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五十年代經典電影畫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五十年代經典電影畫報

發布時間: 2023-01-16 03:20:09

① 50-70年代歐美經典電影

我所知的有《亂世佳人》,《羅馬假日》,《傲慢與偏見》,《教父》,《殺死一隻知更鳥》,《音樂之聲》,《窈窕淑女》,《埃及艷後》(伊麗莎白泰勒演的)……我盡力找了這么多。

② 50年代的電影都有哪些

紅牡丹,英雄兒女都不是五十年代的。

③ 50年代的經典電影有哪些

中國的有 五朵金花 革命家庭 白毛女 英雄小八路 東進序曲 地道戰 鐵道游擊隊 英雄虎膽 上甘嶺和野火春風斗古城 小兵張嘎 三毛流浪記 (媽媽在愛我一次 雖然不是50年代的電影) 但也值得一看哦 只能想起這么多了 如果滿意的話 請採納 謝謝

④ 中國50至60年代電影有哪些

訂閱
其中不少影片,我們曾看過或聽說過。就讓我們來回憶一下經典,回憶一下童年和青春吧!
我叫《小鈴鐺》,家住《槐樹庄》,左鄰《白毛女》,右鄰《李雙雙》,屋前《分水嶺》,屋後《沙家浜》,東望《龍須溝》,西看《汾水長流》。
75折大優惠,點擊實景看房
廣告
我出生在《革命家庭》,爸爸是《縣委書記》,媽媽是《黨的女兒》,哥哥是《鐵道衛士》,姐姐叫巜趙一曼》,弟弟《小兵張嘎》,妹妹《女飛行員》。
《今天我休息》,正在思考《家庭問題》,突然來了《七十二家房客》,他們都是《冰山上的來客》,據說丟了《秘密圖紙》,讓我《跟蹤追擊》。
我帶上《雞毛信》和《神秘的旅伴》,《快馬加鞭》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追了《七天七夜》,冒著《暴風驟雨》,穿過《上甘嶺》和《青松嶺》的《邊寨烽火》,走過《風雪大別山》《寂靜的山林》和《林海雪原》,渡過《金沙江畔》和《金銀灘》的《岸邊激浪》,《逆風千里》,《飛越天險》,途經《萬水千山》,來到《箭桿河邊》,聽到了《紅石鍾聲》和《古剎鍾聲》,遇見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大李小李和老李》。
我們分別加入到《延安游擊隊》、《平原游擊隊》、《獨立大隊》、《回民之隊》、《洪湖赤衛隊》、《鐵道游擊隊》和《紅色娘子軍》等革命隊伍中,先後參加了《和平保衛戰》、《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和《黑山狙擊戰》,曾經《智取華山》和《奇襲》《無名島》,在《沙漠里的戰斗》和《湖上的斗爭》中,經歷了《霧海夜航》和《渡江探險》,終於在《激戰前夜》布下《天羅地網》《斬斷魔爪》,《沖破黎明前的黑暗》,迎來了《江山多嬌》。
《為了和平》,《人民的戰士》《董存瑞》、《英雄坦克手》、《狼牙山五壯士》、《呂梁英雄》、《暴風雨中的雄鷹》、《海上神鷹》和《地下尖兵》等戰友都表現出了《英雄虎膽》,《他們在戰斗》中譜寫了壯麗的《英雄詩篇》和《青春之歌》。
..........................在《葡萄熟了的時候》,《太陽照亮紅石溝》,我和《患難之交》的《三個戰友》《勝利重逢》於《戰斗的山村》。
..........................
我們在戰斗中結下了《永恆的友誼》,使我們永遠《心連心》,繼續邁著《青春的腳步》《乘風破浪》《高歌猛進》,續寫《戰火中的青春》和《生命交響曲》。
...........................請您《千萬不能忘記》,我一直在《戰斗里成長》,我《以革命的名義》將我們《年輕的一代》在《大風浪里的小故事》、《渡江偵察記》和《紅燈記》講述與您。

⑤ 我國五六十年代拍的電影有哪些

《白毛女》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攝制 編劇:水華、王濱、楊潤身導演:王濱、水華 主演:田華、張守維、趙路、李百萬、胡朋、陳強、李壬林
《南征北戰》上海電影製片廠1952年攝制 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 導演:成蔭、湯曉丹 主演:陳戈、馮喆、張瑞芳、項堃、湯化達、王力

