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分析電影《阿甘正傳》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及其藝術效果
一、 敘事蒙太奇
敘事蒙太奇是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為主要目的,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流程、邏輯順序、因果關系來分切和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表現連貫的劇情。
把捕蝦作為人生志願的布巴、立誓要戰死沙場的丹泰來中尉就是一些很好的蒙太奇手法的展現。導演在處理這些人物的時候用了很多的定格鏡頭來點綴。比如當布巴向阿甘介紹自己的時候,畫面很自然地跟著話語轉換到布巴的媽媽等一系列的場景。這些場景不是偶然的,而是構成和裝配電影語言的關鍵筆墨。因為它從不同的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的,從而來刻畫人物,顯示其所包含的不同含義。片中有一個情節是阿甘講訴他名字的來由。從開始講媽媽是怎樣給他取的這個名字那一段都是阿甘的「一段回憶」,這里也是一個典型的「敘事蒙太奇」。
憑借蒙太奇的作用,該電影在敘事風格上享有了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比如,好幾次重大歷史事件,學校解除種族歧視政策,好幾屆總統被刺殺,乒乓外交,反戰集會等等。這都是電影在拍攝中無法實現的,而如果要實現這一場景必須藉助蒙太奇手法,把時間和空間不真實的拉入電影中來,從而敘述事件。
二、 連續式蒙太奇
連續式蒙太奇主要依先後順序和因果關系發展進行敘述,按此方式敘述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絕大多數影視節目的基本結構方式。連續式蒙太奇以單一的線索和連貫動作為主要內容,其優點是有頭有尾,脈絡清楚。
這部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次利用巴士的到站,來串連起不同的乘客,這些乘客被當作阿甘的聽眾,從而隨著聽眾的變換而串連起不同的故事情節,通過阿甘的口來講述這個故事,完整的講述了阿甘傳奇的一生。
三、 交叉式蒙太奇
交叉式蒙太奇是平行式蒙太奇的發展。交叉式蒙太奇強調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具有嚴格的同時性,密切的因果關系,其中一條線索往往影響或決定其他線索的發展。
影片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條描寫了阿甘從上大學到參軍再到參加越戰最後到退伍的一生,同時另一條線索是描寫了珍妮的一生,寫出了珍妮為了求得榮譽,為了出名,忍心離開阿甘自己去闖盪漂泊的一生。這兩段雖然是發生在不同的空間,但是隨著鏡頭的不斷切換,使它們在敘事上呈現出互相關聯的敘事段落,交叉剪接在一起,製造出一種讓觀眾聯想的氛圍和情緒。
四、重復蒙太奇
重復蒙太奇是把代表一定寓意的鏡頭、場面或類似的內容在關鍵的時候反復出現,構成強調,起到了深化主題的特殊效果。是在《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中使用的蒙太奇手法最多的一種:
影片開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飄飛的羽毛,影片一開頭,一根羽毛飄飄盪盪,吹過民居、馬路,最後落到阿甘腳下,優雅卻平淡無奇;影片的結尾,阿甘坐在他母親曾經送他上學的長凳上,目送兒子上了校車後,默默地想著什麼,一根羽毛從他腳前飄起,飄向藍天、白雲之間。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描寫了飄飛的羽毛:從這部電影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人生,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子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隨波逐流,我們不能知道我們將來要干什麼,我們也不能去改變這個社會。可是一個上下一個左右,我們總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只要盡力去做好我們自己就可以了,不必計較太多的得失,那麼我們就可以如隨風飄浮的羽毛越飛越高,越來越接近天堂。阿甘的成功並不偶然的,執著與努力,成就了阿甘!
巴士的不斷到站,也是一組重復蒙太奇。阿甘講自己的故事時,鏡頭總是由現實與阿甘的故事交替出現,而且阿甘的聽眾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公交車也是來來去去,這也暗示著人生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人生是在不斷變化當中,能夠認識便是一種緣分。
又如,阿甘小時候在車上受到別人歧視而沒有座位坐時,最後只有珍妮邀請他坐在旁邊;而在剛入伍時同樣在上車時受罵,遭到同樣待遇,最後只有布巴肯跟他一起坐。這一方面表現出世人的眼光總是庸俗的,總喜歡歧視不如自己的人,好人反而要受到欺負、譏笑;另一方面也營造一種凄涼的意境,也為阿甘與珍妮相識和報答布巴的劇情做鋪墊。,還有,如電視機多次播放槍擊事件;阿甘在戰場上多次救出同伴;阿甘起初捕蝦時,多次只是撈起一些水底的垃圾,表明甘在這個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甘每次見到欺負珍妮的男人時,總是挺身而出等等,這些地方都運用了重復蒙太奇,將一切表達得淋漓盡致。
重復式蒙太奇的運用可以使作品內涵由淺入深,意境由淡變濃,藝術表現力由弱變強。在《阿甘正傳》這部影片中重復蒙太奇手法的應用,更加有利於突出主題,可以更加強有力的震撼我們的心靈。
五、隱喻蒙太奇
隱喻蒙太奇是通過鏡頭或場面的對列進行類比,含蓄而形象地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這種手法往往將不同事物之間某種相似的特徵突現出來,以引起觀眾的聯想,領會導演的寓意和領略事件的情緒色彩隱喻蒙太奇將巨大的概括力和極度簡潔的表現手法相結合, 往往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
影片一開始白色羽毛隨風飄搖的場景和結尾其從書中掉出繼續飄飛的場景相照應,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導演運用長鏡頭對羽毛隨風飄舞的描寫,留給觀眾的是對羽毛產生的無盡想像,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鋪墊。澤米基斯導演在這用了一個隱寓蒙太奇。羽毛先是在空中一直飛,直到落到阿甘腳跟前,然後阿甘把它撿起放到了皮包里的一本書中。白色的羽毛的飄零就暗示了阿甘將會是一個孤獨寂寞,沒有自己的長久之所的人生,一生沒有幾個朋友。同時也是在說阿甘這個人有像羽毛那麼潔白無暇的心。此外,還能理解為命運像羽毛一樣飄忽不定(丹中尉的觀點),但是羽毛註定會飄到阿甘腳下也註定會飄走(阿甘母親的宿命論觀點),照應了阿甘之前對命運的思考和全片的主題。
