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故事片懷舊老電影大浪淘沙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故事片懷舊老電影大浪淘沙

發布時間: 2023-01-06 04:17:14

1. 大浪淘沙的電影背景

電影《大浪淘沙》是根據朱道南(1902――1985)的個人回憶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於1962年改編為電影劇本。 劇中的主人公之一顧達明的原型就是朱道南本人。電影中其他主要人物俱是朱道南的山東省立一師同學。朱道南是山東棗庄嶧縣人,山東省立一師學生,1926年冬由青島轉道上海再去武漢,考取了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六期)。1927年2月又考入湖南長沙黃埔第三分校。馬日事變後撤回武漢,返回中央軍事學校學習。1927年7月,武漢中央軍校的學生被編入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1927年11月,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後,朱道南隨廣州起義余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任第十團排長,參加海陸豐地區蘇維埃土地革命。1932年夏天,與黨組織失去聯系的朱道南回到了家鄉──山東嶧縣任小學教師。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運河支隊政委、嶧縣抗日民主政權縣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魯南行署渤海留守處主任;1948年6月,任魯中南行政公署秘書長。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公署撤銷,朱道南調到山東省人民政府,先後任省府辦公廳行政處長、省幹校黨委書記、省府辦公廳副廳長等職。1950年9月,朱道南調往上海,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華東行政委員會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黨組書記、黨委書記兼副局長等職。1984年經中央組織部批准「按上海市副市長級待遇」離休。
《大浪淘沙》1966年已經被定調為「嚴重歪曲革命史實」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準公開放映。導演伊琳被劇組某些風派人物揭發批判,其實這部與陶鑄本人絲毫沒有關聯的影片,卻硬被說成是為陶鑄歌功頌德、樹碑立傳。導演硬被說成是陶鑄暗授機宜的內線人物,慘遭批鬥。「文革」運動轟轟烈烈、大張旗鼓地開始後,身體瘦削羸弱的伊琳卧病在床,他當時受到的嚴重打擊,使他的身體健康遭受到了極大的摧殘,體重還不到一百斤。可是,當權領導和造反派卻全然不顧,冷酷無情地把骨瘦如柴的伊琳,還是趕到了英德勞改茶場,去接受重體力的勞動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廠里,但廠里堅決拒絕接收組織關系,其檔案只好暫時放在省文化廳。情形有所好轉後,伊琳強烈地表示在廠工作的願望,並親自主抓了描寫葉挺的《白馬將軍》和《革命母親李麗英》、《橫空出世》等劇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而未能搬上銀幕。但他還是壯心不已,幫助導演劉欣拍攝了根據《漁島之子》改編的兒童故事片《小螺號》、指導於得水導演了粵劇戲曲片《沙家浜》等。1979年,蔡輝廠長傳達上級的命令,任命伊琳擔任珠影廠副廠長,此時,已經64歲的伊琳已在「文革」中折磨得身體難以支撐,當羅戈東副廠長前去看望重病在床的伊琳時,他激動地抓住羅廠長的手說:「我們曾經去上海找朱道南、於炳坤,修改《大浪淘沙》的劇本,現在總算有了結果,我們再來一次合作,再拍一部故事片。」這是伊琳投入工作激情的自然迸發,也是他的臨終遺願。當年11月27日,瘦弱的伊琳便告別了人世,姍姍來遲的任命,最終使伊琳抱憾而去。 一部《大浪淘沙》,一段中國電影在殘酷年代中的曲折史。然而,電影藝術的步履,卻永遠是那麼的匆忙而奮進!