《董存瑞》長春電影製片廠1955年出品 編劇:丁洪、趙寰、董曉華導演:郭維 主演:張良、楊啟天、張瑩、周凋、任頤

《祝福》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桑弧 主演:白楊 、魏鶴齡、李景波、管宗祥、邸力

《上甘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林杉、曹欣、沙蒙、肖予 導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

《鐵道游擊隊》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56年出品 編劇:劉知俠 導演:趙明 主演:曹會渠、秦怡、馮喆、馮奇、馮笑、鄧楠、仲星火、陳述

《柳堡的故事》 八一電影製片廠1957年出品 編劇:石言、黃宗江 導演:王蘋 主演:陶玉玲、廖有梁、徐林格、張璋、康天申、陳東崗

《永不消逝的電波》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58年出品 編劇:林金 導演:王蘋 主演:孫道臨、袁霞、王心剛、陸麗珠

《青春之歌》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楊沫 導演:崔嵬、陳懷皚 主演:謝芳、於洋、康泰、於是之

《林則徐》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呂宕、葉元導演:鄭君里、岑范 主演:趙丹、韓非、秦怡、藍谷、錢千里

《林家鋪子》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水華 主演:謝添、張亮、林彬、馬薇、韓韜、於藍

《五朵金花》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趙季康、王公浦 導演:王家乙 主演:楊麗坤、莫梓江、王蘇婭

《今天我休息》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1959年出品 編劇:李天濟 導演:魯韌主演:仲星火、上官雲珠、馬驥、李保羅

《戰火中的青春》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 編劇:陸柱國 導演:王炎 主演:王蘇婭、龐學勤、林農

《紅旗譜》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胡蘇、凌子風、海默、吳堅 導演:凌子風 主演:崔嵬、蔡松齡、魯非、趙聯

《劉三姐》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喬羽 導演:蘇里主演:黃婉秋、劉世龍、梁音、張巨克、賀汝瑜
《紅色娘子軍》 天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梁信 導演:謝晉 主演:祝希娟、陳強、王心剛、向梅、金乃華

《革命家庭》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夏衍、水華 導演:水華 主演:於藍、孫道臨、於洋、田方、秦漢

《甲午風雲》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2年出品 編劇: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杜梨 導演:林農 主演:李默然、浦克、王秋穎、李頡、龐學勤

《冰山上的來客》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烏·白辛導演:趙心水 主演:梁音、阿不都力密提、谷毓英、恩和森

《小兵張嘎》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徐光耀 導演:崔嵬、歐陽紅櫻 主演:安吉斯、吳克勤、李小燕、李健、張平

《紅日》 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瞿白音 導演:湯曉丹 主演:張伐、高博、中叔皇、李農、里坡、楊在葆、舒適

《早春二月》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謝鐵驪 導演:謝鐵驪 主演: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

《野火春風斗古城》 八一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李英儒、李天、嚴寄洲 導演:嚴寄洲 主演:王曉棠、王心剛、陳立中

《阿詩瑪》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葛炎、劉瓊導演:劉瓊 主演:楊麗坤、包斯爾、韓非、崔超明、黃瓊英、柳傑、馮奇

《英雄兒女》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毛烽、武兆堤導演:武兆堤 主演:劉世龍、劉尚嫻、田方、周文彬

《烈火中永生》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周皓 導演:水華 主演:趙丹、於藍、張平、項堃、蔡松齡、方舒

《舞台姐妹》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林谷、徐進、謝晉 導演:謝晉 主演:謝芳、曹銀娣、李緯、馮奇、上官雲珠

⑥ 中國最權威的電影雜志是哪本

最權威應當是《大眾電影》
最好應該是《看電影》,其次是《電影世界》
伴隨著中國電影共同成長

應該說,新中國成立後,電影才真正做到了普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國人心目中最繁盛的精神圖騰。

而作為電影最直接的衍生品———電影雜志,也成為熱衷觀影者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現在專業非專業的電影雜志,怕也有幾十家之多。但要說到歷史悠久,受眾群最為廣泛的,當算有50年歷史之久的《大眾電影》。