阿甘向珍妮求婚時,天正在打雷、下雨,暗示著事情並不會如阿甘所願,也表現出阿甘遭到拒絕後的思緒很亂。另一組鏡頭更是意味深長,一陣冷風吹動了地面上的枯葉,鏡頭上搖,便看到阿甘一家人穿過樹陰一起回家,路兩旁的樹猶如形成了一條幸福的通道,一家人正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惜的是幸福的光陰十分短暫,就像落葉一樣差不多到了盡頭,由此也形成了一種凄清的意境,也暗示著珍妮將要離開人世。當然,電影中開頭與結尾白色羽毛隨風飄盪的鏡頭,也是運用了這種手法,暗示著人生的起伏不定。
六、 對比蒙太奇
影片有兩條線索,一條描寫了阿甘從上大學到參軍再到參加越戰最後到退伍的一生,同時另一條線索是描寫了珍妮的一生,寫出了珍妮為了求得榮譽,為了出名,忍心離開阿甘自己去闖盪漂泊的一生。在描寫這兩條線索的同時也使用了結構性蒙太奇中的對比蒙太奇,阿甘的一生雖然經歷了軍隊嚴厲的訓練,雖然經受住了越戰時生死的考驗,但看上去卻有種一切都還算順利,彷彿有神在庇護著阿甘,每次當他受到困難甚至災難的時候,他的信念他的執著總是能幫他化險為夷,總是能幫他脫離困境,總是能幫他取得成功。而相比較他而言,珍妮的一生似乎看上去老天並沒有過多的垂簾和青睞她,她就是想成為著名的歌手,簡單的想法卻承受了一波一波的打擊和不幸。每次阿甘在受到長官表揚鼓勵的時候,每次阿甘在晚上休息想念珍妮的時候,她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煩惱和無奈中掙扎。導演通過他們不同命運的對比,讓觀眾感受到阿甘雖然智商低,可是憑他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每次都能得到授勛和被總統接見的獎勵。雖然可能因為他的不善於表達而被周圍的人瞧不起,可是他憑借自己的能力創造了他的一生。同時也感受到每次珍妮在向命運搏鬥的時候總是被外來的因素所掌控,每次都屈服於自己坎坷的命運的悲哀。在影片中阿甘是一個智商僅有75的人,他自己也承認自己是個「傻子」,可是故事的每一個情節都體現出他本質上的善良、純朴,可以看出阿甘是一個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生活的性情中人,情商和智商兩方面的落差通過鏡頭的剪接巧妙地傳達給每一位觀眾。在插入珍妮和丹中尉的鏡頭時,還是在講述他們的坎坷命運時,通過對比,讓觀眾在感情上與角色的處境緊密結合,隨著珍妮的一次次與阿甘的相遇和分離而傷心,隨著丹中尉的頹廢而失落,隨著珍妮的吸食毒品而為她感到悲哀,直到最後她年輕的生命結束感到惋惜、難過。導演這樣安排,無非是想在通過阿甘和珍妮的命運的對比和丹中尉命運的變化告訴觀眾一個哲理: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要靠自己的奮斗來創造命運,即便我們有各種缺陷,承受著各種不幸和災難,但是只要能堅定一種信念,就能創造出奇跡。
而且情節中也貫穿了很多細節性的對比蒙太奇,比如阿甘在回憶他在越戰行軍的時候,原本暴雨滂沱,可是好像被人擰緊了水龍頭似的,突然星空絢爛,他仰視凝望著美好的星空。當阿甘沒有緣由不知疲倦的跑步的時候,他忽然發現天際合一分不出哪裡是天,哪裡是地的鏡頭。
時至今日,《阿甘正傳》仍然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片,其各種手法的而運用堪稱經典,特別是蒙太奇的運用,正是因為各種首發的而運用,讓我們可以享受到這么震撼心靈的電影。
拓展資料:
《阿甘正傳》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電影,由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電影上映後,於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2014年9月5日,在該片上映20周年之際,《阿甘正傳》IMAX版本開始在全美上映。
⑵ 有部美國電影男主角生活在設計好的環境中,周圍人都是演員,只有他自
金凱瑞的 楚門的世界
⑶ 介紹一些與環境藝術設計有關的電影看
如《法蘭西大革命》、《溫莎公爵》和《戰爭與回憶》等的美籍英國血統好萊塢明星珍茜·摩爾的家庭環境被評為最具浪漫特色的設計。你可以去看的啊?嗯
⑷ 有哪些關於環境藝術設計必看的經典的書籍謝謝咯~(作者,書名,版本)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創意與表現》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創意與表現》
《房屋建築學》 第四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賀蘭山房——藝術家的意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安藤忠雄論建築》 安藤忠雄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安藤忠雄連戰連敗》 安藤忠雄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凝固的歷史:世界建築故事》 北京出版社
《保羅。魯道夫設計作品集(上)》 [美]克里斯托弗。多明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保羅。魯道夫設計作品集(下)》 [美]羅伯托。德阿爾巴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室內設計資料集》 張綺曼,鄭曙暘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裝飾設計與施工手冊》 彭揚華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⑸ 你覺得室內設計在影視作品中起到了怎樣的影響
我覺得室內設計是很重要的,比如說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在一些影視劇當中,如果一個人的家庭室內設計很好。其實漸漸的就暗示了,這個人一定是一個比較有錢的人。同時,在一些節日室內設計的一些特殊場景,也能夠暗示。
⑹ 環境藝術設計, 應該讀些什麼書籍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閱讀書籍
1《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第三版)作者:程大錦 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2《大師作品分析-建築解讀》第二版 作者:王小紅 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 ;
3《住宅巡禮》 作者:(日)中村好文 著;林錚(豈頁) 譯 ;
4《西方20世紀別墅二十講(插圖珍藏本)》 作 者:林鶴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2007 ;
5《美的歷程》(插圖本 深閱讀叢書)作者:李澤厚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6《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作者:(美)羅伯特·文丘里 周卜頤 譯 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6 ;
