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大都會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大都會

發布時間: 2023-01-27 16:11:33

⑴ 求一部動畫電影的名字

應該是《大都會》。

劇情簡介:

在未來的大都會里社會分為兩個階層。建立並策劃了整個城市賴以運轉的龐大機器的是以強·弗萊德森(阿弗萊德·阿貝爾飾)為首的資本家,他們生活在富麗堂皇的摩天大廈之內;靠勞動以雙手建立了機器並日夜維護的則是廣大的工人團體,他們群居於黑暗的地下城。有一天,在弗萊德森為子女修建的美麗花園中,他的兒子弗雷德(古斯塔夫·弗勒里希飾)對工人之女瑪麗婭(布里吉特·赫爾姆飾)一見鍾情,追隨她進入了地下工廠城,親歷機器事故。被悲慘景象驚呆的弗雷德決定追隨瑪麗婭;與此同時,對工人傳單不解的弗萊德森則求助於過去的科學家對頭洛特汪(盧度·格連·羅格飾)。洛特汪建造出一個以瑪麗婭面目出現的機器人,試圖煽動工人暴亂,徹底摧毀弗萊德森的機器世界。

創作背景

希特勒非常喜歡該片,多年後試圖說服導演為納粹效勞,但遭到拒絕。影片初映時遭到廣泛排斥,其中一個原因是大蕭條時期的德國最大的問題不是工人累死累活,而是找不到工作。該片是當年最龐大的電影製作,共拍攝兩百萬英尺膠卷,僱用25000名男演員、11000名女演員和750名兒童演員

⑵ 求《大都會》(1927德國)科幻電影開天之作_百度雲盤,感激不盡。

《大都會》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YyT4AdExlEuB3LIY6AGVQ

提取碼: rrc1

《大都會》是一部由大衛·柯南伯格執導,羅伯特·帕丁森、 傑伊·巴魯切爾和保羅·吉亞瑪提等聯袂出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2012年5月25日在法國戛納電影節率先上映。該片主要敘述一名年僅28歲的億萬富翁穿行於曼哈頓繁華街市的24小時冒險歷程,途中他遇到了很多人和事。這位財產過億的青年富翁,由於股市異常,他的全部財產在一天之內化為泡影。

⑶ 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耗資五百萬馬克是什麼概念

那是一戰之前的事了,那是的馬克還是比較值錢的,一戰後的馬克就是廢紙了。
廢話說多了,《大都會》號稱世界科幻電影史上的喜馬拉雅山,並不是虛名的,其中許多場景的模具造型與群眾戲都是刷新了當時的記錄,那500萬馬克的投資應該和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一個檔次,也就是2億左右。和現在好萊塢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比起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以當時的電影投資而言,這無疑是自殺的行為。現在沒有哪家電影公司會以為一部電影的票房失敗而倒閉,《大都會》可以說是開創了大投資的歷史先河。。。。。

⑷ 求,羅伯特·帕丁森2012電影《大都會》的下載地址。

《大都會》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HZ12YqHPwmAGl96dZcsveg

提取碼:pgiv

《大都會》是一部由大衛·柯南伯格執導,羅伯特·帕丁森、傑伊·巴魯切爾和保羅·吉亞瑪提等聯袂出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2012年5月25日在法國戛納電影節率先上映。該片主要敘述一名年僅28歲的億萬富翁穿行於曼哈頓繁華街市的24小時冒險歷程,途中他遇到了很多人和事。

⑸ 一部美國科幻電影

世界知名科幻電影編年簡表(1970-1979)

最早給科幻電影帶來藝術內涵的,是那時的一些經典科幻小說。如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英國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爾斯的《隱身人》、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等等,都被各國影人搬上銀幕。其中,影片《化身博士》在解放前還在中國放映過。盡管編導在改編原作時不可能完全保留其藝術魅力,但小說本身出色的思想內涵還是多少能保存下來的。與此同時,當時的蘇聯電影界也將《阿埃里塔》搬上了銀幕。

1926年,德國電影界推出了默片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巨片《大都會》,這部影片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科幻藝術領域,被視為二十世紀十大影片之一。影片耗資達7百萬馬克,拍攝時間長達16個月,動員演員多達三萬餘人,最後完成的影片長達四個小時。所有這些紀錄不僅在當時,也保持了幾十年內。

