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少林將軍許世友老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少林將軍許世友老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1-16 00:55:17

A. 潘冬子是哪部電影的人物

潘冬子是閃閃的紅星的人物。

潘冬子是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人物,1974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講述了年僅十歲的潘冬子一心想參加紅軍的故事:冬子的爸爸是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他的媽媽被敵人殘酷地殺害,冬子發誓要為媽媽報仇。

懷著這個心願他一心要參加紅軍,於是他巧妙地與敵人周旋,冒險為游擊隊送鹽、送信,在殘酷的斗爭中不斷磨練自己。

潘東子的人物原型:

「潘冬子」的原型是少林寺走出來的傳奇將軍許世友的長子許光。2013年1月6日,許光——這個在全國家喻戶曉並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潘冬子」,因病走完了他84歲的傳奇人生。

許光生前,沒有多少人了解他,因為他從來沒有以紅星「潘冬子」自居,從來沒有用父親許世友將軍的光環炫耀自己。他只是鄂豫皖革命老區河南省新縣一名普通的基層幹部。

許光逝世後,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大別山革命老區走訪了許光生前的逾百位領導、戰友、同事及親屬,他們向我們講述了許光一串串令人感動、感慨、感悟、感奮的故事。

使觀眾進一步了解認識了「潘冬子」。「潘冬子」一生留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是令人無盡思考的一部無字大書。