7《城市意向》 作 者:[美]凱文.林奇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
8 交往與空間(第四版)作者:(丹麥)蓋爾 著,何人可 譯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9《馬克筆的景觀世界》(第2版)作者:陳偉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10《快速規劃設計100例》 作者:權亞玲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
11《清華大學建築學設計系列課教案與學生作業選.二年級建築設計》 作者:周燕珉等編著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
12《室內設計資料集》 作者: 張綺曼,鄭曙暘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13《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作者:樓西慶 出版社:中國旅遊出版社 和《建築語匯》 作者:[美]愛德華·T·懷特著林敏哲,林明毅譯,出版社: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14《畫的記憶:建築師徒手畫》 作者:齊康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15《10宅論》 作 者:(日)隈研吾 著,朱鍔 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16《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 作 者:(美)肯尼斯·弗蘭姆普敦 著,張欽楠 譯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17《中國古代門窗》 作 者: 馬未都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18《中國古建築二十講 插圖珍藏本》 作 者:樓慶西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19《住宅精細化設計》 作 者:周燕珉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20《建築設計的材料語言》 作 者:諸智勇 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 ;
21《建築師的20歲》 作 者:王靜,王建國,費移山 譯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22《立面構造手冊》 作 者:(德)赫爾佐格(Herzog) 等著,袁海貝貝 等譯,出版社: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
23《世界現代設計史 》(王受之設計史論叢書) 作 者:王受之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24 《建築靈魂★世界景觀設計》文化與建築的歷史(I、II兩冊) 作 者:[美]伊麗莎白·巴洛.羅傑斯著 韓炳越 曹娟等譯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
25《室內設計資料集》 作 者:張綺曼等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26《環境藝術設計概論》 作 者:席越良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和《建築小環境設計》 作 者:主編:沈福煦 編著:劉文軍 韓寂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
27《景園規劃與設計》 作 者:劉福智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28《建築的倫理功能》 作 者:(美)卡斯騰·哈里斯 著, 申嘉、陳朝暉 譯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⑺ 對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的分析
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是根據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說《紅高粱》所改編的一部經典影片,該片曾獲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做為第七藝術,電影藝術有著不同於文學藝術的獨特魅力,下面就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做簡要分析,試分析「高粱」這一藝術形象的象徵意義與意蘊內涵。
高粱這一藝術形象在影片《紅高粱》中曾多次出現,且不同的出現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與意蘊內涵。
第一次是做為影片的獨白,在青殺口這個地方出現的,「青殺口,野高粱。百十畝的野高粱,沒人中沒人收,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還鬧鬼」。這是高粱這一藝術形象在影片中的第一次露面,象徵著野性,神秘,與生機勃勃的生命活力。這次出現至關重要,因為它奠定著影片(小說)的基本基調,高粱後面的幾次出現也是以這次出現根基的。
第二次是在九兒戴鳳蓮嫁入李家後出現的。是夜,一片漆黑。月夜下的高粱呈現出一副蕭瑟、蒼涼的意蘊,這象徵著九兒戴金鳳被李入李家後無奈,孤獨,凄清而又悲涼的境地。夜黑了,月出了,高粱寂了,九兒哭了……
高粱的第三次出現是九兒回家省親時。那是墨水河邊的高粱,是被風吹動著的高粱,是密不透風的密密麻麻的無邊無際的高粱。(高粱的這次出現恰可以證明第一次出現的重要性。)就在這么一片隨風飄舞的高粱從中,余占鰲出現了,並且還帶走了九兒……這個鏡頭中的高粱象徵著生命的自由與野性,這是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較為重要的品質和象徵——自由、野性。
第四次出現是在高粱地里。高粱的這次出現應當是與第三次一起的,之所以把這二者分開,是因為它們有著不懂得象徵意義與意蘊內涵,且都比較重要。同樣是密不透風的密密麻麻的高粱,不同的是這一次高粱的出現是在余占鰲的腳下。余占鰲為了和九兒野和,踩倒了數十根高聳著的高粱。這一次的高粱形象並不怎麼突出,突出的是余占鰲踩高粱繩時的動作和表現——凌亂,暴躁,野性。一個人瘋狂的亂踩。余占鰲這時應當是十分興奮,激動的,他的身上表現出了一種農民的野性與生命的活力。這才是這一片段中高粱的真正象徵與意蘊。
日本人來了,高密人民被迫去田野里踩高粱。一大群人,大人小孩都有,婦女老人都在,整齊的平穩的安靜的一致的在踩著鬧鬼的青殺口的高粱。對比余占鰲一個人踩高粱時的那種凌亂與瘋狂,他們顯得是那樣整齊平靜。這時的高粱就表現出一種被壓迫著的民族精神面貌——屈辱,無奈,憤恨。高粱被踩倒了,成片成片的被踩倒了,它們躺在地上就那麼的無奈的躺在地上。被踩倒了的高粱周圍站著人群,站著生它們養它們,又被它們所生被它們所養的人群。