2. 電影《大浪淘沙》中李教官的扮演者是誰

電影《大浪淘沙》中李教官的扮演者是談鵬飛。
談鵬飛,1933年出生,上海人。1950年在上海汽車電機廠當練習生,後任技術員,同時在上海滬西工人俱樂部業余文工團話劇隊演出話劇,參演過《雷雨》、《兵臨城下》、《楓葉紅了的時候》等話劇。1957年作為調干生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當時他已經成家,要養家糊口,因沒有工資收入,重新回到工廠工作。翌年,創建不久的珠江電影製片廠來上海挖掘表演人才,經過推薦和考試,錄取了。在影片《漁島之子》、《大浪淘沙》、《山裡紅梅》等片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1976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談鵬飛扮演的全是配角,還有不少客串的,演過約40部影片。
電影作品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1994 悲情槍手 肖潔榮
1989 銷魂刀 劉富
1988 傳國密詔 姚壽康
1986 T省的八四、八五年 院長
1985 飛人浪漫曲 Old Director
1984 多彩的晨光 依旺
1980 飛吧,足球 張文標
1976 山裡紅梅 石柱
1966 大浪淘沙 李教官
1959 漁島之子 孫隊長
《大浪淘沙》,1966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製作、伊林導演的一部再現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畫面的電影。主要演員有王蓓、史進、劉冠雄等。

3. 1966年至1976年拍攝的故事片電影有哪些

謝謝提問,就個人看到過的如下,歡迎補充。

火紅的年代、春苗、艷陽天、青松嶺、長城新曲、偵察兵、金光大道、紅雨、閃閃的紅星、打擊侵略者、奇襲、飛虎、激戰無名川、南海長城、南海風雲、海霞、海島怒潮、鄉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獵字99號、405謀殺案、沸騰的群山、楓樹灣決裂、歡騰的小涼河、創業、沙漠的春天向陽院的故事、平原游擊隊(新)、渡江偵察記(新)、南征北戰(新)、延河戰火、小字輩、雁鳴湖畔、刑場上的婚禮、紅牡丹、傷痕、生活的顫音、天雲山傳奇難忘的戰斗、年輕的一代(新)、紅河激浪、她從霧中來、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紅花、自豪吧!母親、

在特殊的十年,中國的電影市場,並不像某些人說的,只有八個樣板戲,有些電影拍攝的相當不錯,堪稱經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閃閃的紅星》,電影內容情節緊湊,引人入勝,畫面干凈,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電影中的三首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紅星歌》和《映山紅》至今傳唱不衰。
還有一部戲劇電影,河北梆子《寶蓮燈》,郭德綱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這部拍攝於1975年的電影,唱腔優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場,每次都能引得觀眾們鬨堂大笑。

在那個年代,除了樣板戲,還有一類題材,也受到觀眾的追捧,那就是戰爭片。50年代,一些經典的黑白戰爭故事片,重新拍攝成彩色電影,《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總體來說,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經典,有些畫蛇添足的感覺。

還有一部《平原作戰》
,雖然是新電影,卻是向50年代拍攝的《平原游擊隊》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戰》中的趙永剛,雖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無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雙槍李向陽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我個人覺得,當時最出色的
戰爭片,是《激戰無名川》,那時候的演員是真正的赴湯蹈火,爬冰卧雪,志願軍戰士用高射炮打飛機,拆除定時炸彈,當時看的緊張的不得了,雖然已經過去這么多年,這些經典鏡頭還歷歷在目。

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電影嗎!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會少吧!有些還是翻拍的呢!如《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等!這里就說本人看過的,小學一年級時包場看電影,看過的是《青松嶺》,此外還有《紅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樣板戲《沙家浜》、《杜鵑山》《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還有好像是《磐石灣》吧?有一次還包場兩部樣板戲,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攝的電影故事片按順序是:1966年長影《雁鴻嶺下》、北影《紅色郵路》《女飛行員》《紅石鍾聲》、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長影《艷陽天》《青松嶺》(重拍)《戰洪圖》(重拍),1974年長影《鋼鐵巨人》《向陽院的故事》《創業》《平原游擊隊》(重拍)、北影《偵察兵》《南征北戰》(重拍)、上影《火紅的年代》《渡江偵察記》(重拍)《無影燈下頌銀針》《一副保險帶》、八一《閃閃的紅星》,1975年長影《車輪滾滾》《長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黃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紅雨》《決裂》、上影《第二個春天》《小將》《戰船台》《春苗》、八一《激戰無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號》、西影《碧海紅波》《阿勇》,1976年長影《雁鳴湖畔》《長空雄鷹》《鎖龍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騰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擊》(未發行)、上影《征途》《難忘的戰斗》《金鎖》《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歡騰的小涼河》《江水滔滔》《新風歌》、八一《南海風雲》《南海長城》、珠影《楓樹灣》《山裡紅梅》、西影《開山的人》、峨眉《寄託》、廣西《主課》。

