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香港一些老電影老拿大陸做背景,講60,70年代的事,又把情節拍的四不像很多都是當時大陸沒有的
因為就算當時的香港還是屬於英國管制 但是畢竟他就是中國的 所以電影里總是提到大陸 香港到現在都還是很多人嚮往的生活地方 其實現在很多香港人 大部分都是以前大陸過去的 廣東 上海 浙江 等地區 不過不得不承認 大陸確實比香港落後 接受事物也不如香港早 跟香港快 其實香港很多人思想都還是很保守 只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這樣的化境里 慢慢的習慣了 小的時候 有現在這樣么 什麼國家的文化都能看到 別說別的地方了 台灣 香港的文化都很少接觸 我們不去對他們接觸 他們更加不會了解我們 於是拍出了 你所謂的四不像 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 不熟知 也猶豫當時中國還在發展初期 許多政治因素在裡面 所以會比較敏感 怕引進國外 或是台灣香港的文化進大陸有影響
Ⅱ 80-90年代,香港電影鼎盛時期,群星薈萃。幾乎沒有大陸的電影,那時候大陸在幹嘛
其實香港電影是自70年代開始才蓬勃發展的,這跟當年香港67暴動有關,簡單來說,香港在1967年發生過暴動,社會嚴重動盪,然後當年殖民地政府設獨立調查組,調查為何會發生這么嚴重的事情,結論就是年輕人缺乏發展機會,再說白一點就是精力沒地方發揮,而且缺乏賺錢、向上流動的機會。
所以70年代開始,殖民地政府大力發展香港的影視娛樂事業,青少年不是很有腦筋很有活力和精力沒地方發揮嗎?好,就給他們做編劇,把奇謀妙計都發揮到編劇上,有活力的就分配到其他如演員啊、服裝、道具等等,總之給青年人有事可做,有地方可以發揮精力,並且可以賺大錢的。而且當年TVB也在1967年開業,隨後也有其他免費電視台開業,電視機也逐漸普及,演員、編劇等需求挺多的,而因為那些人長年參與電視劇製作,為電影製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吧,至少你要在電視劇裡面積累台前幕後的經驗,你在電影上才有好的發展吧。
當時香港電影題材比較開放五花八門,他們連英女王、美國總統都拿來惡搞,具體請參見 最佳拍檔
而80-90年代其實大陸也有很多電影,題材也很豐富,不過畢竟是發展中國家,電視機90年代才開始普及,而電視台也不像現在這么多,就更談不上拍電視劇,電視劇少,那麼電影的人才也接著少,其實很多電影人一般都是從電視劇積累經驗然後再到電影的。。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起飛,90年代左右也出了很多大製作膾炙人口,如甲方乙方等等。。。總之有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吧。。。
Ⅲ 抗日經典老電影,蔣經國看後對大陸態度改變,宋美齡露出久違笑容
在抗日神劇滿屏泛濫的時代,難免讓人懷念起20世紀那些經典抗日題材的老電影。若要列舉經典,1985年由楊光遠和翟俊傑聯合導演的《血戰台兒庄》必然榜上有名。這部具有恢宏史詩般氣勢的大片上映有雙重意義:其一,開大陸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中,反映國民革命軍正面戰場之先河;其二,它為兩岸關系加分。當時台灣的蔣經國看了這部影片後,不禁感嘆:「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他呼籲所有國民黨高層觀看此片,不久後,台灣當局開放了老兵回大陸探親的政策。據說宋美齡看完這部電影後,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電影開場沒有直接進入硝煙彌漫的戰場,而是將時間線推前至1937年底,圍繞著韓復榘棄守山東事件,讓李宗仁、蔣介石、湯恩伯、白崇禧等重要角色相繼登場。隨著韓復榘在開封會議被捕並槍決,電影才進入了第一場戰爭戲——臨沂救援戰,張自忠與龐炳勛相繼出現。
