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墨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墨山

發布時間: 2023-01-14 20:24:37

Ⅰ 從電影《綉春刀2》,看薩爾滸之戰

電影《綉春刀2》,開篇短短幾分鍾拍到了薩爾滸之戰。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主要為了看這短短的幾分鍾。這是歷史教科書從來不提的事情。這是晚明的悲歌! 萬曆四十七年,既公元1619年,三月,明軍在遼東和後金進行了一次軍事較量,兵員占優勢的明軍慘敗。此後後金在白山黑水間迅速崛起壯大。薩爾滸之戰是大明王朝滅亡的開始。萬曆帝在位,此戰敗北,所以後世史學家言「明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第二年,身體健康狀況非常不樂觀的萬曆帝終於駕崩,結束了他47年的帝王生涯。 薩爾滸之戰對大明,對萬曆都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話說當年朱麻子立國時吊打四方,威名遠揚。麻子後人搞對外政策延續了麻子的風格。就是,大棒加大棒。以為暴力是蠻族唯一聽得懂的語言。誰不聽話,就在他的頭上掄棒子,在他的面前秀肌肉。 這次東北的女貞族不聽話了。1616年,努爾哈赤公然起兵建立後金政權定都赫圖阿拉。並且主動出擊攻打明朝在東北的勢力范圍。 萬曆不是慫人,想當年萬曆三大征全部打贏了,1592年寧夏之戰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1592年朝鮮之戰擊退日本豐成秀吉進攻,1099年播州之戰戰勝苗疆楊應龍叛亂。 差不多過了二十年又見戰事。萬曆帝果斷用兵東北。想要一口氣就把努爾哈赤揍翻,完成萬曆四大征。用大棒把後金打死於搖籃。 很多人說此次戰斗明軍兵員素質不行,精銳部隊忙著鎮壓農民起義,邊軍廢弛,導致挨打。這樣的觀點就在鬼扯。民變是天啟年間的事情,大規模農民起義則是崇禎年間的事情。薩爾滸之戰是萬曆年間的事情。 此次參與戰斗的明軍可以說很強的,有五成來自邊防重鎮,他們是長期和游牧民族廝殺的老兵。另外五成來自內地,其中有兩千來自浙江的戚家軍余脈,七千是各地土司兵,屬於兇狠善戰的少數民族聯軍。此外,還有女貞葉赫部和朝鮮都來助戰。 明軍主將有兩大狠貨。山海關總兵杜松與胡騎大小百餘戰,無不克捷,打仗沖在第一線,兩個黑臂膀掄起西瓜刀亂砍,人稱「杜黑子」。努爾哈赤親口叫他「杜瘋子」。遼陽總兵劉綎,是萬曆年間武狀元,一生平緬寇,平羅雄,平倭寇,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一把重達一百二十斤的鑌鐵大刀,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號稱「晚明第一猛將」。 由此可見,對後金的態度,明朝准備好了重拳出擊一舉殲滅。 可是主帥楊鎬是一介文官,時任兵部右侍兼遼東經略,就是國防部副部長兼東北軍區總司令。說楊司令不懂軍事嘛,他又幾次三番上過戰場,干過取敵方上將首級這種牛逼哄哄的事情,也干過瞞報敗訊,謊報軍功這種丟人現眼的事情。說他懂軍事嘛,給他統兵水平打個分數,只能打60分而已。他是戰場上的菜鳥,官場上的老油條。 楊鎬這樣的人物能全面主持遼東軍事,和當時朝中的派系有關。楊司令和當朝主政的清流派關系極好。他也被認為是懂軍事的書生,極受推崇。 幾百年來,楊鎬被罵慘了。無非指責他分散了兵力,被各個擊破。 明軍打仗傳統是不分散兵力的,因為對手往往是游牧民族,分散兵力容易在大漠里迷路,遭到襲擊會疲於應付。 