B. 單田芳_少林將軍許世友 一共多少回

。。。。。。。。

哥們,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少林將軍許世友標準的確是100回。

下載地址發到你網路hi裡面了。回答不允許發地址的

C. 許世友的所有資料

許世友(1905--1985),新縣田鋪鄉許家窪人,幼年讀過幾年私塾,因家貧而輟學,給當地武術師傅當雜役。其母受惡霸欺壓,許怒火中燒,渴望報仇,但苦於力不從心,憤而投少林寺,法號德成,習武3年,返鄉痛打仇人後,投奔武漢國民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當兵。1926年9月他任該團連長時,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8月轉為中共黨員,並於當月返回家鄉參加工農紅軍,同年11月參加著名的黃麻起義。自此以後,在半個多世紀的軍旅生涯中,由士兵逐級升至紅四軍軍長,嗣後歷任紅四方面軍騎兵司令,膠東軍區、山東軍區、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廣州軍區司令、軍委常委等。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黨的九、十、十一屆政治局委員,十二屆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許世友戎馬一生,同中國國民黨部隊及日軍、偽軍、美軍、越軍都進行過較量。在戰爭舞台上,這位「少林將軍」的指揮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他善打阻擊戰,有「守如泰山」之譽。1927年,福田河土豪糾集民團和紅槍會等地方武裝,進攻乘馬、順河區農會。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腥風血雨。5月,許世友被任命為鄉義勇隊長,他令義勇隊在敵必經之路——祖師殿山上構築工事,堆置擂石、滾木,日夜設哨,監視敵人。一日,福田河劣紳率眾800多人來犯,許世友急忙集合義勇隊二三十人迎戰。噼噼啪啪一陣排子槍,把快要爬到山頂的敵人壓到山腰。敵驚魂稍定,紅槍會教師爺披頭散發,袒胸露臂,手舞足蹈,口念咒語:「昆侖山,纏硬體,觀音賜的金剛體。金剛體,肚煉氣,能擋萬槍能防戟,槍炮子彈不入體……」念完咒語,教師爺一刀砍下身後山羊的頭,敵兵們真象鬼魂附體一樣,立即嗥叫著沖上來。待敵人爬到距山頂二三十米時,許世友一聲「打」,鋼槍、鳥銃、松樹炮齊鳴,滾木、擂石如山洪暴發,傾瀉而下,聞訊趕來的農會會員吶喊助戰,山谷里響起一片敵人的哀嚎聲。待那個教師爺再次「念動真言」、組織進攻時,許世友一槍將他擊斃,匪眾頓時泄氣,丟下一片屍體,作鳥獸散,從此再也不敢東顧。
1934年,紅四方面軍反擊劉湘6路圍攻時,許世友指揮的「萬源保衛戰」,是一場有名阻擊惡仗。劉湘投入20餘萬兵力,企圖自在江北部沿川陝邊界向東橫打,集中主力於東線,奪取萬源及其附近地區,爾後東西合擊,消滅紅軍。許世友(時任紅九軍副軍長)堅守在萬源以南的大面山、青山一帶達3個月之久。大面山高1500多米,山高谷深,坡陡壁峭,原始森林密布,許令部隊依山就勢構築數道至10道塹壕,爾後砍大樹壘成三四米厚的層層「木城」,緩坡上遍布竹簽、鹿寨,陡險處堆積擂台、滾木。7月16日,劉湘部8個旅,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發起猛攻。沖鋒敵軍象看大戲一樣人山人海,波浪式沖鋒一上午就達五六次。許令紅軍沉著應戰,待敵人沖到陣地前幾十米時,各種火器一齊開火,滾木擂石翻滾而下,敵兵驚恐亂陣,抱頭鼠竄,紅軍戰士躍出戰壕,揮動大刀猛追猛殺,敵人的沖鋒一次又一次被粉碎……,由於敵人反復炮轟,陣地被打得象剛犁耙過的耕地,一腳踩下去就是一個深深的腳印。有些地段土少石硬,工事打平來不及搶修,戰士們就把敵屍拖來,頭對頭、腳對腳地壘起來;上面蓋一層浮土就成簡易工事。