在電影中,不止一次強調了張自忠與龐炳勛在中原大戰時的矛盾,大致說是兩人原本同屬馮玉祥的西北軍,但龐炳勛被蔣介石所收買,偷襲張營,張自忠身負重傷,因衛士拚死相救才得以撿回一條命。這段往事,第一次是在李宗仁司令部由張自忠親自道出,第二次是在臨沂從龐炳勛口中說出來。但面對外敵入侵,兩人放下恩怨,並肩作戰,成為一段佳話。然而這段故事並不屬實,多年來,張自忠與龐炳勛的老部下已不止一次澄清此事,實際上早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張、龐二人就曾分別在喜峰口和羅文峪相互策應,並肩作戰,臨沂之戰並不是他們在中原大戰後第一次合作,他們不僅不是仇敵,還是軍中老友。不過這事也實在怪不得製片方,因為它最早出自李宗仁的回憶錄,這段恩怨的主角本是韓復榘與龐炳勛,卻被李宗仁張冠李戴成了張自忠,以至以訛傳訛多年。
《血戰台兒庄》的第二場重磅戰爭劇是滕縣保衛戰,包括川軍進入第五戰區獲贈錦旗,王銘章講述部隊在第二戰區受到歧視與驅趕的遭遇等史實都有所表現。滕縣保衛戰一段拍得尤為壯烈,尤其是戰斗尾聲,全軍血戰到只剩下王銘章與身邊一名警衛,身負重傷的警衛對王銘章說,自己不想被日軍所俘虜,請求師長送自己一程。王銘章含淚開槍打死警衛,自己獨自一人攀上殘缺的城垣,此時四周蜂擁而至日軍高喊著「抓活的」。王銘章俯視著正在攀城的鬼子,從容地抽完最後一根煙後,拔槍自戕。這個橋段在熒屏上演繹出來,顯得悲涼壯烈,但與 歷史 有些出入。綜合各方資料來看,王銘章並非自殺,而是在帶領剩餘的衛士向城垣發起沖鋒時,被日軍居高臨下的機槍打中而犧牲,英勇程度其實絲毫不亞於電影。
不過王銘章的第122師並沒有像電影中那樣,打到了最後一兵一卒。師長陣亡後,該師失去指揮,遂向城外突圍。據當時國軍戰報《陸軍第122師滕縣抗日保衛戰戰斗詳報》載,第122師陣亡111人,傷166人,失蹤476人,這個數據顯然與長期以來宣傳的全師殉城相差甚遠。當然,我們不能以人員傷亡多少來判定其壯烈程度,在日方記載中,他們在滕縣作戰僅抓到了23名俘虜,可見第122師在師長殉國後,並非作鳥獸散式的潰退,而是有序突圍,為抗戰保存了有生力量。
Ⅳ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4)老電影大陸變化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Ⅳ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國產老電影
1、《黑三角》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77年,劉春霖、陳方千執導,張平、雷鳴、劉佳、凌元主演;其主要劇情為:我公安戰士與國外派遣及暗藏的間諜進行斗爭,最後一網打盡。
2、《海軍突擊隊》是1977年上映的動作類電影,由張徹執導,狄龍、傅聲、姜大衛、劉永、戚冠軍、施思主演。《海軍突擊隊》講述了中國海軍和日艦抗衡的故事。
3、《汪洋中的一條船》該片於1978年在中國台灣上映,於1986年10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鄭豐喜的同名自傳,講述了天生不能行走的殘疾人鄭豐喜通過努力奮鬥成為一名大學生,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中學老師的故事。
4、《風雲島》是由張辛實、薛彥東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在1977年執導的中國大陸電影,苗壯、李江參與演出。《風雲島》講述了蔣介石匪幫不甘心失敗,派出水鬼從海底竄犯我風雲島,海軍某部派潛水小分隊進駐風雲島,執行擒敵任務的故事。
5、《中華丈夫》是由劉家良執導,倪匡編劇,劉家輝、水野結花、倉田保昭、加藤直三、原田力、角友司郎主演的一部中國香港電影。影片於1978年12月30日上映。影片講述何滔打敗日本武術界各派高手的故事。
Ⅵ 尋找大陸九十年代的老電影
是《毒吻》。
【演員名單】
閻青飾林囡
高明飾林非
徐雷飾張蘭
師小紅飾胡禮
吳博飾三三(幼年)