紅高粱的最後一次出現是在影片的結尾,那是太陽低下的紅高粱,是血紅的紅高粱,是太陽底下的血紅血紅的紅高粱。這是影片中最最經典最最重要的紅高粱,沒有之一。那在太陽底下隨風飄舞的血紅的紅高粱此時所表現的是人的意識覺醒和本體沖動,這也正是《紅高粱》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意義與意蘊。
以上就是對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的簡單分析,影片《紅高粱》這一藝術作品當然還有很多也很重要的藝術內容與藝術特色,限於篇幅這里就不做一一說明。
⑻ 電影《天使愛美麗》音樂藝術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為大家帶來電影《天使愛美麗》音樂藝術賞析,快來看看吧。
電影《天使愛美麗》是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獲得了很好的票房,並獲得了許多優秀的大獎。電影成功塑造了如天使一般的小女孩艾美麗的成長經歷。其中,作曲家在賦予電影背景音樂方面上有著極大的創意,為更好凸顯電影的主題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這部電影音樂在觀眾的觀影效果上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輔助性的作用,可謂是一個成功的情節敘事與背景音樂完美結合的典範。
一、電影《天使愛美麗》的介紹
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於2001年執導了電影《天使愛美麗》,可以說,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獲得了很好的票房,並獲得了許多優秀的大獎,比如說像歐洲電影大獎頒發的「最佳電影獎」、法國電影凱撒獎頒發的「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英國金像獎頒發的「最佳原創劇本獎」等獎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還榮獲了五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天使愛美麗》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法國小姑娘艾美麗的成長歷程。主人公艾美麗的童年十分凄苦,童年的生活充滿了孤單與寂寞。她的母親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父親由於傷心顯得非常沉默寡言,進而對於小主人公艾美麗也是疏於照顧。這樣的身世使得艾美麗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種恐懼的心理。
艾美麗漸漸長大了,然後開始了工作,努力賺錢生活。當她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里做女服務生的工作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改變了小艾美麗的一生。那是1997年夏天,當時艾美麗正在租住的家中,她收聽了新聞報道的關於黛安娜王妃遭遇車禍身亡的消息。艾美麗聽到這個事件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慌亂之中她不小心將手中沒有拿穩的瓶蓋掉到了地上,瓶蓋剛巧撞上浴室里的一塊牆磚,就這樣艾美麗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秘密。她找到了一個很多年前曾經住在她現在所租住房子里的房客所留下的小盒子,艾美麗小心翼翼打開了盒子,看到盒子里裝滿了房客童年時期的很多照片。艾美麗決定尋找到盒子的主人,把這些曾經是小朋友所珍惜的寶貴東西返還到主人的手中。可是,這個想法實施起來是非常艱難的,這些東西的主人畢竟是一個幾十年前在這個公寓的租客。為了尋找到這個盒子的主人,艾美麗拜訪了周圍的鄰居,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找到了盒子的主人。在返還盒子的過程中,艾美麗在與盒子主人接觸的過程中,受到了主人態度的影響,艾美麗由此受到了啟發,進而改變了自身對於世界的看法。從此以後,她開始了幫助有困難的人的行動。艾美麗的助人為樂的善舉並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長久堅持著這種寶貴的品格。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艾美麗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在自身方面也得到了快樂的感覺。艾美麗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遇到了心儀的人,讓她收獲了愛情。艾美麗在一次偶然中,遇到了一位丟失收集快照相簿集的青年人尼諾,艾美麗當時就怦然心動,她鼓起了勇氣,最終兩人收獲了愛情。整個電影的故事在敘述上非常的直白而且簡單易懂,具有生活的普遍性,能夠讓人們產生共鳴,並且通過電影音樂對影片的烘托也造就獨特的法國電影的魅力。
二、電影《天使愛美麗》中的音樂魅力
《天使愛美麗》這部影片時長一共是1小時57分鍾,艾美麗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天真、幽默、率真。明麗的電影畫面、自由歡快的節奏使人們能夠很容易融入電影的場景中來。這些聲音的輔助作用,為電影的表述起到了最佳的效果。
電影《天使愛美麗》中的音樂是由法國作曲家楊提爾森所做的。這位作曲家喜歡用一些簡朴的配器,這些都是具有歐陸風情的。例如說作曲家善於利用手風琴、吉他、口琴,等等。通過欣賞電影可以看出來,在《天使愛美麗》這部電影中,鋼琴、手風琴是音樂的主要支撐,輔助的還有吉他、鍾琴、提琴以及口琴之類的樂器。音樂的節奏多採用小調式,其中許多是華爾茲舞曲風格。楊提爾森為艾美麗專門打造了一首「愛美麗的華爾茲」,其中通過配器的變換組合,以及在節奏調式上的調整構成了能夠表現出影片中主人公艾美麗不同情感的樂曲。這些樂曲具有不同的功能,表達主人公不同的情緒狀態。電影音樂在電影塑造主人公艾美麗的內心世界方面以及渲染影片情緒的烘托等方面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電影在一格一格上演著,故事和敘說和音樂的表達看似各行其是,事實上,兩者互相作用、為了共同表達電影主題同一個目標而協作式發展。當影片中的故事被娓娓道來時,這些音樂的演奏也像技藝高超的演奏家一樣,很順暢如行雲流水般演奏著;當影片的剪輯節奏變快時,或者故事情節離奇高潮式發展時,相應的就是富有層次感的各種配器組合式的演奏。作曲家賦予音符靈活多變,並且富有一定的創意。
《天使愛美麗》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部反映女性生活經歷的電影。通過觀影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配樂師技藝的高超,能夠游刃有餘把握音樂的作品,更好為電影表達深刻的主題而服務。法國作曲家楊提爾森對音樂主題的創作設計多以迴旋曲式、變奏曲式為主,給人以歡快的感覺。這樣,也就配合上了主人公艾美麗的性格特點,她活潑、善良、富有陽光的性格。