子彈打光了,就到敵人屍體堆里找,槍打壞了就到敵人屍體堆里揀,煙癮發了還是到屍體堆里扒,……劉湘對損兵折將而毫無進展焦灼萬分,他頒令:攻下萬源者賞銀元3萬,擅自放棄陣地者軍法從事,師、旅長不親臨前線指揮者處死。此令一出,敵旅團長赤膊督戰,營、連長組成軍官敢死隊沖鋒,畏懼不前者不分官兵一律就地槍決。飛機炸、大炮轟,集團沖鋒士兵象滾滾球一樣往上涌。雖然紅軍各種火器象狂風暴雨般掃向敵人,成群的敵人紛紛倒下,但後面的敵軍仍往上涌,有的竟跳進戰壕。許指揮預備隊和敵人拼大刀,兩軍兵械相接處,紅乎乎的,分不清血染的衣布和沾血的刀片。鏖戰70餘日,挫敗劉湘10幾萬人數以百計的猛攻,許世友仍然牢固地堅守在陣地上。6路圍攻被粉碎後,劉湘在致電蔣介石「請罪下野電」中聲稱,此次圍攻耗資1900萬銀元,官死5千,兵損8萬,此後難以為繼,請免本兼各職。所說損兵折將之數,萬源之戰約佔一半。
許世友有「攻如猛虎」之稱。1936年7月,許率騎兵(時任紅四方面軍騎兵司令)3千餘人「籌集糧食,偵察道路」。行至阿壩時,鎮上空空盪盪,從好不容易找到的兩個藏民口中得知,阿壩土司墨桑知紅軍經此北上,陰毒地把群眾全部趕走,將糧食、牲畜轉移,欲與紅軍一戰。墨桑有武裝數千人,個個能騎善射,夜射香火3槍不中者,即被視為廢物,裝麻袋沉入河中。15日夜,許世友在賽苟共巴地區發現千米外火光點點,不時傳來馬叫聲,經偵察,正是墨桑武裝,約5千人。許令部隊多路隱蔽接敵,一聲令下,眾多手榴彈甩進火堆,隨著爆炸聲,燃燒著的柴禾騰空而起,火星直沖天穹。敵人馬匹受驚,嘶鳴亂竄,敵兵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驚馬踩死。紅軍騎兵高舉馬刀在敵軍殘部中左沖右殺,墨桑20年經營的武裝頃刻間毀滅。
有時,許世友瞅准戰機,直搗敵首腦機關,猶如猛虎掏心,令敵猝不及防。1945年春,他先後兩次撇開外圍,直搗偽軍趙保原老巢。第一次趙化裝潛逃,僅以身免;第二次趙被擊斃,梟首示眾,數萬人馬不是斃傷就是被生俘。最令人拍案叫絕的一仗,是「巧取周村」之戰。1948年3月,膠濟路西段駐扎有敵整編三十二師等國民黨軍4萬餘人,守備東起張店、西至明水、北起齊東、南至博山,師長周慶祥為總指揮,率師部駐周村城。許世友得知敵人逢城必守、見鎮設防,兵力分散;周村城守敵不足5營,工事薄弱,麻痹懈怠,遂力排眾議,決定率軍遠道奔襲,出奇制勝。經過7天的夜行曉宿強行軍,即將接敵時,天降暴雨,夜空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此時周慶祥有所覺察,匆忙收縮兵力自衛,緊急召集旅團長會議部署周村防務。我七十八團在開進途中,發現並肩同行的隊伍中有戴大蓋帽的,他們抓俘虜一問,得知是奉命馳援周村的敵一四一旅。團長低聲傳令全團沖入敵隊,截得敵尾一部,成群的敵人稀里糊塗地當了俘虜。我七十六團尾隨另一部敵人隊後,夜黑雨大,敵人不察,該團直插周村城下。午夜時分,許率軍發起攻擊,周慶祥尚不知我軍番號,實力,周部有線通訊僅通話一次,通訊樞組被我軍炮火擊中,敵旅團指揮官尚在返部途中,指揮全部癱瘓,增援部隊交接防備不清,兵找官,官找兵,一片混亂。經過一天的戰斗,除周慶祥化裝逃跑外,守敵及援軍1萬5千人全部被殲。周村被克,其他守敵魂飛魄散,害怕「天降共軍」,有棄城而逃者,有稍事抵抗棄城「交差」者,甚至遠離周村數百里的萊蕪、蒙陰之敵也聞風而逃。許世友派兵四處出擊,12天殲敵3萬8千人。
「賠本不幹,賺錢就來」,這是許世友打仗的准則。許常帶領部隊與數倍之敵周旋,一旦敵軍一部分孤立成為「露頭椽子」,必被幹掉。就這樣他率部,步步為營,向膠東推進。膠東3面環海,形如牛角、東西最窄,國民黨范漢傑部在此盤踞,步、炮、坦與海、陸、空兵種齊備,如許世友正面決戰,兵力裝備不濟,必被圍殲;再往東退,只有下海喂魚。許世友且退且看,瞄準敵八師與九師結合部,於9月22日夜令後衛改先鋒,安然從「夾縫」中跳到范漢傑背後,范妄斷許率幾萬人馬突圍是「避戰潰逃」,不堪一擊。僅令兩個師分兩路尾追,大量人馬繼續向東進擊。10天後許突然撥馬而回,掉頭大殺「回馬槍」,圍尾追之敵六十四師於范家集。行將就殲的敵師長黃國梁,在報話機上用明語大聲呼救,范漢傑這才意識到局勢嚴重,回師分3路救援。許世友令圍點打援,留黃國梁呼救以吸引援軍往口袋陣里鑽,僅8天時間就殲敵近2萬,使范漢傑的梳篦戰術化為泡影。
