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斯拉夫橋電影的橋在哪裡
南斯拉夫橋電影的橋在黑山北部,橫跨歐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峽谷,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全長366米。它初建於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炸毀,後於1946年重建並保留至今,《橋》就是根據當年游擊隊炸橋的史實改編並在此拍攝的。《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斯·佩洛維奇、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伊·加洛等人主演。
劇情簡介
1944年,德軍投入重兵守衛南斯拉夫境內的一座大橋,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博士處心積慮防止南遊擊隊的攻擊。同一時間,游擊隊少校「老虎」(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飾)接到上級命令:為阻止德軍匯合,必須在七天之內找到建橋工程師將橋炸毀。
老虎與老戰友——爆破專家扎瓦多尼(博·德沃爾尼克飾)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諾、沉默寡言的戰士狄希、曾參與建橋的游擊隊員曼納,組成了一支行動小隊。老虎從蓋世太保手中救出工程師,在接近大橋的過程中與德國護衛軍隊發生激戰,有游擊隊員與聯絡員犧牲了,但也有新的力量補充進來。在破解了德軍的間諜滲入之後,游擊隊員們終於將大橋炸毀。
『貳』 記得有個美國電影,他們最後死的還有3個人。最後把橋炸了。橋��
樓主記錯了
這個其實是南斯拉夫電影《橋》
《橋》(Мост),南斯拉夫電影名(1969年),這部影片描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該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叄』 求前南斯拉夫電影——《橋》影評
南斯拉夫電影《橋》講述的是二戰期間,一群游擊隊員在極其危險與艱苦的條件下炸掉一座美麗的橋,成功阻斷德軍退路的故事。中國與南斯拉夫雖然相隔遙遠,但是奇跡般心靈相通,這部電影在中國的影響力遠超它在其他國家所取得的成就,而義大利語插曲《啊!朋友再見》在配上中文歌詞後成為七十時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
電影很容易看懂,雖然情節撲朔迷離,甚至一度非常緊張,也沒有超脫英雄主義的范疇。巴塔飾演的老虎是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著冷靜使他戰勝了一次次生死考驗,最終完成了任務。但影片決不是歌頌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由抗擊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發形成的,他們來源廣泛,卻因為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們成了「朋友」。
朋友,在電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老虎與薩瓦多尼的朋友關系來自於以前的並肩戰斗,相互信任,從而結下的深厚友誼。薩瓦多尼與班比諾的朋友關系是在後者對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與尊重中得以確立,並成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與迪希,曾經一起戰斗,但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猜疑,曼奈犧牲前與迪希的冰釋前嫌令觀眾扼腕興嗟,嘆息友誼只是短暫的瞬間。在影片中,「朋友」是對革命戰友的親切稱謂,感動觀眾的同時,也在感動著劇中人。片中工程師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麗的大橋為榮,他有些孤傲,對國家利益的蔑視顯得不近人情,但是他還是親手炸掉了大橋,並將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麼感動了他,讓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確的決定?答案還是「朋友」。薩瓦多尼親手炸死班比諾使得後者不被敵人俘虜,與工程師炸掉自己的大橋求得本民族的勝利,如出一轍。歌里唱到「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七個人的團隊最後僅剩下四個人,朋友都已經遠去,剩下的只是伴隨著斷橋的空谷餘音。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戰中去世。而這個地區說著多種語言的各民族卻煥發了空前的凝聚力,並在戰後成立了一個團結的國家。在電影中,對付德國人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員,不是單純的塞爾維亞人,而是泛意義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現為克羅埃西亞人,甚至義大利人也是這個游擊小組中重要的成員。國際主義,以超脫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敵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敵人。中國觀眾看著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出生入死、足智多謀、勇敢幹練,自然也回憶到了二戰時期我們的游擊隊對日本侵略者進行的滋擾戰術,這種感同身受是這部電影能夠在中國獲得強烈認同的主要原因。
看過《電影傳奇》為這部電影製作的專題後,我對《橋》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部影片的各位演員現在都很少聯系了,因為他們現在已經屬於不同的國家,代表不同的政黨或利益團體,「南斯拉夫」這個稱謂已經是過去時。南斯拉夫曾有一個強勢獨裁總統鐵托,在他當政期間,南斯拉夫是一個團結的國家。但是作為克羅埃西亞人,鐵托採取了政策使得民眾對「塞爾維亞人」的認同度降低,國家的凝聚力下降,在他死後,沒超過30年,南斯拉夫就已經徹底分離成7個獨立國家(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現在的「南斯拉夫」,成為回憶的一部分,原來統一在這個國名下的團結的人民,已經從親熱變為陌生,甚至充滿敵意。原先處在冷戰核心但是信奉不結盟運動的強大國家,現在以7個小國的面貌存在,他們肩上不僅有美國、俄羅斯分別向他們發號施令,連周邊的阿爾巴尼亞、土耳其、希臘也各有他們的打算。
聽著「朋友再見」的歌聲,看看南斯拉夫的今天,想想中國西部嚴峻的民族壓力,我們怎能安下心來呢?
