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船工暴風雨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船工暴風雨

發布時間: 2023-01-11 19:12:20

⑴ 一部外國電影 幾個人乘船旅行 遇見暴風雨 被一艘沒人的船救了 大部分人卻莫名其妙被槍殺了

病毒 Virus (1999)
導演: John Bruno編劇: 查克 法瑞爾 (Chuck Pfarrer) / 丹尼斯 費爾德曼 (Dennis Feldman)主演: Jamie Lee Curtis / William Baldwin / Donald Sutherland類型: 動作 / 科幻 / 驚悚 / 恐怖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 / 俄語上映日期: 1999-01-28片長: 99 分鍾病毒的劇情簡介 · · · · · ·隸屬美國的拖船海洋之星號在南太平洋海域遭遇罕見的強力台風,眼看就要船毀人亡,船員們奮力駛進台風眼,求得暫時的安寧。在這片平靜的海域,他們發現了一艘俄羅斯船——名為伏訶夫號科研用船。船上空無一人,氣氛詭異,船員們隱隱感到有某種生物在暗中窺視著他們。不久,船員們找到一個俄羅斯女人,從他的口中得知,與伏訶夫號進行協同研究工作的米亞空間站遭到神秘地外生命體的襲擊,它通過電力入侵伏訶夫號的系統,將船劫持,並瘋狂學習人類的知識。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人類殺光殆盡。海洋之星的船員們對此將信將疑,但他們此前已無意中啟動了伏訶夫號的電力系統,一度沉寂的外星惡魔慢慢蘇醒……


⑵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海上暴風雨中的失聯的游輪上每天都有一個人死去。這部電影是九幾年在正大綜藝後面的正

恐怖游輪
這個故事的主題是一個不願承認自己死去的靈魂做的徒勞的抗爭,她對朋友的關切、對兒子的牽掛乃至後來近乎決絕的瘋狂抗爭都無法改變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她渴望違背自然法以恢復失去的生命,恢復失去的愛,渴望彌補自己曾經帶給兒子的傷害。而這一切都註定了她將陷入自己的心造出的煉獄,無止境的循環下去。
影片中反復出現明朗的畫面,碧藍的天空,明媚的陽光,清澈的海水,顯示出一幅美好的圖景,然而很難想像,這樣的世界卻是一個人死後的境遇,連海鷗的鳴叫都那麼恐怖而幽怨,到處彌漫著無法擺脫的恐懼和痛苦。