1948年9月,許世友盤馬彎弓,准備攻打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和第二綏靖區司令部所在地、山東最大的堅固設防城市——濟南。此仗勝負,世人囑目。外國預言家曾斷言,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現代化工事面前一定碰壁,就連一些朋友也對我軍的能力持懷疑態度。同時,蔣介石為保住濟南,特擬定「會戰計劃」:王耀武部11萬人固守濟南,黃伯韜等3個兵團17萬人配置徐州,隨時北援,「內外夾擊,打敗共軍」。蔣介石曾反復告誡王耀武:「濟南是戰略要地,必須固守。」「你們如不發憤努力,堅定意志,將死無葬身之地。」再者,濟南城分外圍、外城、內城3層工事,鐵絲網、鹿寨、塹壕、布雷區、明碉暗堡等,縱深配置達六七十米。高大的城牆厚處達10米,且有飛機助戰。因此,如不能速克濟南,我軍將受黃伯韜、王耀武南北夾擊。華東野戰軍決定:許世友率14萬人為「攻城兵團」,粟裕率14萬人為「打援兵團」。
戰役開始前,許世友令部隊模擬濟南地形及工事,演練掃外圍、攻城、登城和巷戰。同時,他虛晃一槍令魯西南部隊襲擾機場、鐵路,使敵人誤認為許將攻徐州,直到許世友部以突然勇猛動作多路突破濟南外圍防線,王耀武才如夢初醒。許部西線兵團直撲長清,威逼飛機場,王耀武判斷許主力在西,又恐空中通道被切斷,急令預備隊兵力(兩個旅)馳援,許部東線兵團連克在郊制高點茂嶺山、硯池山,王又妄斷許主力在東,又令立足未穩的兩旅援軍,掉頭赴東線。王耀武最著急的是搞不清許世友主攻方向,手頭的機動兵力東調西遣,疲於奔命。等他摸清是東西夾擊時,東、西方外圍陣地全部丟失,濟南城腹背受敵。此後,許世友兵臨城下,將至壕邊,集中全部炮火猛烈攻擊,高大的城牆和城防工事應聲頌頹,突擊部隊冒著敵機的轟炸和硝煙,直插城內……經過8晝夜激戰,全殲守敵11萬。王耀武著便衣外逃,因久戴軍帽額頭上烘出一新月形白痕,被我軍查出、俘獲。新華社為此發表社論《慶祝濟南解放的偉大勝利》,毛澤東主席在修改這篇社論時,親筆添加「這是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已經無法逃脫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濟南既克,荷澤、臨沂、煙台守敵不戰而逃,除青島等少數孤點外,山東獲得解放。
一旦打起仗來,許世友勇猛無畏,身先士卒。他常說:「人死如吹燈,殺頭不過碗大的疤。」他曾7次參加敢死隊,5次擔任敢死隊長。平時上陣,他左手提一把很重的大刀,右手拎著張著機頭的駁殼槍;情況緊急時,??往前沖,一旦他那很沉重的大刀掄開,砍著者死,撞著者傷,如虎盪羊群。「刀源之戰」時,他的指揮所就設在離前沿陣地200多米的地方。在敵人蜂湧而上,突破前沿陣地的危急關頭,許(時任副軍長)帶著反擊部隊,第一個沖進敵群。敵一指揮官揮舞手槍大喊大叫,他飛身過去劈頭就是一刀,不知是刀太快還是砍得太猛,那傢伙的頭向山下滾出好遠,身子還踉踉蹌蹌向前跑了好幾步。
他的少林寺武功究竟有多高,無人知其底細,但從他偶爾露出來的一星半點,已足以驚世駭俗。他曾7次負傷,每次都是自己硬用指頭把傷口裡的子彈扣出來,糊點南瓜瓤了事(當時缺醫少葯)。臉盆精的松樹,他一掌能把樹皮「推掉」一大塊。他縱馬急馳。伸手扳著樹枝,兩腿一夾、一貓腰能把戰馬列吊離地面。夜裡開會休息時,同事們要他「露一手」,他說自己藏起來誰也找不到。當眾人返回會議室,在亮堂堂的燈光下,搜遍四壁皆空的會議室而找不他時,他在會議桌下「嘿嘿」一笑,大家才發現他緊貼桌面的背面,藏在「桌肚裡」。某年,蘇聯軍事代表團訪問南京,一蘇軍軍官搬起鼓形石墩,其他軍官誇他是「大力士」。許世友在同事的慫勇下,一時興起,一搶上衣,雙手高舉石獅繞場3圈,贏得雷鳴般掌聲,然後穩穩當當地把石獅放到原來的石座上。蘇軍「大力士」面子上過不去,也去舉那個石獅,可惜用盡力氣,他動獅子不動。許世友還精通棍術、刀術、拳術和摔跤。他傳授的刀術節奏快,靈活多變,完全突破了國民黨部隊拼刺刀時的進退節奏和攻防招數,所以,他的部隊在肉搏戰中屢占上風。某次,子彈打光,他率少數兵力沖入敵群,硬是拼了4個小時的大刀,把敵人逐出陣地。