在它的高峰期,大概現在所有雜志發行量綁在一起,都對之望塵莫及。「文革」前《大眾電影》最大的貢獻是推出了「百花獎」,這是周恩來總理提議的,由群眾從這本雜志上取得選票,選出自己最喜愛的電影和演員。最初的百花獎只辦了兩屆,1962年的最佳影片是《紅色娘子軍》,1963年是《李雙雙》,隨後便中途夭折,直到1980年,「百花獎」才再度爭奇斗艷起來。《大眾電影》也進入它的黃金期,不僅是電影期刊界的龍頭老大,更成為剛脫掉一身藍、一身黑的人們心目中一塊響當當的時尚晴雨表。在這之後,各電影製片廠也辦起了各自的電影雜志,比較有影響的有《電影世界》(長影)、《上影畫報》、《北影畫報》、《電影故事》等。

進入90年代後,隨著中國電影格局的變化,《大眾電影》已不復當年的風光無限。幾經改版,仍無太大起色,但它仍堅持對國產電影密切關注。而由《大眾電影》種植的「百花獎」,因種種原由,已是明日黃花。世紀之交,雖然中國電影仍是門庭冷落,但世界上最龐大也最具觀影經驗的影迷群落已經逐漸成熟,新的電影期刊熱潮隨之發起。發祥地在冰城哈爾濱,首家是《電影世界》,改版後叫《電影show》。

緊跟其後的是《看電影》(其前身為峨影廠創辦的《電影作品》),此雜志現已成為國內銷量最大的電影雜志。這兩本雜志一面世,便註定是影迷色彩濃厚的風格,其編輯人員皆年輕並有著豐富的觀影經驗,但並非科班出身。兩本雜志在視野上都力求面對世界影壇,好萊塢是重中之重,這也是為了符合中國當下影迷的觀影趨向。

在它們之後,《新電影》於2002年在北京創刊,其前身即是《北影畫報》。隨著《看電影》遷往上海,中國電影期刊在現階段暫時呈三足鼎立之勢。除此之外,各類DVD相關刊物也紛紛出籠,成為電影期刊界的又一支生力軍,其能量不容小覷。

中國電影期刊現在已做到了與世界同步,並伴隨著新中國電影有了半個世紀的漫長征程。有人曾說就算中國電影「死」了,這些期刊還能存活下去,但願這不是事實。大家都有著唇亡齒寒的危機感,應會更健康一些,更理直氣壯一些。

後記:《大眾電影》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創辦起來的,它的宗旨即是介紹國產電影,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電影和電影市場的起伏跌宕也深深影響著《大眾電影》的興衰起落。上世紀80年代正是全民熱衷於電影的火熱時代,《大眾電影》在黃金時期最高銷量達近千萬冊。對於如今的電影雜志,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背後有著濃重的時代原因,但其中令人最感無奈的,恐怕仍是中國電影長期疲軟所造成的。

⑦ 好看的日本五十年代電影

《七武士》《羅生門》《東京物語》,50年代的日本已經拍出了如此經典的電影。不是一般的差距。 三船敏郎嘻哈打鬧,原節子美若天仙,京町子性感狐媚。各具特色

⑧ 早期的電影海報欣賞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手繪海報首先出現於觀眾視野,直到五十年代電影海報均採用手繪的形式,主要依賴於木板印刷。電影海報多出自畫家之手,多採用水粉,還有油畫、素描、攝影、雕塑、國畫、版畫、連環畫以及剪紙等藝術形式,電影海報本身也因其畫面精美,表現手法獨特,文化內涵豐富,成為了一種藝術品,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

    如電影海報《紅色娘子軍》以木刻版畫的形式,著力刻畫了娘子軍的颯爽英姿。

     在電影海報設計中,工藝美術中的版畫和剪紙藝術,也成為頗具中國特色的設計元素。版畫是以「版」作為媒介,進行繪畫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抗日宣傳中,他們將版畫視作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因而版畫藝術與民族情感相融合,在中國得到廣泛普及。

      法國盧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一家餐廳向35位觀眾放映《火車到站》等一系列短片時,張貼在餐廳門口的《盧米埃電影》的海報應該是距今最久遠的一張電影海報。

      在西方後印刷時代,出現了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的平面設計追求嚴肅、高貴、豐富、高雅,設計中採用大膽的曲線結構、復雜的裝飾和和無聯系部分間的整體平衡,版面布局比較講究均衡、對稱,色彩強烈。  

      奧黛麗·赫本主演的、伊麗莎白·泰勒主演的《埃及艷後》等電影海報充分體現巴洛克風格藝術特點。

        早期的電影海報是純粹為了電影的上片做宣傳廣告用途,就如現在賣場中的大多數促銷海報招貼,是用手工繪制的,又稱手繪電影海報,我們稱這種招貼設計為「瞬間藝術」,所以要求海報版面簡潔,信息明確,並以可見高度的色彩吸引觀眾注意。在版面上使用大面積的圖形,字體選用較大字型大小,一使版面覺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好萊塢早期著名影片《飄》,《蒂凡尼的早餐》,《卡薩布蘭卡》當初的海報都是手繪的。