⑶ 船工的影片評價

人物和事件選擇的「巧」與「朴」
事實、內容、題材是紀錄片的根本所在。題材的選取決定紀錄片的基本價值系數。好的題材不僅要有普遍性,還要有典型性與現實性。對於紀錄片而言,即便最完美的藝術形式也必須附麗於客觀事實才具有生命力。《船工》所描述的故事情節發生在1995年到2003年的三峽庫區。編導的創作意圖是要反映在三峽工程建設當中多數居民被迫搬遷的歷史大背景下,三峽民眾的具體生活、生存狀態以及最大可能地反映這項龐大工程給他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帶來的影響。從這一題材來看,走進鏡頭的人物必定帶有三峽厚重歷史的塵屑,也將承載起一段被淹沒歷史的記憶與影像。
很巧妙的是,該片創作者選擇了三峽庫區非常朴實的譚邦武老人一家為記錄原型,全片自始至終都釋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氣息,主要講述對象譚邦武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幾個90多歲高齡的老船工之一,是土生土長的三峽人。他是三峽歷史變遷的親歷者與見證人,他整個的生命軌跡風化成了三峽歷史長河中的一塊活化石。生活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譚邦武老人的二兒子以及孫子作為三峽新生代居民的代表,在片中也有相當分量的記錄。從一件件大事小情的處理和認知當中,我們看到了三代人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的碰撞,為我們揭示了隨著大環境和小環境的變化,三代人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在描述譚邦武老人一家的具體事件的選擇上,該片創作者並沒有按常規出牌,選擇那些反映家庭生活現狀的瑣事進行簡單的鏈狀組合,而是大膽選擇了「造船」與「刻碑文」這兩根主軸,以此為點布置和挖掘出大量生活細節,共同組成了一張綿密的敘事大網,讓該片的結構更加完善合理,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豐厚。
敘事方式的「巧」與「朴」
紀錄片作為人類歷史的一種記錄方式和表現方式,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對真實生活的呈現。雖然紀錄片必須以真實的內容為基礎,但並不排斥巧妙的敘事結構與層次。有這么一種說法:「一部好的紀錄片勝過千萬字」。之所以這樣說,就在於紀錄片是以客觀的、再現的、情節化的敘事方式,真誠面對現實,真實展現歷史。
《船工》講述的故事本身和鏡頭語言的運用非常朴實,但這並不表示敘事方式上的簡單與粗線條。它擺脫了以往大多數紀錄片慣性思維和傳統套路的束縛,通過「造船」、「刻碑文」以及「時代背景」三條線索的交替進行,成功地在朴實無華的基調下營造了屬於自己的巧妙敘事優勢。
1. 敘事主線--「造船」。
三峽人從小與船打交道。船是他們的重要交通工具,與外界的所有聯系都依賴於這葉小小的木船。可想而知,三峽人對船的感情。該片將「造船」作為情節主線,以時間為順序,對2002年譚邦武老人一家開始籌備造船一直到2003年首次下水的全過程進行了完整的記錄和呈現,並選取了這個時間段里的幾個重要事件進行較為詳細的展示。如:商量造船、設計方案、意見分歧、達成默契到資金不足被迫停工、老二夫婦為錢爭吵、老人教孫子升船帆、船造好後請戲班子慶祝等等。通過這些看似煩瑣的生活細節的累積,更彰顯了譚邦武老人一家乃至當地居民性格中的堅持、堅韌以及為人的朴實與厚道。
2.敘事次主線(情感線)--「刻碑文」。
「刻碑文」是該片的次主線,也是該片的情感線。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刻碑文」一事在該片的情節和結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說「造船」為該片豎起骨架的話,「刻碑文」則為骨架增添了大量鮮活的血肉。
在片中,譚邦武老人有一個願望,要為死去的老伴立一塊碑,並且希望自己死後也能和老伴長眠一處。該片詳細記錄下了老人與二兒子商量立碑時的痛哭失聲到碑立好後樂得合不攏嘴的全過程。譚邦武老人生於大山中,長於大山中,聽慣濤聲駭浪卻不善言辭。僅僅通過他在造船過程中的只言片語,我們很難全面了解他堅韌的性格與豐沛的感情,而「刻碑文」這條感情線恰恰是對主線有益的補充。片中老人的一哭一笑,守著老伴照片一次次深情地凝望,一回回獨坐山頭沉思的背影,那蘊涵著豐富厚重的情感和飽經歲月滄桑的無奈,已在鏡頭前一一釋放。
敘事輔線--「時代背景線」。
《船工》的情節發生在特殊的背景下。因此,在對「造船」與「刻碑文」進行交替記錄的同時,創作者不斷運用蒙太奇的剪輯手法,進行時空轉移,也就產生了該片敘事的第三條線索--「時代背景線」。它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具體環境、歷史成因、主人公每一次選擇的動因等等。透過那些被處理成發黃的畫面,我們看到了1995年老人一家的狀況、1997年官渡鎮全面拆遷、1997年11月8日三峽第一次截流、2003年6月1日三峽蓄水的種種情景。片中,這條「時代背景線」與主線「造船」、次主線「刻碑文」巧妙地融合交織,完成了從內容、形式到意義的拓展和開掘,同時也使觀者從中感受到了明顯的時代印記,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
三、 樸素、巧妙的畫面設計與音響運用
1. 《船工》的畫面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緻的樸素。它沒有像時下很多新銳派創作者那樣,故意把畫面處理得粗糙與模糊,也沒有刻意地搖晃鏡頭。《船工》整部片子的剪輯節奏比較緩慢,大量採用固定機位拍攝,影像朴實、親切,充滿凝重的質感。這種看似純粹的畫面其實貫穿了創作者濃厚的人文關懷與審美意識,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情感沖擊。比如片中譚邦武老人獨坐夕陽下,那種剪影似的畫面里雖然我們看不清他臉上的表情,但卻能夠在這片逆光的黑暗中體會到他並不平靜的心境。又如老人坐在立好的碑旁,遠處是三峽的水面,創作者在同一個畫面里刻意地運用前、後,虛、實的搭配,將此刻歷史和生命選擇的艱難與痛苦傳遞到觀眾的心裡,不可謂不妙。
2.特殊符號性畫面的巧妙運用。在《船公》中,反復多次出現譚邦武老伴的照片、現代化汽船、富有深意的纖痕等等。這些符號性的事物,在片中每一次出現,創作者都採用相同的光影、角度、景別進行音畫組合。以索道上的纖痕為例,它每一次出現創作者都用了近景或特寫,極力突出它的厚重感和背後蘊涵的深意。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壩蓄水時漸漸被淹沒的纖痕。就在這一刻,纖痕成了整個三峽歷史的縮影,承載了無數三峽船工的生命軌跡。當譚邦武老人站在旁邊親眼目睹纖痕一點點被水淹沒的情景,他心中的眷戀與無奈我們是可想而知的。在這里,纖痕巧妙地烘託了主題,展示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世界,可謂是該片的畫龍點睛之筆。
3.音響與同期聲的處理。紀錄片講究音響、同期聲運用,以便於還原真實的生活質感,所以對於音樂的選擇是需要慎重斟酌的。翟德爾在《映像藝術》中將電視與電影音響的功能歸納為:(1)提供主要的或附加的資訊;(2)製造情調與美學能量;(3)補充銀幕事件的韻律結構。在《船工》中,這三方面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關於老人沉思和回憶的情節中,情緒音樂的每一次出現都可謂出手精準、恰到好處。其中「船工號子」給人質朴、可親的原生態感覺,是該片重要的音樂符號,在片中被譚邦武老人以及兒孫分別唱過。不同人的演繹,承載了不同的意義,但都體現了船工精神以及一種生活狀態的傳承與延續。