楊鎬制定的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分散兵力各處出擊,叫分兵合擊。從理論上看很可行。 馬林指揮北路軍從三岔兒堡進發,杜松指揮西路軍走撫順大路,李如柏指揮南路軍從鴉虎關突襲,劉綎指揮東路軍從寬甸口突襲。 四條道是建州女貞商隊到邊境貿易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只有這四條大道通往後金的地盤。明軍從這四路齊頭並進,一則可以很快殺到後金的營帳前,欲速戰速決,東北寒冷,且大明朝此時國庫空虛,後勤難以保障,無法進行持久戰。其中李如柏進攻的南路離赫圖阿拉距離最短。二則四路大軍堵死後金通往內地的道路,防備敵人戰敗後向大明邊關逃竄,襲擾邊境。 四路兵馬,兩兩會和,能步步為營則步步為營,能奇襲則奇襲。總之要把努爾哈赤壓制在老巢進行輪番狂扁。 目標就是直接沖著赫圖阿拉而去,打下這里極具戰略意義,後金沒有戰略縱深,且都城周邊部落均是大明朝的爪牙,沒有多少戰略迴旋之餘地,只能逃向長白山老林,天寒地凍,不被官軍滅也被老天爺滅。 楊司令的如意算盤打的很好,想當年,他就跟著董一元董大元帥干過一回,在雪夜翻越墨山襲擊蒙古炒花部的營帳,大獲全勝。 如今也下著雪,奇跡一定會重演的!楊司令的戰略部署很像三國時期蜀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設想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魏延親自率領萬余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兩軍會合潼關,再問鼎中原。 再加上內閣首輔方從哲不斷催促進攻。方大人自從當了這個光桿首輔,沒錯,當時空缺嚴重,內閣就他一人。他當了這個光桿首輔不斷遭受非議。他急需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給自己增添光彩。 明軍就大張旗鼓殺向赫圖阿拉,號稱有四十萬,這完全是吹牛逼,哪有這么多兵馬,黃仁宇考證明軍有十萬人左右。對方努爾哈赤也在吹牛,說自己有十萬人,實際上只有六萬。 西路杜松的軍隊最早出現在渾河,可是此地靜悄悄,約定好在此會合的北路馬林軍卻沒有到達,當時馬林這支部隊還在路上呢。 是進還是等?分兵合擊的意思是先分後合,按照戰略部署要在此地等北路軍抵達後再行動。可是杜黑子這暴脾氣上來怎麼等得了,掄起兩條黑胳膊耍起西瓜刀直接帶著人馬過河了,火急火燎地殺過去,把明軍的炮兵部隊留在了對岸。原本就是孤軍,孤軍又被一分為二。對岸還是靜悄悄,迎接杜松的是大霧,霧里藏著努爾哈赤的精銳的騎兵部隊。老努不是宋襄公,等霧散了再打,也不是日本武士自報姓名後再打,而是依靠大霧的掩護突然殺出,殺得杜松內褲都沒了。對岸的明軍炮兵被另一支敵方的側翼部隊給切菜一樣給切了。首戰猛將杜松戰死,西路軍全軍覆沒。 努爾哈赤樂開了花,叫你分兵合擊,我在自家地盤神出鬼沒打游擊。接著後金集中優勢兵力毫不費勁吃了緊接著殺到的馬林部。馬林在少數親兵的護衛下逃離戰場。 明軍西北兩路軍事行動徹底失敗。東方戰場,後金500騎兵,在劉綎面前虛晃一下就逃走,不熟悉地形的劉綎部一路追殺一路撲空,後金成功牽制住了這路明軍,其實此時努爾哈赤正在和杜松廝殺,後方空虛,假如劉綎加快速度行軍能直搗赫圖阿拉,再反過來把努爾哈赤給包餃子。可惜東路軍被後金區區兩個連的兵力就給迷惑住了在原地徘徊到處尋找敵人。 坐鎮大本營的楊司令得知有兩路人馬戰敗,完全沒了主意,楊鎬這個人,構想很好,可是敵人偏偏不按照他的構想來,當敵人的行動超出他的理解范圍後他就懵逼了。而且竟然沒有預備役部隊去策應,完全不是一個司令員的做派。他發出兩支另箭,讓另外兩路人馬趕緊撤軍。 後金方面俘獲了送給劉綎的令箭,就扮人假傳軍令,說杜松打到了赫圖阿拉。劉綎一聽就急了,呀呀呀呀呀呀!