《大都會》代表了電影界內部在科幻藝術領域的原創能力,也把科幻電影的藝術性提高了一大步。這部電影情節完整,主題深刻。畫面、音樂極富美感,一掃科幻電影僅僅涉及魔法而與藝術無緣的歷史。

在同時,能夠體現電影界自己的原創能力的科幻片還有《賭徒--馬布斯博士》、《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奇遇記》、《人魔》、《叛國者》等。其中頗有硬科幻色彩的德國影片《F?T?P不回答》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影響。

正在科幻電影穩步走向更深的藝術殿堂時,二次大戰的爆發中斷了這一進程。

二、二戰以後到70年代科幻電影的低潮區,也可算是文藝期。

二戰以後,科幻電影開始復甦。大量科幻經典的再拍攝成了其中一個重要力量。這其中,完成於1953年的《星際戰爭》成為影響最大的一部。這部影片改編於威爾斯的《兩個星球的戰爭》,除了將背景由英國改為美國外,也根據將近半個世紀的科技發展改變或添加了一些內容。不過情節整體上延續了原來的故事。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科幻電影發展到今天,是一步步積累起來的漫長過程。以今天的眼光看,它的表現手法已經很幼稚了。特別是影片開始時用了很大一段時間介紹太陽系各行星的自然狀況,說明為什麼火星人最後選擇地球作為入侵目標,這種科普式的段落已經不存在於今天的科幻電影里了。

五十年代,日本電影人製作了他們最成功的系列科幻電影《哥斯拉》。這是一個身高百米,沉睡千年的恐龍式巨怪,在原子彈襲擊東京時被驚醒,從此與人類為敵。日本的"哥斯拉"形象與美國好萊塢後來的改編不同,代表著被人類侵害的大自然的反抗,有著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悲劇色彩。

冷戰格局的維持和西方思想界的動盪,也在外部影響著科幻電影。導演奇才庫布里克將黑色幽默帶入科幻電影中,拍攝了名片《奇愛博士》。這部科幻電影辛辣地諷刺了西方世界的戰爭狂人。在隨後拍攝的《發條桔子》里,現代派荒誕離奇的表現手法和當時流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結合在一起,展示了社會生活的虛無和恐怖。這是一部幾乎完全沒有特技的科幻電影,它能夠在電影史上站住腳,依靠的是深刻的思想內涵。1966年發表的著名科幻短篇《獻給阿傑爾農的花》很快被改編成科幻電影《查理》。主演羅伯斯滕還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1968年,《太空漫遊2001年》和《人猿行星》兩部巨片相繼問世,使那個時代的科幻電影達到了高峰。《人猿行星》改編自彼埃爾?布爾的同名小說。影片細致地表現了人類文明的困境和危機。片尾處主人公在自由女神廢墟上的鏡頭堪稱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

同年出品的《太空漫遊2001年》改編自克拉克的同名科幻小說,也吸取了《童年的終結》等作品的一些思想。該片成本巨大,場面恢宏。也忠實地體現了克拉克原作的思想主題:在渺小的人類面前,宏偉的宇宙完全是一種冷漠的存在。這部影片在電影語言上精雕細刻,堪稱藝術精品。

1973年,美國還產生了一部在當時影響平平的科幻片《西部世界》。後來,製作人拍攝了它的續集《未來世界》,在美國科幻電影史上也沒有留下什麼反響。但《未來世界》卻是文革之後中國人接觸到的第一部科幻電影,它擁有的中國觀眾遠遠多於美國觀眾。

日本人將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搬上銀幕,大獲成功。電影忠誠於原作,在渲染民族危機時沒有過多的民族主義情緒。不久,日本又製作了一部類似的影片《首都消失》,描寫日本首都東京被連電波都無法穿透的濃霧鎖閉,日本科學家尋求解救辦法的故事。這部片子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色彩遠不及《日本沉沒》。

不過,直到那時為止,科幻電影普遍被視為票房毒葯。像節奏緩慢的《2001年太空漫遊》如果拿到今天放映,會令半數以上的青少年觀眾昏昏欲睡。科幻電影市場日益下滑,一直到七十年代末。