⑷ 求一部日本電影,只記得男孩勇敢地冒著暴風雨拯救了女方的漁船,女孩父親才同意他們交往的事情。

潮騷
原作 三島由紀夫

以戰後漁村生活和愛情為題材,主要描寫貧苦青年漁民久保新治和財勢雄厚的船主獨生女宮田初江相愛,兩人幾經挫折,堅貞不渝,終於成為眷屬的曲折歷程。初江通體洋溢著純真之美。她敢於沖破世俗偏見,鄙視門第財產,執著追求愛情,熱烈憧憬美好的未來。盡管她和新治從性格到家庭環境有著很大差異,但他們那種純朴而又善良的內心世界卻是相通的。照吉故意製造障礙來培養女兒的愛情,表明青年只有經風雨,見世面,嘗過人間辛酸,才能獲得真正的愛情。

另外,這小說改成電影有5個版本

54年 男女主角:久保明 青山京子
64年 男女主角:浜田光夫 吉永小百合
71年 男女主角:朝比奈逸人 小野里みどり
75年 男女主角:三浦友和 山口百恵
85年 男女主角:鶴見辰吾 堀ちえみ

⑸ 求邊城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500字!!!!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雜訊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28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餘下全文>>

⑹ 《海上鋼琴師》經典影評

1900,一個船上的棄嬰,他被丹尼收養,取名為丹尼·伯德曼·T·D·雷蒙·1900。

他擁有一段傳奇,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故事:他是一個天才鋼琴家,自從在丹尼的葬禮上聽見音樂時就註定和音樂糾纏;他是一個孤兒,自從他被遺棄在船上時就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劇;他是一個奇跡,自從他無師自通的彈出第一首曲子時就註定了他這一生並不平凡,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一切都在1900出生的那一刻決定了。