尼瑪老子才是大明第一猛將,你滴快給老子指路,老子要先破城。打下赫圖阿拉,老子就是英雄。以後北京城戲台上唱的不是關老爺,而是我劉老爺。 於是劉綎部拋棄了輜重,輕裝急著冒進,跟著這個奸細鑽進了努爾哈赤設好的口袋。時值大風天氣,史書記載,風雨吹進明軍陣營,明軍那些逆天的火器裝備全部失靈,在加上墊後的朝鮮兵嘩變,明軍在離赫圖阿拉六十公里處遭到了後金軍隊的毀滅性打擊,明軍士兵要麼戰死要麼被朝鮮兵捆了邀功。猛人劉綎也陣亡。 後面的李如柏部聽到這么能打的杜松、劉綎都掛了,立馬嚇尿撤退… 薩爾滸之戰決定了明清兩國未來國運。 此戰明軍慘敗,歸納原因,國力下降是最大的原因,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那麼就說主要原因是明軍的肉搏能力已經大幅下降,過於倚靠火器,靠城牆大炮戰術明軍還是很能打的,如果出去野戰爭鋒就不行了。當主動出擊遇到人強馬壯,強弓硬弩的後金滿族兵,帶著大炮等重裝備的明軍不僅機動性大打折扣,而且在長於肉搏步戰的滿族兵面前,只能被各種豬突。 還有,明軍開戰前連軍餉都沒發,以當時的情況國庫也確實發不出來,贏了自然也沒啥經濟上的獎勵,而後金軍呢,一但贏了,就可以搶錢搶糧搶地盤搶女人。

Ⅱ 徐克電影《青蛇》中,最後決戰的那個「金山寺」在哪啊

鶴壁金山寺
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龐村鎮。毗鄰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距鶴壁市中心5公里。是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2004年成立金山寺景區管理處,正式對其進行開發和建設。因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創始人墨子在此地居住多年,當地又有人稱金山為「墨山」。坐落於此的金山嘉佑禪寺始建於唐代,重修於北宋嘉佑年間,是一座佛教文化濃重的千年古剎。據史書記載,金山寺興盛時期,高僧雲集,僧人數百,廟產千頃,香煙繚繞五百里,寺內至今仍完好保存著被譽為豫北第一的大雄寶殿、獨具特色的卧佛殿以及其它建築群。金山名勝游覽區植物繁盛,冬季瑞雪覆蓋,怡靜宜人,春季萬物復甦,綠葉滴翠。金山寺晨鍾暮鼓,化人心靈。據專家考證,流傳千年的《白蛇傳》的傳說就誕生於金山,雷峰塔遺址、金山寺、淇河、許家溝村、青岩絕白蛇洞構成了傳說所需的相關要素。景區內有三步兩眼井亭,兩井雖相距咫尺,卻一眼苦澀,一眼甘甜。西山觀景亭被譽為「鶴壁第一亭」。金山風景旅遊區為人們靜化心靈、尋訪探秘、共結連理的最佳之地。
詳細文獻資料
金山,又名黑山、墨山。曰金山,因金山是由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爆發噴吐冷卻後的岩漿岩中,有大量的紅寶石、綠寶石和雲母,這些寶石非常珍貴,故稱金山;曰黑山,是因火山岩漿岩顏色蒼黑而得名;曰墨山,《浚縣志》載: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曾隱居於此。
金山海拔257.6米,整個山脈面積約5500萬平方米,千古亘流的淇河自金山之西環繞金山向山之南流去。金山之北的永通河,自安樂洞東山口接淇河向東貫通,流向龍台、黃鹿廠、琶琶寺等。金山之東,「有溝,曰斷頭,深且更闊,在夏,則淫雨瀑流,勢若江湖,在冬,則雪霰盈溝」。金山可謂四面環水,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北宋嘉佑年間,朝廷崇尚佛教,民眾一片響應,於是金山寺應運而生。「金山寺者,誠此方古跡之福地也。宋朝創建,大元重修,於至正庚子之年奉敕乃重修而已矣」。
