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台灣老電影阿里山裡風雲視頻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台灣老電影阿里山裡風雲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2-30 07:46:25

『壹』 請問台灣老電影《阿里山風雲》在哪裡可以下載或在線觀看

快播,有的

『貳』 阿里山的姑娘

卓依婷演唱《阿里山的姑娘》「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傳唱這首《阿里山的姑娘》。提起《阿里山的姑娘》,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一首台灣高山族情歌,這是不對的,其實,這首歌的產生地在1947年的大陸,曲作者張徹(從上海去台後定居香港的導演),詞作者鄧禹平(四川省三台縣有名的才子)。

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制組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鄧禹平從來沒去過阿里山,他回憶以前和女友在家鄉山水間嬉戲的場景才寫出了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台灣有關系的是他們在當地采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但詞曲均以創作為主,這一創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讓聽眾領略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風情。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解放軍過了大江,1949年電影拍完時,攝制組已不可能返回大陸,結果他們留在了台灣,後來成了台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對該歌的傳播功不可沒。經過她富有創意的改編,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趙國良先生改編和演奏,改編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灣山地同胞載歌載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樂的原生態之美,與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叄』 阿里山的姑娘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歌曲

阿里山的姑娘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的歌曲。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產生於1947年的大陸。1984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裡面。

《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導演張徹唯一創作的曲子,受歡迎的程度很高,雖然不是真正的民謠,但總被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其實只是應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譜寫而成的創作歌曲,還曾一度傳為周藍萍所作,後經證實,才知為張徹的作品。

(3)台灣老電影阿里山裡風雲視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它是唯一以高山族曲調描述山地風情、人物的名歌,又使用鈴鼓和小鼓等樂器,因此在當時的國語流行歌曲中獨樹一格。「高山青」最早由青山演唱,曾經風靡一時,由於歌詞內容盛贊高山族,因此也被其他高山族歌手如施孝榮等重新翻唱過。

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制組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鄧禹平從來沒去過阿里山,他回憶以前和女友在家鄉山水間嬉戲的場景才寫出了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台灣有關系的是他們在當地采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但詞曲均以創作為主,這一創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讓聽眾領略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風情。

《阿里山的姑娘》又曾經被著名歌手鄧麗君、田震、卓依婷、高勝美、黑鴨子組合等翻唱過。

2011年5月8日母親節晚上演的《宋祖英2011台北小巨蛋演唱會》,宋祖英一席粉色裙裝裝扮演唱了《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

『肆』 阿里山風雲的基本信息

名稱:阿里山風雲
外文名稱:Alishan feng yun
更多外文片名:Happenings in Ali-shan.....Taiwan (literal English title)
Storm Over Ali-shan Mountain.....Taiwan
導演:Cheh Chang
張瑛 Ying Cheung
編劇:張瑛 Cheh Chang ....writer
製作人:Proced by:Hsin-fu Hsu ....executive procer
錄音:Sound recordist:王榮芳 Rongfang Wang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國家/地區: 台灣
上映:1949年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黑白
發行公司: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 [香港] (1950) (Hong Kong) (theatrical)

『伍』 求<<阿里山的姑娘>>背後的愛情故事

《阿里山的姑娘》背後的故事大概是:

台灣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傳遍了全世界。人們甜美地唱著「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啰……」都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土著民歌。其實不是,《阿里山的姑娘》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台港原創作品,詞作者是四川三台人鄧禹平,曲作者是香港知名編導、音樂人張徹。

一首蜚聲中外的名歌背後,隱藏半個半世紀令人肝腸寸斷的人生與愛情故事。海峽兩岸,萬水千山,扼腕長嘆,淚下潸然!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客家人聚居的三台縣城一家米號老闆的女兒白玫,愛上了家境貧寒、身材矮小而才華橫溢、見義勇為的中學同窗鄧禹平。
鄧禹平以優異成績考入抗戰流亡內遷成都郫縣的省立藝專,後又考入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學院,畢業後進入在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白玫為能與戀人在一起,考入重慶女子師范學校,卻被父親騙回家與省城劉公子成親。在奶奶暗中幫助下,白玫逃婚離家趕到重慶時,正值抗戰勝利,久候白玫未果的鄧禹平已隨電影廠遷住上海,兩人只有鴻雁傳書互訴衷腸。1949年冬,未等及白玫來滬的鄧禹平隨電影廠赴台灣拍攝影片《阿里山風雲》,繼而槍炮聲中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劫波度盡,中國大陸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鄧禹平的中學同窗好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指揮家羅忠榕先生得知鄧禹平在台灣的近況,庚即傳達給在大陸四川三台苦守40載的白玫,輾轉將白玫的一盤錄音帶托著名作家、《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女士轉交給海峽那一端的鄧禹平。1985年12月21日,把自己痛悔一生的愛情悲劇深掩心底、卻將少男少女的愛情寫到那樣至純至美的理想境界的台灣著名文化人鄧禹平,在白玫清唱「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哪,碧水長圍著青山轉……」的歌聲中草永遠閉上了眼睛。
一曲血濃於水的銘心刻骨「高山青,澗水藍」一場骨肉分離情天恨海的世紀絕戀!
當而今《世紀絕戀》小說將搬上熒屏時,我們不由得想到另一首歌《半屏山》:「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座山哪分成兩半,自古傳說一半在大陸,還有半屏在台灣……在台灣 ! 海峽兩岸和平統一是當代中國最偉大的主題,民族自殺的悲劇不能再重演!

大概就是這樣了!