1900是一個天才,在船上,他是舞者,船上的世界很小,他掌控自如,岸上的世界十分遼闊,在那兒,他什麼都不是,他無法像在船上一樣,讓自己的名氣傳遍世界,他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這使他變得不敢去接受事實他的精神支柱很脆弱,他的自信十分渺茫,這使他不堪一擊,一點擊破。

在某方面擁有出眾才華的人大家都稱之為天才,1900便是這樣一個人,他不經過高人指點就彈出了一首從未聽過的好曲子,這表明他極有天賦,但這只局限於船上,在陸地上他什麼都不是,很少有人聽說過他,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當有人要拆船時他卻不想上岸,寧願與船共存亡,也不肯到陸地上來,只因為在那兒沒人認識他,相比之下小號手雖然默默無聞,可他卻活的很快活,如同鮮花與果實和他們的陪襯——綠葉一樣,雖然鮮花,果實美麗嬌艷,可是十幾天後,鮮花便會枯萎,果實就會被人採摘,可以說鮮花果實都非耐久之物,相比之下,綠葉雖也會落地然後腐爛成肥料,可是它們的默默無聞卻自始自終得被人們稱頌。天才固然好,但是,如果只有天賦,沒有努力,那你是不可能成名的。所以,如果沒有積極進取的熱情,堅持不懈的意志力還有謙虛的性格,那就是大羅神仙也未必幫得了他(她)。1900就是一個最好的列子,他雖在船上擁有不小的名氣,可是在陸地上卻只是一個普通人,誰都不知道他是一個天才鋼琴師,或許他很不甘,可是他卻並不去改變它,他似乎沒有到陸地彈鋼琴的意志,大概十分滿足現狀,可是他不知道,一旦下船演奏,那他將會得到一切:名氣,榮譽,金錢,地位,寬敞華麗的大宅子……,許多人都會不遠萬里的來聽他的演奏,他會賺大錢,會成為一個名揚一時的鋼琴家,若他為音樂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他將不是一個小有名氣的鋼琴家,他的名字將被載入史冊,生前萬人追捧,死後眾人敬仰,生活美滿,溫馨。上帝也曾經給過他一次機會,幾個商人(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唱片公司)想把他的鋼琴曲錄下來,製成唱片然後復製成上千萬個,然後賣掉,酬金自不必說,肯定不會虧待他,可是1900卻在唱片剛錄制好的時候將唱片給毀了,結果這個好機會被毀了,真是可惜!

雖說1900的一生很悲劇性,可是快樂卻並沒有消失。一次他和小號手在暴風雨之夜松開鋼琴的固定裝置,邊談邊讓鋼琴隨意的搖擺,最後一下子把船長卧室的大門撞開了,那段時光真令人愉快!

1900,他的鋼琴曲令人沉迷,令人陶醉,當然我也深陷於此。

喜歡看外國電影是從初中時期周末的正大綜藝節目開始,我對正大綜藝興趣不大,對正大綜藝節目完了之後的正大劇場興趣濃厚,為了不錯過電影我也會把正大綜藝節目看完。如今回憶,感覺那些綜藝節目還是那麼漫長,那時盼著綜藝節目快點播完,看正大劇場時又感覺那些電影播的太快,時間不長就播完了,我知道我的感覺是逃不出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那些經典外國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歐美電影,在被歲月侵蝕的記憶中殘留下來的鏡頭還時常在我腦海中閃現。也許那時候歐美電影比較發達,就像現在的好萊塢大片影響人們的生活一樣。看過《電影的歷史》這部厚厚的書之後,更感覺電影是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這些美的影像美的音樂美的故事美的思想,以不同凡響的組合方式表達了人真實的生活與永存的夢想。