可以說,電影《天使愛美麗》中每一段音樂的配置都是富含特定的意義的,都是為了表達一定階段主人公心理以及感情變化的需要而創作的。說到底,電影音樂是為了電影所服務的。該電影的配樂師把音樂的元素和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進行了很好融合,一點也沒顯得突兀。兩者有效結合,比單純的畫面或者是單純的背景音樂所產生的效果要更加有力。就這樣,電影《天使愛美麗》展現出了一個善良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具有浪漫情節的巴黎。艾美麗在點滴的生活中幫助他人,並且同時也感染著他們。法國導演的特點通常是這樣的,他們往往採用紀實的手法,將自己喜歡的內容寓於電影之中,把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主題呈現給世界的觀影朋友。值得驕傲的是,這種電影在內容上的選取與手法上的運用,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故事情節是非常符合法國人的品位的。故事情節的流暢,再加上與音樂方面上的交融,一個美麗的女孩童話般的善良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同時對於人們心靈具有感召的力量。
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師表現出了對於主人公艾美麗這個人物在形象上的喜愛,他還為影片特別創作了一首專屬於主人公的主題音樂,歌曲的.中文名字是這樣譯的,稱作是《愛美麗的華爾茲》。對於這首樂曲的演奏,主要採用的是手風琴這種樂器。手風琴能夠表現出多種情感,或是歡快的感覺,或是悲痛的情節都能由它單獨來完成,尤其是它能演奏豐富的和聲旋律,表現出復雜多變的情感變化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從這種意義上來看,手風琴這種樂器有著多層次的表現力。從表達電影的故事情節上來說,這種樂器――手風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手風琴演奏的控制上,演奏者時而悠揚,時而急促,這些跳躍的音符能夠烘托出女主人公艾美麗在心理、情緒上的變化。同時還可以完整展現整個電影故事情節的內容。另外,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觀影者能夠更加融入電影中所營造的氣氛與環境中來,更好理解電影製作人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能夠深刻體會到電影中深刻的主題。通過觀看電影《天使愛美麗》,我們可以清晰並且很容易發現,在這部影片中關於美麗的主題曲有多種版本的主題變奏。這種表現形式在不偏離主要旋律的前提下,對於電影音樂的演奏也有著靈活多變性。從這一點上來看,這充分體現歐洲人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極具富於想像力的創造性。這部電影的音樂――華爾茲,憑借它獨特的節拍節奏生動表現出了艾美麗在情緒以及思想上的變化與狀態,同時給予觀眾以提示,感知艾美麗的變化情緒與故事情節的發展。華爾茲又被稱作為圓舞曲,原來指的是一種兩人相擁旋轉的交際舞。配樂師之所以創作華爾茲,也是為了和艾美麗的性格相吻合。艾美麗的內心如此美麗,就像是天使一樣,那麼純潔,幫助身邊有困難的朋友,為其他人帶來歡樂。華爾茲的歡快的節奏象徵了艾美麗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以及帶有美好的願望與憧憬的情懷。可以說,這種音樂形式恰如其分凸顯出了女主人公的品質。
《愛美麗圓舞曲》在這部電影中有多種樂器的演奏版本――手風琴版本、鋼琴版本以及交響樂的版本。首先,手風琴版本所表現出的是充滿希望的。在影片中,當《愛美麗圓舞曲》響起,一下子就能夠使人把這種美好的理想的狀態帶入到現實的社會中來,給人以希望。事實上,電影傳遞了深刻的主題。當觀眾仔細體味就會發現,其實社會是充滿著希望的,社會上美好事物也是充斥著人們之間的,是給予大家美好願望的。當艾美麗幫助他人的時候,都會演奏這首《愛美麗圓舞曲》。這個版本的主題曲展示了一個法國女孩的浪漫性格特徵,其實也是表達出了法國這個國家是具有浪漫主義情結的。
第二個版本――鋼琴版本在表達效果上來看是顯得比較憂傷的。這個版本是以下行音型為主的音調,表現出的主題是略帶憂傷的。通過觀影體檢,這種表現形式給予大家深刻的印象,使得音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該版本展現了主人公艾美麗復雜而又矛盾的內心感受,在電影中背景音樂和故事情節的融合,較好展現了艾美麗的人物形象。
第三個版本――交響樂的版本突出表現了故事情節的變化。在故事的開始階段女主人公艾美麗發現小盒子,就使用的這個版本的演奏。艾美麗在得知到意外消息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小鐵盒。緊接著,華爾茲音樂響了起來。下一個鏡頭,艾美麗一個想法涌現在她的腦海中來,她決定要找到盒子的主人。在這個情節中,電影中弦樂器的加入,使得整首樂曲音樂顯得尤為豐滿,這就刻畫出了主人公艾美麗復雜的內心感受。交響樂版本樂曲再次出現的時候,此時是女主人公艾美麗找到了自己的心愛的對象。此刻的背景音樂聲音宏大,圓潤飽滿,氣勢上很雄偉,給人一種非常豁亮的感覺。這種的演奏是各種樂器交替出現的,這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女主人公艾美麗和尼諾之間的愛情以及這種愛情所體現的巨大力量,在觀眾心裡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三、結語
可以說,任何一部影片都與電影中的許多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獲得成功的電影更是如此。《天使愛美麗》這部電影中就融入了多種因素,其中電影的配樂與音響效果對於電影主題上的表達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見,音樂與電影主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為此部影片兩者能夠完美有效地結合,才彰顯了法國式題材電影的獨特的藝術魅力。更為重要的是,電影《天使愛美麗》能夠引起觀眾心靈上的共鳴,讓我們也加入到天使隊伍的行列中去,重拾感恩的願望。可以說電影《天使愛美麗》之所以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為此片形成了特殊的觀影體驗。
《天使愛美麗》的經典台詞
1.Mais elle, et les cafouillages de la sienne, de vie, qui va sen occuper? 也許那個女孩做的一切,都是為別人的生活做安排, 玻璃老人問她, 那麼她呢?她的生活誰來操心
2.Sans toi, mon c? T heure propice quels soutenant! 如果沒有你,我的良辰美景將向何人訴說!