他厚重少文,驃悍無畏。戰士們請他唱花鼓戲,雖然開開口免不了離弦走板,但有求必應,他總是唱得那麼有滋有味,那麼忘情。他認為舞刀弄棒、劈刀打拳,既可用於實戰,又可強健體魄,自己是少林寺「科班」出身,所以總是十分樂意傳授或表演武功,甚至在他70多歲時還教身邊工作人員棍術,認真糾正別人的一招一式。他酷愛吸煙,戰士剛吸過的旱煙袋,他用手一捋「煙嘴子」,噙著就吸;別人用他的煙袋「過癮」他也不介決,但只要一上戰場或練兵場,他橫刀立馬,立刻成了凜然不可侵犯的將軍。
「文化革命」中,許世友無所畏懼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次,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的4個孩子找到許世友,見面立刻放聲大哭:「許伯伯,救救我們吧!」原來,陶勇被迫害致死,他的孩子無家可歸了。許世友一聽,大動感情,寬尉說:「不要怕, 我這是紅色保險箱。」他命令把某負責人找來,叉腿站在房子中間,厲聲說:「陶勇和我一塊出來革命,外面說什麼我不管。他落了難,他的孩子我偏要管。」「放『地方上』不行,還會受迫害,要放進紅色保險箱,叫們統統參軍。」「今年不招兵啊!」「我的部隊招」。他一道命令,先後有40名落難幹部子弟穿上軍裝。某次,一夥人要揪斗他,他坐車到大別山。當時,上級規定「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許世友不吃這一套。到了一個路口,他喝令停車,察看地形後,下令:「封鎖。把機槍都給我架起來,敢登這個坡的,格殺勿論!」不久便有幾個群眾組織的「探子」追來。他們看看「軍事禁區,不得靠近」的那行大字,再看看黑洞洞的槍口,徘徊良久不敢上坡,隨後,群眾組織的隊伍開來了,他們浩浩盪盪,聲勢不凡,高喊「打倒許世友!」「活捉許和尚!」當那幾個「探子」稍一匯報,他們立即停止不前,在坡下窺測觀望,誰也不想拿腦袋往槍口上硬撞。結果,他們在坡下呼喊口號後,便如改道河水一樣,轉彎,溜走了。
1968年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許世友在通車典禮上剪綵,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了紀錄電影片。後來,在北京開會,張春橋陰陽怪氣地對許說:「你的鏡頭很突出,你是要在華東搞『以我為核心』吧!」許世友一聽這話來者不善,勃然大怒,他把桌子一拍,罵道:「放你的狗屁!影片不是我拍的,我不要『以我為核心』,你才要『以我為核心』呢!「
這位叱吒疆場,令人敬畏的虎將,在自己的母親面前,永遠是恭順的孝子。1654年,許世友坐車到麻城,又步行趕了幾十里山路,回到分別幾十年的家鄉。當他聽說他母親在附近山上拾松枝柴時,帶著警衛員立即就去接。一見年逾古稀的母親正要扛起一大捆松枝,他心裡一陣酸楚。他急忙吩咐警衛員:「快快!你背著。」許母不樂:「人家大老遠跑到咱們家,是客人,咋能叫人家背?媽能背,你就不能背?」許世友嘿嘿一笑,推開警衛員,自己扛起了柴禾捆.許世友把母親接到南京,但老太太過慣自己拾柴燒、自己挑水吃的日子,反而對袖手吃閑飯不習慣。住時間不長,她就說:「到處都是房子都是門兒,想刨片荒地種點菜都沒個地方,還是回老家過著自在。」許世友百般勸說,仍然挽留不住。一想到白發蒼蒼的老人還要獨自生活、自勞自食,一想到母親為了自己的「平安」而吃長齋(終生不吃葷腥),就感到對不起母親。1985年當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時,自知必死無疑,留下遺言:「活著不能侍奉母親,死後盡孝。」要求死後葬於許母腳下,永遠陪伴母親於地下。