(希望能幫助到你!)
『肆』 南斯拉夫電影橋觀後感400字.
我這里有一個網友寫的影評,你看看有沒有能夠參考一下的。
有人說過:「戰爭是軍人發揮聰明才智的大舞台」,看來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在電影里,黨衛軍上校霍夫曼曾經問大橋守備團的上校團長:「請允許我問您,戰爭開始的時候您是什麼軍銜」?答:「上校」。霍夫曼:「戰爭開始的時候我只是名少尉」!看來,霍夫曼的確是很好的利用了戰爭這個舞台與機遇,而正是因為他有了出色的表演,因此從一名少尉很快就升遷到了黨衛軍上校,離黨衛軍將軍也只一步之遙。而國防軍的團長大人,因是貴族出身(名字里有個馮,在德國是貴族的象徵),可以想像他是相對刻板守舊,因此盡管戰爭已經到了尾聲了他還在上校的位置上原地踏步。
電影《橋》中也不乏幽默感。當爆破手扎瓦多尼要班賓諾同他一起參加小分隊時說道:「我帶你去參加真正的爆破」,而班賓諾回答他:「沒有我,你也活不下去」由於班賓諾承擔著扎瓦多尼司務長的角色,管著扎瓦多尼愛喝的酒,所以,他們的對話給人一種詼諧幽默的感覺。此外,當爆破小分隊被以科斯為首的黨衛軍抓獲時,面臨著被審訊被槍殺的危險,爆破手扎瓦多尼還幽默的對科斯說他們一行是去「收玉米」的,科斯隨即接了一句:「聽說今年的玉米長勢不錯啊」!這種幽默能令人在緊張的氣氛之中有一種相對輕松的感覺,這在國產電影中的確是很難看得見的。
影片中將黨衛軍上校霍夫曼的心狠手辣也是表現得淋漓盡致。科斯因為槍殺了以阮利克為首的黨衛軍內勤人員以打入小分隊而心裡不安,認為代價太大了,霍夫曼則對他說:「這事由我全權負責,再說上級要求我們不惜任何代價,但並沒有說代價有多大」。他還將全國領袖希姆萊的話搬出來作為他這樣做的依據:「特殊時間的內勤應該把它保存在墳墓里」。
當老虎押著科斯進入了霍夫曼的辦公室時,霍夫曼還「義正詞嚴」的質問科斯:你是對領袖發過誓的!可是科斯給他的回答是:放棄吧,死了也是沒有用的。最終霍夫曼也在老虎的槍口威逼之下向全體德軍士兵下達了集合的命令。看來,死心塌地的黨衛軍骨幹分子在生與死的抉擇之時,也是會選擇屈服!畢竟生存的慾望比求死更加吸引人!