不管有哪些,凡正這一時期拍攝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不管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啟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金光大道》《艷陽天》《青松嶺》《年青的一代》《第二個春天》《春苗》《紅雨》《火紅的年代》《山村新人》《無影燈下頌銀針》《長城新曲》《牛角石》《雁鳴湖畔》《渡江偵察記》《偵察兵》《紅燈記》《沙家浜》《海港》《龍江頌》《戰洪圖》《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沂蒙頌》《紅雲崗》《向陽院的故事》《祖國啊母親》《豹子灣的戰斗》《沙漠里的春天》《閃閃的紅星》《杜鵑山》《盤石灣》《平原游擊隊》《平原作戰》《紅石村》《反擊》《盛大的節日》《創業》《海霞》《小螺號》《奇襲白虎團》《審椅子》《長空雄鷹》《激戰無名川》《沸騰的群山》《漁島怒潮》《決裂》《青春似火》《 難忘的戰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風雲》《青春》《兩個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兒時的回憶,記得上小學二年級,學校組織看電影《閃閃的紅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 陋天電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來時幾個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學校談觀後感,潘東子成為我們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樣板戲,記憶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戰》《奇襲》《春苗》《渡江偵察記》,有一部戰斗片《偵察兵》王新剛老師主演的,是戰斗片的精典。寫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對題?





十年間,拍攝了屈指可數的故事片,滿打滿算也不超過一巴掌!就這幾部故事片,它們背後充滿著鮮為人知的 故事!

《創業》:作家張天民根據開發大慶油田的創業事跡,創作出的故事片。審核時遭江青刁難未通過,作者致信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鄧小平馬上把信轉交毛澤東,經批示後才公映。


《決裂》:反映大學從工農兵中招生,否定十七年教育成就的故事片。公映後,兩句流行語隨之產生: 馬尾巴的功能;這就是資格 (指手上有老繭子就是上大學資格,見圖片)


《偵察兵》:1974年上映,偵察兵神乎其神,敵人都是草包。此片後被封存。


《春苗》,以赤腳醫生春苗為主要人物,反映農村衛生醫療領域的階級斗爭,不久被封存。



《青松嶺》,以農村階級斗爭為主題的故事片。老貧農張萬山與富農後代錢廣之間圍繞著生產隊趕大車的車老闆子的故事,展開了 貧下中農必須牢牢掌握「鞭桿子」 的斗爭。張萬山反復說:旱煙一經錢廣過手,保證跑了味……


《閃閃的紅星》:根據作家李心田的小說改篇。以紅軍後代潘冬子為中心人物的故事片,1975年公映。故事好,布景好,歌曲好。其歌曲《紅星歌》《小小竹排》《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久唱不衰。


—※4月25日於長春※——

首先我是80後,我小的時候經常看的兩部電影,電影就是閃閃紅星和平原游擊隊。

我們小的時候都嚮往閃閃紅星裡面的小演員潘冬子。勇敢機智,智斗胡漢三。

應該說閃閃的紅星是一部愛國電影,是讓青少年看了心情澎湃,激情昂揚的一步少兒電影。在那個年代,我們小的時候,電視里邊閃閃的紅星幾乎是隔兩個月或者一個月播放一次。小的時候我記得家裡面有一個14寸的黑白電視機還是熊貓牌的。現在這個牌子的電視機好像已經在市面上看不到了。每當電視里播放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家裡就有好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看,看完了以後,我們就扮演電影里的角色,有的演胡漢山,有得演潘冬子,然後就這樣相互嬉鬧,好不熱鬧。這部電影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快樂,很多歡樂,尤其是李雙江演唱的閃閃的紅星,這首歌曲也深深的映入了我們的心中。

平原游擊隊,反映滄州一帶,德州一帶游擊隊,抗日戰爭的題材的一部電影。李向陽這個名字也深深的映入在我們80後這一代 社會 主力青年的心中。

這部電影也是每逢過年過節,各電視台必放的一部電影。90年代的農村彩色電電視機幾乎很少。這部黑白的老電影,讓每一個家庭看到了英勇無畏的李向陽。每次看完這部電影,都點燃了我們心中激情昂揚的細胞,那麼奮進,那麼興奮。我記得那時我們還要揚言,長大以後也要參軍,到部隊做戰斗英雄,保家衛國。那時的雄心壯志,現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國電影。是我們這代八零後童年時光的回憶,沒當再次看到這樣的電影都能點燃我們心中的激情

