片中的張靈甫,表現出了驕橫,也表現出了睿智,更有在大敵當前危急時刻鎮定自若的表現,除了試圖假投降一幕顯得有些狼狽之外,他從頭至尾在形象上都是一個出色的高級將領。

甚至於劇組在最後擊斃張靈甫的畫面處理上都非常有分寸,用了一隻手和一把槍就拍完了,顯然更藝術的同時也保留了張靈甫的形象。

以筆者對 歷史 的了解,《紅日》 里的張靈甫不論是顏值、氣質還是表現,可以算是各種影視劇中最貼近真實人物的一個了。

只是,劇組這樣的設計也引來了責難,那就是涉嫌美化張靈甫,但飾演張靈甫的演員舒適認為,把敵人塑造聰明一些更能彰顯我們勝利的偉大。

參謀長,飾演者程之

這個參謀長的原型就是七十四師參謀長魏振鉞,他為劇組提供了很多資料,再加上他當時正擔任南京軍事學院教官,因此這個參謀長的形象和張靈甫一樣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

程之是當時上海電影製片廠「四個壞蛋」之一,他演技精湛同時嗓音也很有特點,只是大家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寶貝袈裟」。

多說一位,主要演員之外,筆者印象比較深的還有飾演阿菊的張桂蘭,沒有別的原因,主要是她的形象太突出了,算是那個時代的女神吧。

四、《紅日》對細節的真實塑造

電影《紅日》的取景地就在山東,因此一山一水一村一落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現。

《紅日》對細節的塑造也非常出色,筆者舉幾個例子:

連長石東根的手錶,電影一開始的漣水戰役,石東根看時間用的是大個的鬧鍾,平時由通訊員背著。

萊蕪戰役時,石東根繳獲了一隻手錶直接戴在了自己手腕上,他後來意識到這是錯誤的,又讓通訊員將手錶上交歸公。

等到孟良崮戰役時,團長劉勝將手錶發給石東根使用。

一塊手錶,連接三個戰役,中間還涉及到部隊三大紀律,可謂是一個經典的道具。

幾門大炮,開頭漣水戰役,這幾門大炮的使用者是七十四師,用來炮轟漣水城。

到影片結尾,同款的幾門大炮再次出現,使用者是解放軍,用來炮轟孟良崮主峰,雖然影片沒有直接用台詞交代,但足以說明問題。

《紅日》里還有一個細節非常棒,那就是關於「解放戰士」的,萊蕪戰役時解放軍俘虜了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軍。但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這個老兵油子對七十四師心懷畏懼,遭到了戰士的反駁。

到孟良崮戰役關鍵時刻時,這位解放戰士在戰友感召和鼓勵下沖上了主峰,立了戰功。

這個關於解放戰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視劇里少見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見,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再現。

最後說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紅日》里機槍手在沖鋒時,身後居然還跟著一位扛彈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麼多軍事影視劇,這真是又普通又罕見的場面。

綜上,《紅日》這部電影,雖然在描寫孟良崮戰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對細節人物的刻畫非常真實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藝術價值和 歷史 價值都相當高,屬於老電影里的精品之作。

I. 我父親想看老電影(紅日)

http://two.host520.com/ltxxlr.asp?ID=3912原 著:吳 強
編 劇:瞿白音
導 演:湯曉丹
主 演:張 伐 高 博 中叔皇
李 農 里 坡 楊在葆

Part1 http://www.megaupload.com/?d=37EU10HM
Part2 http://www.megaupload.com/?d=NM4QRIQ6
Part3 http://www.megaupload.com/?d=JL80VXNR

【影片簡介】

《紅日》拍攝於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於1947年的「孟良崮之戰」,這場聞名中外的慘烈戰役對交戰雙方有著存亡絕續的意義。1947年5月13日到16日三天的時間里,72萬人在孟良崮決一死戰。戰勝的一方多年後樹起了一座永久性紀念物,以銘記在戰役中為了勝利不惜犧牲的人。戰敗的一方兩年後敗退台灣,之後建立軍人祠,將戰死的主將張靈甫敬為「烈士」第一人,以銘記殺身成仁的陣亡將士。

影片盡量客觀地塑造了國共雙方的各級將領達20多人,從軍師團到連排班,人物眾多,卻個個鮮活生動,是為經典。

【戰爭背景】

時 間:1947年5月
地 點:山東戰場
對 手:黨國五大主力之首74師 vs 華東野戰軍
結 局:「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紅日》的背景是六縱,司令王必成(江南王老虎),政委江渭清,副司令是赫赫有名的皮定均。

粟裕說,只有經過敗仗考驗的部隊,才會成為真正的英雄部隊。六縱就是這樣的英雄部隊。

在47年5月,毛澤東在陝北被胡宗南追得滿山跑,林彪剛剛安定住松花江防線正在三下江南,華東被逼到山東腹地,劉鄧要等到6月30日才開始過黃河挺進大別山。

血戰孟良崮在軍史和軍事史上的地位都是無以比擬的。 該戰斗,六縱也是最出色的部隊,終於報了「二戰鏈水」慘敗於74師的一箭之仇。

圖:2003年7月,長影,崔永元和程前,
背景的院子就是正在被拆除的長春電影製片廠,
殘垣斷壁正好拍攝了轟炸後的場景。
《電影傳奇紅日之昔日燃燒的戰場》:http://www.megaupload.com/?d=3LIPEIXR

【紅日之紅—曾經燃燒的戰場】

曾親歷孟良崮戰役的軍旅作家吳強在戰爭結束10年後,用紀實與虛構兼備的筆觸寫成宏篇巨著《紅日》;以戰爭片聞名的大導演湯曉丹在餓肚子的1963年,拍成經典影片《紅日》。

關於一場驚天動地的戰役,國共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成敗卻瞬間逆轉;

關於一支王牌部隊,74師擁有精良裝備、倍數於我方的力量和傳奇師長,卻不可思議的潰敗,更留下「張靈甫之死」的不解之謎;

關於一部經典影片的產生,編劇、導演、創作人員始終倍受煎熬;投資堪稱天價,卻餓暈了主要演員;

關於一部電影的命運,前後不過一年,贊譽和批判,翻雲覆雨;它的主創人員們也經歷了太多東西……《電影傳奇》解密不為人知的歷史傳奇和電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