3.Jai soudain le sentiment trange dtre en harmonie avec moi-mme, tout est parfait en cet instant, la douceur de la lumire, ce petit parfum dans lair, la rumeur tranquille de la ville. Jinspire profondment car la vie me parait alors si simple, quun lan damour me donne tout coup envie daider lhumanit tout entire. 愛美麗突然感到莫名的祥和,無比的欣慰,光線變的柔美,空氣透著芬芳,城市發出低吟,深吸一口氣,人生本來就是簡簡單單.一股濟世情懷,油然而生
4.Si Amlie prfre vivre dans le rve et rester une jeune fille introvertie, cest son droit. Car rater sa vie est un droit inalinable. 如果愛美麗堅持活在自己的世界,那麼她絕對有權毀掉自己的幸福。
5.un mort qu peur de basculer dans loubli, 他怕被遺忘,因死亡而怕被遺忘
6.La chance cest comme le Tour de France : on lattend longtemps et a passe vite ! 像環法自行車賽,人們長久等待,緣分擦肩而過,當時機到了,就別猶豫
7.La vie nest que linterminable rptition ne reprsentation qui naura jamais lieu. 活就像一場在排練卻永遠不會上演的舞台劇
⑼ 電影《雷雨》的藝術鑒賞
雷雨
作者:曹禺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藝術生命,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雷雨》一發表,就震動了文壇,而此時的曹禺只有二十二歲,此外,他的四大經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個舞台上曾以多種面貌出現,被不同的人們飽含深情的演繹著,解讀著,並一舉將中國話劇推上了歷史上最轟動熱烈的顛峰時期。
《雷雨》劇作完全運用了三一律,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狹小的舞台上不僅突現了倫常的矛盾,階級的矛盾,還有個體對於環境,時代強烈不諧調的矛盾,在種種劇烈的沖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實悲劇早已潛伏在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伏筆中,只是到最後時分才終於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的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
劇本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
《雷雨》資料
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由巴金任編委的《文學季刊》上。
1935年4月,由中華話劇同好會(留日學生戲劇團體)在日本東京神田一橋講堂首演三場。杜宣、吳天任導演。
同年8月,天津市立師范學校孤松劇團在學校大禮堂演出《雷雨》,是國內首演。之後,上海復旦劇社演出《雷雨》,歐陽予倩導演。與此同時,中國的第一個職業話劇團體「中國旅行劇團」先後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
1936年,日本出版《雷雨》日文版。同年,姚辛農把《雷雨》譯成英文,由《天下》月刊出版。
1938 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拍攝《雷雨》。
1944年 金光洲把《雷雨》譯成朝鮮文,並在漢城連演70場。同年譯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
1947年,台灣觀眾演出公司在台北演出《雷雨》。
1954年2月,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公演《雷雨》,趙丹導演,演員有王丹鳳、汪漪等。
1954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雷雨》,導演夏淳,演員有鄭榕、朱琳、蘇民、於是之、沈默、呂恩、胡宗溫、董行佶、李翔等。
1956年,新加坡藝術劇場公演《雷雨》,導演林晨。
1957年,蘇聯共有9個劇院落演出了《雷雨》,共計兩千餘場。
1959年11月,新加坡藝聯劇團公演《雷雨》。
1981年,上海芭蕾舞團將《雷雨》改編居芭蕾舞劇上演。
198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再次拍攝《雷雨》,孫道林導演,演員有孫道林、顧永菲、秦怡等。
1988年2月,新加坡實踐話劇團演出《雷雨》,夏淳赴新加坡為該團導演了此劇。
1999年10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落再次重排《雷雨》,導演夏淳,主演演員有鄭榕、顧威、朱琳、周鐵貞、韓善續、濮存昕、鄭天瑋、龔麗君。
解讀<<雷雨>>
背景
《雷雨》創作於1933年,兩年前,剛剛爆發了日本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全國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熱潮。曹禺也積極投身抗日宣傳。《雷雨》中的魯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結識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輕工人的影子。
當時,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許多揭露社會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婦女解放的優秀話劇,已傳入中國。易卜生的思想,對曹禺影響很大。他在清華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用英文寫的《論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亞、古希臘的話劇也對曹禺有深刻的影響。
自然景物、肖像描寫
《雷雨》特別重視音響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濃墨重彩表現。同時,還注意對人物的聲音、氣味、眼睛進行誇張的處理。
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運動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對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園,也不放在眼裡。當然,她對舊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種畸形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她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這是蘩漪無法擺脫的弱點。
周沖的兩面性
周沖是一個受新思想、新文化影響下成長的青年。他富於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沒有韌性,對封建制度的頑固性認識不足,這註定了他悲劇命運。
魯大海的性格
