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高粱的影片評價
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而為人所稱道(《成都商報》評) 。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爺爺」、羅漢大叔等一批中國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頌了他們敢生、敢死、敢愛,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該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國人豪邁爽快的一面,跟中國內地電影一貫的哀傷沉重的傳統風格大相徑庭。攝影師顧長衛在取景和色彩的運用上有出色表現,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國電影罕見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暢快淋離(網易評) 。
相比於《英雄》中分塊式的色彩劃分,《紅高粱》就顯得不那麼繁復。整部電影似乎只由黃色和紅色組成。在黃土高坡上,黃沙漫天,特別是顛轎這個段落,幾個轎夫連唱帶跳,帶起了滾滾塵土。身為西安人的張藝謀用潑墨式的表象風格向它們表達著熱愛之情,那些黃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對象。而紅色則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紅」高粱,還有「我奶奶」的紅蓋頭、紅轎子、紅鞋子,窗上的紅窗花、碗里的血紅的高粱酒、紅彤彤的爐火,還有最後日食時那徹底變成紅色的世界。這份鮮艷的色彩的出現,更能表達出陝北人的熱情與豪爽,呈現了中國農民向上的精神狀態(鳳凰網評) 。
《紅高粱》並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相反,在這個聯系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盪盪的生命觀。因此擺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紅高粱》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影片,它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贊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贊。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故事的地點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影片中的所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為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服務。
與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紅高粱》雖然也承載了導演對生命主題的意念,但並不是完全像《黃土地》等探索片那樣淡化情節,靠純粹的電影視像語言的震撼力來直接表達導演的意念。張藝謀在這部影片中是從實處入手,從規定情境下的具體人物性格人手,編織一個完整、美妙動人的故事框架,從而使意念通過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為、動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來。
影片自身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但這條敘事線大部分由畫外音來完成。影片一開始,還是全黑的畫面時,聲帶上就傳來了「我」的敘述;「我給你說說我爺爺我奶奶的這段事,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還有人提起。」這是一個以現在時進行回述的視點,這個「我」在此是一個故事的敘述者。由於他沒有在故事中出現,按理是一個客觀的敘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後代,這又使得他具有某種參與意識,從而又具有被敘述的意義。因此,這個視點是非常奇特而又新穎的,它使導演在處理全劇時有了一種游刃有餘的視點參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時,他的敘述的特點把故事拉遠,又具有歷史的間離效果。