《海上鋼琴師》是一部義大利影片,時長2小時45分鍾,導演是吉賽貝。托納多雷,主演是蒂姆。羅斯飾演1900,主演不會彈鋼琴,但為了這部影片練習了半年,影片中彈鋼琴的手都是主演的。這部電影的配樂鋼琴曲是由世界著名鋼琴家馬克西姆彈奏的,觀看時一邊贊嘆主演的演技也一邊欽佩馬克西姆的彈奏,帶給人視覺上聽覺上的享受。這部影片除了視覺聽覺上的收獲,還有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對人生的哲思。

1900年的第一天,一艘兩千多人的船到達紐約,船員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於是他收養了他,起名1900。1900就是在船上長大的,船就是他的家,船上從船長到船工都是他的家人,他的直接收養人死後,他怕被移民局抓上岸,就消失了,當他又出現時就已經是會彈鋼琴的神童了,就這樣他一直在船上即興演奏,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學會的,他的頭腦里有那麼多的樂曲,隨心所欲的讓音樂在琴鍵上流露出來,給人們帶來快樂,船上的人和每次上船的人都喜歡他的音樂,他被稱為海上鋼琴師。

有一天,1900遇到了小號手,他帶著小號手滑著彈奏著樂曲的鋼琴在船上開始了一段神奇的「旅行」,這個惡作劇惹他們哈哈大笑,好不痛快,從此他們成為了最好的朋友,開始了在船上的生活。這期間,電影有幾段非常精彩的地方,1900與自稱爵士樂的創始人比賽彈鋼琴,1900滿頭大汗彈奏著,似乎有四隻手在鍵盤上遊走,彈完那一曲,1900把煙湊在琴弦上,煙被點著了,所有人的狀態、眼神,都停止不動了,也許是時間停下來了,非常精彩的鏡頭,讓人難以忘懷。1900遇到他喜愛的女孩兒即興演奏出了最美的一首鋼琴曲,他不允許自己的音樂離開自己,他只想把唯一一張刻錄盤送給那個女孩兒。他為去找那個女孩兒決定下船,卻望著紐約的高樓大廈始終沒有走下懸梯的那一刻。影片的很多個鏡頭都表達著人生的.孤獨,讓人感到凄涼與無奈,但1900孤獨的背後卻是音樂給他帶來的無盡快樂,沒有孤獨便不會感到尼采所說的酒神藝術所帶來的美好,原來孤獨也是可以享受的,1900又把這快樂美好用88個琴鍵即興彈奏出來,讓船上所有的人都感到了音樂的魅力。1900不想與人比試高低,他只想與音樂做伴,當這個現實社會傷害了他,他用不羈反抗著,去他的規定,去他的爵士,這是他鄙視現實的唯一一句,名利也全然吸引不了他,在1900心裡也是去他的名利。

小號手下船以後,世界發生了戰爭,一貧如洗的小號手在影片開始來到樂器店戀戀不舍地出賣他的小號,當店主播放1900掰碎又被粘合好的那張唯一想送給他喜愛女孩的刻錄盤時,小號手便給店主講起了沒有人會願意相信的1900的故事,那張唯一的刻錄盤是小號手收拾起來放在那架鋼琴里的。

沒有人願意相信小號手的故事,小號手得知那條船要被炸報廢,兩次進去尋找1900,他相信1900一定還在船上,1900一生沒有下過那條船,永遠也不會離開那條船,最後小號手在船上播放那首1900為戀愛女孩兒所作的最美曲子,才終於見到1900,聽1900講述了後來的生活。在戰爭爆發時,1900為傷員彈鋼琴,讓將要死亡的人懷著美好死去。1900與小號手這段對話也是影片里非常精彩的一段,1900終於告訴了小號手自己沒有下船的原因,是因為他看不到生活的盡頭,下了船不能再孤獨,不能再找到有限的琴鍵,不能再彈出自由的樂曲。小號手聽著1900講笑話,淚流滿面著離開了那條船,船在海上被炸報廢,連同1900這個音樂天才,連同1900的孤獨自由與不羈。