4. 一部史詩大片,為何被封存山洞12年,原型多數壯烈犧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能看到的主要電影主要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以及八一電影製片廠還有北影廠拍攝,與此同時,一些年輕的電影廠也陸續籌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珠江電影製片廠和西安電影製片廠。

為了能在全國迅速打開局面,珠影廠和西影廠都立足集中力量拍攝一部轟轟烈烈的史詩大片,其中西影廠在這段時間拍攝的代表作是《桃花扇》,而珠影廠的代表作則是《大浪淘沙》。

奇怪的是,珠影廠拍攝《大浪淘沙》用時三年多,耗費人力和資源無數,但這部電影在1965年攝制完成後卻被封存在山洞裡12年無法面世,直到1977年才重見天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文就聊聊《大浪淘沙》背後的故事。

一、故事原型

《大浪淘沙》主要人物是四兄弟顧達明、靳恭綬、余洪奎和楊如寬,他們背井離鄉走到一起,結拜為兄弟共同到濟南求學尋找真理。在濟南他們結識了進步女青年謝輝和劉芬,在老師趙錦章的教導下逐漸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兄弟四人和謝輝劉芬一起趕赴武漢加入大革命浪潮,在這里他們出現了分化,楊如寬參軍,余洪奎投奔了在國民黨任高官的老師薛建白,靳恭綬四人考入軍校。

馬日事變中,余洪奎暗殺趙錦章,靳恭綬顧達明死裡逃生回到武漢,楊如寬對革命失去信心回家謀生。在七一五事變中靳恭綬和顧達明殺死余洪奎為趙老師報仇,隨後革命青年和工農一起參加了秋收起義。

故事的核心是四兄弟、兩位進步女青年和兩位老師,這些角色和事件均改編自革命幹部朱道南的自傳《在革命的洪流中》。

在原著中,朱道南、謝拙民、楊榮林是來自山東棗庄的三兄弟,他們痛打惡霸學生被土匪威脅生命被迫背井離鄉到濟南上學,地主的兒子孫之斌由於全家被土匪仇殺滅門也跟著他們一起離開家鄉。在濟南上學時,他們結識了進步學生白慕翰和進步女青年劉輝,也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在一次革命聚會中他們遭遇軍警抓捕,緊急時刻一個來自山東曲阜的黑臉大漢公今壽救了他們,幾個人成為形影不離的同伴。

1927年朱道南五兄弟和劉輝一起被組織派往武漢考軍校,楊榮林由於第一次沒考上自尊心受損參加了北伐宣傳隊,孫之斌在街上偶遇做生意的姨夫也告別同學們轉去經商。其餘四個人考上了軍校,朱道南、公今壽和謝拙民轉到長沙分校接受分校書記趙柔堅的領導。

在馬日事變中,趙柔堅被敵對分子餘五一殺害,朱道南三人殺死餘五一逃出學校回到武漢,繼而和劉輝一起被編入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該團在參加南昌起義的路上被繳械,隨後南下廣州,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軍。

電影《大浪淘沙》的故事只改編到南昌起義之前,並對原著里的人物進行了重組。

公今壽成了主角靳恭綬,朱道南和謝拙民合並成顧達明,楊榮林和一部分孫之斌結合組成了楊如寬,餘五一和另一部分孫之斌結合成了余洪奎,趙柔堅和白慕翰結合成了趙錦章。

16歲的劉輝則分成了兩個人物,年輕的劉芬和出身書香門第的謝輝。

至於薛建白,他大部分的戲份均為虛構,片中趙老師的夫人宋大姐則取材於趙柔堅的愛人胖大姐。

二、改名風波

電影拍攝計劃定下來了,但該片卻遭遇了兩起改名風波。

影片一開始由夏衍定名為「浪淘沙」,劇組在這個名字前面加了一個字成為《大浪淘沙》。

筆者認為,《大浪淘沙》這個名字言簡意賅直奔主題,是一個很難得的好名字。

主角靳恭綬名字改得更多,電影里最早就是採用的原名公今壽,但飾演者於洋覺得姓公叫起來「老公老公」的不好聽,所以他建議改成今公壽。但百家姓里沒有姓「今」的,於是直接改成了金公壽。