D. 大家有誰記得一部武俠電影

《少林俗家弟子》

於1985年上映,導演華山是許世友將軍之女(許世友將軍就是少林寺弟子),由范冬雨,何晴,趙小銳,韓海華等主演。

程家少爺程亦鵬(范冬雨)痴迷武術,離家出走進入少林寺做俗家弟子。然而師父恆德(趙小銳 )只是讓他們做苦力,不肯傳授少林功夫。程亦鵬和他的師兄弟們學著用各種方法苦中作樂。

曾經被逐出少林的一個游俠想挑戰少林,以報當年沒學到武功之恨,恆德欲迎接挑戰反被方丈關入藏經閣。程亦鵬等經過勤學苦練,終有習武資格,在恆德指點下向游俠一雪前恥。

范冬雨曾經在《馬永貞》老電視劇中飾演「小山東」,而趙小銳不就是那李逵嗎?

E. 許世友將軍的武功高嗎

「少林將軍」許世友
許世友1905年出生於新縣,現在河南與湖北交界的大別山區,關於他為什麼去少林寺,具體原因似已難弄清楚。一種說法是許世友家境貧困,兄妹7個,父母實在養活不了他們,就在逃荒的路上,把許世友送到了少林寺;另一種說法是,許世友的祖母生過一場大病,久治不愈,他的父母便求菩薩保佑,許願如果老人病好就送孫子出家信佛。後來,老人病好了,世友就被送入了少林寺。第三種說法流傳最廣,說許世友受當地一個地主的兒子的欺負,兩人打起來,許世友失手打死了他,就逃到少林寺里避禍。
許世友進少林寺的時候才8歲,但窮人家的孩子自小就養成了勤奮的好習慣,又能吃苦,因此很招師父們喜歡。許世友的法名叫做永祥,他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為師父們端茶倒水,鋪床疊被,掃地抹桌,雖然有時事情干不好免不了受師父們責怪,但他依然十分快活,因為師父們天天都教他練習武功。
許世友都練些什麼功夫呢?平時,只要忙完了雜活,他就按照師父的安排站樁、摔棍、跑立磚、插沙、運氣、打梅花樁等等。許世友練功十分刻苦,不怕流汗不怕流血,又因為是打小練習,因此長進很快,練就了過硬的功底。據說,他臂力過人,刀槍劍棍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在一同習武的人中相當出眾,只要他不帶練功用的"重身"沙袋,寺內數米高的圍牆幾步開外就能飛跑躍上;運足了氣,三寸多厚的大方磚一掌就能擊碎。與此同時,師父們經常給他講"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武僧抗倭等故事,使他自小就 形成了義氣豪爽的性格和匡扶正義的願望。
轉眼間8年過去了,許世友覺得自己功夫學的已經可以了,也非常想回家與親人團聚,就辭別師父與師兄弟們下山而去。臨別時,很多人來送,許世友十分不舍,決定把名字永祥改為"釋友",取一輩子做釋家的好友之意。大概是後來嫌"釋"字筆畫太多,又改成了許世友。
許世友在1926年參加了紅軍,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南征北戰,屢立戰功。29歲就當上了軍長,解放後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少林功夫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他在紅軍生涯中就5次參加敢死隊,打了很多硬仗,每次都是身先士卒,舞著一把大刀沖在最前面。如果沒有真功夫,想畢沒有人敢這樣,即便敢,也未必能從血雨腥風中闖過來,許世友也是因此得了個"少林將軍"的美譽。
解放後,許世友的功夫雖然再難有用武之地,但他卻堅持勤練不忘。據說,在他南京的家中擺滿了刀槍劍棍等冷兵器,院子的大樹上吊著沙袋,他也常常象戰時一樣,每每聞雞起舞,活動拳腳。許世友一生,身體都很結實,象座黑鐵塔。他於1985年秋去世,享年八十歲。