1900生在船上,長在船上,一生從未下過船,最後與船同歸於盡,一個傳奇的故事,一個不存在的海上鋼琴家,給觀影者帶來無盡的想像力,存在的背後是什麼也不存在,還是人根本沒有看見也不願意去看的東西,電影都為人們表現了出來。孤獨也是一種存在,是一種真實有意義的存在,只有用美好才能把孤獨表達完整。

我回顧起來,電影除了精彩的影像,音樂,故事,思想。也表現著這幾個元素,家,親情、愛情、友情。家對於1900來說就是那艘船。親情,是1900喜歡的那個女孩去紐約尋找她的父親,她的父親多年前也是乘著這艘船並和1900合奏過,這個父親說他只剩下了小女兒,也就是這個小女兒讓他看到了希望。愛情,是1900看到這個女孩兒時產生的感情,曾讓他為此沖動,最終卻沒有下船,也為此1900沉默了很長時間,把自己整日裝在孤獨里。友情,也是這部電影的重要表達,人與人之間是真的存在這樣一種稱之為友誼的感情的,為朋友灑滿熱淚,讓觀影者不禁也潸然淚下。

這是一部耐人尋味的電影,它為人生表現的內容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每一個看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有特別的感受。從這部影片中我也覺得,每一個人無論他結婚與否,有無親人,有無愛人,有無朋友,自己的家肯定是要有一個的,不為別的,只為來安放人的孤獨、自由、不羈。那艘船就是1900的家,他的靈魂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都安放在了那裡,有那艘船才有了1900那沒有被世俗玷污完整又完美的一生。