在此視點基礎上,導演在這開場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虛構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從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納入非現實的時空之中。畫外音在影片中出現了12處。而影片中的人物關系、周圍環境、時間轉換等幾個主要情節轉折點,幾乎都是由畫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與麻風掌櫃李大頭的關系,高粱地的「鬼氣」,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規矩,李大頭被殺,禿三炮綁走我奶奶的過程等。畫外音這部電影中還承擔了一種「預敘」的功能,如抬轎出發時畫外音就告訴觀眾,轎把式將成為我爺爺,這就增設了觀眾的「期待視野」,使畫面故事的進展更富有張力(電影網評) 。
② 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
大家都知道張藝謀的作品風格善於使用誇張的色彩風格,容易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而《紅高粱》正是其作品風格的最好體現。影片中,一片片紅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色的嫁衣,紅色的高粱酒,紅色的高粱以及紅色的大太陽,無一不透說著生命力的頑強和人們對於生命的熱愛。但在謳歌生命的同時,影片背後同樣充斥了時代下沉重的涵容,是一部極具人文關懷的影片。創作者採用了大量的紅色,謳歌了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對於生命的追求與熱愛,刻畫了生命之美與頑強,在原有的基礎上,烘託了氣氛,表達了創作者本身對於生命的高度贊揚。文章以紅色為線索,紅色的高粱酒正是人們生命活力的體現,其釀酒時的粗狂以及張揚的音樂,集中地反映了生命的活力。
《紅高粱》這部影片改自莫言的小說,而電影使得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豐富起來,而影片大量使用的紅色,不僅象徵著生命與愛情,更是象徵著血腥與殘酷。影片訴說得感情真摯而又熱烈,難以用語言去表達清楚。《紅高粱》中所刻畫的情感既是喜也是悲。更可以說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與責任感,同樣是一種希望和信念。 很高興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③ 紅高粱電影影評分析
電影《紅高粱》講述了在原始力十足的東北高密鄉,「我爺爺」解救了受困於包辦婚姻的「我奶奶」,誤制出令酒坊致富的十八里紅,最後在自發組織的抗日運動中目睹「夕陽紅」的故事。
這是由莫言的《紅高粱》和《高粱酒》改編而來,當時莫言還不是什麼諾貝得主,不過只是想用自己的文字來描述這個活色生香,翻滾著血與肉,燃燒著靈與性的高密東北鄉罷了,30年前,各個導演作家演員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卻能由此走向世界,可見,不僅是眾人成就了它,《紅高粱》也成就了眾人。
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那眾多的「紅」:高粱的紅,夕陽的紅,鮮血的紅,酒色的紅以及服裝的紅,紅這個色彩貫穿了全片,或作為性慾的象徵,或寓意著勞動人民的血性,或代表了中國百姓的民族存亡掙扎,而用色彩講故事,表現人物與情感一直都是國師擅長的手段,還有最後日食時那徹底變成紅色的世界。
中國人似乎對紅色更加的崇拜,因為那是血液的顏色,是流淌在數十億人口身體中共同的血脈。這份鮮艷的色彩的出現,更能表達出陝北人的熱情與豪爽,呈現了中國農民向上的精神狀態。
張藝謀在運用色彩上的技巧和靈感尤其值得研讀。長久以來國師的作品往往都帶有強烈的中國鄉土氣息,逼真的細節隱藏著動人的浪漫,用人類相通的感情不分種族國界地打動著每一個人。
片中的人物是豐滿生動的,「我爺爺」性格中有北方人所特有的大氣豪爽,怕老婆受欺負,一人冒死單挑禿三炮,喝了酒當眾指著「我奶奶」宣示主權。
「我奶奶」溫柔賢惠,勤勞肯吃苦,一手把酒坊打理起來,但同時她又是堅強剛毅的,在花轎中受折磨卻一句話也不說,與父親爭論無用後獨自拍馬疾行,羅漢大叔被日本鬼子殺害之後,她果斷決定要為羅漢大叔報仇,眼中看不到一絲恐懼。她具有中國傳統女性與新型女性的典型氣質,是一位理想化的農村婦女。
《紅高粱》中對性,酒,死亡都表達了近乎原始的崇拜,愛情為主題卻沒有出現一句情話更是展示了中國人內斂的愛情觀,個人對國家生死存亡的責任感更是為全片主題做了升華,紅高粱在那時儼然成為中華名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圖騰。
④ 如何評價電影版《紅高粱》和電視劇版《紅高粱》
紅高梁電視劇與電影紅高粱的區別
首先,電視劇版《紅高粱》轉變了人稱的視角,增加了更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彌補了原著的「缺憾」。小說在敘事人稱上,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疊合在一起。