三、高科技時代的科幻電影(70年代中期以後至今)

1977年,盧卡斯執導的《星球大戰》與觀眾見面。這部影片不僅挽救了每況愈下的科幻電影市場,而且開創了科幻電影的新時代--高科技時代。在此之前,科幻電影的特技水準與其它片種不相上下,而從此以後,科幻電影成了最新特技技術的實驗場,領導著電影特技的發展方向。

《星球大戰》的情節十分簡單,復制了科幻文藝史上早期"太空劇"的特徵。不過,盧卡斯根據日本武士文化構築的"傑迪武士"還是提高了影片的內涵,使之染上濃郁的東方神秘主義色彩。在迄今為止製作的四部《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中,以第二集《帝國反擊戰》的思想境界最高。這不僅因為它是四部影片中惟一的悲劇,而且因為滲透在整部影片中的宿命感與使命感。影片結尾盧克與父親在搏鬥中相認的場面令人如梗在喉。可以說,去掉了與"傑迪武士"有關的情節,那些單純的太空大戰情節吸引不了那麼多觀眾。

盧卡斯在藝術上的潛力有限,製作完《星球大戰》第三集《傑迪的歸來》後便放棄導演工作,轉而去搞電影特技公司,研究新的拍攝技術服務於其他製作人。其中以數字特技為最出色。這種特技技術與當年的有聲片一樣,徹底地改變了電影的風貌。

與《星球大戰》同時,情節更為單純的《超人》也是科幻電影高科技時代的到來標志。這部影片改編自三十年代開始的美國同名連環畫,並以無懈可擊的特技製作贏得巨量觀眾。不過,真正能在藝術水準上給科幻電影以提高的,還是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是在"電視時代"成長起來的第一代美國人。他自己也承認,看書遠比看影視作品要困難。他的父親曾經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志《類似》的忠實讀者。在這些影響下,斯皮爾伯格從小便養成了電影思維的習慣,並且把科幻作為其電影生涯的主要題材寶庫。

《E?T》的誕生,標志著藝術在科幻電影中的勝利。這部影片的特技並不復雜,情節也很簡單。能夠贏得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無數觀眾的,是影片的童真情懷與濃郁的感情色彩。從《侏羅紀公園》直到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慧》為止,兒童一直是斯皮爾伯格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這些兒童角色並不是出現在他的兒童片中,而是被用來與成人世界進行對比,揭示成人世界的枯燥乏味、虛偽無情。這種表現手法幾乎是斯皮爾伯格的特殊標志。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爾伯格不僅是科幻電影大師,同時也是拍攝紀實風格影片的大師。從早期的《太陽帝國》、到晚近的《拯救大兵雷恩》,在情節的真實性方面,斯皮爾伯格達到了電影界的巔峰水平。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實際上體現著科幻藝術的內在規律:用寫實的手法表現超現實情節。

八十年代另一部值得稱道的科幻片是《回到未來》。主人公自八十年代回到五十年代,遇到自己尚未相識的父母,由此展開一系列喜劇情節。這是一部傳統的時代旅行題材作品,但在斯皮爾伯格的監制之下,成為一部展示代際文化變遷的作品。影片中,主人公向年輕時的父母和他們的同學彈奏搖滾樂,然後向目瞪口呆的觀眾們說,將來你們會聽懂的。這句台詞裡麵包含著對代際文化沖突的展示。

好萊塢向來盛產電影的續集,特別是一些高票房收入的影片,如《異形》系列和《蝙蝠俠》,這兩部片子的票房都很高,而且一連都是四集,異形和人,誰是真正的異形,其實險惡的人心比表面上兇殘的異形更可怕,而且這兩部片子的視覺特級都很棒,特別是異形系列,可以感受到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和大衛.芬奇的不同風格。

在表現人性受到機械文化侵蝕這個主題上,《機械戰警》一片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影片中,一名警員在執行任務時身負重傷,大部分身體機能已經停止。科學家們將他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少部分存活機體分離出來,配以機械肢體,於是他成為刀槍不入,威力強大的《機械戰警》。但是影片最重要的情節,是機械戰警從深埋的記憶中找回「自己的前世"的過程。這個在法律上已經死亡的人,逐漸恢復了人的情感與道德觀。於是在觀眾看來,他主要不是一個威力無窮的角色,而是一個頗值得同情的人。比如主人公因為失去了人類的身體,只能遠遠地關注自己妻子。觀眾莫不為之感動。