《大浪淘沙》的拍攝得到了時任中南局書記陶鑄的大力支持,因為陶鑄當年也參加了廣州起義,該片里幾位主角的原型都曾是廣州起義主力二方面軍教導團的戰士,該片的後半段實際寫的就是教導團當年的 歷史 ,因此陶鑄對該片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問題是,陶鑄後來被打倒,有人借題發揮,說「金公壽」里的「金」和「壽」合起來就是「鑄」,這是為陶鑄喊冤。而該片在1977年上映時陶鑄還未平反,因此為了不影響原來的配音,劇組將「金公壽」改成了「靳恭綬」。

三、拍攝花絮

珠江電影製片廠為了這部影片可謂下了血本,他們除了在全廠進行招募和考試,找出了飾演顧達明、楊如寬、趙錦章和劉芬的演員,其他主演他們都是從其他兄弟影廠聘請的。

來自北影廠的於洋擔綱主演靳恭綬,劇組之所以將靳恭綬列為主角,應該是看中了他堅決的革命態度和直爽的性格,這樣比較容易出彩。

在原著中,靳恭綬是一個黑臉大漢形象,膀大腰圓的於洋非常適合這個角色,他在劇組里整整拍攝了三年,中間有一場戲是馬日事變中靳恭綬用手扳開鐵柵欄,拍攝這場戲時於洋用力過猛導致視網膜出現問題當場失明,他只能住院休養等身體好了再回來拍戲。再加上本身劇組也是拍拍停停,因此靳恭綬在片中的形象就是一會兒胖一會兒瘦。

飾演謝輝的是來自上影廠的王蓓,這也是她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

飾演反派余洪奎的是來自於湖南話劇團的劉冠雄,當時導演到話劇團找他時,劉冠雄的上級還進行了阻攔,理由是劉冠雄出身不好,不適合拍革命題材電影。導演告訴他,劉冠雄要飾演的角色在片中就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後來背叛了革命,是一個反派。劉冠雄的團領導一聽就高興了,當即表示:那他合適,他很合適。

劉冠雄在劇組中和於洋一開始形影不離關系很好,但影片拍到中段,四兄弟要分道揚鑣,於洋開始怎麼看劉冠雄怎麼不順眼,連他在宿舍看書都要批評幾句,兩人的狀態也帶到了戲里,也不知道是戲影響了生活還是生活進了戲。

四、封存十二年

由於很多老同志都經歷過那段 歷史 ,難免在觀看影片時會提到一些個人看法,有些看法值得肯定,比如片中有四兄弟歃血為盟的橋段就被刪掉了。有些無法當時決定的修改意見還要進行討論和審查,因此該片拍攝進度極慢,從1962年劇本完成到一直到1965年才整體拍攝完成。

但是,等到該片准備上映時形勢出現了變化,陶鑄指示,先別上映了,估計甭管拍得好不好都難逃毒草厄運,算了,還是封存起來再說吧。

於是,該片所有拷貝都被送到了位於陝西臨潼的三線倉庫封存,這一封存就是12年,直到1977年,《大浪淘沙》終於重見天日得到了上映的機會,而且觀者如潮。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部新影片,根本不知道其背後還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五、原型的結局

筆者一開始喜歡《大浪淘沙》是因為該片的故事性很強,個人的命運融入時代的洪流,這種題材永遠都不會過時。

而且,該片的一些細節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趙老師給懵懂的靳恭綬做思想工作時說的話「我母親病了,想找你借點錢抓葯,我妹妹失學了,交不起學費,想找你幫幫忙......」,

