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張萱十大經典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張萱十大經典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1-08 01:34:04

1. 求一個片子 洪曉芸和張萱演的

大內密探之零零性性

2. 除了《蘭亭序》和《清明上河圖》,你還知道哪些書畫傳世經典

應該最先介紹的應該就是《富春山居圖》,它與《蘭亭序》和《清明上河圖》稱為國寶三絕。 其中《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富春山居圖》和《清明上河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5、《唐宮仕女圖》

這幅圖為唐代的張萱,周昉所作,他們兩個都是當時極具盛名的仕女畫大畫家,畫藝精湛,妙筆生花。

還有《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

3. 張萱的代表作品

張萱的代表作品是《玉蒲團笑傳》。

台灣電影女演員,在90年代曾出演過數部香港艷情片,成為當之無愧的電影女明星。最著名的是與女演員洪曉芸在1996年主演的《玉蒲團笑傳》。

導演將原著故事完全解構,同時為了配合片名,加入了大量周星弛大內密探中的笑料。原來流傳下來的《玉蒲團》竟然不過是這個未央生留連青樓之作而已,大盜賽昆侖是個伙夫,孤峰大師不但是個龜奴,更還是個愛偷窺的駝背。這一切的一切都有周星弛的影子。

電影簡介

電影,也被稱為運動畫面或動態畫面,即「映畫」,是作品視覺藝術形式。通過使用移動圖像來表達溝通思想,故事,認知,情感,價值觀,或各類大氣模擬體驗。這些圖像通常伴隨著聲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的縮寫,通常用於指代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膜的運動圖像被用創建拍攝具有實際場景運動畫面相機,通過拍攝使用傳統的圖紙或微縮模型動畫技術,藉助於CGI和計算機動畫,或通過一些或所有這些技術的組合,和其他視覺效果。

傳統上,電影通過光化學過程記錄在賽璐珞膠片上,然後通過電影放映機放映到大屏幕上。當代電影在製作、發行和展覽的整個過程中通常是完全數字化的,而以光化學形式錄制的電影傳統上包括類似的光學配樂(口語、音樂和其他聲音的圖形記錄,這些聲音伴隨圖像運行沿著電影的一部分專門為它保留,而不是投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影

4.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

【主回答】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

【(4)張萱十大經典電影擴展閱讀】

  1.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

  2.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3.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制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2011年6月,前後兩段在台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

  4. 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絹本重彩仕女畫,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漢宮春曉圖》以人物長卷畫,生動地再現了漢代宮女的生活情景。其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極勾描渲敷之能事,體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文思想,亦表達了他對宮廷浮華美好生活的贊美。

    《漢宮春曉圖》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亦被譽為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

  5. 百駿圖

    《百駿圖》是義大利籍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創作的繪畫作品,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圖稿本為紙質,原作分別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紙質稿本) 和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 。

    此圖共繪有100匹駿馬,姿勢各異,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謂曲盡駿馬之態。畫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數人,控制著整個馬群,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間的和諧關系。

  6. 步輦圖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步輦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內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

  7. 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是一幅中國畫作,作者是唐代張萱、周昉,該畫描述唐代美女眾生像。主要表現唐代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中國古代仕女眾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

  8. 五牛圖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該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沒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

  9. 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繪畫作品,現存宋摹本,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此畫繪寫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即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整幅作品線條遒勁流暢,工整精細,構圖富有想像力。

    作品造型准確精微,線條工細流暢,色彩絢麗清雅。不同物象的筆墨運用又富有變化,尤其敷色更見豐富、和諧,仕女的素妝艷服與男賓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鮮明對照。

  10. 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畫卷作品,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極具展翅翱翔之態。

    《千里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千里江山圖》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傢具有嚴謹的生活態度。《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網路

5. 演員張萱近況

張萱現在大部分時間在家和兩個女兒在一起,前兩年為了自己的服裝品牌經常奔波忙碌。 現在事業穩定了,小張也可以安心在家當老闆娘了。 很多朋友都覺得張子萱才20多歲,其實她今年38歲了,精神狀態和形態都還在,張子萱也青春常駐了。

6. 求洪曉芸經典電影

迅雷里有,濃情女人香洪曉芸張萱

7. 誰知道這個電影名字是什麼

《師生綺戀》是由洪曉芸執導倫理片,洪曉芸、張萱等參加演出。
影片講述了一個男生和他老師之間發生不倫情,引起女友不滿的故事。

8.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的兩大主題,為何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

一、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畫作: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現有的只有一卷來自宋代的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二、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畫作:《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大畫家顧閎中所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最大的特點,是以靜止畫卷,描繪了流動的時間。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韓熙載夜宴圖》全長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畫面以屏風相隔。每一段都描繪了在宴會的各個階段,主人韓熙載的動向和所處的狀態,生動而不呆板。作者顧閎中充當了人體照相機一般的功能,將他在宴會上的所見所聞憑記憶用畫筆記錄下來,令人驚嘆。

三、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畫作中有大量的人物,但是神態動作都生動十分,毫不雷同。筆法輕盈舒暢,不僅對於人物,對於器物的描繪也是別具一格。