F. 少林寺走出的兩位開國將軍

1955年中國人民 *** 授銜時,其中有兩位出自「少林」的開國將軍:許世友上將和錢鈞中將。有趣的是,這兩位將軍還曾在一個大軍區共事過,許世友曾任 *** 司令員,錢鈞曾任 *** 副司令員。
更有趣的是,錢鈞比許世友遲3年進少林寺。兩個人一起在寺中待了5年,同一年出的寺門。當時寺里僧人雲集,兩個「菩薩」雖在一座寺廟里,卻互不相識。直到長徵到了延安,他們談起往事,才知道原來彼此竟還是少林寺「兄弟」。兩人不禁撫掌哈哈大笑。
許世友於1945年8月的自傳材料中說:「我九歲(虛歲)開始到少林寺學武,主要的原因是沒有飯吃,要找個地方吃飽飯。」「這些年中,我學會了十八般兵器,也學過飛檐走壁,我下了苦功夫。這對自己覺得了不起,稱得起英雄好漢,將來要打盡人間不平事。」
許世友將軍1905年出生在河南新縣,這里屬於河南、湖北兩省交界的大別山區。因父母養活不了他們兄妹7人,才在逃荒的路上把他送進了少林寺做雜役,得法名「永祥」,每天學拳練武。
在少林生涯中,永祥功底深厚,臂力過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寺內 3米 多高的圍牆,他跑幾步就可攀上;9間9檁的千佛大殿,他手抓屋檐的椽頭,一口氣可順轉3圈;他躥牆、越脊、飛檐走壁,輕來輕去不叫瓦碎;跳下時,他能在空中翻3個筋斗輕輕落地;只要運足氣,他對著尺二見方、三寸來厚的大方磚,轉身一掌,相距寸余,磚就碎裂……
時光飛逝,就這樣,幾年過去了。救民出水火的 *** 部隊到了許世友的家鄉,領導勞苦大眾斗土豪、分田地。許世友聽到這個消息,再也待不住了,含淚告別了朝夕相處的師父和師兄師弟,踏上了返鄉的路程。
許世友離開少林寺的時候,師父問他:「從今天起,你真的要還俗嗎?」許世友回答說:「是少林寺給了弟子一條命,弟子會終生銘記的。今後,我雖然不做佛門弟子,也要當個釋家的好友。」
從此,他的名字就由『永祥』改為『釋友』了!」………後來,也許是「釋友」太難寫了,就改成了「仕友」,許世友的名字是 *** 給改的。 *** 曰:「仕友」有封建色彩,也太狹窄了,做世界之友,豈不更好?於是他便改名為「世友」。
許世友的少林寺武功很高,戰爭年代,臉盆粗的松樹,他一掌能把樹皮「推掉」一大塊。他縱馬急馳。伸手扳著樹枝,兩腿一夾、一貓腰能把戰馬提離地面。夜裡開會休息時,同事們要他「露一手」,他說自己藏起來誰也找不到。當眾人返回會議室,在亮堂堂的燈光下,搜遍四壁皆空的會議室而找不他時,他在會議桌下「嘿嘿」一笑,大家才發現他緊貼桌面的背面,藏在「桌肚裡」。某年,蘇聯軍事代表團訪問南京,一
蘇軍軍官搬起鼓形石墩,其他軍官誇他是「大力士」。許世友在同事的慫勇下,一時興起,一搶上衣,雙手高舉石獅繞場3圈,贏得雷鳴般掌聲,然後穩穩當當地把石獅放到原來的石座上。蘇軍「大力士」面子上過不去,也去舉那個石獅,可惜用盡力氣,獅子紋絲不動。許世友還精通棍術、刀術、拳術和摔跤。他傳授的刀術節奏快,靈活多變,完全突破了 *** 部隊拼刺刀時的進退節奏和攻防招數,所以,他的部隊在肉搏
戰中屢占上風。某次,子彈打光,他率少數兵力沖入敵群,硬是拼了4個小時的大刀,把敵人逐出陣地。