然後趙老師又帶著靳恭綬去看碼頭上工人們的悲慘命運,告訴他什麼是革命,為什麼要革命。

不得不說,在看到這個片段之前,筆者對於「革命」二字的理解也和靳恭綬一樣淺薄和懵懂,但聽了趙先生的話立刻豁然開朗恍然大悟。

後來,筆者知道了該片的幾位原型居然全是老鄉,其中朱道南甚至在筆者所在的小學當過老師,於是筆者立刻對該片有了更大的興趣,也對片中人物的命運產生了好奇心。

影片中老四楊如寬心灰意冷回到了家鄉,實際上他的原型之一楊榮林並沒有走,而是參加了廣州起義,之後在海陸豐的戰斗中犧牲。

顧達明的原型之一謝拙民,靳恭綬的原型公今壽,他們的結局命運在公開資料上查不到,想必也在戰斗中獻出了生命。

劉芬和謝輝的原型劉輝,參加廣州起義時只有18歲,起義失敗前夕她和戰友們在街頭阻擊敵人進攻,五六個人包圍了她,劉輝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顧達明的另一個原型朱道南將劉輝寫給母親的最後一封家信帶回了山東。

一幫來自山東棗庄的青年,犧牲在遙遠的廣東,如果不是朱道南倖存下來,也許他們的事跡和他們的名字都將淹沒在 歷史 長河中。

《大浪淘沙》不光是一部史詩大片,也是一座紀念碑,永遠紀念那些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們。

5. 急需電影《大浪淘沙》觀後感

影片講述了:1925年,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與在途中救起的逃婚的宇宏奎,一同進了山東師范學校。在這里,他們在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的啟發教導下,開始接觸革命活動。革命高潮到來時,趙錦章和他的愛人宋珠萍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和女同學謝暉、劉芬則趕到武昌,余投靠了國民黨參議薛健白,楊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顧、謝和劉則報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薛、余前往長沙策應。余企圖利用顧的忠厚摸清共產黨的情況,遭到斥責。「馬日事變」爆發,反動分子大肆搜捕共產黨員。薛更指使余殺害了趙錦章。已經加入了共產黨的靳、顧,與武昌的謝暉、劉芬一起,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大革命浪潮的嚴峻考驗。楊則在北伐失敗後當了逃兵。同年7月,我革命力量向農村轉移,余與反動分子攔路截擊,靳、顧親手將余擊斃,並跟隨革命隊伍,加入了秋收起義的行列。
毛澤東思想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毛澤東思想是為人民的,毛澤東的道路,證明是符合中國革命實踐的,這是中國人民在斗爭中,不斷被反復驗證的真理。在故事中我們深刻地理解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靳恭綬的遭遇也是被逼的,遲早都是要反抗的,他只是那個時代的被壓迫者的典型代表。同時也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在共產的領導下走革命路線才能救中國,勞苦大眾才能真正的站起來的毛澤東思想,它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具體化在中國的土壤上,生長出來成為群眾的力量。國民革命勝利了,可是勞動人民卻並沒有真的獲得自由和解放。宇宏奎走了反革命路線,最終倒在了正義的面前。
在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國家,,無論是個人還是中國的未來,經過了大浪淘沙,歷史會證明一切!

6. 求推薦幾部老年人主題的電影

1.《怒潮》

是一部經典戰爭歷史故事片,亦是一部較早運用電影藝術表現來反思黨內不同思想和路線斗爭的影片。

2.《大浪淘沙》

1966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製作、伊林導演的一部再現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畫面的電影。主要演員有王蓓、史進、劉冠雄等

3.《羌笛頌》

是由張辛實執導,張園、郭振清、藺娜等演員參與演出的電影。影片講述1935年工農紅軍到西南羌族地區給羌族人民所帶來的新的生活。

4.《紅孩子》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的經典兒童片,影片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也隨之廣為傳唱,歷久不衰。

5.《閃閃的紅星》

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中國兒童紅色電影。該片由李昂、李俊執導,祝新運、趙汝平、劉繼忠主演主演。

7. 老電影浪濤沙內容介紹一下

珠江電影製片廠1966年攝制完成的《大浪淘沙》。
根據朱道南的小說改編。故事背景是1920年代的大革命時代。四位不同出身的山東青年
離開家鄉,尋找出路。有的加入國民黨,有的參加共產黨,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小說中的公今壽在參加廣州起義時犧牲。電影將他改名為荊公壽最後帶領隊伍與秋收起義
的隊伍匯合......