《橋》中所要炸的目標是一座橋,是一座花費了建橋者無數心血所建起來的傑作。但是,要炸此橋並非易事,只有得到設計、修建此橋的工程師的配合和協助才能完成此任務。小分隊在找到工程師後,就要求其協助他們去炸橋。但是工程師對於自己建起來的橋視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根本不考慮予以配合。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工程師已經明白小分隊的人都是好人,他們的行動是為了抗擊德國侵略者,解救自己國家同胞的行為。因此當爆破手扎瓦多尼安放好炸葯並犧牲在他的面前時,他毅然決然的按下了起爆的按鈕。他伴隨著他的心血——橋一起消失在南斯拉夫的崇山峻嶺之中!當看到工程師引爆炸葯的那一瞬間,給人一種震憾,更令觀眾對平時迂腐不堪的南斯拉夫知識分子的代表——工程師的表現肅然起敬!
由於大橋被炸,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沒有能及時過橋,或許之後就會遭到游擊隊的進攻而遇到滅頂之災。但是此時影片中的德軍將軍在自嘆了一句:「我們失敗了」之後,又對著被炸橋梁的殘骸發出了令人惋惜的感嘆:「可惜,真是一座好橋。」
同樣,小分隊的老虎在順利的完成了炸橋任務後,雖然小分隊成員犧牲了好幾個,但是也算是圓滿的完成了任務。老虎沒有為戰友的犧牲而過多的感嘆,而是看著被自己親手炸毀的橋梁,發出了與德國將軍一樣由衷的感嘆:「可惜啊,真是一座好橋。」從敵我雙方都對此橋贊賞有加,可見此橋的確真的是座好橋!隨即,電影在輕快的電影主題曲《游擊隊員之歌》中結束。
一部電影的好壞,如果從投資人的角度去看,應該追求的是票房價值。但是對於我這樣的觀眾來說,能過目不忘,甚至能感覺精彩,多年後仍然能記憶猶新,那無疑也算得上是一部好片子了!特別是如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更可以稱得上是戰爭片中的經典了。當年我在看阿爾巴尼亞電影《第八個是銅像》時,愣是沒有看懂。一問其他人,也都是雲里霧里的看得稀里糊塗!也不知道是該電影學問太深還是我們藝術細胞太少之緣故。反正我就覺得以上兩部南斯拉夫電影真的很對我的口胃:故事精彩而流暢、情節動人心魄又緊張刺激、場面真實逼真令人過目難忘!現在我們國產的戰爭片也為數不少,但是真正能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相媲美的,至今我還沒有發現。
『伍』 早期黑白戰爭電影 那時候我們都叫他橋 不知道是俄羅斯還是那裡的, 反正是國外電影就是了 。
二戰電影《橋》(黑白片)是前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其中有一段情節講述的是南斯拉夫游擊隊的一支小分隊在行軍途中通過一段沼澤地,薩瓦托尼陷進淤泥中,但很快就被救了起來~~
另一部與士兵陷入泥潭有關的二戰電影就是前蘇聯拍攝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黑白片)。片中,紅軍女戰士里莎在接受回村報信的任務後,不幸陷入了泥沼溺斃。這個情節非常深刻的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
『陸』 電影《橋》的故事,工程師慘死,原型鬧烏龍,歌詞姑娘變朋友,還有什麼
說到關於「橋」的電影,你會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橋》等,
說到關於「炸橋」的電影,你也許會想到《奇襲》,但可能還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電影《橋》。
犧牲,影片最後,工程師用生命炸毀了自己心愛的橋,這個結局不僅是致敬原型亞烏克維奇,也是在致敬那些為了民族解放犧牲的人們,這些犧牲里有戰士也有工程師,當然還有那座「好橋」。
讓人遺憾的是,橋炸了,還能修復,可國家沒了又該怎麼辦呢?克爾瓦瓦茨導演去世前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南斯拉夫的消失。而我們作為看客,重看《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時同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柒』 求電影《橋》資源(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的戰爭影片)
《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AU5uMimPllHho5Vuqaarqw
《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斯·佩洛維奇、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伊·加洛等人主演。影片講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將德軍撤退途中一座必經的橋梁炸毀的故事。
『捌』 南斯拉夫二戰電影中的那座橋叫什麼