一旦打起仗來,許世友勇猛無畏,身先士卒。他常說:「人死如吹燈,殺頭不過碗大的疤。」劉繼興考證,許世友曾7次參加敢死隊,5次擔任敢死隊長。他曾7次負傷,每次都是自己硬用指頭把傷口裡的子彈扣出來,糊點南瓜瓤了事(當時缺醫少葯)。
錢鈞將軍出生在河南光山縣錢家灣一戶貧農家裡。6歲那年,他就被送到地主家裡當了放牛娃。在牛背上轉了兩年,終因受不了東家的打罵,他又跑到一個過路的漆匠那裡去討口飯吃。漆匠生性暴躁,幹活稍不如意就對他拳打腳踢。到11歲上,苦日子再也熬不下去了,一怒之下,錢鈞到少林寺出家當了和尚。
錢鈞將軍後來和朋友談到這樣一則趣事:進少林寺次日,值班和尚命其燒火。灶前立一木樁,約碗口粗。將軍問:「劈柴刀在哪?」值班和尚舉手曰:「這就是刀。」將軍驚詫。旋見值班和尚用手擰木樁,一擰一片,一撕一片,如擰面團,如撕棉絮。頃刻,木樁化為紛紛碎片。自此將軍練武不輟。
錢鈞在少林寺內生活5年,練就了一身武藝,特別以「鐵掌」著稱。他的「硃砂掌」發起功來,真像是一把鋼鑄的利斧。大塊岩石,一掌下去,立刻碎裂。至於劈青磚,那簡直像切豆腐一樣,不在話下了。
一千多年來,少林寺方丈堂前的東寮房門口,一直高高地懸掛著一塊一二百公斤重的鐵雲排。每當全寺僧眾 *** 做佛事,或集中傳話,執事僧就敲響雲排通知。錢鈞曾用這塊雲排練習臂力,以摘下不發一聲為標准進行練習。一連幾年每天如此地練習,最後錢鈞練到能單手摘掛,並且面不改色喘氣如平常。今天,這塊雲排仍在原處高掛,天天都在發出響徹雲霄的聲音。
1927年錢鈞由董必武同志親自介紹,宣誓入黨。大革命失敗後,他參加了黨領導的革命軍隊。從此,在鄂、豫、皖的崇山峻嶺中,在雪山草地上,在烽火連天的艱苦歲月中,他那一身武藝,他那鐵塔一樣堅強的身骨,使他在戰爭中如虎添翼。即使遇到常人難以克服的困境時,也能化險為夷,獲得勝利,有軍中「常勝將軍」之稱。
錢鈞在少林寺練就了一身武功,但不論在軍內軍外,卻很少宣露。除了少數高級將領外,知道他熟諳武術的人並不多。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怕太宣露了,引起了大家的好奇,都來要求比試,擔心誤傷了同志。他常說,「有武功的人,與不會武術的人是不一樣的,有時你出手時並不想傷人,但往往事與願違,一出手就誤傷了人。過去,有時因對敵斗爭的需要,我曾毫不留情地利用過功法,而在同志中間,有人邀我試拳
、交手、掰腕子等等,在多數情況下,我都是裝「矮人」,甘拜下風,輕易不開手。當然有時候不使大家掃興,或者興之所至,也偶爾露一手。」那還是在武漢翻砂廠做工時,為幹了一天累活的窮弟兄苦中作樂,錢鈞下班後,身上汗漬未乾,就往地上一躺,運足氣,表演硬氣功。他讓三個壯漢合抱著站在自己肚子上,只聽他「嗨」地一聲,聲到力發,三個大漢同時被掀倒在地。
建國以後,錢鈞還偶爾表演過「硃砂掌」。那是他擔任 *** 副司令員以後,一次,他到蘇北去檢查民兵工作。傍晚休息時,幹部們都要求他表演「劈石頭」。但蘇北一馬平川,一時間到哪兒去找合適的石頭呢?最後,還是找來了一塊壓鹹菜用的青石,這塊石頭少說也有二十來斤,光溜溜,濕漉漉,放在堂屋正中的桌子上。「錢司令果真能劈開它嗎?」「肉手能劈碎岩石,我還從沒見來過!」在這人們的竊竊私語
聲中,錢鈞走到桌前,擺正石塊,猛抬右手,一掌下去,只聽「砰」地一聲。青石頓成三瓣。劈裂的石渣,竟蹦出一丈多遠!
還有這樣一則體現錢鈞功夫的趣事:正在上海延安飯店參加會議的 *** 三位副司令張才千、王必成、陶勇結束了晨間散步後,正蹲在一起,小聲地聊天。突然,「唉呀」一聲驚叫——陶勇副司令員只覺得身子「唿」地一下,自己已被一隻大手托住臀部,離地舉了起來。蹲在一旁正地頭抽煙說著話的兩位副司令員,在驚叫聲中,忽然發覺身邊的陶勇將軍不見了。急忙抬頭一看,才從莫名的驚慌中定下神來,原來,悄悄來到他們中間,一手把陶勇托起的「大力士」不是別人,正是聞名已久的「鐵掌將軍」、年近七十的浙江省軍區司令員錢均。
許世友將軍和錢鈞將軍,因皆出自少林寺,性格又相近,所有感情甚篤。許世友將軍晚年,常去看望錢鈞,兩人耳朵均背,扯著嗓子交談。你說東,他說西,答所非問,文不對題,然倆將軍則津津有味,樂此不疲。某日,許世友將軍至錢鈞處閑扯一個多小時,返回時問秘書:「錢司令說了些啥?」一時傳為笑談。
錢鈞將軍晚年喜作畫,被人稱作「將軍畫家」。凡有人贊將軍畫,錢鈞將軍皆答之:「拿著黃牛當驢騎。」其風趣之性格可見一斑。(劉繼興)
將軍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