8. 電影大浪淘沙什麼意思

這部電影也許很多人都看過,是以前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大浪淘沙》,電影里的主人公叫靳恭綬,是民國時山東的一個農民青年。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正是他逃命在外之日。

原來他的父親和當地的地主有某種債務糾紛,因他父親到期未還,和地主發生了爭執,也許是地主要債要得急了點,也許是靳老爹心路窄了點,到了晚上靳老爹居然上弔死了。氣得靳恭綬撫屍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電影里靳恭綬向朋友們回憶往事時咬牙切齒地說道:「當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還把地主一家給殺了。」

從此他浪跡江湖,結識了幾個類似的江湖朋友,悠閑之中還認識了謝暉、劉芬等漂亮MM。經謝暉介紹,幾兄弟一同去濟南報考了軍閥張宗昌的公費師范學校。張宗昌雖說是大字不識的軍閥,卻對知識分子格外敬重,學費全免外,還全額資助師范生讀書。說來也怪,這種學校不僅連我們現在政治審查都沒有,連身份證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殺人犯就錄取了這些人。

按說靳恭綬等殺人犯被張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錢花,擺脫了流浪生活,總該對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綬業余時間除了和漂亮MM謝暉談情說愛——「談人生,談理想,談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種反對軍閥的政治活動上,甚至多次組織參與反對當局的油行四威,每當與前來驅散「不明真相的群眾」的警察搏鬥的時候,他總是沖鋒在前。最後這幾個人還嫌鬧得不解氣,乾脆一跺腳去了湖南報考軍校,穿上軍裝扛起槍,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業,直到跟著毛主席上了井崗山。

影片從未對靳恭綬因債務糾紛殺人的事情有過任何指責和歧視,也不提倡什麼「殺人償命」、「依法治國」、「普法教育」,更未象現在某些自以為自己多麼理性網友那樣,動不動就很麻木地樣子說什麼:「凡是生命都應該珍惜」,「為什麼不去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啊?」要求被壓迫者單方面去體諒壓迫者,以換取所謂的「和諧」。相反,這部影片卻用這樣一個個情節證明了一個偉大的道理並大為贊揚,那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以此說明靳恭綬作為勞動人民的代表,天生覺悟就那麼高,用刀子去處理債務糾紛,去報仇,處理得很對!

除了他的結義三弟余鴻奎而外,影片中幾乎所有角色都接受靳恭綬這么做,認為這么做「很正常啊」。只有那被塑為反面角色的三弟余鴻奎在和靳恭綬吵架時,忍不住罵了他一句:「殺人犯」。而靳恭綬被罵時不僅不懺悔,反而覺得受了污辱,反而覺得自己理直氣壯,氣得兇相畢露,動手打了余鴻奎一拳。最後這個反對報私仇的余鴻奎在影片當了叛徒,被兄弟們打死,而當過殺人犯的靳恭綬從未為那些被他殺掉的人去抵命,因為他後來已經從政了,刑事責任一筆勾銷。

靳恭綬在影片中被塑為英雄,可見,因一些小事去殺人放火報私仇,起碼在舊社會,乃至在拍攝該影片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是廣為傳頌並廣為提倡的,是一種英雄的象徵。我就不知道這事情要是發生在現在,民間和官方是怎麼看的?是否也一致認為,在受到冤屈時可以不經法律途徑自己殺人解決,或者在尋求法律要求賠償而不能如願後提倡這樣去自我解決呢?

我不知道人類的觀念在短短時間里怎麼會變得這么快?反正我是很羨慕以前的那種生活的,你看,江湖有那麼多供各路好漢的容身之所,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你看,國家有那麼多可以施展抱負的地方,不需戶口不需身份證,更沒聽說過暫住證,流竄犯也可以報考大學甚至軍校,由國家花錢供流竄犯讀書,流竄犯還可以隨時攜槍潛逃去「起義」。這在我們現在感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那時是那樣的簡單……

而現在的青年人呢?好象生活在籠子里,辦任何事情都要先辦好無數的證件,得被人審查無數遍才能考試,就是考上了還不一定有錢去讀,只好在家當「宅男宅女」。要是發生流竄犯考取大學隱藏起來的事情,會被當成奇聞登在新浪搜狐網易的首頁。

想到這些,我越發感到困惑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在前進呢?還是正好相反呢?難道活動范圍越來越小,才算是發展嗎?難道自由越來越少是前進嗎?難道法律越來越多,多得律師也記不住,一不小心就算犯了法才算是進步嗎?難道受了冤枉,法律解決不了,還不允許採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公正,才算是文明嗎?