穿過崎嶇的山路,當記者終於走近它時,發現正在重建中的金山寺巍峨龐大,依山而居,一派金碧輝煌。據這兒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重修金山寺,有關部門已投入3000多萬元。
我們試圖能在這里找出法海和白蛇兩位主角當年留下的痕跡,盡管鎮江的金山寺好像比其更讓人信服,但這些畢竟都只是傳說而已。
「水漫金山」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傳說。據說,金山寺里的確有一位高僧法海,但他並不像故事中寫的那樣是「菩薩面,蠍子心」的壞人,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高僧,是唐朝大臣裴休的兒子。他來到金山時,山上的廟宇已經全部毀壞,又因為在潮濕的水邊,山上滿是雜草和毒蛇,這些蛇經常傷人,使得人們不敢上山。法海便在一個山洞裡住下,決心修復金山寺。每日披荊斬棘,不但把山上的雜草全部除完,還把毒蛇趕走了。後來才有了這座金山寺。這和故事中的老法海真是性格各異的兩個人。
把原本在金山上傷害人類的毒蛇說得如此善良,這不簡單是法海得罪了哪個書生、文人,故意把他編進故事,讓他「臭名」遠揚的,而是深含著那個時代某些人對宗教統治力量的反抗。這些文人也明白,單是為蛇訴說不能打動人,還是用愛情悲劇來表達吧�這果然起了作用,庄嚴的法海輸了,蛇勝利了�這就是文學的魅力�
專門研究金山的鶴壁市淇濱區文化體育局的王俊智對記者說,金山寺是佛教聖地。寺院東側,古時曾是道教聖地,群山環抱之中,仍有歷代寺廟古遺址。至今,當地人還稱道教遺址為「大廟圪道」、「二廟圪道」、「三廟圪道」、 「二樓坡」。現在遺址之上,還有龍王廟、玉皇殿。道教遺址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0米。
寺內有幢象徵民族團結的豐碑——大元皇慶元年仁宗皇帝命人勒石矗立的蒙漢文同壁聖旨碑。碑文中,直接呼名道姓的皇帝就有5位。據說,真正引發頒詔豎碑的竟是愛好興兵打仗的元武宗海山皇帝。
有一年,因為拓疆大戰,元武宗海山皇帝從千里以外的大都,風風火火趕到黑山。他顧不上喝口水,馬不停蹄,人不卸甲,又是聽稟報,又是探黑山,又是訪百姓,又是查根源。幾天下來,人瘦了整整一圈兒,經過反復思量,一條兩全其美的對策也想好了。
這時的海山,心情反倒輕鬆了,心勁兒也就懈怠了,成團成群的瞌睡蟲齊向他的大腦襲來。於是,海山皇帝摘盔卸甲,脫衣上床,想美美地睡一個好覺。忽聽一聲急報:「大汗到!」他來不及起身,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便來至床前。二人怒指他的鼻尖道:「蒙漢合一,大元才能長久,區區一個黑山都難處理,何談四海統一!」海山皇帝連連稱是,驚起拜謝,誰料卻是南柯一夢。海山皇帝慌忙起床,卻是不能,原來夜來風寒,感冒中風,得了個卸甲風病,半身不遂,動彈不得。
隨軍御醫立馬被傳來為皇帝醫治,由於治療及時,海山皇帝算是撿回來一條命,要不是治療及時,他非向老祖宗成吉思汗報到不可。但也沒徹底治好,留下個半癱後遺症。這下倒好,海山皇帝出師未捷身先病,常使英雄淚沾襟。眼看久治不愈,海山皇帝只好頒詔收兵,打道回京。一場神鬼皆驚的拓疆大戰,就這樣偃旗息鼓,半道夭折了。
眼瞅著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海山皇帝急忙把繼承人愛育黎拔力八達叫到玉德殿龍床前,交代了後事。高瞻遠矚的海山皇帝對接班人交代說,先帝托夢於我,蒙漢一家,民族應該團結,一致對外!黎民僧侶都是我大元的臣民,兄弟反目,相互殘殺,有啥好結果?算了吧,以往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給金山寺等寺院下道聖旨,好好安撫一下,都別再胡鬧了!