在原著和電影版《紅高粱》中是以「我爺爺」的男性敘事角度來進行的,而電視劇直接採用「九兒」作為敘事主題,並對其進行深度刻畫。
此外,還塑造出縣長朱豪三、九兒的初戀情人張俊傑等一系列支線角色。
原著莫言表示,電視劇版的《紅高粱》,不僅容納了更多電影版未涉及的元素,也深度擴展了如九兒家世背景等小說中人物不為人知的故事,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電影及原著小說中留下的缺憾,是文學作品改編的成功案例。
電影《紅高粱》敘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間抗日武裝伏擊日本人 汽車 隊的故事,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期間從高粱地的野合到拋灑愛國熱血只用了較為簡潔的講述,大部分是風土人情的展現和人物個性的突出,劇情與劇情之間由敘述者來連接,思維較為跳躍,但場面依舊震撼。
電視劇《紅高粱》比電影版添加了更多新的元素和劇情。「劇中有九兒的三角戀、九兒與情人私奔,還有九兒和嫂子宅斗,更有最後成抗日英雄的情節,這些高密度的情節容不得觀眾有半分抽離。」而且在電視劇《紅高粱》里,人物的個性鮮明,但是也會存在一些變化,你很難用好人和壞人去界定劇中的人物,環境與覺悟都是相伴相依的。
兩部影視作品表現額時候各個方面都有所不同。
拍攝畫面上電影偏深紅,是對生命力量的一種體現,電視劇偏橘紅大量用光線來凸顯人物;
音樂音效上電影聲音高亢,運用喇叭、嗩吶等傳統樂器來體現民風民俗,更是加上地道的合唱來展現生命的張力;
環境上,雖然都是大片的高粱地,但電影塵土飛揚顯得更加的荒涼,也將東北真真實實的展現出來。電視劇環境更加秀麗,房屋也很整潔,展現了繁華的縣城和人來人往的世俗氣息;
服飾上男主都是赤膊加根褲腰帶,女主卻因為選角的不同服飾也有很大差別,鞏俐身材豐滿,樸素的棉襖裹身,周迅較小俏皮,頭飾精緻,衣裳華美,更有潮味十足的吊腳褲。
電影突出的是那個年代的風土人情和 歷史 背景,電視劇突出的是人物性格矛盾沖突和民族大義高於一切。
電視版《紅高粱》更真實全壺展示了當時舊中國殘酷的 社會 面貌,彎曲的人性心理,輕年一代樂觀向上,激情然燒思想品德。而電影版《紅高粱》只展示了當時 社會 冰山一角。
答:我認為用莫言《紅高粱》小說改編的《紅高梁》電影,在紅高粱地里,那場艷情性慾戲,挑戰了中國高雅,傳統文化的底線,成就鞏俐的明星夢,肥了莫言的腰包,坑害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什麼?
自一九八八年《紅高粱》電影,獲得了世界金獎上映之後,西方資本主義普世價值觀,就打開了中文化的大門。
我記得九十年未代,我們的孩子在小學讀書時,學校老師就不在教孩子們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我愛北京天安門》等這些愛國主義歌曲了,他們開始教給小學生唱,用莫言小說改編的《紅高粱電影》插曲,什麼紅蘿卜的胳膊,白蘿卜的腿,什麼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等等,這些低俗歌曲,我不讓他們唱,他們還不樂意。
由此可見,莫言的文學作品,他根本就不符合中文化發展需要,完全是為了迎合了西方國家的口味,迎合了西方資本主義,普世價值觀在中國推行的取向,現在 社會 岀現的這些負面問題,與西方資本主義,普世價值對中國的影響,有很大關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⑤ 如何評論《紅高粱》這部電視劇
對於80後的我而言,這是太老的電影。之所以找到這部電影來看,是緣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不經意間看到陸川的采訪,當記者問到他是如何走上電影道路的時候,他提到了《紅高粱》,提到了姜文和鞏俐,是這部電影讓他愛上了電影,並決定投身於電影事業。
對陸川的電影很是熱愛,就《可可西里》一部,就足以讓我迷戀他一生。他的電影很特別,彷彿游離於主流電影之外。所以對於他所提到的一切,我都格外的關心。因此,我找來了《紅高粱》,但卻沒有刻意地調整心態去看,在電腦前吃著買來的飯,為了不顯得單調,便放了一部電影來助興。
電影是通過第三人之口講述的故事,畫面淡入的是鞏俐年輕的臉。那個年代的一樁再簡單不過的婚禮,然後途中遇到劫匪。姜文和鞏俐見上了,然後並無曲折的生活在了一起。電影中的國人都是那麼的淳樸,即使劫匪或者土匪三炮都並沒有顯出真正的邪惡。一切都那麼平淡,沒有刻意描寫誰的英勇,也沒有刻意描寫誰的邪惡。
即使是嫁給一個身患麻風病的老頭,或者身陷土匪的魔爪,打死一個劫匪,殺死一個老頭。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那個年代的人對於苦難有一種無法理解的堅韌,也是對生活乃至生命的一種歷史性的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