前南斯拉夫電影《橋》(1969)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德軍當然也明白這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大橋的重要性,他們部署了一個團的軍力守衛,還安排了對付游擊隊的專家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坐鎮在軍營中,大橋四周可謂戒備森嚴。 游擊隊在步步逼近目標的秘密潛入過程中,不幸被德軍守備隊發現,一名戰士為了掩護全體戰友脫險,孤身留守阻擋頑敵,不幸負傷後又大聲呼叫退走的戰友將手榴彈投向自己,殺身成仁,不當俘虜。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後,多名游擊隊員前仆後繼的犧牲,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他自己也與他最愛的傑作一同玉碎。
《遙遠的橋》1977-6-15
本片為七十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明星陣容空前盛大,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執導。《遙遠的橋》)描述1944年,歐戰已近尾聲,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打開通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以致行動遭到慘敗。 本片從演員陣容上來說可謂明星薈萃、大腕雲集!連老牌影帝勞倫斯.奧利弗在片中飾演了一位戲分不太重要的荷蘭老醫生。詹姆斯.凱恩演了一個101空降師的上士,羅伯特·雷德福出演82空降師的上尉,另外的幾個明星也分別擔任重要角色:肖恩·康納利扮演的英國第一空降師長,最後大敗而歸。麥克爾·凱恩演第30兵團裝甲團中校,吉恩·哈克曼演波蘭旅旅長,最初反對「市場花園」計劃第二批跳傘部下遭到德軍屠殺!安東尼.霍布金斯演第一空降師的指揮奪橋的中校,堅守待援失敗最後光榮被俘!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至7月25日,巴頓率領的第3集團軍率先沖出諾曼底地區,開始了法蘭西平原上對德軍的大追擊,盟軍上下逐漸彌漫樂觀的情緒。 作為進攻的兩支鐵拳——蒙哥馬利和巴頓都想成為最早進入柏林的人,而盟軍有限的補給能力無法保障兩支大軍同時發動進攻,進攻只能在一個方向進行。最後蒙哥馬利的的北線進軍方案被艾森豪威爾接受。 蒙哥馬利希望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企圖繞過傳聞中德軍嚴密布防的「西部壁壘」,而在荷蘭方向展開一輪新的攻勢,代號為「市場--花園」。 計劃採用空降「蛙跳」戰術,以美軍第82、101空降師,英軍第1空降師及波蘭傘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戰役縱深上的埃因霍溫、奈梅根和阿納姆三地空降,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梁,像交「接力棒」一樣,護送地面推進兵團,直搗德國腹地——魯爾區。1944年9月17日13時30分,戰役開始,盟軍動用了5500餘架運輸機、2596架滑翔機、8000餘架戰斗及轟炸機,同時在三處地區空降。但是戰役進行得很不順利。在經過殘酷戰斗後,101師和82師傷亡了3542人,才與地面部隊會師。而遠在最前方的英國第1空降師久等援軍不到,在傷亡3716人後,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圍成功。盟軍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但只「完成了90%的目標」(蒙哥馬利語)。戰後,一位戰地指揮官感嘆:「那座橋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 這是20世紀70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在大導演理查德•阿頓伯勒的旗下聚集了諸如詹姆斯·卡恩、邁克爾·凱恩、肖恩·康納利、羅伯特·雷德福、安東尼·霍普金斯等一干明星。但也正因為戲份分配的關系,使情節進展有如片段的組合,缺乏一氣呵成的氣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長。不過即便如此,憑借極其出色的攝影和明星們的傾力出演,部分場面仍令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影片描述了歐戰尾聲的1944年,盟軍為了打開通往柏林的道路直搗納粹首都提前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為了奪取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鐵路大橋,與佔有絕對優勢的德軍浴血奮戰的故事。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雖然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盟軍仍遭失敗。
『玖』 橋這部電影是那個國家拍的
《橋》(Мост),南斯拉夫電影名(1969年),這部影片描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該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