海山皇帝駕崩後,愛育黎拔力八達登基,遵遺囑謙稱元仁宗,改年號為皇慶。
元仁宗稱帝後的頭件大事,就是為金山寺頒發特詔。
蒙漢兩文同壁聖旨碑就這樣矗立在了金山寺。
數百年來,前往金山寺游覽觀光的歷代文人騷客、賢人志士們,每每駐足聖旨碑前,無不為該碑所折射出的民族團結精神而擊節稱道,感慨不已。
日月如梭,時過境遷。金山寺自1993年被鶴壁市淇濱區人民政府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後,磬鍾再鳴、佛經重誦、遊客漸多、旅遊鼎盛,再度成為豫北名勝景區。

Ⅲ 舊的講白蛇和他兒子的電影叫什麼

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家喻戶曉,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祝》《孟姜女》《牛郎織女》)。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
[編輯本段]【故事內容】
傳說發生在宋朝時的杭州、蘇州及鎮江等地。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編輯本段]【源起記載】
「白蛇傳」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乃是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源地在河南湯陰(今河南鶴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村。
許家溝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亻加呸右)山,古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脈之一。這里峰巒迭嶂,淇水環流,林木茂盛,鳥語花香,環境清幽,亞賽桃源。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里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游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丑。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後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衍變為白蛇。
「白蛇鬧許仙」里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性命。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後人牧童許仙。婚後,她經常用草葯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變得冷落起來,也使黑鷹轉世的「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大為惱火,決心破壞許仙的婚姻,置「白娘子」於死地。於是引出了人們熟悉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節。白娘子因為水漫金山而觸動胎氣,早產生下兒子許仕麟。法海趁機用「金缽」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將其鎮壓於南山「雷峰塔」下。通過此事,許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護塔侍子。18年後,許仕麟高中狀元,回鄉祭祖拜塔,才救出母親,一家團圓。
據載:「金山嘉佑禪寺」創建於北宋·嘉佑(1056—1063)年間,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創建年代而得名。在這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當成型於北宋後期。而「白蛇鬧許仙」故事向江南一帶的播遷,則與金人南侵、宋室南遷有關。宋高宗晚年禪位後,駐蹕臨安(今浙江杭州)德壽宮中。「喜閱話本」,「命內當日進一帙。當意,則以金錢厚酬」。出於「懷舊」情結,在他「龍興」之地相州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色彩奇幻、情節曲折,應是他喜歡聆聽的故事之一。這就成為宋、元時期「白蛇傳」故事在杭州一帶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
光陰似箭,倏忽千年,黑山的「金山嘉佑禪寺」目前尚有部分留存。南山頭的「雷峰塔」卻已坍塌為廢墟,而當年白娘子在「青岩絕」修行的「白衣仙洞」至今香火旺盛。
一說源於唐傳奇《白蛇記》;一說源於《西湖三塔記》。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編輯本段]【歷史流傳】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中國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白蛇傳》的傳說,一說認為同印度教有關。印度教的創世,就是從兩條大蛇(Nagas)攪動乳海開始。東南亞也有類似《白蛇傳》的故事,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就記述了真臘國王有一「天宮」,夜夜登上天宮的金塔與化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雛形。此外,希臘神話中的拉彌亞即由蛇幻化而成。後來與青年利西烏斯(Menippus Lycius)結為夫妻,結婚當天,來了個阿波羅尼烏斯(De Vita Apollonius),識破拉彌亞是蛇。
此外,在南宋宮廷說書人的話本里,有《雙魚扇墜》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與青魚修煉成精,與許宣(而非許仙)相戀,盜官銀、開葯鋪等情節,都與後來的《白蛇傳》類似。並且在其他的文學作品裡,也有類似的故事,因此,有學者認為《白蛇傳》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國的故事與印度的神話糅合而成的傳說。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
《白蛇傳》的故事早期因為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齣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出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後來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崑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崑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現代,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台灣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是按照已經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內容。此外,還有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亦是根據白蛇傳創作的,而後經香港著名導演徐克拍攝後搬上銀幕。台灣明華園戲劇團的白蛇傳歌仔戲露天表演,常在端午節前後演出,故事內容無較大的改編,但在舞台設計上與傳統戲劇表現的設計,有許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橋段更出動消防隊的灑水車,還有吊綱絲的設計,製造出白蛇與青蛇騰雲架霧的感覺。另外,本作也被日本東映動畫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堪稱日本動畫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設定——小青是青魚而不是青蛇)。