四、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藝術水平高超,,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五、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

六、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唐代以豐腴為美,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一掃中國古代仕女 「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的羸弱姿態,《唐宮仕女圖》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它們所表現的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七、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作者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可謂是少年得志,可惜天妒英才弱冠之年不就離開人世。畫中描寫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湖。畫作最大的特點在於設色繼承了唐以來的青綠畫法,於單純統一的藍綠色調中求變化。用赭色為襯托,使石青,石綠顏色在對比中更加鮮亮奪目。作者年輕氣盛,在用色和筆法上都十分大膽,是不可多得的寫形與寫意兼得的佳品。

八、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五牛圖》其用筆細膩,描寫傳神。它的珍貴還在於,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

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嬪妃生活。作者仇英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仇英在繪畫上以「重彩仕女」著稱於世,《漢宮春曉圖》是仇英重彩仕女畫的傑出代表。

十、清•郎世寧《百駿圖》

《百駿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作者郎世寧是義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年輕時在歐洲學習繪畫,曾為教堂繪制聖像。郎世寧的特別之處在於將中西技法融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又在傳統中國畫之中加入以往所不會出現的明暗對比和透視,形成自成一脈的風格。《百駿圖》是其平生百餘幅馬作品中的傑作。此圖描繪了姿態各異的駿馬百匹放牧游息的場面。全卷色彩濃麗,構圖復雜,風格獨特,別具意趣。

9. 對《搗練圖》的藝術鑒賞與賞析

《搗練圖》是中國唐代名畫,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

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制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在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

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此圖描繪了唐代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制等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練屬絲織品類,呈白色,練從縑出,縑本系黃色,質地較硬,經過蒸煮、漂白和杵搗、熨燙等程序,成為潔凈、柔軟的白練。

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畫中人物扯絹時,用力地微微後退後仰也被表現出來了。這些表現出畫家的觀察入微。整幅畫卷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搗練圖》選取了搗練過程中幾個相對靜態、易於表現人物姿態的過程作為表現對象。古代的人們會把麻等一些質地很硬的織品經過煮並加漂粉,使之變得白而柔軟,最後再用熨斗燙平。張萱精繪了12位不同年齡的女性,全著盛唐時典型的衣裝。

分為三個勞動場面:卷首四女執棒搗練;長卷的中段畫稍老的婦女在補納破練;第二、三組之間以一煽火女童作為過渡;卷尾兩女展練,一人在中間撐練,一人用焦斗熨練。

還有一個頑皮的女孩鑽到了白練下面,透過白練看著工作中的人,為畫作平添幾分樂趣。三段組成一個自然得體、首尾呼應、互有聯系的勞動場面。

和《虢國夫人游春圖》一樣,此畫除了一些勞動必用物品之外,仍然是不著一點背景,畫家似乎對於自己表現人物的能力非常自信,完全以人物本身的表情、服飾、動態,以及各人物之間的呼應來組織畫面。

無論是每一組人物的構圖,還是衣裳主色的搭配,甚至包括羅裙上圖案的選擇與描繪都體現出畫家下了相當功夫,細細看來足以讓人在它面前駐足良久,這與很多現當代繪畫空而無實、大而不當的畫風有迥然不同的追求。

可以注意一下那個頑皮的小孩,小孩對於畫畫人來說是表現起來比較困難的,因為稍把握不好小孩的比例,就容易畫成個兒面容老的「小大人」,但《宣和畫譜》中說張萱「能寫嬰兒,此尤為難」,從這個小女孩的描繪來看,這種評價不是妄言。

(9)張萱十大經典電影擴展閱讀:

張萱所畫的仕女多為豐頤厚體的形象,開盛唐「曲眉豐頰」的新風格,這一點在《搗練圖》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隨著初唐、盛唐時期一些唐墓的發掘,出土的壁畫、陶瓷雕塑,以及敦煌壁畫作為對比,我們可以更多地理清唐代仕女畫造型、風格的傳承關系。

唐代卷軸畫中的人物形象,應該是受同時期或稍早的壁畫、雕塑影響而來的。在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宮女的形象依然是比較瘦削,承自隋朝而流傳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秀骨清像」,但初唐的敦煌壁畫中已經出現一些豐滿的女性,初露盛唐端倪。

唐懿德太子墓的壁畫《持扇宮女圖》,人物與初唐敦煌壁畫是相近的,到了盛唐,侍女形象才得到最大的改變,張萱在其中應該是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的。

同時,只是到了這個時期,才出現大量以單純宮廷女性生活為題材的仕女畫,這些畫或者說教、或者作為某種重大事件紀念的功能已經被弱化到最低,人們從類似《太真調教鸚鵡圖》中得到的享受,更多是在視覺感官上,而不是心靈的洗禮。

現在,在西安西大街西門附近的小廣場,豎立了四尊仿唐代青銅搗練仕女銅像,就是根據唐代名畫《搗練圖》製作的。

雕像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雕塑展示唐代婦女在搗練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具有濃郁的唐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