德國HeinzSchulz-Neudamm親自設計的《大都會》(由弗里茲·朗使執導)國際版電影海報,在美國拍出六十九萬美元,因為作品繪制於1927年且存本較少,設計師採用藝術裝飾主義手法,極力營造出充滿未來世界的審美性效果,進而成為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簡潔的線條和雅緻的明暗讓它成為當之無愧的最昂貴海報,傳聞中的擁有者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中國電影海報大多由當時著名藝術家設計或手繪,本身就是精美的藝術品。像程十發的 《林則徐》、《霓虹燈下的哨兵》、,蔣兆和的《馬蘭花開》,張仃的《祝福》,黃永玉的《長發妹》……這些經典的手繪電影海報凝聚著藝術家的大量心血,每一張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電影海報設計如同其他造型設計,是人類與世界審美關系的霧化形態,也是社會文化的某種形象性的表現。從人的主觀世界來觀察,它蘊含了設計者的藝術感情。下面是收集的一些優秀的西方早期電影海報:

      海報設計有法而無定法,設計家海倫主張自由設計,不承認絕對的設計規范,但承認設計的有秩序。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電影海報的表現手法各種各樣,不盡相同的是電影海報都有著強烈的視覺效果吸引著我們的眼球,電影海報也成為了一種藝術文化,也是很多電影迷們的精神追求,收藏電影海報成為很多愛好者的興趣。

⑨ 請闡述20世紀30年代,為什麼畫報能蓬勃發展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印刷技術的進步,攝影技術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都給畫報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契機,從而使畫報的發展走向一個高潮。 
1.印刷技術的進步 
印刷行業的發展,印刷技術的進步,促使中國書刊的裝幀藝術出現了新的面貌,使文字、圖片的印製質量得到很大提高,畫報正是在印刷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出現並繁榮起來的。 
2.攝影技術的發展 
攝影術於1839年發明,在19世紀40年代傳入我國。
正是攝影術的引入和發展,使畫報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得到極大拓展,奠定了畫報繁榮發展的基礎。 
3.圖像的力量 
與文字相比,圖像在諸多方面都具有更容易滿足人們需求的優勢,它更方便、快捷、生動、直觀,還具有直接的審美作用,這都是印刷文字難以具備的。 
4.上海電影的繁榮 
電影的發達,刺激了社會對「圖像」的需求,電影與出版互動聯合,催發了大批電影畫報的誕生,1921—1949年,先後出版過的電影雜志共計206份。同時,電影劇照和電影明星也成了其他類型畫報必不可少的內容,甚至是有的畫報的主要內容。 
5.通俗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興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發展的三個主要特點是:商業化、多元化、大眾化。受商業環境熏陶的上海人,對於含蓄高雅的傳統文化形式的興趣逐漸減低,而喜歡閑暇生活的娛樂文化~

⑩ 五十年代有哪些好看的電影

英雄兒女,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平原游擊隊,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閃閃的紅星,地雷戰,地道戰,智取華山,雞毛信,南征北戰,英雄虎膽,三進山城,渡江偵察記,苦菜花,永不消逝的電波,紅色娘子軍,青松嶺,奇襲白虎團,海港,艷陽天,創業,龍江頌,鋼鐵巨人,向陽院的故事,半籃花生,海霞,車輪滾滾,戰上海,烈火中永生,野火春風斗古城,淮海戰役,半夜雞叫,羊城暗哨,林家鋪子,七十二家房客,紅日,李雙雙,劉三姐,阿詩瑪,熊跡,霓虹燈下的哨兵,馬路天使,冰山上的來客,秘密圖紙,舞台姐妹,國慶十點鍾,沸騰的群山,金光大道,龍須溝,劉胡蘭,山間鈴響馬幫來,神秘的旅伴,天仙配,上甘嶺,董存瑞,祝福,家,女籃5號,乘風破浪,柳堡的故事,狼牙山五壯士,三毛流浪記,紅孩子,林則徐,聶耳,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回民支隊,51號兵站,大李小李和老李,甲午風雲,喬老爺上轎,花為媒,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寶葫蘆的秘密,東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