1990年,《全面回憶》與觀眾見面。在片中,人類已經可以為自己植入各種記憶。一個助紂為虐的間諜為了打入反叛者內部,將全新的記憶植入自己的頭腦,使自己成為一個新人,並最終受到反叛者的信任。就在反叛者即將被掃盪的時候,新的自我卻反叛了舊的自我,站到受害者一邊推翻了火星獨裁者的統治。這部影片除了浩大的場面外,對人的個性本質的描述也令人無法忘懷。

《終結者》可是說是我目前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科幻題材的電影,電影中特別是續集中的電腦特技水平開創了進入九十年代的特技新水平,我們驚嘆液體機器人的變形及其鍥而不舍的工作精神,這一點上,無疑是我們人類所欽佩的和沒有的,在影片中,導演極力賦予機器人所謂的人性,教他們如何更好的生活和相處,在這一點上大大地豐富了影片中僵硬的硬碰硬的機器人之間的對抗,深化了影片的主題。

1995年,在當時創下世界電影成本紀錄的《水世界》以票房慘敗而收場,但那卻是一部藝術上極為出色的影片。影片描寫了在被水淹沒的世界上,一群群蒙昧狀態的人尋找"干土"的過程。其間當然不乏追逐打鬥的場面。但是,影片對原始狀態生活環境的描繪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是背景,甚至演員的言行舉止間也剔除了"文化"的痕跡。粗獷和蠻荒的風格貫穿影片始終。

要藝術還是要視覺奇跡,往往也是科幻片編導需要調和的兩個動力。畢竟許多觀眾看科幻片,為的就是欣賞其中的視覺奇跡。在《彗星撞地球》一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種動力的調和。全片的絕大部分時間里沒有多少特技畫面,一直是用現實主義手法,講述大災難前人類社會的各種反應,讓災難成為試驗,激發出個人在平時難以表現的內心世界。情節和人物塑造都臻上乘。在結尾處,編導還是製造了前所未有的銀幕奇觀:幾百英尺高的海浪沖上大陸,灌滿內地的山川平原。沒有結尾幾分鍾的鏡頭,《彗星撞地球》算不上是一部科幻片。而沒有前面的大部分情節,《彗星撞地球》也算不上一部有藝術水準的科幻片。相比之下,同題材的《世界末日》被製作成驚險樣式的影片,自始至終地保持著快節奏。

1999年出現的《黑客帝國》給二十世紀的科幻電影留下了一個出色的結尾。這部獲得奧斯卡多種獎項的影片除了驚人的數碼特技外,其思想內涵也是高超的。異化這個主題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達到令人不寒而慄的程度。影片結尾處,世界在主人公的眼裡還原為流動的數字,帶給觀眾的是深厚的宗教般的開悟體驗。

科幻電影之所以在美國開辟了高科技時代,並不單單是美國的技術優勢和金錢使然。對電影真實性的追求應該是更重要的動力。讓觀眾把奇跡當作奇跡,和讓觀眾把奇跡當成現實的東西來接受,這是從低到高兩種層次的電影表現手法。在銀幕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有什麼是不可信的。這應該說是整個電影的藝術追求,當然也是科幻電影這個片種的藝術追求。美國科幻片的編導們持之以恆地力求將"不可能"變為"很可信",這才是那些眼花繚亂的特技技術得以發明出來的動力所在。

科幻電影的高科技時代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科幻電影代替了科幻圖書,成為科幻藝術的主流媒體。直觀的科幻電影配上簡單的字幕,可以迅速流傳到世界各地,為不同文化的人們所欣賞。現在我們走進街邊任何一家音像製品商店,都能很方便地找到這個時代的美國著名科幻電影的光碟。如果哪家商店沒有這方面的存貨,會被認為是品種不全。

其次,自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世界各國均有科幻電影佳作產生的局面,被美國科幻電影一統天下所取代。整整二十年間,世界其它地方能達到美國科幻片水準的歐洲電影作品只有法國呂克?貝松導演的《第五元素》。