『陸』 《阿里山的姑娘》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台灣省高山族。

《阿里山的姑娘》是改編阿里山民歌《高山青》,歌曲《高山青》創作於1949年,為電影《阿里山風雲》主題曲,首唱者為該片女主角張茜西。

歌曲作曲者為《阿里山風雲》的導演之一張徹,作詞者為鄧禹平和周藍萍。歌曲在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

(6)台灣老電影阿里山裡風雲視頻擴展閱讀:

清黃叔《台海使槎錄·番俗六考》記載34首番歌,其中有歌頌勞動、反映生產斗爭的肖壟社《種稻歌》、大武郡社 《捕鹿歌》;歌頌祖先、歌頌斗爭歷史的阿束社和武洛社的《頌祖歌》。

歌唱新婚、會飲等生活題材的南北投社《賀新婚歌》、南社《會飲歌》等,還有力田、念祖、 被水、認餉、祀年和別婦等內容的民歌。

現代高山族民歌中,反映生產勞動和斗爭的有耕作、狩獵、捕魚和祭祀、會飲、祝年等歌;反映戀愛和婚姻的有戀歌、抒情示愛歌、婚禮、思婦、念夫等歌;一般生活民歌包括懷鄉歌、悲歌、禁忌歌、迎賓、送賓、懷念、思家等歌。


『柒』 阿里山風雲的劇情

滿清年間,朝廷採取分化政策,使漢、藩不和。吳鳳出任通使以來,卻一直從事調和工作,與清之治藩政策背道而馳。吳深受山裡加,達威亞兩族愛戴,被朝廷視為眼中釘。時新縣官上任,遂向刁師爺打探藩情,以對付吳。山族族長奧戈為出草殺人而苦惱,友人娃娜加以開解。娃勸奧勿因族例破壞漢,藩多年諧和,奧猶豫不決。刁侄化文偷聽二人對話,遂向奧未婚妻卡影告密,以挑起糾紛。卡見奧、娃態度親匿,爭論間與奧發生沖突。卡兄百兒為達族族主,個性魯莽沖動,不甘愛妹遭欺負,往找奧晦氣。奧、百一言不合,大打出手,險釀成兩族混戰,幸得吳出面調停。娃為使兩族團結,誓言與奧斷絕交往。娃避見奧,奧失望下重遊舊地,心裡浮現娃倩影。族人希望娃說服奧履行族例,娃不允。奧往尋娃,不惜解除婚約以換取與娃復合。

『捌』 阿里山的姑娘原唱是哪個

其實這首歌不是從台灣阿里山高山族采風來的。這首1950年在台灣完成的第一部國語電影《阿里山風雲》中的主題歌,實實在在是於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開拍的《阿里山的姑娘》攝制組在大陸揣擬台灣地方風韻而創作的。該歌的詞作者是四川人鄧禹平,譜曲者是影片《阿里山風雲》導演之一——浙江人張徹(另一位導演是四川人張英)。首唱者是該片女主角、四川人張茜西。

『玖』 阿里山的姑娘五線譜完整版

阿里山的姑娘的五線譜

阿里山的姑娘的歌詞

高山青 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是壯如山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高山青 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是壯如山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高山青澗水長 櫻林晚香

她的發安靜欣賞看夕陽 一籮筐

追逐過雲海

翻越千仞拔地青蒼 去唱

姑娘睫毛沾滿月光

照亮煙霧繚繞的老茶坊

茶色潑墨輕染她親手為少年綉的'衣裳

阿嬤的屋堂 把酒窩盛滿陳釀

一碗熱湯 這日子安詳

想要牽手策馬 蹉跎時光

青山外的模樣他們不想細想

風雨艷陽 穿過一雙肩膀 鏡頭又播放

高山青 澗水長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是壯如山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阿里山的姑娘歌曲介紹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產生於1947年的大陸,曲作者張徹(從上海去台後定居香港的導演),詞作者鄧禹平(四川籍)。1984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裡面。《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導演張徹唯一創作的曲子,受歡迎的程度很高,雖然不是真正的民謠,但總被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其實只是應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譜寫而成的創作歌曲,還曾一度傳為周藍萍所作,後經證實,才知為張徹的作品

阿里山的姑娘創作背景

在60-70年代,由於它是唯一以高山族曲調描述山地風情、人物的名歌,又使用鈴鼓和小鼓等樂器,因此在當時的國語流行歌曲中獨樹一格。「高山青」最早由青山演唱,曾經風靡一時,由於歌詞內容盛贊高山族,因此也被其他高山族歌手如施孝榮等重新翻唱過。

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制組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鄧禹平從來沒去過阿里山,他回憶以前和女友在家鄉山水間嬉戲的場景才寫出了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台灣有關系的是他們在當地采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但詞曲均以創作為主,這一創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讓聽眾領略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風情。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解放軍過了大江,1949年電影拍完時,攝制組已不可能返回大陸,結果他們留在了台灣,後來成了台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對該歌的傳播功不可沒。經過她富有創意的改編,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趙國良先生改編和演奏,改編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灣山地同胞載歌載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樂的原生態之美,與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阿里山的姑娘》又曾經被著名歌手鄧麗君、田震、卓依婷,高勝美,黑鴨子組合等翻唱過。


『拾』 阿里山風雲的介紹

《阿里山風雲》本由上海萬象電影公司出品。1949年五月導演張英與編劇張徹去台灣取景-拍攝了這部反映台灣高山族的劇情片,不料完工時適逢國共在上海開戰。後來國民黨政府全面撤離上海來到台灣,攝制組也因此留在了台灣。該片也得以在台灣首映,成為台灣影史上第一部劇情片。片中的插曲《高山青》當年被廣為傳唱,成為電影音樂中的經典之作。