9. 電影里有薛之謙、於洪奎、金弓獸、老大哥趙教官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由伊琳導演,於洋、王蓓、史進、劉冠雄等出演,於1965年出品[1],1977年3月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根據朱道南的回憶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通過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等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奮斗和分化再現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畫面[2]。

10. 一部史詩大片,為何被封存山洞12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能看到的主要電影主要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以及八一電影製片廠還有北影廠拍攝,與此同時,一些年輕的電影廠也陸續籌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珠江電影製片廠和西安電影製片廠。

為了能在全國迅速打開局面,珠影廠和西影廠都立足集中力量拍攝一部轟轟烈烈的史詩大片,其中西影廠在這段時間拍攝的代表作是《桃花扇》,而珠影廠的代表作則是《大浪淘沙》。

奇怪的是,珠影廠拍攝《大浪淘沙》用時三年多,耗費人力和資源無數,但這部電影在1965年攝制完成後卻被封存在山洞裡12年無法面世,直到1977年才重見天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文就聊聊《大浪淘沙》背後的故事。

一、故事原型

《大浪淘沙》主要人物是四兄弟顧達明、靳恭綬、余洪奎和楊如寬,他們背井離鄉走到一起,結拜為兄弟共同到濟南求學尋找真理。在濟南他們結識了進步女青年謝輝和劉芬,在老師趙錦章的教導下逐漸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兄弟四人和謝輝劉芬一起趕赴武漢加入大革命浪潮,在這里他們出現了分化,楊如寬參軍,余洪奎投奔了在國民黨任高官的老師薛建白,靳恭綬四人考入軍校。

馬日事變中,余洪奎暗殺趙錦章,靳恭綬顧達明死裡逃生回到武漢,楊如寬對革命失去信心回家謀生。在七一五事變中靳恭綬和顧達明殺死余洪奎為趙老師報仇,隨後革命青年和工農一起參加了秋收起義。

故事的核心是四兄弟、兩位進步女青年和兩位老師,這些角色和事件均改編自革命幹部朱道南的自傳《在革命的洪流中》。

在原著中,朱道南、謝拙民、楊榮林是來自山東棗庄的三兄弟,他們痛打惡霸學生被土匪威脅生命被迫背井離鄉到濟南上學,地主的兒子孫之斌由於全家被土匪仇殺滅門也跟著他們一起離開家鄉。在濟南上學時,他們結識了進步學生白慕翰和進步女青年劉輝,也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在一次革命聚會中他們遭遇軍警抓捕,緊急時刻一個來自山東曲阜的黑臉大漢公今壽救了他們,幾個人成為形影不離的同伴。

1927年朱道南五兄弟和劉輝一起被組織派往武漢考軍校,楊榮林由於第一次沒考上自尊心受損參加了北伐宣傳隊,孫之斌在街上偶遇做生意的姨夫也告別同學們轉去經商。其餘四個人考上了軍校,朱道南、公今壽和謝拙民轉到長沙分校接受分校書記趙柔堅的領導。

在馬日事變中,趙柔堅被敵對分子餘五一殺害,朱道南三人殺死餘五一逃出學校回到武漢,繼而和劉輝一起被編入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該團在參加南昌起義的路上被繳械,隨後南下廣州,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軍。

劉芬和謝輝的原型劉輝,參加廣州起義時只有18歲,起義失敗前夕她和戰友們在街頭阻擊敵人進攻,五六個人包圍了她,劉輝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顧達明的另一個原型朱道南將劉輝寫給母親的最後一封家信帶回了山東。

一幫來自山東棗庄的青年,犧牲在遙遠的廣東,如果不是朱道南倖存下來,也許他們的事跡和他們的名字都將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大浪淘沙》不光是一部史詩大片,也是一座紀念碑,永遠紀念那些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