魯大海是一個有思想、有行動的年輕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質朴但又頭腦清醒。他作為工人代表,和周朴園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顯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畢竟對工人不熟悉,所以,魯大海的形象與別人相比,還是顯得單薄。
曹禺(1910-1997),卓越的中國現代戲劇家。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開中學學習期間參加戲劇活動,曾擔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劇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廣泛鑽研從古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及契訶夫、易卜生、奧尼爾的劇作。1933年大學即將畢業前夕,曹禺創作了四幕話劇《雷雨》,於次年公開發表,很快引起強烈反響,它不僅是曹禺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別出版了他的重要劇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戰期間的重要劇作是《北京人》。新中國成立後,曹禺創作的劇本主要有《膽劍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時間(從上午到半夜)、兩個場景(周家和魯家)里,集中展開了周、魯兩家前後30年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顯示了作品嚴謹而精湛的戲劇結構技巧。該劇反復寫蟬鳴、蛙噪,寫雷雨到來前後的悶熱,其用意不僅是渲染苦夏的"郁熱"氛圍,而且還在於暗示人物的情緒、心理、性格。
更值得稱道的是劇作的語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個性化的語言進行寫作--從它的台詞里,觀眾(讀者)能聽(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齡、性別、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語言帶有濃烈的抒情味--它的語言發自人物的肺腑,帶有強列的情緒色彩,某些場合的台詞(如第三幕周沖對四鳳暢談未來理想的台詞)本身就是沒有分行的抒情詩。《雷雨》以自己富有動感而精美的語言,充分展示了話劇這門「說話的藝術」的魅力。
在千百個舞台上曾以多種面貌出現,被不同的人們飽含深情的演繹著,解讀著,並一舉將中國話劇推上了歷史上最轟動熱烈的顛峰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開展抗日宣傳,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他對學生們的抗日行動贊不絕口,說:日本人霸佔咱東三省,就像在咱國家身上割了一塊肉。娘疼兒心酸,誰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大哥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漸漸在他心裡清晰起來。
曹禺率清華大學抗日宣傳隊在保定育德中學進行抗日宣傳,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話劇。這部描寫東北松花江群眾掩護抗日武裝隊員過江的話劇,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育德中學附近有個鐵廠,曹禺與工廠的工人們座談,工人們純朴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曹禺在車上遇到的那位姓趙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魯大海。多少個日日夜夜,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西文閱覽室,在清華園的小河邊,曹禺為創作《雷雨》簡直到了神魂顛倒的地步。幾經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於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作。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這時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將從清華大學畢業,並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學任教。
在育德中學期間,他將此劇本進行了最後的完善。育德中學是同盟會員陳幼雲1907年11月在原直隸訥公祠公立高等小學堂基礎上創建的一所完全中學,1917年增設留法勤工儉學等工藝預備班,1931年又增設高級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計有20個班左右,學生1000多人。學校要求理科教師要用英語授課,讓學生畢業時達到大學預科程度,這樣,英文課就頗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學聘為英文教員,為學生講授林語堂開明英語讀本,英文經典,英文論說文范等課程。他在到育德中學任教之前,將《雷雨》的劇本送到了《文學季刊》。一部《雷雨》讓他苦苦構思了近5年,苦心寫作半年,五易其稿。寫成後將劇本交給了他在南開中學的同窗好友靳以。靳以與巴金共同負責《文學季刊》的組稿工作,《文學季刊》的主編是鄭振鐸。靳以人很正直,他覺得曹禺是他的好朋友,就沒好意思將《雷雨》劇本向主編推薦,稿子一直放在他辦公桌的抽屜里。這期間,曹禺一直在育德中學盡心教學,但他始終放不下心愛的戲劇創作,於是,半年後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繼續深造。直到他離開育德中學,他的《雷雨》還是石沉大海。
1934年7月的一天,靳以與巴金一起談論《文學季刊》的組稿工作,巴金說:我們要注意文壇的新人,組稿面要寬一些。靳以便將曹禺的《雷雨》交給巴金。巴金當晚就讀完,被深深打動,把劇本推薦給主編鄭振鐸,在當年《文學季刊》的第三期發表。之後很快由中華同學新劇公演會在日本東京上演,東京神田一橋教育館發行了《雷雨》的日譯本,成為暢銷書。魯迅看了日譯《雷雨》劇本頗為興奮,對到訪的美國記者斯諾說,中國最好的戲劇家有郭沫若、田漢、洪深和一個新出的左翼戲劇家曹禺。正在東京的郭沫若觀看了《雷雨》的演出後親自為《雷雨》的日譯本作序說,《雷雨》確是一篇難得的優秀力作。曹禺由此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一躍成為中國劇壇的巨星。
《雷雨》劇作完全運用了三一律,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狹小的舞台上不僅突現了倫常的矛盾,階級的矛盾,還有個體對於環境,時代強烈不諧調的矛盾,在種種劇烈的沖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實悲劇早已潛伏在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伏筆中,只是到最後時分才終於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的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
劇本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
《雷雨》主要人物
繁漪、周沖、周朴園、魯侍萍、魯四鳳、周萍、魯大海、魯貴
《雷雨》主要內容