李兢飾三三(童年)
楊帆飾三三(青年)
謝衍飾康大豹
張力飾青兒
孫新強飾牛娃
【故事梗概】
某化工廠一對青年夫婦喜得貴子,不料小孩生下來他母親吻了他一下就死了,小孩就由父親養著。一次父親喂他喝完奶,自己也喝了一口,結果父親也死了。市長一家收養了他,結果市長家中養的虎皮鸚鵡和貓喝了孩子喝剩下的牛奶後全死了。隨後小孩就被隔離起來研究。研究發現這個小孩不但口水中有劇毒,而且患有巨人症,只要一逢雷電交加就迅速長大,而導致這一怪胎的罪魁禍首就是環境污染。經過幾次打雷閃電後,他從嬰兒一下子變成幼兒,又變成兒童,最後變成青年,長大的過程很恐怖。更可怕的是隨著他的長大其毒性越來越強,連體表也有劇毒了,觸人畜皆死,草木皆枯,對此國內外專家們都束手無策,而無辜的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一切平常人應有的幸福,他的性情也隨著他的長大變得越來越古怪。後來有一天他逃了出來,逃到山裡一個女孩家,她家人看他挺可憐,就讓他住下了。他把自己的事情告訴了女孩後,女孩問他有沒有把自己身上的毒用水洗掉,他說自己在水缸里洗,但怎麼也洗不掉。女孩把他帶到河邊,告訴他在河裡洗就能洗掉。他下去河裡後,天氣突然又打雷閃電了,河裡的水滾了起來,河裡的魚全部都死了。他上岸後,和那個女孩接吻,結果女孩也死了。這時全副武裝的軍警在到處找他了,他抱起女孩的屍體上了山,最終他在絕望的怒吼聲中被閃電擊中,無影無蹤……
觀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8QqQTrMKA/
Ⅶ 論香港電影近10年來對大陸的影響
用一句誇張一點的話說,是影響了我們一代人。
我是80後的,我和我身邊的朋友可以說都是看香港的電影長大的,對與「電影」的一些東西,最初幾乎都是從香港電影里了解來的。
97之前,我們能看的到多是娛樂片,這也是香港電影的主流。而隨著97以後,合拍片,似乎成了眾勢所趨,而很多香港電影的理念,也隨之一起帶到了大陸。雖然這樣的結果是香港電影的很多妥協,可是也讓我們的電影內容越來越豐富,不再是我們一味的模仿香港電影,而且模仿的怪怪的。
以《大話西遊》來說,這部電影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很多人的想像。周星馳的很多電影,顛覆了一些傳統的理念,也讓很多人的價值觀,多少有些改變。
王家衛的電影,讓我們開始學會小資。《花樣年華》讓100年來被埋沒的旗袍的美,重新綻放。
另一方面,在小時候的印象里,電影並不是娛樂,似乎更像是一種宣傳工具,或者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教育」而香港電影的到來,讓電影開始變的娛樂華了。
而電影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一些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影視城,比如電影周邊。
Ⅷ 70到80年代經典老電影
70到80年代經典老電影如下:
1、《少林寺》
80年代十大經典武打片,南拳王不幸離世,李連傑在世界成名的前夜1979年4月,日本少林寺拳法聯盟創始人宗道臣訪問嵩山少林寺,並與時任香港長城影業公司董事長的廖一原接觸。宗道臣表示希望長城影業能夠拍攝一部少林寺題材電影,讓他能夠拿到日本去放映,以推廣少林文化,弘揚少林精神。
Ⅸ 大陸電影是要經歷一次變革
兄弟的話有道理
大陸的電影不如美國,台灣,香港,韓國....很多原因:大家的思想應該換一種思維模式,還有一點:不能受到太多的條條框框的限制:什麼言論啊 什麼社會影響啊 什麼政府啊 要是真有不對的地方 人家能做出來 就不許別人說出來 台灣的《全民大悶鍋》為什麼火,他什麼都能說 說的就是市民大眾的話 他能把台灣政府的話題拿出來評論 大陸你敢嗎 大陸的宗藝節目都是需要一級級批準的 不利與政府的不能說 即使是事實也不能說 等等因素
因此 大陸的影視要想發展 還有個關鍵是看:言論與自由什麼時候才能放的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