對於大量觀看科幻電影的愛好者來講,這種局面也帶來一種枯燥感。因為美國科幻電影畢竟有它自己的風格。只接觸一種風格的科幻片,慢慢就會覺得乏味。

世紀末另一部影片也體現了科幻電影的藝術水準,那就是《入侵腦細胞》。影片中的變態殺手將受害女子囚禁在地下室的水箱里,漫漫地放水將她殺死。當警方抓到殺手時,他已經因為發病而永遠昏迷。警方請心理學家運用先進技術,進入殺手的夢境,尋找受害人被囚禁的地點。這部電影的意識流色彩非常強烈。但更令人稱奇的是,意識流本來以非理性為邏輯出發點,而這部過半時間由意識流畫面組成的影片,出發點卻是非常理性的科學技術。這也是科幻藝術特殊表現力的體現。

⑹ 大都會誰看過一部老的無聲電影

http://www.vv11.com/down/6520.shtml
驢?http://lib.verycd.com/2004/11/25/0000027608.html

德國著名導演弗里茨.朗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是默片時代的科幻經典。影片虛構了一個未來時代的城市,等級分明,上層階級居住在半空中的豪華住宅,工人們則住在深深的地底,終年不見天日,操縱維持整個城市正常運轉的機器。統治者的兒子則天真單純,整天無憂無慮地在頂樓的花園中玩耍。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個少年遇到了工人的女兒馬利婭並愛上了她。這帶他進入了工人的世界,看到了危險的工作環境和繁重的勞動,心中十分震驚。與此同時,統治者發現工人在秘密集會,而馬利婭正是集會的召集者,她號召工人忍耐、等待。盡管如此,統治者仍然感到危險,她讓發明家製造了一個和馬利婭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代替後者在工人中散播仇恨。假馬利婭煽動工人們毀壞了中央控制機,導致大水淹沒工人住宅區。危急時刻,真馬利婭逃出囚籠,和趕來的統治者的兒子一起,拯救了瀕臨滅頂之災的工人們的孩子。最後,認清真相的工人們將假馬利婭像女巫一樣架上火刑台燒死,而統治者和工頭的手也握在一起,象徵和解的終於來臨。

每個世代的人都有他們對未來的想像,不論是基於對現實的恐懼,或是對明天的期待,不同時代的人們總會以其當代的思考基準繪制各自的未來藍圖。佛列茲朗的電影《大都會》,則更進一步將工業革命、啟蒙運動以來人們對科學、機械的崇拜加以檢視、質疑與批判。
影片以具象的場景設計與空間建構創造出機械化未來世界的虛擬時空,運用視覺藝術的立即效果,引領觀眾走入佛列茲朗的未來觀,在那樣一個奠基於機械美學而創造的冰冷空間里,佛列茲朗讓我們看到了:大量生產的結果並非人人平等,反而是貧富差距的擴大與階級對立的日趨惡化,甚至導致如片中發生的勞資對立與工人革命;機械文明的過度發展所帶來的也並非更美好的明天,而可能是人性的泯滅,一如片中邪惡的科學家及其所創造的機械人瑪麗亞。因此,對科學文明的質疑與檢視,也就成為貫穿《大都會》全劇的主題思想。
就影片的敘事結構觀之,《大都會》巧妙地運用資本家之子與工人領袖瑪麗亞交往的主線,將大都會中具有不同象徵意義的、不同層級的人、事編織納入主題,高高在上、不知民間疾苦的資本家,代表了上層階級的剝削與冷漠,行事極端的科學家則諷喻當代科學主義的偏執發展,象徵救贖力量的瑪麗亞則被冠以聖母之名,片尾洪水沖毀都會城、眾人獲救一事,更是運用了水的意象與聖經諾亞方舟的隱喻相互輝映,深入闡述本片的主題意旨。
未來派建築大師聖愛利亞〈St.Elia〉曾說:「建築是居住的機械〈Machine for Living〉」,佛列茲朗於《大都會》中的空間調度即奠基於此,但影片中一幢幢巨大、鋼鐵、冰冷的機械式建築,反而成為佛列茲朗藉以批判科技文明壓制人性的最佳利器,透過視覺構圖與明暗光影的對比處理,所有的機械產物成為人類生存揮之不去的陰影,占據極大比例的生存空間而威脅、壓迫人類的生存。影片中心性扭曲的上層階級與遭受生活迫害的下層階級,在佛列茲朗的眼中,或許都是機械文明的受害者!
人的未來究竟會如何?面對未知的明天,佛列茲朗以視覺影像的論證,提出了他對機械文明、資本主義過度發展的恐懼,但不論時代如何演變,人們對不可知的未來再如何恐懼,或許就如同佛列茲朗藉瑪麗亞一角一再強調的,只有懷抱愛與希望,人類才有更光明的未來!