這個故事經過了近千年的演變,除了故事情節不斷豐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漸的演變。
[編輯本段]【戲曲作品】
《白蛇傳》是中國戲曲名劇,故事初見明·馮夢龍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明人陳六龍編《雷峰塔傳奇》。清人著有《義妖傳》彈詞。全國幾乎所有的劇種,甚至包括木偶戲、皮影戲都有《白蛇傳》的演出。其中以文武開打、唱做並重的京劇《白蛇傳》最有特色。最早的《白蛇傳》,第一折戲叫《雙蛇斗》,是用京劇、崑曲同台合演的「風攪雪」演法。青雄白雌。青蛇要與白蛇成婚,白蛇不允,雙蛇鬥法,最後白蛇戰勝青蛇,青蛇甘願化為侍女,姐妹相稱,而後下山。該劇是清末名演員余玉琴(飾白蛇)、李順德(飾青蛇)的拿手好戲。戲中有對雙劍、走旋子、大開打等技藝,還置有砌末,並配火彩,此劇今已失傳。
【京劇】1950年,田漢曾將傳統神話劇《白蛇傳》改編為25場京劇《金缽記》;1953年再度修改劇本,恢復原劇名《白蛇傳》,突出了反對封建主義的主題,發展了故事的神話色彩,唱詞流暢優美。現在常演的京劇《白蛇傳》都是按田漢本演出。從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毀塔、白許團圓止,中間包括結親、酒變、盜草、上山、水斗、斷橋、合缽等情節。改編時前面捨去了白蛇收青蛇的《雙蛇斗》,中間捨去了青蛇《盜庫銀》,後面捨去許仕林祭塔的《雷峰塔》。《盜庫銀》為武旦出手戲,有大刀、雙鞭出手等,高難驚險,舞蹈優美,開打火爆,為名武旦宋德珠、閻世善、李金鴻、班世超、冀韻蘭等的看家戲。解放後,關肅霜把雙鞭改成雙劍。《祭塔》為正工青衣唱工戲,也是初學青衣的開蒙戲,有長達三十八句難度很大的反二黃唱腔。從胡喜祿、陳德霖唱紅後,梅蘭芳、尚小雲又都分別作了加工,遂成為梅派、尚派早年的優秀代表作。
京劇四大名旦都曾演出該劇,除荀慧生以《白娘子》命名演全劇外,其他三位都不演全劇。梅蘭芳以崑曲演《金山寺》和《斷橋》兩折。他先在北京向喬蕙蘭、陳德霖等戲曲界老先生學習,遷居上海後,又向崑曲前輩丁蘭蓀學身段,與俞振飛等研究唱腔,經過梅蘭芳在唱腔、身段、化裝等各方面注入許多新的因素,使之成為梅派藝術的精品。尚小雲以《雷峰塔》為重點,大段「反二黃」唱腔,優美動聽,情感動人;程硯秋也只演《金山寺》和《斷橋》。
張君秋將《金山寺》、《斷橋》、《雷峰塔》連演,亦成為張派常演劇目之一。張派傳人趙秀君曾改編演出。
全本《白蛇傳》,有不少著名的旦角都曾演過。1936年,北平《立言報》主持選舉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當選後曾在長安戲院合演一場《四白蛇傳》(毛的「游湖」、「結親」、「酒變」,宋的「盜銀」、「盜草」、「水斗」,李的「斷橋」,張的「祭塔」)。
解放後改編的《白蛇傳》,由中國戲校劉秀榮、謝銳青首演,後又有杜近芳、趙燕俠的演出本。杜的白蛇綣綣深情,濃郁感人。《斷橋》中「小青妹且慢舉龍泉寶劍」的唱段,最為膾炙人口。許仙由李少春、葉盛蘭輪演,李少春還創造了大嗓許仙的唱法,別具韻味。趙的白蛇柔婉多情,細膩傳神,在感情奔放的《合缽》一場,田漢專門為趙燕俠寫了一段〔徽調三眼〕的唱詞,由名琴師李慕良按趙的風格制譜,唱詞平易近人,充滿生活氣息,與趙的抒情唱法相得益彰。1961年夏,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李炳淑、華文漪、楊春霞等,以京昆同台的形式上演了全部《白蛇傳》。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李炳淑主演的同名電影,影片運用了大量特技和實景鏡頭,上映後轟動異常。
目前活躍在舞台上的李勝素、魏海敏、刁麗、陳淑芳等都曾演出此劇全本,《斷橋》一折更為眾多演員所常演。張火丁曾按程派路數移植田漢本《白蛇傳》。
川劇《白蛇傳》與其它劇種相較更注重武打和做工,其中《游湖借傘》、《水漫金山》、《斷橋》等折戲常單獨演出。劇中青兒根據情節分別由男女角扮演,在文戲時是嫵媚的丫鬟,武戲時則變為勇武的男將,這是川劇所特有的。另外,戲中穿插變臉、踢慧眼等絕活,場面宏大。
婺劇《斷橋》被譽為「天下第一橋」,其中的文戲武唱極具特色。
豫劇、評劇、越劇、秦腔、粵劇、河北梆子等劇種都有該劇的傳統版本。
2000年10月,台灣吳佩倩舞極舞蹈團應第六屆中國藝術節邀請,在南京演出了以爵士舞的形體語言排演的爵士舞劇《白蛇傳》。
相聲中的「唱」是太平歌詞《白蛇傳》是一個老段子。

Ⅳ 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出自哪裡。

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及其侍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葯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見鍾情,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遂結為夫妻。
婚後,經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不能堪。鎮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後,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於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於塔中。
出處:出自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民間傳說白素貞被收於法海缽下鎮於雷峰塔,只是在傳播於民間期間以訛傳訛的影響。傳說師從黎山老母。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女主人公。也稱白娘子、白蛇娘娘。

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
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許仕林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編輯於 2019-05-25
查看全部16個回答
5條評論
熱心網友贊
sB
查看全部5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神話故事白蛇傳的縮寫