⑺ 船工的劇情簡介

譚邦武的四個兒子都是三峽後靠移民,2003年6月庫區蓄水後,他們的山地大部分將被淹掉,生活來源是個大問題。於是,三峽大壩蓄水前後,這位年過九旬的老人為兩件大事忙碌起來,一是為二兒子打造木船,蓄水後搞特色旅遊;二是為去世快一年的老伴和自己立塊合葬墓碑,把自己的後事准備好。本片以十年的時間跨度,記錄了三峽移民大搬遷,高峽出平湖的歷史過程;記錄了滄桑巨變中老船工和兒孫們的生存狀態、情感振盪;記錄了三峽船工的艱辛歷史和頑強的生存意志。
平常生活入號來 日落西山日平西, 抓把瞎秕去喂雞, 公雞吃食咯兒呱叫, 母雞吃食俏滴滴。 偃師市山化鄉石家莊村一處古樸的窯洞院里,89歲的程滿倉老人首先說出的是這樣一個船工號子,我們感嘆以他年屆90的高齡竟然能把幾十年前的一曲號子記得清清楚楚,我們也感嘆這首號子本身的生動與形象,「公雞吃食咯呱兒叫」,多麼具有生活情態的描述啊!就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不止一次憶地起童年所經歷過的那種樸素祥和的鄉村生活,一種久違的感動和親切撲面而來,小小的農家院里,窄窄的鄉村街道上,那一幕幕農人喂雞的場景在腦海中翻騰跳躍,像過電影一般,甜蜜的回憶反復著,揮之不去了。還有這個「俏滴滴」,怎麼就是個神來之詞呢!擬人擬得太准確了,多少漂亮的形容詞在她面前黯然失色了。這只害羞的母雞,你想像她啄食的樣子,竟然風情萬種呢。 日落西山黑扭扭, 黑小趕了個黑虻牛, 種了二畝黑坡地, 打了二升黑黑斗。 遠觀南山一廟堂, 姑嫂二人去降香, 嫂嫂降香求兒女, 小姑降香求商郎, 再過三天不降香, 架起包袱走他娘。 老船工們說唱這些號子的時候,臉上始終帶著一種沉醉安詳的神態,好像口中說著的,不是一首簡簡短短的船工號子,而是年輕時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讓人羨慕讓人高興的事兒。他們嘴上不說,但我能理解,不管時光過去了多少年,但在他們內心深處,曾經牽腸掛肚的船工號子已經沉澱成一種永恆的掛念,一旦說起,他們就會把自己擱放到以前的風風雨雨中,那飽蘸著濃厚生活汁液的長短句讓他們迷戀,讓他們如痴如醉。 再看下面一首號子 日頭出來往上朝, 照住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上長大樹, 樹大根深長得牢, 大樹底下長小樹, 小樹上面發枝梢。好像是它的親兄弟或親姊妹,老船工們又說出這樣一個號子 太陽出來往上朝, 照見東寨老婆窯, 老婆窯前長大樹, 樹大根深長得牢, 大樹頭上分丫杈, 丫杈頭上發枝梢。 完全是順口溜,也確實沒有什麼大的含義和意義,簡單明了,淺顯直白,只不過就是押了點韻。你或許會想到,這是一個船工或一群船工在玩的文字接龍游戲,假設多個人吧,有人首先觸景生情起了第一句,其他人的創作激情被引發出來了,接著就對上了。因為沒有文字功底和文學素養,他們所能對的,只能是口語化的俚語俗言,藉以表達的對象只能是自己較為熟悉的事物或生活場景。你一句,我一句,也可能是思考半天,也可能是脫口而出。就這樣,一首樸素率真,沾滿著生活露珠,散發生活氣息的的船工號子誕生了。他們叫喊著這樣的號子,穿行在大河大谷中,斗風搏浪,磨煉人生。 還有一種船工號子,極具哲理性,它是船工們多年生活經驗積累後的爆發,是對世情百態的看透和認知,是一種經歷和體會的總結。你看 山上青松山下花, 花笑青松不勝她, 有朝一日嚴霜打, 光顯青松不顯花。還有 天上下雨地下浸, 人留子孫草留根, 人留子孫防備老, 草留須根能打春。 水上生活當然是船工號子的一個重要表現內容,這些號子,或描摹所見所聞的一景一貌,或描述具體的行船動作或特定的行船場景。才一回下去二回來,打一個鯉魚戲蓮台,鯉魚戲蓮蓮還在,蓮戲鯉魚順水來。 這是對場景的描畫。連天晌午日正南,觀音老母來行船,船兒飛到南海里,十二美女把櫓扳。這是對美好的嚮往,這種嚮往因為添加了神話的色彩,更加引人遐思。開口先叫加上力,隨後緊跟力上加,加上力,力上加,好像蜜蜂亂採花。左採花,右採花,辛苦一場為誰家? 這首號子讓人想起唐朝羅隱的《蜂》, 「不論平地與山川,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寫的是蜜蜂,說的是人,船工們唱的是蜜蜂,嘆的是自己,是對遭遇的申訴,是對不平的吶喊。在境遇得不到改變的時候,他們只能最大限度求得溫飽和平安,而相對於吃喝,行船過程中的平安和盡量少的吃苦受累更讓他們看重,看下面的號子。一回一回又一回,石匠扛個鍛磨錘,東庄鍛上貞節牌,西庄又鍛公德碑,牌碑石上鍛大字,楣高字大唬住人。叩天叩地叩鬼神,只求船梢正風催。 在與老船工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還得到了一首抒發愛國情感的號子。就立意來說,相對於大量的生產生活場景描寫,這首號子讓人眼前一亮,讓人熱血沸騰。高高山上一棵桐,一斧子下去兩半停,一半進到南京去,一半又到北京城,北京城裡做大炮,南京城裡做鑄鍾,大炮鑄鍾做齊備,單打外國進來兵。 好一個「單打外國進來兵」,聽起來盪氣回腸,鼓舞人心。這首號子,或者誕生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或者誕生於八年抗戰,或者是其他中國遭侵遭侮的年代。但年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黃河船工,中華漢子,熱血男兒,他們質朴的愛國情操可敬可嘆,可以載入史冊,可以流芳百代。

⑻ 找一部歐美電影 ,好多年前的了。記得開場時是 丈夫出海 遇上暴風雨,妻子在夜裡祈禱丈夫能回來,甚

守護者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