還有一部手冢的大都會,卡通片,在電驢上下載,我做的源。

⑺ 1927年電影《大都會》1024或1280高清下載地址有嗎懸賞

《大都會》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u9jx

Freder(Gustav Frhlich 飾)是大都會主宰 Joh Fredersen(Alfred Abel 飾)的兒子。經一位聖潔姑娘(Brigitte Helm 飾)啟示,Freder 來到地下目睹了在此勞作的勞工們悲慘的境遇。Freder 向父親進言,想改變勞工們的處境。但 Joh 不為所動,卻對從勞工們身上發現的地圖感到憂慮。為弄清地圖所示,Joh 不得不向老對頭 Rotwang(Rudolf Klein-Rogge 飾)求教。地圖所示究竟為何地?勞工們為何要去那裡?

⑻ 評《大都會》(1927)

——無能的心和無解的「次要矛盾」。

手-腦-心,意味著矛盾可以調和,然而在朗的導演下,卻只有腦和手的矛盾可以調和。老弗雷德和洛宏的矛盾,洛宏和瑪麗婭的矛盾,瑪麗婭和瑪麗婭的矛盾……在劇中不僅是不可調和的,而且是要為手和腦的調和而犧牲的。這就是希特勒對待德國社會的態度,用科學家、知識分子和少數族裔轉移社會矛盾。這是德國電影在本體論上的《紐倫堡法案》。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並不能掩蓋弗里茨對政治強人的渴望。

在《大都會》里,弗里茨·朗既解構了盧德主義,又解構了工業資本主義。機器人帶領工人摧毀機器,似乎是在暗示,煽動革命的終將被革命摧毀。資本家放任工人摧毀自己的機器,彷彿是在明示,機器並非權力必不可少的標志。暴動和生產力皆不可取,只剩下陰謀和意志。指使機器人帶領工人摧毀機器的工業資本家不可能再是尊重自由市場的經濟人,而只能是納粹元首式的政治強人。

美國影評人安德魯·薩里斯這樣評價《大都會》導演弗里茨·朗:「即便世界上從來沒有過希特勒這樣一個人,那麼朗也會在銀幕上創造出來。」

身為半個猶太人,擔心被納粹迫害而流亡美國的朗,卻發現美國人對「超人」不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凡人的故事。所以,朗的主人公只能成為愛德華·羅賓遜那種容易犯錯的普通男人,或者格倫·福特似的顧家警察。呼喚政治強人的終為強人所累。

⑼ 大都市這部電影怎麼樣

很好看
《大都會》的同名原著描寫發生在一天之內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個二十八歲的億萬富翁,生活在紐約。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斷攫取新的東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車穿過紐約市去理發。路上,他不停和相關人員開會,商討日幣的漲跌情況;他遇到一場反對全球化的遊行示威——後來這場示威變成了一場騷亂;他的車子穿過一支送葬的隊伍;安全主管向他報告:有個精神錯亂的前雇員正伺機殺他。2003年出版的《大都會》被認為是近年來美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網路)

作為風格化的作品,特別是柯南伯格的作品,《大都會》晦澀難懂是必然。以《暴力史》最為出名,貌似柯南伯格每部作品都會談論「暴力」。《大都會》原著談論的就是暴力——與互聯網經濟泡沫掛鉤的暴力。這樣題材的小說被柯南伯格拿來改編一點也不奇怪。