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嚮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明末《警世通言》記載,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及其侍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葯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見鍾情,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遂結為夫妻。婚後,經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不能堪。鎮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後,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於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於塔中。 警世通言 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回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後世根據此傳說又添加了一些的情節,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眾的口味,得以流轉至今,內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 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1]
40贊·547瀏覽2019-12-24
搜索白蛇傳神話故事片段
據明末《警世通言》記載, 宋代時,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人形叫白素貞,與青蛇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書生許仙,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後經歷諸多是非,許仙乃知白素貞、小青具是異類,並受白蛇威脅,驚恐難安,便求法海禪師救度。於是白蛇被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許仙看破紅塵情願出家,禮拜禪師為師,就雷峰塔披剃為僧。修行數年,一夕坐化去了。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回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後世根據此傳說又添加了一些的情節,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眾的口味,得以流轉至今,內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 白蛇傳說圖片 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源起記載 「白蛇傳」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乃是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源地在河南湯陰(今河南鶴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村。 許家溝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伾([pī];形容眾多,茂盛)山,古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脈之一。這里峰巒迭嶂,淇水環流,林木茂盛,鳥語花香,環境清幽,亞賽桃源。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里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游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丑。
18贊·491瀏覽2017-08-13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的白蛇傳
宋朝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 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 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 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4)老電影墨山擴展閱讀: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 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國內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法國漢學家儒蓮也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由於《白蛇傳》的故事早期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 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 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 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人物介紹: 1、白素貞 白素貞,出生於四川成都青城山,是一條修行千年的白蛇精。傳說為黎山老母弟子,為古代民間四大愛情傳說之一《白蛇傳》的主人公。白素貞在青城山和峨眉山修煉得道,法術高強。 她美貌絕世,明眸皓齒,傾國傾城賽天仙,集世間美麗優雅而高貴於一身。天性善良菩薩心腸,用岐黃醫術懸壺濟世造福黎民百姓,功德無量。 白素貞和許仙邂逅於西湖,而後一見鍾情,喜結連理。金山寺僧法海蠱惑許仙,離間其夫婦,許仙聽信讒言,棄家出走金山。白素貞至金山索夫,與法海發生爭斗致使水漫金山。 法海用強力拆散他們,把白素貞壓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後白蛇兒子許仕林中狀元孝感動天,白蛇終得出塔,歸位仙班。 2、許仙 許仙,字漢文,在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白蛇傳》或《白娘子傳奇》中的男主人公。在早期的傳說中,許仙名為「希宣贊」後來又有「奚宣」、「許宣」之名。 3、法海 歷史上真實的法海確有其人,雖然原型身份尚有爭論,但已經可以確定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更有觀點認為他是一位對中國佛教發展有卓越建樹的唐代高僧。 歷史上名為法海的僧人有數位,名最著者為金山寺法海禪師。在影視劇中,法海則是一個被成功塑造的角色:無論是《新白娘子傳奇》中的老法海,還是《青蛇》中的酷法海。 都是劇中情節表現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給人留下了亦正亦邪、亦執著亦陰險、亦冷酷亦多情的多重印象,讓人不由得或深思、或糾結、或崇拜、或憎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
1883贊·20,477瀏覽2019-03-13
四大神話故事,有白蛇傳……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四大民間愛情傳說。 四大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共工觸山、羿日除害、嫦娥奔月 。
14贊·823瀏覽2016-06-11
《白蛇傳》民間故事?
《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 該傳說講述了美麗的白蛇為報答許仙救命之恩,在四川峨眉山歷經千年修煉,幻為人形,下凡與之結為夫妻的故事。 為和許仙相遇,白娘子在杭州西湖施計借傘;為救夫君性命,白娘子從鎮江飛越昆侖山勇盜仙草;為夫妻團聚,又在鎮江水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