30年前的周朴園與女僕梅侍萍相愛,並且生了兩個兒子。後來,周家為了與一位門當戶對的小姐(繁漪)結親,在大年三十晚上趕走了梅侍萍,強迫她留下了長子(周萍),並且帶走剛剛出生三天,病重的次子(魯大海)。侍萍被逼投河,幸而被救。此後她嫁給了魯貴,又生了女兒四鳳,自己改名魯侍萍,兒子也改名魯大海。後來,魯大海來到周朴園手下做工,四鳳則在周家館做使女。
周朴園與後妻繁漪有了兒子周沖,而周萍與繁漪早在3年前就有了亂倫的關系,周萍清醒後十分害怕,急於擺脫繁漪,而愛上並且追求四鳳。繁漪吃醋,就叫來了四鳳的母親是侍萍要辭退四鳳。侍萍來後發現這里的主人便是周朴園,於是她在二人獨處的時候用無錫口音引起他的注意,並認出了她。周朴園想用金錢買通侍萍被一口拒絕,侍萍提出他想見見周萍,作為恩斷義絕的條件,周朴園答應了。這個時候,工人代表魯大海來找周朴園談判,後來周朴園辭退了魯貴和四鳳,魯貴在家裡罵罵咧咧的,魯大海與其發生了爭吵,周沖奉父親的命令給魯家送來100元錢,魯貴厚著臉皮收下,並且要殷勤的款待周沖,而大海得知後卻退還了那100塊,並且把周沖趕了出去。魯侍萍決定第二天就帶四鳳離開,而此時周萍卻找了過來。被魯大海發現,魯大海要攻擊周萍,被侍萍救下,後來,周沖,周萍,周朴園,繁漪在周家客廳發生矛盾,繁漪低聲下氣的求周萍帶她走,卻被周萍回絕。繁漪撕掉侍萍的照片,魯貴和魯大海先後從外面走了進來,魯大海跟周萍單獨在客廳發生激烈沖突。魯侍萍找尋四鳳而來,卻得知四鳳和周萍已經有了身孕。魯侍萍叫周萍帶四鳳走,從此再無關系。
這個時候繁漪帶著周沖過來,當面公開周萍與四鳳的關系,因為周沖也喜歡四鳳。周萍與繁漪發生沖突,繁漣漪在絕望中叫來周朴園,公開了自己和周萍的關系,周朴園以為繁漪知道了侍萍的身份,便叫周萍叩頭認母。在場的人都呆若木雞,四鳳承受不住打擊,跑到花園里,周沖為救她,兩人雙雙觸電身亡,魯侍萍痛苦的哭不出來,繁漪又哭又笑,周萍在書房開槍自殺,繁漪和周朴園跑進書房,魯侍萍暈倒在地上。
⑽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關於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環境設計是指對於建築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設計和整合的一門實用藝術。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一、裝置藝術的概念及其獨特性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架下的創意組合與放大。它始於20世紀60年代,它作為雕塑的一種嶄新的形式,橫空出世。
裝置藝術源自於雕塑,但是卻也有著不同的地方。裝置藝術在誕生時就使用了與雕塑相同的物質材料和多維度空間。不同的是它利用了現成物象置換後互為動因文化意義,這是與雕塑相區別的地方。
在環境藝術設計范疇里,室內裝飾與裝置藝術有一定的區別。室內環境的設計往往更注重的是室內裝飾,對室內牆壁、天花、門、窗、傢具等的修飾,而裝置更注重的是對空間的分割和意境的渲染。
二、裝置藝術的主題性
《招魂》,作者呂勝中以人形剪紙為元素,“瘋狂地”復制再復制,運用裝置的手段,將自己的思想、個性以一個“招魂”作為主題,用裝置的手段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環境設計中,裝置藝術的主題性,給裝置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它廣泛的主題選擇,涉及了當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如宗教、多種風俗、多種文化等等,這些使它無論是在怎樣的環境空間中,設計者都能根據各式各樣的主題變化來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
三、裝置藝術的實用性
一般來說,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正因裝置藝術不是供收藏的藝術,它更具備實用價值,他繽紛的出現形式,同樣也具備了藝術品的美感和震撼力,同時,它在付出低、效果好的前提之下,設計者更能放開自己的創作思維,毫無保留的.實驗自己的創意,在藝術品和實用品之間來一個結合,通過實用的作品給於人們藝術品般的精神享受。
四、裝置藝術的迷惑性
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該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在《喪宴》作品中,登昆燕玩了把“裝置小把戲”,在宴會場地里,他大膽地利用白色花球和蠟燭的裝置,與以往人們常見的喪場不同,這樣的裝置效果削弱了喪場內原本悲傷的氣氛,增添了一份濃濃的緬懷親人的柔情。
在環境設計中,往往出現一些特定氛圍的場所,它特定的內容、涵義、氛圍,都要求設計者在創意上去突破、去創新。裝置藝術的迷惑性,讓它在這樣的一些環境場合中,得到運用。就像燈光、聲效等等這些普通的元素一樣,裝置藝術做為這些環境中的一員,可以在設計者的創意思維下,通過不規則的,刻意性的擺設、鋪裝和放置,改變原本環境物語。裝置藝術變成環境的魔術轉輪。
五、裝置藝術的感受性
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
當裝置藝術成為設計,我們可以從作品中體味到不同的思想。一個作品的成與敗,要看觀眾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些什麼,這個作品是否與觀眾形成共鳴。“借實有以喻虛無,使現代象徵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觀眾參與的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而獲得了更奇偉的審美效果”。每個人對於某一事物的感受都會不同,設計者可以運用裝置藝術來引導觀眾在環境中“感同身受”,體會作品,體會作者。
六、裝置藝術的可參與性
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蘋果社區展廳,在展廳內外,設計者搬來數以萬計的蘋果,創作了建築裝置《能吃的房子》,能吃的房子是一個大眾參與性極強的裝置作品,強調參與者與裝置的存在關系,蘋果作為材料在完成對空間的圍合後又成為信息的載體進入參與者的思想與身體,並且構成話題。在蘋果被吃掉的同時,裝置的視覺效果又回到虛的狀態,用這樣的一個過程,強調了這一裝置作品的可參與性。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鼓勵參與,加大了人們與環境的互動,讓環境不僅僅是冰冷的環境,讓人們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感受。
七、裝置藝術的可變性
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增減或重新組合。正是因為裝置藝術具備了這樣的一種特徵,所以它在以商業為社會運轉和生存基礎的時代里,頻頻以商業行為的形式出現。在商業空間環境里,有的商家用裝置藝術作為嘩眾取寵的門面裝飾,有的在 商鋪里用激光製造任何形體和圖案,製造相應的室內氣氛,製造空間幻覺。大膽地運用了裝置藝術的可變性。
總之,環境設計里的裝置藝術有著獨特性、主題性、感受性、可參與性和迷惑性,我們要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去認識它、研究它、運用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環境設計的精神需要和物質載體需求,同時,在很多成功的作品中,它還承載了作品的靈魂 ,將環境設計作品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裝置藝術的種種特性,在標新立異,不斷變革的環境設計界里,被環境設計師們看中,在環境設計領域,設計師們紛紛拜倒在了裝置藝術的石榴裙下。愈來愈多的設計者用裝置的構置方式來充實和美化空間環境,他們把裝置藝術與環境空間氛圍進行了完美的結合,讓空間結構更為豐富,獨特,讓環境更富於個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