首先,這是一部話癆電影;其次,柯南伯格cult電影的風格在《大都會》里被大量運用:骯臟的街道,大篇幅的城市夜景,突然而來的暴力。從視覺觀賞角度來說,本片風格化的影像很具觀賞價值,本就故事性不強的電影,看的就是一種「柯南伯格式」的感覺。怪異的台詞,角色們總是死人一樣的表情,柯南伯格就是要讓你感到壓抑和不適,末日般的氛圍貫穿整部電影。
簡單點說,主人公艾瑞克是個不快樂的年輕人。他的不快樂源於孤獨,迷茫,和外界帶給他的焦慮。在這個角色的塑造上,我覺得柯南伯格是成功的,他把艾瑞克這個人物塑造得很飽滿,鏡頭也幾乎每秒不離男一號。艾瑞克經常表情僵硬(孤獨);每天都要體檢一次(憂慮);很喜歡做愛(壓抑),還喜歡與別人談論經濟現象,但資產上億的他真的在意嗎?我覺得答案是不。除了片尾知道自已要被槍殺那場戲,艾瑞克就只是在影片中段,得知自己喜歡的嘻哈歌手去世後才情緒激動,泣不成聲。影片穿插這段戲是有點讓人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個人覺得那是為了側面表現艾瑞克對變幻莫測的經濟市場並真正不在意而為之。關於這點,最有力的論據在影片最後一段戲——艾瑞克與他精神錯亂的前雇員時長幾十分鍾的對峙。前雇員一直在指責艾瑞克的種種行徑,還試圖為殺艾瑞克找一個「正當理由」。而艾瑞克總是說些有的沒的,彷彿他就是一個受到別人的威脅後很直接地保護自己的動物。綜合來看,艾瑞克代表了華爾街那些衣裝革履、冷酷蠻橫的企業家們。有時候,復雜的問題之所以被簡單地解決掉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使用了暴力。艾瑞克真正崩潰是在被一個混混惡意地抹了一臉蛋糕後,而他崩潰後的直接表現就是使用暴力,用保鏢的槍殺了保鏢,之後去理發的那場戲——無厘頭的經典一幕,大段無關緊要的台詞和行為很「昆丁」。這段戲多次聚焦了艾瑞克那張死人一般的臉,有讓人不寒而慄的效果。
似乎「暴力」是一個貶義詞,但我們真的很難真正評判社會上那些企業家的暴力「行事」是對是錯,經濟社會之復雜程度難以想像。甚至在一些地方,經濟的目標和功能被無限制地引伸和泛化,經濟頭腦徹底置換了文化頭腦,導致文化建設的弱化和扭曲。我不知道《大都會》是否在主要表現這點,但我確信這是它所要表達的一個事實——這是一個讓人無望的、用金錢堆積起來的反烏托邦的世界。由此,我覺得《大都會》有它自己的藝術魅力,並且與現實社會達到了連接後這種藝術魅力就升華為了藝術價值。
作為羅伯特·帕丁森想證明演技的作品,他給人的感覺是百分百投入的,這值得鼓勵,當然也離不開柯南伯格對他的辛苦調教。帕丁森在念台詞的時候就給人一種陰森感,再配上那張冷峻的臉龐,柯南伯格選擇他飾演艾瑞克頗具成效。出場很短的朱麗葉·比諾什奉獻了出位的表演,和帕丁森「擦槍走火」那幕很有視覺沖擊力......
《大都會》有一個關鍵的元素,那就是「無政府主義」。「經濟泡沫」的破裂引發了反全球化的示威,示威一旦失去被約束性就會失去控制,從而演變成騷動、暴亂。可以清楚地看到艾瑞克對外界的暴亂並不在意,彷彿一個磕過葯的億萬富翁在享受著「噪音」把他拖入迷幻深淵的感覺。老鼠,這個不受普遍大眾喜歡的動物,在《大都會》里被暴動者諷刺性地比喻為流通貨幣,拜金主義的崩塌,往往正是這種暴動所提倡的「信仰回歸,文明回歸」所致。試想一下,如果某一天老鼠真的變成了貨幣流通,那這種原本被人們厭惡的動物會不會變得人見人愛呢?

⑽ [電影下載大都會.BD高清1280中英雙字種子下載地址有么謝恩公!

《大都會》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H92r9twDx6CE8gjNA6B8g

提取碼: mtw5

《大都會》是一部由大衛·柯南伯格執導,羅伯特·帕丁森、傑伊·巴魯切爾和保羅·吉亞瑪提等聯袂出演的劇情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